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

时间:2018-08-10 21:20:39    下载该word文档

l 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基础练习

11 畜牧业 2.炎黄(或黄帝) 中原 3C 4C 5C ·

6.显性信息:随葬品多少差异显著。隐性信息:贫富差距显著,或私有制发展、原始平等被打破等。

二、拓展练习

7(1)建房、熟食、渔猎、农耕。(2)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其中有夸张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8.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住的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

2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基础练习

1.禅让 世袭 2.国家 二里头文化 3B 4. C 5. B 6D 7.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夏朝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镇压反抗者;

二、拓展练习

8(1)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可能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2)材料一中的考古发掘印证了材料二中的有关“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的记载:(3)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3 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基础练习

1.汤 内服 外服 2.甲骨文 3B 4A 5. C 6D 7.政治:实行内外服制。经济: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文化: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思想: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拓展练习

8(1)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2)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3)甲骨文是反映商代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

一、农业的起源

1.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最为集中的区域。

2.共同点是旱地农业和稻作农业几乎同时出现,呈现南北并立的格局。不同点是南稻北粟,具体作物不同。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北方干旱少雨,适合旱作农业;南方潮湿多雨,适合稻作农业。

3 C

4.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使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同时,使比较稳定的定居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5.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等。

二、国家的产生与统治文化

1.部落间冲突激化;产生了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政治实体。区别:最初的农耕聚落是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而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

2.有一定道理。因为墓葬随葬品差别明显,体现高下不同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随葬品按不同等级进行配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礼制文化的发端;朱书字符,可能是早期的文字;规格较大城址的发现,也体现出社会分化明显。

3.移交方式:从禅让制到世袭制。象征意义:标志私有制的确立和国家的产生;标志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主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的出现等。

4.商代青铜器制作精美,形式、功能多样,纹饰独特等。

5A

6.因为甲骨文是汉字的起源,在甲骨文基础上的汉字的持续的发展为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汉字还对一些东亚国家的文字创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揭开远古历史面纱的方法

1.因为在未发明文字以前,很多事件都是通过人们口说辗转流传的。神话传说。一方面具有夸张和想象的成分,可信度值得商榷;但由于神话传说承载的是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又有一定的真实历史信息隐含其中,值得珍视。

2.用火、畜牧、耕稼。

3D

4.因为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看,二里头遗址在时间和地域上和夏朝非常吻合。

5.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材料。历史文献、考古发掘。通过地下材料,对纸上材料进行补充、印证和辨伪等。

6.甲骨卜辞。因为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甲骨卜辞是当时人们活动的直接记载,是研究商史的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非常高;再加上辞中所见殷王室的世系与《史记·殷本纪》所载商代帝王世系基本相同,故商代历史被称为“信史”。

4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基础练习

1.封邦建国 殷人 2.礼乐 天命 3A 4A 5D 6B

二、拓展练习

7.周公,名旦,是周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被称为周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周武王去世后辅政成王七年,平定各地叛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制定礼乐制度,提出了一套“敬天保民”的思想。这些措施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疆域和影响,并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8(1)食器。(2)王权(或政权)(3)牧野之战,武王灭纣,建立西周。(4)表明了楚王觊觎周朝政权,想取而代之;反映了周朝后期诸侯力量的加强和周王室的衰微这一历史事实。

5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基础练习

1.中央集权大一统 2.士 3C 4C 5.D 6A 7C

二、拓展练习

8Aadfg Bc Cb Dch

6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基础练习

1.商鞅 2.长城 焚书坑儒 中央集权 3C 4D 5.B 6D

二、拓展练习

7(1)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但没有最终的裁决权。(2)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3)赞成:秦完成国家统一.确立了新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必然要加强思想舆论控制,禁止人们横议;儒生以古非今.终难逃一劫。反对:一些儒生以迷信和求不死之药,骗取钱财,反对郡县制等,遭到秦始皇镇压:(无论赞成还是反对,言之有理和有据即可)

8(1)用这些兵马俑保护死去的秦始皇。(2)提示: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等角度分析。

