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禅宗的当代价值

禅宗的当代价值

时间:2011-06-01 18:38:17    下载该word文档

禅宗文化的当代价值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我们习惯称的释迦牟尼)所创立,于东汉时期由西向东传入我国。佛教文化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而亚洲是佛教文化的根基和大本营所在,随着传统佛教文化在各国发展,也融入了各民族的自身文化,发展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

由于历史环境背景等不同,中国佛教文化分为三支,分别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云南地区的上座部佛教,本文主要讨论分析的是汉传佛教的当代价值。

佛教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宗教,不同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佛教主张的不是信佛,而是敬佛,与基督教信仰上帝,伊斯兰教信奉真主安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其他两种世界型宗教中,普遍的关系是主与信徒的关系,而在佛教中,更多的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以般若的智慧打破无明的烦恼,以成就菩提之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我们称呼释迦牟尼为本师,亦即根本的老师,就正代表着,佛家弟子与佛的关系是师生,不是主和信徒。修佛即学佛,从佛那里学习知识,以达到彼岸的最终目的(宗教本质),因为,佛教是教育的宗教。

禅定这个概念不是中国所独有的,而是广为世界佛教徒所坚守的,但禅宗却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独特一派,禅宗的特色也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融会了中国的儒家的伦理思想及道家的放任自然,所以用清规来替代戒律,以适应中国人的道德生活;以重视智慧的开发替代印度的禅观,来诱导道家的放任自然。因此,既不会因持戒而成桎梏的宗教工具,也不会因了活泼而成浪漫的放任主义者。中国的禅者,虽不受传统形式的束缚,在自在活泼的生活中,表现出精进清净的修道精神,此也实即是释尊化世本怀。正如《六祖坛经》所主张的,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禅宗所主张的修身养性不是依赖于戒律,而是形式更为轻松的清规,虽说二者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戒律是带有恐吓性质的,非主动的,清规是佛教徒们自身遵循的规则,是主动的,这一点上看,是中国佛教对印度佛教的发展。否定一切形式上教条上及思想上的偶像观念,强调以保持「平常心」为修道者的原则,并以恒常的平实心,去过平常人的正常生活。禅师们纵有超乎寻常的宗教经验和能力,但是却绝不轻易表露。禅宗在中国古代有着极其之高的社会印象,它所主张的「平常心」更是深入社会之骨髓。而在当代社会,禅宗的主张依然价值恒常。当代社会中,随着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呈现出一种唯科学论思潮与拜金主义狂流,灯红酒绿的社会一点一点的腐蚀着人性本质,人们在这股狂流中变得身不由己。唯科学论的产生导致人们开始忽略思想,自身品质等的修习,过度的依赖于外部自然的存在,而忽略了在人生中,人才是自身的主体。

拜金主义狂流的产生,更是使得道德价值的崩坏,利益成为行事的动力和唯一准则,道德伦理价值的崩坏更是使得人不在是人,人和动物的区别正在于,人能克制自身的贪欲,有节制,有目的的行事,而在拜金主义中,失去了人之本性的“人”,是贪欲无限扩大和自身道德完全沦丧的结合体。在这种社会环境背景下,禅宗所主张的「平常心」显得尤为重要。禅宗有一首名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的本质是纯真至善的,只要能保持「平常心」,则自然是尘埃不染,心如明镜的。我们探讨拜金主义洪流的产生,除了是因为人们贪图享受的恶在作怪,也有嫉妒心在做怪,因为看到他人生活中的享乐,因为产生嫉妒,希望自己也能享受到同样或者更好的待遇,在现代资本当家的社会,这种嫉妒就表现为拜金主义。禅宗的三毒中,以贪为首,人性之贪婪,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环境所予以的,保持「平常心」则是戒贪的最好办法。这个保持「平常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禅宗的核心思想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为了保持「平常心」就要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重视生活中的实践与感悟,堕入红尘,然后超出红尘,不染尘埃。既然是要「平常心」,那么平时就要多多进行自我反省与拷问本心,对于平时日常生活,就要多多反省,哪里做错了,哪里做得不够好,哪里违反了本心,如何改进。同时,对于外部事物,则要有一种超脱的眼光,不要只看到享乐的表象,我们要看到这种现象后的本质,凡是有得必有失,没有付出而得来的回报,不是回报,而是孽障,享乐的背后必然是有痛苦的付出,只要我们能看到这一点,就能摆脱嫉妒之心的污染。但是,这种方法说到底还是落了下乘,上乘的办法还是禅宗的「平常心」,以一颗平常心看世界,那么外物如何,与我们本身关系其实并不大,我们在尘世间,需要打磨的就是自身,社会中的滚滚红尘,正是我们试炼心灵的材料,以达到不惹尘埃,保持心境之清明。慧能宣扬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正是这个道理。

