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一轮浙江语文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十 专题作业

2020版《3年高考2年模拟》一轮浙江语文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十 专题作业

时间:2020-04-06 17:38:50    下载该word文档

作业15:散文阅读专题训练(一)

一、(2019嘉兴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20)

 

冯骥才

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暗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新是什么颜色。别看它这副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我无法想起,究竟是什么时候,我开始使用这小桌的。我只模模糊糊记得,最初,我是站在它前面写写画画,而不是坐着。待我要坐下时,屁股下边必须垫上书包、枕头或一大叠画报,才能够得上桌面……

桌面上净是些小瘪坑。有的坑儿挺深,像个洞眼,蚂蚁爬到那儿,得停一下,迟疑片刻,最后绕过去……细细瞧吧,还满是划痕呢,横竖歪斜,有的深,如一道沟;有的轻浅,还有的比蛛丝还细。这细细的印痕,是不是当初刮铅笔尖留下的?那一条条长长的道道儿,是不是随意用指甲划上去的?那儿黑乎乎的一块,是不是过年做灯笼,烤弯竹条时碰倒了蜡烛烧的?分辨不清了,原因不明了,全搅在一起了;这中间还混着许多字迹:钢笔的、铅笔的、墨笔的,还有用什么硬东西刻上去的。也有画上去的形象,有的完整,有的破碎——一只靴子啦,枪啦,一张侧面脸啦,这是不是我的自画像?年深日久,早都给磨得模糊一片。痕迹斑驳的桌面,有如一块风化得相当厉害、漫漶不清的碑石。

但我从中细心查辨,也能认出某些痕迹的来由,想起这里边包含着的、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并联想到与此有关或无关的、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生活。

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遮住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大。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后来,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桌上惟有一处大硬伤。那是——那天,一群穿绿服装、臂套红色袖章的男女孩子们闯进我家来。每人拿一把斧头,说要砸烂旧世界,我被迫站在门口表示欢迎,并木然地瞅着他们在顷刻间,把我房间里的一切胡乱砸一通。其中有个姑娘,模样挺端正,但她的眼神叫我害怕。她不吵不闹,砸起东西来异乎寻常地细致。她在屋里转来转去,把尚且完整的东西翻出来,一件件、有条不紊地敲得粉碎。然后,她翻出我一本相册,把里面的照片一张张抽出来,全都撕成两半。她做这些事时,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最后,她临去时,一眼瞥见我的书桌。大约这书桌过于破旧,开始时并没引起他们的兴趣。此刻在一堆碎物中间,反而惹眼了。她撇向一边的薄薄的唇缝里含着一种讥讽:

你还有这么个破玩意儿!

随手一斧子,正砍在桌角上。掉下一块挺大的木茬。

就这样,我过去生活的一切,无论是快乐和幸福的,还是忧愁和不幸的,都留在桌上了。哪怕我忘了,它会无声地提醒我。

我终于失去了它。

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给它保护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呢!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个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破损的稀世古物。

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我需要书桌,只得另买一张。新买的桌子宽大、实用、漆得锃亮,高矮也挺合适。我每每坐在崭新却陌生的大书桌前,就觉得过去的一切像那不能再生的书桌一样,烟消云散,虚无缥缈,再也无从抓住似的……

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

:

2.文中说桌上惟有一处大硬伤,简析大硬伤的含义。(4)

:

3.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段是画蛇添足,删去会更好,对此你怎么看?并说出理由。(6)

:

4.探究本文中书桌的作用和内涵。(6)

:

一、

1.答案 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书桌的斑驳、陈旧和漫漶不清。通过连续设问和揣测的语气,暗示了书桌历经沧桑,和自己的成长息息相关,是自己往昔岁月的见证和记录。为下文张本,通过对桌面的详细描写,引出下文有关书桌的故事和往事的回忆。

解析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然后细读画线部分。答案由三部分组成:内容概括,手法,效果。解答这种题型的通常思路是,首先仔细阅读画线句,概括其主要内容,判断其中是否使用了表现手法,效果作用是什么,能表达什么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有的坑儿挺深”“还满是划痕呢,横竖歪斜”“这中间还混着许多字迹:钢笔的、铅笔的、墨笔的等句子,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书桌的斑驳、陈旧和漫漶不清。连用多个是不是的表示揣测的问句,写书桌见证和记录自己的成长。这样对书桌的详细描写,很自然引出了下文作者追忆有关书桌的往事。

2.答案 是指相对于桌上其他小坑和划痕,这处斧砍的是大硬伤。的精神世界也在那场运动中,像被斧砍一样受到伤害。指那个时代给年轻一代的心灵造成的大创伤(本来纯真可爱的姑娘变得可怕而冷漠)指当时的政治运动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大创伤。

解析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与要表达的主旨。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这个大硬伤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结合句子所在段落,桌上这个大硬伤是指文革期间,桌子被一个女生用斧子砍后留下的印迹。深层含义是指,那场运动不但伤害了的桌子,的内心和精神也受到了伤害。再深一层的理解,受伤害的不只是,那个年代很多像一样的年轻人都受到了伤害,包括那个砍书桌的姑娘,模样挺端正,但她的眼神叫我害怕,她既是破坏者,同时也是文革的受害者,她的心灵扭曲了。更大的角度是指那场运动给国家和民族所带来的具大伤害,文革是民族的劫难。

3.答案 不能删去。通过新旧桌子给自己的不同感受的对比,突出了旧桌子对于的意义,强调一个人需要今生今世的证据的重要性;抒发一个人对自己的过往的无法割舍之情,升华了文章主题。

解析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全文内容。先表明自己的态度,能还是不能。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陈述理由时,先概括这两段的内容,最后两段是对比新旧桌子给自己的不同感受。然后再分析该删或不该删的理由。可以从材料中书桌与的关系,书桌对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角度思考。比如,结尾说,新桌子没有令欣喜,反让怅然,旧桌子哪怕已经消失了,也让念念不忘。强调了旧桌子对的重要意义,不是任何别的东西能够替代的。同时借旧桌子,表达对过往的无法割舍之情,这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答案 书桌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文章标题,是全文故事的载体。书桌是一种象征,它的斑驳象征个人和民族曲折而复杂的过往。书桌是一块石碑,刻录过去的生活;见证的快乐和幸福、忧愁和不幸、成长与创伤。书桌代表一种思考,表达对过去生活的回顾和反思。书桌是一份情感,寄寓一个人对酸甜苦辣的过往的无法割舍之情。

解析 本题难度较大。具体答题技巧为:(1)选定目标,确定特色,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评价的对象,被选定对象包括材料选择、主题提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2)分析提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捕捉主要材料,要善于对材料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对其中蕴涵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二是指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对文本反映出来的人生态度与时代精神要进行思考,要有自己的看法。(3)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看法,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本题分两问,考生要分开回答。书桌的作用,全文主要围绕书桌展开描写和回忆,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全文主要的写作对象。文章借书桌来回忆过去的生活,它见证的快乐和幸福、忧愁和不幸、成长与创伤。书桌是过去生活的见证者。同时,借书桌写文革,书桌是一种象征,它的斑驳象征个人和民族曲折而复杂的过往,也代表一种反思。

