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改革开放40年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迁

改革开放40年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迁

时间:2022-11-24 09:56:02    下载该word文档
改革开放40年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迁
作者:郭玲玲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2018年第9

改革开放的40年里,河南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加大农村投入,日益改善基础条件,认真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不断加强,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蒸蒸日上,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居民劳动收入快速增长
劳动方式的变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河南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调动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是当时农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村居民的基本劳动方式是农业生产。1980年,河南省务农的劳动力为2378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6.67%1984~1990年,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减少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控制,鼓励农民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产业活动以及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启了农村居民“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新模式。河南省1985年务农的劳动力为2571万人,所占比重为88.87%1990年涉农的劳动力为2833万人,所占比重为84.34%
20世纪90年代是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完全开放,农村居民开始背上行囊走出家门,出现了大批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局面,“无工不富”声音首次超过了“无农不稳”,“亦工亦农”是当时主要劳动生活方式。1995年,第一产业劳动力为2814万人,所占比重为78.65%;到了2000年和2005年,涉农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分别减少到75.5%66.7%
21世纪以来是全国各地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河南省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城镇化的发展转移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突起,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岗位,这一时期劳动力转移逐步摆脱了以前的盲目性、随意性,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候鸟式”的谋求就业向“转移型”就业转变,“城乡统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使农村居民的就业渠道更加完善。“十二五”期间,全省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劳务品牌90多个,涉及30多个行业50多个工种,其中35个被授予“全国优秀劳务品牌”称号,如“林州建筑”“长垣厨师”“鄢陵花工”“遂平家政”“新县涉外”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
近年来,随着河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吸引政策落地等因素影响,出现了农民工回流趋势。仅2017年就新增返乡创业人员22.65万,新增带动就业251.08万人。特色种植养殖业、特色旅游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互联网电商、微商等创业项目,因与乡村产业和地方资源优势关联较为密切,创业成功率较高,已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形式。
40年来,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少,非农产业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与非农产业相比,农业仍然是河南农村居民的主要劳动方式。2000年以后,非农产业比重增长比较快,2016年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三次产业之比为53∶28∶19,农村居民的劳动方式由单一型发展为多种经营型。
收入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新的契机。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流通体制改革、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各

项支持、保护农业政策措施的实行,以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劳务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尤为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环境条件。1995年以前,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基本处于平稳增长阶段,之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伴随着劳动方式日趋丰富,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收入结构渐趋优化。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稳定支撑,1995年之后地位有所下降,尤其是2010年后降速较大;工资性收入一直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尤其在1995年后,拉动作用一直呈稳步上升态势,近年来又有减弱趋势;转移性收入在2010年后拉动作用显著提升;而财产性收入一直作用微乎其微。可以预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河南农村居民总收入将随着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而进一步提升。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全面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生活消费结构序列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一吃二穿三住”变化为向其他更高层次的享受性支出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也明显表现出生存资料比重减少、发展和享受资料比重提高的趋势。
物质消费的变迁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居民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增收渠道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居民负担减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带动了消费生活方式的变化。
河南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实现了三次重点跨越:第一阶段,1978~2000年,农民生活稳步解决温饱。这一时期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2000年,河南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1316元,比1980年增长8.72倍,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9.7%,实现了第一次重大跨越。第二阶段,2000~2010年,农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5年以后,农民收入开始快速增长。2010年,河南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人均支出3682元,比2000年增加2357元,恩格尔系数2000年首次跌落50%的大关之后继续下降,2005年达45.40%2010年下降到37.24%,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农村居民总体生活已经开始向小康生活迈进。第三阶段,2010~2018年,农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高速增长。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8587元,比2010年增加4905元,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至30%以下,表明农村居民生活向全面小康社会更加扎实地迈进。
精神文化消费的变迁。
近几年,在农村居民的消费活动中,物质生活消费的追求日益高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精神生活上的充实与快乐,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持续上升。河南农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985年为15元,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6年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2.12倍、7.89倍、17.63倍、23.88倍、34.08倍、63.27倍,基本实现了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
农村居民精神文化消费还体现在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文化娱乐消费上,2000年以来,在农村社区中通过修建文化广场,搭建文化舞台,组建锣鼓队、秧歌队等团体,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信息消费方式的变迁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交流信息更多依靠步行、自行车,电话还非常少,影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交换;随着交通工具、通信手段的不断改进,信息交流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给

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由于信息的作用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信息已成为人们交往活动的关键环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电话、电脑普及率快速提高。1985年,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0.38台;1990年为2.81台,增长率为639%1995年为12.07台,增长率330%2000年为38.21台,增长率为217%2005年为81.69台,增长率为114%2010年为106.26台,增长率为30%2016年为115.08台,增长率为8%,平均每户拥有量为1.15台,其中接入有线的彩色电视机达52.86台。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可以看出1980年前后,彩色电视机还是许多农村居民家庭的奢侈品,如今在农村居民家庭已经普及并饱和,成为生活必需品,其中几乎半数的农民家庭使用有线信号。移动电话、家庭用电脑是进入21世纪农村居民家庭才有的新事物,2000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38部,2010年为151.67部,到2016年平均每户拥有量为2.42部;2005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接入互联网的个人计算机0.24台,2016年为22.59台。电视机、移动电话、电脑等数量的增长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它们已不是一种普通的家庭消费品,已经成为一种传递思想、交流感情的信息工具,提高了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程度,更成为农村居民娱乐、休闲的一种象征符号。
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
居住条件的变化
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是改革开放和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居住面积逐年扩大,房屋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由土坯结构到砖木结构进而向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的转变,楼房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近郊不断涌现。改革开放初期,1985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3.4平方米,钢混结构人均0.41平方米。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比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了2.49倍,钢混结构增长了44倍。近年来,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使得农民住房消费不断增长,居住质量明显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民舍得花钱去建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家,屋内也更加追求装修,配套设施也更加安全、整洁、方便。
家庭耐用品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居民家庭设备更新速度明显加快,购买各种高档家庭耐用消费品已成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部分农村居民逐步向现代化生活迈进。20世纪80年代末,老“四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在农村迅速得到普及并渐趋饱和;90年代后,以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为代表的“三大件”逐渐成为农村居民的消费主流。近年来,随着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和农村居民购买能力的增强,尤其是农村电网的改造以及“家电下乡”政策的推行,空调、热水器、汽车等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为农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内容。
社区环境的变化
1978年后,各种集体福利事业的大力兴办,逐步改善了农村居民落后的社区环境,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国家对道路建设、饮水安全、电网改造、通信设施、环境治理等各种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更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到2007年,全省农村有99%的行政村通了公路,“村村通”阶段性目标圆满实现,100%的行政村通了电话,42%的行政村用上了安全饮用水。2016年,农村居民住宅外道路路面59.5%为水泥或者柏油路面,旱厕及水冲式厕所达32.6%,饮用水中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达45.4%。农村卫生、交通、邮电、电力等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加快了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更方便了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为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