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课题 1. 游击队歌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4
理解作品的内涵,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 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及历史背景。
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唱,并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内容。
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作表现歌曲。
通过学唱歌曲,学生能用不同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歌曲《游击队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学生迈着自信豪迈的步伐进入教室。 二、导入
是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敌后,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终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反映这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歌曲《游击队歌》 三、新课教学
1、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演于1964年,是由一批革命历史歌曲组成的,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表现感人的艺术形式,《东方红》不
仅仅是一部壮丽辉煌的中国革命音乐舞蹈史诗,更是一部凝聚了中国最具权威的、著名词曲作家智慧结晶的经典巨作。在这次《东方红》交响音乐会中,除了当年已有的曲目外,还将加演《走进新时代》等反映新时期成就的优秀歌曲,集合了一大批总政歌舞团的著名歌唱家及新生代歌手,其中包括程志、曾明信、梦鸽、于乃久等。
2、观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版本的《游击队歌》 3、聆听男声四重唱版本的《游击队歌》 4、学唱歌曲。
视唱曲谱。教师完整视唱全曲。学生随教师模唱。跟不上的同学可以用啦啦啦来唱。
5、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通过反复学唱歌曲,请大家思考,能否用其他的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创作、表现歌曲?

6、思考并讨论
总结:把学生图画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作为背景。表演组的同学拿道具表演,其他同学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齐唱歌曲。
7、完整演唱《游击队歌》,加入学生的创造性表演。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歌曲《游击队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顽强斗争精神。通过参与、讨论和表演,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游击队歌》的深刻内涵。

课题 2. 四渡赤水出奇兵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4

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理解歌词中心句。
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避孕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二、作者简介:

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共委员。
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三、背景介绍
四渡赤水:1935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1935119日,一渡赤水;2月中下旬,二渡赤水;3月,三渡赤水、四渡赤水。
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教学后记
在远离了战争与贫困之后,学生成了很难感动的一代,甚至不相信历史的真实。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我从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入手,让学生在有情朗读中感受歌词情感,体会用词精妙,理解歌词的艺术性,进而学唱长征歌曲,师生合写“报幕词”,课后再进行个性化练习,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飞跃,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课题 3. 保卫黄河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学习、体验大合唱的声乐演唱形式,并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里相应乐章
增强对这些艺术形式表达的效果的了解;同时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在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的同时,使同学了解这支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争精神与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
教学过程:
1《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他不可遏制的创作热情,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厂这部巨作的初稿。同年5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毛主席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冼星海日记)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8年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写成长诗——《黄河吟》。和光未然有过多次合作的冼星海凝神倾听后,突然,他一把夺过光未然的诗稿,冲回宿舍——他要立刻把这部长诗谱上音乐!

从3月26日开始,冼星海窑洞里的灯光彻夜通明。他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在土炕上日夜赶写。奔腾的乐思常常使冼星海无法自抑,他时而斜躺在土炕上抱头沉吟,时而坐起来振笔疾书。六天后——1939年3月31日,《黄河大合唱》脱稿了。4月13日,经过10多天的排练,《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
从此以后,伴着抗日的烽火,随着复仇的巨浪,《黄河大合唱》响彻在青纱帐里、长城内外,合唱人数从30人、60人、80人,壮大到100人、500人、1000人;演出地点从延安、重庆、香港,扩大到纽约、神户、多伦多。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A《黄河船夫曲》(齐唱) B《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C《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D《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 E《河边对口曲》(对唱)F《黄河怨》(女高音独) G《保卫黄河》(轮唱) H《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教学后记
1、了解什么是大合唱
2、学习体验黄河大合唱中四个乐章

课题 4. 黄河大合唱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学习、体验大合唱的声乐演唱形式,并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里相应乐章
增强对这些艺术形式表达的效果的了解;同时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在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的同时,使同学了解这支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争精神与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
教学过程: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乐曲共分为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曲。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冼星海,1905613日出生于广东番禺,父亲冼喜泰是一个船工,在他出世时已去世,母亲黄苏英是一个农村妇女。冼星海自少依靠祖父生活,六岁时祖父去世,随母亲到南洋,进了一所旧式学校。
1924年,冼星海学习结束,做过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员和岭南大学音乐教员。二十一岁到北京进北大音乐传习所学理论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翌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1929年离开国立音乐
院,加入田汉所组织的南国剧社。