禅宗讲求一种顿悟,但这种顿悟并非是毫无前提,毫无征兆的顿悟,它是长时间的修佛养性,长时间的思想上的净化后,所取得的一种境界的提高,形成质变。也就是说,即使是瞬时的顿悟,也必须建立在长时间的平凡的修行上。只是保持本心是不够的,本心即使再纯净,也只是人心,想要取得境界的突破,以超脱人的范畴,而成就菩提,是需要顿悟的,而顿悟的前提也就是量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而在现代社会中,平时不下苦功,却总想能够一鸣惊人的人,并不少见。就在大学生活中,不少平时不上课,不做练习,不看书,只是待在寝室上网,或者出去玩的同学,却都希冀着期末考试能成功通过甚至是拿高分,这种愿景通过正常途径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平时一直很努力,暂时没有出现明显效果的同学,总有一天能够一鸣惊人,平时的无明显效果并不是真的没有效果,而是一种量的积累,当量积累足够之后,必然将引发质变。禅宗思想始终围绕着一个“心”

字,师者以心教,学者以心学,不借助语言,不借助文字,关键在于用心体验,由体验得感悟,由感悟至超脱。人们总觉得禅宗是持一种避世隐修的态度,而我认为,禅宗修佛的关键方法就在于体验,而体验归根到底是一种入世的思想,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所述说的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在“淤泥”中品味时间酸甜苦辣,不由文字,不由语言,仅仅由个人体悟来达到修菩提的目的。正如我上文所说,在这个拜金主义的社会中,越来越少的人注重体验生活,体验人生,体验过程,都是唯结果论。甚至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不在乎平时是否努力,只在乎最后成绩如何,这间接的倒置了作弊风的横行,因为整个社会在乎的都只是结果,过程如何,手段如何,都是次要的。一个作弊考100分的学生的知识量能和一个不作弊考90分的学生大吗,然而100分的学生就能上更好的大学,得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好的生活资源。从禅宗的思想来看,重要的往往不是结果,重要的恰恰就是现代社会所最不重视的过程,量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心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拷问和保持净化,修菩提的“修”字就是完完全全体现在这个过程中的。禅宗所重视的过程一般体现为:自然——内在——超越。体验自然,修习内在,得到超脱,所以说禅宗是立足于此岸而走向彼岸的,它有着明确的目标与通达的道路。放在当代俗世生活中,我们可以把这一过程理解为:体验——自省——提升。体验生活,内省自身,提升个人道德素质与涵养。何以体验生活,就是用心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不要只留恋事物的外在表象。何以内省自身,就是用心去思考自己每天的言行举止,是否是符合本心的,对于本心坚守的真善美要予以坚持,对于污染本心的贪嗔痴要予以戒除。何以提升个人道德素质与涵养,就是要建立在坚持本心和拷问本心的基础上。

.什么是禅宗精神?是超越精神。超越是禅宗思想的本质,超越现实矛盾、生命痛苦,追求思想解放,心灵自由,是禅宗追求的理想目标,它如一条红线贯串于整个禅宗思想体系之中。什么事禅宗的当代精神?还是超越精神,超越现象世界的表象,追根刨地地拷问本质,追求本心恒常,以「平常心」面对世界,重视体验生活的过程,重视量的积累以达到顿悟般的自我超越,是立足于现实世界的体验精神。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所受到的最大的影响便是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入世的思想,就是不再追求执着彼岸,而是立足于现实世界。在当代社会,很多学者因为厌恶腐败,专制,特权行为,思想堕落等社会反面现象,而潜居在自己的思想王国,试图躲避世俗社会中“肮脏”的洪流,但这种躲避实则改变不了社会的现状,我辈读书人,自是应当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蜗居于自己的思想世界中,在我看来,是懦夫的行为。禅宗言:先渡己,再渡人。这里面,就体现了佛教普渡众生的思想。

总结禅宗文化的当代价值,还是在于一个“心”字,这个心是「平常心」,也是坚韧意志之心,是全身专注之心,是忧天下之心,是大丈夫之心。禅宗以心言佛,不立文字,不传语言,提倡的就是实践体验,融入现实世界,方能锻炼自身,磨练心境。

09哲基 熊志诚

2009300010048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禅宗的当代价值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