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历代麻黄临床用量评述

历代麻黄临床用量评述

时间:2023-02-04 11:18:10    下载该word文档
世界中医药2014年1月第9卷第1期 历代麻黄临床用量评述 傅延龄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数据统计的方法,将中药麻黄自先秦至今两千年的临床剂量变化进行了统计和描绘。结果表明:在 金元时期之前麻黄用量较大,而从金元始,麻黄剂量明显下降。通过此文对麻黄确凿剂量的核算及大剂量应用的回顾,或可对 拓宽麻黄的运用思路有所裨益。 关键词麻黄;用量;统计 Review on Historical Clnical Dosage of Ma Huang(Herbal Ephedrae) Fu Yarding.Zhang Lin (Being Uniersiy ofChines MediciBer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ture esearch and data satcs,thi arcle descrbed the change of clnical dosage of Ma Huang(Heba Ephedrae)from Ha dynasty to present perod.It showed that Ma Huang’S dose Wa Lage before Song dynasty,and began to decline sig‘ nicanty fom Jin and Yuan dynasy.,hi eseach had rviewed and checked he accurat dosage of Ma Huag(Herbal Ephedrae),O as o broaden he hought of applcaon of Ma Huang(Herba Ephedrae). Key Words Ma Huang(Herba Ephedrae);Dosage;Statcs 中图分类号:R287;R28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n.1673—7202.2014.O1.002 中药的临床用量,如果用历史的眼光,从上下时间 的角度全面地去看,也如自然界的河流一样,是以年代 为长度,以用量为宽度的流域,我们可以称之为“中药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作用。内服人汤剂或 丸、散剂。 在研究中,我们统计了麻黄在从汉代至当代临床  )、平均用量、 临床用量流域”。对于中药临床用量流域的研究,既要 上的用量情况,计算其剂量范围(D .mi ),并依据这几组数 从总体上勘察,研究全部常用中药用量形成的用量流 最常用量、常用剂量范围(D:和用量流域,更需要分析每一味药物的用量流和用量 据,绘制了历代麻黄用量流域,如图1所示。  汉唐宋时期麻黄用量特点阐释 流域。可以认为每一味药物的用量历史就是一个“水 系”。 在张仲景方中,麻黄的用量很大,主要用麻黄发汗 散寒,代表方剂为麻黄汤,麻黄的日用量为3两,合今 约41.4 g,分3次服,单次服量约为13.8 g。正因为用 量很大,所以张仲景在使用时有几个原则:1)先煮,去 上沫。先煮、久煮能缓和麻黄的性质。2)不啜热粥。 啜热粥能加强麻黄的发汗力量。3)汗出热退,即停后 服。4)大青龙汤的“温粉扑之”之法,虽然写在大青龙 双代 哺一 秉代 芷 骄代 ■代 再国 掌代 汤方后注里面,应该理解为并非仅仅为大青龙汤而设。 如果服麻黄汤汗出流漓,也可以采用扑粉止汗的方法。 “温粉扑之”之法也告诉我们,大青龙汤的发汗力量很 图1历代麻黄用量流域图 麻黄在这个中药流域的长河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领军药物,历代医家对于麻黄的应用研究也有着非常 大,它的麻黄用量很大。5)汗出表开之后,如果还有余 丰富的记载。中药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邪,或转方用桂枝汤疏风散寒,或用桂枝二麻黄一等发 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汗轻剂发散余邪。所以,汉代用麻黄,虽然常常用较大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na Bge.)的草 的量,但同时也会用较小的量。如图1所示,当时麻黄 的最小用量,Et服也不过数克。因此,麻黄在汉唐之际 质茎。其味辛、微苦,性温。人肺、膀胱经。麻黄具有 床经验挖掘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编号:2010CB530604)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以量一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子课题——基于文献及临 作者介绍:傅延龄(1959一),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E—mail:uyanlng@bucm.edu.cn 