1930年,二十五岁的冼星海出国到法国巴黎,随奥伯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在巴黎六年。
1935年夏末回国,改变了创作方向,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开始写作第一交响曲,并于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与公司意见不合而辞职,转入新华影片公司任《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的音乐指导。
1937冼星海为《日出》《大雷雨》等剧作曲配音。
8·13”事变后,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年底留武汉,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与张曙等共同主持武汉抗战音乐运动。第二年11月,奔赴延安,出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1937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
19405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19454月在病中完成最后的作品《中国狂想曲》1030日病逝莫斯科,享年40岁。

背景介绍
1938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教学后记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课题 5. 咿唷嘞啦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4

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刚果歌舞曲《咿唷嘞啦》
能够根据歌曲情绪编配节奏型,并为歌曲演唱作伴奏。

教学过程:
一、背景资料
《咿唷嘞啦》是一首刚果民间歌舞曲。“咿唷嘞啦”(yi-you-lai-la刚果民歌中一种欢乐的衬词,本身没有什么具体含义。
这首歌舞曲的来历是:刚果的电台音乐主持人穆旺当卡先生,来华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并向中央音乐学院学生传授刚果歌舞音乐,这是其中的一首。该曲原名《Shangwe,共有5段。我们将开头的3段加以译配作为教材歌曲。刚果民间歌舞曲带有即兴性质,由穆旺当卡先生记谱,并译出歌曲大意。
歌词大意:孝敬父母,会使你长寿。选定你要走的路,道路虽长,但是只要你坚持下去,慢慢地走下去,你总能达到你的目的地。不要轻
信别人的话,凡事都要自己亲眼看到,亲身经历,这样你才会有正确的看法。 二、歌曲分析
非洲民间音乐有它独特的风格特点,且是即兴演唱。
歌舞曲《咿唷嘞啦》用F大调和4/4拍子记谱。中等速度。这首歌舞曲和一般的歌舞音乐一样,其显著特点是极富节奏感。但是,它的节奏和旋律颇具特色。在歌声里,我们仿佛听到了非洲丛林里欢腾、激越的歌声和鼓声。
这首歌舞曲的舞蹈动作十分简单,双臂稍弯曲、两掌相对于胸前,随节拍做前后自由摆动,双脚作前进若干步和后退若干步的交替动作。领舞者即兴创作歌词(曲谱的第一声部,其他人做群舞动作并合唱(第二声部相随。这里截取开头的3段作为我们的教材歌曲。其结构可以认为是单三部曲式。
三、学习歌曲《咿唷嘞啦》
1.充分利用示范演唱,通过模仿学习歌曲。 2.试着随歌曲做简单的动作。
3.领唱和合唱。学会歌曲之后再做各种变换形式的领唱和合唱练习。 4.选用鼓和适当的节奏型为歌唱和动作伴奏。

教学后记
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课题 6. 非洲的灵感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聆听非洲民间歌曲《阿伊亚—非洲的灵感》和《寻找朋友》,感受、体验这两首歌曲的风格特点。 知道马林巴、非洲鼓等代表性非洲民间乐器,并能辨认这些乐器的音色。
能够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民间音乐中,辨别其中具有非洲风格特点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背景资料
中非,是非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南部为丘陵性高原,北部为平原。热带性气候。境内有很多河流。面积617000平方公里,人口225万。人口集中在西部。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0%。主要种植棉花和咖啡,森林面积广大,盛产名贵木材。矿产丰富,主要生产钻石和黄金等。公9世纪出现过一些部落王国。1885年法国入侵。1960年独立,成立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 二、歌曲简介

