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

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

时间:2011-11-13 19:52:39    下载该word文档

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

1500年左右完成的地理大发现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及技术准备。

    首先是经济上的动因。14—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流通中所需货币量急剧增加,黄金作为货币的职能日益突出,成为最贵重的交换手段,占有黄金就意味着占有一切。《马可波罗行记》对中国、印度等地的夸张描述,使西欧贵族、商人、航海家把东方看成遍地黄金,到东方实现黄金梦是促进开辟新航路的重要原因。

    其次,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使西欧迫切希望加强东西方贸易,为工业品寻找新的市场。而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三条通道都以东部地中海为中心。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商路为阿拉伯人控制,东方商品需多次转手才能到西欧,价钱非常昂贵。因此西方商人和贵族为了发展同东方的直接贸易,迫切需要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直达东方的航路。

第三,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基督教以人类博爱为教旨,以全人类的宗教自命,充满着一种强烈的使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要求。中世纪发动的十字军东侵,即是以武力扩张基督教信仰的反映。东方祭司王约翰信奉基督教的传说盛行于西欧,使西欧基督徒梦想与之联合攻打穆斯林,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1500年前后欧洲航海家们从事海上冒险活动的动机之一,便存弘扬基督教于海外诸国之想。

第四,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都完成了政治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希望开辟新航路来发展对外贸易,增加收入和扩张自己的势力。贵族、商人以及教会都希望从海外冒险中开辟新市场,掠夺黄金。这一切使西、葡两国商人和贵族充当了第一批远洋探险和殖民者的角色。

第五,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开辟新航路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航海技术得以改进,西欧能制造适于远航的大船,罗盘和占星仪广泛使用于航海,人们相信“地圆说”。而且海上武器和战术也有很大进步,商业上复式薄记,银行和信贷业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出现等,给西欧商业带来了活力,从而加强了西欧向海外殖民扩张的力量。简述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革命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打破了欧洲思想界在封建高压下“万马齐喑”的局面,促使欧洲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精神,它对推动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消灭封建制的胜利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2.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开辟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文艺复兴使文学、艺术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孕育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文艺复兴促进了科学上的革命,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欧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第一,它把人们主要是有教养的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第二,文艺复兴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1719世纪的自然科学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来的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瑰宝,永放光芒。

第四,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它打破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使得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自然权利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的革命权利”、“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4.文艺复兴也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对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有着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它宣扬的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性论,同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要求存在很大距离。

第二,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是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与之没有彻底决裂,而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第三,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下来,如魔法、巫术和占星术等。

总之,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迎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路德新教在德国迅速传播的原因是什么?

1.它得到农民、工人和市民的全面支持,因为这些阶级对天主教会恨之入骨。

2.它得到一心一意想攫取天主教会财产的世俗君主的有力支持。

3.它也得到德国爱国主义者的同情,这些爱国主义者反对罗马教廷对于德国的掠夺和干预。

4.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虽然想扑灭新教运动,但是力不从心:对外战争及内政的棘手问题把他弄得焦头烂额,使得他不遑过问德国的宗教问题。

5.路德个人的主观条件也有助于新教的胜利,他学识渊博,既有雄辩的口才,又能写典籍的文章。他很敏感而又有坚强的毅力,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简述英国资产阶级反对专制统治斗争的原因及其表现。

1.英国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以及资产阶级实力的不断壮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势必同专制制度发生冲突。伊丽莎白统治的末期,就已出现了资产阶级和贵族反对专制制度的征兆。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英国不彻底的宗教改革并不满足,他们渴望奉行加尔文教,要求建立廉俭教会,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的残迹,使教会摆脱国王而独立。他们因这种宗教主张而被称为“清教徒”。广大手工业者、工人、平民和农民逐渐信仰清教。

3.资产阶级与专制制度的冲突还表现在议会与王权的斗争上。伊丽莎白统治末期,国王经常把商业专卖权赐给宠臣,对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1601年,议会再度讨论废除专卖权的议案,对专卖制度进行猛烈抨击。议会的抗议得到伦敦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女王迫于形势,许诺停止出售专卖权,以平息议会内外的不满。这是资产阶级反对专卖制度的开端。

简述日本重新统一的条件及其过程。

1.“应仁之乱”后,内战不休,受重重剥削的农民发动起义进行反抗。各地农民起义此伏彼起,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大名的割据势力,为全国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

2.战国时代,新兴的战国大名兴起,他们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注意发展生产,奖励工商业。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为政治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小武士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3.16世纪,实现政治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由于工商业者的独立性有限,在统一运动中作用较小,以致统一运动完全由封建大名所掌握。先是织田信长打败了许多大名,推翻了室町幕府,成为全国最有势力的大名。以后丰臣秀吉继续进行统一战争,打败了敌手。1586年,他在拥戴天皇的旗帜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克伦威尔护国公制建立的历史条件及其阶级实质是什么?

