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为“灌输”正名

为“灌输”正名

时间:2013-02-11 08:51:58    下载该word文档

为“灌输”正名

涂俊礼

(河南省郑州市卫生学校, 河南 郑州 450005)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称“新课标”)都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强调“生活逻辑”,二是强调“学习过程是主导”。有的人据此欢呼,“灌输”终于成了历史,而且认为没有“灌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实效性。果真如此吗?今天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离开“灌输”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实效性吗?“灌输”究竟如何认识?它真的过时了吗?本文就此谈点个人认识。

(一)

《现代汉语词典》对“灌”的释义有三个:一是“浇或灌溉”;二是“进去或进去”;三是指“录音”。[1]P467-468)在“灌输”一词中,人们多取“倒进去或装进去”之意,而对“浇或灌溉”关注甚少。“倒进去或装进去”的“倒”或“装”,可能是强制或强迫的,也可能因对象物自身有内在的需求而受到欢迎;而且“倒”或“装” 最终目的是为了“进去”,释义本身并未规定必然才取“粗暴”的方式。“浇或灌溉”的目的性更为明显,“大水漫灌”可以,“润物无声”也可以,释义本身并没有强调一定要采取何种方法。

对“输”的释义也有三个:一是“运输或运送”;二是“捐献”;三是“较量时失败”。[1]P1171)在“灌输”一词中,人们多取“运输或运送”之意,没有褒贬之分和方法上的特殊要求。

对“灌输”的释义有两个:一是“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二是“输送(思想或知识等)”。[1] P468)无论何种释义,二者都是强调事情本身,即目的,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至于如何实现,也即方法问题,释义中的动词“引导”不但没有“强塞硬灌”的意思,而且“启发诱导”意味明显;动词“输送”本身则并未涉及如何“输送”,用什么“输送”的问题。由此可见,“灌输”一词本身并无贬义。

(二)

在我国学术界,对“灌输”的批判主要是受杜威的灌输否定观的影响。杜威认为,灌输就其本质来说,必然是强制性的,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由于无视儿童的理智能力和自由意志,因而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道德生长;健康的道德教育一定是反对灌输、尊重儿童个性和自由的教育。

反对道德灌输自杜威提出以后,一直得到西方教育哲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的支持和拥护,并成为西方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的一种主流倾向和实践主导。不可否认,杜威进步主义道德教育提出的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现实生活出发进行教育,这对当今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启发。不难看出,我们目前制定的这两个“新课标”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个思想。

但值得注意的是,杜威进步主义道德教育观对“灌输”的批判和否定是从对“灌输”的曲解开始的,他把“灌输”与强制性、封闭性等同起来,最后走向了对道德灌输作为一种基本教育形式的原则性的否定。这种片面的否定最终使道德教育走向了放任主义的道路,致使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道德教育陷入巨大的危机:学校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火药桶,暴力、犯罪、毒品、性自由、贫困、丑闻等等充斥了整个西方世界。[2]

把“灌输” 曲解为强迫接受、强塞硬灌,已经对我国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各种负面的影响: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全然不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把学生当作一个接受思想的容器;老师念经式地照本宣科,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回避现实中的问题,不结合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育,有的甚至是空洞的说教,内容苍白,没有说服力;满堂灌,不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等等。这是人们反感“灌输”的现实原因,也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生活逻辑”和“学习过程是主导” 的内在原因。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灌输”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马列原著中寻找答案。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中就有对“灌输”思想的描述,认为通过灌输使无产阶级获得“精神武器”,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然之途。当时还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卡·考茨基在批判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新纲领草案”时就有对“灌输论”的初步阐述,他指出社会主义意识不是从无产阶级斗争中自发产生的,而是从外面灌输进去的东西。而列宁则是“灌输论”的真正创立者,他在《怎么办?》等著作中系统阐发了“灌输”理论。首先,从理论和思想意识的产生来看,列宁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3]P247)其次,列宁指出工人阶级政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将自己的思想理论灌输到群众中去,变成他们的习惯,变成他们的生活常规,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各种方面的素养,最终实现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 [3]P209

