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崇阳民风民俗

崇阳民风民俗

时间:2013-05-02 21:45:33    下载该word文档

民风民俗

崇阳位居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境内民俗不尽相同,其共同特点是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甘淡泊,尚礼仪,举善事。县民十之八九从事耕作,如遇灾凶年,与自然搏斗之坚毅性强。建国后,干部群众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移风易俗,团结互助,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蔚成新风。

一、  

(一)生活习俗

     服饰  包括衣服、鞋帽和装饰三个方面。

     衣服  清代,男女都穿蓝黑家机棉布大襟衣和大腰单裤。男穿长袍、马褂、大襟短褂、汗夹,女着大襟短装,外罩挑花抱裙。民国时期,男性青年改穿对襟短装,老年仍多穿大襟衣,妇女上衣仍为大襟短装,挑花抱裙,下衣有大腰打折套裤、棉裤、便裤等。少数富家妇女穿旗袍,儿童穿对襟短装、大襟长褂、绣花背心、印花抹兜、啖夹等。公务人员和学生则穿中山装和学生装。其时,衣料以白官布、青市布、各色竹布、蓝丹士林及各种花色的哗叽、直贡较为常见。建国初至文化大革命前,服式变化不大,农村男性中、老年仍以短便衣大腰裤为主,青年与城镇居民多穿蓝、灰色中山装、军干服,中、老妇女仍着大襟短装。青年逐渐穿灰、蓝、绿等色列宁服及各种色花衣裤。文化大革命期间,男女青年时兴穿黄色军干服。1978年后,衣服式样、质地变化较大,男装有对襟短装、中山装、军干服、西服、滑雪衫、羽绒服、风衣、太空服,棉或呢大衣、衬衣、港衫等,下衣有便裤、西服裤、直筒裤、喇叭裤、牛仔裤等。女装有大襟短装、西服、短大衣、罩衣、风衣、乔衫、弹力紧身衫、春秋衫、西服裙、连衣裙、筒裙、直筒裤、丁字裤、紧身裤等。童装更是各型各色。衣服质地由粗土布到细布、哗叽、涤良、涤咔、涤丝、呢子、毛线等。

     鞋帽  建国前,男女穿自制布鞋、尖口鞋、双头鞋、油布钉底湿鞋、木屐、浅头胶雨鞋。少数青年学生穿力士鞋、球鞋等。帽,儿童有狗头帽、绣花耳朵帽、扎花凉帽等;成年人戴瓜皮帽、猴头帽、便帽、礼帽、毡帽等;老年妇女戴回绒帽或裹皱纱头巾。建国后,鞋的品种多,式样新。中老年爱穿平底鞋。男青年爱穿力士鞋、皮鞋、旅游鞋。女青年喜穿半高跟或高跟尖头鞋。男帽,有干部帽、工人帽、鸭舌帽、军帽、风雪帽、遮阳帽等。妇女有纱凉帽、绒帽、毛线帽等。儿童有双球帽、螺纹帽、拉毛帽、西藏帽等。

     装饰  清代,男人和少女梳长辫,妇女挽圆髻,插银镯、足箍等。1950年以后,农村老年男人仍剃光头或理平顶,中老年妇女剪短发,别发夹,男青年理西装,女青年扎双辫者多。1980年后,中老年人发型变化不大,男青年多理大包头,女青年喜烫发。男女兴戴手表、墨镜、太阳镜,女青年也有戴耳环、戒指、项链和涂口红、画眉毛、擦胭脂的。

     饮食  包括饭食、菜蔬、烟酒、茶水等四方面。

     饭食  建国前,境内饭食一般以米和薯或薯丝混煮,有时薯米分煮。主食因地而异,白霓、大桥、华陂、石城、大沙坪等平畈地区以大米为主,薯、荞、麦、芋等为辅。苏塘、大源、高枧、金沙、雨山等山区以红薯、包谷为主,大米为辅。机关、团体、学校,日进三餐;农村为一日三餐或两餐。建国后,普遍主食大米,米质由糙米、碓舂米至机械加工熟米;公职人员供应由标准四米,渐次升为标准二米。红薯不再是山区人民的主粮,而是大部分用作养猪饲料、酿酒、加工淀粉或晒干薯丝换取稻谷。城乡人民普遍日食三餐。农村,三餐多为米饭,部分地区晚餐为面食、薯线粉等杂粮。机关、学校、厂矿,早餐面点、稀饭,中、晚两餐米饭。

