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业转型创新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业转型创新

时间:2013-10-28 09:04:13    下载该word文档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业转型创新

作者: 郭宏伟

在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路后,中国经济面临的人口红利消失、入世红利减弱、环境约束上升、资源瓶颈凸显等严峻挑战,经济潜在增长率已经呈现中长期下降趋势,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如果说过去三十多年的中国改革历程是一部“增量改革史”,那么现在已经到了盘活存量、进行结构改革的新阶段。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市场化改革的必经之路,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作为中国金融资产主体和货币政策传导主要渠道的商业银行,能否顺利转型、有效创新,关系到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败。

  利率市场化是深化金融改革的攻坚口

  市场经济是我们既定的发展方向,而市场机制的核心就是价格机制,资金的价格即利率。根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即政府通过国有银行垄断资金供应,并将这些资金分配给国家优先发展的部门或企业(通常是国有企业);通过利率管制将实际利率压低,向这些部门或企业提供补贴。实践表明,金融抑制在发展中国家起步阶段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其弊端也不断显现。当前,利率管制也影响了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一)利率管制导致存款动员难度加大,不利于存款人的利益。由于存款利率上限受到央行的严格管制,商业银行组织存款的价格无法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变化。特别是在存款利率小于CPI的负利率时期,存款纷纷流出银行体系,流向证券市场、货币市场,甚至流向地下钱庄,加速了金融脱媒。为了保“存贷比”、稳市场份额,商业银行揽存大战硝烟弥漫,理财产品层出不穷,银行动员存款难度越来越大,今年6月份银行隔夜拆借利率(SHIBOR)飙升,一度超过13%。存款利率的限制,不仅加大了存款动员难度,而且也不利于保护广大存款人的正当权益。

  (二)利率管制导致资金配置效率低下,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在利率管制情况下,银行坐拥3%左右的丰厚利差,创新转型的动力不足,在资金配资上产生两个倾向。一方面,在息差保护情况下银行的发展思路是“规模即效益”,信贷资源优先投向大型项目、大型企业,降低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可得性。特别是这次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政府出台的四万亿元投资,带动了数倍的银行信贷投入“铁、公、基”等大项目,并助推了房价上涨,加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由于利率的管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难以覆盖其风险,导致商业银行不愿意向风险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利率管制导致金融二元结构,加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与很多实施金融抑制的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也存在金融体系二元状态:一边是遍布全国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市场;另一边是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小贷公司、典当行、私人钱庄等民间金融组织。这种金融结构至少存在两大隐患:其一,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利差的存在,滋生了投机行为,如一些大企业从银行获得低成本资金后,通过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信托等方式以更高的价格转出去,空手套利。其二,民间金融游离于正规监管之外,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不但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被弱化,而且还埋下了金融稳定的隐患。温州、鄂尔多斯等局部地区的金融动荡已经敲响了警钟。

  因此,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槛,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措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利率的变化,引导资金流动,进而带动其他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最终优化各类资源的配置,促使宏观经济重新回到均衡发展的轨道。

银行业“三大转型”顺应利率市场化||###||###||###

  银行业“三大转型”顺应利率市场化

  在中国市场化即将完成的关键时刻,商业银行传统上“发展靠贷款、贷款促存款”的粗放式经营模式需要进行全面变革与调整。商业银行需要从调整信贷内部结构、优化信贷与非信贷资产结构、完善银行与非银行经营架构等三个层面推进转型,以更好地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

  (一)调整客户结构,从批发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服务需求。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贷款息差开始收窄,单纯依赖做大规模已无法确保盈利的自然增长,不计成本的盲目扩张规模反而可能放大风险。在对大型企业贷款议价能力下降和存款成本节节攀升双重压力之下,银行重点客户必须转向中小企业和家庭个人,进一步提高零售信贷占比,增强风险定价能力,提高贷款的收益率。目前,部分中资银行已在这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如民生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金融服务等。此外,顺应中国消费升级的汽车金融、信用卡等消费金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银发金融,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使“服务小微企业和居民”从外部政策引导,转化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优化业务结构,从持有型银行向交易型银行转型,更有效地满足大型企业的金融需求。利率市场化将加速金融脱媒进程,大型企业、地方政府平台都纷纷转向直接融资。因此,顺应这一变化,提高银行非信贷资产占比,实现从资产持有型银行向交易型银行转变,从做存量向做流量转变,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一是做大各类交易类业务。通过债券投资、外汇交易、黄金买卖、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券商(基金)资管计划等交易,提高交易账户收入来源。二是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为信贷资产做减法,不仅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收益稳定的投资产品,也通过“腾笼换鸟”增加银行收益。三是银行大力发展投行、理财类业务,服务企业IPO、短融中票发行,在降低大型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加速银行中间业务发展。

