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学前教育与管理

学前教育与管理

时间:2020-03-09 09:41:39    下载该word文档

绪论

一、学前教育与管理

1、学前教育的特点是:保育性、启蒙性、综合性。

2、学前教育的启蒙性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管理的特点是一种非学校舍化的特点。学前教育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非学科化管理的特点。

3、学前教育发展的趣势是:国际化、多样化、科学化、整体化、规范化。

4、学前教育科学化发展的趋势,对学前教育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学前教育的科学化与学前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是学前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本保证。

二、研究范围和研究任务

1、学前教育管理的现象包括:学前教育管理活动(学前教育管理活动是研究学前教育管理学现象的重要途径。从层次上看,它可分为宏观的学前教育管理活动、中观的学前教育管理活动、微观的学前教育管理活动。宏观的学前教育管理活动,是指管理全国的学前教育活动。中观的学前教育管理活动是指国家或政府对某一层次和某一方面进行的教育管理活动。微观的学前教育管理活动是指学前教育行政机构内部和园所内部的教育管理活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是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和学前教育管理规范的结合体和统一体,它包括学前教育行政体制和园所管理体制两个部分。)、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前教育管理机制是反映学前教育管理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作方式。从纵向来看,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运作机制;从横向来看,它包括行政---计划式的运作机制、指导---服务式的运作机制、监督---服务式的运作机制、从功能上看,它包括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学前教育管理观念(学前教育管理观念是人们在管理实践的基础是对学前教育管理的一种系统的理性认识。)。

2、学前教育管理的规律有:学前教育管理活动的规律、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规律、学前教育管理机制的规律、学前教育管理观念的规律。

学前教育管理活动的规律,是指学前教育管理活动的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要按照学前教育管理活动规律进行管理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规律,是指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要按照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规律来开展管理工作,并要处理好管理体制中各个环节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管理机制的规律,是指教育管理机制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要按照教育管理机制的规律进行管理,尤其要处理好层次机制、形式机制与功能机制之间的关系,同时只有充分发挥教育管理机制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人在管理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前教育管理观念的规律,是指教育管理各种观念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在管理工作中要注意教育管理观念的选择和教育工作,要使教育管理观念的选择和教育不断适应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3、本学科的研究任务:①研究学前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总结学前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形成我国学前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②借鉴国外学前教育管理的先进思想与理论,研究学前教育管理内容、方法及其运行规律,把握学前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③通过对学前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研究,用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来指导学前教育管理实践,不断地提高托和所和幼儿园的管理水平。④通过对学前教育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为国家和政府部门制定学前教育管理的政策,制定学前教育管理改革的思路,采取有关的教育管理措施,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策略思想。

三、学习与研究的意义

1、学习的意义:(1)社会发展的需要。(2)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3)更新管理观念的需要。

2、研究的意义:(1)一体化地研究学前教育。(2)全方位地研究学前教育。

第一章 园所管理的任务

一、园所管理的有关概念

1园所管理是指管理者在园的这种特定的教育机构中,对园所保教工作进行的各种管理工作活动。

2、学前教育管理与园所管理。学前教育管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具体包括学前教育管理机构与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管理。园所管理既是学前教育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学前教育管理的重要基础。

3、幼儿园管理与托儿所管理

4、园所行政工作的管理与园所教育工作的管理。园所教育管理是指在园所这种特定的教育机构中,对园所保育工作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园所教育管理是以园所的行政管理为基础的,同时也是整个园所管理的核心。

二、园所管理的基本任务

1、园所管理工作的主要作任务是指管理者为完成园所教育任务,通过必要的决策、计划、组织与协调等活动所要达到的一种目标意向。

2、园所管理的工作内容有很多方面,最终所要完成的管理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建立园所的管理系统,加强园所的人力资源管理,完善园所教育环境的管理。

(一)建立园所管理系统

园所管理首先是从建立管理系统开始的。

1、建立完备的组织系统。建立完备的组织系统的内容有:①形成有效的正式组织机构。②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③强化组织的协作效应。④加强对非正式组织的引导。(引导包括的步骤:第一、管理者要允许和容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不要简单地排除或禁止非正式组织的存在。第二、管理者要寻找适应的机会,与非正式组织及其成员进行沟通,甚至还应该介入或者参与非正式组织的活动。第三、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管理者可以用园所管理的目标或者具体的工作任务作为内容,对非正式组织进行疏导,把他们的精力和能量旨导到工作上来。让他们与其他的员工一样,也能关心和参与园所管理工作,并及时地肯定他们的工作成果,使非正式组织逐步纳入到整个管理系统中来。)

2、建立完备的条例系统:(1)加强规章制度的管理;(做到:规章制度产生的民主性、规章制度的版本化、规章制度的内隐化、规章制度的变更与创新)(2)加强园所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园所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管理艺术,是风靡于20世纪80年代管理界的“柔性管理艺术”)(3)规章制度与价值引导的一体化。

(二)加强园所人力资源的管理

1、合理用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1)合理选人(①选人标准的偏差性。②选人方法的片面性。③录用人选的绝对性。)。(2)优化组合(将组织中有限的人力资源盘活,优化人力组合是管理者合理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组合的优化,其最终的目的在于使有限的人力通过优化组合实现其1+1)2,“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之目的。)(3)用人策略(①用人的互补度。②用人的认可度。③用有的逶明度。)。

2、培养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质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此可使管理过程中的用人与培养人结为一体。在园所管理中,培养员工是管理者完成组织目标的前提条件。管理者对员工的培养途径有两个:一是外部培训,包括学历培训、上岗培训、专题培训、专题观摩和专题研讨会。二是内部培训,包括在岗培训、工作主题培训、案例分析培训、教育科研培训。⑴全方位培养法 ⑵全员式培养法 ⑶网络式培养法 ⑷规划式培养法

3、调动员工积极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任务;

(1)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 ①个体动机 ②团体动机 ③社会动机

(2)人的积极性的调动:美国管理学家西蒙说过“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领导者,领导艺术的核心在于激励下属主动积极地工作。” ①树立员工是园所生存基础的管理理念。②形成管理对象与管理主体统一的管理关系。③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

(三)完善园所教育环境的管理

1、加强园所物质环境的管理:(1)广义的物质环境管理。应该做好几个方面:①保证基休设施的经费投入。②研究物质环境的合理布局。③健全环境设备的管理制度。④开发环境设施的教育功能。(2)狭义的物质环境管理

2、园所精神环境的管理:(1)构建与协调园所的人际关系。(2)创设与协调园所的心理氛围。(3)改革与创新园所的管理工作。(4)强化与完善园所的教育管理。

第二章 园所管理的基本职能

1、法约尔认为,在管理体系中,包含着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种管理职能。

2、根据管理职能的一般理论和园所管理的特点,园所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该行使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六项管理职能。

一、决策职能

1、决策职能是管理的起点,管理必须以决策为基础。

2、美国管理学家西蒙在1960年的《管理决策新科学》一书中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观点以后,决策职能的管理功能已经引起管理者的广泛重视。

(一)决策的意义及特点

1、决策的概念:是个人或组织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决策是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