     菜蔬  春季以各种干、腌、酱菜、菜苔为主,辅以菠菜、莴苣。夏秋以豆类、瓜类为首。冬则萝卜、白菜占多。民间待客,视客人多寡、亲疏与身份,确定菜肴。一般以豆腐、千张、薯线粉、蛋、肉、鱼办四碗、六碗或四盘;个别客人则以腊肉、荷包蛋相待。腊肉是本县乡间习用肉食,每年进入冬至后,多数农户开始宰牛猪,盐腌火熏,以备长年食用。尤以腊猪腿色红味美。喜庆节日,菜肴一般为四盘四碗。殷实之家,以海参、蛏干、银鱼铺面作十碗,分别称之为海参席蛏干席银鱼席。主菜则为鲜鱼、蒸肉、耳子、瘦肉丸子、鸡肉、肚片等。1979年以来,人民生活大有改善,婚庆宴饮,相互攀比,菜数渐次由四盘、六盘发展到八盘、十盘、十二盘甚至十四盘不等。菜谱有红烧肉、粉蒸肉、红烧排骨、红烧蹄花、瘦肉丸子、蓑衣丸子、烧肚片、炒猪肝、卤猪耳朵、蒸鸡、鹌鹑蛋、红烧鱼、千张、木耳等。丧葬酬宾较简,一般四至六盘。

     烟酒  建国前,吸烟者吸丝烟,农民自种自制者居多。水烟烟具,富有用广州十八铺出产的铜质烟筒,一般人家多用蒲圻车埠生产的竹质烟筒。吸旱烟者,则以长杆或短杆的细竹蔸为斗嘴,系以绣花烟袋,乡邻亲友聚会,吸烟时互相传递,香烟仅有少数富家、官吏、缙绅吸食。酒,有谷酒、米酒、糯米酒、高粱酒等。建国后,吸丝烟者逐渐减少,吸香烟由低价烟渐升为中价烟。1978年后,城镇青年吸高中档烟者多,农村则一般为抵挡。饮酒,除习用自酿的糯米酒、米酒外,逐渐兴用大曲、啤酒或红酒。

     茶水  饮茶是崇阳人的传统习俗,一般是客来先敬茶。大沙坪、石城、大桥、白霓、路口等地多用花椒和茶叶沏茶自饮或待客。大源、苏塘、高枧等地习饮菊花茶。其茶以茶叶、菊花、黄豆、芝麻、食盐、花生仁等拌和冲泡。1978年后,除饮用花椒细茶、菊花茶外,城镇干部职工饮用茶叶品种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有各种花茶及龙井、毛尖等。盛夏酷暑,城镇以汽水、果汁露作饮料,农民除饮用少量冰棒、汽水外、习以冷水、泉水解渴。

     居住  建国前,县民多同性聚族而居,由地名与姓氏结合取屋名。砖木、土石结构,有一进两重,一进三重,假三重、假二重,每重并排一连五、一连七间正房。贫家,山区多以块石奠脚,黄土筑墙,茅草、杉皮盖顶;平畈多以土砖砌墙,稻草盖顶;矮小而阴暗。建国后,居住日益改善,农村多砖墙瓦屋,各立门户,中间正房住人,两傍偏屋作厨房、猪圈之用。房屋结构,用块石或混凝土落脚,外墙砌烧砖到顶,中间隔墙砌齐楼脚,楼上一般接砌土砖,青瓦或机瓦盖顶。1981年以来,农村不少致富户和城镇干部职工建筑钢筋混凝土砖,青瓦或机瓦盖顶。1981年以来,农村不少致富户和城镇干部职工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顶楼房,一般是明三暗六,明五暗十式。城镇所建职工住宅,多为楼房,少则两层,多则五层,一家一套,一般为两室一厅和三室一厅。

     行旅  建国前,县民出行多徒步,地主、豪绅、官吏则骑马坐轿。矫有二人抬线矫,四人抬蓬矫。去省城多坐帆船,自武长公路通车,才改乘汽车。建国后,骑自行车者渐多。1978年来,逐渐以骑摩托车为时尚,除边缘山区及老年人外,自行车与摩托车已成为一般中青年的代步工具。机关领导干部因公外出多坐小汽车。

