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联考2016-2017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联考2016-2017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时间:2018-06-29 00:43:52    下载该word文档

2016-2017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联考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共40分)

1DNA指纹技术是法医进行个人识别的主要方法,人的DNA指纹是指(  )

A.双螺旋结构 B.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

C.碱基配对原则 D.碱基排列顺序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证明的是(  )

ADNA能进行自我复制

BDNA能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CDNA能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遗传

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在DNA双链上成对存在

B.一个基因转录时,其两条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C.基因中有遗传密码子

D.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可能是相同基因也可能是等位基因

4.下面是4位同学拼制的DNA分子部分平面结构模型,正确的是(  )

A B C D

5.下列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转录时,在酶的作用下,以AUCG四种碱基为原料合成RNA

B.每种氨基酸均由多种密码子编码

C.真核细胞的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

D.转录的原料为脱氧核糖核苷酸

6.已知一段信使RNA上有12AG,该信使RNA上共有30个碱基.那么转录成该信使RNA的一段DNA双链分子中共有CT(  )

A12 B18 C24 D30

7.下列对蛋白质的翻译过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以细胞质中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

B.以核糖体RNA作为模板

C.以转运RNA为氨基酸运输工具

D.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

8.某个婴儿不能消化乳类,经检查发现他的乳糖酶分子有一个氨基酸改变而导致乳糖酶失活,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婴儿缺乏吸收某种氨基酸的能力

B.婴儿不能摄取足够的乳糖酶

C.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被替换

D.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缺失

9.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工诱变处理可提高作物的突变率

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

C.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

D.和诱变育种相比,杂交育种可以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

10.如图表示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表达等过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测过程中是否发生碱基对的改变

B①②过程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等基本条件

C.图中①②③过程均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

D.囊性纤维病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11.如图是人类某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各项中的个体的基因型有可能不相同的是(  )

A1号和6 B3号和4 C7号和8 D11号和12

12.如图为雌性果蝇体内部分染色体的行为及细胞分裂图象,其中能够体现基因重组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DNA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如果放射性完全标记的1个双链DNA分子在无放射性标记的溶液中复制两次,那么所产生的4DNA分子的特点是(  )

A.部分DNA分子含有放射性

B.全部DNA分子含有放射性

C.所有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

D.所有分子的两条链都没有放射性

14.下列关于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错误的是(  )

A.在二倍体西瓜的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以得到四倍体植株

B.三倍体西瓜不育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同源染色体

C.三倍体西瓜几乎没有种子,但偶尔也会产生

D.每年制种很麻烦可以利用三倍体植株进行无性繁殖的方式培育

15.下列关于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变异是不定向的 变异是定向的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16.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比例为90%

B.从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

C.到1990年,该桦尺蠖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D.自然选择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17.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18.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19.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病变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病变细胞

C.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20.如图为内环境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相比,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较高

C.过程abc均存在,有利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D.若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进一步导致组织水肿

21.下列有关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方面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K+Cl浓度

C.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7.357.45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2.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人的肝脏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23.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范畴的是(  )

A.通过缓冲物质维持细胞内液pH的相对稳定

B.通过神经和激素调节维持血糖的相对平衡

C.通过免疫系统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

D.通过机体调节作用使人体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24.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可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O2

抗体

DNA聚合酶

血浆蛋白

肝糖原

载体蛋白

胰蛋白酶

胰岛素

尿素

神经递质.

A①②③④⑦⑧⑨ B①②④⑧⑨ C①④⑤⑥⑧⑨ D①③④⑦⑧

25.下列关于细胞或生物体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HIV在人体内环境进行新陈代谢和增殖

B.草履虫生活在水中,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心肌细胞以内环境为媒介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发生在细胞内

26.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一个染色体组中各条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三倍体.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7.做膝跳反射实验时,若实验前先告诉受试者,在其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膝跳反射可能表现得会弱一些,原因是(  )

A.反射弧发生变化

B.传出神经受阻

C.感受器受到抑制

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作用

28.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图中兴奋部位是A,产生兴奋的原因是K+外流

29.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V区受到损伤,则不能听懂话

B.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C.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D.短期记忆通过重复多次,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期记忆

30.切除某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的(  )

A.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也减少

B.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

C.生长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也增多

D.生长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也减少

31.如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 代表激素名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所代表的腺体名称是下丘脑

B.人体通过反馈调节来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C.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④

D.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导致激素AB含量也增加

32.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列反应正确的是(  )

