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静 夜

静 夜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闻一多是一位具有独创风格的爱国诗人,在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古典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规范下,形成了炽热浓烈、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其情感方式为“以凝聚的形式喷射过量的火”,两者相得益彰。独创性、个性色彩向来是他看重并孜孜以求的。早在刚发表新诗时,他就强调:“个性是艺术的神髓,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
写作《静夜》的时候,闻一多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逐渐形成、成熟和稳定。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就是他的爱国诗。闻一多的爱国热情如此火热、狂放、激荡,像火一样烧着,潮一样涌着,然而他的古典浪漫主义的艺术观却要求以理节情,合乎艺术规范,这样就形成了他炽热是呕心沥血、痴心不绝。
闻一多用绘画理论中的词汇来形容,称之为“色彩”。他说:“色彩即作者个性之表现。此而不存,作品之价值何在?”读闻一多的《静夜》,可以想见其人其情,他对国族的忠烈,以及爱国之情的炽烈深厚。这主要是因为诗人把感情进一步浓缩、挤压,把它贮入艺术的闸门内,以凝聚的形式有节制地喷发,因而显得深沉凝重。《静夜》把强烈的思想感情注入具体的艺术形象或特定的情境中,使其左冲右突,委曲宛转,激而缓地股股迸射出来,并逐步向纵深开掘,达到情满意酣。这种蕴藉含蓄之美是闻一多继承我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成功尝试。同时,闻一多也注意借鉴西方现代诗歌的象征、暗示等特点,以构成诗歌独特深邃的艺术境界。闻一多爱国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还得力于他对新诗格律音乐美的追求。
对新诗形式作系统、深入研究并取得显著实绩的是现代“格律诗派”。闻一多的《诗的格律》是现代格律诗派的理论集大成者。他主张格律对于诗歌来说是绝对必要的,诗人应带着格律的镣铐跳舞,即按照诗的格律的要求来创造诗歌。闻一多提出“绘画的美”主要强调词藻的重要性。所谓建筑的美也就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他认为旧的律诗可能也有建筑美,但永远只有一个格式,而新诗的格式层出不穷,诗人可以随意创造,固而具有“精神和形体调和的美”。闻一多借鉴英诗的“顿”,根据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提出了“音尺”这一概念,他特别提倡每行由四个音尺构成,其中必有两个“三字尺”的格式,并断言此种格式可使新诗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浓烈、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静夜》中爱之愈深恨之愈切的对黑暗现实的诅咒和愤激,真
闻一多诗歌音乐美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把深沉狂放的感情在铿锵顿挫的韵律形式中有节制地抒发出来。闻一多的诗,押韵方式多种多样,但情为根本,都是依情选韵、随情转韵,从而传送出宛转曲折的思想感情。如《静夜》一诗,诗中的情绪,时而平静,时而激越,时而是痛楚,时而昂奋,“前后若不相蒙者,正是顿挫之妙”抒情之诗旨在言情。闻一多爱国诗中的情感主要是通过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和以理节情的间离化而曲折、克制的表达。如朱自清所说:“靠理智的控制比情感的驱遣多些。
闻一多在谈到自己作诗的体会时说:“我自己作诗,往往不成于初得某种感触之时,而成于感触已过,历时数日,甚或数月之后,到这时的琐碎的枝节往往已经遗忘了。记得的只是最根本最主要的情绪的轮廓。然后,再用想像来装成那模糊影响的轮廓,表现在文字上,其结果虽往往失之于空疏,然而刻露的毛病决不会有了。空疏的作品读者看了不发生印象,刻露的作品,往往叫读者发生坏印象。所以与其刻露,不如空疏,英诗人华兹渥司作诗,也用这种方法。”这个“冷处理”的过程,貌似平静的回忆中的情感逐渐消逝,代之而起的是逐渐强烈的,已经纯化、浓缩过的情感,当积聚到一定时候,就将像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因此,它是“冷中有热”,经过搁置的感情不是冷却了,而是更凝聚、膨胀,白热化。
