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时间:2011-02-26 22:49:58    下载该word文档
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历史科学: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1.史前人类 直立人 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万年至4万年前。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1350毫升。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万年前。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0毫升以上。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血缘家族 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氏族 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约相当于旧石器中、晚期。常以某种动、植物作为本氏族共同的图腾标记。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公共事务由选举的氏族长管理,重大事情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成员都处于自由、平等的地位。 部落 民族共同体发展中的一种历史类 型。由同一血缘的两个以上的氏族或胞族组成。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对处于母系制阶段的印第安人部落形态作有详细记述。古希腊荷马时代,部落已建立在父系制基础之上,有作为常设权力机关的议事会和掌握军事指挥、祭祀、审判等权的军事首长(巴赛勒斯)。古罗马王政时代,每一部落须由十个库里亚(胞族)构成,并设元老院、人民大会、和勒克斯 (王)。进入原始公社后期,因各种战争的日益频繁,最终导致了血缘联系逐渐被地域联系所取代,出现了由若干部落的解体并结合而成的部落联盟,成为原始公社瓦解的开始和新的民族共同体部族或民族出现的前提。 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通常由若干近亲或近邻部落组成,结成联盟的主要目的在于共同合作出征或自卫等军事行动。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这样的部落及部落联合组织,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同炎帝和蚩尤作战时,曾训练熊、罴、貔、貅、虎六种野兽参加战斗,实际上这是用六种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它们组成一个部落联盟。黄帝为有熊氏,说明熊氏族在这个联盟中居于首领的地位。部落联盟可以是血缘或近亲关系部落之间的联盟,也可以是不同部落之间的联盟。这为后来国家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对偶婚 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由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产生于蒙昧、野蛮时代之交,存在于野蛮时代。对偶婚的产生"是氏族组织的结果"。氏族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普那路亚集团范围的缩小,氏族内部禁止通婚的惯例,随着氏族人口的不断发展,分支增多而日益复杂,使普那路亚婚越来越不可能、而终于被对偶婚所排斥。对偶婚可划分为望门居、妻方居、夫方居三个阶段。从妻居的母权制是对偶婚的典型形式,建立在对偶婚基础上的两性组织形式是对偶家庭。其特点是男女对偶结合短暂,不稳定,男女双方仍分属各自的氏族,对偶家庭本身很脆弱、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没有形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包括几个对偶家庭的母系大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实行原始共产制经济。对偶家庭己具有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若干特征。当从妻居发展为从夫居,可以同时确知生母和生父,就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再 向前发展则为夫一妻制婚。当今世界的某些民族中仍存在对偶婚残余,解放前,我国云南永宁地区部分纳西族及傣、佤、独龙等族的部分人亦尚存此残余。 军事民主制 军事民主制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首用此术语,指古希腊荷马时代(英雄时代)部落及其联合(联盟)的组织机构。包括:议事会,由氏族长老组成;人民大会,由氏族成年男子组成;其军事首长,即“巴塞勒斯”,尚不享有阶级社会中国王的权力。古罗马人、日耳曼人、西徐亚人(斯基泰人)等,一般均经历过军事民主制。历史学上有时也用以指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个阶段。 农村公社 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形成的、以地域性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二重性,即同时存在私有制和公社所有制为特征的社会组织。狭义专指具有这一特征的农业公社;广义还包括具有这一特征的游牧公社和游猎公社。又称农民公社、毗邻公社、地域公社、农民村社,简称村社。世界各地普遍经历了农村公社发展阶段。 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意为“他的亲族”或“他的氏族”,相当于是整个部族的标记。许多氏族往往以它命名。图腾崇拜的动物是不能捕杀的,只能在特殊的场合举行祭祀时才能杀死它 1.氏族 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2.军事民主制 通常用以泛指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个历史阶段。这是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其所著《古代社会》一书中首先使用的术语。指的古希腊荷马时代氏族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机关。包括议事会,由氏族首长组成;人民大会,由氏族成年男子参加;军事首长古希腊称为巴赛勒斯,一般由人民大会选举产生,议事会认可。这样,一方面在不同程度和形式上保留着氏族民主制的特点;另方面又出现了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但这种权力尚未达到国家统治权力的程度。这种在议事会、人民大会的原始民主的基础上,出现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故称军事民主制。 3.法老 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 在古王国时代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第二十二王朝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自称是太阳神阿蒙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将其当作神一样来崇拜。 4.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是原本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的石碑。