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王维诗歌的禅意美

王维诗歌的禅意美

时间:2014-05-31 00:19:32    下载该word文档

王维诗歌的禅意美

许洪焕(135******** 指导教师:陈传芝

内容摘要:

王维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诗佛称号,他的诗歌中处处表现出了作家的空观宇宙万物的人生态度和获得物我两忘”境界的喜悦。禅宗的影响,使王维诗歌形成了空、静、寂独特的艺术境界。佛教思维与文学思维具有共同的特点:注重体验,注重意象创造。因此,作家可以将对禅理体悟的感受,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来,作品也就被赋予了禅意。本文拟从王维诗中的“空”出发,以声、色、物、欲四方面为主要切入点,对王维诗中的禅意美进行粗略探讨。禅宗讲“空”,但并不执着于“空”,正像不执着于“有”一样。从佛性的角度看,一切事物只是心的幻相,因而是“空”。但从现象界来看,大千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又毕竟是佛性的显现,因而又是“有”。所以,佛性“空”又非“空”,“有”又非“有”,乃是“空”与“有”的合一,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本体与现象的统一。王维诗的空,并非顽空,而是空中有色,色中有空,空色交错,两相互补,体现主客体的统一。王维诗的禅,并非故弄玄虚的禅,而是诗人禅心、禅悦的自然流露。因而,王维禅诗中的空是声与无声、色与无色、物与无物、欲与无欲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王维 空境

王维诗歌的禅意美

王维,名“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均取自其爱不释手的佛典《维摩诘所说经》。他的诗作在中国广为流传。唐代宗对其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批答王缙进集表手敕》中说:卿之伯氏,天下文宗,经历先朝,名高希代,时论归美,诵于人口。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惟一享有诗佛称誉的诗人。一方面是因为他能够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他通过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味,以至于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王维信佛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佛教在初盛唐时期比较盛行,一时间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竞相崇尚。神秀初到长安,“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圆寂以后,“岐王范、燕国公张说、征士卢鸿,各为碑诔。服师丧者,名士达官不可胜纪”。神秀弟子义福于“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经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赍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礼拜纷纷,瞻望无厌”。神秀的另一弟子普寂于都城居止,“王公大人,竞来礼谒”初盛唐时期的文坛,基本上延续着六朝风气,崇信佛教者甚多。开创文坛新风气的“初唐四杰中的王勃、杨炯亦写过不少护法的文字。陈子昂以来,虽然文风在急剧的转变之中,但社会崇佛的思潮依旧未变。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之十八:“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他入京后,还写过《为僧谢讲表》等释教文字。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也与佛教有一定的关系。李白虽一生好道,但诗中对佛教也时有涉及。如《寻山僧不遇作》:“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使我空叹息,欲去仍回。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王维的山水诗富有禅意美。“空”是佛家的常用概念,指世界的虚有不实,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位体,无住为本”,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槃。诗歌中的空境,不是写出来的,是修炼出来的。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先生认为是源于心灵的静照。他说:“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新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由此可见,欲求的淡泊是艺术空灵清雅的条件。“当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侵入人的生命,就染上了人的性灵。”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中坚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宋代豪放词人苏东坡也有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亦云:“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些妙诠。”而如此种种,都在从王维的诗歌里找到明显的鸿迹,故其诗作呈现出以“空”为主的禅意。王维以禅心观物,以“空”为美,其山水诗善于表现无人迹的空山幽林,光景明灭的黄昏夕照,变幻莫测的瞬间美景;还经常描绘鸟去鸟来、花开花落、水穷云起的自然景象,于此景此物中寄予禅宗的无我之境、空寂之理、色空之观、虚无之念。

一、声——天簌本自然,喧静两皆禅

“静”是禅意。“定”即“禅定”是静虑、思维修的意思,是佛教修行的入门途径,是佛教一种普遍的修行方式。潘国静禅师曰:禅者藏也,未见此物,不知何物,只有依悟,明心见性。禅定要求“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六祖讲话·坐禅品》:“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它提出心力集中的要求,虽然面对刹那变化的自然现象,人能做到恒久寂静,不随境迁。“禅定”思想在王维诗作中集中表现于对自然界“静”的描述。佛教以空为美、以净土为美、以彼岸为美的出世思想,在王维的诗作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王维的诗作中,有很多关于“静”的描绘。如“静观素鲔,俯映白沙”、“ 林疏远村出,野旷寒山静”、“ 落日下河源,寒山静秋塞”、“ 将从海岳居,守静解天刑”、“青簟日何长,闲门昼方静”、“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等等。然而王维的诗作中有不仅仅写静,他善于将动静结合其来。宗白华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寻求生命的本源” ,“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禅的心灵状态”。在王维的诗境中有大量澄澈精致的宁静画面,但王维也善于将静极归动,动极归静的禅意渗透到山情水态之中,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传出幽深。《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等都是表现空静境界的经典之作。如《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人闲”、“夜静”的春天,山中空无一物,桂花的零落仿佛也是因为无人欣赏。好一番宁静、闲适、平淡的画面,然而似乎仅写“静”失去了山中的另一番别致。诗人笔锋一转,月亮升起,打扰闲鸟,“时鸣春涧”。仿佛让人置身于自然,目视“桂花”、“春山”、“惊鸟”体味大自然别出心裁的赠礼。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首山水诗,明代王士祯直接说此诗“字字如禅”。这首诗描绘了一副空静幽远、清秀淡薄的自然景象:空寂的山林中,一场新雨之后,天气微微透出晚秋的凉意。皎洁的明月从松间露出圆润的脸庞,依稀听得出清澈的泉水一浤泓地从石间潺潺流淌。竹林中一阵喧闹声传来,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嬉笑着款款归来,不远处,前方的莲花轻轻地摇动,一叶小舟顺流而下,面对此情此景,即便春天的景色全部消失,我也甘心留在这深山中。此诗前面全是静态的描写,描绘出一副人间世外桃源,表现出作者厌恶官场尔虞我诈的现实和渴望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然而作者不满足于静,于是诗人动静结合,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纵情于山水之间,过着返璞归真、无忧无虑、无念无求的出世生活,从而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无比的宁静和安详。 王维关于动静描绘的诗句还有很多,如“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等等。