1653年,克伦威尔用武力驱散议会,自己就任护国主,集立法、行政、军事大权为一身,建立护国公制。镇压平等派、掘土派运动使共和国在反封建斗争方面丧失了主要的社会基础。共和国是在人民的推动下建立的,平等派的存在是共和国强有力的支柱,1649年,平等派被镇压,表明共和国制度失去了一个可靠的保证。远征爱尔兰为军事独裁的建立提供了阶级基础。远征爱尔兰使许多军官和英国本土的商人变成了爱尔兰的大地主,他们时刻感到爱尔兰人民起义对他们的威胁,希望用武力镇压各种敌对活动。同时下层士兵也获取了一些利益,丧失了以往的革命精神。克伦威尔个人才能也为他建立护国统治提供了条件。克伦威尔在战争中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偶像,使他萌发了建立个人独裁的野心。

护国公制就是一种军事专政或者是军事独裁。

西欧启蒙运动出现的背景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西欧启蒙运动出现是必然的。首先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1718世纪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扫除这一障碍,新兴的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准备。其次,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锐利的武器。自然科学家有力的粉碎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枷锁,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启蒙思想家利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和思想方法,提高了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在英国,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霍布士和洛克,后扩展到许多国家。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了高潮,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启蒙思想涉及宗教、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信宇宙存在自然法则,万物都受自然法则的制约,人类社会也受其约束,自然法则反映在人们头脑中,便是理性;二是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人类的未来是充满光明的。启蒙思想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提出了很多的改革意见,其出发点是天赋人权观念。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思想上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制度、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并且为资产阶级提供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清朝前期采取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

明清之际,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清朝建立后,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主要有停止圈地。清刚入关时,为了满足贵族对土地的要求,顺治元年清政府下令允许圈地,持续了20年。圈地运动造成了许多人流离失所,无以为生,被圈占的土地落入了大地主的手中,对农业起了破坏作用。康熙八年,清政府下令停止圈地,缓和了地主与农民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同时还大量地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清朝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摊丁入亩。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前一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继续增加的人口,不再多征。到雍正时,清政府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的方式,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银,平均摊入田赋银中一并征收。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几千年的人头税基本上取消了。这些措施推动了清朝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简述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世界地区联系加强的表现。

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世界联系加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区经济联系密切,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西欧对东欧、西欧对美洲、西欧对亚洲的贸易加强。国际劳动分工第一次大规模地实现了,美洲和东欧生产原料,非洲提供劳动力,而西欧则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并且越来越集中力量于生产。二是全球的政治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穆斯林世界势力强大,它向各个方向扩张。而现在,西欧列强崛起,这个势力活动的范围是全球,这是由于他们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供其经济榨取和殖民的广大领土。三是全球文化的交流加强。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把他们自己的文化带到了新大陆,对土著居民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他们也从印第安人那里学到了许多有益的文化。中国、印度文化也开始与欧洲文化进行接触。

简论英属北美殖民地启蒙思想的产生及其对美国独立运动的影响。

英、法的启蒙思想不可避免地传播到英属北美殖民地。北美殖民地产生出启蒙思想的杰出代表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

富兰克林(17O6—179O年)自学成材,既是发明家,又是知名学者和政论家。他歌颂勤劳,认为农业是增加财富的惟一正当方法,与法国重农学派的观点颇相似,反对英国对殖民地工商业的限制,同情劳动人民,认为“个人幸福是政治社会的最终目的”。他要求废除奴隶制度,主张黑人、印第安人和白种人享有同等的权利,政治上主张实行普选制和一院制议会。起初,他主张殖民地统一,在英帝国范围内实行自治。独立战争爆发后,他坚定地支持独立,捐献个人财产支援独立战争,积极参与领导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杰斐逊(1743—1826年)深受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洛克的思想影响。他反对愚昧迷信,崇尚理性知识。他认为,人的思想一旦从迷信禁锢下解放出来,就能获取丰富的理性知识,知识就能创造财富,并引导人类走向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领域。在政治思想上,他是革命民主主义者,竭力维护人民的自由、平等权利,主张建立人民广泛参政的、实行普选制的民主共和国。他反对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每隔2O年就要对法律或宪法进行复查,以便使法律和宪法能符合时代进步和当代人民的要求。杰斐逊认为奴隶制度是对自然权利的侵犯,因而他主张解放奴隶。他认为:“在自然法则下面,一切人生来都是自由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利。”

以富兰克林、杰斐逊、潘恩为代表的北美殖民地的启蒙思想,唤起了美利坚民族觉醒,促使殖民地人民起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人民去争取民族独立。

试分析法国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

相同点:

1.同属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都是新生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2.革命的主力军都是人民群众。

3.革命的结果都是以新的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了旧的封建专制制度。

不同点:

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法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则与人民群众结成联盟。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披着宗教的外衣掩护下进行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则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在公开的政治路线上同敌人斗争。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保守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比较民主、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在经济上,英国不仅保留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且保留了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义务;政治上,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联合专政。法国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建立了共和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完全统治。

简述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原因。

1.拿破仑在对外战争中大肆掠夺被征服国家的人民,抢劫财富,强征“血税”,力图把被占领国变成法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从而引发了反拿破仑侵略的民族解放斗争。

2.在帝国后期,连年的战争给国内各阶层带来了灾难,农业衰落,工人失业,与海外的贸易被截断。帝国的社会基础日益缩小。

3.拿破仑在反封建方面很不彻底:拉拢任用了一批波旁王朝的旧官吏;力图使帝国制度与封建制度相协调;恢复了贵族称号和等级制度,实行分封制,从而为封建王朝复辟铺平了道路。

4.实行独裁统治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柱,但在帝国后期,法国的军事力量严重削弱,特别是侵俄战争遭到惨败,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及特点是什么?