在1799年时由法军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碑文是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由于这块石碑刻有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5.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最以尚武着称的法老。公元前1458年前,图特摩斯三世的后母哈特谢普苏特掌握着埃及的实权。哈特谢普苏特死后,从公元前1458年起,图特摩斯三世进行连续不断的战争,恢复了哈特谢普苏特时代丧失的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统治。经过长期的征服,埃及南部的边界被图特摩斯三世扩展至尼罗河第四瀑布。他还使利比亚、亚述、巴比伦、赫梯及克里特岛的统治者们都向他纳贡。 6.图坦卡蒙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代法老,人们对他最多的印象,莫过于那张独具一格的金色面具。他原来的名字叫“图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的形象,后改为图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说明他的信仰从崇拜阿吞神向崇拜阿蒙神转变。图坦卡蒙并不是在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著的法老,但却因为他的坟墓在三千年的时间内从未被盗,成为在今天最为闻名的埃及法老王. 7.《贝希斯敦铭文》 古波斯的遗迹,系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刻下的记功刻石。位于今伊朗西部的克罗曼高地以东,高8.6米,宽18米,高悬在距地面91米多的悬崖峭壁上。包括浮雕和铭文两部分。附带哦为马兹达神像,大流士一世像,遗迹缚在一起的九个被俘首领的形象。铭文用古波斯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埃兰文写成,记述大流士一世镇压高墨达政变、各地起义和取得王位的经过。后来英国考古学家罗林逊冒生命危险,用十余年的时间先后翻译了古波斯文和巴比伦文,并开创了亚述学的新领域。 8.《汉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上。分为前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全文二百八十二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均做了 规定。是人类历史上迄今锁发现的第一步完备的成文法典。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和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9.“巴比伦之囚” 指耶路撒冷城居民沦为巴比伦囚虏一事。公元前597年,犹太王国首都耶路撒冷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公元前586年,全城居民被作为俘虏带到巴比伦城,被批务农、做工或经商,犹太国王被囚禁于监狱中。至公元前538年,居鲁士灭巴比伦,被俘犹太人开始回到耶路撒冷。前后为囚近50年,史称“巴比伦之囚” 10.“空中花园”; 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相传是巴比伦第四王朝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其妻子而建。高约25米,分多层平台设园,中有许多奇花异草,远望高悬于空中。据最新考古研究发现,空中花园不是建在巴比伦,而是在亚述王国的首都尼尼微。 11.琐罗亚斯德教 即拜火教,中国古代称之为祆教,传说为伊朗人先知琐罗亚德斯教,流行于古伊朗和中亚细亚一带。崇拜阿胡啦,但不塑神像、不建神庙《阿维斯陀》为其圣书,内容包括:宗教神化、戒律等其教义认为:宇宙间有善与恶、光明和黑暗两种势力在斗争,善良和光明终将战胜恶和黑暗,而火是善良和光明的化身,其主要意思为礼拜圣火,一切重大的祭祀都要燃起圣火,公元前6世纪前后大流士意思定琐罗亚德斯教为帝国国教 12.居鲁士二世。 古波斯国王,出身于阿锲美尼德族。公元前550年,发病灭米提亚王国,建立阿锲美尼德王朝(是为波斯帝国的开始)统治期间执行征服扩张政策,前546年侵入小亚细亚,灭吕底亚,并征服呀喊的希腊各个城邦。前538年占领巴比伦城,灭新巴比伦王国,释放了巴比伦之囚。后来在对游牧部落的马萨盖特人作战中被杀。 13.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是在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最初只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人话,在雅利安人内部也有不同等级的划分。即婆罗门和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被征服者的土著居民为最低等的首陀罗。还有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不可接触者,称为贱民。后来这一种姓制度被婆罗门教僧侣用宗教和发力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社会体系。在种姓制度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出生,严格按照血统世代保持不变。 14.耆那教; 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印度列国时代与佛教同时创立的新宗教。耆那意为战胜情欲者,教主为尼干子,约出身于公元前599年,约与释迦摩尼同时代,耆那教属于反婆罗门教的沙门系统中属于最温和的教派,代表新兴奴隶主阶级的吠舍大商人和刹帝利王家贵族的利益,政治上主张加强王 权势力,基本教义宣扬轮回业报。 15.顺世论派; 古代印度列国时代兴起的唯物主义派别。是反对婆罗门教各派中最激烈的一派。出现于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产生了一定得影响力。其哲学观点包括世界和生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的,否认人的灵魂存在,反对婆罗门教的灵魂转世说;主张种姓平等;反对禁欲主义和苦行生活。顺世论是古代印度下层人民反抗奴隶主高级种姓以及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 16.婆罗门教; 古代印度宗教之一。约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形成。以《吠陀》为经。崇拜吠陀诸神之中有三主神,即梵天、湿婆、毗湿奴提出一种业与轮回的理论。婆罗门教竭力维护阶级压迫和种姓制度,推崇繁琐的仪式和五花八门的祭祀。公元前六世纪,因佛教和 耆那教的传播,婆罗门教逐渐衰落。八世纪时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变成了印度教 17.孔雀帝国; 印度次大陆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约于公元前323年为旃陀罗笈多驱逐希腊人,推翻难陀王朝所建。因其出身于孔雀宗族,故名,首都华氏城,在阿育王时代帝国达到了顶峰。由于帝国的 18.《吠陀》 吠陀,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吠陀分为四部。《梨俱吠陀》最古,其大部内容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大概已经形成,全部编成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代初。因此,这一段时期通常称早期吠陀时代。《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大体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阿闼婆吠陀》则最晚集结完成;这一段时期通常称为后期吠陀时代。著作吠陀经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被称为吠陀梵语。 19.克里特文明; 爱琴文明的早期中心,在公元前两千年代中期曾经辉煌一时。