二、(2019丽水、衢州、湖州三地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

鱼拓画

张炜

一位多年不见的海边好友,从打磨文字的作家变成了画家。他展示的一幅幅作品,令我无比惊讶:都画了鱼,大鱼小鱼,那么逼真而古朴,但看上去有些异样,与以前看过的绘画完全不同。我见过各种各样鱼的水墨画,还从未看到这样的风格。我向他讨了一幅。

我选中一条一尺多长的黑色大鱼,:这好像是一条比目鱼。他说:是的,一条比目鱼。他指点着墙上的画,依次告诉我:赤鳞鱼、鲷鱼、鲳鱼……这是一条红鲷,多大的红鲷啊,四斤二!最后一句让我吃惊:他显然在说一条真实的鱼。看着我惊讶的样子,他主动解释:我忘了告诉你,这不是一般的画,这是鱼拓画

什么是鱼拓画?

就是给鱼做拓片,像拓碑一样,把宣纸放在上面……”

这令我更加惊奇。我马上想到的是要等活蹦乱跳的鱼死去,等它僵硬时,然后再涂墨,按上宣纸。鱼毕竟不是石头和木头,这事儿从头到尾做下来肯定麻烦。不过到底有多麻烦,我怎么也想不清楚。只觉得这种办法高明而巧妙,他能够想得出真不简单,也许只有生活在海边的艺术家才能有这种奇思妙想。

我知道他喜欢出海钓鱼,是海猎能手也是烹鱼高手。大概就是这种海上生涯给了他灵感,让他成为了一个特别的画家。我尽力发挥想象,:如果没有猜错,你肯定要把逮到的大鱼搁置一会儿,等它不动了才开始动手。这大约需要多次实践,积累经验,比如墨色浓淡、宣纸按上去轻拍重拍、怎么把握力道等,会有许多技巧。宣纸揭下来还需要动动画笔,最后才能题字落款,成为一幅作品。

我像一位内行,这样说时,其实内心已经在琢磨怎样亲手做一幅鱼拓画了。因为这种画是在现成的鱼身上印刷出来的,算是一种工艺,只要掌握要领就能完成。我说着,极力隐藏自己要当一位艺术家的跃跃欲试和野心。

谁知朋友马上摇摇头:死鱼不能拓画。

用活鱼?这怎么行?我的声音变大了。

让鱼安静一会儿,但不能让它死去。安静的鱼和死去的鱼是不一样的,死鱼,拓出的画也是死的,那就没什么价值了。

听上去既有道理,又过于玄妙。我甚至认为他有点太较真或太讲究了,换了自己一定不会这样做。因为显而易见的道理:只有死去的鱼才会有木石一样的标本作用,那时操作起来才得心应手。我微笑不语,看着他。

我让鱼安静下来,让它睡一会儿,在这段时间里抓紧完成。

怎么让它睡着?

一点酒吧。

我明白了,它醉眠后,他开始往它身上小心翼翼地涂墨。怎样涂?如预料之中,他语焉不详。大致是按照丰富的经验施墨,而且在宣纸和鱼结合一体的时候,拍按之间,需要高度的技巧。鱼鳞、鱼鳍,特别是鱼的眼睛,都要传神地表达出来。他一再强调眼睛

这使我想到:鱼是有神气的,鱼是有神采的,鱼是有心情的。是的,我不得不确认这样的一种理念,即一切高妙的艺术都是精神的再现、个性的表现。而对于一条海中生灵而言,最能传递这一切的当然只能是眼睛。它要注视,它的悲哀或怜悯都要从目光中流露。它从自己的那个方位投向人间的神情,即便在这样的瞬间也不会泯灭。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家,这种揣测和把握当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切艺术即心灵劳作的关键所在。

他告诉我,一张好的鱼拓画可以把鱼和鱼之间的不同表现出来,也可以将同一种鱼的不同时刻表达出来。不同的鱼,不同的时刻,都在画纸上凝固了,却是凝固了栩栩如生的那个瞬间。

我长时间沉默。我在想鱼和艺术,想生命的奉献,想短暂和永恒。这样一些关系纠缠在艺术创造之中,从来没有例外。离开了这样的领悟,所谓的艺术就会变得木讷。而那些看起来木讷的用来作拓片的石碑之类,却蕴含了十足的生命力。我们一再地拓、拓,复制,只为了再现生命的神色。

一条大鱼留下自己生前的刻记。它带着水族的秘密来到面前,那一刻刚刚沉睡。它曾经活生生地、惊讶地看着这个新的世界,看着和自己完全不同的生命,大睁双眼……

关于鱼和海的故事,朋友可以讲上一整天。那是一些烂漫的故事,惊险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大多是鱼。他的这些经历铸就了与水族的深刻情感,也催生了手中的艺术。

后来这幅艺术品挂在了我的室内。它看上去和一般的水墨画大为不同:既是一种拓制,又是活的生命的印迹。我端详的时候,总觉得它的一双眼睛在注视我,充满了悲悯。

它真的就在那里了。它是一个悲剧。它演绎着生命和创造的故事。它讲述了大海:波涛万里,压低的铅云,还有其他……

(选自《散文选刊》2018年第10,有改动)

1.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加点词。(4)

(1)因为这种画是在现成的鱼身上出来的,算是一种工艺,只要掌握要领就能完成。(2)

:

(2)不同的鱼,不同的时刻,都在画纸上,却是了栩栩如生的那个瞬间。(2)

:

2.关于鱼拓画,的画家朋友为何一再强调眼睛’”?(4)

: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的感受在文中的作用。(6)

:

4.文章最后一段说它演绎着生命和创造的故事,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

二、

1.答案 (1)①借用印刷一词,表现鱼拓画制作的简单易行。与后文所写鱼拓画是一种创造形成对比,反衬了画作的唯一和艺术价值。

(2)连用两个凝固强调了鱼拓画的艺术生命。前者突出艺术的个性,后者强调艺术品的生动与永恒。

2.答案 眼睛最能传递鱼的神气、神情、个性。眼睛最能体现画家的艺术风格。

3.答案 引领读者认识鱼拓画及其意义。(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贯连全文,使文章主旨逐步明晰。和画家的创作理念形成对比,衬托画家的艺术修养。

4.答案 作品是用活鱼制作的。创造,使短暂的生命成为永恒。生动传神的画,凸显了艺术的生命及其价值。

三、(2019浙江重点中学高三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

小村即景

韩小蕙

  这是晋中南广袤大地上的一个普通小村庄,普通到你都不必问起它的名字。

我曾到过许多名山大川,譬如归来不必看五岳的黄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长江三峡,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大瀑布,等等。但不知为什么,在这些有口皆碑的天下胜景面前,我一次也不曾体味到像古村这样的地域文化给予我的心灵震撼。