A.垂体合成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

B.肾上腺合成并分泌的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产热量增加

C.皮肤血管舒张,皮肤的血流量增加,抵御寒冷

D.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骨骼肌战栗,产热量增加

33.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

34.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分子而发挥作用

B.激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C.激素作为细胞的结构物质,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35.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体液中的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进而抑制它的繁殖

36.人注射了乙肝疫苗后,可引起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是(  )

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乙肝病毒抗体

C.可促进浆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剌激机体产生能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37.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38.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39.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

在兔饱足状态下 在兔空腹状态下 测定血糖含量 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40.如图是健康成年人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时间0t1,产热量大约等于散热量,体温维持在37℃左右

B.时间t1t2,散热量增加会引起体表温度下降,导致下丘脑某些部位兴奋

C.时间t2t3,散热量减少是机体体温调节的结果,此时汗腺分泌减少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仍等于散热量,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也与t1之前相同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4小题,共60分)

41.达尔文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发现分别生活着15种陆龟类,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是,经过研发发现它们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说明大陆龟的进化过程及原因: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为大陆龟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2)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之间的龟类因为有  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3)不同岛屿上的条件不同,使得不同岛屿上龟的  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  ,标志众多新物种的形成.

4)若某龟的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这个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是  .若该种群中aa个体无繁殖能力,则该种群个体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一代中AAAaaa的比例为  

42.图甲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甲是  的示意图.神经纤维BA中的细小分支叫作  ,用针刺A时,能引起F收缩,该现象叫做  ,若兴奋传递至B处,兴奋将以  形式沿着B传导.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  

2)图乙的结构名称是  ,如果在图乙中的间隙注射乙酰胆碱(一种递质),乙酰胆碱会与  )上受体相结合,从而使兴奋传到下一个神经元.

43.如图中,图1所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部位图解,图中ab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种激素,图2表示a激素信息传递的一种机制.请回答:

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  g/L

2)当血糖升高时,通过过程,使a分泌量增加,a激素表示  ,它在降低血糖过程中具体的作用是通过⑥⑦⑧过程促进  

3)图中b激素是  ,激素b作用于肝脏细胞,使其发生的主要生理变化  .它与a激素的作用关系表现为  a激素和b激素的作用结果都会反过来影响各自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调节.

4型糖尿病人的a激素的含量和正常人相差很小,甚至比正常人还高,请据图2激素作用的机制分析型糖尿病人可能的病因是  

44.如图表示人体内淋巴细胞的分化及部分免疫过程,m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细胞产物.请据图回答.

1m代表的场所是  g  e代表  

2)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未被消灭的某些病毒可侵入到宿主细胞,此时,图中  (物质)不能进入宿主细胞与病毒结合,要消灭宿主细胞中的病毒,要先靠  免疫,即图中的   (填字母)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最后释放出的病毒可被存在于  中的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然后被  (填字母)吞噬、消化.

 


2016-2017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联考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共40分)

1DNA指纹技术是法医进行个人识别的主要方法,人的DNA指纹是指(  )

A.双螺旋结构 B.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

C.碱基配对原则 D.碱基排列顺序

【考点】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分析】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其中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序列.

【解答】解:A、一般情况下,不同生物的DNA分子都具有双螺旋结构,A错误;

B、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相同,不是DNA“指纹CB错误;

C、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都相同,不是DNA“指纹,错误;

DDNA“指纹是指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因为不同DNA分子的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D正确.

故选:D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证明的是(  )

ADNA能进行自我复制

BDNA能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CDNA能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遗传

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A、少量噬菌体侵染细菌,进入的只是DNA,却释放大量的噬菌体,说明DNA能自我复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A正确;

B、进入噬菌体的只是DNA,却能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说明DNA能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B正确;

C、进入噬菌体的只是DNA,却能合成子代噬菌体,说明DNA能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遗传,C正确;

D、实验过程中,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所以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D

 

3.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在DNA双链上成对存在

B.一个基因转录时,其两条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C.基因中有遗传密码子

D.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可能是相同基因也可能是等位基因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解答】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在同源染色体上成对存在,A错误;

B、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因此转录的模板链只有一条,B错误;

C、密码子在mRNA上,C错误;

D、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可能是相同基因也可能是等位基因,D正确.