“静夜”意象是对现实和文化的批判性隐喻。如果说“死水”隐喻了现实和文化的阴暗,表现了诗人直面丑恶的求真意志,那么《死水》集里的《静夜》则体现了在苦难的背景下,诗人对传统的人生和美学情趣的否定,蕴涵了承担苦难的精神。对静夜的批判,则表达了诗人在这种冲突中的选择:这里有对传统超逸人格的鄙视,对“韵雅”的“东方文化”境界的摈弃,表达了承担苦难的人道主义情怀。而他后来以铁肩担道义,甚至以生命去践道成仁,也可以说是《静夜》中承担意识口供评论(一)
口供是作者诗集《死水》中的第一首诗,带有诗序的性质。闻一多在开篇宣称“我不是什么诗人”这不是过谦之辞,他认为“做诗的人老是这样窄狭,一口咬定世上除了诗什么也不存在。有什么比历史更伟大的

诗篇吗?我不能想象一个人不能在历史里看出诗来。这是他从思想和艺术上对自身的双重苛求。从第二句开始,诗人以铺陈手法,推出一幅又一幅景象,“白石的坚贞”“蝙蝠的翅膀”“招展的国旗”“古铜色的菊花”等。众多的意象散发出文明古国的古色古香的气息,它们所织就的一幅幅画面是那样绚烂多采。“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因为一个“苦”字,使得全诗平添了一番苦涩之感,这种理想的炽热与现实的冷酷所形成的反差无疑使诗人的抒情有些许苦涩。这苦涩也是《死水》这部诗集情感的底色。诗人在五彩斑斓的画面之后,又来了突兀的一笔: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这是对自身的严酷反省,诗题为“口供”,含义也就在此。诗人对旧我的否定,正是为了渴求灵魂来一次蜕变,不难体味出作者在表白心理、自我解剖的复杂的爱国情感。这也是诗集《死水》的思想价值之所在,是诗人进取精神的体现。评论(二)
什么是“口供”?失去自由的人向刑事诉讼机关陈述自我的言行、交待自己的动机、意图,这就是所谓的“口供”“口供”因之而具有了两重含义:不得不“供”,老老实实地“供”
那么,闻一多又为什么非得“招供”不可呢?这与他当时的思想变化有关。“五四”时期的闻一多曾经迸发出那么昂扬的青春热情,那么瑰丽的人生幻想,尽管他时刻都忍受着污浊现实的刺激,他也从未放弃过青春期的追求、青年人的自信,在他所热衷的唯美主义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目标里,我们可以相当清楚地看到,闻一多坚信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那么一些伟大、光辉而圣洁的事物,它值得我们去奋斗、去追求,甚至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而诗人自己,当然也就是一位品德高洁、精神超迈的仁人志士了。他愿将自己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底果子!”捣破世人的监狱,救出那些受困的灵魂,《红烛》序诗)“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个做了艺术底殉者!/忠烈的亡魂啊!《艺术底忠臣》)但所有这一切,都带着初涉人生的青年人那特有的纯净的和稚嫩,因为它们毕竟是一位封闭在学校里的书生的一厢情愿。此时此刻,他还没有条件对中国社会的现实进行更真切地体验和认识,同时也还是缺乏对自我的严肃认真的反省和剖析。在中国,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成孰必当以这两个方面为先决条件。清华毕业后,闻一多随即赴美留学,在这块工业化的西方土地上,他又表现出了异常浓厚的民族情绪与民族自卫心理,以致始终都与美国社会取着一种“格格不入”的疏离姿态。这一特殊的心境,也使得他格外地捍卫着自己的“纯白”与“高洁”,以“东方底诗魂陶元亮”自比,(参见《忆菊》)因而要对自我作出深刻的“忏悔”,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所幸的在于,闻一多并不是那种停滞不前的艺术家,他的思想能够随着时代进步、人生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向前开拓,不断深化发展。创作《死水》的1926年至1928年正是诗人广泛接触真实的人生、重新思索自我的时候。年前,闻一多由徐志摩介绍,结束了乡村的“半隐居”生活,前往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年初,他即回浠水将家眷接到北京,算是真正有了自己的独立的“家”。至此,面对中国社会的真实人生是彻底地展开了。同《红烛》里所显示的思维习惯相似,诗人的所有人生体验都是从对自我的体验开始的。(这或许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显著特色吧)在实际的人生遭遇中,诗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细微体察执拗地纠缠住他的灵魂,让他惊讶、叹息,诗人不吐不快!这就是“招供”的缘起吧,至于“老老实实”,这自然是闻一多为人处世的一贯立场。闻一多“供”了些什么呢?
