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名著读书报告

经典名著读书报告

时间:2016-06-05 10:57:34    下载该word文档

《林徽因传》读书报告——简评

★文章开头:

①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孤寂、伤感的印象。

②开头引用书中隽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打动人心,具有真情实感。 ③文章开头交待得非常清楚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文章进程:

①文章将“林徽因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写得细致入微,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

②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林徽因传奇的人生经历”进行。 ③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④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⑤作者观察阅读缜密叙沭时井然有序。

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读者宛然置身于梦境一般。 ⑦以缓慢低沉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⑧文章来源于生活因此语言虽然不怎样优美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

★文章结尾:

①以感想开关以感想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②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③结尾令人饱含期待与激情言已尽意犹未了。

《夹缝中的历史》读书报告——简评

★文章开头:

①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可读性强。

②开头简明扼要

③开头直奔主题,也是一种写法.

★文章进程: ①运用比喻,将“屈辱”比作一根皮鞭。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②不同角度叙述,选材新颖,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感人。 ③文章边叙事边抒情。

④细节刻画颇具匠心。极富功底。

⑤场面和气氛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

⑥过渡自然,每一段交待得很清楚.

⑦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文章结尾:

①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②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 ③结尾呼应应开头,结构完整。

④文章边叙事边抒.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目送》读书报告——简评

★文章开头:

①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目”与“送”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具体详略得当。

②开头直奔主题,让人一目了然。

③开头点题,用词很吸引人。

★文章进程:

①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内容极其丰富具体。

②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

③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④全文可圈可点的佳句不少,给文章增添了些文学情趣。

⑤作者构思巧,善于选点展开,行文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⑥本文取材真实生活,选材恰当,很有新意,段落分明,过渡自然,情趣盎然,可读性强。

⑦本文语言虽然并不华丽,但却极为准确生动,情感丰富而真实,读来津津有味。

★文章结尾:

①文章结尾不落俗套,给人以欲还休的感觉。

②文章线索明,主题突出,紧紧围绕?进行.文章开头与结尾时的诗化语言,充满想象与韵律之美,令人愿读,爱读,不忍释手.

③对细节传神的刻画恰恰相反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篇二:广告经典著作读书报告

广告经典理论与著作选读

读书报告

课程:广告经典理论与著作选读

姓名:李莉

学号:10143340129

6.30.2015

这一个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阅读了十本广告著名的广告著作,从广告界的前辈处获益匪浅。在这里总结一下主要内容与自己的新的体会,浅谈一下自己的收获与成长。

《广告心理学》

我认为,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本书的来历,即作者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在什么经历的驱动下完成了著作。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书本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对作者人生历程的了解获得一些书本之外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将书本中的东西与现实结合,真正发挥理论的价值。

对作者的经历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下面谈一下我认为这本书中值得我们注意和学习的地方。

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是广告的基本功能之一。因此,想要做出好的广告,就必须把握大众的消费心理,用广告促使消费者的心理向有利于消费者购买厂商的商品方面转变,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次广告就是失败的,甚至它称不上是广告。作为广告人,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心理学,以使自己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记忆是对昔日印象或心理状况的了解。记忆是会消退的,任何记忆都不可能像原先记忆那样鲜活。增强记忆有四个原则:重复,深刻,联系,巧妙。要想使人们能够牢记你的广告,那么我们就需要利用好增强记忆力的这四个原则。

首先,对于第一个原则-复,我们可以比较频繁的重复刊登广告。虽然它花费比较昂贵,但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我们要重复一个产品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如果在每一次刊登的广告上对产品稍作改动,效果会更好。例如麦乳精产品系列的广告,他们通过不断变换产品的形象代言人,达到增强消费者记忆的效果。

其次,对于第二个原则-深刻,我们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达到目的。首先我们可以利用鲜艳的色彩,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让产品在人们脑海里留下深深地印记。第二,对于一本刊物,它的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给人的印象是最深的,因此,一本杂志刊登的第一则广告或者是最后一则广告效果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刊登广告时要尽量选择刊物的第一部分或者是最后一部分。另外,杂志的背封和第二页封面也是具有和高的广告价值的。第三,谐韵和头韵的恰当运用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它能够使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例如金粉广告。第四,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幽默将广告做成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再次,对于第三个原则-联系,作为广告人要想方设法让读者自然而然的与自身的经历联系起来、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联系起来。

