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 - 53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 - 53

时间:2019-11-25 22:22:47    下载该word文档

1、教学材料:

课外诗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

2、议题及学情分析:

“诗言志”,诗歌的目的是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抱负和志向。

本节群文阅读主要是从初一下学期出现的三首“登高诗”出发,在提供六首适合初中学生理解的登高诗词,通过对比阅读,吟诵,来梳理常见登高诗词的内容特点和抒情特点,并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探讨登高诗产生的原因和其存有的意义。

本次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是“俯视,是一种人生态度”。

选择课内外相关的登高诗词,一方面是想让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登高诗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和理解,特别是其情节构思模式和情感模式;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受传统儒家思想浸润的诗人们,不论是在人生踌躇满志时,在感慨个人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时,还是感伤时事,忧国忧民时,他们都会选择“登高望远”,或抒发远大志向,或表达决心和信心,或自我勉励,或排遣忧愁。“登高”就像是诗人们的一个习惯动作。诗人登高怀远的原因有很多,有“登山”、“登楼”的文学创作传统的影响,更有传统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读书人的深层影响,对自身品德修养的高要求,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都在“登高诗”中有所体现。而“登高”这个俯视的动作,就不但是诗人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并有意识地将之深化为一种人生的追求。

初一的学生对于诗歌鉴赏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实际使用还有很大难度。对于“登高诗”这个类诗歌的理解和理解也比较零散,对诗歌背后作者的态度和内在情感的理解更需要点拨。本节课通过对比阅读和吟诵,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着重探究感知“登高诗”的价值。

3、教材分析:

《古代诗歌五首》是2019教育部编写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教材第20课),是一组哲理诗,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注重与睿智思索的智慧结晶,诗人或寓理于景(《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或融理入情(《登幽州台歌》),或借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或启人深思的意境表达出来,目的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了解哲理诗的不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是教材如此编排的目的。同时教材也提到《登飞来峰》和《望岳》是登高抒怀之作,《登幽州台歌》虽然没有对登高所见之景实行具体描写,一般也将其归为“登高诗”。结合七上已学的《观沧海》、小学阶段学过的《登鹳雀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再从课外挑选几首典型的“登高诗”重新组合教学,来梳理其特点、探究其原因,挖掘其价值是可行的。

四、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

从诗歌内容、诗歌情感,写作背景三个方面,梳理“登高诗”的类型与特点,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及存有的意义和价值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登高诗”的类型与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登高诗”产生的原因及存有的意义和价值

(三)课型:群文阅读

(四)水平训练点:对比阅读归纳总结的水平、通过吟诵体悟诗歌情感的水平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课前学习

1. 从课外六首诗中选择两首,通过“平常仄短、依字行腔”的规律吟诵,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2. 完成导学案内容。

(二)课堂教学

1.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朱光潜

上周教过你们吟诵的小技巧“平长仄短”,还记得吗?有没有同学愿意为我们读诗?

(请五位同学来读诗,可简单说说选这首诗的理由。教师稍做点评,鼓励为主。)

2. 开放性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些诗歌放在一起?(学生自由回答)

3. 出示一首登山诗,男女生先后朗读或吟诵,感受诗歌的情感。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

——明代:唐寅《登山》

4. 学生分享朗读后的感受。

(这首登山诗通俗易懂又境界雄壮,相传是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年轻时所作,

胸襟开阔,充满豪情壮志。)

5. 我们学过的《20古代诗歌五首》中,有和这首诗有相似内容和情感的诗歌,也有和它内容相似,情感不同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登山诗”的相关知识。

为了更高效地实行教学,先按你们抽到的数字分组,学习内容也是相对应数字的内容。

将学生分为6组,各组的学习内容如下:

1《登幽州台歌》、《登鹳雀楼》与《登山》的比较阅读

——登楼诗的构思模式和感情特点

2《登山》、《观沧海》与《清平乐.六盘山》的比较阅读——登山诗的创作模式的例证

3《登幽州台歌》《登岳阳楼》与《望江南.梳洗罢》的比较阅读

——登楼诗的感情分类(1

4《登幽州台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与《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比较阅读

——登楼诗的感情分类(2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九日齐山登高》的比较阅读

——“登山诗”感情特点的例外

6《望岳》与《登高》、《登岳阳楼》的比较阅读

——同一作者感情的变化

6. 小结: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我们得到什么启示(鉴赏诗歌方面和做人方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说明)

(1)登山诗和登楼诗是登高诗的两个分支;

(2)绝绝绝大部分登山诗的感情是积极昂扬的,绝绝绝大部分登楼诗的感情是低沉、郁结,充满愁绪而又复杂的;

(3)登高诗的创作模式,多是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登楼诗的感情内容较为复杂,感情主题模式有:游子登高思乡,思妇凭栏怀人,壮士登台慷慨悲凉,文士怀才不遇、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等,不同的抒情主人公在不同的境遇下,感情会不一样。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7. 登高诗产生的原因:从文化传统和作者写作背景来探究“登高诗”形成的原因(PPT文化传统,社会风俗,作者个人境遇)

通过七组比较阅读,我们发现绝绝绝大部分的“登楼诗”都是描写诗人内心的忧愁、伤感之情,绝绝绝大部分的“登山诗”的情感是积极向上,豪迈壮阔的。为什么不管是得意还是失意,中国古代文人都要选择“登高”呢?

(可从“登高”这个动作出发,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补充说明)

(1)登高的风俗、民俗传统

(2)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孔子“登高能赋”观点的影响(唤醒内心的阔大)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在格物。——《大学.第一章》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高台多悲风”——曹植

3)作者的心理动因,“登高 ”作为古代文学的一种典型环境,登高行为本身就是由种种愁苦和困顿所促成和引发的一种失意状态下的排遣行为。

8. 通过对登高诗成因的梳理,你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总结)

我们会发现,受到传统民俗的影响和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影响,“登高”也就是“俯视”不但内化成了中国古代读书人一种无意识的生活态度,并成了的一种主动选择,更是一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人生追求。这就是“登高诗”中体现的知识分子的风骨。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走得再远一点,登得再高一点,因为只有找到俯视的视角,面对高远豁达的镜像才能心生万千气象,才能唤醒人心的旷达广阔,并且释放隐藏在灵魂深处的生活的忧伤。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精髓是一片肥沃的土壤,那么,“登高诗”就是这土壤中滋养出的一朵奇葩,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文化精髓的新时代读书人,就是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希望大家既能从这奇葩中吸取人生的养分,也能飞到自己的理想之地。

9. 吟诵你在本节课中最喜欢的一首登高诗。

7、板书设计:

俯视是一种态度

——“登高诗”群文阅读教学

读书人

word/media/image1.gif

8、教学反思:

9、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