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亦俗亦雅,寓教于乐

亦俗亦雅,寓教于乐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亦俗亦雅,寓教于乐

摘要:小调是我国民歌宝库中的精髓,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被广泛传唱和传承,这与其所具有的功能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这些功能的存在,才使得小调这一民歌形式有了更强的艺术性和更高的思想性。
关键词:民间歌曲;小调;表现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我国民间歌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民间小调更是民歌中的精髓,在我国民间歌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除了山歌和号子外的另一种民歌体裁,又称“小曲”、“时调”、“俚曲”、“小令”等不同的名称。表现内容多以日常生活内容和社会问题为主要题材,也是人们在平时劳动之余所编唱的小曲。小调比起劳动号子和山歌来,它的流传范围更加广泛。因为劳动号子和山歌主要流行于农村和山野之间,传唱于劳动人民中间。而小调不仅流行于农村和山野,还流行于城镇,不仅在劳动人民中间传唱,而且在市民、商人、文人及统治阶级等各个阶层中传唱。正是由于其流传的广泛性,也就带来了小调的广泛编


18

创性,使它在艺术上能得到更多人(尤其是民间艺人)、更广泛的琢磨、加工和提高的机会,才使得它在艺术性上更高、音乐形式上更完美、曲调上更加优美动听,也使得小调具有了“雅”的一面。
小调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艺术品种,之所以在我国民歌中占重要地位,是由于它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不仅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功能,同时还具有明显而重要的社会实用性功能,即:宣传教育性和娱乐性功能。一、小调的表现性功能
人做为社会的主体,其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了生产劳动和工作之外,还需休息、娱乐以及从事其它多种社会活动。因此,除了通过劳动号子和山歌表现劳动生活、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民歌形式来表现劳动活动以外更广泛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小调这种在人们休息娱乐、集会集庆等场合中所产生的民间歌曲体裁,就恰恰承担了这一表现型功能的使命。由于小调是在劳动号子和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和它们相比小调在艺术上显得更加成熟,歌词的描述更加细腻、曲调更优美、表现力也更强。通过它可以深刻而细致的表现出人们更多样的生活内容和更复杂的思想感情,通过它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其精神面貌。如根据陕北大秧歌“打黄羊”调填词的陕北革命历史民歌《拥护八


28

路军》,每当我们听到或唱起它时,就可以窥视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现实生活侧面。仿佛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幅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画面,它使我们很自然的就联想到抗日战争时期,陕北人民那种高涨的革命热情和精神风貌。另外还有反映纯真爱情生活被称为“情歌”的小调,这类小调所表现的往往是人们追求自由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与高尚纯洁的情操。如流行于陕北绥德根据真实故事编成的歌曲《三十里铺》。这首歌是由三个上句和一个下句构成的徵调式歌曲,生动的表现了“三哥哥”和“四妹子”为了追求爱情自由,敢于冲破封建枷锁,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动人故事。另外,小调歌曲在其表现上,不仅对歌曲内容有很直接的表现,对歌曲所包含的内涵也有更深入的表现。如流行于山西河曲一带的《五哥放羊》,这首带有戏剧情节的小调曲调纯朴、清新、优美。从歌曲的内容上看是描写爱情的,用一年十二个月不同情景铺陈的表现手法,有层次的表现了“小妹妹”和“五哥”之间坚贞的爱情,但歌曲真正的内涵是揭露剥削阶级的残酷和旧社会的黑暗。可见小调的表现性是广泛而深刻的。二、小调的宣传教育性功能
小调的宣传教育功能表现在它是人们进行斗争和自我教育的工具。因为任何一首民间小调都表现一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爱憎倾向和主张,因此在演唱过程中,不论是演唱者还是听


38

唱者都能受到影响和教育。在旧社会许多小调通过对被压迫人民痛苦生活的描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这就对广大劳动人民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教育作用。如陕北的《揽工调》、江苏的《长工歌》等小调,都不同程度地唱出了劳动者被压迫、受剥削的痛苦,揭露了地主阶级的罪恶,从而引起了被压迫者的共鸣,激发了人们对旧社会的憎恨和与命运作斗争的信念。又如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走西口》这首小调,它是解放前我国西北一带农民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旧社会统治者和剥削者罪恶的见证。还有在甘肃流行的传统小调《小女婿》,控诉了旧社会在封建礼教束缚下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同时也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广泛流传的《孟姜女》这首小调,通过叙述统治者修长城造成一对新婚夫妻生死离别的故事,抒发了人民大众对封建统治阶的怨愤情绪,表达了对孟姜女不幸遭遇的无限同情。歌曲在传唱过程中,激起了无数被生活所迫而流离失所人们的心酸回忆,引出了众多受欺凌妇女的同情之泪。人们就把这一首歌来做为他们的武器,借以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对旧社会的反抗。在建国前的革命运动中,小调的宣传教育性也发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很多歌曲都是在传统小调的基础上填上新词产生的起到了宣传教育群众的巨大作用。如《东方红》《刘志丹》《八月桂花遍地香》《送郎当红军》《抗日小唱》等许多小