故选:D

 

4.下面是4位同学拼制的DNA分子部分平面结构模型,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解答】解:ADNA分子的外侧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不是磷酸与磷酸直接连接,A错误;

BDNA分子的外侧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不是磷酸与碱基交替连接,B错误;

CDNA分子的外侧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正确;

D、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应该与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连接,且D中连接的位置错误,D错误.

故选:C

 

5.下列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转录时,在酶的作用下,以AUCG四种碱基为原料合成RNA

B.每种氨基酸均由多种密码子编码

C.真核细胞的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

D.转录的原料为脱氧核糖核苷酸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1、关于tRNA,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

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

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2、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解答】解:A、转录时,在酶的作用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A错误;

B、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几种密码子编码,B错误;

C、真核细胞的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C正确;

D、转录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C

 

6.已知一段信使RNA上有12AG,该信使RNA上共有30个碱基.那么转录成该信使RNA的一段DNA双链分子中共有CT(  )

A12 B18 C24 D30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在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而互补配对的碱基两两相等,所以A=TC=G,则A+C=G+T,即非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

【解答】解: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而来的,若mRNA30个碱基,则转录该mRNADNA含有碱基数为30×2=6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双链中不配对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所以CT共有30个.

故选:D

 

7.下列对蛋白质的翻译过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以细胞质中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

B.以核糖体RNA作为模板

C.以转运RNA为氨基酸运输工具

D.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ATP)和tRNA.据此答题.

【解答】解:A、翻译的原料是细胞质中游离的氨基酸,A正确;

B、翻译的模板是信使RNAB错误;

C、翻译过程中需要tRNA转运氨基酸,C正确;

D、翻译过程能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B

 

8.某个婴儿不能消化乳类,经检查发现他的乳糖酶分子有一个氨基酸改变而导致乳糖酶失活,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婴儿缺乏吸收某种氨基酸的能力

B.婴儿不能摄取足够的乳糖酶

C.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被替换

D.乳糖酶基因有一个碱基对缺失

【考点】基因突变的原因.

【分析】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

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解答】解:A、缺乏合成具有活性的乳糖酶能力,A错误;

B、乳糖酶是细胞自身合成的,而不是靠摄取,B错误;

C、因为乳糖酶分子中只有一个氨基酸改变而导致了乳糖酶失活,所以其根本原因是控制乳糖酶合成的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被替换,C正确;

D、如果乳糖酶基因缺失一个碱基对,则会引起乳糖酶分子中多个氨基酸改变,D错误.

故选:C

 

9.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工诱变处理可提高作物的突变率

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

C.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

D.和诱变育种相比,杂交育种可以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

【考点】诱变育种;杂交育种.

【分析】1、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生物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原理:基因突变.

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过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变异范围广.

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

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指利用具有不同基因组成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进行杂交,获得所需要的表现型类型的育种方法.

原理:基因重组.

优点:能根据人的预见把位于两个生物体上的优良性状集于一身.

缺点:时间长,需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解答】解:A、人工诱变处理可提高作物的突变率,从而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A正确;

B、诱变育种可形成新的基因,杂交育种不能形成新的基因,只可形成新的基因型,B错误;

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具有少利多害性,所以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只有少数表现出优良性状,C错误;

D、和杂交育种相比,诱变育种可以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D错误.

故选:A

 

10.如图表示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表达等过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测过程中是否发生碱基对的改变

B①②过程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等基本条件

C.图中①②③过程均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

D.囊性纤维病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分子的复制;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分析题图: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表示转录过程;表示翻译过程.

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

【解答】解:A、碱基对的改变属于点突变,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A错误;

B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为转录过程,这两个过程都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等基本条件,B正确;

C、图中①②③过程均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C正确;

D、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囊性纤维病是由于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D正确.

故选:A

 

11.如图是人类某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各项中的个体的基因型有可能不相同的是(  )

A1号和6 B3号和4 C7号和8 D11号和12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分析可知:3号和4号都患病,其子女中7号、8号、10号患病而9号为正常女儿,所以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解答】解:设该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由于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以正常个体2号、5号、9号、11号和12号的基因型均为aa.由于5号正常,所以1号的基因型为Aa;由于9号正常,所以3号、4号的基因型均为Aa;由于11号正常,所以6号的基因型为Aa.由于3号、4号的基因型均为Aa,所以7号、8号和10号的基因型都为AAAa.因此,7号、8号和10号的基因型有可能不相同.