当时兴建的诺萨斯王宫甚为著名。还形成了欧洲最早的文字,线形文字A,克里特海上商业发达,据希腊的传说,在米诺斯统治时期是海上霸主。克里特文明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被阿卡亚人所消灭,此后爱琴文明的中心转到迈锡尼。 20.迈锡尼文明; 由阿卡亚人创造的文明,时间在公元前十五世纪到公元前十二世纪,迈锡尼的国家是奴隶制城邦国家,主要包括迈锡尼、派罗斯等,迈锡尼诸邦在公元前十三世纪后半期对小亚的特洛伊进行了十年的战争,最后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迈锡尼也元气大伤于公元前十二世纪被多利亚 人灭亡。 21.《荷马史诗》; 古希腊文学巨著,传说是古希腊盲人诗人荷马所著,包括《伊里亚特》《奥德赛》两部史诗实际上特洛伊战争以来数百年希腊民间文学的结晶。;反映了迈锡尼文明灭亡后的两百多年的历史,史称荷马时代。荷马史诗也为希腊文化奠定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22、海外殖民运动; 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各城邦局面广泛开展的向外殖民活动。移民西至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高卢南岸、西班牙东岸;东及亚洲西部沿海地区,北自爱琴海北部经马尔马拉海到黑海沿岸;非洲北部亦有据点,较早参加移民的多是在本国失地破产或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居民。后来的则多和海外商业有关。殖民者在殖民地上建立的新城市同母邦的关系主要是经济上的联系,政治上各自独立。殖民运动促进了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并且为希腊各城邦开辟了新的奴隶来源。 23.提修斯改革; 关于希腊国家形成的改革传说。提修斯根据传说应该是迈锡尼时代的人。相传他把阿提卡半岛各个分裂部分统一起来,以雅典的中央议事会和政府代替各地方议事会和政府。把雅典全国居民分为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个等级,规定只有贵族才能担任公职。这个以提修斯为名的改革应该是雅典国家形成过程中头领和公民进行的的一系列变革的缩影。 24.希波战争;、 希腊诸邦反抗波斯帝国侵略的战争。公元前6世纪中特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已经被波斯帝国通知。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起义是为战争的开始。前后经过几十年的斗争,公元前449年,波斯被迫同意签订和约。战后希腊的城邦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了全胜时期。 25.伯罗奔尼撒战争 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进行的一场希腊内战。希腊各邦都直接或间接的参加了这场战争。经过27年的斗争最后雅典失败,希腊的城邦制度从此走向衰落。 26.亚历山大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的创立者,号称大帝。公元前336年,继位,公元前334年,宣布对波斯作战,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东征,灭亡了波斯帝国,最远入侵到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了横跨亚欧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回到巴比伦,正在筹划对北非的远征时于323年死于恶性疟疾.亚历山大死后,国家分裂,形成各自独立的几个国家。 27.柏拉图 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上还存在理念世界li。理念是第一性的,是先于现实而存在的。政治上用户贵族寡头政治反对民主。著名著作有《理想国》他的唯心主义理论和贵族政治理想是当时奴隶主阶级上层人士对城邦制度丧失 信心的表现。 28.“王政时代”; 罗马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约当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末叶。因为传说有7个王先后统治罗马而得名。传说罗马共有3个部落、30个胞族、300个氏族。公共权力机关由元老会、库里亚大会、勒克斯组成公元前510年第七个王小塔克文被驱逐,王政世代结束,罗马共和国建立 29.十二铜表法; 是古罗马在约前450年制定的法律,因为据说刻在12块铜牌上,故而得名。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后,就成为共和时期罗马法律的主要渊源。公元前454年,罗马元老院被迫承认人民大会制定法典的决议,设置法典编纂委员10人,并派人赴希腊考察法制,至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第二年又补充二表。这就是著名的《十二表》。内容分别为:传唤、审判、求偿、家父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因各表系由青铜铸成,故习惯上称作《十二铜表法》。这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对于贵族的权力作了一些限制。 30、元老院; 古罗马国家的重要权力机构。起源于王政世代,其成员据说最开始是100人,后增至30人,当由氏族长老组成,系王的顾问和传统的维护者。库里亚大会的决定须经过它的批准方可生效。罗马共和国建立后,由有权势的贵族及卸任的高级长官组成,公元前四世纪时,平民得以担任执政官和其他高级长官,亦得进入元老院。元老院掌管诸如宣战媾和、征募军队、财政预算、批准立法司法审判等国家生活的大权。是共和国的核心领导机构和最高行政机关,是共和制传统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31.“三头政治”; 罗马共和国末期先后由三个权势人物结成的两次政治同盟。先后出现前三头和后三头两次同盟。公元前60年由凯撒、庞贝、克拉苏秘密组成的同盟称前三头政治,它于公元前48年解题。为凯撒的独裁统治所取代。公元前43年由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公开结成的同盟称为后三头政治它在公元前30年解体,为屋大维的元首政治所取代。 33、“元首制”;  元首制,是古罗马帝国在476年灭亡前的两个政府阶段中较早的一个,在元首制中,皇帝独裁统治的实质被 从罗马共和囯时期以来的寡头自治的形式和传统所遮蔽,因此元首制就是披著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元首这一头衔(全称为第一元老或第一公民)由第一位皇帝屋大维凯撒?奥古斯都乌斯最早采用。 几乎导致帝国政治上灭亡的第三世纪危机之後,戴克里先用多米那特制取代了元首制, 34、隶农制; 罗马帝国实行的一种新的经济剥削方式。一二世纪罗马的奴隶起义 和奴隶的代工使原来奴隶制开始改变剥削方式,把农庄分成小块,交给奴隶和破产的小自耕农耕种,强迫其交租和服役,而且不得离开土地。这种剥削方式就被成为隶农制,隶农有自己的家室和微薄的经济,但仍束缚于土地,而且可以连同土地一起出卖,有别于奴隶和农奴。二世纪时在罗马日渐流行,带有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性质。 35、《米兰敕令》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发布的宽容基督教的敕令。君士坦丁大帝(约公元 274--337年)登位后,开始意识到,基督教可以强化帝国的统治工具,313 年,和李锡尼合力征服罗马帝国东部,并与李锡尼在米兰达成协议,签署《米兰敕令》,停止迫害基督教。宣布罗马帝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要求各地归还被没收的教产。至此,初步奠定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基督教开始和帝国结合 中世纪 指古典文化时期(希腊、罗马)与古典文化“复兴”之间的时代,约相当于公元5到15世纪。