2、决策的特点:⑴决策的目标性 ⑵决策的可行性 ⑶决策的选择性 ⑷决策的适宜性 ⑸决策的过程性 ⑹决策的动态性

(二)决策的类型

1、组织决策和个人决策:从决策的主体来划分。组织决策是组织整体或者组织的某个部分对未来一定时期的活动所作的选择或调整。

在园所决策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以个人决策为基础,以组织决策为核心。

2、过程决策与阶段决策:从决策的形式来划分。阶段决策是指组织对未来活动的某方面的工作的活动方案所作出的选择与调整。

3、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从决策的性质来划分。战略决策解决的是“干什么”的问题,而战术决策解决的是“怎样干”的问题。

4、价值决策与事实决策:从决策的内容和依据来划分,决策可以分为价值决策与事实决策。

(三)影响组织决策的因素

1、环境因素。 2、决策者。决策者是影响决策过程的关键因素。3、组织 4、时间

(四)园所决策职能的实施

1、强化决策意识 2、决策不是管理者的个人行为 3、决策不是管理者的瞬间行为

(五)园所决策的实施过程

1、情报活动阶段(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环境条件和寻求决策的条件,收集有关决策的资料与信息,为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依据。) 2、设计活动阶段(主要是创造、分析和制订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而且形成的方案不只是一套,应该是数套行动方案。) 3、抉择活动阶段(从设计活动阶段形成的多套行动方案中,通过比较、分析,最后选择出可资利用的一套方案。) 4、审查活动阶段(主要是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是,对已经选出的行动方案进行最终的审核。)

二、计划职能

(一)计划职能的管理意义

1、计划是管理的基本部分,包括预测未来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行动予以安排。亨利-西斯克在《工业管理与组织》一书中指出,“计划工作在管理职能中处于首位。”

2、而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派则强调,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核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

3、计划和决策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计划与决策的区别在于这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2)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的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3)任何组织在从事社会所需要的活动之前,都必须先对活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进行选择,而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并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要求。计划与决策的联系:(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上决策的逻辑延续。(2)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3)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的,有时甚至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4)计划也就是一系列具体的决策过程。

(二)计划职能的实施

1、A计划(计划是按时间序列纵向展开的) 2、B计划(计划是按不同的工作内容横向展开有) 3、C计划(计划是由园所内不同的组织或部门所产生的工作计划)

三、组织职能

(一)组织职能实施的任务

1、组织职能的含义:管理的组织职能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适当的组织系统来确定各成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并协调组织及其成员的相互关系,从而将与组织有关的各种因素合理地组织起来,使组织成员在统一指挥下协调一致地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组织职能最基础的任务就是对组织的设计、调整与利用。

2、组织设计的任务:①组织系统图的设计 ②职务设计 ③部门划分 ④组织结构的形成。

(二)组织设计的原则

1、目标对应原则 2、协调关系的原则 3、有效跨度原则 4、简单化原则(任何组织结构的设计都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简单化。)

四、指挥职能

(一)“权限接受”理论。巴纳德指出,权限是正式组织传达思想(命令)以支配组织成员的行动。权限的实质在于被下级所接受,而下在于得到上级的委任。

1、职位权限与领导权限。

2、无差别圈理论(“无差别圈”是巴纳德组织权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二)指挥指能的有效实施

1、情感沟通法 2、观念的认同法

五、控制职能

(一)控制职能的管理意义

1、控制职能的含义:管理的控制职能: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务方面的工作实施有目的地干预,及时纠偏,把握管理方向,从而实施有效管理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决策就是对园所管理目标的控制,计划就是对园所管理过程的控制,组织就是对部门系统与成员的控制。

2、控制职能的类型:广义与狭义。

(二)控制职能的基本方法

1、预先控制(预先控制是指当管理问题还处于萌芽之中,或者尚且表现为一种隐患时,管理者就能敏感地发现,并能及时处理的一种控制方法。) 2、现场控制 (在园所管理工作中,一旦发生了食物中毒、传染病、儿童受伤等突发事件,管理者应该立即按照有关规定加以紧急处理,不得怠慢。) 3、层次控制 4、反馈控制:①适时控制 ②适度控制

六、协调职能

(一)协调职能的管理特点

1、协调职能的含义:指管理者对组织系统运作中各方面的关系进行沟通、调整和处理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是在于保证组织系统中各种关系的平衡性。

2、协调职能与控制职能

(二)协调职能实施的基本内容

1、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2、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工作的关系 3、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 园所管理的过程与原则

一、园所管理的基本过程

(一)管理过程的一般理论

1、管理过程的含义:管理过程主要是指为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由管理者引导组织成员按计划所进行的共同活动的步骤与程序,以及与之相应的观念与行为相互之间的联系与运作方式。

2、管理过程的“阶段说”:

(1)七阶段说:美国管理学家分为:计划组织用人指导调整报告预算

(2)六阶段说:日本管理学家分为:计划信息预算分析评估复始

(3)五阶段说:苏联管理学家分为:提出目标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建立反馈结束总结

3、“戴明环”理论

(1)计划阶段 (2)实行阶段 (3)检查阶段 (4)总结阶段

(二)园所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重点)

1、合理计划:①为了确保园所管理计划的合理性,园所管理者首先应该确立园所的管理目标,提高园所的宏观决策。②为了确保计划的合理性,园所管理者还应该组织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计划的制定工作。③园所计划的合理性,还表现在计划的适用性的可操作性。

2、有效实行:(管理者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充分利用园所的各种资源条件。(2)加强对员工的组织教育。一个组织如果没有了灵魂,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也就没有什么生命力可言。管理者在实行阶段,不能单纯地的抓任务的完成,而是应该通过组织教育来促进组织任务的有效完成。(3)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3、监督检查。(1)检查的目的。(2)检查的态度。(3)检查的依据。(4)检查的形式。

4、总结提高。在总结阶段应该注意:(1)总结要以计划为依据。(2)总结要以检查为基础。(3)总结要以研讨为特点。(4)总结要以探索规律为目的。

(三)园所管理过程运行的优化

1、园所管理过程的运行特点是:(1)管理过程是有目的的双边活动。(2)管理过程是有秩序的双向活动。(3)管理过程是有控制的动态活动。(4)管理过程是有阶段的递进活动。 管理过程是一种有目的的双边活动,是一种有秩序的双向活动,是一种有控制的动态活动,是一种有发展的递进活动。这个过程是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双边活动为起点。

二、园所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过程管理原则:

1、含义:过程管理的原则是由管理过程的特点所决定的。过程管理的原则就是要求管理者将管理看做一个过程,应该实施过程化的管理。

2、过程管理的特点:系统化、全面化。(过程管理的系统化特点必然带来过程管理工作的全面化特点。遵循过程化管理的原则,对管理者来说,就是要追求管理的系统化和全面化。)

(二)观念管理原则:

1、观念管理的含义:观念管理主要是指管理过程中关于组织的价值选择和观念引导,以形成组织价值理念的过程。

2、观念管理的基本方法:价值观念的选择、价值观念的内化、价值观念的更新。

(三)效能管理的原则:

1、关于管理效能的有关概念:

(1)管理效能:是由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两个方面组织,管理者应该树立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相统一的效能管理观。

(2)管理效率:是指在管理活动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所产生的管理效果之间的比率,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劳动成果与所消耗的劳动力或人力、物力之间的比率。

(3)管理效益: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利用各种资源所产生的管理结果和所获得的利益。

(4)管理效能:是指管理过程中某种潜在的管理能力,并由这种能力的发挥或运用时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或管理功效。管理效能包括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两个方面,是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的乘积。

2、园所效能管理存在的问题;角色错位、低效运行、形式化管理、资源浪费(财力、物力的浪费;人力的浪费;时间的浪费;信息的浪费;空间的浪费。)

3、提高园所的管理效能:确立管理效能感、加强质量管理、强化管理的创新意识(实施创新管理是效能管理的核心内容。)

(四)能级管理原则

1、意义:能级管理的原则是指管理者根据管理对象的能力不同,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分级管理,从而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过对各种人力的综合使用,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管理功能。

2、能级原则的管理方法:(1)对不同能级的人予以正确的评价(2)对不同能级的人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3)不同能级的人应赋予不同的权力与责任(4)充分发挥员工的不同能力及其组合效应。

(五)信息管理原则

1、信息的特征与类型:按性质来分可分为:无效信息与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事实性,事实性是信息的本质特征。二是滞后性,三是选择性)、原始信息与加工信息、常规信息与偶发信息(常规信息是指在正常的管理工作活动中按一定的程序而经常不断地产生的信息。)、正式渠道信息与非正式渠道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表象信息与内在信息。

2、信息在园所管理中的作用:信息是园所长进行决策和计划的依据、信息是园所长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依据、信息是园所长加强管理沟通的纽带。

3、园所信息管理的基本环节: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反馈信息、储存信息、提取信息。

(六)民主管理原则:确立制度、依靠组织、鼓励参与

(七)安全管理原则

1、园所安全管理的范围与意义:生理安全与心理安全、儿童安全与教师安全。

2、园所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确保儿童的生理安全(建立和完善园所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主动查找园所的不安全因素、加强园所的安全教育)、确保儿童的心理安全。

第四章 园所组织设置与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园所组织的设置

园所组织是由园所的教育性和社会的公益性相结合的社会组织。它既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特点,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园所组织设置的管理意义

1、园所组织的设置:是管理者根据组织的目标与任务要求,在所设计的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对园所组织机构进行具体的布局和相互关系协调的工作过程,这是园所组织进行运作的重要基础。

2、园所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园所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园所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3、美国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说过,“没有机构就没有管理,没有管理就没有机构”。这充分说明了组织机构及其设置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园所组织设置的依据:1、依据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法规文件。园所组织机构的设置,首先必须依据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的文件精神。2、依据组织设计的原则。园所组织机构的设置应该建立在组织设计的基础上。3、依据本园所自身的实际情况。

(三)园所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精兵简政原则、动态设置原则(园所组织机构也只有在动态设置的过程中,才能加强园所组织机构设置的针对性。)、系统设置原则

二、园所组织的目标管理

1、早在1954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克莱尔蒙特研究生院教授、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观点。

2、目标管理理论的全部意义:①通过制定和实施目标来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②以目标层层展开的方式激发组织成员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以目标为中介强化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以目标为手段促使员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

(一)园所组织的管理目标

1、目标的含义与类型:含义:目标,一般是指人们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实现的一定目的的指标。类型:(1)按层次分为:总体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体目标。(2)按时间分类: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3)按性质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4)按活动内容分:教育工作目标、保育工作目标、卫生保健工作目标、后勤工作目标。

2、园所管理目标及其特点:

(1)园所管理目标:是指园所组织系统所要达到的一种期望状态。它具体包括园所工作所必须完成的使命、达到的目的、实现的任务以及任务实现的定额指标和时限等。

(2)管理目标的特点:①管理目标是人们心理上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期望,是组织系统中人们在心目中想要达到的某种标准。②管理目标的标准水平要比现实状态高,人们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达到。③管理目标的标准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完成与否都具有客观的标准,人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指标或数据来测定实际的管理效果。

3、园所组织目标的管理意义:

(1)园所管理目标是园所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而管理工作的优劣也总是以目标的达成度来衡量的。

(2)意义:①有了管理目标,园所的管理工作就可以围绕着目标而开展,从而有利于克服管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②管理目标是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③管理目标是全体管理人员主动进行管理的工作依据和有效动力。

(二)园所组织的目标管理及其作用

1、实施目标管理对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优化组织管理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1)启动作用(2)激励作用(3)导向作用(4)凝聚作用(5)评估作用

(三)园所组织的目标管理及其运行过程

1、目标制定:(1)来自上级领导部门的信息(2)来自社会的信息(3)来自教育领域的信息(4)来自园所有人力资源信息(5)来自园所的财力和物力信息(6)来自园所组织的前期信息。

2、目标分解:(1)管理目标在空间上的分解(2)管理目标在时间上的分解

3、目标执行:一是落实和监督管理目标的实施。二是协调目标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三是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管理目标。

4、目标评价:目标管理工作是个有始有终的过程,目标评价是目标管理工作过程的最后一项工作环节。

(四)园所目标管理的优化:1、目标管理的形式化。2、目标管理的断裂化。3、目标管理的冲突化。(1)教育目标与管理目标的关系。(2)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三、园所组织的例外管理

(一)操作性管理与决策性管理

1、操作性管理的缺陷:(1)管理没有重点(2)管理没有方向(3)管理没有效率。

(二)例外管理

1、例外管理的含义:例外管理是指园所的日常事务工作均由具体工作人员直接根据规章制度来处理,无须事事请示园长或部门负责人。出现了一些新的、原先条例上没有规定的情况时,才由园长或部门负责人出面处理。

2、例外管理的作用:(1)实施例外管理,可以使园所长日常琐碎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重大事务与中心工作的研究和处理上,放在园所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的把握上,这样才有利于园所管理水平的提高。(2)实施例外管理,园所长就可以使自己从具体的操作层次回复到决策层次,并有效地行使管理者的基本职能,这样就可以从管理上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管理的效益。(3)实施例外管理,将有力地冲击传统的管理模式。(4)实施例外管理,园所长及主要负责人可以不再对园所的具体事务进行管理,而是由员工直接根据规章制度及自己的判断进行工作和处理问题,这样就能大大强化全体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有利于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员工主动参与管理的局面,为实现民主管理奠定基础。

(三)例外管理与条例管理

1、条例管理:

(1)意义:条例管理就是利用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制度系统对园所的日常工作进行的管理过程。

(2)条例管理的内容:规定、制度、章程

2、例外管理与条例管理的关系:条例管理虽然是例外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是,条例管理的有效性并不等于例外管理的有效性。例外管理与条例管理不是两个分离的独立体,而是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的。条例管理是例外管理的基础,没有条例管理也就没有例外管理,而例外管理又能促进条例管理的完善,因为例外管理把握的是方向,而条例管理是把握人的行为与工作规范的。园所管理者只有协调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是园所组织产生一种自组织功效,对人的行为产生一种自我协调、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作用,从而提高园所管理的工作效率。所以,园所组织的管理者在进行例外管理的同时,必须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园所组织的条例管理。这就是说,例外管理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条例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园所长应该注意协调“条例管理”和“例外管理”的关系,在“条例管理”的基础上,有效地实施“例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园所长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决策性管理,从而把握园所管理的发展方向。