故选:C

 

12.如图为雌性果蝇体内部分染色体的行为及细胞分裂图象,其中能够体现基因重组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答】解: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即图中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导致基因重组,即图中

故选:B

 

13DNA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如果放射性完全标记的1个双链DNA分子在无放射性标记的溶液中复制两次,那么所产生的4DNA分子的特点是(  )

A.部分DNA分子含有放射性

B.全部DNA分子含有放射性

C.所有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

D.所有分子的两条链都没有放射性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时间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是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连结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解答】解:A、由于DNA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所以用放射性完全标记的1个双链DNA分子在无放射性标记的溶液中复制两次,所产生的4DNA分子中只有2DNA分子含有放射性,A正确;

B、全部DNA分子中只有2DNA分子含有放射性,B错误;

C、只有2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C错误;

D、有2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A

 

14.下列关于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错误的是(  )

A.在二倍体西瓜的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以得到四倍体植株

B.三倍体西瓜不育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同源染色体

C.三倍体西瓜几乎没有种子,但偶尔也会产生

D.每年制种很麻烦可以利用三倍体植株进行无性繁殖的方式培育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无子西瓜的培育的具体方法:

1)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期的普通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西瓜;

2)用四倍体西瓜作母本,用二倍体西瓜作父本,杂交,得到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西瓜种子.

3)种植三倍体西瓜的种子,这样的三倍体西瓜是开花后是不会立即结果的,还需要授给普通二倍体西瓜的成熟花粉,以刺激三倍体西瓜的子房发育成为果实,这样就会得到三倍体西瓜.

【解答】解:A、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因此在二倍体西瓜的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以得到四倍体植株,A正确;

B、三倍体西瓜有同源染色体,因此三倍体不育的原因不是因为无同源染色体,而是因为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紊乱,B错误;

C、三倍体无子西瓜,含有3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中无法形成正常的配子,不能产生种子,但偶尔也会产生,C正确;

D、每年制种很麻烦可以利用三倍体植株进行无性繁殖的方式培育,即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进行植物组织培养,D正确.

故选:B

 

15.下列关于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变异是不定向的 变异是定向的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是共同进化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解答】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环境对变异起了选择作用,变异是不定向的,错误;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之一,正确;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正确;

分析可知,错误;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正确.

故选:B

 

16.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比例为90%

B.从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

C.到1990年,该桦尺蠖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D.自然选择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分析表格:从1870年至1990年,种群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说明从1870年至1990年,种群发生了进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种群间形成生殖隔离.

【解答】解:A1870年,S基因频率为10%,则s基因频率为90%,浅色个体(ss)的比例为90%×90%=81%,故A错误;

B、从1900年至1960年,S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说明该物种发生了进化,故B错误;

C、到1990年,该桦尺蠖还能进行基因间的交流,说明还没有形成新物种,故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使定向的,它能决定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17.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细菌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抗生素时,由于大多数细菌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药物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抗生素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细菌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细菌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使该抗生素逐渐失去效应.所以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细菌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据此答题.

【解答】解:A、残留抗生素不会导致细菌突变,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故A选项错误;

B、耐药菌是突变形成的,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故B选项正确;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难以抵抗致病菌,但不能增加致病菌的耐药性,故C选项错误;

D、耐药菌是基因突变形成的,不是注射疫苗形成的,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8.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为:

【解答】解:A、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可形成组织液,A正确;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可形成血浆,B正确;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可形成淋巴,C正确;

D、淋巴不能形成组织液,D错误.

故选:D

 

19.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病变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病变细胞

C.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

故选:D

 

20.如图为内环境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相比,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较高

C.过程abc均存在,有利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D.若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进一步导致组织水肿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故过程abc均存在,有利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C正确;

D、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使水分滞留在组织液,进一步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B

 

21.下列有关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方面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K+Cl浓度

C.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7.357.45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Cl

【解答】解: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A正确;

B、血浆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血浆蛋白的多少,特别是依赖于Na+ClB错误;

C、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7.357.45C正确;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D正确.

故选:B

 

22.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人的肝脏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首先根据图示判断出甲、乙、丙、丁是哪一种体液,可先根据单向循环确定丙为淋巴,又淋巴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最后剩余的丁即为细胞內液,所以甲、乙、丙、丁分别为组织液、血浆、淋巴和细胞內液,人的肝脏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组织液.

【解答】解:A、甲为组织液,人的肝脏细胞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组织液,A正确;

B、乙为血浆,血浆中的营养物质需先进入组织液再到达组织细胞,B错误;

C、丙为淋巴,营养物质不经过淋巴,C错误;

D、丁为细胞內液,为细胞内的液体,D错误.