最后,对于第四个原则-巧妙,是不可以滥用的。uneeda,巧妙地运用了you need a的缩写作为自己的品牌名称。然而,uwanta使人联想到you want a ,却被认为是uneeda的模仿。

以上四个原则,可以被毫无限制的采用,而且它不会让任何采用者失望,这是因为它们还是为增强人们记忆力而发现的定律。

感觉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其他一切心理现象。情感是情绪与情感的统称,这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上通常指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情感会对人的身体与头脑产生效果,对于广告人来说,增强对这些效果的认识显得异常重要。这里所说的愉悦,并不仅仅指品尝美味佳肴时的愉快感,也指诸如快乐,关爱,慈善,感激,骄傲等让人心情爽快的情感。这里所说的痛苦,即可被用来表达纯粹的痛苦感受,也可以用来表达诸如恐惧、

憎恨、嫉妒、反感等情感。

作为广告人,我们需要培养客户的情感来留住客户。人并非特别具有逻辑性,人的思想很多时候还要受到他当时的情绪状况的影响。广告商要想让自己的广告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必须想方设法的去取悦广告要迎合的对象。首先,黄金比例最能够带给人一种美感,对称和比例对于广告的美感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其次,广告商还应注意,广告内容要浅显易懂,广告印刷要精美,字迹要清晰易认。

托马斯库克公司的广告,我个人认为还有其他的不妥之处。在这则广告中,任务主题是老人,旅游的主力军应该是青壮年人。我感觉,广告的主要人物换成一家人,有老有少,每个人都应该会是孩子或是父母,我想这样更容易让公众产生同感,效果会更好一些。让人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的号召、呼吁、倡导是不可滥用的。对生活阴暗面的描绘,可能会取得好效果,对生活美好一面的歌颂,更能吸引大多数人的目光。

在布尔医生专治肺病的含药糖浆广告中,丑陋老太太满脸痛苦,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还让人觉得恶心,但如果将其换做一个大病初愈、满脸笑容的老太太形象,我想会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们对这种药产生信任。

本能是一种“事先没有明目标,却实现了某些目标;事先并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或训练,却能够做某些事情”的方式或采取行动的能力。人的本能主要包括:维护及增加物质财富的本能、饮食、穿衣打扮、贮存和拥有、猎取、建设、母爱、寻找社会本我等本能。其中,拥有社会财产的本能容被广告商利用,他们通过免费提供一些东西来利用大家这种本能。美国证券公司的广告不仅成功的利用了公众的贮存本能,而且为自己、为公众带来了收益。这种尝试值得我们学习。我觉得,广告商可以利用人们建设的本能,例如金羊毛的广告,还有各种采摘节、自己动手做蛋糕等,以激起人们用双手去创造的欲望。母爱的本能也是值得广告商利用的,尤其是对于儿童用品,吸引母亲的目光远远重于儿童。另外,广告商在设计广告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的避免冒犯读者的道德评判标准,对于道德观和宗教观,广告都应慎重对待。总而言之,广告商应该认真研究人的天性,以求发现人们行为的奥秘,以简化做广告的繁重任务。

暗示是必须由另一个人物或另一件物体引出。暗示最有效的形式是身体力行,其次是从亲朋好友那里得到启示,暗示具有普适性,每一位正常人,都会受到暗篇三:世界文学名著选修读书报告

《茶花女》读书报告

写作背景:作者小仲马,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与一个裁缝女工的私生子,这种身份是他的童年时代受尽讥笑,成年后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1848年发表的《茶花女》,随后他本人把它被改编成戏剧,一举成名。作品通过出身贫困的名妓玛格丽特和税务官之子阿尔芒的爱情悲剧,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塑造了一个不甘堕落、心地善良的茶花女形象,忠实地再现了七月王朝时期的社会现实。

