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精品]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0-07-09 09:00:03    下载该word文档

【精品】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孙叔敖痰,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问有囊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褫。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予,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权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荆:楚国的剐称。截():迷信鬼神和灾祥。

1)下列各句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淫慢不能      鼓励

B.险躁则不能治性    陶冶性情

C.孙叔敖          生病

D.封我矣        多次

2)下列各组句中的的意义或用法与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笃志

B.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C.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

D.家无井出溉汲

3)下列对两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乙文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

B.甲文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论述,强调,把失败归结为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C.乙文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D.乙文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答案】 1A

2C

3A

4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解析】【分析】(1A“这里是振奋的意思,励精就是振奋精神。BCD理解正确。故选A

2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连词,表转折,但是;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承接;C连词,表转折;D连词,因而/所以 。故选C

3A理解不正确。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作者并没有望子成龙,愿其儿子达官显贵的意思,而是要儿子修身养性,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要在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忌怠惰险躁。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日:时间。去:消逝,逝去。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第一个知:同智,智慧。第二个知,懂得,知道。以:把。为:看作。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故答案为:⑴A

⑵C

⑶A

⑷ ①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在文言文里的的主要做连词用,但意义较多有:连词,表示并列;表示偏正关系;表示假设关系;表示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表递进关系;表因果关系;表目的关系。答题时要结合句意推测其意思。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思考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附参考译文】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按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十分凶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敧():倾斜。宥(yóu)座:座位右边。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恶():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好之者不如之者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

孔子于周庙________

则敧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

3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关联词划分;介词划分:而、以、于等。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善者:优点。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参观周庙。是一词多义:景观景色,观看参观。虚则敧:空了就会斜着。是一词多义:空的,不真实的,不自满,衰弱等。

3)本题翻译赋分点:行,走。师,老师。恶,怎么。覆,颠覆。

4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人学习,随时学态度,。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要谦虚,虚心学态度。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告诉我们某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这里采用比喻手法,指狂妄自大,指失败。启示:告诉我们狂妄自大会导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⑴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⑵① ……为乐 优点 参观

⑶ 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态度; 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 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请问持满有方法吗?”“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知州:官职名称。取困: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其事。  闻:________

我不敢击公。  故:________

对语问其故。  或:________

狐是日即  去:________

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 1)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闻其事的意思是:听说这件事,的意思是听说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根据文中狐狸所说的畏惧刘士玉的原因来概括即可。狐说:汝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汝犹避之,况我乎,可见主人是因为刘士玉是个真正的孝顺之人,狐狸鬼神都怕她,所以让她入住以赶走狐狸。

故答案为: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开了。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本文选自《________》,是由南朝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

陈太丘与友 ________

太丘舍 ________

下车________

元方入门不 ________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

4)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答案】 1)世说新语;刘义庆

2)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3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4)【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解析】【分析】(1)本文选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意思是回头看

3)从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友人惭是因为自己言而无信,待人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这一行为说明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要改正错误。

4)从元方有理有据的批评陈太丘的朋友看,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的孩子。对待元方入门不顾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可以说他失礼,因为毕竟对方是父亲的朋友,且有惭愧之意,应该以礼相待,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也可以说他不失礼,因为他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所以对他不求全责备。

故答案为:世说新语、刘义庆

约定;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⑶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

【示例1】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示例2】元方这样做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

【点评】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考生要注意重点语句的理解,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回答。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太丘________

日中不至________

下车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是蒲松龄。

B.本文记述了七岁的元方据理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而后友人下车引之,说明友人非常热情、平易近人。

C.“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D.友人过中不至说明了友人不守信用,太丘舍去说明了陈太丘不重视友谊、只在乎自己的时间观念。

【答案】 1)舍弃、抛弃;正午时分;牵、拉

2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舍弃他先走了。他走了之后他的朋友才赶到。中午了你没到达,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数礼貌。

3C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牵、拉。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舍弃、抛弃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离开。:才。日中:正午时分。对着。

3C说法正确。A《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主编的志人笔记小说集。B友人下车引之,说明想博得元方的好感,表示歉意,请求原谅。D“太丘舍去说明了陈太丘不重视友谊、只在乎自己的时间观念错。太丘舍去是因为与友人有约在前,但友人已经失约,怕等不到他,不得不舍去

故答案为:舍弃、抛弃;正午时分;牵、拉;

⑵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舍弃他先走了。他走了之后他的朋友才赶到;中午了你没到达,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数礼貌

⑶ C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做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一作庞葱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邯郸大梁也远于市 / 过中不至,太丘舍(《陈太丘与友期行》)

B.之乎 / 与朋友交而不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寡人为知 / 后断其股 (《狼》)

D.而谗言先/ 后狼止而前狼又(《狼》)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       (《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C.有闻而传之者       (《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         (《诫子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答案】 1D

2C

3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采分点: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