(二)生产习俗

     农业习俗  境内农民一般于正月上旬择双日开工。开工之日,不少人家置酒备肴,谓之吃发行酒。凡春种秋收,饭食较丰,兴过昼夜宵,一般日食四餐。在劳动时,男女老少喜爱唱歌。搬运、肩挑、捶打,兴哼号子。崇阳插秧,历来热闹。建国前,稍富裕之家,好打栽禾鼓,击鼓引唱,一唱众和,间放小串鞭炮,劳动气氛活跃。凡插秧打鼓,主家不须请工,全是亲友和邻里帮工。插秧酒菜,特别丰盛,有糯米老酒、腊鱼、腊肉等,习用腊猪耳朵、腊豆腐干、盐蛋下酒。晚间,主家馈赠给各插秧人数枚盐蛋带回接小孩,有的人家还接老师和已嫁女儿吃栽禾饭。此外,苏塘、雨山、金沙等山区,挖红薯、包谷地时也兴打鼓。建国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打鼓之习渐停。1981年农业生产责任制兴起后,互助互帮之风大兴。每逢插秧、搭谷、甥婿必赴舅岳家帮助。凡邻里病、丧和缺劳力困难户,群邀襄助。

     手工业习俗  崇阳民间建屋,在落脚、上梁、立柱、扶大门框、出水时,主家要给砖、木工利实(红包)。上梁、立柱,木匠要喝彩。竣工后,宴请砖、木匠,以示酬谢,谓之吃圆屋酒。凡做新婚家具,木匠进门时,要置酒设席,请亲友作陪,谓之吃进门酒,还给木工利实。篾工为人婴儿编摇篮,主家也要给利实。旧习新春岁首,木匠不为人做棺材、尿桶或装猪栏;砖匠不为人砌猪圈。匠人每年春节后首次开工,主家还须另给开工利实,以示吉利。



二、风  

(一)  

     气节  崇阳人民素来勇于反抗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宁为玉碎,不畏强暴。晚清,钟人杰抗粮起义,震惊朝廷。民国27年(193811月,乌龟石娄家岭农民何国栋,因七旬老母被日军惨杀,矢志复仇,持菜刀至日军夜宿营处,砍死哨兵,夺其步枪子弹,带十余农民投奔抗日游击队。283月,浪口万德湾吴田樵,见3名日军掳一妇女至吴宅奸淫,逐集合农民吴永清、程汉辉等11人,持锄耙杀死3名日军,救出此妇,吴田樵却中弹而亡。2894,日军在白羊滩上屋企图强奸青年妇女石翠莲,石逃避难逃,誓守民族自尊心,投塘自尽。桂口秀才刘元瑞,安贫乐道,刚直不阿。民国35年某月,当地联保主任王介魁,大肆请客收礼,元瑞紧扣介魁两字的形体,写了一幅半截人身剩两条光杆;一生做鬼抽斗米厘金的对联,贴在王介魁家的大门口,使王家大煞风景。1979年,崇阳籍解放军战士丁化国,目睹越军侵犯本国边境,奋起反击,不怕牺牲,冲进敌堑壕击毙越军5名,被中央军委授予战士英雄称号。

     义举  崇阳人民乐善好施,向有捐金集资修路、建桥、设义渡、建凉亭、办学校等良习美德。清同治年间,全县有上津、洪桥、白云谭、殷家埠等义渡57处;有余耕、余恩、状元等义桥169座;有龙团、韵雪、四圣、大源等义塾19所;有小梅岭、金家边、伏岭、吴城铺、方山胭脂坳、洪上等茶亭10余处。光绪三十一年(1905),河田木匠丁德太,积资在黄沙港北山丁家建福德三跨石桥。民国时期,蔡墩邓森林募资在当地修建福星和溪石两座拱桥;并募资10万余串,置买水田106亩和铺屋1所,以成立蔡墩育婴会。民国14年(1925),崇阳大旱,内洲乡耆王世民在新塘岭设施粥所,救济灾民。建国后,桂花东山共产党员张道全,从1970年以来,建桥梁,修道路,照顾孤寡,优扶烈军属,群众称他是播福的人。华陂村妇女赵龙保,收养本湾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并送他读书12年。县钒厂退休职工甘伯炼,急公好义,乐做好事。1982年以来,将本人按政策所得包干推销费、奖金和辛劳补助的46520元,献给地方公益事业。其中用于金沙、白霓等地修公路、建水泥桥11 120元,老鸭村修堰10 000元,支持天城镇幼儿园和中小学维修校舍、添置课桌凳13 300元,县文化馆和县、村剧团活动经费11 100元,新修《崇阳县志》1000元。