然而世事却偏偏这么奇妙。这晋中南的普通小村庄,竟使我体验到了一种地域的魅力。

这一带的地貌真是奇特,令平原上的人看上一眼便永远难忘。

人正在大地上行走,突然,脚起脚落之间,路便没有了。探身一望,脚下就是直上直下的悬崖,有的深度达数十丈,令人头晕目眩。

而身后,人刚才过来的地方,明明是平展展的土地。生着庄稼,长着树木,流着河水,跑着马车。还有一座座土砖结合而筑成的农舍和用秫秸隔成的农家小院。从里面,不时传来鸡鸣、羊叫和娃儿的笑声。

倏地,一群漂亮的狗你追我逐地奔了来,撒欢儿地在地上跑着、跳着、扑咬着,尽情地嬉戏,却没见一只掉下崖去。

人在高处放眼望去,但见对面崖壁像是一面巨大的史前壁画,那上面的神秘图形令你读不够也思不够。而远处,则是一派倒海翻江的山峁沟壑图,纵是天下最杰出的大师,也绘不出它们的英雄本色。

老乡们却绝少这样看景。他们更相信老辈人留下的传说。说是女娲炼石补天那会儿,补到这里时伸了个懒腰,漏下一缕沙,地面上便不平起来。因为年深日久,他们早已没有了对女娲的愤恨,生命的因子里,只留下择佳地而生息的顽强生命力。在极不规则的地表之上,他们竟顺势建起了房舍,形成村落,荷家养畜,婚丧嫁娶。虽然活得不轻松,但也能在春种秋收的间隙,闻得一些戏文。何况,当青草漫满黄土世界之时,山峁沟壑也显得蓊郁苍翠起来。鸟儿也能飞来几只,叽叽喳喳地叫上一阵。

这地方只是不能过冬天。一到荒凉的冬季,造化的穷凶极恶便再难掩饰了。

每当钻天杨的最后一片叶子被狂风吹落之后,生命的绿色消失殆尽,苍茫的黄土高坡就裸露出它的贫穷。高崖与低谷之间,只萧疏着荆棘枯草的几支枝杈,天低云暗,更载不动悬崖、坡坡、沟沟、壑壑的忧并愁。而夹带黄土的狂风却全然不理会这些,只一阵紧似一阵地刮着,对准光秃秃的崖际,麻利地刮下一层又一层黄土,怪笑着抛洒向半空中。

在这样的日子里,连狗也不敢跑出门去;家家农户,更是门户紧闭。汉子蹲在炕沿上抽烟叶,婆姨搂着被吓坏的娃儿,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只剩下狂风的怒号和黄土地的呻吟……

这一切,是平原上的人无论如何也经受不住的。

与江南的鱼米之乡相比,不用说,这样的地域环境太沉重了。

可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这里始终被称为晋中南宝地。庄户人家的红火日子,为历史上偏居此隅的各路诸侯们奠定了太平昌盛的基础。气势恢宏的中原文化,也由这里播往陕北高原,甚至河西走廊、祁连山脉。就连异族侵略者,也不敢贸然践踏这片神圣的黄土地——有老乡告诉我,在抗战最严酷的1940,小鬼子也只有在大规模扫荡,才敢来村子里指指戳戳。

到底是谁的功勋呢?

人杰?地灵?还是天意?

天意不过是人们自己编造出来的。地灵向来也是依靠人杰才得以体现。归根结底,我以为,还是这里的人民是有血性的人民。自然环境的险恶,造就了他们的挑战意识。倘若人类不劳动,不创造,不抗争,不奋斗,天天依赖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优哉游哉地享受,恐怕根本就没有今天这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

这读不透也思不透的史前壁画,这倒海翻江的山峁沟壑图,特别是这依地势而形成和兴旺的小村,永远地载入我的记忆。我清楚,在今后的人生之旅中,我会常常想起它们来的。

(有删改)

1.画线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4)

: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

:

3.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6)

:

4.本文题目是小村即景,但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只是在写景,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文章创作动机的理解。(6)

:

三、

1.答案 为下文描写小村恶劣的自然环境张本(埋下伏笔)欲扬先抑,点出小村的普通,与下文提及的名山大川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更突出小村体现的地域文化带给的极大的心灵震撼。使文章有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作用题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要想知道内容上的作用,必须知道本段和其他段落的内容。此外这句话位于篇首,结构上点题,也为下文描写小村恶劣的自然环境埋下伏笔,同时使文章有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答案 拟人的修辞方法。狂风的怒号和黄土地的呻吟将风和黄土地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之狂、冬季气候之恶劣、地域环境之沉重。

夸张的修辞方法。连狗也不敢跑出门去”“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村冬季气候之恶劣、造化的穷凶极恶。

侧面描写手法。通过人的动作与表现,汉子蹲在炕沿上抽烟叶,婆姨搂着被吓坏的娃儿,侧面突出了小村冬季环境之肃杀。

解析 首先从内容上确定该处画线句是景物描写,描写的是小村冬季的景象。而描写景色的手法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整个句子中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很明显,其作用也很明显。答题时既要答出手法,又要答出相应的感受。

3.答案 江南鱼米之乡和黄土高原的对比,突出了小村地域的沉重,使小村的地域魅力凸显了出来。

平原上的人与小村里的人对比,突出了小村里的人的坚强。

普通的小村与名山大川的对比,说明小村体现的地域文化带给极大的心灵震撼。

小村里的人虽然活得不轻松,但也能在春种秋收的间隙享受到些许乐趣,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冬天难以掩饰的造化的穷凶极恶的对比,说明小村里的人的血性。

解析 题干已经明确说对比手法,先明确什么是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再阅读文章内容,找到具体的对比内容,分析对比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4.答案 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借小村之景,即奇特的地形、恶劣的气候,体现小村人民的精神气质,抒发对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的赞美,表达对小村人民坚忍不拔精神的钦佩之情。

自然环境如此恶劣,小村不愿向命运低头,村民们择佳地生息,奋发图强,体现了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的思考。

小村人乃至整个人类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不息的进取精神,不仅给作者以巨大的心灵震撼,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激励着我们拼搏进取。

解析 题目是小村即景,实际上是即景抒发作者的感情,借景抒情。第三段中地域的魅力总写作者的感受;最后一段用抒情语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文章借写乡村的,赞美地域文化的美以及人的精神品质,表达了对小村人民坚忍不拔精神的钦佩之情。