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各国的革命都是要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的具体革命任务也不尽相同。在德意志,实现国家的统一是革命的主要任务;在意大利,民族问题、民族矛盾成为革命的首要问题。这时所要解决的民族问题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1848年欧洲革命的特点:

1)与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不同,1848年欧洲革命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环境中发生的,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诞生,这对革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2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和城市平民,而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积极参加革命,使1848年欧洲革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3)资产阶级背叛人民,反对革命深入,使大多数国家的革命沿着下降路线发展。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暴露无遗,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英国?

工业革命也称产业革命,是指从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生产阶段,向资本主义机器生产阶段过渡的过程。它以机器生产为起点,以机器制造的基本完成为标志。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以后,扩展到法、美、德、俄、日等国。那么工业革命为何在英国最早发生呢?

第一,英国较早地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经过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上半期英国议会制度的确立,《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案》的公布,都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英国的政治统治,扫除了封建主义的障碍。资产阶级掌权后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的到来。

第二,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奴隶贸易等手段,最先具备了必要的资本、市场等经济条件。这一时期,英国不断发动对外战争,进行奴隶贸易,从殖民地掠夺财富。对内政府还发行大量国债,搜刮国内人民。这些财富集中在资产阶级的手中,并且转化为工业革命必需的资本。

第三,18世纪以后,英国的手工工场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它不仅生产规模大,技术先进,而且分工细致,劳动生产率也很高。这为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同时,工业革命也是以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基础的。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如培根、牛顿等,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为机器的出现解决了许多理论上的问题。

第四,由于圈地运动的开展,英国最先形成了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工资劳动力者三层式社会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作为工业革命先导的农业革命的发生;有利于社会财富向工业资本的转化;有利于生产与科研、企业家与科学家的结合;有利于打破封闭型旧教育体制 并培养新型技术人才;有利于形成开放型的国内消费模式,促成消费竞争,从而给社会生产造成强大的需求刺激。综上所述,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具备了工业革命所必须的全部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前提,所以,工业革命最早就在英国发生了。

简述宪章运动的历史意义。

宪章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宪章运动是英国无产阶级第一次独立的政治斗争,列宁称它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第二,在宪章运动中,英国工人阶级还成立了具有政党形式的全国性政治组织,从而为工人运动开创了一个光辉的先例。

第三,宪章运动对英国后来的政治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英国资产阶级充分认识到工人阶级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第四,宪章运动为国际工人运动留下了经验教训,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材料。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简述巴黎公社的伟大历史意义。

巴黎公社虽然仅存在了72天就失败了,但它的伟大历史意义永远不可磨灭。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它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政治上,第一,它摧毁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五大支柱——常备军、警察、官僚、僧侣和法官。特别是用人民武装取代资产阶级常备军,不仅为一切社会经济进步创造了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且也为防止反动阶级的复辟和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第二,公社不仅摧毁了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物质支柱,也摧毁了他们统治人民的精神支柱——宗教,使人民在思想上获得解放。第三,公社对官僚制度的废除,将国家事务的所谓神秘性和特殊性一整套骗局扫除殆尽。公社实行的民主选举制以及保证选民有真正的监督权、罢免权和取消高级官员的高薪制等措施,既为人民民主,也为国家及其公职人员的“社会公仆”性质提供了可靠保证,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在假民主基础上的官僚制度,避免了公职人员将职位视作升官发财的阶梯而变成新的官僚高薪阶层的可能,这是公社的一个伟大创举。经济上,第一,公社将逃亡资本家的企业交由工人管理,反映了工人剥夺资产阶级生产资料、消灭剥削制度的一种社会主义倾向。第二,它创立了工人直接管理工厂的新制度,第一次提出了“赎买”政策和对私人企业实行监督,这为以后无产阶级国家改造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可作借鉴的经验。文化教育方面,公社对于发展劳动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以后无产阶级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许多可供借鉴的东西。总之,巴黎公社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理论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阶级根源的。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等西欧先进国家取得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开始暴露,经济危机不断发生,这为人们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可能。这一时期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起义三大工人运动。但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对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还认识不清,致使三大工人运动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指导自己革命实践的科学理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马克思、恩格斯在亲自参加革命实践和总结革命斗争经验的同时,吸取了人类的一切先进思想和优秀成果,特别是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想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在德国的古典哲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并把它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他们在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穿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在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思想基础之上对未来社会提出的合理设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理论。

如何评价美国内战?

