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时间:2023-11-16 00:39:33    下载该word文档
02 业务研究   业务探求浅析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杨小瑾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挑战,而灾难新闻报道则直接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将人文关怀渗入灾难新闻报道,可以有效缓减甚至消除受众的消极情感和情绪,从而产生积极的良性的言与行。近年来,灾难新闻报道渐渐改变了早期的弊端,回归人性,凸显人文关怀。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报道观念和某些思潮的影响,现有的人文关怀还显得相对薄弱,有待于新闻工作者挖掘探索,更好地服务受众。一、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一)注重事件措施,淡化个体命运。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损失最惨重的是受难者,心灵最脆弱、最需要关心的也是他们。而某些灾难新闻只注重事件措施的报道,“官味”十足,“政绩”十足,却淡化了最需要关注的灾害人的个体命运,缺乏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有些报道只见“配角”不见“主角”。当灾难不幸降临的时候,相关新闻报道里出现的却是一些毫无生命意义的冷冰冰的数字,以及罗列着的一大堆当地大小官员的名字。天灾人祸带给人们的本来是一出“悲剧”,但一些报道却硬把它演化成一曲“颂歌”(二)抢抓新闻“噱头”,漠视个体灾难。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某些灾难新闻为追求轰动和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本位效应,把直播场景选择到最直观、最悲惨的“第一现场”,与灾害本体“零距离”接触,捕捉并放大灾害人最悲恸的惨烈场景。有些媒体为了追求所谓“新、奇、特”,在报道中加入了许多“噱头”,极力渲染灾难事故的刺激、惨烈、暴力、残酷、怖、血腥等消极的一面,对于灾难的教训、灾难对人的伤害只字不提。(三)追求低俗趣味,缺失道德品位。在西方新闻界,一向有“坏消息就是好新闻”的说法,对新闻媒体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灾难新闻报道向“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有些编辑记者以暴露、猎奇、片面吸引受众为目的,把灾难新闻当成招徕受众、增加“卖点”的“好”机会,在报道38228中采取了突出、渲染灾难事件离奇性、煽情性元素的操作方式,不惜笔墨去“展示”悲剧全过程。这种追求低俗趣味的猎奇心理报道出来的东西让人感到没有人情味,没有道德价值,不仅缺乏职业道德,更是违背了人性的基本准则。(四)停留表层报道,忽视舆论导向。有些灾难新闻报道只停留在悲剧性事件的表层上,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忽视正确的舆论导向。灾难新闻报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制造鼓舞人们上进的精神氛围,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使人真正成为媒体关怀的主体。二、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回归(一)从政治关怀向普通民众回归。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传统的灾难报道观念的束缚,对灾难事件往往是不报、少报或报喜不报忧,灾难新闻的报道成为当时国内新闻的一块“禁区”。这种报道理念一直到2003年“非典”危机,才促使灾难新闻报道有所突破。2003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要准确掌握疫情,如实报告并定期对社会公布,不得缓报、瞒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当日下午召开的介绍中国“非典”的最新疫情和防治情况的新闻发布会的实况录像,并宣布从21日起,将原来的天公布疫情改为每天公布一次。这实质是从政治关怀向关注普通民众回归的标志。“也许这次事件,是中国政府透过媒体开始强化知情权并进行理性传达的一个切入点或者说是序幕。200812日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10分钟,国家地震局迅速通过媒体发布了消息,使公众在第一时间知道了真相,避免了恐慌发生,每日公布伤亡、失踪具体人数,大量镜头从“官本位”理念转向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普通民众的悲恸及坚强、卑微及伟大、牺牲与奉献,给受众强烈的心灵震撼。(二)从新闻诉求向新闻本质回归。传统的新闻诉求,是为了配合国家政权,政府把新闻媒体当作社会动员的有力工具,新闻媒体成为社会权