     勤俭  崇阳民众,素称勤劳节俭。民国时期,内洲畈王新安,一生鹑衣敝履,蔬食菲饮,农忙种田,冬闲砍柴拾粪,终以勤俭埠家,并供养其子王文才学成名立,为国立重庆大学理学士,后任教授。大桥乡下津村王红英,母女3人,一贯勤劳节俭。1981年耕种8亩责任田,白天田间劳作,夜晚加工豆制品,逐步发展成为家庭豆制品加工厂。1984年,添置柴油机、电动机、钢磨等设备,新增炸豆腐、盐干丝、素火腿、腐竹、干子等品种,养猪20头,收粮食9000余斤,全年纯收入1.1万余元,华陂乡棠棣村农民甘晃原早年丧妻,一人抚养儿女,日作男工,夜作女工,每年除大年初一外,不论晴雨寒暑,劳作不息,并节约储粮。1982年,他已73岁,仍为家庭主要劳力,全家耕种土地19.6亩,每年向国家售粮万余斤,周济亲友2000余斤。1985年产粮2.08万斤,养猪12头,全年纯收6564元。

     尊老爱幼  县民素有尊老爱幼传统。清光绪年间,邑西方山泉冲陈阳谷,家贫,待亲至孝,冬天为父母温被,夏季为父母打扇驱蚊。民国时,新塘岭石塘下鲍发安,待母至孝,自食薯芋野菜,甘旨奉母,常为人佣工,得钱必买肉回家供母,寒天每夜必将被褥拷温。建国后,台桥乡长堑柳玉凤,婆婆病床数载,柳奉汤药,勤浆洗,昼夜侍侧,豪无怨言。大白乡新河村殷龙凤,1980年其弟刘锦华因公致残,失去双腿,198210月右手又作截肢手术。龙凤除服侍老母和照顾6个未成年人的子女外,还挑起护理幼弟的重担,喂茶饭,端屎尿,缝补洗涤,并把攒积多年的250元钱用于买补品,为锦华滋补身体,还买一台收音机放在床前,为其解闷。1984年被全国妇联命名为五好家庭

     互助  崇阳人民一向患难相助,疾病相扶持。凡遇婚丧或见人急难,均能以财或力相助。1954年,境内人民对洪湖、监利等县转移来崇灾民,腾房退屋,运粮捐衣,使其度过难关。19802月,大白公社桥头大队长农民王庆明上山砍柴,不幸跌倒,被柴桩将肛门直肠戳成重伤,当地王良瑞、王尚桓分别带头捐款100元、50元,并为王庆明发出《救死扶伤》募捐小册子10本,共募得600余元,使王庆明得以进入咸宁地区医院治伤。19827月,华陂长工桥王子念家失火,无家可居,当地人民几天内就为他修复两间住房。1983年,全县有共产党员4470人对5300家农村困难户,给予技术指导和资金援助。同年,桂花泉公社有1100名劳力,用6000多个劳动日,帮助困难户种责任田。1985年冬,县直76个单位的干部职工5897人,向农村贫困户捐衣5631件,现金15187元,粮票415斤,大米300斤,猪肉600斤,絮被33床,鞋161双,帽12顶。

     尊师  建国前,崇阳人称师为师父,师之妻为师母,还流传三代不忘恩师之说。凡逢年过节,向师长赠送礼物,表示慰问。工艺徒在三年学艺期内,凡蒲节、中秋和旧历年关均向师长送年节日礼,出师后,多数人每逢春节还要省师拜年。建国后,提倡尊师重教。1985910教师节,崇阳各界人士向教师献花,致慰问信,赠礼物,表达对人民教师的崇敬。



(二)  