亦称“中世”或“中古”,指古代与近代之间,从奴隶社会瓦解起,到资本主义过渡为止的时期。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它是封建时代,分早期、中期与晚期。世界各国向封建制过渡的时间参差不齐,中国最早,约公元前5世纪左右。在欧洲,从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中世纪的界限。 匈奴人 (中国历史)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又称胡。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最初活动于蒙古高原、河套一带,南到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世界历史)原散居于中国北部,公元一世纪,北匈奴为东汉王朝所败,西迁至中亚,二世纪时又为鲜卑人所迫,继续西迁,至四世纪进入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臣服于当地阿兰人。374年渡过顿河,灭东哥特人部落联盟,随后又进攻西哥特人,造成欧洲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兵锋所至,破坏惨烈。五世纪上半期入据中欧,以班诺尼为活动中心。432年,国王路阿统一匈奴各部。454年,被征服的日耳曼人起而反抗,匈奴人大败,匈奴帝国瓦解。 日耳曼人 公元前五世纪以后,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和日德兰半岛渐次南下,散布在北海、波罗的海以南迄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地区的一些所谓“蛮族”部落集团,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古代罗马人称他们为日耳曼人。公元前一世纪,日耳曼人尚处在原始公社制阶段,以狩猎和畜牧为主要生活来源,土地属公社所有,已出现原始农业。二世纪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出现阶级分化,并拥有战俘和债务奴隶,趋向定居。在“蛮族”迁徙和西罗列帝国灭亡过程中,日耳曼人起了重要作用。 斯拉夫人 欧洲各民 族和语言集团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其分布范围主要在欧洲东部和东南部,少数则跨越亚洲北部,远达太平洋地区。语言属印欧语系。习惯上分为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斯拉夫人的宗教信仰传统上分为两个主要集团:一是东正教徒,另一斯拉夫人吸收了罗马和拜占廷帝国的文化传统,并继承了被他们同化的古代民族的丰富遗产。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他们先后同日耳曼人、拜占廷人、蒙古鞑靼人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从而保持了自己的语言和民族属性,捍卫了自由和独立。 突厥人 突厥是中亚名族的主要成分之一。突厥人在南北朝到唐朝是住在现今中国的西北地区。公元前6世纪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初属柔然族,西魏时首领土门连续败铁勃、破柔然,建立政权。东至辽海,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四年攻灭东突厥,显庆四年唐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 蒙古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铁木真在完成对蒙古草原各部落统一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推动了蒙古族共同体的形成。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标志着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已形成一个以原蒙古部为核心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在统一前后社会发展变化很大。他由家庭奴隶制发展成部落奴隶制,统一后形成具有各种等级的游牧奴隶制国家,直接发展成为一个幅员辽阔、横跨亚欧的蒙古大帝国。其内部仍以奴隶制为核心,但也深受周围文化的影响。其中随忽必烈南下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与封建制度粘合在一起,封建化的趋势与日俱增但留居于蒙古草原的发展缓慢。 田柴科制 朝鲜王氏高丽的土地制度。976年颁行。国家将全国的耕地和山林登记入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由国家掌握,其余的按国家划定的等级高低,多少不等的分给文武官吏、地方土豪和士兵。除功臣和归顺的豪族可得到世袭土地之外,余者分得的土地均不得世袭。由于耕地为田、烧柴林为柴、官吏等为科,故称之为田柴科制。这样,国家可以基本上把土地和农民控制在自己手里。但在分田过程中不断发生侵吞公田的现象,私田日益增多,公田日益减少,至1076年以后,田柴科制基本停止实行。1391年,李成桂颁布科田法,田柴科正式废止。 圣德太子改革 指7世纪初日本的改革运动。圣德太子自593年担任摄政以来,即致力于提高王权的改革。603年,制定冠为位十二阶,以整顿朝廷贵族官僚的身份制度,加强朝廷纲纪。第二年,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必 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同时号召“笃敬三宝”(佛、法、僧),崇尚佛教,在全国修建许多寺院。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圣德太子积极摄取大陆文化。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还在外交政策上实行了重要改革。607年,派遣小野妹子为谴隋使,谋求和隋建立 对等的外交关系。此次改革主要限于道德观念方面,没有涉及社会根本问题,收效不大。但是它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尤其是派遣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为日本日后的文明与进步以及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幕府 日本封建时期武士封建主军事独裁政权。律令制国家解体后,日本各地兴起武士封建主阶层,到12世纪形成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两大武士集团,彼此争权混战。皇室和贵族往往依靠他们进行政治斗争。1185年源氏消灭平氏,取得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自立为“征夷大将军”,统治全国。幕府是将军的官邸,设有一整套统治机构,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故称幕府政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将军名义上由天皇封任,实际上是将军擅权。将军授予武士土地和特权,武士为将军效忠,称为“御家人”。幕府政治从镰仓幕府(1192—1333)、经室町幕府(1336—1573)、江户幕府(1603—1868),至明志维新废除。 印度教 也称“新婆罗门教”。是对四世纪前后,南亚次大陆兴起的若干新教派的泛称。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事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基本教义由婆罗门教、佛教等各派学教理论,兼收吠檀多派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等混合而成。主要内容为多神论和“轮回”、“业报”说。教徒大致分为尸魔多、湿婆、毗湿奴和铄迦多四派。至八、九世纪,经改革逐渐演变为现代的雏形。 阇提 印地语音译,意为“出身”。