4)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

【解析】【分析】(1D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都是的意思。A、距离/离开。B、相信/诚信。C、自己 /从。

2C句与例句中的字用法相同。此句为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例句也是代词,代这种传言。A凑足音节的语气助词。B主谓之间的助词。D结构助词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得到。使:使唤,劳动力。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

4)对于传言宋君的态度是将信将疑,而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说明他具有求实求真精神。而魏王的态度是寡人信之矣,也就是听信谣言,说明他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

故答案为:⑴ D

⑵ C

⑶ ①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采分点: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

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第一问,文言文要点内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问,根据文言文所表明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阐述即可。

【参考译文】

(一)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二)译文:战国时代,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不信!”魏王立刻答道。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 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我会相信。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选自《世说新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问其/而两狼之并驱如

B.造门不前/不思则罔

C.戴在剡/年与

D.起彷徨/未若柳絮风起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便 宿

3雪夜访戴表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个性?

【答案】 1B

2)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

3)表现了王子猷率性而为、高尚有节的个性。

【解析】【分析】(1B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都是表转折。A前者原因,后者原来C前者当时,后者时间D前者于是,后者凭借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译为: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3)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造门不前而反”“兴尽而反,何必见戴”“何可一日无此君(竹子)等句,表现了王子猷率性而为、高尚有节的个性。

故答案为:⑴ B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

表现了王子猷率性而为、高尚有节的个性。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王子猷住在会稽山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一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没了自然就返回了,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知之者不如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不亦________    ②知之者不如之者________

而知新________    ④汝知之乎________

学而不________    ⑥见不贤而内自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关于学习,孔子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 1:同,愉快;;好:喜欢;故:旧的(知识);诲:教导;厌:满足;省:反省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别人不了解我(的长处)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4)例如:学习要经常温习,温故知新;学无止境,要好学不倦;学习要谦逊,不知满足;学习要善于自我反省;学习要认真踏实,不要不懂装懂;要善于向优秀的人学习等。

【解析】【分析】(1)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说:通,愉快。故:旧的(知识)。省:反省,检查。

2)这句话意思是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据此可断句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hào):喜欢,爱好。乐():以……为快乐。知:作动词用,知道。

4)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孔子及其弟子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态度是什么,然后再联系实际谈出自己获得的启示。先选择孔子在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态度上的句子,然后谈启示。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本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的复习,在复习的时候要有所得,这就是快乐的事情。孔子强调温习实践的重要性,温习和实践是巩固旧有知识,获得新知识、新体会的必不可少的方法。还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努力培养学习兴趣等。

故答案为:⑴ “:同,愉快; 好:喜欢;故:旧的(知识);诲:教导;厌:满足;省:反省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⑶ ①别人不了解我(的长处)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例如:学习要经常温习,温故知新;学无止境,要好学不倦;学习要谦逊,不知满足;学习要善于自我反省;学习要认真踏实,不要不懂装懂;要善于向优秀的人学习等。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于句意的理解,考生要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文章后的感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9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上文选自《________》,其编者是南朝的________(人名)。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下列选项中对上文理解不正确的是(        

A.“门外戏一词突出元方只是孩童,衬托出他虽年幼却聪慧识礼的形象。

B.“尊君在不?语气直接,表现出客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迟到失信的错误。

C.“下车引之是友人惭愧的表现,他无言以对的狼狈衬托了元方的形象。

D.“入门不顾表现出了元方聪明智慧、善于言辞又知书识礼的人物形象。

【答案】 1)世说新语;刘义庆

2)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他。

3D

【解析】【分析】(1)《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

2)注意关键词: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顾:回头看。

3D. “入门不顾表现出了元方的本真性情和坦率的品质。故选D

故答案为:世说新语;刘义庆;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他;

⑶ D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课文,不能偏颇,大致内容和主题以及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还是应该心中有数的。更不能放弃课内只顾课外,要从课内中学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及赏析文章的方法,并和课外的拓展阅读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外结合,使语文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________

而知新________

博学而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一句是讲为人态度,后一句是讲学习的乐趣。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C.章反复赞叹贤哉,回也!,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有劝人珍惜时光的意思。

【答案】 1)生气,恼怒;学过的知识,旧知识;坚定

2)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疑惑。

3A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里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惑:迷惑,疑惑。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疑惑。

3 A这两句话讲的既不是学习态度,也不是学习的乐趣,而是讲的道德修养。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兔生气,恼怒;学过的知识,旧知识;坚定

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疑惑。

⑶ A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思考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11课外文言文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注释)适:到……去。缘:因为。味败:味觉败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主人既/而传之者

B.缘有盐/而两狼之并驱如

C.自念曰/成枯落

D.愚人食盐不/尽矣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3)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 1A

2)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示例:做任何事都要有个限度,恰到好处时才显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分析】(1A.听说 / 听说;B.缘故 / 原来;C.于是 / 最终;D.停止 / 已经。故选A