     嫁娶  建国前,县内兴早婚、童婚,男婚女嫁,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些儿童,甚至在襁褓中就订了婚,美其名曰:童子婚姻,还有抱媳等子指腹为婚的。订婚程序,一般由媒人初谈,互通生辰,双方父母请星士算命,叫排八字。要两造互不忌克,双方才允盟为婚,再择定日期,由媒人通知女家发八字(庚帖),并由女家亲长随媒人送八字。男家接八字时,男家用金银首饰、高档衣料送给女家,女家以鞋、袜、衣帽回赠。男女成人后,由父母主办婚事,筹办嫁装。中产之家,备四至六抬,豪绅巨富,八至十二抬,多为生活用具;此外,还有陪嫁田、陪嫁山。吉期当天,男家请媒人到家,偕新郎到女家过客(送礼)娶亲,送给女方服饰及酒肉、鸡鱼、糕点之类。此外,还给女家各种服务人员以开面参厨筛壶打盘等小礼。新娘出嫁时,戴凤冠,着彩衣,辞拜家堂宗祖,坐二人或四人花轿,有伴嫁娘灯笼把(伴童)、上亲一行坐轿或步行陪送,花轿到男家门前时,宾相撒矫喝彩,鞭炮齐鸣。矫入内堂,由两个妇女搀扶新娘出矫,携新娘同新郎至神龛前拜堂。拜堂后,入洞房,饮交杯酒,闹新房。婚后三日回门,也有的地方三朝看女。不少贫困人家,无钱操办儿女婚事,只好抱小媳妇或把女儿给人家作童养媳。至成人,不请宾客,不择日期,一般于农历除夕令儿子和媳妇合房。前夫已死,子女尚幼,招夫养子,谓之坐山招夫。招夫不改姓氏,招夫以后所生子女,多与前夫同姓。兄长去世,或亲弟已故,叔收兄嫂,兄收弟妇为妻叫连房,一般兄长与弟妇连房者多,弟与兄嫂连房者少。妇女一般以再嫁为耻,丈夫死后宁愿守寡,而有钱有势的男人却可以连娶妻妾。夫妻不和离婚,甚为不易。建国后,摒弃陈规陋习,废除包办婚姻,相爱男女到政府领取结婚证,即为合法夫妻。有女无男之家,兴招郎入赘,凡入赘,立承继付约,由女家举行婚礼,婚后生子随母姓。同时提倡男到女家,所生孩子可跟父姓,也可随母姓。1980年后,风行缝纫机、自行车、沙发、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陪嫁。婚宴多则几十席,少则十几席。机关农村虽有集体结婚典礼,但为数甚少。

     丧葬  旧习老人弥留之际,亲人皆围坐守侍。断气后,到神龛击罄辞神,房内撒一石灰圈,内焚钱纸,亲人围尸痛哭。接着,用柏枝、女贞叶泡水沐浴,更换寿衣、寿鞋、头戴寿巾,将尸体放床前或堂房门板上,俗称小殓。随后将死者生前床草携至野外烧化,谓之烧垫铺草。接着就近择时大殓。棺木停放厅堂,子孙日夜守灵举哀,并请僧道给死者做道场。穷家小户一般简单,富家往往要做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斋醮,个别大户甚至做四十九天的伴馆斋。安葬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择吉日。安葬前,讣告亲朋,死者子、女、婿、侄、孙等晚辈亲人,头戴白纸糊的箬叶笼冠罩,穿白褂,系草绳,着白鞋,拄哭竹棍;女的披麻,戴白头巾,穿孝服。灵柩前供灵牌,亲友携悼轴、祭礼、烛帛到灵前鸣炮跪拜。殷实之家还请来众多读书人为礼宾,大搞家堂致祭,扎孝门,配鼓乐,通宵达旦,俗称做白喜事。贫民无力为祭,只能请人唱孝歌,以悼念死者。出殡启柩,女婿或儿子抱灵牌,众人敲锣打鼓,鸣鞭炮,扬悼轴,歌《薤露》。柩行时,一路丢纸钱。登穴封土入葬后第三天圆坟。孝子在七天之内,不理发,谓之蓄七,不可议婚和结婚。从一七七七,每七天要烧楮钱一次,叫烧七。乳哺期儿童夭折,其新冢三日内,每晚送烟包与乳液。建国后,批判封建迷信,丧葬礼仪渐改,一段时期,请阴阳看风水和请僧道做超度之事基本绝迹。但近年来丧葬陋习开始抬头,又兴起供灵位,开堂祭悼,烧灵屋烧七之风。至于开追悼会,多数是有公职的死者,民间行此丧礼者甚少。

     县民棺殓土葬习深,兴早备棺木。197611月,县人民政府在城西白泉村尧家岭修建火葬场,1979-1985年,共火化尸体243具,以国家、集体、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城镇居民居多。