指封建社会的等级。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瓦尔纳发展为阇提。阇提是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和排它性的世袭职业的集团。按照印度教的习俗,人一生下来,便属于某一特定的种姓,继承父亲的职业,社会因此分裂为许多彼此隔离的种姓。 那烂陀寺 意译“施无怨”。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的著名佛教遗址,在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地方。鸠摩罗?笈名创寺后,笈王王朝历代相继扩建。有八大院,僧徒主客常至万人,学习大乘小乘并吠陀、因明、声明医方等,为古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佛教中心。中国唐代玄奘、义净都在此旅居学经多年。十二世纪末期起荒废。1861年起发掘,从一块石碑铭文确定了该遗址。 德里苏丹国 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较为顽稳固的伊斯兰教政权,共存在320年(1206—1526),先后经历了 5个王朝:奴隶王朝、卡尔基王朝、图拉格王朝、赛义德王朝和罗第王朝。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大部分地区被纳入伊斯兰教政权的统治范围。图拉格王朝苏丹穆罕默德?图拉格在位时,德里苏丹国的疆域达到顶峰。德里苏丹国采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神权政体;中央政府由若干个部门组成,分别掌管税收、司法、军事、驿政和文书;对全国实行划省统治;拥有较大规模的常备军;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1526年被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所灭。德里苏丹国是印度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德里苏丹国采取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并将军事采邑制度传入印度,深刻地影响了印度封建社会的发展。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的穆斯林人数剧增,伊斯兰教上升为与印度教并列的主要宗教。两大宗教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对印度社会影响极大。另外,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波斯、突厥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大量传进印度并且渗入土著的古老文化之中,奠定了现代南亚文化的基础。 穆罕默德 (约573—63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出生于麦加城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族的一个没落商人贵族家庭。610年开始在麦加传教,622年开始“徒志”迁往雅特里布城(麦地纳),并组建起穆斯林公社。624年他成功组织了伯得尔战役,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和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627年,他以掘壕坚守之策,挫败了麦加万人大军对麦地那城的围攻。630年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倭马亚贵族归顺投降。通过多方努力,最终使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 (课本)伊斯兰教创始人、传播者,属麦加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氏族。童年孤苦,经历复杂。40岁到山洞隐修,沉思冥想。据说610年某夜,启示突然降临,宣布他为真主的使者,开始传教,但遭到迫害,转入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后经过努力,逐渐取得军事优势,率军进入麦加,使阿拉伯半岛政治上趋于统一。他还以《古兰经》立法形式,推行一系列改革,推动部落社会向民族和国家过度。632年,率领大批穆斯林从麦地那到麦加朝觐。同年在麦地那与世长辞。 古兰经 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社会政策都反映其中。共114章,6236节,记载了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所颁布的经文。其中内容包括: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同阿拉伯半岛的多神教和犹太教进行斗争的记述;以信仰一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信条;针对阿拉伯社会情况所提出的宗教制度和社会主张;为了传教需要而引用的一些流行于阿拉伯社会的故事和传说。因此,它不仅是 宗教经典,而且是政治文献,是阿拉伯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既是伊斯兰教精神的神圣源泉,也是阿拉伯社会是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体制的理论基石。 “五功” 是伊斯兰教的宗教义务内容之一,包括念功、拜功、斋功、课功、朝功。念功,即背诵“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拜功,每天朝麦加方向拜5次(破晓,中午,下午,日落,晚上);斋功,每年回历9月斋戒一个月,斋戒期间只能每天日落的时候进食;课功,每个穆斯林每年缴纳财产的2.5%为捐税;朝功,每个穆斯林一生中至少要到麦加朝拜一次。 徒志 公元613年,穆罕默德开始公开传教。麦加的部落贵族把他视一种威胁,因此多方迫害伊斯兰教徒。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及其门徒被迫出走到麦加以北200公里的麦地那,并考虑在那里建立神权国家。伊斯兰教将这一历史事件称为“徙志”,这是穆罕默德一生中的转折点。他在麦加只有少数的信徒,但在麦地那,伊斯兰教的力量得到迅速发展。穆罕默德依靠这支力量,与麦加贵族进行斗争。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麦加贵族被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权威 哈里发 公元623年,阿拉伯众望所归的领袖穆罕默德死去。由于他没有子嗣,也没有指定的继承人,因而围绕着继承人的问题,穆斯林内部争执十分激烈。艾卜?伯克尔利用主持例行“拜功”的机会,继承了穆罕默德的地位。他自称是“哈里发”,在阿拉伯语中意味安拉使者的继承者、代理者。他成为合法的“主教”,“先知的代言人”。公元634年,伯克尔去世,遗嘱欧美尔为继承人。欧美尔自称是“真主使者哈里发之哈里发”。后嫌这个称呼烦琐,旋即改为哈里发,指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教徒的指挥官。此后的一个时期内,伊斯兰教国家的最高首脑就称哈里发。 麦瓦利 中世纪伊斯兰国家对非阿拉伯血统穆斯林释奴、自由奴隶或自由民的称谓。伊斯兰教前的阿拉伯,弱小部落的成员常以收养入族的方式加入强大部落,以寻求庇护,这种保护、依附关系称为“瓦拉关系”。后来随着蓄奴制的产生,这种保护、依附关系开始带有阶级压迫性质,而麦瓦利的含义亦发生变化,通常指释奴。7世纪下半叶,随着阿拉伯人两次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大批非阿拉伯的外族居民沦为奴隶,而释放奴隶的事例亦剧增,以致奴隶和释奴在人数上远远超过作为统治者的阿拉伯人。麦瓦利的含义因此而再度发生变化,总体上指依附于阿拉伯人、新改奉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穆斯林自由民。麦瓦利在宗教学术活动上极为活跃,曾对伊斯兰文化作出过重要贡献。