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报告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报告

时间:2018-10-11 00:29:23    下载该word文档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

摘要: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具有促进个体发展,提高民族素质,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意义。明晰育人价值,强化传统教育,开展国际教育,构建教育体系是促进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养成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策略构建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解读

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大学的一个根本任务是要唤起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必然趋势。多元化时代赋予了文化自觉品格以新的内涵。作为当今社会最具生命力和蓬勃力的一个特殊组成,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教育既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内在需求。然而,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一方面,各种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使大学生的文化多重选择性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我主义等思想严重腐蚀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在流行文化的带动下逐步迷失了自我。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是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觉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内涵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大学生是文化自觉品格最忠实的践行者和依靠力量,引导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文化自觉品格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在涵义。

1.深度认同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而不同的文化传统又会产生不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是我们伟大民族集体力量的智慧结晶,也是民族根脉得以延续的精神家园。其蕴含的很多生存哲学和人生哲理都深刻的影响甚至改变着当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培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儒家思想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重由己及人,强调尊重和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是指导当代大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绳;法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阐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必要性,是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关系的哲学依据。可以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来说,批判性的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和创新优秀的民族文化,正是文化自觉的一种鲜明体现。

2.辩证审视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独自发展,只有同世界上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大胆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明成果,才能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引导大学生辩证审视多元文化,是多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以理性的态度审视民族文化,以开放的眼光对待多元文化通过与各种不同文化的接触,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次,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文化鉴别能力是对不同文化差异性的敏感性程度以及进行正确价值辨析的能力是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基础和前提。要引导他们增强自我文化保护意识,各种文化进行正确的区分和鉴别,自觉借鉴和吸收进步的、优秀的文化,抵制和摒弃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最后,要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创造。引导大学生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开掘文化新义,创造文化新品,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的飞跃。

3.自觉践行具有时代特色的主流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主流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增强文化自觉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当今这个自由开放的信息化时代,以消费和娱乐为特征的众流行文化正以其特有的意识形态功能,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但由于大众文化本质上的商业性及营利性不可避免的呈现出庸俗化的文化特征。许多大学生逐步偏离了主流文化的轨道,积极的人生态度日渐淡化和消解。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原则,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具有时代特色的主流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养成的必然要求。

(二)多元文化与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关系

多元化是当今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文化自觉品格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多元文化和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既是社会整体中两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两个重要部分。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多元文化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肥沃土壤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的文化种类日益多样化,文化选择的机会性也日益增大,从而有了更多、更好的了解西方的渠道和方式。比如有的同学利用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对当今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的同学借助更加开放自由的平台学习英语,使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以说,多元文化的存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培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 多元文化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负面影响

多元文化为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提供了更多选择性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全球化的迅速蔓延、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以及各种网络力量的相互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品格日渐式微。具体表现为:漠视优秀传统文化,崇尚西方文化,价值观混淆化,人生观庸俗化,成功观功利化。这将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价值取向的判断,思想方式的构建以及理想信念的形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 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是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正处于文化学习的关键时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品格是整个社会良性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大学生自我价值和主体地位实现的前提,有利于大学生以一种更为理性的态度应对文化冲突,提高文化选择的自主性,促进文化共生的多元性,从而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养成的必要性论析

文化自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以及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精英,其高度的文化自觉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乃至社会转型的先决条件。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路向

() 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

人在文化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大学生则是主体中最富创造力的组成部分,实现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不仅是构建外部多元化环境动力所在,更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文明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一批这样的个体他们具有真正的文化意识从而能够客观地毫无畏惧地从不以反唇相讥的态度来看待别的部族之受社会调解与制约的行为。”这里所指的个体正是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主体的大学生。大学生的理想、情感、道德等都需要以文化自觉品格为基础。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保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认同则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团结精神纽带因此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否直接关系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对提高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群体,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最终追求,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基础和保障大学生自觉品格的养成,将引领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潮流,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引领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

(三)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路向

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没有文化交流,文化就会走向自我封闭和衰亡。在多元文化并存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已然成为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西方逐步加强了对中国意识形态方面渗透,主要表现为国内文化的输出以及想价值观的渗透,从而使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复杂局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全盘西化论”、“民族虚无论”等错误观点逐步盛行。文化自觉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时代要求。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灵魂只有主动引导大学生养成文化自觉品格,才能更有效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通过有效的文化自觉教育,引导大学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形成高度文化自觉意识,将会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缺失

(一)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

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首先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觉雄厚的根基,只有清晰把握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特点、发展规律,才能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文化的精髓,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将直接决定我国教育水平的高低。随着国际教育合作的开展,西方流行文化国内民族文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知文化底蕴严重不足。可谓“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主流文化的价值选择出现误区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价值观之间彼此否定和相互竞争,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性机会的同时,对大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自主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令人唏嘘的是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文化,大学生往往是感性享受多于理性思考,失去了原有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主流文化的价值选择主要出现了以下两种误区:一方面,对中华文化认同弱化。在国际合作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英语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忽视汉语重要性的理由。学习汉语是身为一名中国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很多学生可以在托福和雅思考试中可以得到非常高的分数,却难以读懂文言文,甚至连最简单的中文写作也是错误百出。另一方面,过于追捧西方文化。近年来,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在中国越来越火,相比之下,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却很少有人问津。除此以外,一些大学生对西方的各种节日情有独钟譬如万圣节,情人节,圣诞节等,但对于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对国产电影、电视剧嗤之以鼻,对美剧、西方电影却趋之若鹜这些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折射出的是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弱化趋势,这将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应该引导大学生自觉克服由多元文化带来的困惑与盲从,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逐步达到文化自觉的高度。