二、色——冲而不薄,淡而有味

“色”在禅宗的感性经验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色”即感性、现象。佛教把一切有形的物质称为“色 ,这些物质均属因缘而生,其本质是空。故色即是空,意谓色本身即是空幻不实,无根无形。《般若菠萝蜜多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因此,佛教把“色”视为“心相”,视为“法相”,视为“境”。 禅者通过空观观色,获通过色观空,色就成为了纯粹的现象,他于是可以成为心的证物。心与色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正如马祖道一所说:“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沩山所主张的“见色便见心”,从禅宗另一主张:“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亦可知。“色”作为“法相”往往集中于视觉和听觉,前面我们已经对听觉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故此处单说视觉。

“色即是空”是佛教的空观原理,然而在王维的诗作之中并不是仅仅表现为“空”,而是一种冲淡之美。司空图认为王维的诗“澄澹精致,格在其中”,魏庆之《诗人玉屑》载:“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欧阳修《书梅圣愈稿后》说王维“得起淳古淡泊之声”。如果说空到极致便是禅,那么淡到极致亦是禅。空即是淡,淡即是空,淡是空的表现形式。因此淡亦是充盈了佛理禅趣的一个概念。王维的诗歌追求朴实自然,冲淡闲远,一起浑成,顺化自然,不求工而自工,刻意雕琢,堂皇华丽的艺术风格。语淡而味终不薄非仅王维艺术上的境界,也代表或决定着人生的广度与高度。王维有诗《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首诗以“归”为主旨,以“闲适”、“淡然”为基调,不仅集中了“斜阳”、“牛羊”、“牧童”、“ 雉雊、“蚕”、“桑”等代表农家的典型景物,还化用了《诗经》中“日之夕矣,养牛下来”的典故,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透露出清幽宁静的韵致,于农家生活中表现出恬静淡然之美。诗人运用高超的白描手法,真实、生动地描绘乡村晚景,语语带着情味,风格淳挚朴茂,冲淡自然,洋溢着宁静安逸的情调氛围,荡漾着情切的人情味,散发出浓烈的乡土气息。又如《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此诗写夏日积雨的春庄饷田时的情景。勾勒出积雨空林的迷蒙,炊烟缓缓升起的动态,展现出农家早炊,饷田的生活画面。特别是颔联“漠漠”、“阴阴”两叠词把白鹭黄鹂的色彩和鸣声衬托得更为靓丽,这也正是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体现。王维大量的山水诗均得此冲淡之美。

三、物——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认为,世界的最高本体是人的“自我心性”,一切事物及其变化发展都不过是这个“自我心性”的幻想而已。万法尽在自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因而成佛也就不在心外,而在内心。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外在的事物在真正的佛教信仰者心里皆为“空”。只要达到“明心见性”,即一念悟到了“自我心性”的空寂和清净便是佛了。而这对于佛教信徒王维来说正是他一生虔诚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对于艺术家的王维来说,也是他禅宗审美观形成的内在动因。因而在王维的诗歌意境中很多关于“净”、“空”、“无”的描绘。王维由这种无物、无我而引发出的禅悦,即由于悟得禅趣而体验到那种内心怡乐的心情。王维对这种无物、无我的境界表现得很生动细腻,并且王维还善于将“无物”的境界于“有物”中来表达。如《辋川集·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所出的山林基本上是无物的,“空山”一个“空”字,不仅写出了山的空,同时这与作者自身的内心体验也是分不开的。一个“空”恰好读出了作者心中的那种凄凉、孤独之情。“但闻人语响”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仔细琢磨,这里的一响与其说是“空”山中的人语,还不如说是作者内心所渴望的那一丝喧闹,森林中的“人语”远比不上作者内心的“人语响”,有物不如作者心中的无物来得自在。又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此诗写辛夷花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好自开自落。面对这花开花落,诗人似乎无动于衷,既不乐其怒放,亦不伤其凋零,似乎忘掉了自我,而与自开自落得辛夷花合二为一。清人李锳《诗法易简录》评此诗:“幽淡已极,却饶远韵”,笔者认为此诗意境的确幽淡,但非本诗之妙趣,此诗之妙更在“红萼”。“红萼”恰比诗人自我,“红”表明诗人有出众的才华,能够独艳于群芳;“萼”指明诗人正是含苞待放时,而此番才气睿智缺落到于“寂无人”之山涧开放,并且自开自落,自生自灭,然诗人亦能与花融合为一,志在表明诗人此时已经处在“任运随缘”、无我无物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王维有《终南山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写诗人隐居终南山的安适心情,深得物我两忘得禅意。特别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人将自我融入到宇宙的流变之中了。王维诗中表现无物、无我的还有很多。譬如:“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寂寂兮无人,又苍苍兮多木”等等。