《阿伊亚—非洲的灵感》是由“黑色之音”演唱组演唱的一首中非民间歌谣。“黑色之音”是英国一个女子无伴奏歌唱团体,由5位英国籍黑人女歌手组成。她们本人来自加勒比海地区,但她们的祖先都是非洲
西部黑人。该演唱组专门演唱全世界的黑人音乐,既有非洲的传统歌曲、黑人灵歌,也有拉丁美洲的黑人歌曲。该演唱组成立于1989年。她们的歌声不仅在非洲故土回荡,也把黑人音乐传播到了北美、欧洲和拉丁美洲各地。19962月,她们来到北京,把全球黑人丰富多彩的歌声带给中国人民,受到热烈欢迎。
《阿伊亚—非洲的灵感》是由“黑色之音”演唱组改编演唱的中非民间歌谣,演唱形式为无伴奏女声三重唱。全曲没有语义性歌词,只有“嗨呀,嗨呀”一类的衬词。表达了一种相互呼唤的情景。 三、黑人歌唱的特点:
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的呼应歌形式;为多声部音乐,尤其是复调音乐:强烈多变的节奏和喜欢用多线条节奏;对敲击乐器的偏爱等。这首《阿伊亚—非洲的灵感》从头至尾都采用了领唱和合唱相交替的非洲传统呼应歌的形式。即由一个人唱出一个固定的、不断重复的音型,然后另一个人独唱,同时由三个人组成重唱,形成三条旋律线同时进行的结构,女高音声部有时用花腔演唱。在音乐进行中又形成模仿、交替等,错综复杂,富有生气。

教学后记
本课采用“黑色之音”演唱组的原始演唱录音。课本上和教学参考书上的乐谱根据音响纪录。为便于学生使用,课本采用了比较浅易的记谱方法。 能够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民间音乐中,辨别其中具有非洲风格特点的音乐。

课题 7. 非洲民间乐曲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通过欣赏,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感受乐器音色和认识乐器。
教学过程:
一、《西非民间音乐》
马林巴。流行于非洲各地的木琴称为马林巴。非洲马林巴既可独奏,也有合奏。
果拉琴。也称可拉琴或科拉琴。是一种带有葫芦共鸣器的弹拨乐器。琴弦最多有21,这种乐器在西非十分盛行。
《西非民间音乐》是一首由非洲的马林巴和果拉琴等乐器演奏的民间合奏曲。 二、《巴玛亚》
加纳歌舞曲《巴玛亚》是一首被称之为“高级生活”的西非现代歌舞曲。这首乐曲的节奏很复杂,而且十分强烈。音乐的特点是,非洲民间音乐和欧洲现代音乐相混合。这种被称为“高级生活”的非洲流行音
乐,已不是纯粹的非洲传统音乐,但它仍保持了非洲音乐的特性。 三、《战士的舞蹈》
非洲鼓。鼓是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鼓在非洲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和用途。非洲人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而舞蹈又离不开鼓。《战士的舞蹈》就是一首加纳民间舞蹈音乐。
总之,非洲音乐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是节奏,鼓正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是表达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乐器之一。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它乐器无法比拟的。

四、欣赏“非洲民间乐曲片段”
感受乐器音色和认识乐器。这里选择的3首器乐曲片段,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几种代表性的非洲民间乐器,并能够听辨它的音色,不要求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其他方面。结合课本上的画面,注意聆听乐器的实际音响。有条件的话,使用音像资料和软件。
比较的方法。对比要有明确的目的,并注意对比的难易程度。例如,课本上要求学生聆听2首乐曲片段,要求指出各是哪个地区的民间音乐。

教学后记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可以采用先不向学生介绍乐器和乐曲,而是先听音乐片段,启发学生自己去辨别器乐和乐曲,或者在课本上的3种乐器和乐曲当中做出选择。然后进行讨论,归纳。还可以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将知道或喜欢的非洲地区音乐介绍给大家。

课题 8 . 采茶舞曲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4

通过聆听茶歌,体会民歌中山歌、小调的特点。 通过学唱《采茶舞曲》及越剧曲目的欣赏,感受轻快的舞曲节奏与欢快的音乐情绪。
学唱《采茶舞曲》,感受轻快的舞曲节奏与欢快的音乐情绪。
体会民歌中山歌、小调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外国人眼里,ChinaTea(茶)是同义的。说到中国人与茶的渊源,我们不得不提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几千年前“神农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尝百草”,无意品出了茶的妙趣。从此,中国人与喝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背景简介:
“采茶”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的一种民间歌舞。各地区的 “采茶”歌舞,内容和表演形式大体相同。这首歌舞小调《采茶舞曲》,作于1958年春,是作曲家周大风根据浙江的民间“采茶”歌调,吸取越剧唱腔音调,创作而成的一首“浙江味”浓郁的新民歌,因而它一直被作为浙江
省人民广播电台节目的开始曲。 三、学习歌曲
注意歌曲的“浙江味”
歌曲前四句,在赞美江南秀美的景色及茶乡西湖的新气象,音乐婉转细腻,还有轻巧的色彩。
后几句表现采茶姑娘吃苦耐劳的劳动形象,最后还表达了采茶姑娘的心情。
四、讨论:请同学们唱歌词之后提问:这首《采茶舞曲》描绘了怎样一幅美丽画卷? 五、教师总结:
1、歌词前四句,在赞美江南秀美的景色及茶乡西湖的新气象,音乐婉转细腻,还有轻巧的色彩;
2、后几句表现采茶姑娘的劳动景象,最后又表现了采茶姑娘们的心情。