四、(2018浙江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

一头牛其实怎样

马明博

  画框就是窗户。

透过它,你看到,午后乡间,阳光灿烂,绿树浓荫,安静恬然。那些站立在田野深处的玉米,籽粒饱满,被人放倒在地。宽大的玉米叶、叫不出名字的青草,零零散散,铺陈在地。一头歇晌的牛,正低着头,用嘴拉扯着属于它的绿色食物。显然,它并不急于大口大口地吞咽,它只是有意无意地通过咀嚼来打发这段时光,借此缓解上午劳作的疲惫。透过它清纯的眼睛,我重温了曾经熟悉的乡村生活。

在这个季节,牛和车,是分不开的兄弟。可是,那辆牛拉过的车,在画面上缺席了。同时缺席的还有牛咀嚼那些青草发出的细碎声响,以及牛均匀、低沉的呼吸;飞来飞去的牛蝇发出的嗡嗡声,以及牛驱赶牛蝇、不时抡成圆圈的尾巴;还有,那股隐隐传来、若有若无的青草味。小时候,下地打草,我经常拽一根青草放在嘴里,细细咀嚼,草的清香与淡淡的甜,开始在牙齿间弥漫……

这是看油画《处暑》时,我心底泛起的一些感受。

没有乡村经验、不曾与牛一起生活过的人,对牛的认识,往往来自书本与道听途说。一头牛真正与他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往往已改变了牛本来的样子,变成了肉。那时,牛已经彻底失去了被理解的机会。在人的世界中,牛虽健壮,却属于弱势群体,它代表着温驯善良、吃苦耐劳,它逆来顺受又无话可说。牛就是那个样子吗?

有人写过一篇题为《一只羊其实怎样》的散文:在我的印象里它是一只很大的羊。它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我想,真正有过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看到这样的描述,肯定会暗暗一笑。因为在乡间,只有牛,才当得起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这些字眼。

和我的父亲一样,我家的牛,属于家里的重劳力,仿佛力大无穷,天天不知疲倦,无论牵犁还是驾车,都全力以赴,脚踏实地,稳步向前。在日常劳作中,如果确实是它错了,它会沉默着听你教训;可如果错的是你,你无缘无故地欺负它,它绝不逆来顺受。倔强的它,虽不和人逞强,但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有一次,父亲让我到水边饮牛。我沉浸在古诗中,想象着有一位牧童坐在牛背上,横吹竹笛,在柳荫下慢悠悠地走,低垂的柳条不时拂一下他的脸。饮牛后,我牵着它往家走,想着骑到它背上去。但是,我忽略了它对这个动作可能做出的反应。它当时愣了一下,很快,它判断出这个动作对它不尊重,把头一低,一甩,将缰绳从我手中甩走。它大踏步地往家走,远远地把我甩在屁股后面。我一路小跑,跟着它回到牛栏,想去拴缰绳,它将头摆来摆去,不让我靠近。无奈,我只好向它举手投降,给它理毛,给它加料,向它示好。后来,它原谅了我,与我和好如初。

那时,每天天要亮时,母亲起床烧火做饭,父亲则去牛栏打理牛。父亲拿起扁担,挂上水桶,牵牛到井边去。饮牛后,父亲还要担回两桶水。牛与人吃水,共用一个桶。有时,我分不清一个人和一头牛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我甚至把它当作家里的一口人。

诸行无常,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生老病死,牛与人也一样,没有能够被赦免。这头牛,是我家与邻家合喂的,由于邻家不慎,它多吃了些黄豆,它的生命提前画下了句号。那些黄豆不但吸干了它腹中的水分,还使它的肠胃消化不动,我们又无法给它饮水,因为黄豆会继续膨胀。牛在生死线上煎熬。周末,我放学回家,见到了临终时的它。它伏在地上,喘着粗气,见到我时,抬起了低垂数日的头。我走过去,抱住它,痛哭起来。它任我抚摸,终又将头沉重地垂下,瞪大的眼睛流出成行的泪滴。

对于我来说,与它相处的经历,则是一种缘分。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碰到一只羊,它非常体面地走过来,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我会很自然地同它交谈,而且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一只羊其实是怎样的。《一只羊其实怎样》中的这些文字,深深地感动了我。看着砚君画布上的牛,我想,如果这头牛从画布上走下来,非常温驯地迎面走来——当然它不会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它只是抬着头注视我,低沉地一声,我肯定会很自然地走过去抚摸它。

因为我知道一头牛的内心其实是怎样的。

(有删改)

1.文章开头两段,有何用意?(4)

:

2.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

:

3.文章两次引用《一只羊其实怎样》中的语句,分别有何作用?(6)

:

4.因为我知道一头牛的内心其实是怎样的。请赏析作者用这句话结尾的好处。(6)

:

四、

1.答案 描绘了乡村景色,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闲适;②为全文营造了温馨的气氛;③引出下文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④牛咀嚼草的悠闲惬意与下文小时候嚼草的香甜交织在一起,表现了牛与人的和谐亲密。

解析 首先看一、二两段写了什么内容,这里的一、二两段是写景,那么就考虑景物描写在开头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在开头先分析写了什么样的景,渲染了什么氛围。比如:描绘了乡村景色,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闲适,为全文营造了温馨的气氛。接着分析结构上的作用,与下文什么内容有什么联系,如此得出:引出下文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牛咀嚼草的悠闲惬意与下文小时候嚼草的香甜交织在一起,表现了牛与人的和谐亲密。

2.答案 细节描写。”“”“垂下瞪大的眼睛”“成行的泪滴等细节,细腻地表现出牛临死前的痛苦和悲伤。动作描写。抱住”“痛哭”“抚摸等动作,表现了对牛即将离世的悲痛与不舍。场景描写。表现了与牛的深厚感情。

解析 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句子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解答,即运用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效果。

3.答案 第一处引用,借对羊的特点的描写引出下文对牛的特点的描写,表达对牛的理解和赞美。第二处引用,引用的语句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不仅人与羊、人与牛之间要相互理解与尊重,人与世间万物之间都要互相理解与尊重。

解析 引用的材料一般是为表现文章主体对象服务的,或者借此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或者为主旨表达服务。根据这个思路解答即可。

4.答案 表明懂得了,牛像人一样也是有尊严和情感的,我们应尊重它,并视它如亲人。既照应了标题,又点明了文章主旨。单独成段作结,戛然而止又意味深长。

解析 分析结尾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思考。从内容上分析这句话要与文章主旨相联系,我知道理解了牛的感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从结构上,首先看与标题一头牛其实怎样的照应关系,还有单独成段的效果戛然而止又意味深长的术语表达。

作业16:散文阅读专题训练(二)

一、(2019台州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

无名书店

傅月庵

旧书店老板有两种,一种是很懂书的,一种是不太懂书的;前者少,后者多。不太懂书的又有两种,一种是售价五折的,一种是售价五折之外的;前者多,后者少。无名书店属于后者。它没有店名,没有店招,只有一个白色亚克力带滚轮招牌,上面用红漆写着低价书三个大字,以及平均约三点三折的一行小字。每天下午两点之后,老板把它咕噜咕噜推到巷口摆着,路过罗斯福路台湾大学对面汤圆店、吉野家速食店旁的人,都可见到。

