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将进酒

将进酒

时间:2017-12-22 21:17:40    下载该word文档

斗酒十千三百杯,终难销去万古愁 ——我讲《将进酒》

 

一、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手法、内容、感情方面考虑)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内容:

黄河景象壮阔: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悲叹人生苦短:问世间人生短暂为何物?不过是一朝一暮。

(2)手法:

起兴:写黄河意在引出白发。

夸张:“天上来”写出黄河源远流长,落差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

比喻:头发如“青丝”“雪”,写出黑发和白发的鲜明对比,突出人生短暂。

反衬: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3)创造性开篇方法:

  破空而来的发端,表达强烈的感情,吸引读者关注诗人的感情。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写于公元753年)

【译文】昨天的日子渐渐离我远去,已经不可能挽留;今天的日子扰乱了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烦忧。长风吹过了几万里送来秋雁,对此可以开怀畅饮酣醉高楼。校书您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有我的诗如谢朓秀朗清发。我们都是心怀逸兴壮思飞动,想登上九天去摘取一轮明月。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忧愁。人生在世上不能够称心如意,不如明天披头散发驾舟漂流。

《新鸳鸯蝴蝶梦》(电视剧《包青天》片尾曲,黄安唱)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爱情两个字好辛苦。是要问一个明白,还是要装作糊涂,知多知少难知足。看似个鸳鸯蝴蝶不应该的年代,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花花世界,鸳鸯蝴蝶,在人间已是癫,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温柔同眠。

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自信,豪爽,感染后人。

“有用”而“必”,自信至极,简直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深藏其内的必是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心怀。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实现自我理想的这一天总会来到的,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豪爽,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令凡夫俗子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过去)游维扬,不逾一年(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人生短暂令人叹惋,得意时“须尽欢”恰是因为人生过得不得意,才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意并定要尽情欢乐,且以畅饮的方式。酒是个好东西,得意时豪饮是增添作料,加倍快乐,失意时慢酌是浇灭块垒,减少痛苦。尽管借酒浇愁愁更愁,但只要能麻醉,片刻也是欢娱。

 

3、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1)内容:豪爽。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三百杯”决不甘休。筵宴痛快,多么诗句豪壮!

(2)手法:用典

 曹植《箜篌引》
  《世说新语·文学》中“郑玄在马融门下”刘孝标注引《郑玄别传》:“袁绍辟玄,及去,饯之城东。欲玄必醉,会者三百馀人,皆离席奉觞,自旦及莫,度玄饮三百馀杯,而温克之容(醉了还能自我克制,保持温和恭敬的态度),终日无怠。”

马融和他的学生郑玄都是汉末大儒,但马融气量小。郑玄被袁绍征召时,马融怕学生的成就超过自己,请杀手在半路杀郑玄。送别郑玄时,叫学生们每人敬酒三杯,想把郑玄灌醉,方便刺客下手。不料郑玄酒量很大,从早到晚,一共喝了三百杯酒都没醉。后谓痛饮为一饮三百杯。

 

4、钟鼓馔玉(富贵豪华的生活)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被世人冷落),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放纵、无拘束)谑(玩笑)

  (1)内容:歌曲内容,蔑视权贵,世事浑浊,诗人厌恶不愿清醒,为曹植怀才不遇而抱憾终生而叹惋。

  (2)手法:

   对比:圣贤“寂寞”被世人冷落,饮者“留名”被世人称说,为不被重用的“饮者”叹惋。

用典兼夸张:陈王欢乐中包含着巨大的痛苦,压抑的险恶环境中,大志难酬而沉溺于酒乡,李白与曹植相似,化用曹诗,明写欢乐,暗寓愤慨。“斗酒十千”,夸张,极言酒之名贵。

 

文人醉酒:欧阳修的酒量并不好,但酒风好,“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经常在醉翁亭流连光景,一醉方休,那醉态特惹人爱。《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21个“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天乐地乐,山乐水乐,鸟乐人乐,皆因为有酒。“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其乐也”,欧阳修何乐之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之意亦不在山水,在乎与民同乐也。

辛弃疾一生坚决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醉中也念念不忘抗金大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但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他看到鬓边新生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的醉态让人起敬。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的诗词文都有浓浓的酒味。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为之锐减。“酒使词人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回忆、未来的憧憬、绵绵的离愁、真诚的祝愿……完全在“大醉”中得到了加深,得到了寄托,得到了解脱,得到了慰藉。苏轼的醉态使人清醒。  

欧阳修爱酒,爱得欢;辛弃疾爱酒,爱得苦;苏轼爱酒,爱得清醒。诗人艾青说得好:酒,使聪明的人更聪明,糊涂的人更糊涂。酒,一种特殊液体,成就了多少佳作,又贻误了多少青春。“未捞到半个秀才”的孔乙己爱酒,爱得贱;为陈涉、吴广所杀的“将尉”爱酒,爱得蠢……

曹植、李白等饮者留下的名是“酒徒”“酒鬼”吗?为什么?