48

调,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曾起到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而且在当今仍然有它相当大的教育意义。建国后,人们又编创出许多新的小调来唱翻身、唱解放、歌唱党和领袖、歌唱幸福自由的新生活。如《翻身道情》《咱们的救星共产党》《在北京的金山上》《沂蒙山小调》等,都激发和鼓舞了人民的热情,有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在建设时期也相继出现了不少新的小调,如《新时期总任务放光芒》《包楞调》等,都生动的反映了人民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热情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豪情壮志,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三、小调的娱乐性功用
民间小调的娱乐性功用表现在它具有较强的自娱和娱人的性质,有着消遣、调剂、丰富生活、增加乐趣的作用。由于小调的唱词比较固定,曲调优美动听,易学易记,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并带来极大的乐趣。如流行于河北晋县的《反对花》就是一首带有很强娱乐性的小调。全曲的八个乐句以重复手法发展而成,结构严谨、音乐语言精练简洁、集中统一、形象鲜明生动,其演唱形式新颖活泼却又独具特色。最突出的是以弹舌音衬词“得儿”贯穿整首歌曲,再加上模拟锣鼓点的象声词的运用,使整首歌曲在情绪上显得格外欢腾热烈、妙趣横生,亲切而富有韵味。另外又由于小调的演唱不受演唱场合和条件的制约,所以人们不管是休息还是劳动,随时随地都可哼唱,


58

借以消遣和自娱。如妇女做针线活时,农民在去劳动的路上或劳动中,都不妨碍口里哼唱小曲,这些都带有较强的自娱性。随着小调在艺术上的成熟,很多小调也进入了艺术表演领域。不仅仅是自我感情的抒表,而且还带有一定的表演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唱给别人听的,这就说明小调不仅有自娱性而且还有娱人性的功能。无论是职业还是业余,无论是在酒楼茶馆还是街头巷尾、专业舞台,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演唱小调,都带有较强的自娱和娱人的娱乐性。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文化娱乐生活缺乏的情况下,主要是靠民歌和其它民间文艺,特别是民歌中的小调来活跃生活、增加乐趣的。尤其是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及文化生活缺乏的山区、牧区等偏远地带,小调的娱乐性功用则更强。在一些喜庆节日(如不少地区和民族流行的“歌会”习俗等)人们聚集在一起,既有职业和半职业民间歌手的表演,又有群众性的竞唱,这时小调的娱乐性功能就更加鲜明突出。四、小调各功能间的关系
小调的宣传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都是带有实用性质的,而实用性是建立在它的表现功能之上的,因而,表现功能在小调的各功能中起到基础的作用。无论何种题材的小调,没有了表现功能,其它功能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具备了表现性功能,在内容上才显得更细致入微、思想上开掘的才更深刻、形象塑造上才更丰满、矛盾上才揭示的更充分,其社会功能也就同样到


68

了很好的体现,宣传教育和娱乐作用也就寓于其中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小调的宣传教育功用和娱乐功用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而不是孤立的。因为纯粹的艺术品是少有的,小调也不例外。娱乐性再强的小调,也有它一定的内容和社会意识。在娱乐中宣传一定的主张、一定的爱憎倾向和审美观点,即有它一定的宣传教育功能。当然也不否认那些低级、庸俗的小调,也有它反面的宣传教育作用。同样,毫无娱乐性的、政治口号式的小调也是少有的。因为缺乏艺术性和娱乐性的小调,词和曲调都是没有美感的,所以就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而去传唱,也就失去了它的宣传教育意义而起不到宣传教育的作用。具体到某些小调来说,只能说各自有所侧重而已。如小调《长工歌》侧重于宣传教育性,而《对花》这首小调则侧重于娱乐性。如果《长工歌》不具有一定形式的美,那它就不能给人以调剂和丰富生活的作用,人们也就不去传唱它,它就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同情,也就失去了它的宣传教育功用;像《对花》这首小调如果不在挑逗、对趣中传播一定的知识,表达出人们热爱生活和自由的情操,给人以教育,那么也会失去它的艺术光泽,变为无意义的闹趣而被人遗弃。由此看来,民间小调的宣传教育功用和娱乐性功用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两者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娱乐性越强的小调,它的宣


78

传教育作用也就越大,反之,它的宣传教育的作用也就越小。只有“寓宣传教育于娱乐之中”,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才能赋予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总之,小调之所以能在我国民间歌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至今仍被传唱传承,这与其具有较高的表现性和社会实用性(宣传教育与娱乐)功能是分不开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功能,才使得小调的艺术性更高、曲调更加优美、表现性更强,爱唱爱听的人也就越多,流传也就越广泛,其娱乐性和宣传教育作用也就越大。只有“寓教于乐”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才能保持其强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参考文献:
[1]冯步岭.《传统音乐基础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2月。
[2]江明淳.《汉族民歌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2月。
[3]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月。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88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亦俗亦雅,寓教于乐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