无名书店是台北市少有独栋独户的旧书店,店门口有块空地,还有棵盎然蔽天的大榕树,夏天时绿荫满地,清风习习,理论上景致不差,可惜大树旁一个防火浴缸跟破馊水桶坏了风水,地上许多污渍,因此永远清除不掉,斑斑难数。但无论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公馆商圈,有此三四坪的空地,还是奇迹,可称福地。因为是福地,所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警察纷出巡逻时,无路可躲的流动摊贩们,很有默契地都会涌入此地避风。下班时间顺路闲逛,十有七次,那位忠厚的少年老板很可能正拿着一个便当边吃边跟聊天。

少年老板接掌此店不久,大约仅是两年前的事吧。更早的时候,是老板的父亲在经营:门虽设而常关”“书虽有而凌乱,一叠又一叠的新旧中洋文书籍堆得满地都是,从来不整理。店内还有个小房间,更是连叠都不叠,大小书籍随意拋得齐腰高,每次看到总会心动忖思:底下应当有宝!但无论如何,也只敢窥望而不敢进去一游,原因是害怕如同电影中的雨林、沼泽、流沙阵一样,一个不小心,身陷其中,竟将慢慢灭顶……

老老板其实不老,是个精壮汉子,皮肤黝黑,一口白牙,终年背心短裤,经寒耐暑,非常有性格。他卖书从来不啰唆,随心情好坏,最贵也就是五折,更多时候,四折三折都敢卖,尤其汉声精选绘本,还有低得不像话的泄愤价,因为他最痛恨不能分售的儿童套书!有一回跟他闲聊起来,才晓得以往他是专卖进口画册,摄影、建筑、戏剧、旅游、美术……无所不包,在台北圈内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不输棠雍”“雅典等大角色。谁知后来一场水灾,把存书淹去大半,心灰意冷之下,才卖起旧书来,这也就是店内为何那么多精装画册的由来。

无名书店地段虽好,老老板的性格经营方式,虽然有趣,却注定人气萧索:这世界上,甘心在霉味四溢、灰尘四起的仄屋里挥汗如雨翻披旧书拼凑上下册者,毕竟不多。这种卖与识者看天田景象,一直到了两年前,才总算有了改变。

少年老板原来是职业军人,据说干到连长退伍。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偶然再到店里时,书是人非事事不同。精壮汉子换成白面书生,让人担心的流沙房,清出四面书架,整个店面虽然称不上整齐清洁、本本归定位,但也总算有模有样,空气流通,光线还不错了。第一次跟少年老板买书,是一本1943年上海开明版的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老板,这本多少?我心想这书只怕不便宜。,这是古董书,按厚度跟大小卖的,50,这样可以吗?清晰的声音透着一丝腼腆,我则当场傻眼,这种估价方式,这种征询态度,逛了二十几年旧书店,难道我终于逛到君子国了吗?后来我才发现,新人新气象,如今书价一律三折,旧版书跟英文书架上则贴有依厚度及大小计算的纸条,果然虎父无犬子,照样有趣!

少年老板的有趣,除了每一笔生意,他都会翻到版权页向顾客说明:我们这里是按定价的三折计算,这本定价是多少多少,所以是卖多少多少。这样可以吗?不管生熟,买一次,说一次,绝不偷懒。同时为了怕人找不到老板,他还在左胸口别了个识别证,上面写着低价书,之所以不写老板,我相信,一定是害羞的缘故!

老实说,无名书店的存书不多,归类得也不算好,糟糟乱乱的,我却很爱去逛,一来是两位老板都很有趣,无论碰到谁,聊上几句,顿觉人间存古意,值得活下去;二来因为书价实在太便宜,来逛的人随手都会带个一两本,许多书,根本还在骑楼里整理,就被卖光了。

人生贵自适,买书未必为了书,读书也未必为了知。买书卖书,藏书散书,论到底,也不过就是浮生梦尘之一耳,新旧无论,千卷买进终复去,或许,来去之间的那一点意思才是更值得挂念宝贵的吧!

(选自《买书琐记》,有删改)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

(1)难民:

(2)良窳:

2.文章开头的画横线句有何作用?(4)

:

3.请概括老老板少年老板在书店经营上的异同。(6)

:

4.结合全文谈论你对文章结尾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6)

:

一、

1.答案 (1)难民:原指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而流离失所、生活困难的人,这里指躲避警察巡逻的摊贩。(2)良窳:精粗优劣,这里指书的质量好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在词语原来意思的基础之上,结合前后文来理解词语的文中意思。如难民,原文中说因为是福地,所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警察纷出巡逻时,无路可躲的流动摊贩们,很有默契地都会涌入此地避风。下班时间顺路闲逛,十有七次,那位忠厚的少年老板很可能正拿着一个便当边吃边跟难民聊天。可知难民是指无路可躲的流动摊贩们良窳原文中说买书卖书,藏书散书,论到底,也不过就是浮生梦尘之一耳,新旧良窳无论,千卷买进终复去,或许,来去之间的那一点意思才是更值得挂念宝贵的吧!,这段话论述的主语是书,可推断出新旧良窳良窳指书的质量好坏。

2.答案 运用对比手法,点明无名书店只是台北一家极其普通的书店;②引出下文写两任老板以及他们对书店的经营;③奠定了散文迂阔典雅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解析 本题考查段落(语句)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旧书店老板有两种,一种是很懂书的,一种是不太懂书的;前者少,后者多。不太懂书的又有两种,一种是售价五折的,一种是售价五折之外的;前者多,后者少。无名书店属于后者。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讲述了两种不同的书店老板的特点,主要是点明了无名书店只是台北一家极其普通的书店;同时语言比较迂阔典雅而又幽默风趣,奠定了散文迂阔典雅而又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本段在文章的开头,所以结构上的作用是:引出下文写两任老板以及他们对书店的经营。

3.答案 :无名书店始终没有店名,没有店招,说明两位经营都没有广告意识,完全靠诚实经营、低价促销来赢得顾客信赖。异:老老板曾经经营过进口画册专卖店,水灾之后心灰意冷,对这家书店的经营并不上心,书店在他的管理下书籍杂乱,环境脏乱;少年老板当兵回来之后肯用心整顿书店的经营环境,又在价格和服务态度上狠下功夫,生意比之前更加兴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意的能力,本题不难,只要在文中找到老老板少年老板在书店经营上的具体做法,然后再概括异同即可。

4.答案 作者买书,不是因为自己缺书或者贪图便宜,作者喜欢与老板这样有古意的人打交道,从而获得惺惺相惜的认同感。作者买书,买书的目的与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买书的过程中,与书对话,与爱书人互动,体验到发现、理解、欣赏等人生的真趣。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功利上的知识获得,而是成为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或者审美上的自我满足。