     添丁  县民历来视添丁为头等快事,尤以初生为最。婴儿脱腹,鞭炮连天,三朝前,带鸡、肉、鞭炮到岳家报喜。临盆三朝,给小孩沐浴、穿衣,抱至神龛前鸣鞭拜宗祖,俗称为做三朝。三朝后下请柬宴客,叫接粥米。产妇娘家用鸡、肉、蛋、红糖、黄花、红枣、稻米、童衣、童被、孩帽等打抬盒。其他亲友用食物、布料打单盒或送钱礼。邻里契友,在主家宾客庆贺之际,唱贺戏。小孩满月,请理发师为婴儿剃满月头,剃完后还须用红蛋滚头,并给理发师以红包,同时向左邻右舍馈送红蛋,娘家要接产妇吃满月饭

     寿诞  建国前盛行庆寿,男女五十即启寿宴。有的亲族好用木作匾,髹漆描金,套语褒扬,称为挂匾。寿礼有寿饼、寿耙、面条、寿鞭、寿幛、寿酒、寿烛、布料及钱币。富户或权贵还举行拜寿仪式和造寿藏。儿童周岁,亲友送鞋、帽、童衣、面条表示庆贺。凡寿席,习食面条,以取兆长寿。建国后,小孩周岁,盛行庆贺。六十以上老人庆寿的占多。

     修造  建国前,民间建房,须先请阴阳先生选宅基,破土落脚、上梁、立柱、扶大门框,均要选吉日。一般亲友和邻里要帮工。至亲、契友还要馈赠菜肴,俗称靠席。造船、做棺材,亲朋也兴帮工、靠席或送钱礼。建国后,农村建房,一般是择吉日下脚,亲友循俗帮工、靠席。屋主迁入新宅,多举行庆贺,邻居鸣鞭炮送行,抬火盆入新屋,预兆兴旺。

     礼貌  县民习尚礼貌。同路作客,尊长者在前。主人奉茶,尊长者先接,入席尊长者上坐。行人让路,空手让挑担。遇人丧事或忧事,不嬉笑。里有殡,不歌唱。逢人喜庆,不哭泣,不说不吉利的话。对残废者不讥笑。向人问事问路,看对象先道称谓。借人器物归还,说多谢。宾客到,主人出门迎接,请坐奉茶。客人在堂,主人不驱鸡逐狗、打骂小孩。宴席间,主人热情斟酒劝菜。

     忌讳  境内封建迷信的忌讳甚多,这里仅记交往礼貌的忌讳。他人亲长逝世,忌说死了,要说老了过背了。遇别人儿女夭折,要说丢了冇养得。贺人生女,不直说得女,要说恭喜你家生了个绣花的。对人的女儿,忌说姑娘,要呼倒伢崽。不能称别人之妻为堂客。逢人宰年猪,忌说杀猪,要道解猪剑猪

二、  

     崇阳民间传统节日,有春节、上元等12个。民国时期有三.二九青年节、四四儿童节、十月十日双十节。建国后,有三八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一国庆节、元旦等。这些法定节日仅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按国家规定统一庆贺和放假。以下仅记述境内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一)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阴历年。凌晨,以一家或数户在大门前集中放鞭炮,叫出天方,先拜天地,再互道恭喜。然后各自归家闭门鸣鞭吃年饭。年饭菜肴特别丰盛,要吃不完,以兆有吃有余。当家人要吃鸡爪,称拿钱手,象征这一年能挣钱发财,还要吃上几块年杠肉(大块肉)。这一天最讲忌讳,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肉骨不能直呼骨头要叫元宝。饭后,幼辈向左邻右舍的长者拜年,各家分给拜年儿童以糖果、糕饼或花生、蚕豆、米泡。从初二起,青年男女携幼抱小到亲戚家向长辈拜年,有初一崽(子拜父母),初二郎(婿拜岳父母),初三初四拜姑娘(姑母)之说。但有的地方初二须拜舅父母,以示母族后妻族。拜年携带糕点、糖果、猪肉等多样礼物,亲戚家的亲房邻居均须办拜年酒招待。建国后,机关、团体举行春节团拜,党政领导干部向烈军属、知名人士和离退休干部拜年。春节期间,城乡人民大搞文娱活动,唱戏,划彩莲船,玩龙灯,舞狮子,戏蚌壳,锣鼓唢呐,鞭炮连天。但抹牌赌搏之风,近年有所蔓延。