(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价值取向是以价值认同作为基础的对于某种价值予以肯定或否定的主观态度是主体选择的价值追求作为理想信念道德的基本构件,深刻影响着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是文化的最深层次是推动个体将理念付诸于行动的内部动力。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正确的价值观犹如一面旗帜指引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主线。在古代社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型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步入近代社会,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现出了鲜明的政治性,主要表现为:关心国家富强与民族发展,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效益成为大学生的普遍价值追求,实用型成为当代最重要的价值观,很多大学生过于看重事物的经济效益和功利价值以是否有利于满足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利益需求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这种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显然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养成策略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多元文化时代,文化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觉醒、反思与创建,真正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想目标。大学生作为大学这一特定文化组织中具有主体地位的“人”,其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既关涉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复兴。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一)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

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中心,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对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育人功能则是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价值认同功能以及情感陶冶功能几个方面。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对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新时期必须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自觉建立主流文化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评判标准

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等各种文化交织碰撞,建设什么样的文化系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大学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摇篮,应主动建立与主流文化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评判标准更好地把传承主流文化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挥大学文化育人的功能,引导大学生提高文化选择、判断能力,自觉践行主流文化,逐步养成文化自觉品格。

2.自觉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主体

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大学在引导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建立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多元文化时代对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应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发挥传播价值观的独特优势主动承担起引领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职责,引导大学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

(二)强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如同人类生命中流淌的血液,蕴涵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归属感,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素养和价值追求,它不只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一种生活习性价值观念正如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所说: 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生活上抽象的样法是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认同,是全民族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的基础,是寻找民族的根基。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品格具有深远意义。

1.认同与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民族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优秀思想和文化。《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律是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朱熹的“虚心涵泳,着紧用力,熟读精思”等六步读书法是大学生读书学习的必备宝典;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则是当代大学生的立身之本,等等。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更应担负起认同与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职责,主动学习传统文化,深刻了解其内涵,并能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践行,将其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2.批判与扬弃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有先进、优秀的文化,同时也有落后、腐朽的文化。等级观念、家长作风保守心理、中庸观念等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非是要一成不变,而是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全面、客观、理性地审视传统文化,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整合优秀传统文化,主动传承优秀文化,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使传统文化在批判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3.反思与创造传统文化

多元文化时代,文化的区域性界限逐步淡化,各种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得到发展,使国际文化氛围更具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对我国传统文化而言,这既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亦是一个严峻的时代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在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其他文明成果,在实践中整合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我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和繁荣

(三)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

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自由、多元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日益密切,逐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积极参与国际理解教育已然成为各国参与国际事务,融入世界大家庭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多元化时代对我国文化自觉教育提出的必然需求。但同时,文化的多样性依然是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最基本形态,我国在参与国际教育活动时,既要主动借鉴他国优秀文化,更要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扎根实际。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思想层面上,即提高教师的理解意识和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行动层面上,即创造健康的实践环境。

1.提高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意识

教师国际理解教育意识的提高是国际理解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素养,才能将其传授于学生。多元化背景下,每一名教师都应具备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意识,为课堂注入更多的时代气息,营造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载体,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培养出具有国际化教育意识的高质量人才。

2.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国际理解教育为大学生自觉品格的养成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外部环境,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文化营养元素,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能动性主体,大学生应该提高主体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合作和教育活动,提高文化判断和鉴别能力,不断开拓文化视野,更新知识储备,成为具有国际特色的新时期人才。

3.创造健康的实践环境

实践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深刻影响着教育实施的结果。良好实践环境的营造需要国家、学校、家庭三方力量的协同构建。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充分肯定和扶植国际理解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其次,学校应该营造健康的多元文化氛围,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机会,比如增加交换生、留学生名额,给予出国津贴等;最后,家庭方面应配合国家、学校的相关政策,成为国际理解教育有效开展的坚实后盾。

(四)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

科学教育注重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毋庸置疑,学生文化自觉的提高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为前提。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多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21世纪,时代所需的不只是具有雄厚知识储备的人才,更需要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高质量人才。人文教育注重的是回归其文化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带给人的不仅是知识的补充和更新,更是精神层面的陶冶和升华。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只有将文化知识内化为道德和伦理规范并有意识的以这种人文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达到文化自觉。因此,构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使人才培养从知识能力层面上升到思想境界层面,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客观需要。

1.科学设置人文教育课程

增加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必修课、选修课和通识课程中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比如开设“大学美育”、“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相关课程,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氛围,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高校应当在专业学习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真正培养出具有高度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大学生

2.积极开展古典阅读

人文教育的开展应当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否则人文教育就会失去根基和底蕴。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开展古典阅读。高校应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纳入古典阅读,精心设计“唐诗宋词欣赏”、“中国名画欣赏”、“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中国传统文学修养”等人文课向学生传播人类古典文明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以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其文化自觉品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条件。多元文化背景下,快餐文化、网络语言、商品意识等多种因素充斥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就成为进行人文教育的应有之义。通过开办人文系列讲座、举办文化论坛、艺术展、文艺演出等活动,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并最终达到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37

2.陈金龙:文化交流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J].湖湘论坛,201004

3.钱文忠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N].人民日报,2014-03-1722

4.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梁漱溟全集: 第一卷.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843-185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6.冯博:《试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2011年学位论文。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