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8浅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pdf

8浅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pdf

时间:2016-03-02 13:11:20    下载该word文档

摘要 I

关键词 I

、封建传统制度下的变态女性 1

一)《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1

1. 婚姻畸形性爱压抑 1

2. 追逐权力折磨儿女 2

3. 苦心守钱变态多疑 3

二)《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 4

1. 出卖感情灵魂扭曲 4

、男权社会压榨下的女性 5

一)《心经》中的许母 5

1. 逆来顺受妥协退让 5

2. 宽容慈爱回归母性 6

二)《半生缘》中的顾曼璐 7

1. 迫于生计沦为舞女 7

2. 婚姻不幸借腹生子 8

、敢于与社会对抗的新女性 8

一)《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8

1. 打破传统敢爱敢恨 9

2. 意识觉醒挑战命运 10

注释 12

参考文献 12

谢辞 14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描写了在自身思想的影响下和时代制约下,旧时代女性对爱情、对生活、对命运的不同的态度和反抗,充分表现了女性弱势群体的悲惨命运和男权社会的黑暗。同时揭示了女性想要冲破男权思想的禁锢和束缚,道路漫长艰险。本文分析了她小说中不同的女性特点,以及对当今社会女性的启示。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悲剧反抗

浅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张爱玲对生命、袍、蚤子三者的论述,不仅仅是她对生命的理解,更是她对当时社会女性处境确切的描绘。她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人生进行无比细致的拆解,使其露出千疮百孔的真相。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悲剧性人物。她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一种苍凉又苍白,怨命却又安命的女性的命运。并且总能一针见血地把女性异化的真相展示给世人,给人一种深入骨髓的冷漠感。她塑造了许多“错位”、“变态”、“疯狂”、甚至“扭曲”的女性人物形象。她认为女性这种群体的悲剧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男权文化长期的控制、压迫、引导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女性自身思想上的奴性意识和其性格上的缺陷。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三部小说中不同女性形象的分析以及对比,力图揭示那个时代女性的蜕变历程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1、封建传统制度下的变态女性

(1)《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被封建制度束缚的曹七巧是个悲剧人物,是一个受害者。她所嫁的丈夫是个“骨痨”病人。但七巧却是个健康的人,她正常的情欲难以满足因而觉得压抑,便转而靠向金钱的天平,最终成了被锁在“黄金枷锁”里的女人。但是,曹七巧的悲剧更在于她还是一个施害者,罪恶之手伸向的不是别人,而是她的亲生儿女。七巧因得不到情爱而受到压抑,在压抑中她开始变得疯狂,因疯狂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她百般破坏儿女的婚姻幸福,人性中的恶在传统制度的压迫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是中国小说中少见的具有变态人格的女性形象。

1. 婚姻畸形性爱压抑

曹七巧家里是开麻油店的,虽然出身卑微,但年轻时健康、勤劳、泼辣,有着特别要强的个性。少女时代的七巧,有着“滚圆的胳膊,雪白的手腕”,是“麻油店的活招牌”。喜欢她的人大都善良而普通,“但是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她本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然而,世事难料,她哥哥自私贪财,把她嫁给了姜家的二爷做姨太太。那是一个得了“骨痨”的残废男人,“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还没有我那三岁的孩子高哪”。从七巧踏进姜家大门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她畸形而又悲剧的一生。她本是市井平民,到了本不该属于她的姜家,这个行为在别人眼里属于高攀。但是她地位低下,与大户人家是不相宜的。姜家谁也瞧不起她,在别人眼里她只是个服侍二爷、给二爷传宗接代的卖麻油的。.

在与人的相处过程中,她时常感到一种无法排解的自卑和孤独。她在姜家的生活举步维艰,没人关心,没人尊重,受人排挤,被人鄙视。正因为她在姜家生活中的环境是如此的不如意,使她形成了一种怪异的性格。所有的人和事她都看不顺眼,都要用一番刻薄的言语进行讽刺。因而形成了无比尖酸的性格。加之丈夫的残疾导致她们夫妻关系不正常,七巧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人性被压抑,慢慢地,她心理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越是压抑自己就越是无法控制,终于在压抑中她开始疯狂报复和迫害她周围的亲人,开始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成为一个戴着“黄金枷锁”的、心理畸形的毒妇人,一个让正常人望而却步并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的人。