简介:美丽的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为寻找新的生活来到巴黎后,由于举目无亲、生活无着落,不幸沦为娼妓。成为权贵的玩物——交际花。因为与玛格丽特偏爱孤傲的茶花,并常把茶花拿在手中,人们就叫她称“茶花女”。涉世未深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剧院偶然与玛格丽特相遇,两人一见钟情。由于残酷的社会现实造就了两人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及悲惨命运。

再一次合上《茶花女》,心绪久久的不能平复。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为它落下了同情和伤心的眼泪,但它令我长久不息地难过和同情。 这是一段令人感动、让人同情的凄美爱情。没有华丽文字的修饰,但那真挚的感情对白却体现得 淋漓尽致,让每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快乐而快乐,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为他们的悲剧而哭泣。

我想作者之所以称玛格丽特为茶花女,不单是因为玛格丽特装饰打扮时总少不了一束茶花,更深层的意思是玛丽特的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一样纯洁。而玛格丽特被看成是风尘女子,只不过是因为人们把“风尘”的观念套在她的身上而已!因此,当她与阿尔芒走在一起的时候,不仅受到经济的制约——老公爵停止了给她费用、债主纷纷上门逼债;还受到了道德的谴责——阿尔芒的父亲反对、社会对他们白眼。茶花女也就成为了我们心目中的一朵永远美丽的“邪恶之花”。正如亨利·巴塔伊说的那样:“茶花女将是我们的世纪之女,就像玛侬是18世纪之女一样。”正是两个具有叛逆性格的角色,演绎了悲壮心灵的爱情故事。玛丽特违反了她作为一个风尘女子的角色,她要像一切健康的女性那样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但这违背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势必要遭到社会的唾弃和谴责;而阿尔芒背叛了作为一个“清白”人家后代应该遵守的世俗习惯而去爱风尘女子,这也不符合道德准则,同样等待他的结果是无情的扼杀!

玛丽特无疑是伟大的,为了追求与阿尔芒的爱情,甩开对她纠缠不清的伯爵;卖掉自己的马车、披肩,典当掉钻石首饰,而不要阿尔芒一分钱。尽管经济困难,但是玛丽特没有听

从别人的劝告而回到伯爵的身边,而死心塌地地与阿尔芒在一起。然而好景不同,阿尔芒的父亲单独找玛丽特,恳请她还回他儿子和家庭清白。玛丽特只好牺牲这段爱情,与阿尔 芒不辞而别,回到了伯爵身边。不明白真相的阿尔芒辱骂玛丽特,还把一张500法郎的“夜度价格”送给玛丽特。这明摆着说玛丽特把爱情当作了商品出卖。这位至死都喊着阿尔芒名字的女人还不为自己的所深爱的人理解,她的内心受到了多么大的委屈啊!她本可把真相说出来,可是他没有!她为了爱而牺牲了自己,这样的代价太大了,可是她没有怨言,只是把内心的感受它写进日记……

玛格丽特怀着亚芒的爱情离别生命,茶花在泪光下凋落,我心中的爱情似乎就是这样凄美迷人的。当阿尔芒重回到巴黎时,从日记中,阿芒才知道真相。“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终爱我的证据外,我似乎觉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会显得越加崇高。”原来当初玛丽特离开他是她听从他父亲的请求……阿芒怀着无限的悔恨与惆怅,专门为玛格丽特迁坟安葬,并在她的坟前摆满了白色的茶花。

茶花女的故事令人悲痛心碎,在读者流下同情的泪水时,也给人留下深沉的思考。茶花女的所作所为都映射出了女性与命运进行不屈的抗争。茶花女的悲剧是社会与人性的双重悲剧,她用命运谱写是一曲追求人性美的赞歌。

一个人内心都有一份自己最纯洁的追求.不论世界怎么变,外界的压力有多大,我们都一定要坚持守护好这美丽的种子,让它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开花结果.这是我读《茶花女》最深的感触。合上书,我告诉自己,世界再变,外界所给予的压力再大,都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自己内心中那一分小小的净土。相信自己,坚持下去,终有一天它就会开花结果,它就能成功。 。篇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 ....................................................................................................................... 1

《共产党宣言》 ............................................................................................................................... 4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6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 8

《论我国革命》 .............................................................................................................................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 & 恩格斯

184511月——18468月)