美国内战又称南北战争,它是美国南北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它从1861年开始,到1865年结束,以北方胜利、南方失败而告终。内战是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美国独立后,北方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与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随着美国领土向西部扩张和工业革命在西欧、美国的发展,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围绕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北双方不时发生冲突。19世纪30年代起,北方废奴运动形成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给南方奴隶主以严重威胁。1860年,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从而打破了美国联邦政府长期被种植园主掌握的局面,成为美国内战的导火线。战争开始阶段,由于北方军队准备不够充分,再加上政府妥协动摇,没有及时解决农民对西部土地的要求和坚决废除奴隶制等原因,北方曾一度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在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林肯于1862年先后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北方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很快扭转了战争的局面,北方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可以说,这两项措施不仅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而且用民主方式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黑人奴隶问题。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美国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上头号工业强国。内战时期林肯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措施,充分显示出内战的进步性,所以说,美国内战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继续,它完成了独立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历史任务,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简述19世纪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

19世纪的自由主义是1718世纪自洛克以来启蒙运动中出现的天赋人权学说的继续和发展,是在反对维也纳会议后封建复辟反动逆流中产生的,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自由主义。它的主要方向已不仅仅是与封建专制的对抗,而是对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导向性理论了。因此,19世纪的自由主义更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形成不少学派。它阐述的理论有许多方面直接针对国家的职能,即要求国家的立法者和决策人以自由主义作为治国的指导方针。这个方针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便是不干涉主义和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主张恰好是工业革命后自由竞争兴起的反映。另外,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政治、阶级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各种社会利益集团形成,特别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兴起,使得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强烈地感到必须明确表示自己独特的阶级利益。所以19世纪的自由主义还带有明显的主张改良、反对革命的倾向。反对当时掌权的土地贵族、金融贵族的独占统治,体现出改革与进步的精神。

关于明治维新的性质,目前国内史学界有几种观点?哪种观点占主导地位?

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历史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不仅对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历史也发生了重大影响。关于明治维新的性质,我国史学界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1)认为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2)认为明治维新是属于近代民族民主范畴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或者说是东方特有的一次民族民主运动;(3)认为明治维新具有改革和革命两种属性,倒幕是革命,倒幕之后是改革。

在我国史学界,持第一种观点者居多,即认为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其主要根据是:明治维新的产生,主要是日本社会内部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倒幕运动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内矛盾,而欧美资本主义的入侵则加深了这一矛盾,当时民族矛盾居次要地位。明治维新是通过国内战争的形式夺取政权后进行改革的,如果没有流血的国内战争的胜利,就不可能有维新运动的成功,这既不同于日本古代的大化改新,也不同于发生在同时代的俄国的改革运动。经过明治维新,日本的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摧毁了幕府领主制,建立以天皇为首的地方资产阶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并采取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措施,使资本主义经济很快就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明治维新还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结合史实分析独立后拉丁美洲长期落后的原因。

拉丁美洲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独立战争胜利后发展十分缓慢,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大地产制的发展摧残了农业,阻碍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使独立后拉美各国的经济长时期停滞不前。在独立战争期间大量土地从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手中转入土生白人地主手中。独立后各国政府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印第安公社土地以及国有土地投放市场,这些土地很快落入大土地所有者手中。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垄断水源、丈量土地、强迫迁移等卑劣手段,夺占农民土地。此外,世界市场对拉美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也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大土地所有制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保持极端落后的大庄园制,主要使用奴隶和债务奴隶劳动,保持原始的耕作方法,生产效率很低。另外大土地所有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贫富悬殊,并造成大量土地弃置荒芜。巴西有1.6%、委内瑞拉只有1%的可耕地用来耕作,大地产制是拉美各国独立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第二,独立后的拉美各国普遍出现了军事独裁统治,即考迪罗统治。考迪罗意指拉美国家的军事独裁者。在取得独立后初期,考迪罗不少是独立战争时期的领袖。后来的考迪罗,多半出身军官或某一地区地主集团的首领。他们取得政权既非来自世袭,也不是通过选举,而是通过武装政变。考迪罗统治实质是独立后各国地主阶级借以维护其统治的一种工具。考迪罗拥有无限制的权力。他们任意修改宪法或终止宪法的实施,宣布军事管制,随意没收人民的财产,任意监禁、流放,甚至处死任何人。他们还搜括民财,抢劫国库、贪污受贿。各个地主集团夺取政权的惯用手法便是发动军事政变。如墨西哥在1824—1848年间,曾发生约250次军事叛乱,更换了31个总统。考迪罗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经常以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来换取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借款,为外国资本的渗入和政治干涉大开方便之门。总之,考迪罗的统治使拉美各国经常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第三,英、美等西方国家,利用拉美的动荡和经济落后,通过贷款和投资对拉美进行经济扩张,控制了拉美许多国家的财政经济命脉。英美的这些做法虽然把拉美纳入了资本主义体系,但打击了拉美的工业,也是拉美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说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其主要方面有利于生产力和经济的继续发展?