解析 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和文章的主旨有很密切的关系。人生贵自适,买书未必为了书,读书也未必为了知。理解这句话可分成三个小句,把每个句子的意思说明白即可。要紧扣原文回答,不可漫谈。买书未必为了书可结合上一段中的老实说,无名书店的存书不多,归类得也不算好,糟糟乱乱的,我却很爱去逛,一来是两位老板都很有趣,无论碰到谁,聊上几句,顿觉人间存古意,值得活下去。可见作者买书,是因为作者喜欢与老板这样有古意的人打交道,从而获得惺惺相惜的认同感。读书也未必为了知可从最后一段中或许,来去之间的那一点意思才是更值得挂念宝贵的吧来理解,其中那一点意思主要是指买书的过程中,与书对话,与爱书人互动,体验到发现、理解、欣赏等人生的真趣,从而可以进一步理解成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功利上的知识获得,而是成为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或者审美上的自我满足。

二、(2019效实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

 

王太生

  世上本没有怕寒的雀,只是怕寒的人看鸟冷。

冬天看雀,雀在光秃秃的枝头,北风四起,枝头寒意飕飕,雀的羽毛在风中凌乱,树下看雀的人,不禁紧了紧身子,打了个哆嗦。

人觉得冷,看雀便是寒雀。此时,冬天的食物比起春天和夏天的要少得多。

其实雀快乐着呢,远处有老熟的红果球、沙棘果,还有圆黑的樟树果,尤其是沙棘果,津甜润喉,啄一口,果浆四溅。

寒雀比之春雀和夏雀,要悠闲得多。

春雀忙着衔泥筑新巢,还要付房贷首付。夏雀忙着哺新雏,还要带孩子学走路。寒雀不慌不忙,它正像一个农人过冬闲,倒背着手在田埂上走走。

冬天看雀,便想到春天和夏天的雀,是暖雀。就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看有钱人是暖雀,看自己是寒雀。一个失意潦倒的人,觉得自己是寒雀,看那些得意的人是暖雀。

寒雀和暖雀,至少在心灵体验和心理视觉上有区别。

冬日无事,坐在南窗下,闲翻古人画的《寒雀图》。

宋人崔白柔软的绢纸上,蹦跳着一群雀,它们在隆冬黄昏的古木上嬉栖投宿:左三雀,已然憩息安妥,处于静态;右二雀,乍来迟到,呼朋引伴,寒枝乱颤;中间四雀,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雀之灵动,在其向背、俯仰、正侧、伸缩、飞栖。宿鸣中的寒雀在冬日傍晚栖落荒枝,恰似在外旅行的人,投宿一处价格便宜的小旅店。

崔白,字子西,生卒年月无从考量,出生于安徽濠州,宫廷画家,活跃于熙宁、元丰时期,颇得皇帝优待,气质更接近不受拘束的文人。

画雀人也是一只雀?猜其人生处境,不知是寒雀,还是暖雀。

其实,寒雀在文人眼里,饶有情趣。

遥想八百多年前,一个冬日早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寂寞空庭,成百上千麻雀,翩翩飞下,叽叽喳喳地站在诗人的梅树枝上做客,像是在互相交谈。一时间,群雀好像预先约好似的齐声喧哗,嘈杂的声音几乎要击穿人的耳膜,它们突然又被什么惊扰,呼啦一声,四散飞去,庭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苏轼《南乡子》中吟哦: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寒雀落满小院篱笆,争相踏上盛开的花枝,待到来人坐到花下,喧哗惊飞的寒雀踢踏下的花瓣,飘飘忽忽地落进客人的酒杯。

一小雀,绕穿枯枝杨柳,迎风啁啾。冬天,水瘦树寒,土虫匿迹,寒雀失去浓叶庇护,显俊朗流线身形,踢踏腾挪,妙曼多姿

二三小雀,冰天啄食,雪地上跳跃着几个小黑点。

此时,看雀人总想着远处有一只毛茸茸的粗糙鸟窠,给寒雀些许温暖——稻草的暖、枯草的暖,感觉上有些许慰藉。其实,看雀的人不懂雀。

寒雀在土中刨食,有小人物的艰辛生活状。不求奢华,只求温饱,它们叽叽喳喳,忙忙碌碌,小爪子印在雪地上。雀为谋一口食,在天地间游走,气候严寒时不肯离去,迁徙到别的地方。它们没有乡愁,固守乡土,在希冀中紧攥冷硬树枝,等待春天。

人不是一只鸟,但能从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中悲叹: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这里面,有透彻薄衣的透心凉,有痛彻心扉的大寂寞,非一般人所能体会。

而杜甫认为,没有房子的人是寒士,寒士在冬天冷得簌簌地抖,了无生趣。其实大自然之中的寒雀是快乐的,人世间的寒士是悲酸的,寒雀与寒士,毕竟不是一回事。

冬日赋闲,低头负暄,抬头看雀,一树的雀。

[选自《散文选刊(上半月)2017年第4,有删改]

1.概括文中寒雀的特点。(3)

:

2.作者描绘了宋人崔白的《寒雀图》,有什么作用?(5)

: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

(1)冬天看雀,便想到春天和夏天的雀,是暖雀。就像一个囊中羞涩的人,看有钱人是暖雀,看自己是寒雀。(3)

(2)一小雀,绕穿枯枝杨柳,迎风啁啾。冬天,水瘦树寒,土虫匿迹,寒雀失去浓叶庇护,显俊朗流线身形,踢踏腾挪,妙曼多姿。(3)

:

4.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试分析。(6)

:

二、

1.答案 快乐,悠闲,忙碌艰辛,坚守。

解析 考生应先在文中圈出直接描写寒雀的文字,然后依据这些文字进行概括,特点一般要使用形容词。

2.答案 作者细致地描画出图中雀的姿态,表现了寒雀或悠闲或灵动的特点,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崔白的介绍,并能与其不受拘束的气质相印证。图画丰满了寒雀的形象,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对画作的描摹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解析 回归文本,找到作者描绘宋人崔白《寒雀图》的文字,概括其内容。从文中来看,这部分内容描画出图中雀的姿态,表现出寒雀悠闲灵动的特点。再看这一内容与下文的关系,由崔白的《寒雀图》引出下文对崔白的介绍;与主旨的关系,此处内容使寒雀的形象更为丰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答案 (1)运用了类比手法,将麻雀之寒暖类比为囊中羞涩之人和有钱人,传递出作者认为雀本不分寒暖,只是因为看雀人主观情绪的映射而不同。

(2)通过绕穿”“啁啾等动作和对冬天的环境描写,细致刻画出寒雀不畏严寒的自在活泼、灵动妙曼的形象。迎风啁啾”“水瘦树寒”“踢踏腾挪等诗化的语言,给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

解析 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画线句描写的对象;然后再回顾鉴赏的角度,一般包括修辞方法角度、描写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遣词造句角度等。