  (三)完善经营架构,从单一型银行向综合型银行转型,更好地满足广大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央行数据显示,20022012年十年间,信贷类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从95.5%持续下降至57.9%,股票、债券、信托等融资占比不断增加。我国银行应该在认真汲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有条件的银行将经营架构延伸至证券、保险、租赁、信托、基金等领域,按照突出主业、风险隔离、交叉销售、协同发展的原则,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综合服务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全牌照”金融集团。利用不同市场、不同业态之间广泛存在利差、汇差、价差和监管差异,不断提升跨境跨业跨市场的经营规模和层次,构建开放、协作、高效的财富管理服务架构,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财富管理需求,在为客户提升价值的过程中分享价值。

银行业“四大创新”助推利率市场化||###||###||###

  银行业“四大创新”助推利率市场化

  国际经验显示,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引发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高潮。我国银行业在这方面相对较弱,未来必须在体制、业态、产品、工具等方面加快创新步伐,助推利率市场化顺利完成。

  (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银行体系。有效竞争是市场发挥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的前提条件,要通过机制创新,在推动银行业有效竞争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完善银行准入机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对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进行了有益探索;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对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做了原则性规定,有关民间资本已经开始银行筹备工作。二是建立银行退出机制。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优胜劣汰,而银行机构倒闭牵涉千千万万储户的切身利益,这也是银行与普通企业最大的不同点。为此有必要借鉴利率市场化国家的做法,建立存款保险、生前遗嘱、振兴计划等制度。三是改进银行监管机制。利率市场化情况下,监管方式要从过去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从指令性向指导性转换。当前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提高监管质量,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银行体系竞争环境。

  (二)创新业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大型银行可以发挥综合化、国际化优势,从传统的借贷业务,向证券、保险、基金、租赁、信托等领域渗透。通过跨境、跨业、跨市场的综合化经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中型银行不具备大型银行规模、网点和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宜发挥自身组织层级少、决策灵活、信息灵敏、服务对象明确等优势,不求“做大、做全”,注重“做精、做细”,对接中小企业和居民,力争在消费金融、城镇化金融、互联网金融、银发金融等领域做出特色。小型银行的优势在于经营机制灵活,并在区域内具备一定数量的网点资源和一定规模的客户基础,其转型方向应是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聚焦小微、立足社区、本地发展,提供快捷灵活、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三)创新产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一是要加强负债端产品的创新。要在巩固理财业务基础上,研究大额可转让存单(CD)、可转让存单账户(NOW)、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S)等创新工具,扩大主动负债来源。当前CD发行条件基本成熟,商业银行要及早准备、提前布局。二是要加强资产端的产品创新。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ABS)常态化发展,加紧研究货币市场基金、票据发行便利等产品。运用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对贷款进行个性化风险定价。三是加强资产与负债的统筹管理。对于传统存贷业务,可运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等工具,将存款成本压力传导到前台板块,强化“以存定贷”管理。对于同业业务,要改变拉完存款找出路的老路,探索“以资产定负债”的新思路。

  (四)创新工具,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后,包括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期权性风险等在内的利率风险成为一种常规性风险;商业银行风险偏好总体提升,并扩大高风险领域的信贷投放,信用风险上升;表内外频繁大量迁移、期限错配等也考验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面对新的风险形势,商业银行必须跳出过去静态传统指标风险管理思路,创新金融工具,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一是要利用好利率互换、利率掉期、远期率协议等金融工具,对冲、转移和控制利率风险。二是逐步采用更加精确的久期缺口管理方法来替代已不再是主流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方法,不断升级风险监测技术,提高风险预警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模型,在综合考虑风险补偿、成本覆盖、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基础上,以风险定价为核心,实现风险收益最优化,管理好信用风险。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业转型创新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