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

时间:2011-08-12 08:08:27    下载该word文档

一、流派社团

a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均等12人。

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

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倡导“写实主义”文学精神。

“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b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的中国诗歌会于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半月刊、月刊,1934年12月停刊,共出版两卷10期)。

中国诗歌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

创作了大量体现他们的诗学主张的诗歌。出版有诗歌集《茫茫夜》、《摇篮曲》、《生活》、《钢铁的歌唱》和长篇叙事诗歌《六月流火》等。

c新月诗派:

1923年,徐志摩、陈源、胡适、梁实秋等以聚餐会形式开始在北京活动

1924年4月,成立了新月社,徐志摩创办《晨报副刊·诗刊》,由此形成新月诗派,聚集了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诗人

倡导新格律诗,对现代新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并相继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为一个自由主义作家聚集的文学团体。

d新感觉派:

1、新感觉派小说之“新”在于其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形式来表达上海的城与人的神韵。

2、《现代》

它滥觞于20年代后期,1932年《现代》创刊,为它提供了发表阵地,标志着它作为一个小说流派的正式形成。

新感觉派小说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下出现的。

他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评价现代大都会上海的城与人,对“城”的现代生活的表现和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开掘,都有创新之处。

在艺术上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感觉主义、意识流、蒙太奇、心理分析等手法,刻意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形式显得新颖、怪异。

3、代表作家

刘呐鸥(1900-1939) 《都市风景线》:

穆时英(1912-1940)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施蛰存(1905-1998 《梅雨之夕》《春阳》

新感觉派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出现;

另一方面,从海派文学自身的发展来看,它上承张资平、叶灵凤等初期海派都市性爱小说之余绪,下开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之先河。

e京派作家:

1、代表作家:废名、师陀、萧乾、林徽因、李健吾、沈从文等。

2、表现当时的乡村中国,着重描绘平凡的生活样式,挖掘其中的人性美。

京派小说概念

指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主要阵地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等。

京派小说的特点:

1.)京派小说家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浅陋,因而在一个充满了变的时代里,执意拉开与现实政治的距离,去关注纯朴、原始的乡村世界,去寻找和挖掘那里的永恒不变的人性美、人情美。 在审美趣味上,京派小说家崇尚“和谐”,鼓吹情感的“节制”与艺术技巧的“恰当”。

2.)京派小说还讲究艺术技巧,追求题材的新鲜、结构的多样和文字的明净,注重氛围渲染和风情描写,具有着圆熟静穆的诗美和牧歌的情调,为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在京派小说家中,以沈从文的成就和影响为最大,其他代表性作家有废名、萧乾、芦焚等。

(1)在新旧变革的漩流里,追寻逝去的美,和眼前的现实进行对照。

(2)以审美的眼光观照乡村,使得美由绚烂归于平静无奇。

(3)主张情绪的内敛,理性的节制。

(4)注意自然生命的流淌和意境气氛的营造,是一种意蕴深厚的文化小说。

f左翼作家:

左联是文学与政治兼顾的社团。以茅盾为首,包括沙汀、艾芜、叶紫、丁玲、萧红、萧军、张天翼、蒋光慈、柔石。

有农村破产的乡土小说,也有将城市作为政治斗争舞台的都市小说,其中社会剖析小说因其概括社会生活的历史深度而成为正格。

左联主要受列宁影响,强调主导性的小说人物、环境的典型论。在小说的抒情性质、讽刺性质、心理性质方面也作出细微而大胆的试验

左翼文学的总体特征

(1)用二元对立的因果关系来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

(2)阶级观点,主题明确、清晰。

(3)情节曲折,戏剧性冲突复杂。

(4)写实手法,运用细节刻画人物,情节结构呈封闭型。中国读者易接受,一般作者易于模仿。

g现代诗派:

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至1934年11月的6卷1期,出刊31期。

《现代》所刊诗歌都包含着先锋意识,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当时就有评论称为“现代派”。

戴望舒是主将,施蛰存、南星、玲君、陈江帆、侯汝华、李心若、史卫斯、金克木、林庚、路易士、禾金、何其芳、徐迟、废名等人,在题材选择、审美趣味、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都有近似之处。

《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故有“汉园三诗人”之称,1936)、《预言》(何其芳,1945)、《二十岁人》(徐迟,1936)、《绿》(玲君,1937)、《石像辞》(南星,1937)、《春野与窗》(林庚,1934)等。

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走向式微,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则为40年代的九叶诗人所继承和发展。

h九叶诗派:

40年代后期,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过去被称为“新现代诗派”,以区别于戴望舒的现代派。

直到1981年出版《九叶集》后,才有“九叶诗派”之称。

1981年版《九叶集》封面

代表人物:

艾青(1910-1996)代表作诗集《大堰河》、《火把》、《向太阳》等

穆旦(1918—1977)代表作诗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

主要特征

A、扎根现实(中国诗歌传统)

B、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西方现代主义)。

C、强烈的现实感和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相结合

D、以现代诗派的感受方式、表现手段反映现实,挖掘内心

E、 用丰富的感觉意象表现自己的思想F语言清晰准确,诗意朦胧含蓄。

九叶诗派风格并不相同:郑敏、陈敬容风格不同,郑敏—静态、陈敬容—动态实现了对西方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的交汇融合。

