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以贵州省晴隆县长流乡虎场村为例

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以贵州省晴隆县长流乡虎场村为例

时间:2015-04-21 09:45:45    下载该word文档

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晴隆县长流乡虎场村为例

刘宇

2010031165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 贵州都匀 558000)

【摘要】在当代经济发展大潮的驱动下,虎场村的劳动力也不断异地转移。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异地转移给虎场村带来了诸多好处,提高了农民收入,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改变了虎场村的面貌。但是,虎场村劳动力过度异地转移带来了人口结构不合理、家庭问题凸显、农业科技、特色农业无法推广、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突出、空巢老人无人照料等诸多现实的或潜在的严重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以围绕虎场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后的人口结构、家庭、农业发展、教育、社会等现状,来进一步分析其引发的诸多严重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实现劳动力就近转移及当地的特色发展

【关键词虎场村;劳动力异地转移;问题;就地转移;特色发展。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after the off-sit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 taking Huchang village,in Qinglong County , Guizhou Province, as a case.

Liuyu

( 2010031165 )

(Dep. Of History and Social Culture ,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 Duyun 558000, Guizhou)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economy, Huchang villages labor constantly transfer. In short period of time , the labor force is transferred to the remote village of Huchang field has brought many benefits . It improves the income of peasants, brings the advanced ideas, technology, improves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farmers, promote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Huchang village has changed a lot. However, the labor brought over off-site transfer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is irrational, family issues highlighted ,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pecialty agriculture can not widespread , make rural childrens heart problems left behind , empty nesters unattended and other actual or potential serious problems. Through field survey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emographic status of the village after the off-site transfer of labor , famil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 education, social , etc., to further analyze the cause of many serious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realize the nearest transf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development of labor force.nearest to achieve the transfer of labo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specialties .

Keywords : Huchang village ; labor off-site transfer ; problems ; on-the-spot transfer of surplus labor force;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前言:

农村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必然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生产、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多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1]。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是无法促进农民与农村经济的共同增长;相反,如果长期处于劳动力转移的现象,那么不仅不能改善农村和城市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还会极容易拉大农村和城市间的收入水平,促使贫富差距增加[2]这充分说明了农村劳动力的适当转移能给农村带来一定益处,对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劳动力的过度转移同样会给农村带来相当严重的问题和危害。因此,我们在重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所带给农村的好处与实惠的同时,更要正视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危害。本文就是基于此利害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虎场村村民的实际调查和统计分析后提出一些建议,以便供虎场村全体村民及当地城府相关部门参阅,为政府作出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虎场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后的现状

虎场村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即黔西南州)晴隆县最北端的长流乡,其地理位置大约是26° 05′~26° 07N105° 07′~103°09E。虎场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气候宜人;该地虽以山地为主,但可以利用丰富的降水和优良的气候资源发展水稻种植业以及与当地相适应的各种经济作物等。但近几年来,由于劳动力大幅度的异地转移,虎场村出现了以下现状。

1.1人口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沿海和城市得到优先发展,在经济发展大潮的推动下,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例如,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在这种发展的驱动下大量异地转移。虎场村也不例外,劳动力过度地异地转移以后出现了一下现状:(1)村里几乎只留下未成年的留守儿童和年迈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在全村3100人中:1271人是18岁到55岁之间的青壮年劳动力,他们中的99%几乎异地转移了,只有1%的特殊人群(伤残、有病等)留在村里;1395人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占总人口数的45%,其中,90%由于父母双双外出而跟着祖辈或者独自留在了家里,而其他的10%到县城或省城读高中、随父母一起外出等,因此,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成了留守儿童,无人看管;55岁以上的老人就有434人,约占总人口的14%,其中,70岁以上的就占34%,所以,这些年迈的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留在农村,无人照料,因为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异地转移了。(2)村里几乎只剩下较低文化素质的人群甚至文盲。留在村里的1395个未成年孩子中,95%的孩子只读到初一,只有剩下的5%读到初二、初三或者高中;而留在村里的434个老年人中,82%的人几乎没有上过学,只有将近12%的人读过小学,6%的人读过初中。因为相对较高文化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异地转移了,所以村里的平均文化水平普遍较低。(3)村里中老年已婚女性偏多。留在村里的434个老年人中,女性老人约占62%,男性老人只占38%,其他少数留在村里的中年人也几乎是女性,因为男性劳动力大部分异地转移了。因此,村里的中老年人口中女性偏多。

