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唐朝末年许多中原地区人民来到契丹境内,主要是因为

唐朝末年许多中原地区人民来到契丹境内,主要是因为

时间:2018-11-16 08:14:15    下载该word文档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江阴市要塞中学 陈少华


【知识体系】

一、辽的建立和宋辽关系

1、辽的建立:

1)契丹的兴起:

A起源:

B生活方式及其变化

2)契丹建国:

A条件:

B时间:

C建立者:

D都城:

E创制文字:

(3)政权的影响:

4)政治制度:蕃汉分治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特点:

E实质:

2、宋辽关系:

1)战争:宋太宗北伐

A目的: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2)和议:澶渊之盟(1004年)

A背景:

B内容:

C影响:

D评价:

积极——

消极——

二、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关系

1、西夏的建立:

1)党项族的兴起:

A起源:

B生活方式:

2)西夏建国:

A时间:

B建立者:

C都城:

3)政治制度:

A吸收汉制:

B保留旧俗:

2、宋夏关系:

1)战争:

2)和议:

A内容:

B评价:

【重点难点】

1、评蕃汉分治。

2如何认识辽宋、夏宋之间的和议?

3、契丹、党项族的封建化进程比较。

知识联系

1、辽、西夏的建立和政治结构有何共同之处?在与北宋的和战方面又有何类似之处和区别?你怎样看待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2、归纳耶律阿保机的活动。

(提示:从统一各部、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建立政权、发展势力四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唐朝末年许多中原地区人民来到契丹境内,主要是因为

A、中原地区藩镇割据混乱

B、契丹势力不断扩大

C、契丹人希望学习汉族先进经验

D、汉族人要帮助契丹人向封建制过渡

2、“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这里指的是哪一个与北宋并存政权的疆域

A、辽 B、西夏 C、金 D、大理

3、夏宋关系叙述正确的是①夏宋之间曾经连年发生战争②宋对夏采用支付钱物的办法取得边境相对安定③在对夏战争中被打败,以议和的方式缓解矛盾④在宋夏边境设榷场互通贸易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4、下列有关辽朝中央南面官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蕃汉分治”原则而设置

B、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

C、统治汉人和渤海人

D、权力与北面官平等

5、耶律阿保机与元昊的共同之处有

①建立政权②统一各部③采用汉制④创制文字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6、辽、宋、夏并立时期,契丹族发展的历史,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实际上是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内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

D、封建化的过程

7、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

A、契丹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B、国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汉族与契丹官僚矛盾突出

D、中原地区的制度更加先进

8、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求和言的停战愿望

B、北宋输送的岁币

C、双方确立的政治关系

D、和议产生的影响

9北宋时的商人经常将南方的粮食、茶叶长途贩运到北方的辽和西夏,其积极影响是

①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②缓和了宋辽、宋夏之间的矛盾③扩大了商品流通范围④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过程⑤客观上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⑤

10、宋朝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名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戌”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这种现象约出现于

A、澶渊之盟前

B、澶渊之盟后

C、宋金和议前

D、宋金和议后

11、下列关于宋辽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缔结盟约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B、政治上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

C、经济上宋辽的贸易往来更为频繁

D、北宋以给辽“岁币”求得苟安,是丧权辱国的盟约

121013世纪的民族大融合,与3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比较,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

A、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B、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C、内地与边境地区经济交流频繁

D、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二、材料解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泡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

——《辽史》卷32,《营卫志中》

材料二:契丹旧俗,事简专职,管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官帐、部落、属国之政;南北治汉人州县、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45,《百官志一》

材料三: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四:臣尝痛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粕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余靖《武溪集论河北榷盐》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因俗而治”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4)材料四分析燕蓟之地陷于辽境后,民

“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谈谈你的看法。

三、问答题

14、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境地区扩展的原因和影响。


参考答案:

一、辽的建立和宋辽关系

1、辽的建立:

1)契丹的兴起:

A起源:a契丹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

b秦汉时为东胡的一支;

c唐朝末年,契丹族的势力发展起来。

B生活方式及其变化

a契丹族起初是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

b一些汉族农民为了躲避战祸,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

c契丹人逐渐学会种植庄稼、织布、建造城郭房屋。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2)契丹建国:

A条件:契丹各部的统一;农业的推广;对汉族封建文化的逐步接受。

B时间:916

C建立者: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

D都城: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E创制文字:契丹人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

(3)政权的影响:

A.契丹势力的扩大: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

B.契丹社会的进步:进一步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加快了契丹的封建化进程。

4)政治制度:蕃汉分治

A背景:辽统治区,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

B目的:为了适应上述不同情况,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C内容: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A.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

B.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D特点:“因俗而治”。

E实质:阶级统治。

2、宋辽关系:

1)战争:宋太宗北伐

A目的:夺取幽云等州。

B经过:宋太宗亲自率兵向辽进攻,在高梁河宋军大败;几年后,宋军再次征辽;

C结果:宋军大部被歼;

D影响:从此宋军由进攻转为防御。

2)和议:澶渊之盟(1004年)

A背景:

a辽统治者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宋的安全。

b1004年,辽军大举南征逼近东京,寇准力主抵抗,宋真宗到达澶州前线,宋军士气更大振。

c辽方有所惧怕,提出议和要求,宋真宗接受。

B内容:

a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b辽撤兵;

c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史称澶渊之盟。

C影响:

a政治上——澶渊之盟后,辽宋对峙,在一个世纪中,基本维持友好局面;

b经济上——边境安定,贸易兴旺;

c民族关系上——使者不绝,促进了民族融合。

D评价:

积极——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消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在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

二、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关系

1、西夏的建立:

1)党项族的兴起:

A起源:党项是羌族的一支;

B生活方式: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2)西夏建国:

A时间:1038

B建立者: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C都城:兴庆。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3)政治制度:

A吸收汉制:

a仿效唐宋王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分掌行政、军事等大权;

b元昊推行科举制,以选拔官吏;

c命人仿照汉文楷书字体,创制了西夏文字。

B保留旧俗:保留了党项族的风俗。

2、宋夏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严重,元昊请和。

2)和议:

A内容:a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

b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

c宋夏重开边境贸易。

B评价:和议以后,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重点难点】

1

A根源经济政治不平衡;

B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

C方式一国两制;

D影响保护先进地区文化,促进少数民族逐步封建化。

2

公元1005年和公元1044年,北宋分别与辽、西夏达成和议,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岁币。这些和议是北宋统治阶级以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的产物,每年的岁币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加剧了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但如果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达成和议也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夏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边疆地区长期处于和平稳定状态,有利于边疆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说宋辽、宋夏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战争,也有和平,在长时期里各民族人民相互学习、友好交往,共同发展是历史的主流。

3

1)社会进程相同。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相同。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知识联系

1

都是在本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和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基础上,乘中原内乱或民族政权对峙之机而建国。在政治结构方面,都仿效中原封建制度并保留民族风俗。

在和战方面,辽、西夏都曾打败过宋军;都主动向宋请和;都在和议中取得北宋的岁币;战后,都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是中华民族内部各兄弟民族间的特殊关系,尽管出现过战争状态,但长期的政治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不仅对当时我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且形成了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为后来大一统格局的重建准备了条件。

2

耶律阿保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不仅促进了契丹民族的发展,也促进了契丹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A 2B 3C 4D 5D 6D

7B 8C 9C 10B 11D 12D

二、材料解析题

11

1)契丹族人不适应被征服地区的农耕生活,尚不能改变南北两种生产方式的差异。

2)实行双轨(两种)制度,分管南北。“因俗而治”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

3)契丹族接受了中原封建文化,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4)不全面。只肯定了“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辽的统治者革除了宋朝的一些弊政,其实更重要的是辽朝仿行汉法后,实现了向封建制的转化。

三、问答题

12

1)原因:A、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边疆地区人民需要;B、各民族的交往,中原人民向边疆地区迁徙;C、边疆政权的统治者主动接受中原先进技术。

2)史实:契丹建国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部分契丹人学会了农耕织布,建造房屋定居,开始了农耕生活。西夏统治者仿照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并推行科举制。宋辽、宋夏边境设榷场。

3)影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和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