7 秦末农民起义

一、基础练习

1.赵高 李斯 2209 刘邦 3D 4. C 5B 6B

二、拓展练习

7(1)秦朝修建阿房宫,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导致秦朝灭亡。(2)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沿用打天下的经验,不断动用民力,如秦统一后,数十年间修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这些远远超出了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3) 成: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是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如统二中国,建立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国家,在制度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建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造成大量对秦始皇的负面影响的原因:一是政权存在时间短,二是后世统治者和一些思想家的歪曲。不赞成:主要列举秦始皇的负面措施,如迷信无力、穷兵黩武、恃酷法、滥用民力、焚书坑儒等破坏了社会生产,激化了社会矛盾,而遭到了社会各阶层反对。再加上秦朝存在时间短,更说明秦始皇不得人心。(无论赞成还是反对,言之有理和有据即可)

第二单元单元练习

一、由“封邦建国”到“大一统”

1.公元前1046年。

2.从殷(安阳)转移到镐京(西安附近)

3.制度:政治上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制度。文化:提出“敬天保民”思想,重视礼乐的作用。

4.神话传说、遗址遗物和文献资料。

5 C

6.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发展。

7.分封制度。

8.公元前221年。

二、礼乐文化

1.“礼”起源于祭祀活动。依据一,“礼”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祭祀是上古时代一项重要的活动,“礼”就是这种仪式的反映;依据二,从字形看,汉字是象形文字,“礼”字的结构也像是人们在进行祭祀活动。(反对者,能言之成理即可)

2.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和政治关系上,创作了舞乐和史诗;目的是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力义务,以音乐来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3.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立了“仁”这一核心观念,把道德融合到礼乐中,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注人了新的生命力。

4 C

5.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犁耕技术的推广,瓦解了井田制;分封制崩溃;新兴阶层力量壮大;周王

室衰微,大国争霸等。

6 B

7.乐器。又具有祭祀、娱乐、象征权势和财富等方面的功能。

8.荀子重新解释了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9.礼最初指风俗习惯——渗透到政治和宗法制度——再融人伦理道德——融于法律之中。

三、天命转移

1 B

2.汤。

3.公元前1046年。

4.在周公的辅佐下,平定内乱,征服殷商残余势力,拓展了边疆,扩大了影响;又通过礼乐制度,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5.周王室地位衰微,但不会灭亡。

6.老百姓。

7.负责司法。

8.秦朝行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9.天命思想。天的神性和主宰地位逐渐降低,相对于天的人地位的上升,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天命,突出了道德的作用。

8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基础练习

1。布衣将相 世袭贵族主宰政治 2.无为而治 豪族 土地兼并 3D 4A 5D 6D

二、拓展练习

7(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2)汉高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注重发展农

业生产。(3)受到秦朝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历史教训的影响,同时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

厚也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影响。(4)汉初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

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家称其为“文景

之治”。

8(1)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仁义。反对严刑峻法,主张轻刑法;反对滥用民力,主张减轻徭役;反对

奢侈骄淫,崇尚俭朴。(2)以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为主体,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西汉的无为

不是消极、倒退思想,而是把无为作为实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

和人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9 汉武帝时代

一、基础练习

1。亲信近臣 内朝 外朝 2C 3D 4C 5D 6C

二、拓展练习

7(1)西域 河西四郡 (2)A.西域都护府;且酒泉郡;C长安。

8.可以参考汉代出土的农书记载;还可以通过大量出土的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或种子遗

存、汉代水利工程遗址、汉代画像砖以及墓室壁画上关于农业生产画面的描绘等丰富的一手资

料,发现、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

10 东汉的兴衰

一、基础练习

1.王莽 托古改制 三.文教治国 皇家图书馆 郡国学 3C 4D l C 6C

二、拓展练习

7(1)近亲、近臣是东汉最大的豪强地主;反映出豪强地主虽田宅逾制,但地方官员慑于压力或

出于自身利害考虑.无法解决尖锐的矛盾。(2)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在经济上拥有“连栋数百,膏

