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

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

时间:2020-02-18 13:26:25    下载该word文档

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通假的原则是两个字的语音相同或相近。

例:①才美不外 (《马说》) “见”通“现”,表现

②同舍生皆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被”通“披”,穿

二、古今异义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古今词义相同,例如:人、树、牛、山、水等等,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例如:“臭”在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

例: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了正义而舍弃生命。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学识鄙陋。常用作谦词。 今义:指人品质恶劣

三、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般来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例:食 不饱,力不足 (《马说》) 动词,吃。

②衣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 (《曹刿论战》) 名词,吃的东西,食物。

③百姓孰不敢不箪壶浆以迎将军乎?(《隆中对》) 名词,专指饭。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通“饲”,喂

四、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文言文中常见有以下几种词类活用的情况: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名词 两个名词连用,若不是并列、修饰关系,那其中必有一个活用为动词。

例:①戴朱缨宝饰之帽,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 “腰”作动词用,腰佩

乃丹书帛曰“陈胜 (《陈涉世家》) “王”作动词用,称王

③朝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服”作动词用,穿、戴

2)名词+“之” 名词后带上“之”等代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之不以其 (《马说》) “策”作动词用,鞭打

3)副词+名词 名词前有副词等词语充当的状语修饰

例:①神弗 (《曹刿论战》) “福”作动词用,保佑

②公将 (《曹刿论战》) “鼓”作动词用,击鼓

③非能也,而绝江河 (《劝学》) “水”作动词用,游水

4)所+名词 名词前有“所”字,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置人所鱼腹中 (《陈涉世家》) “罾”作动词用,用网捕

2、名词作状语 名词+动词

名词后是动词,但这个名词并不是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或接受者,也不是省略了介词的宾语,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作状语,修饰动词。

例:①潭西南而望,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

“斗”“蛇”作“折”“行”的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②群臣吏民能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作“刺”的状语,当面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箕畚”作“运”的状语,用箕畚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一般就是用作动词。

例:①贤臣,小人 (《出师表》) “亲”“远”作动词用,亲近,远离

②君逆寡人者,寡人与 (《唐雎不辱使命》) “轻”作动词用,轻视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形容词若处在句子中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的位置时,一般活用为名词。

例:①将军披 (《陈涉世家》) “坚”作名词用,坚硬的铠甲,

“锐”作名词用,锐利的武器

②温而知 (《论语》) “故”作名词用,旧的知识

“新”作名词用,新的知识

③猛浪若 (《与朱元思书》) “奔”作名词用,奔跑的马

5、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其心志,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 (《陈涉世家》) 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6、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有“主语觉得宾语怎么样”“主语觉得宾语动”的意思,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的词可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例: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例:(1吟鞭东指天涯。

2)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3)斯陋室,惟吾德馨。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陈胜,阳城人

6)马之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例: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渔人)从口入。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介词的宾语

例: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例: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不聪明太厉害了”,也就是“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有以下三种情况:

a.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时宾语前置

例:“时人莫之许也”是“时人莫许之也”的倒装,译为“当时的人不同意他”。“之”代词,充当“许”的宾语。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译为“我同谁一道回去呢?”“谁”疑问代词,充当“归”的宾语。

c.句子助词“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唯利是图”是“唯图利”的倒装,译为“只图谋利益”。“是”,助词,在这里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主语或宾语之后。常见的形式是:名词/代词 + + 动词/形容词 +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4)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战于长勺”是“于长勺战”的倒装,译为“在长勺作战”。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例: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二是用“于”“为”“为……所”“见”“见……于”“被”字表被动句。

a “为”表被动 例:天子为动。

b “为……所……”表被动 例: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c “于”表被动 例:管夷吾举于士

d “见”表被动 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e “见……于”表被动 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f “被”表被动 例:闻左公被炮烙。

六、文言虚词

所谓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古文中的虚词,毫无变化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极少数。古汉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我们在阅读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

高考常考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高中文言文常用知识归纳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