让我们搜索那些超然物外与世俗不同流合污的杰出人物,谁个不爱酒?“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砥砺言行),满腹才华屡遭猜忌,汲汲无欢饮酒无节抑郁而去;李白“举杯邀明月”,苏东坡“把酒问青天”,“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沉湎于酒一醉就是两个月,使想结亲的司马懿没有提出的机会;蒲松龄,曹雪芹,都是科考不得志,转而创作,而名垂青史。一个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一个创作了光耀古今中外的《红楼梦》……他们爱酒,因为没有酒就没有虚幻,没有虚幻就没有心情,没有心情就拥有了痛苦。他们嗜酒却并非“酒鬼”,只不过是欲大展身手而不可得,纵有豪情抱负却不能有所作为,而又不愿向权贵弯腰,因而只能用酒来麻醉自己失望孤寂的心灵,在醉后的虚幻中获得快乐。只有一个屈原不愿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也就注定了他“固将愁苦而终穷”的命运。

 

5、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拿)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内容:豪放至极,将一切有价值的昂贵之物都去换酒;愁绪万古深广,顿生悲凉苦闷。但是人胸怀阔大,具有从苦闷中摆脱出来的勇气和力量,结尾高唱中,既有情的感染,又有力的震撼。

(2)手法:夸张,“千金裘”极言物之昂贵,“万古愁”极言愁之深广。

二、感情变化(写于752年,51岁;《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744年,43岁)

  悲(悲白发)——欢(尽欢)——狂放(烹羊宰牛,三百杯,不足贵)——愤激(不复醒,圣贤寂寞)——再狂放(五花马,千金裘,换美酒)——愁(万古愁)

三、手法

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夸张手法,尤其是巨额数量词——“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

“三”“六”“九”“十二”“千万”等都是概数词,但它们是大气的!是中国的一种特有文化积淀。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五”比“三”多,他但绝不会说“白发五千丈”;还有“飞流直下三千尺”。《逍遥游》中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木兰诗》中的“军书十二卷”,毛泽东的“粪土当年万户侯”等。我们感受一下:公元前两千年,读起来的感觉就比较有历史感,更真实;而不确定的时间等读起来更虚幻,而虚幻的感觉就有弹性。一旦有弹性,其间又有多少令人回味想象的空间!这个空间又是个难以确定的概数,无限中又可以产生多少文学和审美!

——2017年12月3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讲《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初感

1、读完这首诗,你最喜欢印象最深甚至立刻能背出的的哪个诗句?为什么?

安能摧眉(低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痛快,解气。

2、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内容上,不去因为侍奉权贵而摧眉折腰,从而使自己不开心。正直不趋炎附势的人一般都有这种心理。

手法上,反问,感叹,使人读来很有气势。

3、放在全诗的最后,最有可能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抒发感情——直抒胸臆

 点明主旨——卒章显志

感情和主旨不矛盾,有时就是一回事。

4、从诗的题目能看什么信息?

 梦游天姥山,就写了一首诗,以此留给东鲁的朋友,算是离别时给友人(当时高适和杜甫都在此地)的高雅的礼物。

李白要去哪?

(被权贵排挤出京),在东鲁待了一年后要去吴越。

5、这样的写作内容怎么可能是这样的主题?(待定)

 让我们去看看他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山?梦到了什么?

二、梦境

1、梦因:第一段。天姥山是什么样的?

  (1)山上有仙人天姥。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确实)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有时)可睹。

两相比较,都是仙山;二者对比,一个难求,一个可睹。所以选择天姥山。

李白想去干嘛?是去找天姥仙?是想成仙?还是只想游仙山?或者是受大王指派巡山?或是另有他用,寻找精神慰藉等(待定)

(2)雄奇高大。

何以见得?

 正面描写+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势拔(超出)五岳掩(遮掩)赤城
   侧面烘托+夸张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

天姥山:818米。

赤城:338米;天台:1098多米;泰山:1545米;华山:2160米;衡山:1290米;恒山:2017米;嵩山:1440米。

除了“赤城”,哪座山都比天姥山高,可是在他笔下天姥山等仙山至高无上,既是夸张显现浪漫豪放,也可能另有用处。

写这么高有什么用?