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富有奢靡。他们还组建“家兵”、

“部曲”等私人武装,看家护院.称雄一方:政治上.一些开国功臣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形

成世家大族。(3)原因: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以及皇权的日趋衰落。影响:豪强地主逐渐演

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8.社会问题:东汉初年经济凋敝.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奴婢买卖等社会矛盾十分突出。措施:汉

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着手调整统治政策。巩固统治秩序。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并机构,废除

王莽时期繁密苛重的法令,强化中央集权:经济上:减轻赋税,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

奴婢的诏令。文教方面:礼贤下士.诚招各地人才;在洛阳兴建多所皇家图书馆,扩大中央官

——“太学”的规模,并在全国普遍设立——·郡国学”。结果:经过多年努力,东汉社会安定

下来,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治世”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11 割据与。分立

一、基础练习

1.黄河流域地区 长江流域 生产技术 生产经验 2C 3B 4C 5A 6C

二、拓展练习 ·

7(1)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同时,努力发展辖区经

济,广招天下有真才实学之士,实力迅速增强:(2)诸葛亮。谋取荆州,孙刘联合抗曹。(3)

判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可能,为刘备图谋霸业奠定了战略基础。(4)三顾茅庐(或隆中对)

(5)A.蜀;B.魏;C吴;①官渡;②赤壁。

12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一、基础练习

1.西晋 五胡十六国 2.大兴安岭 北魏 3B 4B 5C 6D 7D

二、拓展练习

8(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国应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2)政策措施:汉文帝多次下诏减轻百姓

的田租;曹操招抚流民,实行屯田制;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评

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三单元单元练习

一、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1.历史背景:汉初统治者从秦朝短期内过度集权化导致孤立而亡的历史教训,以及借助刘氏宗亲

的血缘关系构筑皇权屏障的角度出发实行了分封。变化: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为

王,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社会矛盾: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D

3.前者采取强削的办法,结果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引起七国之乱;后者主张加大分封,

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结果使诸侯封地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力与中央对抗。

4.不正确。因为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斗争的必然结

果,无论是“削藩”还是“推恩”,都要触及王国的利益,都会引起诸侯王的反抗。王国问题解决

的关键是汉武帝时期国库充足和中央集权势力强大;景帝平定叛乱,又加强了对王国的治理。

如果没有上述条件,单靠“推恩”的方法是不可能解决王国问题的。

5.强大的中央集权是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6.中朝是皇帝与亲信近臣的宫廷决策核心,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执

掌政务的政府机关。中、外朝的形成说明了相权受到抑制,皇权得到加强。

7A

8.刺史“位卑权重”以小制大,这样的制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督和控制,

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刺史成为新的一级行政部门,便于中央管束和驾驭。

9.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的强硬方法钳制思想、控制舆论;而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等的建议“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将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定为官学,作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

要内容,通过国家政策导向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

10.儒学被冷落是因为其政治主张与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不相适应。秦朝时,儒生们非议郡县

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对立面,因此遭到弹压。儒学不仅不能为统治者

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汉武帝时,董仲舒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为儒

家学说增添了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内容,不仅为专制集权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

上的统一提出了思想统一的方案,因此获得独尊地位。

二、孝文帝迁都

1.平城的位置偏僻,不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治理;不利于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采纳汉族

的文化制度;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更有利于北魏的统治。平城附近的粮食生产不能满

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鲜卑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逐

渐变得缺乏朝气。

2.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魏贵族的生活日益奢侈,最终导致鲜卑族的衰败。但是,迁都洛阳以后,

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为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A.平城;且洛阳。迁都路线略。

三、南方经济的发展

1.经济状况:西汉时期江南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落后于北方,虽然人民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

有很富裕的人。原因:西汉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而江南地区人少地广,劳

动力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j匕方。

2.西晋末年,国家再度陷于分裂,少数民族政权在黄河流域纷纷建立,战火频仍,社会动荡,中原

地区经济破坏严重。

3A.巴蜀;B.湘赣;C江浙。 ·

4.变化: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的地方。原

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

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

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第Ⅱ3 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基础练习