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
1、通过对茶文化的了解,为歌曲的教唱和再创造预设伏笔。 2通过咏茶培养学生的群体精神及合作能力,开拓思路,发挥想象,把生活中的场景艺术化的再现于表演中。
3、通过探究、体验、实践等措施,达到最大限度的挖掘、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

课题 9. 龙船调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4

了解山歌的特点。
体验《龙船调》的地方风格。
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感受《龙船调》的内容及地方风格,并试着用表演的形式来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龙船调》 二、歌曲简介
《龙船调》原名《种瓜调》。民国40年间,退役军人王竹清(外名王疤子,喜爱曲艺)回归柏杨坝哼出了几句歌曲,后经谭代伟、周立品、肖九畴等人重新谱曲填词,由王七斤装花旦,周立品饰小生,吴庆业扮丑角及瞿廷生、王竹清等伴唱才将这璀璨明珠呈送世人面前。为柏杨花灯调的主旋律。20世纪80年代《龙船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和《中国民歌40首大联唱》优秀民歌。
1956年以前,《龙船调》原本是群众逢年过节,划彩莲船时常唱的一
首民歌,所以,开始人们叫它灯调。又因为歌词内容是种瓜,所以,人们又叫它种瓜调或瓜子仁调。解放前,种瓜调一直在利川市城和汪营、柏杨等地广为流传,并在歌唱间伴有打击乐器。 三、歌曲发展
1955,黄汝家先生的同事原利川县文化馆音乐辅导干部周绪卿,黄业威(二人相继作古)到利川柏杨坝镇采风,正巧碰上柏杨坝镇民间艺人玩花灯,优美的旋律、风趣的表演一下子吸引了他们。周、黄二人听完演唱,如获至宝,当即对《种瓜调》的词曲进行了记录,改为表演唱,定名《龙船调》 四、利川民歌
利川除了《龙船调》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民歌,比如:《筛子关门眼睛多》《薅草锣鼓》《石工号子》《打把扇子送情郎》等等。利川民歌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曲调优美固定,歌词千变万化。歌词既有传统唱段,又可随口便答,即兴创作。
受以《龙船调》为代表的利川的丰富优美的民歌影响,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光顾利川,他们来到利川。在这里,来自都市的人们无不感到一身轻松,尤如进入了世外桃源,置身于琼瑶仙境之中。

教学后记
通过欣赏《龙船调》,我们了解了山歌的特点,也了解了湖北民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音乐文化风格迥异,同学们要尊重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加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课题 10. 十送红军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4

学唱歌曲《十送红军》,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了解江西红色历史,感受体验歌曲情感
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发扬革命传统 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朴素、不怕困难、坚韧顽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红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著名的江西民歌有:送郎当红军、请茶歌、斑鸠调、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
红军长征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红军不畏强敌不怕艰险艰苦奋战,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你能说出几首歌颂红军长征的歌名或诗歌并朗诵吗?如:七律·长征、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出奇兵等。 二、背景介绍:
《十送红军》是一首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是红军长征之前,流传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众多民歌之一。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
难分。《十送红军》基本上是套用赣南民歌的《送郎歌》"七送"后,又用了赣南民歌的《摇篮花开》曲子。
红色经典出自红土地。《十送红军》久唱不衰,深入人心。张士燮、朱正本深入红土地体验生活,吸取民间文化精华,对民歌的搜集整理创作花了大功夫,这种功绩值得称颂褒奖,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此歌尚不达十全十美,我们也不求全责备,问题是作者却发出了一番否定源由的新论,使我们不得不出此举,旨在以正视听,维护历史的真实性,维护歌曲 《十送红军》署名的准确性、严肃性,为赣南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讨回公道。
歌曲旋律中有一个主体(α)和两个复体(b和c)从而构成ααbcα的结构形态。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虽然在短句间歇时有间奏穿插其中,但从整体来看,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现象。全歌给人的情绪感觉是融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装饰音及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极富江西地方特色。