2. 追逐权力折磨儿女

七巧对权力有着别样的追求,甚至怀着一种很畸形的心理:自己无法获得的幸福别人也不能获得,这个别人也包括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女儿长安十三岁的时候,早已经不时兴小脚了,她非要替长安裹脚,“痛的长安鬼哭神号的,大家都拿长安的脚传作笑话奇谈”。在长安十三岁的时候,她就教女儿:“男人⋯⋯都碰不得”。长安年龄大了,好不容易背着她相中了一门好亲事,由三奶奶兰仙做主订了婚。七巧知道后,便单独约见女儿的男朋友童世舫,将女儿描述成一个大烟鬼的形象,使女儿与童世舫的婚事破灭。女儿在这样的打击下,“更是早就断了结婚的念头”。儿子结婚后,她整天说儿媳的坏话,让儿子整夜陪她抽大烟,甚至窥探儿子与儿媳的隐私,并且公之于众,逼得儿媳几乎发疯。在她的折磨下,儿媳妇死了,连后来扶正的绢姑娘也吞生鸦片自杀,“长白不敢再娶了,只在妓院里走走”。

七巧是可憎的,也是可怜的,她表现了一个弱者、一个女性在权力方面所做的无望的挣扎。这是一种病态的控制欲与对权力畸形的渴望。七巧身为一个母亲,却处处破坏儿女的婚姻幸福。从她身上,我们很难看到最基本的做母亲的特征。这一点,是源于张爱玲从小母爱的缺失。有着不幸童年经历的张爱玲,她的母亲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的女子,美丽,漂亮,有能力,也正是因为太有能力,长期出走国外,对张爱玲尽不到一个做母亲的职责,这是曹七巧这个“不尽职的母亲”形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3. 苦心守钱变态多疑

曹七巧是黄金的奴隶,她戴着黄金的枷锁过了一生。在姜家的生活使她严重缺乏安全感。除了金钱,她觉得什么都靠不住。所以,为了得到金钱,忍气吞声,深藏不露。在姜家准备分家,九老太爷报告姜家的经济状况时,她聚精会神地听着,生怕漏了半个字,分家的时候被欺骗。在姜家这样一个大户人家,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要照顾生病的丈夫,又要调教一双儿女,还要完成老太太派她的差使。生活虽艰难,但对姜家的底细了解得一清二楚。七巧深知不精明就得吃亏,一个势单力薄的女人在这男权世界里是来不得半点疏忽的。得到钱之后,她又苦心地守钱。“你娘的这几个钱不是容易得来的,也不容易守得住”。为了守住她的钱,七巧防这个防那个,对别人充满了戒备心理,生怕被人算计了去。分家后,她曾经屡次勾引但没得到的三爷姜季泽来访时,喜悦之余,她马上又怀疑姜季泽是为钱而来。真相大白后,她毅然封杀自己内心的欲望。她整日疑神疑鬼,以为外甥要勾引女儿长安好来分她的家产,疑心别人给长白说亲是因为贪她的钱。但是姜家的钱不是好拿的。精力、智慧、时间,需要她付出如此之多,直到连灵魂都要掉。她把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绝,不要爱情不要亲情,一生只与金钱作伴。这完全是一个弱者面对一个无法应付和无法面对的现实世界的一种自残。

(2)《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

1. 出卖感情灵魂扭曲

张爱玲的小说写的多与金钱有关。为了生存或为了不受穷,她们把婚姻看做是自己的唯一目标。以获得金钱为最终目的,从来不谈爱情。而畸形的婚姻最终造成了她们畸形的性格,几近疯狂的纵欲和凶残,使她们不知不觉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远离人性而趋于变态。梁太太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梁太太是一个中层家庭出身的小家碧玉。为了获得一笔可观的遗产和奢侈的物质生活,她以青春和美貌为代价,力排众议嫁给了一个老头,成为了老头的姨太太。老头死后,她拥有了大笔的遗产,金钱终于归她所有。可并不是有钱就一定幸福。性爱的压抑让她的心理畸形发展,她开始疯狂报复社会,想要用金钱买回她年轻时失去的情爱。心理的畸形使她失去了理智,为了能捕获年轻的男人,她不惜以自己年轻清纯的侄女葛薇龙为诱饵,肆意游走于各种男人之间,甚至抢走了侄女的心上人乔琪乔。为了笼络住乔琪乔,她劝说乔琪乔和葛薇龙结婚,“过不了七八年,薇龙的收入想必大为减色。等她不能赚钱养家了,你尽可以离婚。在英国的法律上,离婚是相当困难,唯一的合法理由是强奸。你要抓住对方犯奸的证据,那还不简单?”这个时候她不是作为一个长辈的身份在和乔琪乔说话,而是作为一个爱上自己侄女的男朋友的女人、一个长期缺乏性爱心理压抑畸形的女人,在教唆乔琪乔去伤害自己的侄女。多么荒唐的世界,多么丑陋的人性。金钱与情爱的欲望使她疯狂。人性的扭曲也正是从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开始的。

