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5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5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时间:2014-08-07    下载该word文档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
1911 1010 武昌起义。
1911 1225 各省代表会在南京开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11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 12 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南京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
一、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予以保护. 二、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三、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的新法令。
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内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在中国的形成。

“暂行报律”事件
1912 3 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基本内容:①出 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3 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新闻业的短暂繁荣
自由新闻体制确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国的报纸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

政党报纸的泛滥
主要的新报纸是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 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同盟会-国民党报刊
进步党(立宪派、旧官僚以及对他们的观点比较认同的原同盟会成员)

中国早期通讯社:

中兴通讯社:中国人创办最早的民营通讯社。1904年初成立于广州。发行人兼编辑骆侠挺。首次发稿日期是119日。主经发稿对象是广州和香港地区的报纸。停办时间不详。

远东通讯社1908年由清朝政府驻外使馆随员王慕陶、王侃叔在比利时创办,得到清驻比公使李盛铎的赞助,它接受清朝政府外部的津贴。在国内一些大城市聘有通讯员,如上海陈景志韩、雷继兴,北京汪康年、黄远庸等。总部曾一度迁设上海。主要向欧洲各国提供中国通讯,同时也将欧洲重要消息向国内各大报社发稿。曾创办法文杂志《黄报》。清朝政府被推翻后停止活动。
其他的通讯社,长沙、广州、上海等请阅读:P140最后一段


袁世凯时期
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满清,后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于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却未能成功。

袁世凯与中华民国
1912年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
1913320日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

袁世凯对新闻界的控制
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较有影响的《亚细亚日报》,是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家。

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袁世凯在执政期间先后颁布了《报纸条例》和《出版法》等。 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

袁世凯的御用报纸——《亚细亚日报》
由帝制分子薛大可主编,是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家。
二次革命期间,连续刊登帝制分子劳乃宣和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古德诺鼓吹复辟帝制的文章。 袁世凯称帝期间,该报带头改用“洪宪”年号,称袁世凯为“今上”,记者署名“臣记者”。主要在北方创建,在上海出分版,遭到革命党人和爱国人民的强烈抵制,报馆两次被炸。

“癸丑报灾” 1913(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新闻立法活动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报纸条例》
19144 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 《出版法》
1914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尽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执行过程中又层层加码。

北洋军阀的新闻统治
19166月,黎元洪接替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通令恢复民国初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恢复国会。 191810月段祺瑞颁布《报纸条例》,以加强对新闻事业的控制。
但是,新闻事业的复苏是短暂的,不久被张勋复辟和段祺瑞专权所扼杀。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由于北洋政府实行言论禁锢政策,加上皖系、直系、奉系军阀轮番执政,各种政治势力明争暗斗,于是从属于各种政治势力的报人,报纸和整个报界出现了怪现象。 1、报人、报纸品位低下 2、报纸言论退化 3“鸳鸯蝴蝶派”文艺副刊的风行和黄色小报泛滥成灾 4、出现了一些希奇古怪的报刊

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 一是在形式上采用自由新闻体
二是带有浓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

三是滥用军法,惟军阀意志是从

新闻事业在逆境中的发展 (一)新闻业务变化
1、政论衰退,新闻报道增强,出现众多名记者。
2、新闻通讯受到普遍的重视和欢迎。纪实性、解释性、评述性的有关时事政治方面的新闻通讯繁盛,新闻通讯这种新的报道体裁开始走向成熟。
3军政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加大,电讯在版面中占主要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商业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受此影响下许多报纸加强了商情和经济新闻报道。
4、报社加强了采写力量。为搞好新闻报道,报社设立了采访部。 5、日益重视国际新闻报道。
6、副刊的发展,表现在当时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的版面,内容广泛等。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是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文学流派。策源地是上海《民权报》副刊。 早期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是用四六骈俪加上香艳诗词而成的哀情小说。
他们最初热衷的题材是言情小说,写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上海文艺之一瞥》,并因此得名而成为鸳鸯蝴蝶派。

2)、通讯社的发展
我国的通讯事业在1913年—1918年的56年内有了长足发展。新创办的通讯社不下20家,如: 上海:民国第一通讯社 武汉:湖北通讯社
北京:北京通讯社、新闻编译社等
这些通讯社往往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新闻来源主要靠剪报和译报。自采的新闻很少,用复写和油印方式分送各报,质量不高,发行量少,有几份到几十份不等。
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摧残,并不能阻止新闻事业的前进,这一时期的通讯社还是有了发展。
广州:
1911年,杨实公创展民通讯社 长沙: 1912年,杨公民创公民通讯社 1912年,湖南通讯社、湖南新闻社

19157月,邵飘萍在东京留学期间,组织东京通讯社,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它首先向读者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秘密商议中的“二十一条密约”的详细内容。
新闻编译社是邵飘萍于19168月在北京创办的,以消息迅捷而闻名,每天晚上发稿一次,内容有本社采写的消息和翻译的外电两部分,“每日总有一二特殊稿件,颇得各报好评。

3)、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 《申报》的企业化措施: 1、大力开展广告业务 2、加强报纸发行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

《新闻报》的办报特色 1“借款—还债—再借再还”的资金周转生财之道
2、报馆内设置无线电收报台,直接抄收外电,加强新闻时效 3、广告的“利益取向”战胜“价值取向” 4、以短评代替社论

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 《申报》《新闻报》等商业性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方针,虽然“日渐失去舆论指导精神”,但是,他们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的经验,却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民国名记者 1、邵飘萍
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于1926年被奉系军阀杀害。 邵飘萍的“新闻全才”轨迹:
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2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 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辣手”为座右铭。

名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特点:其言论既不受外国通讯社的左右,又不受军阀操纵,排除各种干扰,开创了20世纪中国独立的新闻事业。 主张:新闻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是居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报纸应该监督政府,还应该教育民众、唤醒民众。
影响:80多年前,他就是在这些思想支配下,把《京报》真正办成了人民大众自己的喉舌(当然,他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邵飘萍对新闻教育的影响
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讲师。
他最擅长新闻采访,常常能够采访到别人所不能采访到的新闻。 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2、黄远生
原名黄基,字远庸,远生是他的笔名。民国初期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 黄远生的新闻轨迹
记者生涯是1912年创办和主编的《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
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擘。 他被称为“报界之奇才”191512月,在美国旧金山被国民党派人暗杀,年仅31岁,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贡献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特点表现在: 1)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2)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3)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4)语言通俗生动。
1、他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2、发明了“新闻日记”这种体裁,用日记的形式报道或评论当日新闻。
3、黄远生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的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民初三大名记者
刘少少:武昌起义后,先后担任《湖南公报》《公言》《中华》等报刊的编辑、记者、主笔。1915年拒绝了袁的贿
买,辞定天津,并发表文章反对帝制。 1918年后受聘为北京大学讲师,研究老庄哲学,有报界“怪杰” 之称。 徐彬彬: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和剧评专栏作家。 徐彬彬、黄远生、刘少少 ——“民初三大名记者”

其他记者:胡政之——1918年欧战结束后,他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该会唯一的中国记者,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在天津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成为报界名人。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5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