开门见山就让人大吃一惊:“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这话从何谈起呢?明明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诗人,曾以他的《红烛》震动了中国现代诗坛;又明明是一位热爱这行的艺术家,为了诗,为了艺术,他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况且就是在“口供”的前后,他还全身心地扑在《诗镌》《新月》等诗歌刊物的编辑组织工作上。一方面是超乎常人的热爱和执着,一方面却又是断然决绝的表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君子风度的谦逊之辞吗?不是,在中国,故作谦虚的恭顺往往都包含着某些令人作呕的心理意识,闻一多不属于这样的人。这里的“诗人”,当有其特殊的含意,有它特殊的要求,闻一多认为,自己并没有达到那样的“要求”,也并不具备那样的“内涵”,所以也就“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一词引出了一系的志趣、理想和情操,还似乎都是所谓诗人的特征。归纳起来,特征有五:其一,志向纯争高雅、坚定不移,即诗中所谓的“白石的坚贞”
其二,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造优美的艺术境界,诗中描绘着这一境界:“青松和大海,鸦背驮首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其三是英雄主义的人格理想。“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其四是民族主义的情怀:“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闻一多是素爱菊花的,他曾把菊花繁开的景象视为祖国昌盛的象征(《忆菊》,这里的“菊花”亦当作此理解。其五是自甘寂寞的人生态度,“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这五个方面的精神特征都是“诗人”的,因为它们都是这样的典雅、高洁乃至有些“神圣”。正如闻一多在《红烛·诗人》中所说,诗人具有超功利的“超世俗的精神价值,他的理想直奔白云深处的天国。在那个时候,他所理解的“诗人”大体上是与这五个特征相吻合的。但是,在今天,诗人除了继续受到这些精神的浸润外,又觉察到了内心世界的另一面。诗人另起一段,触目惊心地展现了一个可怕的“我”“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有的评论家认为,这是描写现实,写“旧中国是黑暗的,令人厌恶的,形容之为‘垃圾桶’,是一种沉痛的诅咒声,如同说‘一沟绝望的死水’一样。”我认为这仍然未能充分意识到闻一多在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意图,既然是“口供”,当首先与个人的思想行为密切相关。诗人既突出了自己属于“诗人”的一面,又刻画了自己内心深处那“黑暗”的一隅,不要责备它的丑陋,也不要嘲笑诗人竟有这样的污秽,因为它实在代表了所有人性的本质:伟大与渺小、美丽与猥秽的奇妙结合,只不过别人不敢正视、不愿承认,而闻一多却有这一惊人的勇气罢了!
恐怕也只有敢于正视人自身弱点的思想家才是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也只有敢于表现人自身弱点的诗人才是伟大的诗人。闻一多以自我解剖为《死水》的序幕,是意味深长的。
在诗的韵律形式上,《口供》也开辟了《死水》的新道路。这首诗的句式大体整齐,两句一换韵,虽仍然比较灵活,但在整体上显得音律和谐,朗朗上口,与《红烛》中绝大多数的自由体诗颇不相同。评论三
这是闻一多先生《死水》集子中的第一首诗歌。阅读诗歌首先要体察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和其思想风格以及习惯的写作倾向。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那些有浓烈的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着一种济世情怀,对创造一个新的理想世界有着极大的热情。但同时他们也在精神上有着深深的创伤。在国外因为自己祖国的落后而受尽白眼与嘲笑。回国后,又是这样一个黑暗的乌烟瘴气的祖国。他们卧薪尝胆苦心孤诣地培养的梦想在现实面前举步维艰不堪一击。尤其是有着理想化人格的诗人们,内心的苦闷更为严重。闻一多的作品很多都是这种苦闷的表现。这首《口供》也是如此。但我们在读这首诗歌的时候不能把它完全看成是诗人对“自我”的剖析,也应该跟当时的社会相联系起来,应看做是对这个时代的剖析。越是处于一个混乱的时代,越是有着百态的世相,人为了生存就会被迫做出一些甚至许多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或多或少违背了自己的意志和灵魂。这些敏感的有着强烈自省意识的诗人们就会把这种内心的凄苦以诗歌的形式外化出来。
