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道德形而上学》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康德

时间:2021-01-27 13:23:06    下载该word文档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太遥远?《道德形而上学》太深奥?一篇文章教你读懂《道德形而上学》,让你走进康德,话不多说,上干货!!!!

1、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作者想要解决的是经验主义论证混淆带来的知识何德行的模糊,因此作者提出了纯粹形而上学的道德。从而划分出纯粹的理念世界来讨论道德哲学。在作者看来“人们是否认为有必要制定出一个纯粹的,完全清除了一切经验、一切属于人学的东西的道德哲学。”是其论述的前提在作者的观念中道德规律是完全没有经验部分纯粹的,是剔除经验过后纯粹的道德的论证,是就理论而论理论。在作者的观念中规律先天赋予的是先验的,是最高的准则。因此与规律相伴而生的约束性根据要完全地在纯粹理性地概念中去找。因为在现实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理念或者是准则的规则世界。而面对一切的先验性,我们就要到我们意志自律性的影响要使一件事情是善的,只是合乎道德规律还不够,而必须同时也是为了道德而做出的。即道德的内在先天自发性自律性,道德的纯洁性。道德形而上学研究的,应该是可能纯粹的意志的观念和原则。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最高的善的问题,以及如何使用自己的理性实践最高的善。

2、主张是什么?

1.人是目的不是工具。高扬人自身的力量高扬理性的作用。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寻求自己心中内在的善即出于责任去行善。人是出于自己想做某件事情而去做事而不是出于外界的强制要求,强调的是人的内在主动性的发挥。因而人生来是将自己看作目的的,是有权利掌控自己的生活的。对于个人来说所服从的并不是外界的规约,而是内心善的呼唤。正是出于对善的主动向往即先验的责任和对美好的追求因而人们才去行善。

2.道德三命题一、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二、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三、作为以上两个命题的结论,我将这样表述: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而“尊重”则是一种通过理性概念自己产生出来的情感。从中可以感受到康德似乎在寻找一种处于变化中的根本的不变的准则,是操控万物而不被万物所操控的东西。也是对先前的实验派经验派的反叛,强调寻求人类自身内部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向外追求或者说以自己命名这个世界,强调人自身的价值而不是一味的作为一种自然的附属物去依附讨好自然。在本书中康德做出如下论述“因此,用不着多大的聪明,我就会知道做什么事情,我的意志才在道德上成为善的。由于对世上事物没有经验,不能把握世事的千变万化,我只须询问自己:你愿意你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吗?如若不是,这一准则就要被抛弃。”因此作者也提出了普遍适用于他人的规律,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衡量。由此我发出一些感想,难道人之所以要急于探求终极真理与准则在某些方面也是源于人自身能力的低下与无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与更好的生活的技能的掌握吗?

3.意志自律。意志自律即找出并确立道德的最高原则。善良意志是自在的善对理性作为自己生活的主宰进行批判一种将理性价值拉低,而突出本能和自然的规律。作者用一些世俗的现象,比如极具理性精明算计的人最终也没有得到幸福。来论证人们为了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是幸福(即理性为工具),作为最高的条件,当然远在个人意图之上。从而引出自然本能,和我们被赋予了理性。去产生在其自身就是善良的意志。是最高的善。作者所要排斥自利意图和仅出于爱好的动机,而赞许出于责任的动机。道德行为不能出于爱好,而只能出于责任。因此从作者的行文中可以体味到康德给尊重很高的价值。或者说其所主张的是一种绝对的纯粹的纯净的形而上的东西。康德说更确切一点说,尊重是使利己之心无地自容的价值觉察规律是与人的理性相互绑定而存在于人的存在之中的,当我们不自觉地接受并运用我们与生俱来地理性功能时,我们就不必要无条件地服从规律对我们行为的约束,不能逃避,也无从逃避,只是因为我们是有理性的东西。即很多至圣的东西是我们本身就具有的,我们要做的只是跟随自己的内心而行”“[1]对康德的责任,理性于自由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联结划分,进而论述出一个理想人的概念。纯粹理性昭示人的尊贵,尊重规律牵引人的责任,意志自律通向人的自由。康德高扬人的存在。[2]

4.定言命令我应该作某种事情,乃是因为我意愿另一种事情。一个彻底善良的意志,它的原则必定表现为定言命令,包含着意志的一般形式,任何客体都不能规定它,它也就是作为自律性。

3、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核心主张的

在原文中作者所说明其论证方法为分析的方法,即对概念进行分析。但是在我进行行文阅读的时候也体会到了假设法的显现,比如在文中有这样的表述假如怎么样等。

4、你有何评论?