(二) 上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俗称月半,当夜称为元宵。家家户户兴吃腊猪头和糯米糍粑。当天早餐,一般都吃有肉、豆腐、红豆等作馅的芦(玉米)粑或荞粑。元宵之夜,各家每个房间要点上灯,稻场、园圃、秧田、祖坟都要插上蜡烛,俗称照亮。城镇家家户户插蜡烛,点檐灯,满街通。迷信者还请僧道到家念灶王经,叫谢灶、上元是已嫁女子回娘家省亲团聚的日子,无论老少均不例外,十五、十六两日,父接女,兄弟接姐妹,侄儿接姑母的络绎不绝。建国后,基本沿袭上述活动,唯僧道谢灶等迷信活动逐渐消除。

(三)上巳节

     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旧时,仅学校师生、文人墨客、富家士女结伴郊游,称为踏青。一般携带酒肴,举行野餐,或赋诗作画,极尽雅兴。建国后,学校机关也组织春游,但不限此日。

(四) 清明节

     清明日,家家户户以鱼肉、米酒、香烛、纸钱扫墓祭祖,覆土培坟。建国前,各姓房族有清明会,置有挂山田。每届清明,办扫墓酒宴,只男丁入席和参加祭扫。有的大族张旗打伞,抬着三牲酒礼,大队人丁向开基祖宗祭奠。建国后,清明扫墓一般仍沿用旧习。机关、团体、学校有组织地向烈士陵墓祭扫,以缅怀先烈。

(五)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或菖节。节前,青年男女和儿童要缝菖节衣、买遮阳帽。届时户户挂菖蒲,悬艾条,门贴菖节符。用雄黄水洒地,饮雄黄酒,小孩用雄黄酒点额面。包粽子,煮盐蛋,做包子,亲友相互赠送。也要接姑母、姐妹或女儿回娘家省亲。境内主要河流沿岸村镇,皆有龙船竞渡,观众如云。以前,境内龙舟竞渡常引起宗族械斗。建国后,一般由体育部门组织龙舟竞赛。五月十五日为大端阳,家家备肴馔欢度,有时也搞龙舟竞渡。

农历六月六日为天贶日。旧时,民间酒食穰甜,吃新米、新菜,谓之吃新。同时祭祀土地,祈福穰灾。建国后,再无祭祀之举,而六月六,晒红绿(指翻晒衣服)之习仍存。

(六) 天贶日

(七)  

     农历七月七日为巧节。过去,民间常在这天暴晒书籍衣裳。晚上,男女老少聚集庭院,占天河隐现,卜谷价贵贱,妇女乞巧于月下穿针。现此节已不被人们重视。

(八)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又称盂兰会鬼节,俗称七月半。节前二日(即十二日)中午,各家各户多以肉鱼、茶酒米饭,供奉祖先,名曰接太爹太婆。从十二日至十四日,餐餐鱼肉茶酒呈桌案,盛饭若干碗,置箸碗上,念祖先名号请吃饭。用羊山纸折成袱,于十四日焚化敬祖。十三日为新亡未满一年者烧袱,叫烧新七月半。建国后,这一活动已大为减少

(九)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节日食品除鱼肉等荤菜外,家家户户都要吃糯米粑,亲友还互相馈送月饼等节日礼品。当天晚上,全家团坐庭院,吃月饼赏月。建国后,赏月之习渐少,但纪庆之隆重胜于往昔,放映电影,演出戏曲等娱乐活动,各地均有。

(十)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下巳重阳节。,又有长久之意。建国前,有的地方在重阳敬老祝寿。民间习于此日酿酒,有九月重阳好做酒之说。此节群众一般不重视,唯读书人三五结伴,载酒登高,赋诗咏菊为乐。建国后,有的学校组织师生登高览胜。

(十一) 小年

     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前一日,户户须进行一年一度的清洁大扫除,俗称扫扬尘,有的人家延僧道送灶神。小年日,各家各户挂灯笼,备盛馔吃晚饭。过去商家、富户雇请的店员、长工皆于此日下工,自行安排家事,停止劳动,有长工、短工,腊月二十四日下工的规矩,如今,外地干部职工多在此节前后回家与亲人团聚。

(十二) 大年

     腊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为大年,境内不少地方有提前一日或二日的。大年日,家家户户门上贴春联、门神、悬挂檐灯。除夕之夜,各家围炉向火,火要烧得旺盛,象征家道兴隆。有三十夜的火,月半夜的灯之说,男女彻夜不睡,叫守岁。习惯吃猪腿团年。团年后,长辈要给晚辈(未成年的小孩)发压岁钱。儿童串户,甥婿辞贺,叫辞年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崇阳民风民俗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