垄断组织作为高度社会化的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它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此它产生后又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和采用新技术改造的传统工业部门都要求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巨额投资,符合经济规律的大企业劳动生产率较高,设备精良,技术先进和经营管理现代化都是强化竞争力的要素,垄断组织适应这些客观要求而产生、发展。它的产生既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也具有“调节市场”,以适应市场变化的作用,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较理性地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垄断组织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日趋科学,起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等效果。诚然,垄断组织对生产与经济有某些导致停滞、寄生和腐朽的消极趋向,但其主导作用决不意味着排除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速度较之其以前极大地加快了。

1871—190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历史看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19世纪最后30年至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工业处于空前高速发展。世界工业发展指数(以1913年为1001850年为91870年为201900年为59187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4倍。但是这种经济增长,在主要资本主义列强国家是不平衡的。在这一时期经济增长最快的是美国,在18591899年,工业产量增加了近5倍。美国较少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也很少受到工业技术设备陈旧的束缚。20世纪初,美国已由农业国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农业国家,1889年工业产值已超过农业约2倍,经济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期,德国的工业生产增速仅次于美国。这时期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在德国。德国电气工业的总产值,1891—1913年间增加了28倍,19世纪60年代到1913年德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约8倍。俄国在1861年改革后,日本在明治维新(1867—1868)以来,资本主义工业也获得迅速发展。英国由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相对而言,旧工业及其设备的包袱较重,因而在这时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这时期法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比美、德、日等国缓慢得多。

剖析第二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19世纪80年代,随着欧美工人运动的开展,各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都有加强国际工人团结的愿望。1887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决议,要求在近期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法国工人党等也提出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的要求。

为了与法国的可能派和英国工联主义者争夺对国际工人运动的领导,使国际工人运动沿着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发展,恩格斯敦促法国的盖德派发起召开一次国际马克思主义工人代表大会。

1889714,在巴黎同时召开了两个对立的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其中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大会,有来自22个国家的393名代表参加,他们中包括许多国际著名的工人领袖和活动家。这次会议标志着第二国际的成立。这次巴黎大会的决议指出:“为了工人阶级的解放,只靠劳工的经济组织(工会和工联)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决不与其他政党妥协的社会主义政党”。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庆祝五一节的决议》”,自189051起,每年51日全世界劳动者以组织游行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简论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发展教育措施,是当时社会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教育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这时期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特别重视教育,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以适应这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这也是这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成功的关键之一。

1870年英国入学儿童只有全部学龄儿童的一半。同年,英国政府颁布“初等教育法”,要求各地创办公立小学。1893年英国规定,凡11岁以下的儿童必须入学。1889年英国议会制定技术教育法。在法国,1882年的教育法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的义务教育。在美国内战后,义务教育发展已相当迅速。1862年,林肯政府制定“莫里尔土地法”,帮助各州发展高等教育。1900年,美国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而在德国只有8.3人,法国只有7.6人,英国只有6人。日本在1872年文部省颁布了小学义务教育计划,规定儿童6岁入学,居民每600人就设立一所小学。

普及教育以及发展技术教育,对社会、国家的进步和富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不仅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而且对工业化、现代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有益的作用。

评英美文官制度(19世纪后期)。

为了整治腐败的吏治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19世纪后期英美两国都实现了文官制度改革。两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大体一致。一是对文官的录用实行公开竞争,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二是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给予升降奖惩;三是文官实行常任制,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改革的进步性表现在公开竞争,考试择优,能够提高文官的素质,促进文官的专业化及政府管理上的科学化;按能力和政绩大小给予升降奖惩,能够激发文官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文官实行常任制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可以稳定文官的工作,消除党派争斗中的腐败作风波及政府管理。

文官制度的改革是这一时期政府机构完善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生产高度社会化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客观要求政府工作和经济工作都能由专家进行科学化管理,其中包括城市管理也务必科学化。因此,文官制度的改革,为纠正政府高官滥用权力,任人唯亲,同党同派党徒勾结,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无所不为等弊端和腐败作风,推进资本主义社会良性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剖析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行政权力,强化和完善国家机器的历史作用。

19世纪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普遍出现了行政权力加强、国家机器的强化、政府结构完善的政治新趋向。如到19世纪晚期,英国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中央政府的权力不断膨胀和加强,在美国也是这样。在英国甚至使议会的相当一部分立法权直接转入内阁(政府)之手。在美国,克利夫兰总统第一任期间(18851889)总统就否决国会法案314项,而在17891885年的近100年间,总统一共才行使否决权131次。这都说明英美两国行政(政府)权力的迅速膨胀和加强。

19世纪最后30年,英国于1870年设内政部,加强对地方行政的监督与管理,实行中央集权。与此同时,军队与警察组织也不断完善与加强,军警力量大加扩充,1889年,英国提出海军“双强标准”。在美国,从70年代起设立了司法部,整顿与扩充了警察机构,参谋本部加重配置武装力量,1908年又成立联邦调查局以统治和监视国内人民并在国外进行间谍活动。在德国,1874年军队由35万人增加到40.2万人,1899年德国陆军达到62万人。德国成了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们经常使用国家暴力机器镇压劳动人民。187810月,俾斯麦政府操纵议会通过《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即“非常法”。在实施“非常法”的12年间(1878—1890),全国共有1300多种出版物被查封,330多个工人组织被解散,900多人被放逐,1500多人被投入监狱。国家职能还扩大到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干预。如190210月,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干预了煤矿工人罢工,迫使矿主提高工资、减少工时来解决罢工事件。