故选:A

 

23.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范畴的是(  )

A.通过缓冲物质维持细胞内液pH的相对稳定

B.通过神经和激素调节维持血糖的相对平衡

C.通过免疫系统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

D.通过机体调节作用使人体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A、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所以通过缓冲物质维持细胞内液pH的相对稳定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范畴,A错误;

B、神经和体液调节属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范畴,B正确;

C、免疫调节属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范畴,C正确;

D、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属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范畴,D正确.

故选:A

 

24.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可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O2

抗体

DNA聚合酶

血浆蛋白

肝糖原

载体蛋白

胰蛋白酶

胰岛素

尿素

神经递质.

A①②③④⑦⑧⑨ B①②④⑧⑨ C①④⑤⑥⑧⑨ D①③④⑦⑧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解答】解:O2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确;

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属于内环境成分,正确.

DNA聚合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错误;

血浆蛋白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确;

肝糖原位于肝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错误;

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错误;

胰蛋白酶位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错误;

胰岛素分泌后进入血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确;

尿素为细胞代谢产物,分布在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确;

神经递质分泌后进入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确.

故选:B

 

25.下列关于细胞或生物体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HIV在人体内环境进行新陈代谢和增殖

B.草履虫生活在水中,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心肌细胞以内环境为媒介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发生在细胞内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单细胞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对多细胞生物来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代谢和增殖,A错误;

B、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

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正确;

D、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发生在红细胞内,D正确.

故选:A

 

26.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一个染色体组中各条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三倍体.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含有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2、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若体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若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则为多倍体.

3、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多个染色体组.

【解答】解: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存在染色体组,错误;

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所以一定是单倍体,正确;

一个染色体组中各条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正确;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一定是三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为三倍体,错误.

故选:A

 

27.做膝跳反射实验时,若实验前先告诉受试者,在其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膝跳反射可能表现得会弱一些,原因是(  )

A.反射弧发生变化

B.传出神经受阻

C.感受器受到抑制

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作用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仅包含两个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从接受刺激,直到发生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途径叫做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觉神经元(输入)和运动神经元(输出).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内.但是,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大脑是高级中枢,对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所以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会不明显.

【解答】解:A、反射弧结构没有发生变化,A错误;

B、传出神经没有受阻,B错误;

C、感受器正常,没有受到抑制,C错误;

D、大脑是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所以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D正确.

故选:D

 

28.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图中兴奋部位是A,产生兴奋的原因是K+外流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示意图.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图中A为兴奋部位,而BC为非兴奋部分.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兴奋部位是AA错误;

B、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因此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B正确;

C、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因此兴奋传导的方向为A→CA→BC错误;

D、图中兴奋部位是A,产生兴奋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导致的,D错误.

故选:B

 

29.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V区受到损伤,则不能听懂话

B.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C.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D.短期记忆通过重复多次,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期记忆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2、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

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说,H听,W写,V看);

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解答】解:A、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V区受到损伤,则不能看懂语言文字,A错误;

B、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B正确;

C、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

D、短期记忆通过重复多次,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期记忆,D正确.

故选:A

 

30.切除某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的(  )

A.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也减少

B.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

C.生长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也增多

D.生长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也减少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切除垂体,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无法合成;没有TSH的调节作用,甲状腺激素合成量也下降.

【解答】解: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由下丘脑分泌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切除垂体后,TSH和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由于垂体也分泌生长激素,故切除垂体后生长激素也减少.

故选:A

 

31.如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 代表激素名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所代表的腺体名称是下丘脑

B.人体通过反馈调节来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C.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④

D.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导致激素AB含量也增加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据图分析,甲是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

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解答】解:A、甲表示下丘脑,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A正确;

B、从甲到甲状腺激素的产生是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共同来维持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B正确;

C、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①②具有促进作用,③④具有抑制作用,C正确;

D、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量减少,D错误.

故选:D

 

32.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列反应正确的是(  )

A.垂体合成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

B.肾上腺合成并分泌的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产热量增加

C.皮肤血管舒张,皮肤的血流量增加,抵御寒冷

D.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骨骼肌战栗,产热量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垂体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A错误;

B、肾上腺合成并分泌的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产热量增加,B正确;

C、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中机体为了维持体温相对恒定,需要增加产热,降低散热,则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C错误;

D、兴奋传至下丘脑使骨骼肌战栗,产热量增加,D错误.