力运作中的一个重要部件。随着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新闻界开始对媒体多方面功能进行深入思考,闻的主观能动性和专业主体意识得到调动和激发,新闻的服务理念开始回归,新闻的本体意识开始转变,观性成为新闻媒体的自觉追求,事件报道让位于人,文关怀成为新闻报道的核心价值。将人文关怀融于客观报道的真情实感,会大大增加传播的有效性。媒体在报道灾难的同时,还肩负着从道义上进行扶危济困的责任,不能站在“纯粹客观”“纯粹中立”的角度来报到灾难。当然,媒体的责任绝不意味着可以大包大揽,越俎代庖使自己成为包办一切的“包青天”,而是回归新闻本质,发挥自己的喉舌、公共服务、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三)从漠视个体向人文关怀回归。在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发生的刹那间,人的求生本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爱等等,都会有瞬间的表现。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关键在于如何去进一步发掘灾难事件中所蕴含着的更新鲜、更美好的主题,让健在的人们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人的崇高与尊严,唤醒人类的良知与道德。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央视、中央电台和一些地方电视台、电台的寻亲电话、寻亲纸条,帮助了多少家庭确证自己的亲人平安无事,感动了多少受众,为之热泪盈眶。电视媒体不光是快速传递时讯,而且可以在这种传递中注入媒体自身的主体服务意识。汶川大地震中,记者的镜头捕捉到了“可乐男孩”“警察妈妈”“敬礼娃娃”等震撼人心的画面,这些乐观、博爱、感恩的生命个体,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三、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抉择(一)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国际记者联合会1945年通过的《记者行为原则宣言》中明确规定:“尊重真理及尊重公众获得真实的权利,是新闻记者的首要责任;不删除重要新闻、不造假资料。新闻媒体对受众的人文主义关怀主要体现在对他们知情权的尊重,向他们及时、准确、客观的传播信息。(二)抚慰灾难中的人。在灾难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及遇难者家属在物质和精神上造成巨大伤害,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候唤起他们痛苦的回忆来获得报道的素材,可能让他们承受更大的心理打击,干扰他们生理和心理恢复健康,疑是不人道的。新闻媒体必须满足受众对灾难事件的知情和关注,更要重视对灾难事件个体的报道,必要时在报道中充当谴责肇事者、哀悼遇难者、抚慰遇难者亲人的角色。02 业务研究   业务探求(三)突出人文关怀。“有关苦难的报道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些基本的事实资料,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报道在受众和遭受灾难的人之间建立一条感情纽带,也就是同情。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更多的加入人文关怀,更多的考虑到人的生命价值,直面人生,以透彻的目光注视人类的生生死死,对处于极度绝望状态下的人类给以人文关怀,这样的报道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四)摒弃看客心理。灾难新闻报道最核心的东西是责任,不仅仅是报道事实的责任,还在于支持政府有效地处理事件的责任,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那些对灾害人采取漠然态度,甚至抱有幸灾乐祸的“看客”欣赏心理,不仅缺乏职业道德,更是违背了人性的基本准则。因此,坚决摒弃以凶杀、暴露、猎奇、窥视、血腥等片面吸引受众为目的新闻报道,回归悲悯情怀,回归正义与良心,回归责任与人性。(五)关注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最值得关注的群体,尤其在大灾大难面前更是如此。由于弱势群体的数量庞大,他们的存在关乎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社会问题,新闻媒介在这一问题上体现人文关怀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新闻工作者起码的责任。当然,弱势群体呼唤的是真切的人文关怀,新闻媒介必须做到真诚地关注他们,并给予帮助;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探求减少弱势群体数量与缓和社会矛盾的解决途径,促进制度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为维护弱势群体正当的权益寻求制度和法规上的保证。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对身处灾难中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性和人类未来的思考,表达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珍视。渗入人文关怀的灾难新闻报道除及时真实地报道灾难,理智科学地分析灾难外,还应力求把握受众的内心诉求,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以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无私与智慧、善良与坚强等人性的光辉。□注释:①澳大利亚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的话。转引自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第351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②范志忠《灾难性事件传播的新思维》香港《中国传媒报告》http://www.cddc.Net/,2005.4.15。③[英]卡伦・桑德斯著,洪伟、高蕊、钟文倩译:《道德与新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作者单位:兰州市广播电视总台)(本文编辑:吴明训)2010年第39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