作品

1《野草》——独语体:

A、排除他人的干扰,径直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受、直觉、情绪、心理、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

B、 思想内容:

(1)揭示自我的内心矛盾,《死火》《影的告别》。

(2)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 敌人是“无物之阵”,《这样的战士》。

(3)批判奴性心理、看客心理。《聪明人、傻瓜和奴才》

C、手法:

彻底摆脱传统的写实摹写,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者的想象,用联想、象征、变形、梦境、神话传说,创造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准确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思、感受。(梦、鬼魂、反常感觉、地狱等荒诞景象

2、《阿Q正传》——说不尽的阿Q: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阿Q:文学形象本身的意蕴性、丰富性、含混性;

读者的能动创造性:阅读者自身的素质境遇影响其感受、评判。

A、阿Q形象流变史

(1) 中国人品性的结晶——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主题(1930)

精神胜利法:对现实持粉饰、逃避态度,或闭眼睛、忘记、向更弱者转嫁,或甘居被打被欺压(中国道家等生死、等胜负的观念影响)。

(2)1950-70年代 落后农民的典型 从被压迫农民的观点看辛亥革命,

“假洋鬼子不许阿Q革命”。

(3)1980年代,思想解放(打破某些规则):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

(4)1990年代:人的生存困境,文化模式的反思。

B、阿Q形象的内在结构层次

1层:阿Q是被剥夺者(穷人、被统治)。

2层:阿Q具有与自己的对手相同的思想。 这种思想突出表现在对待“革命”的态度上。

3层:这种思想其实正是中国文化价值规范濡染的结晶。

3《沉沦》

银灰色的死

南迁 这三篇小说于1921年10月结集为《沉沦》

沉沦

《沉沦》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沉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的不到满足,又兼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作品最后通过主人公之口喊出的“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具有积极地思想意义

主要特点:

1、对自我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

无完整故事情节(情绪流动和心理变化是小说主体内容).

暴露隐秘心理和隐私(灵与肉的冲突,变态性心态),真诚与不道德

直抒胸臆的手法(写梦、联想、潜意识).

2、引起当时文学青年的共鸣:

真诚的苦闷。

以自己的困惑显示礼教、道德的虚伪与粗暴,天性在小说中得到正视和表现。

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清醒后的感触、无奈。和弱国子民的情节相生发、契合。

4、《子夜》

《子夜》是茅盾于1931年至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1933年出版。

《子夜》情节的三条线索

1、金融市场(期货)吴荪甫&赵伯韬

2、工厂里的劳资斗争 屠维岳

3、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农民暴动

吴荪甫形象解读

1、20世纪50、60年代的文学史著述,多从吴荪甫的社会、阶级身份着眼,认为吴的性格矛盾,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阶级属性的体现 。小说通过吴荪甫等形象,“生动地指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买办性和反动性”。而吴荪甫的失败结局,则被认为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夹击中的必然命运。

2、“文革”以后,研究界逐渐调整单一的阶级分析观点,调整以往研究中把人物的阶级属性等同于人物性格的思路,修正称吴荪甫为“反动的工业资本家”的观点,提出:“茅盾在创造吴荪甫这个人物时,绝不是把他作为一个‘反动工业资本家’来处理的。相反地,他是在塑造一个失败的英雄,一个主要不是由个人的失误而是由历史和社会条件所必然造成的悲剧的主人公。作者曾对他的命运深感遗憾和惋惜,并激起读者同样的感情”

3、从阅读感受出发的研究者,认为“当吴荪甫完全以一个工业资本家的面目出现时,他并不怎样吸引人”,“但是,当他在书房里独自一人的时候,读者的感受却完全不同了。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资本家,更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他的暴躁、沮丧,他那仿佛等待判决似的紧张,那种对失败的不由自主的预感,那种承受不住重负的虚弱,那种竭力要振作自己的挣扎;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可信,因为那正是我们自己也能够体验到的情感”。“一个真正丰满的人物形象是绝不可能仅仅只向读者显示他的政治和经济身份的。作家越是深入发掘他的内心世界,就越能把他那些积淀着全部社会和遗传影响的深层心理揭示出来。”

5《呼兰河传》

萧红(1911-1942)

《呼兰河传》是作者“梦回呼兰河”的产物,在思乡念土情感的驱动下,她以细腻抒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寂寞的童年生活,描写了家乡敬畏鬼神的风俗画面,叙述了祖父、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等人的平凡的人生悲喜剧。

这里有对故乡人物执著坚韧性格的挖掘和赞美,更有对附着在他们身上的愚昧麻木的民族劣根性的深刻批判。

6、《雷雨》

四幕话剧《雷雨》(发表于1934年)是曹禺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通过血缘伦常纠葛与性爱冲突,探索人性复杂性与人的悲剧。

1.)结构特点:

戏剧集中于一天时间(上午到午夜两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客厅、家住房),从周朴园家庭内、外各成员之间前后30年的错综纠葛深入进去,写出了封建家庭中人性的悲剧。

2.)人物塑造:

周朴园是《雷雨》的中心人物

周朴园形象的复杂性,在周朴园对妇女与家人的态度中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蘩漪的悲剧灵魂中响彻着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的一代妇女的抗议与追求的呼声。

剧中,蘩漪在双重的悲剧冲突中走完她心灵的全部历程。

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蘩漪在家庭生活中陷入了周朴园的精神折磨与压抑的悲剧;

周萍背弃爱情的行径,又使这位要求摆脱封建压迫的女性在爱情追求中遭受抛弃,又一次陷入绝望的悲剧。

她在剧中的贯穿动作时抓住周萍不放。戏剧着力表现她不顾一切地追求周萍的爱情,不顾一切地反抗与报复,对生活与爱情热切渴望。在“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交织中,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这就对悲剧进行了更独特而深入的发掘。

她绝望中的反抗,充满着一个被压迫女性的血泪控诉,表现出对封建势力及其道德观念的勇敢蔑视与反叛。

周萍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空虚、忧郁、卑怯、矛盾的灵魂始终被笼罩在周朴园精神统治威压的阴影中。

四凤又在重演母亲的悲剧,这就从历史的角度揭露了女性所受的欺凌,深思人性的悲哀

曹禺的悲剧观受到希腊命运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观的影响

《雷雨》的回溯式戏剧结构,主要得力于易卜生戏剧与古希腊悲剧。易卜生将希腊悲剧家惯用的“回溯式”结构艺术发展到极致。

曹禺从三十年来的矛盾着眼,就一天之内的冲突落笔,从戏剧激变的中心单刀直入,大幕拉开,已是危机降临前夕,周家三十年来惊心动魄的故事都在这最后一天内暴露,悲剧的发生仅仅是过去一系列罪恶的结果。

雷雨》以表现“现在的戏剧”为主,将“过去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紧密结合起来,用前者不断来推动后者的急剧发展,从而 把戏剧的几组重要冲突交织到一起。

7、《围城》

《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围城》中对于现代化途中中国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予以了深切的关注与深广的表现。

《围城》包含三层意蕴:

1.)“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即对抗战时期古老中国城乡世态世相的描写;

2.)“文化反省层面”,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

3.)“哲理思索层面”,即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

流浪汉式的小说结构

小说以方鸿渐为主人公,以他的行踪为线索,以他的婚恋为中心,贯通连接了各类生活、各类知识分子,孤岛与内地,描绘了社会上的种种现象,透露出中国文化的错接、西方文化的中国特色化。以战争为机会,各色人等大显身手,道德失范,好人被牺牲的混乱状态。

《围城》的特征

1、主题意蕴的丰富性:自我围困的主题、围城心态、消解爱情、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2、形而上的哲学思考。

3、新奇繁富的比喻。

4、隐秘心理的透析:方鸿渐、孙柔嘉的心理 。

8《四世同堂》

《惶惑》(1944)

《四世同堂》 《偷生》(1945)

《饥荒》(1947-1948)

老舍的《四世同堂》没有直接写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而是写日本人入侵北京给普通人带来的刺激,写普通北京人的反响,这里的北京人都集中在一个小胡同里,外面的信息犹如石子投入水中引起不同人的不同想法及行为。

小说以小羊圈胡同人物活动中心以祁、钱两家描写重点写出了抗战八年沦陷区北平人民的生活、斗争及精神状貌。

人物介绍

冠晓荷、大赤包、高弟、招弟:作为升官发财的好机会;

钱默吟一家:被冠家陷害后抗争;

祁家的三兄弟:瑞宣顾家、瑞丰顾自己、瑞全顾国;

小文夫妇:以八旗子弟的风范依然如故。

《四世同堂》的特征

1、剖析民族文化中的软弱层面。(官本位思想、忍耐、面子观念、有奶便是娘、艺术化的生活等)

2、展示各类处事原则间的隔膜。

3、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

4、介绍北平的风俗人情。(端午节、 鬼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

9《寒夜》

《寒夜》(1946年)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寒夜》的视角

避开直接展示抗日战争,而是注目于一个家庭的内部纠结,以此反映生存环境的困苦、无望。

好作品要切口小、挖掘深。家庭成员婆、媳、儿、孙,固有的传统婆媳矛盾-争夺儿子,寡妇心态加剧了这一矛盾;儿子的没有出息使婆婆心理更不平衡;抗战期间的恶劣生存条件,又加剧了婆媳间的不和。

抗战的前景渺茫,人们失去盼头,所有的理想、激情都被平凡生活消磨殆尽。

外在环境的挤压,内在思想观念的控制,使得家庭成为地狱,亲人成为痛苦的来源

创作风格的转变

与《家》相比,《寒夜》对旧社会的不共戴天的仇恨和猛烈的抨击,已变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更为冷静、客观、更为深刻的剖析。主观激情已经化为客观写实。作品的笔调是冷峻的,气氛是肃杀的,就象作品的标题一样,给予读者的感受是逼人的冬夜的寒气。

《寒夜》的特征

1、用小人物的生活琐事来表现抗战期间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2、揭示隐秘的心理矛盾及其过程。