故选:B

 

33.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觉.所以图中ABC依次是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故选:B

 

34.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分子而发挥作用

B.激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C.激素作为细胞的结构物质,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解答】解:A、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能够调节人类的生命活动,A正确;

B、激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B正确;

C、激素是细胞内的调节物质,不是细胞的结构物质,C错误;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35.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吞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体液中的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进而抑制它的繁殖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类型:分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和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是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答】解: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

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不属于免疫反应,C错误;

D、抗体的化学本质即为免疫球蛋白,因此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D正确.

故选:D

 

36.人注射了乙肝疫苗后,可引起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是(  )

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乙肝病毒抗体

C.可促进浆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剌激机体产生能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大多数人注射乙肝疫苗后,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相应的抗体,与乙肝疫苗结合,发挥免疫作用.

【解答】解:A、注射乙肝疫苗后,就可以促使B细胞分化成为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完成体液免疫,A错误;

B、只有浆细胞能产生乙肝病毒抗体,B错误;

C、能释放淋巴因子的是T细胞和效应T细胞,C错误;

D、注射乙肝疫苗后,能刺激机体产生能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D正确.

 

37.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症,其中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而免疫缺陷症是自身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解答】解:A、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没有传染性,A错误;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

C、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C正确;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属于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D错误.

故选:C

 

38.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本题是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静息时,膜内电位是负电位,受刺激后,Na+通道开放,造成Na+大量内流,分析题图可知,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电位出现反极化过程,所以曲线向上走向,到达峰值后下降,最后复极化,恢复到原初的静息电位的极化状态.

【解答】解:A,分析题图曲线可知,曲线a,受刺激后膜内电位上升超过横轴,变为正值,恢复极化后又变为负值,完全符合动作电位曲线图,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ab两条曲线的起点与终点的膜电位值相同,则说明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B正确;

C、不论是低钠海水,还是正常海水,静息状态都是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C错误;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D正确

故选:C

 

39.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

在兔饱足状态下 在兔空腹状态下 测定血糖含量 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实验目的是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而胰岛B细胞的功能是合成分泌胰岛素,降血糖.因而应选取饱足状态下的兔(血糖含量高)进行实验,实验观测指标为:血糖浓度、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来判断STZ是否成功的破坏胰岛B细胞.

【解答】解: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故正确;

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故错误;

设计注射STZ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若注射STZ和生理盐水的血糖浓度相同,则胰岛B细胞没有破坏,故正确;

家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也可能是肾脏重吸收能力病变,一般不作为观察的指标,故错误;

测定两组家兔体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注射STZ的家兔体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说明胰岛B细胞被破坏,故正确.

故选:B

 

40.如图是健康成年人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时间0t1,产热量大约等于散热量,体温维持在37℃左右

B.时间t1t2,散热量增加会引起体表温度下降,导致下丘脑某些部位兴奋

C.时间t2t3,散热量减少是机体体温调节的结果,此时汗腺分泌减少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仍等于散热量,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也与t1之前相同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这样才能维持体温恒定.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由于内外温差加大,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但两者依然处于动态平衡.

【解答】解:A、时间0t1,产热量大约等于散热量,体温维持在相对稳定,A正确;

B、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散热量增加,B正确;

C、时间t2以后,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如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等,C正确;

D、时间t3以后,散热量比t1多,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使得产热量也比t1多,体温得以维持相对恒定,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4小题,共60分)

41.达尔文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发现分别生活着15种陆龟类,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是,经过研发发现它们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说明大陆龟的进化过程及原因: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种群  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或者(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为大陆龟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2)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之间的龟类因为有 地理 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3)不同岛屿上的条件不同,使得不同岛屿上龟的 基因频率 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 生殖隔离 ,标志众多新物种的形成.

4)若某龟的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这个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是 60% .若该种群中aa个体无繁殖能力,则该种群个体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一代中AAAaaa的比例为 441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大陆龟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2)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之间的龟类因为有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3)不同岛屿上的条件不同,使得不同岛屿上龟的基因频率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当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生殖隔离,标志众多新物种的形成.