对于作者的观点不敢进行过多的评论只因自己对此书中的内容还没有参透。但是在阅读本书的历程中我感觉由最开始的晦涩难懂到逐渐的清晰明了,甚至读到最后还有一些不舍得感觉。或许正是因为作者在前文对概念的清晰界定和划分,才使得我在阅读的最后有这样的体悟吧。关于本书中作者的观点对我意识冲击最深的就是关于自己做一件事情是因为出自于责任,而不是利己的目的。在之前翻阅某本书的时候,那个作者在书的注释中说到,康德所追求的普遍的准则其最终目标也是利己的,因为我是否做一件事要以我是否愿意别人和我一样也去做这件事。其目的还是为了希望大家都去做那件事,从而自己得到益处。那本书的作者说康德这样的观念最终还是为了利己即隐晦的奸诈。没有读本书之前我是比较认同这样的观点的即康德也是在利己主义批判利己主义。但是在阅读过本书和文献的支撑之后我却感受到康德所强调的不是单纯的利己主义。完满的理解他的思想是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单独存在的。其所倡导的是一种无目的的行善,或者说是一种自己为自己的约束和自己对自己理想王国的重建和巩固。康德所强调的先验性其实在某些程度上是突出人的主题地位高扬人生存的意志和价值。

5、和我的实际生活有何种联系或偏差?

在阅读过这本书后对我的世界观是一种冲击,因为在之前我一直觉得万事万物似乎都有一些恒定的东西,人和人之间虽然有所差异甚至在某些时候是极大的差异,但是在某些方面大家都是有一定的趋同性的,我时常在疑惑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究竟是什么在万众百态的人群中拉着那根木偶线。在阅读此书康德所提供的答案是先验的准则,也就是你想做什么的时候先想一想这条准则你是不是也希望推及到其他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那你就不要做了。因此使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要求自己是一种对大家来说趋同的原因之一。我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美的东西那么相似。忽然之间一个想法在我的脑海中迸发出来。康德所说的是你想要的你要看看你想不想让别人要。而我的想法则是你想要他人去做的,你要先去做到。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想法呢?这个想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将进行论述。首先我之所以有这种想法的原因是因为,我发现大家对于其他人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又或者说你心中最理想的不是理想的你而是理想的他人。或许正是因为旁观者清的原因或许是由于站在上帝视角的原因,会造成这样一种情境,即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不会考虑到除自己之外的过多其他因素,可笑的是当他人与你做同样的事情的时候你的心中往往开始对这个人指指点点,又或者你所责备的是这个人没有活成你理想的样子。因此我认为如果将自己的思维角度进行转换,即你希望别人做什么的时候你就去做这件事情,因为你的心里有一个在你看来绝对美好的理想王国,因此构建这个理想王国的具体途径便是亲身实践,让自己的理想王国在自己的实践中得以建构。为什么我会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理想王国呢?那是因为就每个人而言都是有所期望的无论是物质上的期望又或是“往来无白丁“的期许,这都是自己脑海中所构建出来的桃花源。而每个人的桃花源如果都能实现一点,那么这个世界也就处于一个接近桃花源的地方了。这样便再也被别人说不成利己,只因我与大家成为一个共同体,我不再是单独的我。

参考文献:

[1]秦碧霞.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章尊重概念之解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33(05):20-24.

[2]廖济忠.论康德的理想人”——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一种理解[J].求索,2008(06):118-120.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道德形而上学》康德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