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时间:2018-08-01 18:37:03    下载该word文档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一、《诗经》(作品收集到周初至春秋中叶、编订成书为公元前六世纪)

1、《诗经》是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共305篇,另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有“献诗”、“采诗”、“删诗”之说。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3、风、雅、颂(名词解释)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

风即音乐曲调

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大雅:即西周,作者多为上层贵族)

(小雅:即东周,作者比较杂,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平民)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为舞曲,音乐比较舒缓。颂,分为商颂、鲁颂、周颂。

4、《诗经》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5、《诗经》的内容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代表作:周族史诗的五篇作品,分别是《公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

农事诗,代表作:《七月》

宴飨诗,代表作:《小雅·鹿鸣》、《鄘风·相鼠》

怨刺诗,代表作:《魏风·硕鼠》即“变风”、“变雅”

战争徭役诗,代表作:《采芑》、《六月》、《无衣》、《卫风·伯兮》

婚恋诗,代表作:《关雎》、《静女》、《桃夭》

弃妇诗,代表作:《名风》、《氓》

6、《诗经》的艺术特点

赋、比、兴的艺术特点(名词解释)

赋:铺陈直叙,“直书其事,体物写志”即诗人把思想感情以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是有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以此来表达自己。

兴:即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的前端出现。

诗经的句式和章法

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

押韵方式: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

7、《诗经》的地位(课本65页敏仪笔记)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而形成。

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

赋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诗经》对我国后世是个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二、《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1、《左传》的叙事特征(编年史)

《左传》具有鲜明的儒学思想,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行行色色的历史人物。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的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的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运用倒叙和预叙的手法,还有插叙和补叙。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待与事件相关的背景。

《左传》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

2、《左传》在描写人物方面的特点

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门的章节中集中叙述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人物的事迹大多分

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是在叙事中写人,因事及人,事起人起,但却能抓住人物的

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加以描写,所以写人的文字往往只有片断,却也鲜明生动。如《重耳出

亡始末》

3、《左传》的语言特点

《左传》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文字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如“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

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三、《国语》的文学成就(记言为主,记事为辅)(国别史)

1、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为战国初年。向纪传体过渡。

2、《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3、对明君贤臣进行热情赞扬。

4、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典章制度和哲学思想。

5、《国语》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

四、《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纵横家的思想(反映了“民本思想”+有明显的“贵士”倾向+记录了许多嘉言善行+对于说言改革的明君,给予了充分肯定。)

2、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出色的人物塑造。

3、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西汉刘向编校成书,定名《战国策》

4、语言特色:铺张扬厉、气势纵横、运用大量寓言故事,轶闻增强论辩的说服力。这些寓言大都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5、《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五、《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1、《论语》——语录体(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几十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2、《老子》——韵散结合体(《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语言精练。

3、《孟子》——对话式论辩体

4、《庄子》——寓言、先秦说理文瑰宝

5、《荀子》、《韩非子》的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的完全成熟

六、《孟子》的艺术成就

1、《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是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内容。

2、文学价值: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

气势浩然的文风

善用比喻和寓言,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长于譬喻”,使得孟子的论辩富有形象性,具有极大地艺术感染力。

3、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首先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七、《荀子》的艺术成就和《韩非子》的艺术成就<严谨详密的论证、犀利峭刻的议论、植根现实的寓言>

1、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说批评,在批评各家的同时,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2、荀子认为“君子必辩”(《非相》),特别强调论辩的重要性

3、《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4、《韩非子》(《说难》、《孤愤》)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成大者。

5、《韩非子》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而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冷峻的法家形象。题材的平实,使韩非寓言不想庄子寓言那样恢诡谲怪,但韩非寓言在艺术上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八、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1、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2、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

3、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九、屈原和《楚辞》

1、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多种文化的交融(巫文化,后人概括楚国的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

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诸侯国之间兼并激烈,在楚国内部,政治越来越黑暗,贵族之间互相倾轧,奸佞专权,排斥贤能,楚国由此走向没落。

2、屈原的生平和作品:“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明显的区别。进一步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九歌》原为祭祀时之巫歌,后经屈原加工而保留下来,而《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这是“楚辞”这一名称所包含的又一层意蕴。由于楚辞和汉代赋作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有“屈赋”之称。