3、“孔雀东南飞”的现代版。

4、悲剧根源: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与阴盛阳衰的社会现实之间的错位。

10《金锁记》

《金锁记》的特点:

1、“女性情欲”—索取补偿的心态,哪怕对儿女。

2、感性世界的发现。受《红楼梦》《海上花列传》影响,张本人非常感性。

3、独特的联想意象。看(现实的物)—联想(虚假的物)。

11、《边城》

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中,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

京派批评家李健吾称它是“一部idyllic(田园诗的,牧歌的——引者)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认为它“一切是谐和”,“一切准乎自然”:“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对于“在现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是“一副可口的良药”。

一、情节:

1、人物:

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顺顺、团总及女儿、老马兵。

2、情节主线: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演变。

3、主要矛盾冲突:

两组人物关系及两种爱情选择构成了小说情节的主要矛盾冲突。

二、主题:

文化风俗说;

爱情悲剧说;

生命人性说。

(三种说法不矛盾,可以看作互补)

《边城》表现了特殊世界、特殊关系中人性的极致美:自然、淳朴、和谐、宁静。展示了偏重自然的美的人性,以此作为批判都市人性的失落和自己建设人性的理想。

作品具有田园牧歌风味:清新文字,宁静乡舍,葱老竹林,古朴生活,纯洁人情。

三、美学特征:

1、用写意和点染的笔法塑造人物形象。呈现出水墨山水画的效果。人物是粗线条的,但具有传神的效果。

2、人物性格缺乏一种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呈现出一种“扁平”状态,人物呈现出一种单纯的纯朴、自然美。

3、浑圆与完整的审美形态。人与景、情与景、人物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水乳交融,作品的内在结构衔接自如,浑然一体,使作品在异乎寻常的单纯中充盈着一种浑圆畅达之气。中国山水画的简洁、空灵与大度之美。

4、情绪化和抒情性。作者把情感作为小说叙述的动力,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抒情美。

、作家

1、戴望舒

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25年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文。

先后有《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48)等四部诗集出版,共存诗90余首。

2、穆旦

  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穆旦诗歌的特征

生长环境:战争的机遇使穆旦进入了生命、艺术的沉潜状态。

1、超越以“圆”为中心的传统哲学与诗学;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从未有过的“残缺”的世界里的“残缺”的“自我”。

2、以怀疑主义的眼光观照现代生活所提出的思想命题,最终打破了一切乌托邦神话。

3、用“非诗意”辞句写成诗。

4、 利用多义的词语、反复的句式、现代汉语的关联词表达现代人的情思。

3、艾青(1910-1996):

“大堰河时期”(1932年-1937年)

创作分期

“向太阳时期”(1937年-1949年)

“土地”“太阳”是其实的主导意象。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地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代表作诗集《大堰河》、《火把》、《向太阳》等。

艾青作品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地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艾青诗歌特征:

1、忧郁的抒情基调,这是艾青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民众疾苦的回应。艾青的忧郁不同于波特莱尔,尤如九叶诗不同于西方现代派。

2、追求感受力的统一,感觉、想象、思想的综合。《手推车》

3、奔放与约束的协调统一。

4、充满绘画色彩和音乐韵律的语言。

4、闻一多:

原名闻家骅,湖北人。著有诗集《红烛》、《死水》及诗论《诗的格律》 。他具有鲜明的东方绅士气质,又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染,他对传统有着深切的依恋,又对传统有着多方的怀疑。

新格律诗的倡导者、实践者,提出诗的三美:音乐美(音调)、绘画美(色彩)、建筑美(外形)。

三美的概念:

1.)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eg:死水

2.)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就是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eg:《秋色》

3.)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eg:《太阳吟》

5徐志摩

徐志摩:新月派的中坚 ,使“新诗成为诗” 。

意象新颖、音律和谐、词藻华美,飞动飘逸的风格、活跃奇特的想象。

诗的特点:

1.)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 eg:《婴儿》、《为要寻一颗明星》、《我有一个恋爱

2.)抒唱爱与美的追求 eg:《起造一座墙》、《望月》、《再休怪我的脸沉》

3.)构思巧妙,意象新颖 eg:《雪花的快乐》

4.)韵律和谐,赋予音乐美 eg:《再别康桥》

5.)章法争持,灵活多样 eg:《翡冷翠的一页》

6.)辞藻华美,风格明丽 eg《秋月》

6鲁迅(1881-1936)

(一)鲁迅小说的总体特征:

1、独特的视角:外在经历——内在病苦,民族的、个人的精神状态。决定了其作品内涵的深刻。

2、特别的格式——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决定了其作品形式的现代性。

(二)主题的深刻性

从文化的视角揭示民族的病弊、局限及其稳固性。

《药》:相信人血馒头能治肺结核。

《故乡》:闰土无视现实寄希望于香炉、烛台。

《祝福》:民族文化对丧偶、丧子女性的歧视、残酷。祥林嫂仍捐门槛,其实捐不捐都是为了自己心安,别人对待她的态度不会改变。

《狂人日记》:把敢说真话的人命名为疯子。

(三)形式的创新

《狂人日记》:日记体、文言与白话的对照.