四、园所组织的分层管理

(一)、管理幅度与分层管理:

1、管理幅度的含义与意义:管理幅度,具体是指管理者能够进行管理的范围,也就是一个管理者能够管理几个部下的问题。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1)取决于组织机构层次的高低。(2)取决于管理中解决问题的性质。(3)取决于管理者才能的高低。

(二)分层管理的实施:1、缩小管理幅度。2、建立管理层次。3、选拔能人。

(三)分层管理工作与有效授权

1、分层管理是通过授权来实现的。

2、授权:是指园所长把一个具体部门的决策权限授予下属,让下属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处理问题和开展工作,授权是通过职位授予实际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3、授权的基本原则:(1)目标授权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职能界限原则(4)权责对等原则。①充分授权。就是指园所长把权力与职责在某段时间内全部授予某部门或负责人,让各个层面的组织及其成员能主动地开展工作。②不充分授权③制约授权。又称交叉授权,就是将某种职权加以分解劝之的分别授予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各子系统之间产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保证权力实施的整体功能的实现。分层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授权的有效性。

4、分层管理与授权的关系。分层管理是通过授权来实现的。所谓授权,是指园所长把一个具体部门的决策权限授予下属,让下属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处理问题和开展工作,授权是通过职位授予实际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如果没有实际的授权,也就没有分层管理;如果没有有效的授权,分层管理也就难以取得实效。所以,园所长在实施分层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如何有效授权的问题,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授权艺术,不断地调整授权方法,从而实现有效的分层管理。 分层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授权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授权,园所长可以充分运用园所组织系统的群体力量来扩大管理幅度,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虽然管理者在授权时会失去一部分的管理权力,但实际上是利用授权的形式进一步扩大了管理范围,强化了组织管理的职能,提升了自身的管理水平。 总之,分层管理与有效授权是实施管理的基本方法,园所管理者应该用分层管理和有效授权的理论来指导管理工作,及时解决园所管理中的组织障碍,并保证园所组织管理的有序运行。

第五章 园所组织与园所文化

一、组织文化与管理

(一)文化的含义:文化的含义可以有广义的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礼仪制度和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文化一般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相对性、延续性和积淀性等特点。

(二)组织文化及其管理功效

组织文化就是指在长期的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同的和遵循的具有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组织文化既是组织生存的基础,又是组织的灵魂,更是组织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

(三)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与特点

1、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

我国管理学者运用思辩的方法分析管理文化,并认为管理文化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第一、管理物质文化节(管理技术手段和语言等);第二,管理制度文化(组织结构、体制和制度);第三,管理意识文化(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艺术等);第四,管理心理文化(风俗习惯、心理结构、态度、伦理准则、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组织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表层文化、中介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组织文化的表现形态有物化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生活文化和观念文化五种形态;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可以概括为组织精神、组织理念、组织价值观、组织道德、组织素质、组织行为、组织制度和组织形象八个要素。

2、组织文化的基本特点:(1)组织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组织存在的支柱,也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2)人本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中心。(3)柔性管理是组织文化的主要形式。(4)增强凝聚力是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

二、园所组织文化构建的基本内容

(一)精神文化的构建。组织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核心,也是组织的灵魂,其中价值观更是体现了组织的追求。

1、组织精神的构建。组织精神,一般是指经过精心培养逐步形成的并被组织成员认同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2、组织价值观的构建。(1)调节作用(2)评判作用(3)驱动作用

(二)制度文化的构建。

(三)行为文化的构建

(四)物质文化的构建。 在园所组织中,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园所的各种物质设施和条件及其管理过程中所隐含的文化理念及其特征。物质文化是一个组织文化样式的基础,是组织文化的外表层次。

(五)形象文化的构建。形象文化,就是用一定的文化理念和形式来设计组织的形象,并通过组织的形象来传递和宣传组织文化的循环与发展过程。主要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形象。2、组织形象。3、环境形象。

三、园所组织形象的设计

(一)理念识别。理念识别就是要设计出与众不同、反映和适合园所组织个性特点的理念系统,其中包括园所的组织精神、组织宗旨、教育观念、管理观念、组织规范和工作态度等。

1、组织宗旨。2、组织任务。3、组织目标。4、组织规则。5、组织精神。

(二)行为识别

1、决策程序的设计。2、组织行为与结构的设计。3、组织成员的行为设计

(三)视觉识别。

(四)听觉识别。对园所组织的广告语、口号、格言、园歌的设计,使其充分反映和表达组织的精神与理念,从而形成独特风格的听觉形象。

四、园所组织文化构建的基本环节

园所组织文化的构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就其工作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工作环节。

(一)、选择价值标准。选择价值观是整个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以选择正确的组织价值观是构建组织文化的首要问题。

(二)强化员工认同。1、创设认同氛围。2、树立认同榜样。3、加强认同教育。

(三)提升员工行为。1、提供实践的机会。2、提供制度保障。3、强化领导的示范效应。

(四)及时归纳提炼。1、及时收集信息。2、系统分析。3、全面归纳。4、提炼定格。

(五)不断深化发展

第六章 园所教育与管理

一、园所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一)教育与管理的关系:1、教育与管理的制约性关系。教育与管理的制约性关系,主要是指教育内容与管理形式的相互影响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作为一种内容的存在,它需要一定的管理形式来激活教育的运行,取得教育的预期效果。如果没有教育这个载体,管理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管理的介入,教育也就无法提高质量。2、教育与管理的差异性关系。教育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有着不同的功能。但是,在园所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者经常将教育与管理混同,不注意研究教育与管理的不同功同,不注意研究教育管理问题,淡化了管理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行政管理工作与园所管理的关系。行政管理与园所管理是构成学前教育管理的两大组成部分。行政管理主要是由国家政府对园所组织的运行以及发展进行的管理;园所管理主要是由园所管理者对园所组织教育活动及其运行的发展进行的管理。前者是园所教育机构的外部管理,后者是园所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两者的管理功能不同,却相互关联。行政管理作为园所的外部管理,是园所组织正常运行的保证,而园所管理作为一种组织的内部的管理,既对行政管理起到促进作用,又会受到行政管理的制约。

(三)组织管理与教育管理的关系。在园所管理中,管理者既承担着组织管理的重任,又承担着教育管理的重任。正确处理好组织与教育管理的关系不,是园所管理的又一重要问题。园所有组织管理实际上就是园所内部的行政管理,而教育管理则是一种借助于园所组织载体的管理活动,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偏废,更不能相互取代。

(四)教育工作与保育工作的管理关系。

园所管理者一定要正确处理教育工作与保育工作的管理关系,要实施教育工作与保育工作的同步管理。为此,园所管理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与研究:一是如何确立保育工作应有的地位,充分认识保育工作管理的作用;二是如何强化依法治教的观念,严格按照有关的政策法规进行保教管理;三是如何强化保教工作同步管理的意识,提升保教协同管理的能力。