1.2家庭生活现状

自从青壮年、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男性等人群异地转移以后,家庭经济收入有所增加,家庭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家庭的生活环境和面貌也焕然一新:但外出的这些人群一心追求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常年不回家探亲、看望老人和孩子,偶尔只是打打电话问候一下,不能随时随地观察和关心老人和孩子,以致老人的生活、孩子的成长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最终导致农村家庭出现的状况是:老人孤苦伶仃,孩子家庭关爱不够,祖孙隔代生活,祖孙之间代沟的普遍存在——整个家庭有一定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却不那么快乐幸福,不那么和谐美满。

1.3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青壮年人群、相对较高文化素质的精英人群、能出劳出力的男性人群大部分异地转移后,常年不在农村。因此,祖孙以及留在村里的一部分中年妇女成为虎场村耕地的主体力量,而有的农地因无人耕种而丢荒;在农作物方面,现在从以前种植玉米、小麦、水稻以及各种蔬菜等经济作物转变为只种植玉米,各种经济作物大为减少。因此,村里农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先进的耕种技术无法推广,农具得不到改进,同时又缺乏足够充分的劳动力,使得农业不但无法加快发展的步伐,甚至出现停滞或急剧倒退的局面,最终导致农业近年大为减产减收,虎场村的农业发展令人堪忧。

1.4教育发展现状

虎场村劳动力过度异地转移,虽然能给家里寄来一定金钱的补充,家里老人和孩子的物质享受得到一定的满足,但同时丧失了彼此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沟通、对孩子教育的关怀等方面的机会,这成为了孩子误学和迷茫失措、教育无法顺利落到实处的根源。而村里大部分是祖孙家庭或者是类似单亲(即母亲带着子女)的家庭,由于长辈文化素质较低、彼此思想观念不同,祖孙隔代生活,祖孙难以相互理解,父母双双外出而使得孩子的身心成长得不到应有的适当的关心和保护,帮忙老人干农活已成为孩子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在学校也难以独立、认真、专心地学习,即使学习也只是应付老师安排的任务为主、敷衍了事,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扰乱学校管理,这使得学校管理、教育无法顺利进展,升学率大大降低,特别是中学;当孩子犯错了以后,没有得到父母、老师及时的适当的关注、提醒和点拨,孩子便形成刚愎自用、自暴自弃或者内向、孤僻、冷漠的性格,从而对前途和命运就此而迷茫。所以,孩子在这种缺乏足够的家庭教育、学校的教育的环境下成长,当他们长大后如何面对那更加复杂的社会呢?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怎不叫人堪忧?

1.5社会现状

自从劳动力大幅度异地转移以后,特别是青壮年、知识分子和村里的精英人群转移以后,以往热闹活跃的集市也一片疲软萎靡、毫无生气,在集市上做生意的小老板也觉得生意不好做,货多客少、有货无客的现象普遍存在,因为村里家庭人口少、用的少,即使买了也不懂得保养、有的高科技产品不懂得如何使用;就算是村里的民主政治、国家政策也难以实行和推广,因为老百姓不懂什么是民主政治,因而也就不太关心和关注国家政策,就连村干部也不能深刻地理解民主政治——村里的政策无法落到实处、政治气氛也一片萎靡;村里办起红白喜事需要帮忙时,老人、小孩以及留在村里的中年妇女都成为了做客、出力的主要力量。

