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11月28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

11月28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

时间:2018-12-28 00:15:28    下载该word文档

书海遨游十几载,今日考场见真章。从容应对不慌张,气定神闲平时样。妙手一挥锦绣成,才思敏捷无题挡。开开心心出考场,金榜题名美名扬。祝你高考凯旋!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有侯王 争必

B.三代 知诸侯不可复

C学士大夫多非之 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 君臣父子相贼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戍卒叫,函谷 举:拔,攻占。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加速。

C.终继五国 迁:改变。

D.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都、全。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祖死 齐人勿附

B.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 攻取之外

D.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3.下列对第一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分析了齐、燕、赵三国的情况,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B.作者通过假设,得出的结论是“或未易量”,从反面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C.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而燕国灭亡的原因是“惜其用武而不终”。

D.这段文字与文章第一段的观点相照应,形成一种总分论证的结构。

4.翻译下列句子。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问题。

六国论(节选)

尝读六国世家,怪天下之诸侯,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 摈:排斥,抵御

D当寇之韩、魏 佐:协助、辅佐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彼秦者将何 洎牧以谗诛,邯郸

C五倍之地 不赂者赂者丧

D.而乃贪疆场尺寸 子孙视不甚惜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2)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速”,结合语句内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分析,和“祸”搭配,应该译为招致

2B

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第一段内容的分析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分析可知,“惜其用武而不终”应为赵国灭亡的原因。

4.(1)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2)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再”译为两次,“却”,使动用法,使……退却。(2)“以”译为凭借,“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故事”译为前例(古今异义词)。

【参考译文】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5B

【解析】咎:此处作动词用,责怪。

6A

【解析】A项,都是连词,却,但,表转折。B项,动词,作为/动词,成为。C项,介词,用、凭借/介词,因为。D项,助词,的/代词,它。

7A

【解析】A项,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8.(1)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

2)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所以终于使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参考译文】

六国论(节选)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人口,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做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责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

六国论(节选)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一味责怪秦国。在这个时候,崤山以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据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任意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所以终于使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而走向灭亡。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