《孔乙己》:小伙计的叙述视角,小伙计看孔乙己、隐含作者看小伙计、读者看整个艺术世界。

《伤逝》:倾诉式叙事。

《在酒楼上》《孤独者》:用主客来

展示自我的两个侧面的矛盾。

《故事新编》:古今杂糅手法。

(四)具体作品解读

1、《狂人日记》现代白话(狂人视角):

1)打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因果相连)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的情节的结构方式。日记、狂人心理活动 的流动来组织小说。

2)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去 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而是直接展示他的心理活动。

3)作品的所有叙述内容都带有主人公的情感色彩。传统小说叙述和描写界限分明。

4日记本文和小序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和余),两重叙述,两重视点。疯子的世界与正常人的世界、疯狂中的独见与正常中的盲点、反抗与顺应。

2、《伤逝》(涓生视角)

涓生回忆、叙述了与子君的婚姻,重点在于他的两难选择,只剩下无爱的婚姻。不说:爱情已不存在的真相,安于虚伪(难逃犯罪感)。说出: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对方(也难逃犯罪感的痛苦)。

若采用子君的视角小说将全然不同

超出了当时的同类题材的小说。《玩偶之家》对经济地位的倚重。

徐坤《厨房》经济独立者的恋爱,心理依赖。

3、《阿Q正传》——说不尽的阿Q(见P4)

7郁达夫(1896-1945)

散文比小说更具有自传色彩。畅诉自己的生活遭遇,不拘形式的倾诉使你感动。读他的散文,就如同走进了他的生活。

缺少节制,质量不平衡。乖张、不近人情,有魏晋名士的余绪,而不能免于颓废 。

《吻》

郁达夫式的抒情小说主要特征:

自我的写真。

感伤的抒情。

结构的散文化。

流丽、清新的文笔。

郁达夫是一位出色的文体家。

郁达夫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或称“自我小说”)的新体式,形成了一时风气,还影响了后代不少作家,俨然自成一种小说流派。

8、许地山

许地山:爱情线索、宗教氛围、异域色彩是其浪漫三要素

许地山小说特色

(1)多数都以东南亚风物为背景,荡漾着异域之情趣。

(2)取材奇特,情节曲折,富于想象。

(3) 注重以情感人,但又追求含蓄隽永,常以新颍的象征或隐喻来表达某种哲理。

9、冰心

1923年,冰心的《繁星》《春水》、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出版,引起了人们对“小诗”的关注与兴趣。

冰心的问题小说围绕着“爱的哲学”经历了发展变化的阶段,从追寻到宣扬,最后信疑参半,这是冰心小说的特的旋律

小诗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

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10、沈从文

一、生平与创作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人,身上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三种血统。祖父沈宏富行伍出生,官至贵州提督,父亲沈宗嗣,是一个想当将军的下层军官,母亲黄英是当地唯一的贡生的女儿。

沈从文只上过五年小学,14岁进入土著部队。

1922年,在军队中混了近6年的他只身到了北京。

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28年初由北京移居上海。

1931年赴青岛大学执教。

抗战爆发后辗转来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

1945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教书。

解放后停止文学创作,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写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

1928年后,他连续出版了《雨后及其他》、《入伍后》、《阿丽思中国游记》、《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旧梦》、《虎雏》、《都市一妇人》、《月下小景》、《八骏图》、《新与旧》等,他一生中的30多个集子大都出于这个时期。

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193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河》(第一卷)及其他许多优秀短篇 。

二、小说主要特点:

1、理想人性和人生的追求者: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的悲剧性思索。

《柏子》、《萧萧》、《边城》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他在《柏子》、《萧萧》、《丈夫》、《贵生》、《会明》、《灯》等作品中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他所要表现的是湘西山民的纯朴善良和蛮悍粗野,关注的不是人物性格自身的完整与丰满,而是变与不变中的小民对于生活的“忠实庄严”,普通人坚韧顽强的求生努力,写的是下层民众世代相传的命运与人生形式。

在作者看来,这种生活既是庄严的,又是悲凉的。湘西人的生命是自在的,然而更高层次的生命应该是自觉地演进的,湘西人生命的简单与世代相因是民族命运的悲剧。

2、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迷失——对城市人性的丑陋描绘和讽刺两相对照中人的生存状态:城市系列小说

《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有学问的人》等。

沈从文不是从社会历史角度来暴露上流社会的腐朽、庸俗与自私,而是从人性道德的角度切入都市人生,以“乡下人”的眼光观察上流社会的种种病态,反映上流社会人的本质的失落与人性的扭曲。

写出了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传统文化解体的忧虑,从另一个方面探索民族文化的建设理想。

3、小说的诗意追求和散文化表达:田园牧歌的氛围和小说的抒情性特征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小说充满了诗意的惆怅和淡淡的忧郁情怀。

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与深刻的情感内涵的结合,小说的叙述呈现鲜明的散文化倾向。

《边城》的叙述方式代表沈从文的叙事特色。

4、小说悲剧意识的呈现和悲剧文体的创造:

抒情外表下的情感型心灵化的悲剧。在抒情的叙述中,逐渐累积悲剧的情绪,在一种情绪中传达对生命和人生的悲剧性认识。达到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将读者的情感和情绪慢慢的融入到作者的叙述中去,在不经意间将读者的思想统摄到作者的生命体认中,感染和打动读者。