1.分科考试 隋羹 章蓑 两经 芝士 2D l C 4C 5D 6C C

二、拓展练习

(2)三省六部制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三省六部制分立了相权,三省之间互相合作又

互相牵制。唐朝又设政事堂,这些措施确保了皇权的至上地位,也完善了管理体制,扩大

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明确了各部职责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

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4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基础练习

1.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2.唐高宗 武则天 贞双年间 3B 4A 5A 6C

二、拓展练习

7.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创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地方:实行州县制等。

8.重农主义、民本思想、道家无为思想。

15 中外文化交流

一、基础练习

1.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西域 波斯 粟特人 2A 3B 4.略

二、拓展练习

5(1)朝鲜半岛。(2)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

类生产技术。(3)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6(1)名称:觐见太子。·理由:此图为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壁画。图中左侧三人为唐朝鸿胪寺官

员,身后为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和外国宾客。此图表现了鸿胪寺官员引领外国宾客见太子的情

景,故名。(2)摩尼教通过西北的丝绸之路传人,因胡商的日益增多而趋于流行。(3)如佛教传

人中国后,融人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佛教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也促成了回族的形成。西域的音乐传人中国后,对中国的传统音乐产生

重大影响,至今二胡、琵琶仍为中国民乐的主要乐器。(4)中国与中亚、西亚与南亚国家人民的

交往,不仅带来了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而且经由中亚、西亚与南亚人民的传递,基督教

文化、亚述文化、埃及文化、拜占庭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等与唐文化均有不同层次的接触。

(5)可能是东亚人、粟特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拜占庭人等。因为唐朝时期,这些民族均有人到过中国。

16 灿烂的文学艺术

一、基础练习

1.山水画 花鸟画 2D 3A 4D 5C 6B

二、拓展练习

作品特色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出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的关怀

描写山水,风格宁静恬淡,意境深邃幽远

白居易 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2)文学与历史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学作品往往受到作者个人所处的历史时代的

影响。如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其作品很多反映了盛唐社会的景象;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

衰时期,其作品很多反映了安史之乱及其带来的民生疾苦问题。

(3)科举制考试考诗赋;唐朝诗歌继承了自周代《诗经》以来至魏晋时期的诗歌艺术成果。

8(1)印度。(2)佛教传人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唐朝时期,佛教中国本土化基本完

成。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3)史料:“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

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历史叙述:“据专家研究,杨贵妃是《霓裳羽衣曲》的

编舞者”,“描绘了杨贵妃舞姿轻柔优美”。

第四单元单元练习

一、隋唐中央集权制

1.礼部。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合作与制约关系。

2.一般宰相由贵族组成,他们形成一个政治群体。凡遇军国大事,由宰相组成的政事堂做出决

定,然后经皇帝批准,以诏令的形式颁布执行。故此,宰相与皇帝之间既存在宰相对皇帝负责,

又存在相权制约皇权的关系。

3.不同:政府职能机构的设置不同。秦的宰相、太尉、御史大夫在职权上有分工,但相权过重,皇

权容易被架空。唐的体制中,相权与皇权之间则存在着互相依靠,有互相牵制的关系。原因:

秦与隋唐在地方上均实行郡县制,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但唐有专门的地方巡视官员。秦在选

拔官吏时采用举孝廉的方法,而隋唐则采用科举制。理论依据:科举制导致了社会统治基础的

扩大,有利于政治稳定与社会的进步。

4.魏徵、王硅、房玄龄、杜如晦等(任选三人)

5D

二、开放的大唐文明

1.不可信。因为这种描述有浓重的夸张成分。这种理想化的传闻,为双方增进了解、促进交流提

供了强烈而恒久的动力。

2.可从多个角度得到结论。如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达,1200多年前已利用天然温泉的热水进行

瓜类栽培等。3.唐玄宗。

4.康居。

5.节度使。

6.言之成理即可。如胡旋舞在唐朝时期十分流行;西域的歌舞对唐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西域歌舞