二、园所保育工作的管理

保育工作的管理是园所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育工作的管理一样,对于儿童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保育工作的管理的基本内容

保育工作的管理是园所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

1、园所保育工作的管理意义

(1)、园所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基础。(2)保育管理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园所保育工作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日常生活管理。包括儿童的饮食、睡眠、拉撒、盥洗、生活环境的管理流程的建立,执行与反馈,而这些管理内容又都会涉及厨房的管理、盥洗室的管理、卧室的管理等。(2)清洁卫生管理。(3)安全工作管理。(4)保健工作管理。从儿童的吃、喝、拉、睡到教育环境的卫生整洁、身体检查、疾病预防、营养配置、卫生宣传、健康教育等。

(二)园所保育工作的管理误区:1、保育与教育的管理关系失调。2、保育管理的片面理解。(是对保育工作管理认识的表面化和片面化,对儿童的保育工作也仅仅是满足于他们的吃好、穿好、睡好和被照顾好。)3、保育管理的随意运作。4、保育管理的研究不力。

(三)园所保育工作管理的发展趋势

1、园所保育工作管理的科学化。2、园所保育工作管理的规范化。3、园所保育工作管理的教育化。

(四)保育工作管理的基本对策

1、更新保育的管理观念。(1)强化保教结合的观念。(2)强化主动保充的观念。

2、实施保育工作的系统化管理。(1)加强保育工作的规范性管理。(2)加强保育的观念。3、加强保育人员的培训管理。(1)落实岗位培训、持证上岗的管理制度。(2)强化教育者角色意识的培训。(3)强化保育人员研究意识的培训。

三、园所教育工作的管理

(一)园所教育工作管理的基本环节。从教育工作管理的基本环节来看,管理者主要可通过教务工作的管理、教育活动的管理和教研工作的管理三个基本环节来带动其他具体工作的管理。

1、教务工作的管理。园所教务工作的管理主要是指对园所基础性教育事务所进行的常规工作,虽然都是一些比较具体、琐碎的工作,它却是教育工作管理的重要基础。(1)招生与编班工作的管理。招生与编班是园所教育管理的起始环节和基础工作。招生是一项政策性比较强的工作。不仅在招生的数量上要做到不超额,招生的方式上做到不考试,而且在招生的对象、地区以及收费等方面,都应该按照政策法规慎重对待。儿童编班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年龄编班,另一种是混龄编班。(2)一日作息制度的管理。园所的日常教育工作需要通过一日作息安排将其固定下来,形成制度,作为园所常规教育工作的依据。应注意以下各种关系:①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的交替。②户内活动与户外活动的交替。③正规活动与非正规活动的交替。④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交替。(3)教育活动室的管理。教育活动室存在的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活动室的形式化。②教育活动室的简陋化。③教育活动室的低值化。教育活动室的管理,管理者主要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①强化教育活动室的环境管理。②加强教育活动室的主题开发。③提高教育活动室的利用率。(4)教育材料与设施的管理。管理者应该加强以下工作环节的管理:①购置环节。应注意:第一、确保购置用品的教育性能。第二、重点保证基本设施与材料的经费投入。第三、要加强购置环节的管理。②使用环节。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提供使用的条件。第二、组织教育研究。第三、收集使用信息。③储存环节。(5)教育资料与档案的管理。管理者应该对有关的资料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工作:①收集与积累。②分析与筛选。③分类与编号。④存档与提取。

2、教育活动的管理。对教育活动的管理是教育工作管理的核心内容。管理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教育秩序是教育活动有效进行的基本保证。(2)合理协调教育关系。教育关系一般是指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工作关系、师生关系以及教育活动内容的构成关系等。(3)加强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教育活动是园所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应对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管理:①加强教育活动的过程管理。②加强预设活动与生成活动的协调管理。③加强各类活动的平衡管理。(4)及时进行教育活动中的信息反馈。

3、教研工作的管理(1)教研组的管理。①教研组的管理任务。教研组的管理任务有三个方面:第一、组织业务学习。第二、开展交流活动。第三、进行教育研究。②教研组的管理功能。有三种管理功能:第一、强化教研组的组织功能。第二、强化教研组的协调功能 。第三、强化教研组的研究功能。(2)教研活动的管理。要抓好以下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①以实际问题确定活动主题。②以教研主题带动业务学习。③以学习活动促进主题研究。④以研究成果完善教育工作。

(二)园所班级工作的管理

1、班级工作管理的意义(1)管理在班级工作中的意义。管理在班级工作中的意义:①有利于班级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②有利于教师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③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2)班级工作管理的含义。所谓班级工作管理,一般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的特点,通过计划、组织、调整等管理手段,对对园所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组合与运用,以期实现预定目标的工作过程。主要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基本观点:第一、班级管理主要是由教师去直接实施的,所以,教师就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第二、班级管理的方式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方式。第三、班级管理的对象涉及园所的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各方面的因素。第四、班级管理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实现管理目标而完成教育任务。

2、班级工作管理的基本任务。(1)建立班级工作的管理系统。①建立班级工作的常规制度。②建立班级工作的组织形式。③建立班级工作的运行秩序。(2)加强班级教育环境的管理。①班级教育环境的创设目标与管理。②加强班级物质环境的创设与管理。③加强班级精神环境的创设与管理。(3)协调班工作的管理关系。应该协调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②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关系。③班级管理与园所管理的关系。

3、班级工作管理的基本原则。(1)全面管理原则。(2)差异管理原则。(3)安全管理原则。(4)效能管理原则。

(三)园所家长工作的管理。

1、家长工作管理的意义。(1)有利于家长对园所教育管理工作的支持。(2)有利于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能力的提高。(3)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4)有利于教师职业角色的强化。

2、家长工作管理的任务。(1)建立家长工作的管理目标。(2)建立家长工作管理的组织系统。(3)形成家长工作的管理制度。(4)完善家长参与的管理对策。

3、家长工作管理的内容。(1)家长委员会的管理。(2)家长学校的管理。(3)个别家长的沟通与管理。(4)群体家长工作的管理。

第七章 园所领导与管理

一、领导理论的概述

(一)领导的含义。“领导就是管理;”“领导就是运用权力的过程”;“领导就是服务”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领导的基本特征。从人们对领导的不同的理解中,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1、(1)活动论(2)影响论(3)要素论。所谓领导,就是指领导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和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为下属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促使下属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2、领导行为所具有的基本特点:第一、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参与的组织活动;第二、领导者有意识地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第三、领导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第四、领导行为的形式通常是个体性征的表达。

(二)现代领导理论的基本观点。

1、领导的要素。(1)领导者(2)被领导者(3)环境。这三个要素既构成了领导的基本要素,同时又直接影响到领导者对领导行为方式的选择。

品格特质理论。成功的领导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品格特征、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影响力理论。