WORLD CHINESE MEDICINE January.2014,Vo1.9,No.1 的用量呈现大剂量、宽范围的特点。 够大,药物才能够产生较好的疗效。这就是汉唐药物 膏各一两,杏仁二十个,枣五枚,生姜一两半。哎咀,水 盏,微汗为度。若汗周身润则止服;未周身润,可停 待少时,服尽。不欲汗多,亡阳故也。亡阳遂虚,恶风, 有人认为汉代人体质强壮,腠理致密,只有用量足 五升,煮麻黄数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每温饮 临床用量较大的一个方面的重要原因。 从“历代麻黄用量流域图”可以看出,唐、宋医家 烦躁,不得眠也。本方麻黄的用量依然为三两 对于麻黄的临床应用,有时其用量还要超过张仲景。 (1l2.5 g)。 关于这一点,《深师方》《伤寒总病论》《三因极一病证 我们注意到,《伤寒总病论》暑病代麻黄证等药方 方论》等书所载的若干方剂反映了出来。 的方后注中存在一个疑问。暑病代麻黄汤方后注说: 1)《深师》麻黄汤…:疗上气,脉浮咳逆,咽喉中水 “煎如前法。”意思是说该方按照前面的方子所要求方 鸡鸣,喘息不涌,呼吸欲死。麻黄八两,去节,射干二 两,甘草四两,炙,大枣30颗,擘。右四味,切,以水一 斗,先煮麻黄三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深师方》为南北朝时宋齐间医家深师所撰的方 书。深师是一位僧人,善医,曾辑成《僧深药方》三十 卷,亦名《深师方》,全书已佚,部分佚文被《外台秘要》 及《医心方》等书载录。南北朝时期的医药计量使用 的是汉制,其1两合今约13.8 g。本方用麻黄8两即 半斤,约110 g,分3次服,单次服量为36.7 g。这个用 量超过张仲景大青龙汤的用量。深师本方用于治疗哮 喘急症,呼吸欲死,与《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有相同 处。本方麻黄用量大、麻黄与射干配伍是两个显著的 特点,其方甘草用量较大也是一个特点。研究表明,麻 杏石甘汤四味药物中,甘草对全方平喘作用的贡献度 最大。甘草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够舒张支 气管平滑肌,对抗哮喘。 2)《伤寒总病论》暑病代麻黄(汤) J:桂枝、杏仁、 知母(各一两),麻黄三两,甘草、黄芩各一两。煎如前 法。(畋咀,水六升,煮取三升,通口服一盏,相次取 汗)。 庞安时为北宋名医,善治伤寒,当时社会上评价他 “能与伤寒说话”,这句话高度赞扬庞安时诊治伤寒的 精湛医术。庞安时撰写的《伤寒总病论》记载了他的 医疗经验,包括他创制的一些方剂,他的药物用量。北 宋的权衡标准,1斤合今660 g,1两合今41.3 g。庞安 常全书各方剂的计量都是采用北宋权衡标准。本方麻 黄用三两,合今约123.8 g。这个用量超过上述《深师 方》麻黄汤中麻黄的用量。将《深师》麻黄汤中麻黄的 用量与《伤寒总病论》中麻黄的用量联系在一起,我们 便能看出麻黄的日服量虽然高达110 g,120 g,但它们 在唐宋时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其应用并不罕见。 3)《伤寒总病论》大青龙汤 J:太阳中风,脉浮紧, 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 脉微弱,自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 肉瞩,此为逆也。大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甘草、石 法煎服。在暑病代麻黄汤之前的一张方子是“代桂枝 并葛根”汤,其煎服法是:“哎咀,水六升,煮取三升,通 口服一盏,相次取汗。”加水六升,北宋1升合今600 mL,6升即3 600 mL。煮取3升,合今1 800 mL。“通 口服一盏”,“通口服”即一次性服下。宋代“一盏”有 多少?宋代方书中常用“盏”计算液体的量,如《圣济 总录》治女劳疸“鳖甲汤”,“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 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宋代方书里面常有“大 盏”“小盏”的说法。如《圣惠方》“治霍乱已吐利后,烦 渴不止”方,以“桑叶一握,切,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 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治小儿惊痫、仰目嚼 舌、精神昏闷的“钩藤散”:诸“药粗捣,罗为散。每服 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不计 时候温服。”明代医家撰写的医药书籍,如《本草纲目》 《证治准绳》等,亦常用盏计量。 宋代1盏的容量是多少?我们现在能够看到许多 讲宋代茶盏的文献。茶盏是饮茶的用具。茶盏在唐以 前就已有记载。《博雅》说:“盏,杯子。”盏的形状有二 种,一种为斜壁,上大下小,敞口小足;一种为直壁,上 下径接近。至于盏的大小,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 般认为宋代1盏的容量约为200 mL。 如果是这样,那么暑病代麻黄汤煮取三升(1800 mL),就需要分9次服。这看起来是不甚合理的。庞 安时在这里讲的是不是汉唐方药计量标准呢,也就是 说这里的1两仅合今13.8 g,1升仅合今200 mL。笔 者认为不存在这种可能。庞安时清楚地知道汉秤与宋 秤的折算关系,他在《伤寒总病论》里明确指出古秤三 两相当于宋秤一两。他还介绍了一种简易的古今秤换 算方法:对于古代方书中的一两,如果采用宋秤计量, 那么称取半两就可以了。他在《伤寒总病论》中说: “按古之三两,准今之一两。古之三升,今之一升。若 以古方裁剪,以合今升秤,则铢两升合之分毫难以从 俗。莫若以古今升秤均等,而减半为一剂,稍增其枚 粒,乃便于俗尔。” 庞安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方3 两等于宋秤1两,古方3升等于宋量1升。如果要把 