简论19世纪最后30年非洲民族解放斗争的特点。

1.武装斗争 、武装起义是反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且发展成有组织的、规模很大的、持久的武装反抗,甚至有的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卫国战争。其中以阿拉比领导的埃及反英斗争(1881—1882)等为代表。

2.撒哈拉以南非洲广大农村以自发宗教运动的形式进行反殖民侵略斗争。其中以苏丹马赫迪起义(1881—1890)等为代表。

3.以工人和市民的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反帝运动的兴起。其中以1893年埃及开罗几家卷烟厂联合举行罢工(埃及工人的第一次罢工)为代表。

4.非洲民族知识分子阶层为主力的、以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为内容的反殖民统治斗争。其中以西非黄金海岸的知识分子联合酋长和商人反对英国殖民当局剥夺非洲人土地的斗争为代表。

简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标志资本主义已过渡到帝国主义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

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即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特征之一是世界殖民地已被瓜分完毕,在此基础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再瓜分殖民地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列宁认为,这三次帝国主义战争,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8984月,爆发了美西战争,美国力图夺取菲律宾、古巴、波多黎各等原属西班牙的殖民地。189910月,爆发了英布战争,英国竭力从布尔殖民者手中夺取南非地区的殖民地。19042月,爆发了日俄战争。日本以不宣而战的手段,疯狂地从俄国“势力范围”中夺取朝鲜和中国东北南部地区。

剖析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三次高潮。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对亚洲的不断侵略,亚洲诸国的封建经济的逐渐解体,社会基本矛盾和与西方殖民者的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中期形成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其主要内容包括:印度土兵反英大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和中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等。这次运动高潮的主力军是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印度部分封建王公也参加了反英起义。由于亚洲国家经济、政治的落后,这次运动未有先进阶级思想领导,而以宗教作为组织和动员群众的手段。

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这时期的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与瓜分世界殖民地的争斗,使亚洲诸国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进程深化,同时亚洲各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出现了早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时期亚洲诸国爆发了第二次民族运动高潮,其主要内容包括:1876年以来的奥斯曼青年党人的改革与立宪运动、1885年印度国民大会的成立、中国的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等。这第二次民族运动高潮发展的水平较之第一次已有所提高,它包含了下层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起义和早期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但前后两者尚未结合,也就是说,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尚未领导下层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

20世纪初,亚洲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初步发展,本民族的资产阶级基本形成,由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更趋激化,终于爆发了以“亚洲觉醒”为代表的亚洲近代第三次民族运动高潮,其主要内容包括:1905年伊朗革命、印度反英民族运动高潮、青年土耳其党人革命、中国辛亥革命等。这第三次运动高潮较之第二次又有所发展,下层人民群众的基本斗争与上层资产阶级运动开始结合,运动的总体由过去的“自发”开始走向现在的“自觉”,新兴资产阶级以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相号召,运动发展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在“东方屈服于西方”的大环境下,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近代亚洲三次高涨的民族运动都失败了。然而,这是被压迫民族前进中的失败。至20世纪后半期,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运动均获得了胜利。

研究综述

如何理解殖民主义这一概念?

国内史学界存在三种观点。

第一种为传统的观点,认为:是西方列强宗主国对其附属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行压迫、奴役和剥削的一种侵略政策,主要目的就是掠夺财富。其论据是:

从殖民制度和殖民体系这两者的区别来定义,认为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就像殖民制度被看成是宗主国对殖民地进行剥削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机构的总和一样;殖民体系则是指受帝国主义国家压迫和奴役的殖民地附属国的总和(刘诗白:《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及其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第二种观点和上一观点基本相同,认为殖民主义是西方列强对非西方世界的一种侵略政策,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掠夺财富,它的这一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同时,还把近代以来殖民主义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殖民主义产生时期(15世纪初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本原始积累使这一时期的殖民政策具有野蛮和残酷的特点,武力征服、不等价交换、贩奴等超经济强制是殖民奴役的主要方式。

第二个时期是殖民主义发展时期(19世纪初至70年代),殖民帝国侵略的目的在于确保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殖民掠夺的主要形式也相应转变为商品输出。

第三个时期是帝国主义时期(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殖民侵略的目的除了确保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外,还要为本国的剩余资本寻找投资场所,因此资本输出成了殖民剥削的主要特征。

第四个时期是新殖民主义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利用经济优势对第三世界进行广泛的渗透扩张,以实现不带政治兼并的经济兼并(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第三种观点不同于传统的观点,是目前最具典型意义的观点。认为:从广义上讲,殖民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现像,应被看成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发展阶段,作为近现代历史发展整体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的是1500年以来全球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世界范围内发达与欠发达国家之间不断发展变化的关系,表现为一个相应的社会发展阶段。它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产生的,但要比资本主义更早地退出历史舞台。从狭义上讲,殖民主义代表着一系列的政策、观念与行为方式等,它指的是在现代世界体系中,西方宗主国为维护中心与外缘地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制定的,反映了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特色的方针、政策。它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对外缘地区和半外缘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打断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对它们的财富进行了肆意的剥削和掠夺,又在客观上具有着社会改造作用(转引自高岱:《“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考释》,载《历史研究》1998年第1 期)

启蒙运动为什么首先在法国展开?