2、领导行为理论(1)支持关系理论;①是利用性的命令方式。②是温和式的命令方式。③是协调性的咨询方式。④是民主性的参与方式。利克特又提出了相应的领导原则:第一、相互支持原则。第二、团体决定原则。第三、高标准要求原则。(2)管理方格理论。第一,(1、1)型管理,也称贫泛管理或无序管理。第二,(1、9)型管理,又称娱乐型管理或“乡村俱乐部”型管理。第三,(9、1)型管理,又称任务型管理。第四,(5、5)型管理,又称中间型管理或一般型管理。第五,(9、9)型管理,又称团队管理或集体精神管理工作。这是一种理想型、高效率的领导方式。(3)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3、领导情境理论:(1)工作结构。(2)工作交往。(3)工作时间。

二、领导影响力与园所管理

(一)园所长影响力的构成。影响力是指有效地改变他人思想或行为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通过一种感召力、感染力来影响他人。

1、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包括:(1)传统因素。(2)职位因素。(3)资历因素。

2、非权力影响力。构成因素:(1)品格因素。(2)才能因素。(3)知识因素。(4)情感因素。

(二)领导影响力与园所管理

1、正确运用权力影响力建立管理秩序。

2、充分运用非权力影响力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

第八章 学前教育行政体制

一、教育行政与教育行政体制

(一)教育行政:

1、管理与行政。管理是对一定组织系统的人、财、物、事等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的过程,从而高效率地达到组织的目的。行政也是一种管理活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是涉及国家政务的管理活动,与国家政权直接联系。我国古代就有“行其政事”、“行其政令”之说,即管理国家政务。广义的行政与管理同义,工厂、医院、商店、学校和幼儿园等单位的管理都可以称为行政管理。

2、教育行政。

(1)教育行政的概念:教育行政大多是从狭义行政的角度出发,即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职能部门,依据国家法律、宪法和政府的行政指令对教育领域进行的领导和管理。教育行政体现国家意志。

(2)教育行政是国家教育职能的表现形式(特点)。教育行政是国家教育职能的表现形式,具有政治性和教育专业性的特点。教育行政是政治性与专业性的统一,政治性寓于教育专业性之中,并通过教育专业性活动而得到体现。这也可以表明行政管理的两重性特征。

(3)国家教育职能的确立与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

(4)学前教育行政。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领导和管理。学前教育行政:这是指国家及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对幼教事业的宏观管理,主要包括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组织、协调、引导、督导和评估,以及协调有关部门的关系等,以保证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3、教育行政的职能。

(1)教育行政主体。教育行政的基本点是运用国家权力管理教育,国家是当然的教育行政主体,国务院及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有教育行政权,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也有教育行政权,它们都要是教育行政的主体。

(2)教育行政的职能。教育行政作用划分为两大类别:①权力方面的限制作用。行政主客体之间为权力支配关系和领导控制作用,具有权威性和限制约束性。②非权力方面的促进作用。行政主体对客体的非权力作用的发挥还可以采用教育激励的方法,通过政治思想工作的方法和进行精神与物质激励的方法,促进下级教育部门、机关或人员的管理现教育。

(二)教育行政体制

1、教育行政体制的涵义。

(1)教育行政体制及其相关概念: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是国家对教育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制度的总称。主要由教育行政系统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其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几个相关的概念:①教育制度: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社会制度的一种,同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相互联系和牙互作用,是根据国家的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各种教育设施的总称。②学校教育制度:现狭义的教育制度同义,指各级各类学校构成的系统,以及这些机构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③教育管理体制:由教育管理机构与相应的规范所组成,包括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④教育行政体制:指国家领导管理教育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2)教育行政体制是教育行政的中心问题。

2、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1)集权制行政体制: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其下属地方政府和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指示为准。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的优点:有利于统筹全局、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便于调节各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有利于统一办教育的标准,保证全国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央集权制的缺点:教育行政往往通的过死,缺乏弹性,不利于因地制宜发展教育,决策容易脱离实际,也常常会束缚下级机关办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致使教育行政管理缺乏生机和活力。(2)分权制行政体制:分权制是指下级机关和地方政府在其管理范围内有完全的独立权力,中央政府对其权限内的事顶不加干预。分权制的优点:有利于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事业,使之与当地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有利于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可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教育改革,规划教育发展,形成各地的办学特色。分权制的缺点:权力过于分散,会导致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与管理出现政令不统一,地方各行其是问题,造成教育行政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由于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必将造成各地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及教育质量上的差异,从南昌加林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差距。

3、我国现行教育行政体制和改革的目标。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依据196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根本原则设立的。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通过系统地改革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行政体制。包括六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育行政体制:第一,在政治领导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和教育行政的政治领导,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政治领导机制。第二,在中央、地方、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上建立“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管理”的运行机制。第三,在教育行政权力的配置上,坚持适当分配原则。第四,在教育行政职能上逐步简政放权,使教育行政由重直接管理转变为重间接管理,由重微观管理转变为重宏观管理。第五,在教育行政手段上,根据教育行政职能的转变,由主要采取教育行政指令、行政监督的方式转变为主要通过教育立法、教育督导、教育规划、教育拨款等手段行使教育行政职能。第六,在教育行政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上,根据精简和高效的原则,根据教育行政职能要求,科学地设计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部门,合理设置行政职位和职位数,避免机关部门林立,冗员充斥,教育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

二、我国学前教育行政体制的沿革

(一)新中国幼教行政体制的初步建立。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正式颁布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二)我国现行幼教行政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健全完善。1、党和政府加强了对幼儿教育的领导力量,建立键全行政组织体系。2、儿童权利保障法制化,幼教事业步入依法治教轨道。3、幼教行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三)我国幼教行政体制与管理原则:1、政府负责,幼教事业管理地方化。2、分级管理,教育部门发挥主管主导作用。①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主管作用,实现行业化、专业化管理。②各级政府的教育职能部门对幼儿教育的领导职责。3、分工负责,幼教事业管理社会化。

三、深化学前教育体制改革

(一)深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应当承认,现行教育行政体制仍有不完善之处,这种不完善涉及体制自身原有局限,特别是中央集权制带来的诸如制度僵硬、统的过死、资源无法有效利用、教育与社会脱节、效率不高等问题;同时,面临经济体制转型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也日益暴露出原有的教育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不相适应的新问题,因而仍需不断深化改革。另一方面,幼教管理因自身的独特性,还有着需要充分关注和分析探讨的个性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就会影响甚至阻碍幼教事业的发展。可见,深化幼教管理体制改革,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相当重要的任务与课题。

现行幼教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的突出表现有:1、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2、教育行政职能窄化。3、投资渠道限于政府办学的单一渠道,资源未得到统筹调配,存在资源短缺与严重浪费并存的现象。4、办园形式仍以正规的全日、寄宿为主,托幼机构关门办园,服务意识欠缺。

(二)深化幼教体制改革的要点

1、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理顺关系。(1)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要坚持基础教育管理地方化,简政放权。(2)明确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教育管理的权责关系,同时应注意发挥政府对教育行政部门等各有关职能部门(如民政、妇联等)统筹协调功能。(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仍需理顺关系,一方面要注意发挥上级即地方政府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平衡协调作用,同时又要加强基层教育行政特别是区县对辖区内教育机构及设施的直接管理作用。加强对各类教育机构的教育视导、督导。(4)改善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机构即托幼园的关系,下放办学自主权,增强其办学动力和活力,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行政监督与服务。