11、巴金

创作概况

以战士的姿态从事写作,小说大都是写旧家庭的崩溃以及青年的叛逆反抗。

作品:革命系列《灭亡》《爱情三部曲》。

家族系列《激流三部曲》《寒夜》《憩园》。 作者重视前者,但后者反而影响大。

其1949年前的创作可分两个时期,1928-1937;1937-1949。

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灭亡》(1929),《死去的太阳》(1931),《家》(1933),《爱情三部曲》(包括《雾》(1931)、《雨》(1933)、《电》(1935)),《春》(1938),《秋》(1940),《火》的第一部(1940)和第二部(1942),还有《憩园》(1944),《第四病室》(1945),《寒夜》(1947)等。

前期作品分类:

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的,如长篇《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等;

另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其代表。

后期小说从题材上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继续顺着《家》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的,除了《春》和《秋》外,还有《憩园》;

另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

12、老舍(1899-1966)

(一)创作概况

建国前的创作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留英期间、回国后、抗战期间

1、留英期间

老舍真正开始他的创作生涯是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以后

到1929年夏回国之前,他在英国完成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均连载于《小说月报》。

《老张的哲学》以恶棍、高利贷者张明德残酷地拆散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中心线索,广泛地反映了20年代前后北京普通市民生命遭迫害,人性受摧残的悲剧命运。

《赵子曰》描绘一群青年学生浑浑噩噩、荒废学业的生活。

作者对人性的思辨,对国民性的拷问,由普通的市民投向了五四前后的青年学生,讥讽了赵子曰们身上存在的糊涂混世、委靡懒怠的国民精神弱点。

《二马》对国民性的审视,又回到了市民人物身上。

作者将审视的市民人物拉到了英国伦敦,描 绘了老马(马则仁)和小马(马威)父子俩在生意、爱情上的精神遭遇。

2、归国后

老舍于1929年离英返国途经新加坡逗留数月,写出了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作品描写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有趣,简美而富有诗意。

老舍自1930年回国后,先后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

到抗战爆发前,创作了6部长篇,即《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文博士》(1936_1937)

另有写于1930_1931年间的《大明湖》,被战火所焚,未能出版。

一部中篇《新时代的旧悲剧》(1935)及三个短篇小说集《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

《猫城记》是作者在“对国事失望”的情绪中写出的寓言性的讽刺作品。

《离婚》通过对北京财政所几个公务员家庭风波和灰色精神状态的描绘,深化了由初期就形成的文化审视与社会批判的主题。

这篇小说是老舍返归幽默之作,含蓄而机智,适度而有节制 ,其幽默艺术趋于成熟。

本时期短篇大体有两种类型:

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等;

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月牙儿》描写母女两代相继被贫困生活所迫沦为暗娼的悲剧。

抓住女主人公的一条情绪线索,串连起人生的几个片断。同时,又为女主人公遭遇最惨的几个片断捕捉住适合情感表现的象征物月牙儿

“月牙儿”始终伴随着女主公人,成了女主人公悲苦命运和内心凄哀情感的象征。

《断魂枪》以近代社会的急剧变迁为背景,描写神枪沙子龙的思想失落和精神悲凉。

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不可逆转的理性判断。

3、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中篇《我这一辈子》(1947)、中篇小说集《月牙集》(1948)、短篇小说集《贫血集》(1944)、《东海巴山集》(1946)、《微神集》(1947)和话剧《残雾》(1940)、《张自忠》(1941)、《面子问题》(1941)等9种以及相当数量的通俗文艺作品。

《四世同堂》分《惶惑》(1944)、《偷生》(1945)、《饥荒》(1947-1948)三部。

小说以小羊圈胡同为人物活动中心,以祁、钱两家为描写重点,写出了抗战八年沦陷区北平人民的生活、斗争及精神状貌。

13、林语堂

一、林语堂生平

1895—1976,福建龙溪人

于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1919年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获硕士学位

后又赴德国耶那大学、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3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

《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之一。

其“语丝”时期的散文集《剪拂集》斥国粹、张民主、倡欧化,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多有讥刺,激昂慷慨、浮躁凌厉。

二、刊物

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

嗣后又创办了《人间世》和《宇宙风》两刊

以发表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

三、幽默、闲适格调

林语堂提倡幽默小品,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林语堂将英文humour译成幽默,加以提倡。

从其幽默观出发,林语堂在小品的题材和风格上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30年代是林语堂幽默理论的成熟期,也是小品创作的丰收期。

发表文章(多为小品)有近300篇,其中有一部分收在《大荒集》和《我的话》中。

四、评价

1、刊物:《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智者的文化散文,对应京派小说。

2、定位:提倡小品文,不能兴邦亦不能亡国,只想办一好杂志,最多只是提倡一种散文笔调而已。

3、自评:“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4、他的小品文,富有趣味,知识含量大,行文轻松自然。不同于感伤浪漫的散文,也不同于政治教化的散文。