教学后记
江西这片红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民歌,更孕育了勤劳纯朴的人民。今天,我们唱响了红土地的歌曲,唱热了我们的心扉。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我们应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最后,让我们唱着《十送红军》结束这节课

课题 11. 鳟鱼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4

体会大小调在音乐中的情绪变化 了解舒伯特生平及音乐作品
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语言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作品分析:
《鳟鱼》是舒伯特1817年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 二、作者介绍: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欧洲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生活贫困又不愿依附于权贵,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年仅31岁就离开了人世。舒伯特的创作体裁非常广泛,包括歌剧、交响乐、重奏乐、奏鸣曲等,其中歌曲是舒伯特有特殊成就的
创作领域,被誉为“歌曲之王” 三、作品结构图(略) 四、重奏乐:
又称之为室内乐,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近代室内乐指每一声部都由一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合奏曲。按声部人数的多少可分为“二重奏”“三重奏”等,也可按演奏的乐器分为“铜管重奏”“木管重奏”等,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弦乐四重奏,分别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 五、变奏曲式:
由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及若干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变奏中最初的呈现并作为以后变奏所依据的原型部分,称为变奏的主题,其后的各次变奏依次称为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结构图式A+A1+A2+A3„„ 六、常见变奏手法:
改变演奏、演唱方式:加入各种装饰音;改变音色、速度、力度、节奏、调号等。

教学后记
在今天的这堂课中,我们初步感受了“变奏”,探索了音乐要素中在变奏中是如何展现魔力的。如果说舒伯特总是带给我们幻想,那么这些神奇的变奏则为幻想插上了翅膀。愿你用实践丰满你的羽翼,我期待着与大家共同分享!

课题 12. 惊愕交响曲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4 5
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演奏,培养学生竖笛和其他乐器的演奏水平及合奏的能力
通过学生亲自演奏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作品,模仿并实践演奏,完成教学。 发挥特长生的优势,让他们有更多的展示空间
通过参与演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器乐演奏的兴趣 通过分析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分析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各种演奏形式,以学生普遍学习乐器的合奏为主,鼓励学生从实际条件和各自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

二、背景分析
《惊愕交响曲》是海顿的代表作品,其中以第二乐章最为著名。作品采用变奏曲式。作品的主题并不难, 在备课时,因为教材没有提供谱例,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演奏作品,笔者通过多次聆听作品,记录了作品的完整曲谱,并以简谱和五线谱两种版本对照发给学生。不同的班级,演奏的形式也有所不同。课下的练习,是完成本节课的基础。课上,每一位同学都是演奏者,演奏是最好的实践过程。

三、变奏曲式:
先奏出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使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挥。少则三五次,多则数十次。
变奏一:完全保持了主题结构,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衬托。学生分析作品的情绪,“惊愕”之后的愉悦。
变奏二:b部分略)
变奏三:这部分运用了复调的创作手法。加入了许多变化节奏,丰富作品。
尾声:情绪有些压抑,暗淡。因为“惊愕”过后一切都不会改变。

教学后记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合理。通过学生分析作品,并通过选择身边熟悉的乐器亲自演奏作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变奏曲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课题 13. 摇篮曲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4 5
通过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类型的《摇篮曲》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应用各种手段查找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摇篮曲》的演唱,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想象歌曲的意境,用轻柔的声音演唱好歌曲。
通过聆听各种类型的《摇篮曲》,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结论,得出各类摇篮曲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心的教育 用轻柔声演唱《摇篮曲》,分析综合中外《摇篮曲》的异









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3\4,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 二、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运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并运用于生活之中。 三、学习新课
1、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
2、介绍《摇篮曲》的作者:作曲家勃拉姆斯
3、学生欣赏范唱歌曲《摇篮曲》,然后随琴声心里哼唱歌曲《摇篮曲》
4、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唱歌曲,采用听唱法学唱《摇篮曲》 总结得出: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教学后记



课题 14. 勃拉姆斯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4 5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相关知识,了解作曲家勃拉姆斯的生平介绍,以及作曲家创作的时代与背景。
通过欣赏作曲家的其他作品,了解勃拉姆斯“自由----孤独!”的人生格言吧。 通过欣赏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使学生了解到匈牙利民族音乐的风格。
更进一步的了解勃拉姆斯眼中的匈牙利,与其他文学家、作曲家眼中的匈牙利与布达佩斯的不同。
通过分析演奏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勃拉姆斯的创作风格,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摇篮曲的创作背景:
1868,為了要庆贺法相夫人(Frau Bertha Faber 的次子的诞生,写作了这首平易可亲,感情真挚的《摇篮曲》送给她。