2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翻译为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的事情都一样,太多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据此断句为: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文中写了愚人看到友人在饭菜里放盐后,感觉菜变得无比鲜美,于是认为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于是大肆吃盐的故事,告诉人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所以,凡事均有度,过犹不及。

故答案为:⑴ A

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示例:做任何事都要有个限度,恰到好处时才显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寓意。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和主人一起吃饭,他嫌主人煮的菜肴没有味道。主人听到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觉得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因为有了盐,所以菜美味。靠近傍晚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只看见自己儿子只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尽在盐中。愚人不停吃盐,味觉遭到破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的事情都一样,太多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蒲松龄,世称________,清代文学家。

2)与屠乃奔倚其下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恐前后受

B.场主积薪

C.一狼洞

D.意将隧入以攻后也。

3)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意思。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5)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请至少说出三点。

【答案】 1)聊斋志异;聊斋先生

2C

3)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4)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狼的贪婪。

5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胜利。像狼一样的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面对危险要沉着冷静、勇敢机智。不要被貌似强大、凶恶的事物吓倒,首先要在心理上战胜对手。不要被貌似凶恶的事物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将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小说家。

2A.指代狼;B.指代麦场;C.与例句都是指代柴草堆;D.指代屠户;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关键词:乃悟:才明白。寐:睡觉。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4)考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等词语,可知是对狼动作的描写,表现狼的贪婪凶恶。

5)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告诉我们: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和坚持,取得胜利。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勇敢地面对,勇敢机智地进行斗争;因为退缩,忍让是没有出路的。不要被貌似凶恶的事物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等。

故答案为:聊斋志异;聊斋先生;

⑵C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狼的贪婪;

⑸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胜利。像狼一样的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面对危险要沉着冷静、勇敢机智。不要被貌似强大、凶恶的事物吓倒,首先要在心理上战胜对手。不要被貌似凶恶的事物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将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解答这类题主要依靠的是平时的积累,非常必要记住关键性的文学常识比如:作者及其朝代,出处,及相关知识;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阅读句子,根据句子的理解来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13阅读蒲松龄的《狼》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增笑耳/有剩骨

B.狼不敢/乃悟狼假寐

C.暇甚/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恐前后受其/盖以诱

2)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C.“投以骨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有希望。

D.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3)翻译下列句子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答案】 1A

2B

3)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解析】【分析】(1A./只;B.上前/前面的;C.神情、态度/想、企图;D.攻击/敌人。故选A

2A.有误,不能先让步;B.正确;C有误,没有怜悯D.有误,应惧狼,后御狼。故选B

3洞(打洞)”“意(想要)”“攻(攻击)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⑴ A

⑵B

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其父御 失辔 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

选自《说苑》

闵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古代著名的孝子。御:驾驶(马车)。失辔:绳从手里掉下来。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今汝   ________

四子寒  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

3)本文表现了闵子骞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答案】 1)欺骗;离开

2)母亲死了,他的父亲另娶妻子,又生了两个儿子。

3)爱护兄弟(或:重视亲情);顾全大局

【解析】【分析】(1今汝欺我的意思是现在你欺骗我的意思是欺骗母去四子寒的意思是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的意思是离开

2更(另,另外)”“复(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的意思是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心疼自己的兄弟,能够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

故答案为:欺骗;离开;

母亲死了,他的父亲另娶妻子,又生了两个儿子;

爱护兄弟(或:重视亲情);顾全大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参考译文】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

15课内阅读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画线字词解释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 ________    ②乃悟前狼假 ________

________                  ④增笑耳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德            刀劈狼首

B.屠乃奔倚        屠自后断

C.友人惭,下车引    禽兽变诈几何哉

D.后狼止前狼又至    两狼之并驱如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乃悟前狼假寐(睡觉);屠暴起(突然);止增笑耳(只)

2D

3)(狼)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4)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攻击;,睡觉;,突然。

2A.“解释为: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用;B. “解释为:代词,代指草堆/它的;C. “解释为:代词/助词,的;D. “解释为:表转折关系。故选D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从隧道;来。

4)可以从狼的角度,如: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的下场是自取灭亡;也可以从屠户的角度,如: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识破假象,并且不存幻想,勇于斗争。

故答案为:⑴①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屠暴起(突然);止增笑耳(只)

⑵ D

(狼)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于都启示的把握,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写出启示。可以从狼的角度和屠户的角度谈。

【参考译文】

    一名屠户很晚回家,担中的肉卖完了,只剩下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户很害怕,拿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一只狼仍然跟从。又拿骨头扔给另一只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没了,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困窘,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往旁边看田野里有打麦场,场主将柴草堆积在打麦场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跑过去,放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得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眼睛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又连砍几刀将狼杀死。正要走,转过身朝柴草堆后看,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身子已经进去一半了,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边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边那只狼假装睡觉,用来诱惑敌人。

    狼虽狡猾,但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吧。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练习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