提倡幽默,不仅是一种美学追求,更是作为一种写作立场、一种人生态度。

14钱钟书(1910-1998),

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的边上》。《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15张爱玲

简介(1920.9.3-1995.9.8)原名张代表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倾

城之恋》、《金锁记》 《封锁》《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

张爱玲自小一方面受到中国古典文学及传统文化的熏染,另一方面又就读于教会学校,较早地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教育,从而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素质。她的小说既有传统小说叙事套路的痕迹,又带有现代派的味道。这些为张爱玲的小说带来独特的韵味。

张爱玲在四十年代(1943年)的成名是个奇迹,她才20出头,小说却透露出一种沧桑、老辣。

她所熟悉的是现代都市女性,大家族中的、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揭示她们的内心世界,展示她们的命运。骨子里的传统与外表的现代,自保与自由。

16赵树理(1906—1970),

山西省沁水县人。1943年发表成名作《小二黑结婚》而蜚声解放区文坛。建国后出版短篇小说集《下乡集》、《赵树理小说选》及长篇小说《三里湾》、长篇评书《灵泉洞》(上)等。在他的影响下,马烽等山西籍作家形成了一个被列为“山药蛋派”的作家群体。

其作品通俗化、大众化的追求与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恰相吻合,以至于产生了所谓“赵树理方向”的口号。赵树理小说多选自他熟悉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他是继鲁迅之后最了解农民的一位作家。

赵树理小说的内容与鲁迅一样,赵树理深切地懂得旧中国农民的痛苦,从农民的思想、心理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去进行历史的考察。

赵树理作品的一个总的主题就是表现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的过程中,精神上的转变——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人的地位、家庭内部关系(长幼关系、婚烟关系、婆媳关系等)的变化,并且通过这个变化过程,来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赵树理小说的特征:“问题小说”和新评书体

赵树理是有曲艺才能,有敏锐的感受力,对前景满怀希望的作家;对固有的农民式迷信与恶势力能进行理性审视和嬉戏批判,反映了某些问题,不过分粉饰、赞美,但这在五、六十年代受到批判。

其实赵只是本着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体会写作,四十年代的红与建国后的冷落,都只是政治所表现出的脸色,赵树理仍是赵树理。

17、曹禺

一、生平

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省潜江县,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1922年曹禺进入南开中学。

1925他参加南开新剧团, 1930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旋又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完成四幕悲剧《雷雨》。

1936年曹禺发表《日出》、《原野》(1937年),显示出巨大魅力的戏剧风格与悲剧艺术才华。

《雷雨》、《日出》在当时中国剧坛产生巨大影响,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1936年应聘到南京的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

1940年创作《北京人》。

1942年,据巴金小说改编了话剧《家》。

《北京人》与《家》中前者追求平淡深沉的美与戏剧性,后者的诗意抒情风格臻于优美境界。

解放后,曹禺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主席等职。

创作有《明朗的天》(1954年)、《胆剑篇》(1961年,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和《王昭君》。

曹禺戏剧的特征

以人物的毁灭、人性的扭曲来抨击社会的黑暗。充分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具有激烈的戏剧冲突。

1、严密宏伟的戏剧结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容纳尽可能长的历史。(eg:《雷雨》在一天一夜的时间里容纳了三十年的恩怨。

2、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恩怨情仇。

3、激烈无望的挣扎(内心冲突激烈)

(eg:极尽挣扎之能事:寄望于他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锋,人物内心的自我矛盾。

4、无可奈何的认命。生命的死亡或人性的扭曲。

5、富有潜台词的对话。(动作性、抒情性、情节性)。

18夏衍

1900—1994,浙江省杭县人,原名沈乃熙,字端先

夏衍继《上海屋檐下》(1937年)之后,又写了《一年间》(1938年)、《心防》(1940年)、《愁城记》(1940年)、《水乡吟》(1942年)、《法西斯细菌》(1942年)、《离离草》(1944年)、《芳草天涯》(1945年)。

夏衍戏剧的取材特点

夏衍戏剧创作规避惊涛骇浪式宏大场景展览,代之以平凡琐碎般时代画卷截取,以其沉潜隽永姿态、朴素洗炼风格刻画出小市民和知识分子人生象,透过日常琐屑生活本事来挖掘时代精神。

历史剧:如《赛金花》《秋瑾传》;

现实剧:如《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战》成就最高的是现实生活题材的剧本。

作品系列

1《激流三部曲》话剧《家》(1981)

时间:作于1931年.原名为《激流》,1933年改

名为《家》

1.)《家》

内容: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态。

时间:作于1938年

《激流三部曲》 2.)《春》

内容:主要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

对的蕙表妹的悲剧事件

时间:作乐1940年

3.) 《秋》 内容:表现了旧家庭分崩离析、“树倒猢狲散”的

结局。

1、 内容:

《激流三部曲》内容的跨度是1919年至1924年,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风起

云涌的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当时中国还很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

2、主题意蕴

一方面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力量疯狂地吞噬着年轻的生命。

另一方面深为革命潮流所吸引的青年一代开始了觉醒、挣扎与斗争的悲壮历程。

3、 人物形象

a、高觉慧是一个新人的典型。

他从朴素的对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走到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最后又走向社会斗争。

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思想发展过程,表达了自己对新人与新时代的思考。

觉慧形象揭示对“人”的思考的主题:只有反叛才是个性解放的唯一出路,逃离家庭仅仅是第一步而已 。

b、 高觉新——在专制主义重压下的软弱与病态的灵魂

他的软弱动摇的性格正是封建专制主义及封建家族制度造成的,他的人生悲剧集中反映了这种制度对健康人性的戕害

“我要反抗这个命运”,“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ecuse(我控诉)!”