越高处才越有可能接近天空,才有可能有仙人居住——找天姥,才有可能甚至见着其他天上的仙人,从而借机成仙——成仙,才有可能景越美(歌手高胜美,《游褒禅山记》中说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之焉”)——游山,不白去一回。

2、梦游:第二段(开头到“仙之人兮列如麻”)

(1)时间:从黑夜到天亮,从早晨到黄昏

我欲因之(越人的话)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半壁见海日——迷花倚石忽已暝(天黑,夜晚)

       ——诗人自由飞翔,快乐忘我,旦暮倏忽

(2)路况:千岩万转路不定——峥嵘崔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3)自然景色:月,海日,乌云;湖,剡溪,岩泉;花,深林,石,层巅;啼猿,天鸡,咆熊吟龙等——视听结合,奇谲变幻

(4)仙人出场:特写

威风神秘——列(通“裂”,分裂)缺(云的缝隙)霹雳,丘峦崩摧(倒塌)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石扉,訇然中开

光耀炫目——青冥(天空)浩荡(广阔)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台隍枕夷夏之交,神仙居住的地方)

拉风出尘——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回旋,运转)

盛大热烈——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仙之人兮列如麻

真的有仙人!并且专为迎接被贬于人间的诗仙李白而来!众仙华丽丽地聚于天姥仙山,天上人间!想象奇特,浪漫辉煌,异彩纷呈。

 

一路梦游一路歌,迷花倚石日如梭。众仙下凡会谪仙,天姥山上铸辉煌。

3、梦境特点:

山路崎岖,景色瑰丽;仙境迷幻神秘,令人向往。

人们在什么情况下更向往美好?

自己不美好时。

结合本诗创作背景看,李白的不美好是什么?

被排挤出京,不能实现治国理想。

当年42岁的他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时,立即与家中儿女告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何等得意畅快!满身才华没能施展,两年之后却被排挤,何其愤懑!是谁之过?

权贵——杨国忠、高力士等。

为什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又回到这一句)

三、梦醒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原来)烟霞(前面写到的仙境)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梦中轻飘飘地逍遥翱翔,醒来沉甸甸地躺于枕席。于是生出感慨:世间行乐(功名利禄)亦如此(梦境),古来万事东流水。

世间得意亦幻境——南柯一梦空荒年,黄梁一曲终成空;人生失意付流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想到这些,难免无奈郁闷。何以解忧?唯有远游。“且放白鹿(神仙或隐士坐骑)青崖间,须(等待——须晴日)行即骑访名山(天姥山等仙山)”,徜徉山水,最是快意。可我现在不快意!

四、主旨句赏析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回到这里,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现实——有部分权贵让他摧眉折腰侍奉(传说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

2、依照常理,要在结尾点明这样的主题,就该在前面铺陈黑暗的现实,可是李白却没有写一点黑暗,虽然提到“世间行乐亦如此”,也是对自己前段政治生活的批判,他写了什么?

   梦境。

3、前面分析梦境美好,令人向往,为什么把梦境写成这样?

反衬,越是美好的梦境越能反衬现实的丑恶,所谓梦境丰满,现实骨感。又是一个不写而写。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用辞官表示抗争;李白无官只能用用诗求仙,却又不像秦皇汉武那样满足长生不老的贪欲,而是蔑视和反抗。

所以这不是真正的游仙诗,想去成仙;也不是真正的道别诗,惆怅难舍。而是借此抒发愤懑的。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恰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告别友人,恰是向友人表明心志,正如王昌龄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表里如一一样,这是诗人的孤高、耿介。这种构思与这样一首诗异曲同工: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①,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②,今日水犹寒。

【注释】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怒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公元679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冬天他奔赴幽燕一带,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

 ①此地:指易水岸边。 燕丹:指燕太子丹。

 ②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同“殁”,死。

这首诗题目说“送人”,全诗不见送的是何人。诗中只描写了此地燕太子丹曾经送别要去刺秦王的荆轲,而今送人的人和被送的人都已不在,易水却仍寒冷,这不是吟咏历史吗?诗人到底是要表达什么?诗的巧妙之处恰在这里: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事件上是相同的;诗人送友也在易水河岸,古今送别地点也是相同的。就这样,全诗融古今为一体,明写古人送别,暗写自己送人,交织两条线索,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虽然刺秦没有成功,但这样的古代英雄也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的遭遇让他觉得意冷心寒,从而表达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

4、这个句子成为名句,到底哪里好?

是全诗的诗眼。

诗眼——传达感情的基点,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精心安置的“慧眼”,主题的凝聚点,艺术意境的焦点,结构层次的焊接点。

(1)结构方式:卒章显志。现实的黑暗和丑恶浓缩在最后两句。

(2)手法: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修辞上是反问

(3)点明主旨:不事权贵(不趋炎附势,不同流合污)的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明,梦境在这灯光里才生动起来,否则,即使再铺百倍,也不会放出动人的光彩。

(4)塑造形象:李白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反抗形象跃然纸上,震撼人心,令人难忘。

我们读来解气,正是因为李白通过这句诗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

五、手法

  1、浪漫主义:

(1)想象:写出梦境和仙境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传说”一词课下注释到处可见。

(2)夸张

2、结构特点:特别注意照应,三个句子串起全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中的“之”照应第一段的越人的话。

“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照应第二段的梦境。

“别君去兮何时还”中的“别”照应题目。

——2017年11月30日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将进酒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