张爱玲曾在《谈女人》一文中说道:“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服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在男权居上的封建社会里,女性自觉或不自觉扮演了封建伦理道德的遵从者和执行者。张爱玲用她深刻的洞察,展示了这些女性长期积淀的人性弱点。而不健康的病态社会正巧给了这种不健康滋生发育的温床。

2、男权社会压榨下的女性

(一) 《心经》中的许母

《心经》讲述的是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深受男权社会压榨的许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丈夫出轨,甚至知道他与女儿的乱伦之后对丈夫依旧不闻不问,视若无睹。她有着那个时代女性特有的愚钝,懦弱无知,不知反抗,从而造成了自己与女儿的悲剧。

1. 逆来顺受妥协退让

许母是典型的封建妇女形象。本是大家闺秀出身,深受“三纲五常”中“夫为妻纲”的深刻影响。嫁人之后安于眼前生活,遇到事情只会想着绕道而行,从来不会想着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许小寒与父亲过分亲近,她看在眼里。她只觉得那是父亲对女儿的宠溺和女儿对父亲的依赖。可是后来她发现了端倪,发现了许小寒对父亲不耻的爱,却不去阻止,因为她不敢相信。证实之后,她也没有过多的反应与行动,对许峰仪放任自流,对许小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是个传统的家庭妇女,在丈夫面前低眉顺眼,一味地屈服,对现实毫无抵抗能力。在她的世界里,丈夫就是天。她受着当时社会权利、金钱主宰一切,男人约束女人的观念影响,从骨子里接受命运的摆弄,从来不会想着去反抗,不会试图去改变什么。可以看到,造成女性的低下地位和苦难生活的部分原因是社会的压迫,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在于她们自身对命运的妥协。

父女畸型的恋情结束之后,许母的悲剧并没有由此落幕。许峰仪和段凌卿走在了一起。那时许小寒与许母都发现了许峰仪的出轨,可许母的态度一如既往的冷淡。在家里的时候,许小寒唆使母亲阻止许峰仪和段凌卿在一起,可是许母依旧不闻不问。小寒一再相激都没有用。在车上,小寒彻底疯狂,想去段家找段老太太,让她阻止父亲和段凌卿的时候,许母将她骗回了家。“不让他们去,又怎样?你父亲不爱我,又不能够爱你——留住他的人,留不住他的心,他爱凌卿。他眼见得就要四十了。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几年,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由他们去吧。”这是她的隐忍与柔弱。她和许峰仪是因为爱而结婚的,最后还不是沦落到这样一种地步。她所要求的只是一个能过得下去的生活,一个表面上还完整的家。男权社会的长期压迫造成了她无休止的容忍退让。

2. 宽容慈爱回归母性

作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许母固然软弱,可是她身上伟大的母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小寒刚刚生下来的时候算命的说她克母,许峰仪要将她送走,但是由于许母不同意,许小寒才得以留在亲生父母的身边。小说结尾处,许小寒对父亲心灰意冷想要随便嫁人的时候也遭到了许母的拒绝。这是一个母亲的本能,她不同意女儿嫁给不爱的人,怕她得不到幸福;在最后女儿离开的时候,她说道:“你放心。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一定还在这儿……”。许小寒父母的感情因她长期的挑唆而破灭,可最后,母亲还是选择原谅了不懂事的孩子。母女俩关系得到了缓和。对于自己的孩子,一个母亲表现出来的,永远都只有宽容和慈爱。

作为许峰仪的妻子,她爱她的丈夫;作为许小寒的母亲,爱她的女儿。她爱她的家,可是这个傻女人,好像偏偏忘记了爱自己。丈夫的无情,女儿的冷漠,更是显示出了她作为女人的艰辛与不易。而两人的畸形恋情,也正好衬托出了她健康的心理特征,说明她是一个正常人。固然软弱,可她的宽容性,隐忍与善良的母爱亦值得称赞。这是最真实的人性真善美的表现。另一方面,从张爱玲自身来说,自小父母离婚,她便在后母与父亲、母亲的夹缝中求生存,有着孤独、凄凉的不幸童年经历。她的童年缺失的,不仅仅只有父爱。文中许母对许小寒的爱,正是张爱玲内心深处想要拥有的母爱的真实写照。可以看到,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无家可归的漂泊感,这是她对家族亲情无意识的归依与渴望。这种矛盾的家族情怀既是人物自身复杂的心理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作家渴望家庭之爱的无意识流露。