法柏夫人是维也纳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时,曾听过她演唱的一首鲍曼的圆舞曲,当时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优美的歌声所感动,后来就利用那首圆舞曲的曲调,加以切分音的变化,作为这首《摇篮曲》的伴奏,仿佛是母亲在轻拍着宝宝入睡。
原曲歌词大意是: “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梦里,蚊蝇寂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
那恬静、优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 后人曾将这首歌曲改编为轻音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就像一首民谣那样深入人心。

二、作者生平介绍:
1833年出生在德国汉堡,年幼时由父亲交他音乐,7岁正式学习钢琴,11岁时已经可以在演奏会上登台。其后师从马克斯森学习钢琴和乐理,热心研究巴赫和贝多芬
当舒曼Robert Schumann发现勃拉姆斯的音乐天分时,他才20岁,此后他努力不懈,希望不要辜负舒曼的期望。虽然舒曼当时戏称他为,但勃拉姆斯却生性保守,只有一个地方像老鹰:终其一生,他都坚持当独行客。

三、德国古典音乐的“3B
3B德国音乐史中,人们时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与贝多芬相提并论,把他们比作三个主要支柱,即根据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勃位姆斯【Brahms】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3B"

四、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
勃拉姆斯從年輕時,就對匈牙利境內的吉卜賽音樂發生濃厚兴趣。後来因結識匈牙利小提琴家雷梅尼,得有機會接觸匈牙利的民間音樂。而且布拉姆斯定居維也納後,常能親睹前來賣藝的吉卜賽人的表演,於是更為加深對這類音樂特徵的了解。

後來他將這些生動熱情,並含蓄著哀愁情調的音樂。加以採集整理與編曲,完成一些題為「吉卜賽之歌」的聲樂曲與四冊鋼琴聯彈曲「匈牙利舞曲集」。布拉姆斯於一八六四年三十六歲時,出版前兩冊「匈牙利舞曲」十一年後又出版了後兩冊。其中一些曲子,曾編曲成鋼琴獨奏曲。

不知道勃拉姆斯眼中的匈牙利是怎样的景象,兴许他是从孤傲的嘉雷门尼小提琴弦的震颤中感知到那个流亡中的国度1849年的汉堡,十五岁的勃拉姆斯可能并不知道裴多菲所参与的西格什瓦尔战役,但这并不妨碍他去感知匈牙利,去感知自由的流亡与查尔达什舞曲的自由节奏。
虽然他的《第三交响曲》使用了F-A-F的字谜方式,用三个乐章书写“freiaberfroh“自由——然而——孤独”的著名格言,可能会让人觉得这是他对克拉拉痛苦爱情的隐密表达,而我却觉得这是勃拉姆斯对“匈牙利”的感知总结。

五、作品分析:
1《匈牙利舞曲No.1g小调,约作于1869年前,为所作二十一首钢琴四手联弹曲《匈牙利舞曲》中的第一首。后由作者改编为管弦乐曲。又曾被改编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独奏曲。本曲的钢琴独奏改编版,曾是德国女钢琴家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重要的音乐会演奏曲目之一。
2《匈牙利舞曲No.5:升f小调,这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勃拉姆斯自1852年开始创作这一系列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
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
3《匈牙利舞曲No.6

六、人生格言:“自由——然而——孤独”
勃拉姆斯取了F-A-E三个字母构成一名格来概括自己的人生:“自--然而--孤独!