伍麦 叶王朝统治末期,他们因不满于低下的社会政治地位,纷纷参加推翻伍麦叶王朝的起义。历史上伊拉克的什叶派、哈瓦利吉派和后来兴起的卡尔马特派的成员,多为麦瓦利出身。 逊尼派 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在宗教上,该派除了尊奉《古兰经》外,还按六部“圣训集”建立自己的学说。在政治上,它承认最初四代哈里发皆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者。在倭马亚王朝时,逊尼派拥护当权派的统治,代表了叙利亚的阿拉伯贵族的利益。其后又反映了各个时期封建地主阶级当权集团的利益和愿望,得到历代哈里发及其政府的支持,发展较快。世界上的穆斯林多为逊尼派。 什叶派 与逊尼派并列为伊斯兰教两大教派之一。穆罕默德死后,该派认为只有出身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者即伊玛目(永无错误的“超人”),并认为末代伊玛目隐遁,将来以救世主身份再现。经典除《古兰经》外另有“圣训”,崇拜圣徒和圣墓,允许临时婚姻,重视阿术拉节。曾在一些国家掌握政权,如也门的栽德王朝、埃及的法蒂玛王朝。1502年被伊朗定为国教,延续至今。由于对伊玛目认识的不同,分裂为栽德派、七伊玛目派和十二伊玛目派等支派。 查士丁尼 527—565年在位,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极力维护奴隶制度,加强军队和政府官僚机构,并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辉煌,532年镇压君士坦丁堡的尼卡起义,编纂《罗马民法汇编》,对外大肆用兵,先后灭掉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占领北非、意大利、科西嘉、西西里和伊比里亚半岛的南部。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重修君士坦丁堡并修建了圣索非亚大教堂。查士丁尼统治时代是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代。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时期编成。具体包括四部分:《查士丁尼法典》十卷,包括自罗马皇帝哈德良(117~138 年)以来四百多年间历代皇帝的法令;《法学汇纂》五十卷,历代法学家论文;《法理概要》四卷,讲法学原理的教材;《新法典》,534 年以后颁布的法令.这套法律不但为拜占廷法律奠定了基础,并在十二世纪传到了西欧,从而使西欧各国建立了严密精致的司法体系。 圣索菲亚大教堂 君士坦丁堡的著名大教堂,是拜占庭式古典建筑风格的杰作,与6世纪建成,有当时著名的建筑师依锡多和安提密阿主持兴建的,教堂的最大特征是中部有高耸的大圆屋顶,内部装饰金碧辉煌,壁画或为彩笔绘制、或为镶嵌加工,内容均取于基督教的传说故事,具有鲜明的东方情调。 希拉克略改 革 七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希拉克略王朝开始实行的一项改革。当时帝国面临外敌入侵的威胁,为拯救帝国于危亡,帝国开始实行军区制改革,具体内容有:⒈把北非、意大利实行的军区制移植到东方,设若干军区,以军区代替行省,军政合一,由主管军事的将军统治,实际是对全国实行军事管制;⒉建立军屯制度,自由农民被编入军队,并分配以世袭份地,亦兵亦农,缴纳赋税,但不服劳役;⒊对军队上层则进行土地分封,形成军事封建贵族,既作为帝国阶级支柱,又加强帝国军事力量.军区制改革大大加强了帝国的经济、军事力理,使帝国得以继续存在。 破坏圣像运动 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普罗尼亚制 拜占庭帝国的监领地制度,又称“恩准制”,与法兰克的采邑制相似。科穆宁(1081—1185)王朝时期确立。即政府将国家的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监领主必须为国家服役,并按监领地的大小提供相应的兵员为国家服役。监领主同时也拥有对监领地上的农民的支配权。农民必须向监领主缴纳租税,并服劳役。因此,在监领地制形成的同时,自由农民也成为了依附农,拜占庭的封建化也宣告完成。后来监领主又取得领地的行政和司法权。监领地变成封闭型的封建大地产。普洛尼亚制的实施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但也潜伏着离心的倾向,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 基辅罗斯 以基辅为中心的古代罗斯国家。公元862年,诺曼人的一支瓦兰吉亚人在其首领留里克的率领下,占领东斯拉夫人的重镇诺夫哥罗德。882年,其后继者奥列格征服基辅及其附近地区,将统治中心由诺夫哥罗德迁至基辅,是为基辅罗斯,即东斯拉夫人的早期封建国家。987年皈依基督教(东正教)。12世纪分裂为若干封建公国,互相混战。13世纪初,臣服于蒙古钦察汗国。15世纪末,莫斯科公国摆脱蒙古统治,恢复独立。古罗斯的 政治中心由基辅转移到东北部的莫斯科。莫斯科大公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后来形成沙皇俄罗斯帝国。 《萨利克法典》 5世纪时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墨洛温王朝的创始人克洛维统治后期(约507~511)颁布的。它在克洛维的后继人统治时期曾两度被重新颁布,而在加洛林王朝统治时期又经反复修改和系统化。《萨利克法典》主要是一部刑法典和程序法典,列举了各种违法犯罪应科处的赔偿金。但它也包括一些民法的法令,其中有一章宣布女儿不得继承土地。16世纪时,这一章被错误地引来作为妇女不能继承王位这一现行法律推定的权威依据。 克洛维 法兰克人的第一个国王。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开创者,出生墨洛温家族,其父希尔德里克是萨利克法兰克部落联盟的首领,481年克洛维继之;486年苏瓦拉战役的胜利,消灭西罗马帝国在高卢北部的残余势力,建立法兰克王国。496年,率3000亲兵接受正统的罗马基督教的洗礼,皈依天主教,与罗马教会相互利用。同年,打败入侵的阿勒曼尼人,在不断的征服与扩张的战争中,权势日盛,从一名最高军事首长成为一个正真的君主。在位时,以拉丁文编成《萨利克法典》。511年在巴黎故去,葬于圣彼得教堂,他所建立的墨洛温王朝,一直延续到8世纪中叶。 采邑制改革 查理?马特时期改革土地制度,分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以后大封建主纷纷效仿国王,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促进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丕平献土 丕平在位期间,开始了法兰克王国自克洛维一世之后最大规模的征服行动,他征服了伦巴第人,并把亚平宁中部以罗马为中心的土地献给了教皇,这就是著名的“丕平献土”。 751年,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来到巴黎,在圣丹尼斯教堂为丕平涂油加冕。丕平称王, 开创了卡洛林王朝。 查理曼 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国王。其父丕平死后, 查理和其弟卡罗曼公治。其弟死后,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唯一国王。统治期间,法兰克王国扩张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疆域西临大西洋,懂至易北河及波西米亚,被达北河,南抵挨布罗河及意大利中部。800年圣诞节,查理由教皇利奥三世加冕称帝,号为“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遂成为查理帝国。教廷与王廷对西欧进行教俗双重统治的体制因此开始。在行政、司法、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亦实行许多改革措施,促进西欧封建化的进一 步发展。帝国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中宗家传统各方面遗留的影响贯穿整个西欧。但帝国本身并无维持长期统治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力量。