2虎场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以后出现的问题

2.1人口结构不合理,家庭问题凸显

2.1.1人口结构不合理

虎场村劳动力过度的异地转移后,因为转移出去的几乎是青壮年、知识分子等精英人群、男性人群,所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或者少许中年妇女,使得村里的人口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等结构不尽合理。从而导致村里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极不平衡,例如:村里以前的乡村文化、人情浓厚的活跃气氛瞬间消失殆尽。这不仅不利于村里的长远规划,长远发展,同时还留下了后续发展的隐患和潜在的问题。

2.1.2 家庭问题凸显

虎场村劳动力过度的异地转移以后,家庭问题也逐渐凸显:家里大部分就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或者只有少量的中年妇女带着孩子生活。因此,老人们既要承担干农活、搞农业、照顾家庭的责任,又要担负照顾小孩、教育小孩的义务。这样的隔代生活,由于彼此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等不同,教育、交流起来难免遇到困难,因此祖孙家庭生活也就不那么尽如人意。加之,家庭的核心放在全力追求经济收入、以提高家庭的物质生活质量,导致外出的青壮年常年不回家探亲,看望老人和孩子,这样,家庭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失去了精神的满足,特别是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即老人的生活得不到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得不到关心;父母和孩子常年分居两地,最终是整个家庭分为两个家庭,因而,整个家庭生活自然就没那么和谐美满、幸福圆融。

2.2农业思想,农业科技,特色农业无法推广农业发展缓慢

在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大多数是受教育年限相对较长的中、青年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全部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3]。同样的,虎场村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精英人才以及大部分男性异地转移后,给农业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2.2.1农业思想,农业科技无法推广

虎场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后,村里种植业的主导力量元气大伤,即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本,这是导致村里土地荒芜的最主要原因;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精英人才异地转移以后,使得先进的农业思想、先进的农业科技无人推广、无法推广。到目前为止,村里的大部分农户几乎是采用人耕、牛耕等方式进行耕种;而到农作物收割时,老百姓普遍采用人挑、人扛、马驼等原始方式进行收割,只有少数人用摩托车、拖拉机等协助收割。

2.2.2特色农业无法推广

对于较平坦肥沃的水田,适合大面积地发展水稻种植业;不适合种植水稻的坡地,则可以充分种植玉米、小麦、旱稻以及烤烟、大蒜、葱、红薯、马铃薯等经济作物,还可以进行桃子、李子、梨等水果树林培植——到果子成熟时既可以取得一定经济收益,又有利于绿化面积的扩大、保护坡地、稳固水土和防止水土流失等功效的增加。但由于村里的大部分劳动力异地转移,使得村里的种种特色农业无法推广。最终,使得此时的虎场村的农业发展极其缓慢、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倒退的态势。

2.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教育无法落到实处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儿童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4]。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所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几乎是来自祖辈,这样的隔代教育普遍存在,老人不仅要承担整个家庭的正常发展,还要承担对孩子的隔代教育,而孩子不仅要照顾老人、同时要完成自己的学业;由于老人和孩子的思想观念不一样而容易产生代沟,这样特殊的环境会给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带来一系列问题。

2.3.1 缺乏父母的爱,孩子情绪消沉

因为孩子成长最安全、最温馨的环境是在父母的身边成长;哪怕父母再穷,他们也不太在意,因为孩子要的不是父母给他们多少物质上和经济上的满足,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所给予的爱和关怀。但是,村里的青壮年父母的异地转移,无疑是用使劲追求物质和经济的满足来取代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爱和关怀,而恰恰这个却让孩子失去了他们自己想要的最珍贵、温馨的、最安全的环境,最终,使得孩子意志消沉、内向、自闭甚至是自暴自弃。