不知道勃拉姆斯眼中的匈牙利是怎样的景象,兴许他是从孤傲的嘉雷门尼小提琴弦的震颤中感知到那个流亡中的国度1849年的汉堡,十五岁的勃拉姆斯可能并不知道裴多菲所参与的西格什瓦尔战役,但这并不妨碍他去感知匈牙利,去感知自由的流亡与查尔达什舞曲的自由节奏。
然他的《第三交响曲》使用了F-A-F的字谜方式,用三个乐章书写出“freiaberfroh”——“自由——然而——孤独”的著名格言,可能会让人觉得这是他对克拉拉痛苦爱情的隐密表达,而很多人却觉得这是勃拉姆斯对“匈牙利”的感知总结。


教学后记



课题 15. 难忘今宵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4

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歌唱。
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敢在同学面前大胆自信有感情地 歌唱。
通过创作与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组织能力。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并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过程:
1、教析分析
《难忘今宵》创作于1984年,是当时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黄一鹤,根据李谷一的演唱风格,请著名的词作家乔羽和著名作曲家王酩联手谱写的。结果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由李谷一演唱后一炮走红,20几年来经久不衰,春晚几乎年年不落,在各种晚会上也经常传唱。这支曲子既适合独唱,也可以合唱,还被改编成器乐曲。
首歌的歌词看似很长,而实际上仅有八句。可谓言简意赅、富有诗意、令人遐想。其中,前四句歌词(歌曲第一段词)集中表达神州大地、各族人民共同祝愿祖国好的思想感情;后四歌词(歌曲第二段词)则集
中表达“青山在,人未老”,友谊长存的思想感情。
这首歌的旋律优美、婉转,颇具抒情色彩。在这首歌中,作曲家采用了以级进为主、间跳进的创作方法,使歌曲的旋律在优美婉转中带有激情。具体地说,歌曲的前四个乐句(引子之后的8小节)犹如温情脉脉地诉说;歌曲的后两个乐句(最后的4小节)拉宽了歌词的节奏,造成悠长、绵延的气势,在音调上则显得昂扬、富于激情,从而使“共祝愿,祖国好”的主题成为歌曲。 2、作者简介
乔羽(1927 音乐文学家。1946年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学习。曾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长。代表作有: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歌词《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祖国颂》等。
王酩(19341997 作曲家。196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曾任中央乐团创作员。代表作有:长笛协奏曲《上海的对话》,琵琶协奏曲《霸王卸甲》,影视音乐《海霞》《小花》,歌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

教学后记



课题 16. 雷鸣电闪波尔卡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4

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初步了解西洋乐器的打击乐器——定音鼓、木琴、小军鼓、大鼓、三角铁、钹和铃鼓的音色、形状、及演奏方式。通过讨论和实践总结各种西洋打击乐器的特点。
感受音乐形象,从力度、乐器、旋律线等方面着手实践。 辨别两首乐曲的不同情绪,领悟不同内涵。
探讨《雷鸣电闪波尔卡》中所用的几种手段(乐器音色、 速度和力度)在描绘情景和表达情绪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雷鸣电闪波尔卡》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这首速度很快的舞曲,是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作于1868年初狂欢节期间,同年216日首演,献给艺术家协会。在乐曲中,作者采用其一贯的表现手法,在不间断地重复二拍了波尔卡节奏的基础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远处的雷声响起,利用钹及其奏法上的音色特点,模仿雷雨和闪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为雷鸣的场面。 二、作品分析
全曲为ABA 三部曲式,自始至终呈现出热烈的气氛。乐曲A
段为G大调,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旋律跳进下行,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预示,气氖生动活泼;第二主题旋律级进下行,从中可以清楚地听到“雷鸣电闪”的音响,仿佛真的出现了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景象,这里是全曲的华彩部分。乐曲B段转到C大调,主题在歌唱般的旋律中,不时地穿插着“雷鸣电闪”般的场面,色彩交织、生动无比。全曲的总时间并不长,但足以给听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三、学习方法
比较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片段《暴风雨》和施特劳斯的《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乐曲强烈震撼的音响效果,感受自然界雷霆万钧的景象,探究音乐艺术模仿大自然的各种手段方式,领略乐曲时而紧张激烈,时而欢快热闹的情绪变化。
两首乐曲的篇幅都不长,欣赏时可各选片段合在一起对比听。对于自然界音响的模仿,两首乐曲部选用了一些西洋打击乐器,可鼓励学生自己去触摸、试奏。乐曲中强弱的明显变化,可通过画线条和色块的方式在仔细听辨的同时即兴表达,再从结果中找规律,引发创作。
对于不同情绪的辨别,重在帮助学生找到表达的方式,以及对乐曲产生背景的了解。讲述、画画、律动、编创等都是很好的手段。在学习乐曲《雷鸣电闪波尔》时,也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哼唱主题旋律。