843年,帝国分为其三孙子所瓜分。 基督教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创始人是耶稣,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赛亚等概念,以《圣经》为经典,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它的基本教义为: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从476年罗马帝国分裂至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基督教后来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权力集中于教宗身上;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目前基督教是全世界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 腓力二世 西班牙国王(15556-1598年在位)。1554年同英国女王玛丽一世结婚。1556年,其父查理一世退位后,继任西班牙国王,领有西班牙本土、尼德兰、那不勒斯、西西里、米兰及美洲殖民地,对内利用宗教裁判所加强专制统治,迫害异端,镇压1568-1570年莫里斯科人起义,并实行重税政策,维护其封建统治。特别是对尼德兰地区更实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高压政策,直接成了尼德兰革命的导火索。对外连年用兵:1571年在勒班陀海战中,西班牙和威尼斯联合舰队打败土耳其舰队。1580年,兼并葡萄牙及其所属殖民地。1581年宣布尼德兰北方各省独立。1588年,派“无敌舰队”远征英国,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失去了海上霸权。在其统治期间西班牙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国力日衰。 黄金诏书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规定: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7个选帝侯,在法兰克福城选举产生。选举会议由美因茨大主教召集并主持;帝位加冕礼在亚琛举行;德意志国王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还规定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 ,拥有征税、铸币、盐、铁矿开采等国家主权,以及独立的、不准臣民上诉的最高司法裁判权,拥有监督帝国的职权。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封建君主为争夺法国西南部领地而进行的长达百余年的战争。战争前期法国多次遭受重大失败,国家处于危亡关头。1429年,法国女英雄贞德率军解救了奥尔良,战争出现转机。战争最后以英国失败告终,法国从英国手中收复了除加莱港外的所有国土。 圣女贞德 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女英雄。1428年英国围攻奥尔良。奥尔良 是卢瓦河上的要冲,是通往南方的门户,保卫奥尔良是关法国命运的决战。法国农村姑娘贞德于1429年晋见国王,获准率领军队解救奥尔良。5月间,经过艰苦奋战,大败英军,奥尔良之围解除,贞德威名远扬,荣获“奥尔良姑娘”的尊号。1430年,在康边附近的战役中贞德为勃艮第党人所俘,并以4万法郎的价格卖给英国人。1413年5月24日,贞德在卢昂被宗教法庭判以女巫的罪名并处以火刑,骨灰被仍进塞纳河。 红白玫瑰战争 英国因1453年的英法战争失败加之国内赋税徭役的不断加重,以及旧贵族(诸侯)的互相倾轧和对人民的掠夺,使得新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对兰加斯特王朝的政策不满,约克公爵理查于1455年宣布摄政,但兰加斯特族依靠西北部大封建贵族的支持,废除摄政,双方的长期混战从此开始。兰族和约族的族徽分别是红、白玫瑰,所以此封建混战称红白玫瑰战争。内战结果导至:旧的封建诸侯自相残杀殆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作用日益增长,都铎王朝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下日益巩固。 三级会议 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 行会 几乎与中世纪城市同时产生,分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为了反对贵族剥削、保证自身利益、防止内部竞争,同一城市的手工业者结成联盟,称为“手工业行会”。手工业行会成立初期,对维护手工业者的利益、团结手工业者与封建主斗争,起了重要租用,但是由于它的宗旨在于维护小生产者利益,反对竞争甚至拒绝改进生产工具,日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14世纪以后,手工业行会逐渐衰落。在手工业行会建立的同时,一些城市的大商人为了保障自身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在一些地区的贸易独占权,结成商人贸易行会,也成商人行会。随经济贸易的发展,许多城市的商人行会又结盟,形成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商人行会。 奈良时代 710年,天皇迁都平京,开始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奈良时代”(710—794年)。此期间,历代天皇注重农耕,兴修水利,奖励垦荒,社会经济大为发展;同时,对列岛西南、东北地区的开发也颇见成效。与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与新罗、渤海尤其是大唐帝国的外交往来。这一时期,日本谴唐使团频频往来于日本列岛与中国大陆之间,不断吸收先进文化,发展教 育,倡导儒学,以其忠、孝、礼、义的观念为治国的准则;赐田地,建寺院,大力扶掖佛教。特别是鉴真东渡,日本佛教更见兴隆。奈良时代的日本建筑、美术、医学、文学、史学都达到较高水平。此时的日本社会,俨然处于前所未有的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之中。但此时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积弊也正在形成。班田制难以维持,天皇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动摇。同时,中央集权体制因日甚一日的内讧而逐渐被削弱。794年,天皇由奈良迁都于平安京,开始了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 794年,日本天皇由奈良迁都于平安京(今京都),史称“平安时代”(794—1192年)。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一大特征是班田制逐渐废止不行,土地私有制和庄园制度发展迅猛。11世纪时,作为天皇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的班田制彻底崩溃。伴随经济体制的变化,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以及天皇国家的政治体制也都逐步发生变革。朝廷内部以藤原氏为首的贵族外戚与历代天皇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先后出现“摄关政治”和“院厅政治”两种变异形态。中央渐失对地方的控制,国郡地方的统治体制也被个别皇族、公卿和寺社执掌的“知行国制”所取代。地方武士集团兴起,终于1192年成立“镰仓幕府”,开始了武家政权的统治时代。 摄关政治 日本历史上的一种政治形式。858年,日本外戚藤原氏出任摄政辅佐年幼的天皇,他实际掌握了中央权力,后改任关白。以后每当天皇年幼、病帝或女帝,藤原氏就以摄政掌权,天皇长大亲政后则改任关白,继续掌握朝廷大权。于是,摄政和关白便形成为一种例行的政治体制,史称“摄关政治”。 院厅政治日本历史上的一种政治形式。