2、改革办学体制,实现幼教筹资渠道多元化。(1)鼓励多种办园形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2)推动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事业部门办园的转型,实现社会、个人、国家合理分担教育投资机制。(3)研究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为事业发展特别是多种新的办园类型如民办园体改园等出台相应的制度规范,理顺职责权限,引导办园方向。

3、发展社区教育,建立社会整体协调系统。(1)社区教育---幼教社会化社区化是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探索幼教社会化管理模式,强化社区功能。

第九章 学前教育法规

一、 教育法规概述

(一)教育法规的概念:教育法规是关于教育的法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狭义上,教育法规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即教育法律。在广义上,教育法规指国家立法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二)教育法规的表现形式: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规,是教育法规的立法依据。2、教育法律。教育法律包括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实施、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各种条例、规定、办法、细则等。4、地方性教育法规。5、教育规章。

(三)教育法规体系。

教育法规体系:是指教育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根据法学原理,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一个互相协调、完整统一的整体,即教育法的法规体系。

1、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我国的教育法分为5个效力等级,也就是5个层次: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 、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教育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教育单行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教育法规:部门教育规章由教育部及国务院部委制定。政府教育规章由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

2、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是指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或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的不同,划分出若干个处于同一层次的部门法,形成教育法调整的横向覆盖面。如我国现行的5部教育单行法律,分别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位、教师等5个方面,对教育在这一层次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与调节,形成一个较为宽泛的横向覆盖面。横向覆盖面的完整与全面程度体现着教育法的横向结构的完整与全面程度,表明对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的教育关系进行规范和调节的广度和精细度。 由于教育是一种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社会活动,在活动中所形成的关系是非常复杂、多元的,有许多关系不是教育法规本身就能进行规范和调节的,必须与其他的相关法规配合才能更好地调节这些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法的横向结构不能无限地扩大覆盖面,其他法规能更好地规范和调节的教育关系就没有必要纳入教育法规。对于一些交叉的关系如教育法规的规定,则以教育法规本身为主,其他法规配合进行调节,如两者有冲突,则以符合上位法的规定来调节。

(四)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

1、教育政策:是国家、政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路线和教育任务,根据当前的情况和历史条件制定的关于教育的具体行为准则。

2、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上说,我国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利益。教育政策对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起指导作用,而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定型化,是保证教育政策贯彻执行的有效形式。从区别上说,教育政策是由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所授权的部门或地方政府制定,一般不具有法的条文化的严格形式,具有指导性,其实施主要靠宣传教育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靠党级、政纪加以约束。教育法规是由宪法、法律规定的有权制定法规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教育法规比教育政策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其制定、修改和废除都须要经过法律规定的程序。

(五)教育法规与教育行政管理

二、学前教育法规与学前教育地政执法

(一)什么是学前教育法规

1、学前教育法规的含义:学前教育法规是关于学前教育的法律规范,是从事学前教育活动各方所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是整个教育法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学前教育法规是调节和处理学前教育活动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直接法律规范。 学前教育法规既包括相关的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也包括相关的教育规章,有时还包括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性文件”。

2、学前教育法规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的概况。

3、学前教育法规规范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1)幼儿园工作的规范(2)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规范(3)学前儿童的权利及其保障的规范。

(二)学前教育法规与学前教育行政执法

1、教育行政执法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教育行政执法是指国家有关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教育法规的活动,是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所采取的直接影响公民、社会组织或其他社会力量有关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或对其教育权利与义务的行使和覆行进行监督的具体行政行为。

(2)特征:①教育行政执法是一种具有国家意志性的活动。②教育行政执法是一种具有法律性的活动。③教育行政执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活动。④教育行政执法是一种具有单方权威性的活动。⑤教育行政执法具有主动性的特征。⑥教育行政执法具有执法主体多元性的特征。

2、教育行政执法的地位。(不涉及试题)

3、教育行政执法的内容和方式。(不涉及试题)

4、学前教育行政执法。(不涉及试题)

三、加强学前教育法制建设

(一)加强学前教育法制建设的必要性: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3、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法规的需要。

(二)加强学前教育法制建设的途径:1、加强学前教育法规的普法力度,推动社会各方自觉守法、维法。2、加强学前教育执法力度,推动政府依法治教。3、加强学前教育执法的监督力度,推动良好法制环境建设。4、加强学前教育立法研究,推动学前教育立法。

第一十章 学前教育规则

一、 学前教育规划概述

(一)学前教育规划的含义与特点

1、学前教育规划的概念:

(1)规划:是对未来事业发展所作的有目的、有条理的部署和安排。一般是指具有战略性的比较全面的发展计划,是较大范围、较大规模、较长时间的发展计划。一般只确定目标,提出保障措施、主要实施步骤,而不具体确定工作方法和进度。

(2)教育规划:又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这是指国家各级政府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以社会提供的现实条件为基础,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未来一定时间内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以及实现的步骤、措施等所作的部署、设计和安排。

(3)学前教育规划: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对幼教事业的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等方面所作的有目的、有条理的部署和安排,制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幼教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实施的措施步骤。学前教育规划工作是学前教育行政的一种职能活动,也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环节。

2、学前教育规划以教育预测为前提。(1)教育预测是以教育现象为预测对象,根据教育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预测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发展的前景、趋势或倾向作出科学的估计。(2)教育预测是教育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3、学前教育规划的特点。(1)导向性(2)预见性(3)客观性(4)系统性、综合性

4、学前教育规划的分类:(1)按规划对象的时间,可以有长期教育规划,中期教育规划和短期教育规划(2)按规划对象的范围,可以分为国家规划和地方规划(3)规划对象结构层次,教育规划可以分成基础教育发展规划、职业技术教育事业规划、成人教育事业规划,幼教事业发展规划(4)从规划的内容角度,又可分为综合的教育规划与单项的教育规划

(二)学前教育规划与学前教育行政

1、教育规划的历史必然性。《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规划》是第一个国家学前教育的正式规划。

2、教育规划的作用:(1)教育规划有助于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2)教育规划有助于教育发展的连续性和促进教育行政科学化(3)教育规划是对教育事业统筹调控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充分发挥有限教育资源的功用。

二、学前教育规划的编制

(一)学前教育规划的编制原则

1、研究学前教育规划的相关因素(影响的因素)(1)经济因素(2)人口因素(3)社会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

2、学前教育规划的编制原则:(1)学前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基本外部关系。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就是从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基本原则。(2)学前教育发展与国民教育整体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相互衔接和相互作用。学前教育规划中要认识和注意处理好学前教育与国民教育整的关系。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最基础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3)学前教育规模与质量相互协调的原则。学前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是制定学前教育规划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要使之与经济和社会发牙适应,同时还要与学前教育的质量相协调。(4)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规划的制定中,应当从社会客观实际和教育自身的实际出发,确定教育发展目标,选择发展战略和措施,决定教育发展速度和进程,合理分配教育经费与资源,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二)学前教育规划的方法步骤