教学后记


课题 17. 蓝色的探戈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聆听《蓝色的探戈》,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欣赏和音乐实践活动并对探戈这种舞蹈音乐及相关的音乐文化感兴趣。
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和音乐风格;用简洁的词语说明各主题的音乐情绪;判断乐曲哪部分是欧洲风格,哪部分是拉丁美洲风格。
能说出探戈的起源以及舞蹈音乐的节拍、节奏特点;简要介绍作曲家安德森。



教学过程:
一、探戈的起源与发展
探戈是十九世纪末,发源于阿根廷的一种民间舞蹈,20世纪初,发展为一种社交舞蹈,其舞蹈音乐逐步形成一种音乐体裁。探戈含有混融文化的特色,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受到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影响,也接受了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不同风格。 二、作者简介

安德森(1908——1975)美国作曲家、指挥家。毕业于哈拂大学,获硕士学位。1935年起在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任作曲。由于擅长写作较严肃的轻音乐乐曲,被人们称为“半古典音乐作曲家”。其代表作品有:《打字机》《蓝色的探戈》《拨奏爵士乐》等。

三、欣赏乐曲《蓝色的探戈》
1、聆听《蓝色的探戈》,感受乐曲主题。
2、复听全曲,提问:感受乐曲出现几种探戈节奏?
答案:欧洲即西班牙风格的典型节奏;拉丁美洲即阿根廷风格的典型节奏。感受其不同风格。
3、总结探戈的音乐特点
探戈的旋律多为二拍子或四拍子,中速,其舞蹈节奏以切分节奏为主要特点。欧洲风格的探戈节奏比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而拉丁美洲风格的探戈节奏则显得更优雅、舒展。
4、这首乐曲为什么叫《“蓝色的”探戈》?难道探戈也有色彩吗? 答案:19世纪末,在美国南方的黑人中流传着一种速度缓慢的“哀歌”(也有人称其为“怨曲”,人们称之为“布鲁斯”(Blues。英语中Blues除了有忧郁的、沮丧的意思之外,还有大家都学过的“蓝色的”之意,所以乐曲就叫《蓝色的探戈》
但《蓝色的探戈》并不意味着带有忧郁、沮丧的音乐情绪,而是因为它使用了带有黑人音乐风格的布鲁斯音阶。
5、再次唱A段主题音乐,感受乐曲中关于Blues风格的37两个音更优雅、舒展。

教学后记


课题 18. 春晓

课时安排 1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目标描述(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目标水平 分析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4

学生通过艺术歌曲《春晓》的欣赏,感受音乐与诗句结合的完美贴切,珠联璧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声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并对音源有一个新的认识,真正体会生活是音乐的源泉。
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加深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 细心揣摩、体验词曲的完美结合所表达的诗意。开阔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春晓》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是人类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之一。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今天学习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欣赏根据唐诗谱写的艺术歌曲《春晓》 二、作者简介
黎英海(1927—— )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代表性论著有《汉族调式及其和声》、钢琴曲《夕阳萧鼓》等。作曲家于1982年,选取了三首唐诗:《春晓》《枫桥夜泊》《登鹳雀楼》,谱写为供独唱用的艺术歌曲。我们的课本选用了《春晓》

三、提问:什么是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有什么特点呢?
艺术歌曲: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特点:歌词大多采用著名的诗歌,侧重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旋律的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钢琴伴奏占有重要地位。此后,世界各国凡具有类似特点的创作歌曲均被划归艺术歌曲之列。 四、欣赏艺术歌曲女声独唱《春晓》
歌曲情绪抒情优美,恬静婉转,略有感慨感伤,钢琴伴奏宣染了诗意的氛围,歌曲的意境很美。旋律流畅好唱与诗句结合自然贴切。这首歌曲的节奏平稳,速度徐缓,力度在中弱与很弱之间,旋律委婉质朴、柔美。前半部分带有喜晴的感觉,后半部分反复咏唱最后两句诗,在音区、力度上作变化,把诗人为花木担忧、感叹的心情表现出来了。
《春晓》采用X . X X X X的节奏型,有利于古诗严谨的格式和音韵的表现,附点节奏的使用增添了春天的活力。整个旋律活动于bD宫音的调式领域之中,具有民族古韵。并通过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给我们营造了一种非常宁静、非常美好的意境。 五、练习与思考
1、熟练吟唱《春晓》,细心揣摩,领略词曲结合所表达的诗意。 2、谈谈你对“生活是音乐的源泉”的理解。

教学后记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