4.答案 形散:①取材广泛自由。不仅写了现实中的寒雀,还写了古代诗画中的寒雀,又从寒雀写到人。结构自由,节奏舒缓。全文联想如行云流水,诗画皆可入文,信手拈来,节奏舒缓。

神聚:①内容紧紧围绕寒雀展开,万变不离其宗。文章中心明确。题为寒雀,其实写人。寒雀是因为看雀人心冷,而作者眼中的寒雀悠闲、活泼、坚守,体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境。

解析 应先分析形散神聚的含义,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聚,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从本文来看,题为寒雀,但文中从寒雀写到人,从现实中的寒雀写到古代诗画中的寒雀,在选材上非常自由灵活;文章的结构很自由,整个文章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这些都是形散的表现。文中所有材料都围绕寒雀展开,又由寒雀之寒写到人心之冷。这是神聚的表现。

三、(2019浙江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

哑巴姥姥的酸枣树

箫陌

  哑巴姥姥没有名字,或有名字,但在几十年的光阴里早已被大家遗忘了,哑巴才是跟了她整整一辈子的身份。小一辈的年轻人按辈分该叫她哑巴婶子,到了我们这些个儿孙辈的,她就成了哑巴奶奶或者哑巴姥姥,但是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管她叫哑巴。

我小的时候哑巴就已经很老了,在我的记忆中,她永远都是踮着裹成粽子样的小脚,在低矮的院墙里忙碌着。哑巴枯瘦干瘪的脸如一枚深秋里风干的枣子,高兴的时候会咿呀咿呀地笑,但是这种时候很珍贵。就像院子里那棵长疯了的酸枣树,偌大的一棵树上找不到几个枣子,大把大把的都是绿得逼人眼的叶子一样,哑巴的生活里,大把大把的都是冷清的长满了苍苔的寂寥和清苦。

那棵海碗粗细的酸枣树,据说是哑巴的男人活着的时候嫁接过的,是哑巴的宝贝,也是她唯一的伴儿。大部分时候,她都守在酸枣树下,皱着那张干枣般的脸。或是端着个木盆洗衣服,或是劈麻线搓麻绳,瘦成树枝样的小腿呈现出一种古怪的寡白色,仿佛早已被岁月的河水一点一点地漂洗掉了生命的痕迹。

每年的七八月,酸甜的枣子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我们都害怕哑巴,因为,只要我们靠近那棵挂满酸枣的树,哑巴就会踮着小脚,挥舞着一把破旧的镰刀,飞也似的奔过来,有时候嘴里还会大声地吆喝着,啊哦啊哦的声音,急促而尖锐,就像是在轰赶着一群小鸡仔。长我三岁的泉子舅说,这个哑巴,真可恨,把酸枣看得比命还重呢。姥姥不许我们去哑巴的院子里,说哑巴岁数大了,有时候会犯糊涂。夏天在门外大树底下乘凉的时候,我偷偷听着姥姥和她的几个妯娌说,哑巴这一辈子不易,从三十岁就守寡,一个小脚的妇道人家硬生生拉扯大了四个儿女,儿女们娶的娶嫁的嫁,老了她还是一个人,守着一棵酸枣树,这棵树还是哑巴结婚的时候种下的,这一晃就是几十年哩,不易呀……

闲着的时候我缠着姥姥问过去的事,比如老房子、老槐树,也问哑巴年轻时的样子。姥姥说,哑巴年轻的时候是这个村子里最漂亮的媳妇,除了不会说话,灵透着呢!描的花样子、纳的鞋底子全村都找不出另一份来。

姥姥偶尔会去给哑巴送一碗水饺,或者几块蒸糕。我跟着姥姥走进哑巴的院子,哑巴穿着干净的青布褂子,斜襟的纽上有一枚玉色的坠子,小脚上的青布鞋子绣着银丝的花儿。她咿呀咿呀地推拒着姥姥手中的碗,推着推着就放到了那张黑漆漆的木桌子上。哑巴不会说话,用两只手灵活地跟姥姥比画着,那手像两只上下翻飞的鸟儿。我斜着眼睛看着院子里的酸枣树,密密麻麻的枣子像绿色的小眼睛,风一吹,就一眨一眨的。我悄悄地挪动着脚步,还未靠近酸枣树,哑巴就啊哦啊哦地叫起来,我兔子一般窜到姥姥的怀里,偷偷伸出头来看看哑巴手里是不是拿了那把破旧的镰刀。姥姥拉着我的小手,看哑巴比画了一会儿,然后笑着点点头。哑巴进到黑漆漆的小里屋去了,一会儿怀里抱着一个广口的玻璃瓶,那是一罐子红艳艳的酸枣儿。她举起瓶子来在阳光底下端详着,然后用枯枝样的手费力地扭开玻璃瓶的盖子,一股带着浓郁酒气的枣香味儿就扑了过来。看着我使劲地吸着小鼻子,哑巴把枣递给我,皱皱的核桃皮样的脸上是难得的笑容。

红艳艳的酸枣儿浸透了酒的香气,却依然保留着清脆的口感,咬在嘴里嘎嘣嘎嘣的,那脆脆香香的味道,比姥姥给我买的老虎眼大红枣不知要好上多少倍。抱着满满一罐酒枣,我跟着姥姥慢慢地往家走。我回头看站在小院子门口的哑巴,青布褂子随风飘啊飘,就像一只青色的蛾,甚至有一个瞬间,我怀疑如果一阵风来,哑巴就会随风飞起来,飞过酸枣树,飞出这个寂寞的小院子。姥姥说,你太姥爷活着的时候哑巴年年都会做酒枣,那时候的姥姥还是刚结婚的小媳妇呢。美丽的哑巴穿着红艳艳的褂子坐在只有小孩胳膊粗的酸枣树旁,翘着小指头把一颗颗的枣子在装着白酒的海碗里滚一滚,然后将它们封进一只古朴的黑坛子里,手腕上的银镯子,会在起起落落间叮叮当当地一直响。

太姥爷是去山那边背米的时候滚下山崖死去的,那年,哑巴三十岁,最大的孩子六岁,最小的孩子刚刚能下地走。慢慢地,孩子们长大了。慢慢地,长大的孩子们走出了这个生长着一棵酸枣树的破败院子!慢慢地,热闹的院子又安静了下来,只剩下日渐苍老的哑巴守着她的酸枣树。

哑巴死了之后,红艳艳的酒枣都跟着哑巴埋到了土岭子上。

哑巴是我的没出五服的太姥姥,没有人记得她的名字,她一辈子,就是个哑巴。或许,再过几年,等我们老了,哑巴也就真的被人忘记了。

(有删改)

1.文中写哑巴姥姥送枣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

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

(1)解释画线珍贵一词的含义。(2)

:

(2)分析画线处的表达技巧与效果。(2)

:

3.文章为什么以哑巴姥姥的酸枣树为题?请简要分析。(6)

:

4.请探究文章结尾的妙处。(6)

:

三、

1.答案 与前文驱赶我们,不让我们靠近酸枣树的情节形成对比,使行文富有波澜。突出哑巴姥姥的慈爱、大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解析 解答此题,应从内容、结构、手法等角度组织答案。内容上,通过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人物慈爱、大方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结构、手法上,与前文哑巴姥姥驱赶我们的情节形成对比。

2.答案 (1)笑容很少,让人难以忘记。点明哑巴姥姥快乐的时候不多,生活清苦,内心寂寥。

(2)运用传神的细节(动作)描写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枣子的诱人以及内心对枣子的渴望。

解析 (1)解答此题需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珍贵的字面意思是宝贵,深层意义是点出了哑巴姥姥的生活处境——清苦、寂寥。

(2)分析可知,②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像绿色的小眼睛)和动作上的细节描写(斜着眼睛),写出了枣子的诱人,也写出了内心对枣子的渴望。

3.答案 哑巴姥姥的酸枣树是文章的线索,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强调酸枣树是哑巴姥姥的宝贝,是她唯一的伴儿,既表现了哑巴姥姥的质朴痴情,也突出了哑巴姥姥生活的孤寂艰辛。在哑巴姥姥的心中,酸枣树是丈夫对她的呵护,寄托着她对丈夫的深情、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哑巴姥姥的酸枣树为题,有利于突出文章主旨。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考虑标题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即标题是否有线索的作用,全文是不是围绕标题展开的;其次要考虑标题对刻画人物形象以及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分析全文内容可知,哑巴姥姥的酸枣树贯穿了全文,起到了线索的作用。酸枣树伴随着哑巴姥姥,寄托着她对丈夫的深情、对美好回忆的缅怀,是她情感的载体,深化了文章主旨。

4.答案 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呼应,首尾圆合,使结构严谨。点明哑巴姥姥遭际凄凉,对她坎坷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她将被人遗忘表示遗憾。进一步深化文章中心,发人深省。哑巴姥姥纯朴善良、可亲可敬。她身上体现了对世间美好事物的一种默默坚守!这样的人不应被忘记,我们理应像她那样,坚守住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

解析 解答此题,一方面要考虑结构上的妙处,另外要由浅入深地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作者写哑巴姥姥的无人知、被遗忘,是在表达内心的一种遗憾,更深层次上说是对拥有这样纯朴品格、美好人性的人被遗忘的遗憾,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表明了自己的意图。

四、(2018浙江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

 

[日本]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车厢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着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今天和往常不同,昏暗的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我脑子里有种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把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站台的廊柱一根根地从眼前掠过,送水车仿佛被遗忘在那里似的,戴红帽子的搬运夫正向车厢里给他小费的什么人致谢——这一切都在往车窗上刮来的煤烟之中依依不舍地向后倒去。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挽成银杏髻的油性的头发,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皴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衣服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这时,从窗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突然由电灯光代替了,印刷质量不高的几栏铅字格外明显地映入眼帘。不用说,火车现在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

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啦,等等,都解不了闷儿——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是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时,我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紧闭眼睛,打起盹儿来。

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皴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暮色苍茫之中,只有两旁山脊上的枯草清晰可辨,此刻直逼到窗前,可见火车就要开到隧道口了。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打开了。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理会,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着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

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碜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吧,一面颜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懒洋洋地摇曳着。

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的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被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顿时恍然大悟。这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的,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那颜色鲜艳的橘子——这一切的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一样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皴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有删改)

[]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作家。他的一生,亲情爱情两不得意,又受尽病痛折磨,后因健康与思想情绪的原因服毒自杀。本文发表于大正八年(1919),题材来自他的亲身经历。这一年,他的生父去世,他又与被称为愁人的女子秀茂子陷入苦恼的情感纠葛。

1.火车上的一直无精打采,请列举两处具体表现,并探究处于如此状态的原因。(4)

:

2.分析第一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4)

:

3.第二段中的画线句对小姑娘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结合全文,分析这部分描写对小姑娘形象塑造的作用。(6)

:

4.橘子有何象征意义?有人因为橘子,认为小说结局积极;有人则认为消极。细读最后一段,并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

四、

1.答案 刚上火车时,连晚报都打不起精神掏出来看;读到报纸上那些无聊的新闻,看到小姑娘的卑俗之后,对一切感到心灰意懒,把晚报撇在一边,像死人一样打起盹儿来。觉得现实卑俗,人生庸碌无聊。

解析 本题第一问比较简单,只要找到相关的语句,然后进行概括和归纳即可。第二问通过分析的动作、心理等不难得出答案。

2.答案 环境昏暗、寂寥、萧条,渲染了阴沉颓败的气氛;奠定了小说灰暗压抑的情感基调;烘托了阴郁倦怠的心情;为下文乡下姑娘的出现做铺垫。

解析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强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等。就本题而言,可从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四个方面入手。

3.答案 塑造了一个贫苦寒酸、肮脏俗气的小女孩形象。她给留下了贫穷卑俗、愚蠢的第一印象:邋里邋遢,俗里俗气,甚至分不清二等车和三等车,看成是卑俗现实的象征,鄙薄的对象。这与后文形成反衬(先抑后扬)。正是这个看上去卑俗愚蠢的小姑娘,为了家庭牺牲自己去为仆,还关心着来送行的弟弟们,并把对贫穷的人们来说非常不易得的橘子,慷慨地给了弟弟们。画线句的描写,与后文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反衬出后文小女孩质朴无私、善良温情的形象。

解析 小说中外貌描写的一般作用有: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一个人的外貌描写往往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当然,有时候也可以起到强烈的对比作用;也可突出中心;等等。据此分析即可。小姑娘的形象,需要从文中描写小姑娘的外貌、行为等相关语句归纳概括答案。诸如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衣服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被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等。本文中的对小姑娘的感情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由开始的不喜欢,甚至厌恶,到后面的同情,到最后的喜悦。从结构上看,与后文形成对比,深化文章中心。

4.答案 橘子象征着淳朴无私的人性光辉,象征着人与人互相依恋关爱的温情,象征着生活的光明与希望。

略。(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认为积极的,可从末段忘却入手。一开始阴郁倦怠,愤世嫉俗,觉得现实卑俗,人生庸碌,没有意义;但小姑娘与弟弟们告别,并扔橘子给他们的事,使感受到小姑娘的淳朴无私、善良重情的人性之美,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可贵温情,从而让从消极的情绪中走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此是积极的。

认为消极的,可从末段聊以入手。尽管从小女孩身上感受到了人性之美,温情之美,但这只是短暂的安慰,只是暂时获得了精神上的假释,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自己面临的精神困境,无法改变、摆脱或接受那无法理喻的卑贱而无聊的人生。从芥川龙之介的人生结局中也可见一二。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