摄关政治形成后,日本天皇为摆脱摄关家的控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1068年,后三条天皇即位,开始亲政,并任用非藤原氏系贵族担任要职。他死后,其子白河天皇在位13年,然后就把皇位传于年仅8岁的皇太子,自己出家为僧,称为法皇,另立院厅,继续执政40余年,奠定了院政基础。以后天皇也如法炮制,以法皇身份行使院政权。这种政治形式称为“院厅政治”。 幕府政治 日本封建时期武士封建主军事独裁政权。律令制国家解体后,日本各地兴起武士封建主阶层,到12世纪形成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两大武士集团,彼此争权混战。皇室和贵族往往依靠他们进行政治斗争。1185年源氏消灭平氏,取得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自立为“征夷大将军”,统治全国。幕府是将军的官邸,设有一整套统治机构,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故称幕府政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将军名义上由 天皇封任,实际上是将军擅权。将军授予武士土地和特权,武士为将军效忠,称为“御家人”。幕府政治从镰仓幕府(1192—1333)、经室町幕府(1336—1573)、江户幕府(1603—1868),至明志维新废除。 《贞永式目》 镰仓幕府制定的有关武士的成文法规。1232年制定,其内容凡51条,涉及土地、继承、职守及民事、刑事、诉讼等诸多内容;并以“忠”、“信”等封建道德观念作为社会的最高理想。故而,《贞永式目》不仅是幕府统治御家人的基本法则,也是广泛适用于整个社会的施政大纲。 建武中兴 14世纪初,镰仓幕府的统治衰落。1333年,心怀大志的后醍醐天皇乘幕府内乱势衰之际,联合部分不满武士,起兵讨伐幕府,以图恢复天皇的权力。经一番争战,镰仓幕府垮台,天皇政权恢复,年号建武,史称“建武中兴”。 室町幕府 日本历史上的幕府政治。1336年,实力强大的武士贵族足利尊氏崛起,废黜后醍醐天皇的建武政权,入主京都,自立为征夷大将军,设置幕府,开始了室町幕府的统治时代(1336—1573)。其所建起的是一种地方大封建主的联合政权,实行地方分权的统治。所以,室町幕府时期战乱不已。并逐渐形成了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的战国大名。1573年,大名织田信长推翻了室町幕府的统治。 御家人制度 日本镰仓幕府将军和武士结成的主从关系。那些与将军有主从关系的武士被称为御家人。御家人从将军领受封地并享有特权,有资格出任守护、地头或幕府官员。但必须效忠于将军,世代为将军服军役,战时出征,平时轮流值宿卫。将军的恩给称为“御恩”,御家人对将军的效忠称为“奉公”。武士同将军通过恩给和奉公结成的这种主从关系,称为“御家人制度”。但御家人制度不是对等关系,将军拥有绝对的权力,生杀予夺,任凭将军自决。御家人是镰仓幕府军事组织的基干。 南北朝 日本历史上两朝廷对立时期。1336年,实力强大的武士贵族足利尊氏崛起,废黜后醍醐天皇的建武政权,入主京都,自立为征夷大将军,设置幕府,开始了室町幕府的统治时代。后醍醐天皇不甘心失败,逃至吉野,另立朝廷,与北方京都室町幕府及所挟持的天皇相对峙,直到14世纪末室町幕府统一,史称“南北朝”。 应仁之乱 日本历史上的一次内战。室町幕府建立后,由于将军权力软弱,无力控制守护大名,守护大名之间为争夺权势和土地不断进行封建混战。1467年(应仁元年),因为第八代将军的继嗣问题,爆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混战,参与内战的武士达20多万人,几乎所有的守护大名都参与了战争,混战持续了10年之久,京都被化 为一片焦土。这场内战,史称“应仁之乱”。“应仁之乱”开创了日本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即“战国时代”。 战国大名日本历史上的大封建主。战国时期(1467——1573),各守护大名之间混战不已,一些在地方上拥有实权的幕府中、下级武士和国人领主,乘机扩充力量,形成了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的大封建主,即战国大名。战国大名采取富国强兵的政策,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渐渐发展成为一股统一的力量。1573年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推翻了室町幕府的统治。 织田信长 日本战国时代大名(1534—1582)。经过长期混战,从16世纪中叶起日本逐步实现地域的统一。在兼并战争中,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以名古屋为根据地向外扩张,逐渐压倒其他战国大名,奠定了日本统一的基础。他先败今川氏,又与德川氏结盟。于1573年废掉了室町幕府的末代将军,室町幕府最后灭亡。这时全国已有一半地区在他的控制之下。1582年,织田信长受到叛变家臣的围攻,寡不敌众,被迫自杀身亡,他的统一事业遂由丰臣秀吉继承并最后完成。 丰臣秀吉(1536—1598) 原姓羽柴,出身贫苦下层武士,早年投身织田信长部下,多有战功,颇得重用。织田信长死后,他先竖起替家主报仇的大旗,讨平叛将,统一织田氏家臣,确立起领导地位。而后组织了4次大规模的军事讨伐,到1590年,丰臣秀吉以强力再次统一了日本列岛。丰臣秀吉对部下 的控制极其严格,令其效忠自己一人,培植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他采取尊崇天皇,拉拢公卿贵族,安抚寺院和神社的策略来抬高自己的名声和地位。1586年,天皇任命他为太政大臣,赐姓丰臣氏。他在武力统一天下的同时,也积极着手恢复封建秩序和法制的重建工作。首先,调查统计全国的土地面积和各种经济数据。以一地一作人的方式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按二公一民的比例征收田租;没收民间武器;把农民编成五人组或十人组,组内连保,严防农民反抗。其次,在城市允许工商业者自由经营,统一度量衡,废除关卡,开矿铸币,发展海外贸易,同时又对城市的活动严加管束,扼制、取消了处于萌芽状态的城市自治权,迁富豪商贾,控制工商贸易中心和海外贸易。第三,严令所有武士必须离开农村,迁居城内,不得转化为工商业者和农民,固定士、农、工、商的职业身份,确立兵农分离的原则。丰臣秀吉的一系列政治、社会改革对于整顿日本社会秩序和迅速结束战乱的局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这些措施法规对后世日本社会的演进影响巨大。1592年和1597年他两次侵朝均告惨败,国内不满情绪日增,最后他忧愤成疾,不治而亡 。侵朝战争失败、丰臣秀吉病亡使日本封建统治再度面临新的危机。 德川幕府 1603年丰臣秀吉的部将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幕府,这便是江户幕府即德川幕府(1603—1868年)。1615年,德川家康在大阪之战中消灭了丰臣氏的残余势力,终于使日本摆脱了长期的内战,完成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此时期形成了由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天皇的权力进一步丧失;封建领主同农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等级制度严格;儒学、特别是理学,受到幕府的赏识和推崇,成为维护幕藩体制的官学;对外实行锁国政策。在统治末期,资本主义发展广泛,并在一些地方占据了统治地位。1868年被彻底推翻。 锁国令日本江户幕府关于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法令。1633~1639年先后发布5次。16世纪中叶起,葡、西 、荷等西欧列强先后来日本传教、贸易。为禁止天主教传播,防止商人豪富与幕府对立,巩固幕藩体制,幕府的对外政策从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时起,开始向锁国政策转变。1616年,规定欧洲船只只能在平户、长崎两港停泊交易。1624年,拒绝与西班牙通商。30年代后 ,加快锁国步伐 ,连续5次发布锁国令 。 至此,日本的锁国体制最后完成 。日本维持锁国政策达 200 多年之久 , 一直到1853年在美国炮舰政策的压力下才重新开放。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