“张爱玲的小说永远不会仅仅取一面,而舍弃另外一面,而是一种中间性的近似调和的东西,这一点非常有意思。”李欧梵的分析是准确的。例如许峰仪的妻子:从家庭观念来看,她可以说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母亲,宽容慈爱,无时无刻不在替孩子着想;可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她又是愚懦的传统妇人,没有主见,在封建男权的压制下忍气吞声,完全不懂得反抗。再如《半生缘》中的顾曼璐:从传统的角度看,她是个下贱的舞女,混迹在男人堆里,恬不知耻,有伤风雅。可是另一个方面看,父亲去世后,为了维持生计,曼璐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和青春,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她又是一个无私的奉献者。

(二) 《半生缘》中的顾曼璐

顾曼璐有一个做文员的父亲,一家人靠着父亲的工资日子也还过得去。父亲去世后,迫于生计,她变为一个二路的交际花,遭人嫌弃。后来嫁给了好色的流氓祝鸿才,为了留住丈夫,更是不惜伤害妹妹,借腹生子。最后负疾而死。曼璐在父权社会中迷失了自己,从本来的单纯善良到人性扭曲。歇斯底里的转变,揭示了封建时代对于人性的摧残。

1. 迫于生计沦为舞女

曼璐的悲剧开始于她的文员父亲的去世。父亲是家里的经济保障,父亲去世,经济基础轰然倒塌,作为家里年纪最大的姐姐,她义不容辞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为了赚到钱,她找到了那个时代最赚钱却也也最不体面的工作—舞女。从不会喝酒抽烟到向男人卖笑献媚,变成了有名的交际花。在灯红酒绿的场所里,曼璐赚到了钱,养活了家里的一家老小,却也受尽了男人的欺凌。她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在做舞女之前,她是有未婚夫的);牺牲了自己的身体——“腰际间有一个隐隐的黑印”,这说明了曼璐处境的艰难。“为了养活曼帧和一家人,她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全家人都欠了她的情”,她的牺牲和受到的欺凌与侮辱却没有得到家人的体谅。家人不仅对她的职业有一种莫名的羞辱感,与她更是有一种说不清的距离感,弟弟厌恶曼璐的朋友来找她,曼帧不敢让同事回家来取钥匙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证明,家人是嫌弃她的。她的工作除了给他们带来物质保障以外,还带来了羞辱。而他们,只注重的是前者。所以后来母亲劝解曼璐嫁人时,实际是想让她离开那个家。这一切都让顾曼璐伤心至极。因为她变得不能见人,做什么事都低人一等。

除了一个人孤独的哭泣外,她没有别的办法,所以她开始变得极端。她憎恶这个社会,憎恶自己的身不由己,憎恶一切她所没有的美好的东西。她的蜕变,令人无奈,令人心寒。这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下在困境中的挣扎,是在生存的无奈和焦灼之后的人性分裂和变态。

2. 婚姻不幸借腹生子

年老色衰的曼璐从舞女沦为交际花,这种堕落与被人轻视的生活让她几近崩溃。但是她没有疯狂,保持着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传统思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为了过上这种正常人的生活,她作了最大的努力,与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浪荡子祝鸿才结了婚。她并不爱祝鸿才,只是为了拥有稳定的生活。祝鸿才看不起她那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时常对她大喊大骂。而造成悲剧的最终原因是曼璐病后无法生育。一个女人最大的幸福就是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和环绕膝边的孩子,可是现在,她都无法拥有了。尽管丈夫对她不好,可是她渴望正常人的生活。曼璐感觉到了无助与悲凉,在无爱婚姻的折磨下她变得极度自私、残忍。不能生育使她的变态心理加剧。