4)若某龟的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这个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AA基因型频率+×Aa基因型频率=30%+×60%=60%.若该种群中aa个体无繁殖能力,只有AAAa能够产生后代,比为12,所以下一代中基因A的频率=,基因a的频率为,隐性性状aaAA=Aa=1,即该种群个体随机交配一代后,子一代中AAAaaa的比例为441

故答案为:

1)种群 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或者(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2)地理

3)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

460% 441

 

42.图甲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甲是 反射弧 的示意图.神经纤维BA中的细小分支叫作 感受器 ,用针刺A时,能引起F收缩,该现象叫做 反射 ,若兴奋传递至B处,兴奋将以 电信号(神经冲动) 形式沿着B传导.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 大脑皮层 

2)图乙的结构名称是 突触 ,如果在图乙中的间隙注射乙酰胆碱(一种递质),乙酰胆碱会与  )上受体相结合,从而使兴奋传到下一个神经元.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反射弧结构,其中ABCD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其中①②③分别是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小泡.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图1是反射弧结构图,其中神经纤维BA中的细小分支叫做感受器、C为神经中枢.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反射.若兴奋传递至B处,兴奋将以电信号(神经冲动)形式沿着B传导.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2)结构乙的名称是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如果在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间的突触间隙注射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会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从而使兴奋传到下一个神经元.

故答案为:

1)反射弧 感受器 反射 电信号(神经冲动) 大脑皮层

2)突触

 

43.如图中,图1所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部位图解,图中ab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种激素,图2表示a激素信息传递的一种机制.请回答:

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 0.81.2 g/L

2)当血糖升高时,通过过程,使a分泌量增加,a激素表示 胰岛素 ,它在降低血糖过程中具体的作用是通过⑥⑦⑧过程促进 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储存 

3)图中b激素是 胰高血糖素 ,激素b作用于肝脏细胞,使其发生的主要生理变化 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血糖(或者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它与a激素的作用关系表现为 拮抗关系 a激素和b激素的作用结果都会反过来影响各自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反馈 调节.

4型糖尿病人的a激素的含量和正常人相差很小,甚至比正常人还高,请据图2激素作用的机制分析型糖尿病人可能的病因是 a激素的受体减少或者受体受损或者受体不正常或者a激素不能与受体结合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为血糖调节过程,血糖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增多,既b是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既a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所以是促进,是抑制.

2为激素的调节过程,激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解答】解:(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3.96.1mmol/L(或0.81.2g/L).

2)当血糖升高时,通过过程,使a分泌量增加,a激素表示胰岛素,它在降低血糖过程中具体的作用有两条调节途径,一是通过⑥⑦⑧过程促进血糖的利用、转化为糖原;二是主要通过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3)由分析可知,b是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血糖(或者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是拮抗作用.a激素和b激素的作用结果都会反过来影响各自的分泌,使激素维持相对稳定,这种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

4)根据题意,型糖尿病人的a激素的含量和正常人相差很小,甚至比正常人还高,但人体中血糖含量高,说明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可能是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不正常,不能识别激素.故答案为:(10.81.2

2)胰岛素 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储存

3)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血糖(或者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拮抗关系 反馈

4a激素的受体减少或者受体受损或者受体不正常或者a激素不能与受体结合

 

44.如图表示人体内淋巴细胞的分化及部分免疫过程,m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细胞产物.请据图回答.

1m代表的场所是 骨髓 g 记忆细胞 e代表 淋巴因子 

2)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未被消灭的某些病毒可侵入到宿主细胞,此时,图中 抗体 (物质)不能进入宿主细胞与病毒结合,要消灭宿主细胞中的病毒,要先靠 细胞 免疫,即图中的 f  (填字母)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最后释放出的病毒可被存在于 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填不完整不给分) 中的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然后被 d (填字母)吞噬、消化.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解:图示表示人体内淋巴细胞的分化及部分免疫过程图,其中a表示B细胞、b表示浆细胞、c表示T细胞,d表示吞噬细胞、e表示淋巴因子、f为效应T细胞,g表示记忆细胞;m表示骨髓.据此答题.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mB细胞成熟的场所,即骨髓;g表示记忆细胞;e表示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化.

2)抗体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因此某些病毒侵入到宿主细胞后,抗体进不能进入宿主细胞与病毒结合,此时要消灭宿主细胞中的病毒,要靠细胞免疫,即图中的f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的病毒可被存在于内环境(或细胞外液)中的抗体结合,凝集成团形成沉淀,然后被d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故答案为:(1)骨髓 记忆细胞 淋巴因子

2)抗体 细胞 f

内环境 (血浆、组织液、淋巴.填不完整不给分) d

 


2017212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