意识形态这里指一种荒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编乱造出来的东西,是脱

离实际、没有任何生动内容的幻想。

(一) 写作意图和背景

1. 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2. 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3. 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

二) 本书主要贡献

1卷,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 原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

2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思想。

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三)主要内容

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

1. 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基础)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

质生产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含三

层意思:1、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

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5页),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2、这些现实的

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可以

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

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

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第6页)3、人的活

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的

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们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的活动的。所以“任

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

更出发。” (第6页)总之,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

件三者的统一。

2. 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

程”。这是说,意识、思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能把意识、思维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 1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过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对唯心主义精神统治世界观念

的考察和揭露,从而得出结论: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和考察历史的基本方法。

3. 再次阐述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并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因素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生活资料生产本身。这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第二个因素是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第三个因素是人口的生产活动,即人口的繁衍;

第四个因素是社会关系的生产

再次阐述关于意识的产生和本质的思想 ,并分析了社会分工及其后果。指出了社会发

展的基本动力和革命根源,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盾运动。

4. 共产主义实现的基本条件:世界历史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的原

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

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动。无产阶级只有

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每个

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了私有

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之后,提出要消灭这种异化必须具备

两个基本条件。第一,由于异化所导致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的激化,进而导致无产阶

级革命;第二,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而这两方面都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

发展为基础。

(四)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阐述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

1. 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2. 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4.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5. 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五)思考题

1.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什么?

2.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哪些内容?

3. 如何理解“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4. 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

5. 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是如何阐述共产主义学说的?

附: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

1.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2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2.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作用方式、反馈方式的不同。

二、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要点提示:首先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的本质的原理,阐明所谓“人的本质”就是指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人与包括动物在内的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究竟表现在哪里呢?恩格斯指:“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顶多只能采集,而人类则能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第336)这就是说,能够进行生产的,能够通过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取得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人的根本。而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就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动物所没有的属性,这就是人的社会性。 第三,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的总和,它决定着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人们之间其它政治的、思想的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这种客观物质关系的基础上,并直接或间接地被这种物质关系所制约。这种政治的、思想的关系,反过来对生产关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这样一来,在人们的周围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关系的复杂结构。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这一社会关系复杂结构的总和,确定着现实社会中任何一个人的本质。 综上所述,所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基本含义就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先天自然形成的,也不是后天主观自生的,而是由建立在客观物质生产基础上的,复杂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只有从分析社会关系出发,才能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才能真正弄清人的本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精神实质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 & 恩格斯

1848年)

(一)《宣言》的七篇序言

1. 指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2. 阐明了《宣言》的性质和任务.《宣言》是共产党的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3. 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三

层含义: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第二,全部人类社会文明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不仅要消灭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而且要使社会永远摆脱任何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4. 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鲜经验,提出了对《宣言》的重要修改和补充

5. 提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

设想。

6. 论证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7. 论述了论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和实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关系

(二)《宣言》的引言

1. 写作的历史背景

2. 写作的目的

(三)《宣言》的正文四

1. 《资产者和无产者》。马、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了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正确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科学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是一个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并不等于自行消灭,它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所以,无产阶级必须采取革命手段,夺取政权,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逐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2.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

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为此,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纲领,严正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教育、自由、家庭等),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3. 《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在本章中,马、恩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运用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指出了它们的实质和危害,揭露和批判了各种假社会主义,并对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4.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因此,马、恩在最后一章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

对党派的态度上集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思想。论证了共产党人对资产阶级民主政党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统一战线策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的原则。

(四)结语

4

《宣言》结尾再次郑重申明共产党人的观点和意图,并公开宣告共产党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共产党人只有用暴力才能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全世界无产者只有联合起来,共同作战,才能砸碎旧的锁链,获得整个世界。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 “两个不可避免” 与当前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扫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是,这个社会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资本主义发展每前进一步,都蕴藏着深刻的危机:它发展了生产力,却加重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它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却引起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它建立了世界市场,把资本的势力扩向全世界,却加深了它与殖民地附属国的矛盾;它创造了现代化的大城市,却又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尖锐,突出地表现为不断扩大和加深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摆脱经济危机。要消灭经济危机,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2. 怎样理解《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意义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指导意