对启蒙运动首先在法国展开并且达到高潮的原因,史学界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启蒙运动在法国蓬勃发展与天主教会在法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中的统治密切相关。论据如下:

第一,天主教会君权神授观念、宗教迷信的愚昧思想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封建君主也竭力加强天主教的地位,严厉镇压各种异端学说。

第二,宗教改革的失败,法国思想家们只有利用和改造自然神论、唯物思想来击败神学权威。

第三,法国的第三等级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承担全部赋税和封建义务,思想家要求自由平等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理愿望,使启蒙运动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大,而且很快兴起和发展。

第四,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武器,对思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18世纪法国思想家都热心于科学,而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政治革命。(许序雅:《论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蓬勃发展的原因》,载《贵州师大学报》19853期。)

第二种观点认为: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对启蒙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论据如下:

第一,18世纪中叶,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成为一支相当强大的力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随之成熟,抨击旧制度、赞美英国新体制,成为启蒙运动的内容之一。

第二,从孟德斯鸠、伏尔泰、百科全书派的著作中即可看出,理性的威力在各个方面增长,并预示着启蒙运动的展开。启蒙思想家的学说各异,但目标是一致的,争取政治自由和批判的权利,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反对教会权威、君主专制和等级特权,抨击一切不合理的东西。

第三,在上述活动中丰富了有关建立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思想,真诚地启发民智,渴望国家去旧布新,人民幸福。(王养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载《历史研究》19842期。)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对启蒙思想家的影响。论据如下:

第一,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家除借鉴1416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和唯物主义外,他们还广泛地向东方各民族优秀文化学习。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为启蒙思想家所瞩目,他们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法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中国儒家学说中自然神论在反教会反神权斗争中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武器。他们把儒家的思想归结为一整套伦理道德标准,从中看到其哲学思想的威力。为了追求理想化的国度,启蒙家对中国政府机构设置,科举制度和监督制度赞颂不已,为他们反封建斗争增加思想材料。(许明龙:《中国古代文化对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影响》,载《世界历史》19831期。)

关于罗伯斯庇尔的评价。

对罗伯斯庇尔的评价,历来褒贬毁誉皆有,存在较大的分歧。目前主要有四种意见。(陈启能主编:《建国以来世界史研究概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一种意见认为,罗伯斯庇尔是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先驱;他是革命的现实主义,而不是伪善者;是一个有节制的恐怖主义者,而不是一个嗜血成性的君。(陈崇武:《评罗伯斯庇尔》,载《历史研究》1979年第10期;孙娴:《罗伯斯庇尔》,《外国历史名人传》。)

第二种意见认为,罗伯斯庇尔执行的恐怖政策在前期是完全必要的,打击了国内外敌人,保卫了革命的成果,但后期的恐怖扩大化产生了很坏的后果,罗伯斯庇尔应对此负有责任。(赵瑞芳:《评罗伯斯庇尔》,载《思想战线》1982年第6期。)

第三种意见认为,罗伯斯庇尔支持群众的限价要求,并把这一要求变成了现实,甚至远远超出了下层群众限价要求的范围;他的思想和行动更完整、更集中、更彻底地反映了无套裤汉运动的要求,并在限价问题上同吉伦特派进行了斗争。(李永昌:《罗伯斯庇尔和限价问题》,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第四种意见认为,罗伯斯庇尔诚心要按照他的方式把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但思想方法是唯心主义的,行动方式是简单粗暴的,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扩大了内部矛盾,镇压“过激派”和“温和派”使雅各宾专政脱离了人民,最终自己被送上断头台。(张芝联:《略论丹东》,载《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

巴黎公社的历史渊源。

目前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巴黎公社是第一国际的精神产儿。理由如下:

第一,第一国际建立后,马克思主义对蒲鲁东主义斗争的胜利,使其中一些蒲鲁东主义者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大批优秀的工人革命家脱颖而出,成为巴黎公社的骨干。

第二,国际的巴黎支部在巴黎公社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而且工人阶级的精华都属于国际,他们都浸透了国际的思想。

第三,公社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文教、妇女、外交方针,基本上体现了国际的精神。(《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二种观点认为,巴黎公社是法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法国民族传统的产物,同时,国际精神的影响,对公社的产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的、更不是惟一的,说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同法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不恰当的。论据如下:

第一,巴黎公社是在法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情况下发生的。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国大片地区,“国防政府”试图出卖民族利益,解除巴黎工人武装。为保卫祖国、保卫首都、保卫共和,巴黎工人阶级和革命者在94后发动多次起义,318起义只是一系列起义中成功的一次。他们要求推翻卖国的国防政府,建立巴黎公社,实行自治,在很大程度上掺杂着对大革命时期的“民族的回忆”。