由上可知,列宁的灌输论既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不是自发的、盲目的,又强调要通过科学、系统的灌输教育来提高广大工人群众的政治认识和政治自觉。他所讲的灌输 是特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张进行宣传、教育、启发和引导,使革命的理论、先进的政治意识和伦理道德,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并以此作为行为的规范和依据。显然,无论是马克思、卡·考茨基,还是“灌输论”的真正创立者列宁在使用“灌输”一词时,“输送”都是其本意,而且并没有强调一定要采取“强塞硬灌”的粗暴方式。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奥勒姆指出:“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 [4]P365,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例外。资产阶级在获得政权之后,一方面通过政治社会化原则使自己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公众之中,使其普遍接受;另一方面大力发挥意识形态对统治地位合法化的辩护功能,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同样,“灌输”在今天的许多领域和工作实践中也屡见不鲜。政治、道德理论在灌输,专业课同样在灌输,学校里、课堂上在灌输,家庭和社会同样也在灌输,更不用说广播、影视、图书报刊等大量传媒的灌输了。因此,“灌输”既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利”,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有产物,人们所接受的灌输内容也远非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一种。“灌输”构成阶级社会的重要内容,没有必要的“灌输”,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发展和进步。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更需要“灌输”。这是由我国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学生自身思想发展的内在需要所决定的。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的骨干,应当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这些都不可能由学生自发地产生。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灌输”原则,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用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学生,使之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他们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心理等方面的素质,进而提高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课课堂正是“灌输”的重要战场。

(三)

“灌输”是必要的。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究竟如何“灌输”,它与“新课标”所强调的“生活逻辑”和“学习过程是主导”是否矛盾呢?

笔者认为,“新课标”强调“生活逻辑”,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态度、情感、价值观就可以从生活中自发产生;强调“学习过程是主导”,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也不意味着可以偏离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而随意探究。毋庸置疑,没有“灌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将很难取得更大的实效性。

至于如何“灌输”,列宁在《怎么办?》中曾提出不要光用书本子教他们理论,而要让他们参加日常斗争的思想。在这里,“日常斗争”即“日常生活”。列宁所说的“日常斗争”,本身也是鲜活的生活。也就是说,列宁主张理论学习是“灌输”的一个途径,从日常生活中学习、体验也是“灌输”的重要途径。因此,“新课标”将 “灌输”落实于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之中,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生活题材之中,不但与列宁的意见并不矛盾,反而正是实现“灌输”的具体途径。所以,“新课标”强调“生活逻辑”,和“学习过程是主导”,不但没有使“灌输”成为历史,反而将使“灌输”的生命更加鲜活。

“灌输”的本意是“输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理解和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灵活地“灌输”,使之更好地与当今社会现实的要求相适应,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大的实效性。为此,必须做到:

第一,采用叙事方法,摒弃单一、老化、空洞说教、强塞硬灌型的灌输,从学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说起,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变显性灌输为隐性灌输,变硬灌输为软灌输,提倡环境灌输、文化灌输和活动灌输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用理性的说教将结论告诉学生,但由于结论得来并非己出,效果往往是短暂的;而采用叙事方法,学生不仅仅是在听(读)一个故事,而是以一种情感体验方式建构和理解故事。这样,叙事的过程和叙述的内容本身就构成了具有开放性的教育过程。比如,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就很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用最新的、尚无定论的,或法院尚未判决,或目前尚有争议的实例,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思考问题的方向,同时让其有一种参与感,去关注这类问题,现在直至将来。思想政治课也将会因此取得更加长久的实效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和学生已有的爱好和知识经验有关的事物,凡是能给学生增加新的知识经验的事物,都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应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爱好,将新知识的灌输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更好地结合,让学生在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叙事活动中感悟生活,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生成。

第二,开发和利用大众媒体、国际互联网、校园网等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宣传有新意、有时代气息、能使人折服、经得起实践考验的内容和道理,让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也在课下或课程结束后乃至学生离校后仍能与之交流,使我们的灌输得到无限延长。电子课件和网上教学中的色彩、光线、音乐能很快抓住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强感染力,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从而达到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灌输”的目的。这也是电子课件及网上教学成为目前思想政治课教改方向的重要原因。“灌输”手段的更新必将带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大的实效性。

当然,这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它不但要求教师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和网上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心理学、教育学、美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要学会综合地运用这些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实践性、体验性、养成性。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才能最终得以生成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社,1996年第3.

[2] 韦冬雪.对灌输论不同观点的辨析[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9):11-15.

[3]《列宁选集》第1[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美】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 熊伶.试论高校德育的灌输及灌输过程[J.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2002, (11): 35-37.

(本文发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7-8期,第134-136页)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为“灌输”正名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