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关于大专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大专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关于大专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针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抽象,学习难度大等问题,阐述对该课程实验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以及实践措施,探讨使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具体实现方式。从实验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介绍,并结合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的教学提供指导。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实践 1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进行年来,计算机技术无论在软件还是在硬件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系统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这些应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实际情况,那就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偏向于计算机硬件,其理论性强,抽象,学习难度大。而我校的教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软件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轻视硬件相关知识的学习的心理及现状。如何通过课程实验教学的合理组织与安排,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的目的,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的实践,从实验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介绍,并结合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提供思路和借鉴。 2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育目标定位于使学生掌握单CPU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与内部运行机制,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硬件的功能部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为学习理解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如何被执行的过程和原理提供理论基础。具体教学要求如下:1理解各大部件互连构成整机系统的技术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2理解单CPU计算机的完整硬件组成、基本运行原理、内部运行机制。3能够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并能对一些基本部件进行简单设计。4在知识、能力两方面都得到提高。课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冯•诺依曼结构划分,包括:1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和运算方法,包括:定点数的表示和运算、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2计算机中的运算器部件,包括:算术逻辑单元、定点运算器结构、浮点运算器结构;3存储系统,包括: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主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其他形式的高速存储器、虚拟存储器系统、辅助存储器;4总线,包括:总线信息传输、总线的工作方式、总线仲裁、总线标准;5指令系统,包括: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类型;6控制器,包括:控制器的功能和基本结构、指令的执行过程、微程
序控制器、硬布线控制器;7输入/输出系统,包括:外围设备、输入/输出接口、输入/出信息传送控制方式。 3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
实验教学内容按照理论教学进程安排,以单元实验为主,每一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都对应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并再最后安排一次贯穿课程全部内容的综合性实验内容。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构成比例为431。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既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有了充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验教学方法
不同实验性质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1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实验原理的讲解及实验芯片的介绍→操作步骤讲解及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2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实验方法的讲解→学生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学生设计成果检查→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实验总结→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3综合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综合性实验是将前面几个实验中的单元电路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台简单的模型计算机。使用的单元电路主要包括运算器、存储器,以及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模型机是用微程序控制器实现数据通路的控制,通过执行由机器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体现模型机的功能。其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模型机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步骤的讲解→操作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最后,通过验收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综合给出课程实验成绩。 5结束语
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主动上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具体又直观的展示,使理论教学内容得到了形象化和具体化,有利于理论内容的消化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晓燕,袁春风,张泽生.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初探[J].计算机教育,202121:74-78. [2]杨泽雪,闵莉,王建伟.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20214:107-110.

[3]杨欣宇,李诚,宋广军,.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202118:45-47.
[4]蒋本珊.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5]白中英,戴志涛.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6]李云,胡珊.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的探究[J].实验室科学,2021,164:62-67.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以课堂为主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已经很难与现代教学相适应。为此,将移动互联技术引入到计算机教学,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背景、目的、意义、应用前景、应用目标和应用探索等方面,研究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移动互联;人才培养
1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计算机的教学模式要和新的教学目标相挂钩,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就要与时俱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层次也要不断发展,教学目的已经不再是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而是应以培养实践能力的应用能力为主体。随着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深入,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变中。提高人才培养成效是当前各个计算机教学单位的重要课题。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事实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加强和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息息相关。移动互联技术已经走进大众的视野。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的群讨论功能、移动互联虚拟社区、移动互联视频/电视、移动互联阅读、移动互联阅读、移动互联上网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阔。相较而言,移动互联的通信功能反而被逐渐淡化。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媒体也在不断发展。移动互联技术终端的更新换代以及技术瓶颈的屡屡突破,使得移动互联媒体技术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移动互联媒体技术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前提条件下,仍然具有不容置疑的优势地位。移动互联媒体技术与媒体产品服务、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相关联。可以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移动互联媒体技术有可能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计算机教育新途径的开辟需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桎梏,因此可以换一个视角来变革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形式。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与以往不同,特别是网络新环境出现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都受到了巨大冲击。要有效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需要教师充分研究学生心理方面、情感方面和认知方面的特点。在深入分析当前时代背景的前提条件下,充分有效地利用大众媒体与可用资源,将知识进行分类与汇总,从而改变传统计算机教育中的填鸭式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而将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可以有效实现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2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通过移动互联技术所设计出的媒体交流平台,可以使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变为零距离与最直接的形式。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可为大学生群体的计算机教学服务,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取信息的形式变得自由自在,且可以不受地点和时间等因素的制约。移动互联教学的介质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将这类设备应用到大学生计算机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传统教育的弊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对移动互联技术做出过这样的评价:移动互联技术中的移动媒体的使用,可以改善人性化的服务模式,排除信息垃圾的困扰。移动互联技术具备全新的人网界面,其使用可以克服数字鸿沟,消除带宽瓶颈,且具备完善的共享结构。李幼平院士的预测诠释出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方向,即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通过4G技术等也可以很好地解决带宽问题,使各运营商之间的资源共享,通过三网融合模式更好地为计算机教学服务。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即“21世纪技能”。该技能面向未来,包括移动课堂和移动互联技术等。为了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迎接新时代的挑战,需要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而要移动学习成为可能,就一定要立足于移动互联技术,从而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革命性改变,包括学习评价模式的改变、学习资源获取方式的改变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等。移动互联技术与计算机教学相融合,可以使教学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得教学沟通方式、教学、分享、师生的阅读等更加人性化,增强人机交互的作用,延伸人的感官反应。 3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目标
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使得移动互联技术与计算机教育的融合成为一种基本教学模式。第二,移动互联技术的使用,可以突破班级授课带来的局限,使得计算机教育走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从而彻底改变以往的“黑板+粉笔”的教育教学方式。第三,移动互联技术的使用,使得计算机教育变成一种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模式,从而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主题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网络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第四,计算机教学转变为一种远程视频的实时教研模式,并以网络为主题。第五,计算机教学中的备课采用远程协作备课,而不是以往的传统集体备课。第六,计算机学习变为一种新的移动学习的形式,利用基于平板多点触控技术来实现。第七,计算机教学在移动互联的基础上发生改变,使其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为“移动式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移动互联技术环境与移动设备的多点触控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4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主要涉及以下三部分。第一,笔者认为,要想实现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实现课程资源的移动互联,即移动互联式的计算机教学一定要有一个完善的教学资源库作为保障。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与图书馆、试题库、学习资源库等相融合,通过移动互联、网络技术以及视频技术等对以往的传统资源进行整合,并借助移动互联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资源的互联化与多样化。第二,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以不断完善计算机教学。教学环境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引用,逐渐转变为能够适应移动互联技术的新的形式。
利用移动互联中的移动媒体技术、智能语音技术和无线互联技术等,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第三,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采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校园内网等多网融合的模式,实现课上与课下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利用手机平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创造出新的能够适应移动互联的移动课堂,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互联式进行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 5结语
移动互联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使用得当,可以很好地解决以往传统教学中学习资源不丰富,授课时间有局限,互动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难题。通过移动互联技术以及移动互联媒体的应用,在手机与多触点平板的介质支持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切实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22-25. [2]王建华,李晶,张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55-60. [3]何克抗,郑永柏.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32-34. [4]顾凤佳.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可用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52-53. [5]伦墨华.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139-41.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关于大专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