第二,从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所发布的一系列文告来看,他们要求建立的不过是地方自治政权,对全国政权的要求也仅仅是有工人代表参加的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从公社领导核心各政治派别的思想渊源看,公社的主要派别是布朗基派、蒲鲁东派、新雅各宾派。这些派别都是根植于法国的土壤,继承19世纪法国优秀思想家、革命家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他们虽然做出了许多正确决定,制定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措施,但他们的学说同科学社会主义都有不小的距离。

第四,公社这种政权组织形式,以及公社内部组织采取建立工作委员会来代替政府各部,以武装的国民自卫军代替常备军,更是法国民族传统的继承。(洪韵珊:《关于巴黎公社产生渊源问题的探讨》,载《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2期。)

第三种观点强调巴黎公社革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迫于外部形势和传统的影响,但更强调这次革命的自发性。理由如下:

第一,318起义不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出现了资产阶级统治危机,进而触发了一场无产阶级革命。

第二,经典作家说过:“巴黎的起义完全由巴黎的工人发动的”、“公社是自发产生的,谁也没有意识和有计划地去准备它”。

第三,第一国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促使公社诞生,但国际精神对巴黎的工人阶级是有影响的。(赵瑞芳:《对巴黎公社的再研究》,载《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美国内战的性质。

传统观点认为,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这种观点的论据是:内战是南方奴隶制种植园制度与北方资本主义制度矛盾发展的产物;人民群众在内战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结果是消灭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奴隶制度,使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国家最高统治权;用资产阶级民主方法解决了土地问题,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刘祚昌:《美国内战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0世纪90年代初,有的学者开始对传统观点提出挑战,认为,美国内战并非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或相互对立的政权之间的战争。美国内战主要是美国资产阶级内部两大集团(即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农业资本家集团)围绕采用何种劳动制度问题而爆发的一场暴力冲突。它包含了革命意义,以战争形式为废除奴隶劳动制度奠定了基础。但不能因此断定它就是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只是使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平息了南方种植园资本家集团的叛乱,迫使其放弃了落后、野蛮的奴隶劳动制度,转而采取统一的、符合资产阶级整体利益需要的自由雇佣劳动制度,用暴力方式完成了资产阶级内部两大利益集团在生产方式方面的大调整。其论据如下:

第一,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属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经济范围。与典型的资本主义农业的区别是在于它使用带种族奴役色彩的黑人奴隶劳动制度。美国内战冲击的不是“南部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而是南部种植园经济中采用的奴隶劳动制。

第二,内战前南方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从属于整个联邦政体,内战期间南方的目标也不在于另建奴隶制社会制度,而是要保护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在其经济活动中使用奴隶劳动的权利。

第三,虽然人民群众在内战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美国领导力量的资产阶级始终控制着局势的发展,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战争一直处于有领导、有秩序的进程之中。

第四,经典作家在评论美国内战的性质时非常谨慎,虽然强调其进步的和革命的意义,但从未明确指出美国内战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金卫星:《对美国内战性质问题的若干质疑》,《世界历史》1992年第2期。)

关于垄断资本主义是否即帝国主义与“超帝国主义”理论。

学术界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最后阶段。

列宁在1917年出版《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新阶段》,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列宁著《帝国主义论》。列宁逝世后10年,即1931年该书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为书名出版。在俄文版第一、二、三版的《列宁全集》中,该书是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为书名的。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最高”、“最新”、“最后”的含义,当然是有所不同的。列宁在该著作中认为,帝国主义是成熟的、过渡成熟的资本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同时,把该时代称之为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第二种观点认为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是错误的,必须批判。

考茨基写道:“从纯粹经济的观点看来,资本主义不是不可能再经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把卡特尔政策应用到对外政策上的超帝国主义阶段。”

布哈林在《世界经济》一书中写了《帝国主义的“必然性”和“超帝国主义”》一章,批评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布哈林认为:超帝国主义在理论上是可以设想的,但是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这种抽象的经济可能性决不意味现实的可能性”,因为在此之前,无产阶级革命就会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列宁也批判了超帝国主义论。他的思路大体上同布哈林类似,认为抽像地设想超帝国主义阶段是可以的,但在出现一个统一的世界托拉斯、即各国金融资本实行“超帝国主义的”世界联合之前,帝国主义就必然会崩溃。

列宁和布哈林的论断都反映出对无产阶级革命较快地取得胜利持过分乐观态度,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又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他们的看法。但是,十月革命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并未以死亡告终。虽然,一战后德国帝国主义暂时崩溃了,但后来的希特勒德国,依然是帝国主义。二战中,德、日、意帝国主义崩溃了,但垄断资本主义并没崩溃,而且长足发展。所不同的是,二战后尚未发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帝国主义战争,与此同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已经崩溃。

第三种观点认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资本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28年,布哈林在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1927年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的改造时期,资本主义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相当巨大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联系的普遍改组。”(《布哈林文选》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8页。)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