丈夫的不忠与无子的打击让她陷入绝望,丈夫对妹妹的觊觎又好像让她看见了希望。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为了留住丈夫的浪荡之心,她想到了借腹生子。与丈夫联手害了妹妹。想法实现后,她的心里竟然有一种莫名的快感,甚至觉得理所当然——为了家我付出了青春与爱情,那么现在,为了我,作为妹妹,你该牺牲一次。不难看出,她的心理已经畸形,残忍、愚昧,人性扭曲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是她妹妹的悲剧,也是她自己的悲剧。而这一切都要归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曼璐是男权社会的牺牲者,她恨这个社会埋葬了自己的青春与爱情,断送了自己的婚姻。她想过要反抗,可是她越反抗,社会的压榨更凶狠。曼璐只能选择顺从。自从中国进入父权社会,女人就没有话语权,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成了生儿育女的机器。再独立的女子也摆脱不了文化、经济、精神上的不平等,独如曼璐,最后也不得不找一个浪荡不羁的男人来依靠。曼璐的悲剧是生活在男权社会严重压制下的女性悲剧的缩影。

3、敢于与社会对抗的新女性

(一)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都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上演了一幕幕的人生悲剧。然而仔细阅读以后,我们会发现,在举目皆哀的那个年代,还是有一抹亮色闪现在张爱玲的文学天空里。《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一个不受男人摆布,具有自主自强精神的新女性,她聪明,机智,拥有主宰自己命运的决心、勇气和能力。在与男人的爱情里她永远是胜利者。她自恃清高,聪明大胆,要强不服输,乱世的沉沦也改变不了、动摇不了她美好的梦想。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她也能努力坚持,不轻言放弃。作为一个女性,在那个男权专制的年代里,敢于与命运抗争,她的不平凡显而易见。她的出现是一种希望。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与社会对抗的新女性形象。

1. 打破传统敢爱敢恨

白流苏一出场就是一个特别的女人。她离婚了。在那个“三从四德”的年代里,离婚是很多女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何况她还是个“大家闺秀”。在她发现她的丈夫有着抽烟,赌钱、纳妾这些在她看来不能容忍的恶习,并且打了她之后,白流苏毅然决然地离了婚。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她做到了。这是她初次打破传统的表现。

后来她遇见了范柳原。第一次与范柳原跳舞,抢了七小姐的风头,让四奶奶指桑骂槐了好久。号称钻石王老五的范柳原欣赏她的成熟,白流苏便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和他交往了。这是她第二次挑战传统。

在还没有认识范柳原的时候,流苏就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认识他之后,就更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因为在破落的白公馆,小姐也不过是个市井女子。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这个自私又孤单的女子很精明,她清醒知道要时刻为自己打算,遥远的忠孝义气与自己离得太远,而且毫不相干。彻底的好女人是根本无法接近范柳原的。更重要的是那个家里已经没有了她的容身之地,她必须离开,而要离开,就必须依靠范柳原。如徐太太所说:“找事,那是假的,找个人才是真的。”为了生存,她必须找一座靠山。

当范柳原出现在她的生活里的时候,她好像看见了新生活的希望,为了这份希望,流苏使出了浑身解数,在范柳原面前适时适当展现自己,从携手起舞到柔媚低头,都让这位情场老手不由得驻足欣赏,用心收藏。她懂得欲擒故纵,若即若离,她的手段与方法不输范柳原丝毫。她好像知道范柳原无心娶她,所以只给他亲近的机会,却坚决不让他占有自己的身体。“既然他没有得到她,或许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这是白流苏的坚信。她的以退为进不可以说不明智。于一个没有真情的男人,在流苏回了上海以后,居然沉不住气了,买了船票央求她回香港。虽然没有明媒正娶,但是范柳原说了:“流苏,我装惯了假,也是因为人人都对我装假。只有对你,我说过句把真话。”这是他的真情流露,这是很自然的爱情表白。很显然,白流苏是这场感情游戏的胜利者。她靠着自己条件的卓越和手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白流苏两次对传统的挑战,不仅仅是张爱玲对打破传统禁锢的呼吁,更是预示着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不再是男人的附庸,终于成为了不再依附男性的独立女性。虽然很可能这种反抗的手段和目的都是不正当的,但毕竟显示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抗争。

2. 意识觉醒挑战命运

白流苏不是一个幸运的女人,家人对她冷漠,嫁的丈夫是扶不上墙的阿斗,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流苏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没有忍气吞声,她毅然决然离了婚,选择寻找新的出路。遇见范柳原的时候,她对这场爱情围猎战斗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她清晰解剖了自己的内心:尽管渴望爱情,但是对于这场未知的爱情之战,她时刻小心谨慎,以免上当受骗、受到更大的伤害,她表现出来的精明无人能比。当范柳原设计让她吃醋时,她不冷不热,着实让范柳原碰了一鼻子灰。虽然在感情上她是有一点喜欢范柳原的,物质上就更是需要他,但是作为女人,因为矜持,她不动声色地爱着范柳原,把自己的喜好深埋在深如大海的心底,并恰当地控制自己的内心,不要过分投入感情。在爱情和心计之间转换自如,她只把范柳原当做一个幸福的筹码。

