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学习辅导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学习辅导

时间:2019-07-23 00:47:30    下载该word文档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学习辅导

一、学习要求: 

第四章主要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伦理政治型文化,具有五种突出特点。

重点掌握:伦理政治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特点。

二、知识点归纳: 

(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类型的分析意见

目前关于文化分类的讨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按地理环境区分文化类型,认为任何民族的文化,其产生、衍变、丰富、发展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在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土壤里完成的。中国因地域广阔复杂,自古就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即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和海洋型。河谷型文化的特点是内聚力和容纳性强;草原型的文化特点是流动性和外向性明显;山岳型文化特点是封闭性和排他性突出;海洋型文化特点是开放性和冒险性较强。河谷型文化是一种以农业为主体的混合型文化,有较大的伸缩性和较强的适宜性,有很强的容纳、吸收和同化别的文化的潜力,所以几千年来不断融合和同化了相当多的草原、山岳和海洋文化,使它的内涵Et益丰富和充实起来,始终保存着自己的发展基因。但由于中国河谷型文化是一种单向的发展类型,给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某种不良影响,主要表现是文化结构的单一化倾向和文化心态上的自我优越感。

第二种意见是按照观念文化和一定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将文化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和游牧文化等。认为中国文化孕育诞生在一个农业宗法社会的母体之中,大约在氏族社会后期,中国就进入了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其后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干。纵观中国农耕文化从萌芽到发达的历史,其经济结构的许多特色在相当程度上给中国文化以影响。长期的农耕生活对中华民族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的形成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人们安土重迁,追求生活的稳定与安宁,缺乏冒险精神。中国封建统治者视农业为立国之本,认为商业和手工业是“困辱游业”,甚至认为“务末”则丧国。

第三种意见则是审视中国文化形成发展走过的路程,认为儒、道、墨、法、佛等诸家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核心内容。

最后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封建制文化。因为在他们看来,观念文化与经济制度有着最密切的内在联系,与不同时期垄断生产资料从而垄断精神生产的阶级有着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按社会形态、阶级属性分类是最基本的方法。而且为使这种分类不仅表现出文化的时代性,同时表现出文化的民族性,还可在分类的标准上加些内容。如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有家国一体的宗法特征,可称为宗法奴隶制文化。中国是统一的大帝国,实行名田制、郡县制、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宗法制度遗留甚多等,由这些派生出来的文化特征,可称为中国封建制文化。

(二)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政治型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两千多年前便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形态和实用化、世俗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人世功能。它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断,作用至今,实在得益于伦理一政治这一文化类型的粘合作用。

道德作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纽带,总是与政治问题密不可分,成为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其突出表现则是“德政”思想,即强调道德感化作用和身教作用,不仅把道德实现视为人生实现的最真实内容,又是政治上的最终目标,同时把道德的社会政治的实现视为理想的社会形态。伦理一政治型文化观认为,道德人格在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有一种无形然而却是强大的影响力,道德威力是一种比法律更为重要、更为有效的统治手段。封建统治者主要用伦理训条,而非法律精神治理国事;每个人首先考虑的不是遵从国家法治,而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履行伦理义务。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对维护专制王权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受到统治阶级的格外推崇。因此它很难摆脱保守主义的局限,在封建社会条件下,也难以突破宗亲血缘关系而最终趋向人的独立价值存在和自主人格的人学本体层次。它在维护既定社会结构的稳定和人伦关系和谐的同时,也失却了改造现实、引导人们进取开拓的超越目的性力量。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统一性与延续性中国文化既具有连续的统一性特征,又具有一元的连续性特征。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聚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已形成具有自我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联系,有较为明确又有适当弹性的质的规定性和自我完善的机能,所以能不受外部的影响,独立地发展,具有极大的空间和时间的延续性能。

2. 人文精神与民本主义人文精神发端于炎黄时代,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才以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形态出现。中国文化的人文理性精神表现是多方面的,其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其特征是内在与超越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道德与宗教的结合。中国文化既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僧侣主义的,而是真正人文主义的。这种人文主义滋生使原始的宗教政治化,然后使政治伦理化。

3. 重群体轻个体儒家伦理强调人之个体对群体秩序承担无限的道德责任,曾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相当大的贡献,但发展到后来,其主张El趋绝对化,个体完全丧失其独立价值的个性,变得无欲无我,溶解于群体之中。

4.重人伦轻自然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国,早熟的农业以及灌溉工程的需要,使我们民族远在氏族制还未充分瓦解时便过渡到阶级社会,形成夏、商、周部落邦国林立的局面。在这些以宗法为基础的部落邦国中,人们生活在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村社里,共同生产劳动,与自然界作艰苦斗争。人们注意力集中在氏族部落邦国内部的父子、长幼、上下、夫妇的人伦关系中,维护血缘纽带的宗法关系的需要远远超过对宇宙、自然及生产技术的探索与重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不把外在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象来研究,而把它作为一个具有人伦情感的整体来体验,其结果是不注重探求自然规律,只注重践履人伦关系、道德原则。中国的哲人们不去探讨自然的奥秘,反而把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视为雕虫小技。

5.崇老尚古任何民族文化中都有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憧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是以上古的“黄金时代”为价值取向,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作为最高的人格理想,以宗法社会的传统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一方面,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宗法社会,只求稳定不求发展,以尚古为美德。政治伦理讲正统,学术思想讲道统,文学艺术讲文统,信而好古,“我注六经”。崇古的同时,又以经验为至上,人们总是回头向过去寻找社会理想,法先王之道,复“三代”之礼,把上古三代时期氏族社会的粗陋生活图景,当作最高的社会追求和理想境界。另一方面,求稳喜静,厌恶变革。一切可能给生活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东西,都使人紧张、担心。多言多败,多虑多事,认为社会变革不是无事生非,也是自寻烦恼。崇古意识的浓厚还表现为祖先崇拜与先王观念。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