2.3.2 孩子法制观念较差,认识水平较低

因为孩子在思想认识水平及价值观念上缺乏正确的引导,而负责教育孩子的祖辈知识文化水平较差、甚至是文盲,对孩子的教育难免不到位、不科学、不理性、不全面,因为他们的思想、教育观念很陈旧,教育意识也很淡薄,甚至有些老人对孩子采取排斥、抵制等态度。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但孩子有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因此,导致孩子自我认识的不足,普遍形成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以及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滋生等,在学校拉帮结派、结伙斗殴等屡见不鲜,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

2.3.3 孩子意志消沉,内心失衡

因为孩子在缺乏父母温暖、家庭温馨、丰富的关爱和并不富裕的家庭里成长,比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遭受挫折却得不到父母及时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形成自闭、自卑、不愿与人交往的性格;或者虚荣心较强,不断向父母索取钱财,想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从而获得较高的自信心,有时,为了荣誉和进步甚至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一旦遭遇失败,有可能陷入深深的挫折感和自卑情绪之中,最终,导致心理失衡,或作出错误的判断和认识,被错误的价值观围绕,可能最终误入歧途而追悔莫及。

2.4社会状况萎靡,社会问题明显

虎场村劳动力过度的异地转移以后,社会状况一片萎靡,各种社会问题也愈加明显。

2.4.1市场疲软,生意难做

由于村里的青壮年、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精英人群等大肆异地转移以后,农村的集市货多客少、生意难做,因为集市上赶集的活跃分子——青壮年人群、善于做生意的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精英人群等都往外转移,既减少了农村市场的活跃气氛,又给农村市场带来巨大压力,使农村市场难以实现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2.4.2民主政治无法实现,国家政策难以落实

村里的民主政治推广和实现的核心力量——青壮年、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精英人群异地转移以后,村里留下的老人和小孩无法充分理解和实现民主政治,因为老人和小孩文化素质较低、不仅不理解什么是民主,也不懂得如何实现民主,从而无法推广和实现农村民主政治,进而国家的政策也无法顺利落实。例如,“三农”口号喊了好几年,却没有多大实质性的进展,究其根源主要是人的思想观念、文化素养和政治意识的没有进步和觉悟。

2.4.3 空巢老人无人照管,生活孤苦无依

村里大部分劳动力异地转移以后,特别是青年男女、夫妇转移后,家里就只剩下所谓的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以及留守儿童,而这些老人得不到子女的关怀和照料,他们感觉不到家庭的温馨和子女的孝顺,因此他们会感觉孤独、寂寞、无助,在农村过着无人看管、孤苦无依的生活。

3虎场村劳动力转移后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议

中国独具特色的劳动力非家庭转移,使农村劳动力年轻时出外打工,而年龄大了又返回农村,重新加入到农业生产的行列,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老龄化”现象。减缓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改变现行农村劳动力流动方式势在必行[9]。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就业或就近转移,积极从事新农村建设[10] 针对虎场村劳动力过度异地转移后所产生的人口结构不合理、家庭不和谐、农业发展缓慢、留守老人儿童、社会气氛萎靡等一系列现实或潜在的严重问题,最主要、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最关键是既要实现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又能照顾家庭、随时关注孩子和照管老人,从而给予家人家的温馨与爱的关怀,给予家人一个完整美满和谐的家。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3.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有三条:一是进入城市;二是进入乡镇企业;三是农村人口的城镇化[5]这说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可以扩大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空间。因为乡镇企业发展起来才能吸引农村劳动力在乡镇市场集中发展,农村人口进入乡镇集中地才有可能实现农村城镇化,一旦农村城镇化实现了,集中地人口多了,工作岗位也多了,这就为农村的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3.2加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吸引外出劳动者回乡发展