成为唐宫廷生活的内容之一;唐朝时期宫廷妇女的发型、服饰;唐代的绘画艺术特色等。

7.言之成理即可,但需用史料来说明白己的理解。

8.唐文明是一种积极开放的文明,它兼收并蓄,在宗教、科技、人文、艺术等领域博采众长。同时

唐又积极地向外传播中国文明,朝鲜半岛、日本、天竺等西域诸国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唐文明的

影口向。

唐积极开放的姿态,是导致唐强势文明形成的关键原因。

唐文明的繁盛建立在唐朝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均

能清明宽政,唐太宗和唐玄宗均善于纳谏,吸取历史教训,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

三、灿烂的文化艺术

1.言之成理即可,如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受科学技术、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时代审美观、书

法家个性等因素的影响。

颜氏一门,以礼传家,学术渊博,名臣辈出。

至唐中期,包括佛教在内的西域文化的渗入,影响唐代书法风格的转变。

唐朝的社会特色,颜真卿的家学传统,影响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形成了颜真卿字形雄伟端

庄,笔力浑厚,体势开张,大气磅礴、正气凛然的风格。他的书法风格,也正是盛唐社会风范以

及颜真卿个人性格特点的反映。

2.相似之处:均带有晋代王羲之书法的风格。原因:唐朝前期的书法吸收了东晋“二王”潇洒、清逸的书法风格。唐太宗本人就喜好王羲之的书法。日本在唐时期,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全方位学习中国文化,空海就是其中一位。故而,潇洒、清逸的“二王”书法也成了此时期日本书法的主要书体。

第二分册综合测试

第一部分

1A 2 A 3B 4C 5B 6B 7 C 8B 9D 10D 11B 12B

13D 14D 15B 16B 17D 18D 19C 20C 21A 22A 23D 24C

25C 26C 27A 28D 29D 30D

第二部分

31(1)时间与地点相符,宫殿规模大。(2)殷墟的发掘使商朝历史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

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而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也能用丰富的考古资料来印证后世文献,如果能

释读刻划符号,就能更深刻地了解夏代。

32(1)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2)修建原因:“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

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规模与过程:“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

五十丈,……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

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3)司马迁:“阿房宫未成”与项羽“烧秦宫室”;杜牧:项羽火烧阿房宫;现代考古发掘:有关火烧

阿房宫说法不准确。(4)考古发掘的结果是可信的资料,从考古材料和挖掘现场看,尚不能证明

阿房宫就是毁于焚烧;司马迁是距离楚汉战争时间较近的史学家,《史记》所载“阿房宫未成”,所

以项羽所烧的“秦宫室”未必就是阿房宫;唐朝诗人杜牧距离楚汉战争时间久远,所说情况或许

是对司马迁记载的曲解。

33.尼雅文明在文化上兼容印度和中国中原文化,也有欧洲罗马文化的痕迹,荟萃了东西方文化的

精华。尼雅所处的新疆地区,古称西域,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处于丝绸之路的要冲,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同时也使它表现出多元文化的痕迹。 ·

34(1)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2)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冯太后和孝

文帝仿行汉制,推行变法。北魏统治者在诏书中提出鲜卑祖先为黄帝,是由于其认识到要立国

中原,必须更改鲜卑旧俗,化解民族隔阂。

35(1)材料一认为由于小篆的不便导致秦始皇下令创立隶书,而材料二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国就已

经通行隶书。(2)材料二。可由第一手史料(考古发现)来印证,而材料一仅仅是传说。

36.崔宴的观点是为分封制辩护,攻击郡县制。

崔定对分封制的评价不符合史实,夸大其作用。西周实行分封制,在较长时期曾起了巩固

政权的作用。但到春秋时代,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

面,而非崔定所说的“国有常君,君有定臣,上下相安,政如一家”;西汉初分封同姓王做诸侯,企

图以此巩固刘姓天下,但不久就产生了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王国问题。西汉统治者采取一系

列措施,至汉武帝时才最终解决,并非“君臣和睦”“祸乱不作”。

崔定的秦“罢侯置县,……君臣始有不亲之衅”的观点是错误的。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

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加强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西汉统治得以长期巩固。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