另一方面,白流苏对于婚姻的概念的理解,也表现出来了她的新女性形象。自古以来,女人都视婚姻为第二生命,谁都想拥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爱情,得不到时她们会选择得过且过。遇见想要过一辈子的人也只敢静静观望,等待上天眷顾。但是白流苏不一样,与丈夫生活不下去就离婚;遇见符合她要求的范柳原就勇敢出击。在交往中也一样。她不是任人宰割的柔弱女子。最后,范柳原冒着生命危险来救和他没有婚姻关系的流苏,这个以前只懂风花雪月的纨绔子弟却因为流苏,在这场战争中完成了人格的升华。是流苏用她的坚持智慧和不妥协征服了范柳原,赢得了“爱情”。

白流苏就是一个不甘于被命运摆弄的女子。这场所谓的“倾城之恋”,其实是她精心设计的一场爱情围猎游戏。游戏中所有的人都按照她设计好的剧本卖力演出,范柳原沦为她的猎物却还心甘情愿不自知。她始终作为操纵者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所以她在庆幸作了“名正言顺的妻”的同时还有一点点惆怅。这个女人用自己的故事向我们证明了在女人和男人的爱情游戏中,女人也可以占据主导地位,让他们来追逐我们。张爱玲在小说的结尾处说道:“流苏离了婚再嫁,居然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难怪旁人要学她的榜样。”流苏拯救了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是值得肯定的。

白流苏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敢于像命运发起挑战,没有斗志的女人只能成为男人的附庸、社会的牺牲品。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才能赢得男人的爱,赢得命运的尊重。

张爱玲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半封建办殖民地社会。时值五四运动后,各种思潮流入中国,“德先生”和“赛先生”冲击着中国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这种特殊的年代让她笔下的女性不断做出让人惊叹的选择。或反抗或隐忍,最终的命运或幸福或悲剧,充满无奈与沧桑。张爱玲在她们身上寄寓了无比的同情与怜悯。同时也是对于传统道德模式铸造了女性悲剧的谴责,更是对打破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道德的呼吁。对她们命运的思考其实也是对自己生活经历的一种思考和反映。

注释

①张爱玲:金锁记[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229页

②张爱玲:金锁记[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232页

③张爱玲:金锁记[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260页

④张爱玲:金锁记[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241页

⑤张爱玲:心经[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46页

⑥中国现代文学馆.张爱玲代表作[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第232页.

⑦张爱玲:心经[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45页.

⑧张爱玲:心经[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47页.

⑨李欧梵:苍凉与世故[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32页.

⑩张爱玲:半生缘[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

⑪司马新: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0页⑫刘静.顾曼璐的悲剧形象分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报.2014年第4期第28卷.第124页.

⑬张爱玲:倾城之恋[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65页.

⑭张爱玲:倾城之恋[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89页.

⑮张爱玲:倾城之恋[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83页.

⑯张爱玲:倾城之恋[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201页.

参考文献

[1]李欧梵:苍凉与世故[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

[2]司马新: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3]刘静:顾曼璐的悲剧形象分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报.2014年第4期第28卷.

[4]曹书文: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归依与漂泊的家族情怀[J].贵州师范大学报.2004年第六期.

[5]艾晓明:反传奇—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J].学术研究.1996年第九期.

[6]邵迎新:重读张爱玲<金锁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三期.

[7]宋剑华:“美丽”的假面—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心理阴影的理性透视[J],暨南学报2006年第二期.

[8]张均:张爱玲十五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1月.


谢辞

荡着秋千,日子就飞起来。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已经随着论文的完稿接近尾声。

本篇论文在顾建新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的。从提交提纲到具体写作、从论文初稿到定稿无不凝聚着顾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书写论文期间,顾老师一丝不苟,力求在每一个字词上做到精准无误。严谨的态度使我深受感动。而这种态度是我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是我学习的榜样。在此向顾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此外,我还要感谢各位专业课老师,感谢他们四年来谆谆不倦的教诲。感谢各位同学,在我的论文写作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给我的启发,同时也感谢他们四年来在生活上对我的帮助。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文献,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最后,再一次真诚的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恩师,亲人,朋友,愿美好与你们相伴。

段蓓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八日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8浅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pdf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