世界中医药2014年1月第9卷第1期 古方的用量换算为宋代用量,那么多大的重量,多大的 喝完9盏药的情况,那么在疾病没有痊愈的情况下,剩 容量,普通医生们很难做到完全相等,因此不如不考虑 下的药可以留待第二天服用。当然要保证药汤不变 古今权量量值的差别,就把它们看成是相等的量值,但 质。庞安时暑病代麻黄汤中麻黄的用量虽大,但分9 是,在使用的时候,只取一半的量,这就行了。用这样 的办法称取的药物,虽然比用古秤称取的药物要稍微 次服,麻黄的单次服量仅为13.75 g,相当于汉秤的1 重一些,多一些,但是普通医生们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笔者按照庞安时讲的办法,举一个例子来做说明。《伤 大,如“代青龙汤”中麻黄的用量为二两(82.5 g/方), 两,与《伤寒论》麻黄汤的单次服量相等。 《伤寒总病论》还有几个方剂,麻黄的用量也比较 寒论》的麻黄汤,甘草用1两(13.8 g),宋代医家就把 “代葛根麻黄汤”中麻黄的用量为一两半(61.9 g/方)。 4)《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黄醇酒 J:治伤寒瘀血 它看成是宋秤的1两(合今约41. g),但是在实际应 用时,只取其一半(约今约2O.7 g)。如果按照庞安时 的这个办法,宋代医家在用古方时,每1两的实际用量 多了约7 g。汉秤的一两,按照庞安时的用法,虽然增 加了7 g之多,但庞安时却说那只不过是“稍增其枚 粒”尔。在庞安时眼里,7 g的重量并不是很大的差别。 由此我们可以看见,庞安时的临床药物用量一定很大。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庞安时暑病代麻黄汤等方剂对 药物的计量,一定采用的是宋秤,而不是汉秤。 庞安时的大青龙汤对药物的计量也清楚地说明它 采用的宋秤。如前所述,庞安时提出把经方的书面剂 量当成宋秤的剂量,但是要减半应用。其实按照这个 方法,也可以把经方的书面剂量减半,这样就将汉秤标 准转为宋秤标准了。庞安时正是采用这个办法对经方 大青龙汤进行处理的。《伤寒论》大青龙汤各药物的 用量为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 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将各味药物的用量 减半,正好是《伤寒总病论》大青龙的剂量:麻黄三两, 桂枝、甘草、石膏各一两,杏仁二十个,枣五枚,生姜一 两半。其中石膏用一两,大概庞安时认为经方“石膏鸡 子大一枚”约重二两。不过庞安时在处理过程中好像 犯了一个错误,他把杏仁的用量也从经方的40枚减半 为2O个;把大枣的用量也从10枚减半为5枚。由庞 安时对经方大青龙汤的处理可以看出,他对药物的计 量采用的是宋秤标准。 那么,庞安时暑病代麻黄汤之“加水六升,煮取三 升,通口服一盏”该作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庞安时 所言并无错误。暑病代麻黄汤全方药物总量8两,合 今约330 g,加水6升,合今约3 600 mL,水药比约为 l1:l,加水量稍大,但仍然属于较为合理的加水量。煮 取3升,合今约1 800 mL。每次服1盏,约200 mL,煮 出来的药汤可供9次服用。请注意庞安时在这里并没 有讲要在一日内全部服完,也没有讲一天服几次。如 果病重,密集服药,昼夜服药,周时观之,恰如《伤寒 论》桂枝汤方后注所讲的服法那样,完全有可能一昼夜 服9次药。笔者考虑到,临床上可能会有一昼夜没有 不解,郁发于表,发为黄疸,其脉浮紧者,以汗解之:麻 黄三两(去节)。上一味,以醇酒五升,煮取二升,每服 盏,温服,汗出愈。秋冬用酒煮,春夏用水煮。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作者为北宋医家陈无择。 陈无择(1131—1189),名言,宋青田鹤溪(今景宁县鹤 溪镇)人。长期居住温州,行医济世,著有《三因极一 病证方论》一书,亦称《三因方》,为永嘉医派奠定了学 术基础,是永嘉医派的创始人。书中所载麻黄醇酒,独 用一味麻黄,用量为3两,合今约123.8 g。以醇酒五 升(约3 000 mL)煮药,煮取二升,约1 200 mL,每次服 1盏,约200 mL,可服6次。麻黄的单次服量为20.625 g。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汉唐直至宋代,临床医家的 麻黄用量范围很大,在必要的时候,麻黄的单次服量可 以达到1O~20 g/次,日服量可以高达41.3~123.8 g/ d。 金元时期麻黄用量特点阐释 从现有文献看来,金元医家对于麻黄的临床应用, 其用量范围与汉唐和宋代相比明显缩窄。刘完素是善 于应用麻黄的医家;在金元医家中,他对麻黄的用量是 最大的。这里让我们看看刘完素的二首麻黄用量最大 的方剂。 1)《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麻黄桂枝汤 J:治发疟 如前证而夜发者。麻黄一两(去节),甘草三钱(炙), 桃仁三十个(去皮、尖),黄芩五钱,桂枝三钱。上五 味,同为细末,依前服。 按原书,本方依卷中“治疟论第十六”第一方“桂 枝羌活汤”服法:“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半盏,温 服清。迎发而服之。”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为刘完素(11l8—12o0) 所撰。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今河 北河问)人,后人称其刘河间,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 金元时期的1斤,其量值较唐宋缩小,约合今600 g,1两约合今37.5 g。麻黄桂枝汤是一首治疗疟病的 方剂,其中麻黄的用量为1两,即37.5 方,但因整方 每服仅半两,故折算后麻黄每服仅约9 g。按每日服3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历代麻黄临床用量评述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