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体现在相对于农业耕种而言的剩余劳动力,同时也是相对于农业生产周期而言:即农闲时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剩余劳动力参与旅游开发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6]。在今天经济飞速发展的状况下,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不仅可以给农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的环境和面貌,同时也能弘扬和发展乡村文化、加强本地文化和外地文化等不同种类文化的融合与相互弥补。并且,浓郁的乡村氛围和农家风情和气息是吸引广大城市市民的魅力所在,因为城里人饱受“城累”,在城里生活时间长了感觉枯燥无味,他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并且要亲自参加农村的某些传统节日,希望收获农产品,这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村里的经济收入,而且还可以保存和弘扬乡村文化,同时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养和觉悟,可谓是一利多收、一举多得啊。

3.3加强农村教育力度,强化“人才强农,人才强村”的理念

近期要着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专业技能,培训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从长远来看,发展农村教育,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才是治本之策[7] 一切发展靠教育,农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因为教育是一切发展的根本。只有教育发展起来了,受教育的人多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觉悟提高了,才能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虎场村大量青壮年、知识分子等人群转移后的状况之下,更需要注重和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特别是针对村里的留守儿童,因为孩子就是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然能在城市找到一份工作,但对于大多数文化素质比较低的劳动力而言,他们干的都是脏、累、重、苦的工作,因此,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培训至关重要,并且,农村本身的发展也必须依靠拥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的人群。所以,虎场村要发展,就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强化“人才强农,人才强村”的理念。

3.4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等农业的发展

要牢牢把握城乡联动这个切入点,实行城镇化与加大农业扶持力度的“双轮驱动”相互作用。既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又要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8] 。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虎场村的经济发展,就要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放宽土地流转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以种植玉米、小麦、旱稻以及烤烟、大蒜、葱、红薯、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和桃子、李子、梨等水果树林的培植相结合的特色农业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农场等优质农业的发展,以加快虎场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5当地政府组织成立正规、权威的相关就业指导机构,指导劳动力转移

针对虎场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情况,实际上可以实现当地政府组织成立一个正规的、权威的“以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协作,农村劳动力参与”的就业指导机构。这样,劳动就业就有了相当可靠的导向,劳动力便不会盲目地、毫无目标地转移了,因为目前大部分的劳动力几乎是在亲戚、朋友、熟人的介绍和带领下外出打工,实现远距离转移的,到达目的地后,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甚至干的都是脏、苦、累、重等工作,有时还被别人看不起,特别在城市。因此,在农村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后,再由正规的、具有权威性的就业指导机构进行就业指导,并实现大部分劳动力就地转移、少部分劳动力远距离转移,这种措施相当必要——既有利于虎场村就业的解决、经济收入稳定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虎场村的整体面貌;又能照顾家庭、照管和随时关注家人,给予家人家的温馨以及爱的关怀,从而给予家人一个完整美满和谐的家。

4小结

虎场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在一定时期内,能给老百姓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但过度转移也会带来人口结构不合理、家庭问题凸显、农业发展缓慢、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显、教育无法落到实处、社会问题明显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对策是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劳动力回乡发展、回村发展,促使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这样,既能保证经济收入的稳定,又可以就近照管家庭;既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又能保证家庭、社会等健康有序发展;既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结构不合理、家庭问题凸显、农业发展缓慢、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显、教育无法落到实处、社会问题明显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又能实现虎场村后续发展的可持续、科学地良性循环。当然,为了少部分人的意愿和需要,实现劳动力的灵活转移——可以允许少部分劳动力远距离转移,而大部分就近转移。

致谢:本文资料收集得到了晴隆县长流乡虎场村委与村民的大力支持,文是在陈如霞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一并表示我最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孙博.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29:12-13.

[2]刘益波.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J].百家讲坛,2012,04.

[3]王松林.方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J].管理纵横,20125:34-35.

[4]黄宇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74.

[5]郭嘉文、张娇等.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5:135-137.

[6]柯珍堂.乡村旅游开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741-20742,20743.

[7]安华、张笑会.人力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J].观察与思考.

[8]周锋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个条件[J].创造,20106.

[9]李昱.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成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2010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

[10] 崔永军1,郭庆海2.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困境以吉林省为例[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322:233-236.

指导教师:陈如霞 副教授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