四、欲——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禅宗崇信“无念”。“念”是对所经验之事记忆而不忘却的心理活动,或称为心思。念头的起伏是“心动”的表现。心动就有念,心不动,安静了,就是无念。另一方面是“觉”与“不觉”。念头起伏而“不觉”,那自然与无念无缘;如果念头起伏而能“觉”,那就与无念有缘了;能在“觉”上层层深入,最后就达到了无念。要知道,这个无念,并不是那种百不思、百不想、没有任何思维内容的“死灰”状态,这个无念是活的。首先,这个无念是一种精神的本元状态,能产生一切思维内容,能产生一切念头的那种无念。其次,这个无念仍然是念,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念头,是一个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念头,但却有一个根本的状态和性能,这个状态是“净”,这个性能是“觉”。“净”,就没有任何内容附着于其上;“觉”,就能洞悉和判断一切。他的对象即无数的境获无数的法,而这些境和法都是外在的,是引起人欲念的、迷惑人、系缚人的现象界的事物。“念”是人基本的心理活动,生存着的人不免对外境起念,于是人就有无穷的烦恼,所谓的尘劳妄念。烦由自心生,怨由己身出。无心无欲者,亦无怒。无为,无求,无欲,无心,空之境界.而影响王维的便是“欲”念。王维早年胸怀济世大志,但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心中自然怨怒不平,在诗歌中表现出来,对现实世界多有不满。然而,面对这种黑暗的社会现实,他往往用容忍、逃避的态度来消弭内心的不平,如“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心空愁即空,心无忧则无”。王维特别崇尚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为人作风。追求无为,无欲得清静、超然物外的人生理想,于淡泊的生活,空寂的环境中,“修至无念,善恶都亡,亡其所亡”,常住安乐,由此获得超脱。王维的这种“随运消旧业,任缘著衣裳”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中国道家学说的影响。王维有诗《送别》诗中说:“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对自己的理想冲满信心,但最后却说“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王维的诗经常写到落日,他赞赏那种万物趋寂的平和暗淡的美。如《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本诗中描绘了落日黄昏的小山村,放牧归来的牛羊,在荆门前倚杖伫望的老人,构成一幅安宁祥和的画面。禅宗倡导任运随缘的人生哲学,很容易就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王维始习北禅宗,后来倾向南禅宗,道理就在这里。《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中说:“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而身未尝物”。他认识到万法尽在自心,也就不执着于外在环境。

综上所述,禅宗思想对王维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他的诗有“空”的底蕴,集中表现为有声于无声、有色于无色、有物与无物、有欲与无欲的辩证统一。王维的诗歌是自然景物的宛然天成,是洞察了世态人情后的返璞归真,是解脱烦恼后的“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它超越了人生的短暂,在瞬间顿悟到永恒的哲思,达到了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王维诗中的空,化解了入世和出世的矛盾,既是诗人的空,也是禅者的空,空后的世界如其本然而存在,诗人找到了最后的精神家园,成为诗歌的内在精神指向,具有醇厚的禅意。王维从禅修中得到解脱也开创了不朽的诗歌艺术境界。他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对仕途对社会的了悟,达到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境界。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人能够企及。今天,我们在对王维诗歌审美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禅诵、斋戒、笃信宗教的右丞形象。透过王维及其诗歌,我们还可以了解到造成他此种思想的唐朝政治及当时的宗教情况。剖析王维诗中的禅意,对于深入了解唐代文化,也是大有裨益的。当然王维诗歌中的禅意美远不止本文所述,然因篇幅有限更加资质尚浅,其深邃处则非本文所能及也。

参考文献:

1《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4

2、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10  

3、张节末,禅宗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4、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

5、陶文鹏,王维与孟浩然诗选评[M],三秦出版社,2004.7

6、霍然,唐代美学思潮[M],长春出版社,1997.8

7、释印顺,中国禅宗史[M],广陵书社,2008.11

8、李壮鹰,《禅与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9、老子,《道德经》,万卷出版社,2009.09

10、许珍,论王维山水田园诗[J],科技信息,2007,(18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王维诗歌的禅意美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