2、《农村三部曲》(作者:茅盾)

时间:最初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

1.《春蚕》

简介: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

时间:发表于1933年4月、5月的《申报月刊》

农村三部曲 2.《秋收》

简介 :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

时间:发表于1933年2月《东方杂志》

3.《残冬》

简介: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

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

正好反映出了那个年代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醒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因此,这三篇小说也是姐妹篇,合起来称为“农村三部曲”。

3、《奴隶丛书》

叶紫的《丰收》

《奴隶丛书》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萧红的《生死场》

有鲁迅作序

1、由来:

是叶紫、萧红和萧军在鲁迅等人的帮助下私人出版的一套文学刊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和深远意义,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作。

2、意义

这套丛书作为一个文学现象,展示了左翼文学阶级叙事历史的必然性,同时,扩大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

4、《爱情三部曲

《雾》写于1932年

《爱情三部曲》 《雨》写于1933年

《电》写于1935年,是三部曲的总结篇

《雾》《雨》《电》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

《爱情三部曲》的重要意义:

它是巴金早年对“革命”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痛苦紧张而又持久思索的总结,他是作家早期世界观的形象化的展现。作品探索了革命的战略、战术、方式、道路,思考了革命者的人生观、政治观以及他们对友谊、婚姻、爱情、家庭等多方面的态度,涉及问题异常广泛,因此是一部巴金心目中所认为的革命者的“生活教科书”。

五、报刊杂志

1、《人间世》

创刊于1934年4月5日,是林语堂继《论语》之后创办的第二份杂志。1935年12月20日停刊

这是一份纯粹的小品文半月刊,林语堂在这里倡导“闲适”、“性灵”的小品文。也是林语堂小品文观的一个具体阐发与倡导基地。

刊物名字由来:(参考)

林语堂有感于1920年成长的一代,思想极不平衡。旧的根被拔去了,历史失去了连续性。年轻人不再读古书,旧的东西被认为封建气息太重,而对西方也没有真正的了解,没有深深的扎根,因此陷入了一种宣传陷阱。所以倡导清俊议论的小品文,且认为“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故名之为“人间世”

2、《宇宙风》

文艺期刊。1935年9月在上海创刊。林语堂等主编。初为半月刊,后改为旬刊。抗战时期曾在广州、重庆等地出版。是继《论语》、《人世间》之后出现的资产阶级的文艺刊物。1947年停刊。

3、《论语》

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代表人物为林语堂提倡幽默,倡言“不谈政治”反对涉及“党派政治”。提倡的“无所为的幽默小品文”,在当时实际起了麻痹人民群众、导致青年逃避现实斗争的不良作用。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论语派提倡的“无所为的幽默小品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4《现代》

创刊过程

  现代文学刊物。月刊1932年 5月创刊于上海现代书局发行。前两卷由施蛰存编辑第 3卷起由施蛰存杜衡合编。6卷1期出版后改由汪馥泉接编。1935年5月出至6卷4期因现代书局关闭而停刊。

刊物特点

  在20世纪30年代激烈复杂的斗争中《现代》杂志曾经采取比较超脱的中间路线。《创刊宣言》说:“本志并不预备造成任何一种文学上的思潮主义或党派”“本志所载的文章”以“文学作品的本身价值”为标准。

作者

  杂志的作者队伍相当广泛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冯雪峰张天翼周起应沙汀楼适夷魏金枝郁达夫巴金老舍戴望舒施蛰存穆时英杜衡杨人侍桁沈从文周作人赵景深李金发苏雪林等不同倾向的作家都在该刊发表过创作或论文。法国左翼作家伐扬古久列来华参加远东反战大会后他的《告中国知识阶级》一文也首先由该刊译载。此外刊物上还有计画地发表过一批有关新文学社团与作家的重要史料。

影响

在“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后上海出版界一度比较沉寂萧条的情况下《现代》杂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文学界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5、《小说月报》

《小说月报》是我国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最为海内外各阶层读者喜爱的文学选刊。创刊时间为1910年7月。

《小说月报》的发展分前后两个时期,自创刊至1920年末,为前期。这一时期,该刊物实际上为封建思想与买办意识混血儿的“鸳鸯蝴蝶派”所控制。1920年11月下旬,《小说月报》全面改革,是刊物成为“无私”以后从事新文学建设的第一个大型专门文学刊物。(了解)

《小说月报》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十分有影响的文学刊物,也是新文学向旧文学斗争的重要阵地

6、《新青年》

五四时期,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这个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爱国浪潮的推动下,不仅壮大了声势,而且逐渐转换着自身的思想性质,其左翼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并演化为下一个十年的物产阶级革命文学。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