3、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主要代表:《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等。认定为屈原的作品有23篇。

4、《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对于“离骚”一词,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去往汉北之时。

5、《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忠国愿未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6、在《离骚》中,屈原感慨到:“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表示将用生命来殉自己的“美政”理想。

十、“香草美人”的意境和名词解释

1、《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像: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3、“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他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香草作为献祭或巫神取悦对方的食物,在表层意义上是一种追求爱情的象征,而它的内核又暗示着宗教的诸种情景。

十一、屈原的其他作品

1、《九歌》的巫祭文化背景:《九歌》是楚辞中重要的作品,其幽微绵渺的情致和优美的诗歌形式深受后人的喜爱。《九歌》最动人的是对人神情感的描写。

2、《九歌》具有明显的表演性,首先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其次,《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

3、《九章》则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作品。

4、《九章》较之《离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为我们研究屈原生平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材料。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情感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逊于《离骚》。

5、《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而自然界一系列难以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

6、《天问》以一个“曰”子领起,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简短而一问到底的句式,节奏明快而强烈,能有效地宣泄积蓄已久的激情。这是《天问》的特点。全诗基本上以四言句为主,间以少量的五言、六言、七言;四句为一组,每组一韵。全诗显得整齐而不呆板,生动形象。

7、《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全诗由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采取了铺陈的手法,再加上辞藻缤纷富丽,颇有汉代大赋的气象。

十二、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1、宋玉等楚辞作家。唐勒,景差无作品流传下来,只有宋玉有作品传世。如《九辩》(为宋玉代表作)、《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作品。《九辩》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把个人的身世之悲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联系在一起,形成悲愤深沉的风格特征。

2、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屈赋的艺术成就深为后人所推崇,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4、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的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复,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5、其次,楚辞突出的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作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神话形象使得诗歌显示出飘渺迷离,橘怪神奇的美学特征。

6、再次,初次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

7、由于屈原卓越的创作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十三、秦及西汉散文

1、《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国首相吕不韦召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吕氏春秋》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吕氏春秋》具有严密的体系,一共具有12记,是时间的纵向流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自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全书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言故事大多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的,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吕氏春秋》在寓言上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该书的语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击破的。

2、李斯的散文

秦代唯一可以称为作家的人物是李斯,他的主要作品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文章辞采华丽,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狭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有汉代辞赋之丽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谏逐客书》最精彩的是中间一段,语词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可谓骈体之祖。李斯虽为羁旅之臣,然其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3、贾谊的政论文

《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其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就是杂文。

战国策士的语言特点是纵横捭阖,善于夸张和渲染,以气势征服人。贾谊带着浓郁的战国策士遗风,善于把秦王朝大起大落的历史情势,内化为作品的气势,其具体做法就是通过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的情感落差,这以《过秦论》最为典型。

《过秦论》的文学特征

一是把秦朝兴盛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照

二是把秦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和秦朝三主而亡的历史事实相对照

三是把陈胜的起义军和六国诸侯进行对照

贾谊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时,找到了自身的才情与历史形势的切合点,成功地运用了多侧面对比的手法,使作品的体势随着心率的搏动、历史形势的迅速巨变而大起大落。势盛则排山倒海,势衰则江河日下,历史形势和作者感情这两股巨大的洪流相互激荡,融汇,化作强劲的动力,为作品注入生气,造成跌宕起伏的气势。

贾谊在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以古鉴今,密切联系现实政治,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的积极参与精神。

贾谊针对现实所写的政论文,其浩荡的气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数量取胜,二是以感情相驱动。

4、晁错是贾谊之后影响较大的政论散文家,《汉书·艺文志》中认定为31篇,今存比较完整的有8篇,以《论贵粟疏》为代表。《论贵粟疏》是继贾谊《论积贮疏》后写给文帝的一篇奏,文章的中心是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张。

5、晁错的文章善于从历史事实、当前情况、各种利弊得失等方面作具体分析,理论精辟而切于实际,文风简洁明快,有商鞅、韩非的遗风。其不足之处在于略乏文采。

6、《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淮南子》的铺张扬厉和浪漫风格

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西汉散文的演变,西汉政论散文是在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点在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十四、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赋是汉代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1、骚体赋及“九体”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