1、学前教育规划的步骤:(1)、信息的收集与分析。(2)、规划目标的确定。(3)、拟定并选择实施方案。(4)、决策实施。

2、学前教育的内容形式:(1)现状概述(2)教育规划目标(3)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

三、学前教育规划的执行:

(一)进行规划的宣传教育工作。执行教育规划是政府行为,主要依靠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运用行政权力,通过带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和各种行政手段予以实施。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注重组织制度的落实。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思想方法和管理制度。规划的执行与目标管理是相通的。目标管理以成果为管理重点,根据各个层次的目标建立各个层次的责任制,教育规划的实施与落实与目标管理的方向和过程大体是一致的。

(三)加强监控督导。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督导工作这一强有力的监控反馈系统,对下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执行规划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指导、评价,使之得以顺利实施。实施预期目标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执行中的检查控制。执行中的指导。

(四)总结规划完成情况。在规划期限结束时,要对规划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这项工作十分重要,不能只讲耕耘不问收获。总结工作一方面是对规划主管部门工作的自我评价,从中可吸取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总结也是对下属机构和人员工作的评价,应作出相应的鉴定和给予奖励激励。

第十一章 学前教育督导

一、学前教育督导概述

(一)学前教育督导的含义和意义

1、督导与教育督导: 督导即监督、察看、指导之义,又称导视,是一种上而下的管理行为。 教育督导是一种教育行政监控的职能活动,指各级政府授权的教育督导机构和人员,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遵循督导工作的原则和要求,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视察、监督、评价与指导,并向同级和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反馈有关教育工作信息,提出建议,为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系列教育管理活动。

2、学前教育督导:是教育督导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对0∽6岁入学前儿童为教育对象的教育机构改革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指导,也是目前我国管理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3、教育督导的性质是行政监督。行政监督的含义有三个方面:(1)教育工作的行政监督就是国家监督。(2)对教育工作的行政监督具有执法性、权威性。(3)教育行政监督具有综合协调的作用。

4、教育督导的意义。(1)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2)教育督导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3)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机制。

(二)教育督导的职能

1、监督职能。这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教育督导机构和人员,代表本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进行监察和督促,推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这是教育督导最本质、最核心的职能。

2、评价职能。主要是评价下级政府的教育工作水平、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3、指导职能。指导是教育机构和人员在检查评价的基础上,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的工作方向、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方法给予具体的指点和引导。

4、反馈功能。从现代教育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科学的决策过程离不开监督、反馈系统的支持。

二、学前教育督导的内容形式和督导原则

(一)学前教育督导的内容形式

1、督导内容。我国教育督导的主要方面是基础教育。从督导对象来看,教育督导的任务一是督政,二是督学,是督政和督学的统一,以督政为主。(1)政府对教育的责任和领导作用的发挥(2)幼教事业的发展(3)幼教机构及相关服务设施的督导(4)结合教育中心工作与热点问题进行专项督导

2、督导的形式。(1)从督导内容上来分(主要督导形式),有综合性督导、专项督导及经常性督导(2)按督导实施的范围来分,有宏观督导与微观督导(3)按督导目的来分,有调研性督导、检查性督导与总结性督导(4)从时间的角度来分,有随访性督导与周期性督导。

(二)学前教育督导原则

1、方向性原则:这是指学前教育督导是依据一定的方针、政策、法规进行的,要体现学前教育的宗旨、学前教育管理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是学前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科学性原则:学前教育督导活动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深入学前教育实践,考察督导对象的客观现实,进行具体的分析。

3、民主性原则:学前教育督导具有纵向管理的性质,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一种管理调控活动,必然要求有严肃性、规范性。

4、促进性原则:督导工作最终是要对被督导对象起到促进作用。

三、学前教育督导的实施

(一)学前教育督导的过程

1、计划准备阶段:(1)确定督导对象制定督导计划(2)做好理论准备与思想准备(3)准备必要的督导工具

2、组织实施环节:(1)督导组与被督导单位正式见面,动员有关群众,落实督导计划的具体安排(2)听取陈述(3)实地观察(4)查阅资料(5)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交谈(6)作出分析、评价判断和召开通报会

3、总结处理环节:(1)写出督导报告(2)写出督导工作总结(3)反馈

(二)学前教育督导制度的完善

第十二章 学前教育评价

一、学前教育评价概述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1、评价与教育评价:评价就是判断事物的价值。教育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育现象及其相关因素作系统描述,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理解教育评价的意义应明确四点:(1)教育评价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2)教育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根本依据。(3)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决策提供依据,以便改进教育。(4)教育评价的实质是作出价值判断。

2、几个相关概念

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教育评价与教育督导

3、学前教育评价及其类型

(1)学前教育评价:是对学前教育现象亦即对与学前教育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描述并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的过程。

(2)学前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①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是从评价的过程和评价目的角度分类的。(诊断性评价指在教育活动或某项工作开始之前,某一决策方案出台之前所进行的摸底性、预测性评价。形式性评价这是在教育计划、教育工作方案实施过程中经常地进行的评价,亦称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这是指教育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者完成某一阶段性工作后进行的评价。)

②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这是依据评价的参照标准而划分类别的。(相对评价,预先确定的以集合标准为参照体系,评价中注意判断其他对象是否达到某标准具备的特征及程度。绝对评价,以某个既定目标为参照,判断被评价对象是否达到目标,又称“目标参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个体的过去为参照,评价个体的现在或以个体的某一方面为参照,评价其他方面。)

③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这是根据评价的主体的不同而划分的。(自我评价指评价对象即评价者自身,评价者根据一定标准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等状况进行自我分析并作出判断。他人评价是指由评价对象以外的组织或个人依据一定标准对被评价者进行的评价活动,可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4、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鉴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反馈功能、研究与改进功能。

二、学前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

(一)学前教育评价的内容

1、幼儿园工作评价

幼儿园工作评价的内容:幼儿园管理工作评价、幼儿园工作人员评价、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关系的评价。

2、教师评价

3、幼儿发展评价。幼儿发展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每个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情况,这是主要的方面;二是全体幼儿如全班或全园幼儿的全面发展情况,这是对幼儿总体发展的情况作判断。

(二)评价方案的制订

1、明确评价目的。(1)评价目的即评价的指导思想,解决评什么的为什么评的问题(2)确定评价内容。(3)确定评价主体

2、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1)初拟指标并加以筛选(2)分配权重构成指标体系(3)试用并修订完善,定案成文。

(三)评价的实施步骤和手段

1、评价的实施手段:(1)现场观测(2)访谈(3)问卷(4)文献资料法(5)个案研究(6)自我报告

2、评价的实施步骤:(1)建立评价领导小组,负责评价的组织工作。(2)在进行理论武装和文件资料学习的基础上,拟定评价方案。(3)实施评价方案,进行下式评价工作,收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4)解释分析评价结果,写出评价报告。(5)将评价结果与建议反馈给被评价者。

三、学前教育评价的原则

1、强调评价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全面与重点结合

2、定性定量结合,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

3、动态和静态结合,既注重评价结果,更注重评价过程,强调努力程度及其所产生的效益

4、评价与指导结合

5、内外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结合,注重过程的参与性、民主性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学前教育与管理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