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史观应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研究得出的结论。 ◆它第一次划分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

1) 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2) 大力发展生产力。

3) 坚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4)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5) 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6) 坚持党的先进性。

7)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5篇五:大学名著读书报告

《生活在别处》的情怀

“生活在别处”,记得很在以前就留意过这句话,只是当时我还不理解生活在别处的真正含义,只是知道它是米兰昆德拉的经典。后来在读许多作家的作品时,发现其中很多次提到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我便有了读完这本书的冲动。于是,这个暑假即将来临之际,我从学校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可是借回来以后很多次我都读不下去,可能因为我心不静。今天,在这个暴雨将至的夏日黄昏,我在这本书的伟大中,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有时候生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生活只是一种存在方式,它会隐形,会游离于现实之外,穿梭于精神所构筑的世界。在那里摄取含有的经验,在用文字字加上注释。而这种游离的亲历,便是别处的生活。

(一) 诗人的诞生

诗人是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来到这世界上的,也许那时他的母亲对那位年轻的工程师只是出于盲目的仰慕或是出于对一切神秘东西的追求。为此,诗人的母亲付出了一生的代价。自从她生下雅罗米尔,这母亲的身份就注定了他的宿命。

在读这一节的时候我发现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这个人生命足迹的烙印,也许在我们长大的时候,我们会抵触某些童年生活带来的阴影,例如在世人以后的生活里总是充斥着母亲的教诲,甚至这些母亲为诗人所安排的道路成了诗人自由生活的障碍。诗人对文字的敏感度让我觉得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始终对生活投以好奇和探索的眼神的

人才会将自己的生活交付于诗歌

其实,在很多时候将自己的生活封锁在自己对文字的承诺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在自己对生活无可交付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已经被自己背叛了。这种感觉很糟糕,他经常让我们陷入一个不可自拔的泥淖,在文字中折磨自己。很小的时候我也因为文字的出众得到了很多赞赏,可是随着你阿伦的推移,渐渐失去了对生活最初的那份激情,我不得不承认,但当我们对生活敏感度消失殆尽时,那时的绝望使他人无所体会的。那时的自己是孤独的,孤独到只有自己的脆弱能陪伴安慰。

(二) 科萨维尔

一个梦套梦的世界,青年人科萨维尔在自己的一个梦中逃离,又从新回到另一个梦中,不同的人生在不停地交织在一起,也许吧,生活真的在别处。很多时候我们在幻想自己在世界的另一端享受一种非凡的经历,而这经历是我们在现实的条件下所无法完成的。

(三) 诗人的自渎

很多时候诗人对母亲对自己的过分束缚感到很反感,诗人正值少年,他开又有了少年的情愫。他对女人有着非一般的敏感的嗅觉,但这并没有使他在社交场合与人交流顺利,相反,他对自己的每一次展示都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以至于每次和女孩子约会时他都要提前在自己房间里反复练习和女孩的对话。

当然,期间诗人一直没有放弃写诗,在诗人的眼里只有诗歌能能给他绝对的自由,诗人需要一个自我释放的空间,他在外部世界收到

伤害时会用这样一种方式救赎自己,也许在现在看来那是不过是文人特有的矫情,可处在那个时代的革命者,那个动乱到大家都不在关注内心,的时代,诗人的情怀或许能给与世人不小的启发呢。但最重要的是,诗人必须达到自我的升华。否则,他就永远走不出自我的空间,那样的话他便不能在这世界生存。

(四) 诗人的奔跑

此刻诗人奔跑也许只是纯粹地为了能解救自己,是的,诗人需要解救自己,他被母亲封印在所谓伟大的母爱的桎梏中,他甚至不能呼吸,母亲对诗人的占有欲让诗人的生活百般受阻,他不能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他甚至没有权力将自己的女朋友带回自己的家里约会,而这一切都拜他的母亲所赐。是人为此苦恼,他在奔跑。。。。逃离母亲生活中,他的生活。

(五) 诗人嫉妒了

诗人为自己输给了自己强烈的占有欲,他自己也最终为占有欲所害,他唯一拥有过的女朋友在他的占有欲下,人生暗淡。。。。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经典名著读书报告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