一看诗歌的题目就会明白这是诗人自我的一个深刻“检讨”。检讨自己并不是个什么诗人。为什么呢,紧接着第二句到第八句给出了一个诗人的定义:有崇高的人格、高雅的志向、浪漫的情怀以及英雄主义、民族气节和高蹈、甘于寂寞的人生境况。这些都是诗人的特征,这些都具备了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诗人。作者说自己并不是诗人,因为自己纵然有这些或者希望有这些品质,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我”,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结尾的这两句话有些触目惊心,好像一个天使转眼就变得面目狰狞起来,为什么作者这样写?因为天使是美好的象征是理想的寄托,而面目狰狞应该是魔鬼的表现,而作为一个人,我们无法做到如天使一般,我们自然也不能学魔鬼,人性永远都是由两面组成,那种理想的人格也只是对人的一种向善的引导而已。明乎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的那种深刻的自省意识。评论(一)
《弃妇》被收在作者李金发的第一本诗集《微雨》里,表现李金发式的厌世:"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这就是李金发的诗所象征的形而上性和神灵性。与别的象征不同,李金发诗所象征的往往是形而上的东西,神秘的和神灵的东西,这是为象征主义对于世界的理解所决定的。另外显示出诗句中想象的新奇性,而这

种新奇的想象已经与浪漫主义的想象很不同了。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这三行诗很富于表现力,几笔就描绘了忧伤和烦闷的氛围。《弃妇》这首诗主要写了三个意象:蚊虫、游蜂和夕阳,并用这三个意象抒写了弃妇的清白、哀戚和烦闷。弃妇这个形象也象征着诗人自己所受的种种社会压迫和厌世的心态。
作为象征派诗歌,《弃妇》这首诗具有与其它类诗很不同的特点。"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诗中暗示的指向,是内在生命,是象征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人的内在生命,而与通常的诗的暗示很不一样了。《弃妇》的创作受到唯美主义思潮的浓重影响。李金发当时认为艺术是不顾道德,也与社会是不同的世界。所以他的美的世界,是创作在艺术上,不是建设在社会上。他的思想是颓废的、神奇的,他的为人是厌世的、远人的。在《微雨》诗集"序言"中,李金发曾说:"中国自文学革新后,诗界成为无治状态,对于全诗的体裁,或使多少人不满意,但这不要紧,美能表现一切"这首诗运用了"诗的语法"上的创新,即意象之间联络上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往往被看成是不通顺。这使得传统诗的读者读它时,不大习惯,感到费解难懂。其实这却是作者在艺术上的创新,是象征派诗歌传到中国后的最大特点。评论(二)弃妇的哀吟
——李金发《弃妇》内容与形式之浅析
自“五四”以降,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开始渗入中国诗云。其执牛耳者当推戴望舒、李金发、冯至和徐志摩。而四人中,又以李金发的诗风最为奇绝、险晦、沉郁,对象征主义浸淫最深,在思想内涵上也开掘最深。这在他的处女作《弃妇》中便已凸现出来。
诗的开端,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愤世、厌世、隔世的“弃妇形象。“长发披遍我的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真乃惊世骇俗之语。继而便是一系列意象的叠印,如黑夜与蚊虫、荒野狂风等,借以形象地表现世俗对“弃妇”的诋毁、不虞之诽以及“弃妇”的悲凄和惶恐。每二节则写“弃妇”在悲戚和苦痛的围袭中,仍“寓熹微之希望焉’(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仍追求纯净和澄明,期冀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然而,她的哀戚不为世俗所理解、所接受,“惟游峰之脑能深印着”,只能委之于山泉、红叶。第三节又是数个意象的堆积,铺缀出“弃妇”的抑郁、失望。最后一节则由失望滑入绝望。她彷徨于自己心灵的坟茔旁,并隐忍着热泪,不为世界之装饰。至此,世俗遗弃了“弃妇”“弃妇”也摈弃了世俗。《弃妇》一诗与以前的“弃妇诗”(如《诗经》中的《氓》《古诗十九首》中的《上山采蘼芜》等不同的是,它不仅写了“弃妇”的悲情,而且是作者的自况,亦庶几可以说是当时青年中惶惑、颓废甚至遁世心态的折射。
《弃妇》是我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开山之作。它虽然失之艰涩,但它不落窠臼。它大量运用隐喻、象征等表现手法,造成奇特、瑰丽的意象;又运用蒙太奇技巧,将词与词互换、嫁接,将意象与意象剪辑、重组,如“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弃妇的隐忧堆积在动作上”“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等等。如果把《弃妇》比喻成一个容器的话,那么,这个容器里的物体(诗句是互相游离的,有的甚至从容器里溢出,“或与山泉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等等,这些“溢”出的绝妙的诗句,使全诗富有动感,这也是诗人才气之横溢。有人甚为贬斥这种晦涩的诗风,但我认为,不必过于苛责。诗歌重在宣泄情感,若拘泥于陈规,就会失真。而读诗不比训诂,不必逐字理解,只要能品出个中三昧来就行了。英国诗人艾略特到牛津大学演讲,一名学生问他:“先生,请问您的诗中‘女人,三只白豹坐在一株杜松树下’是什么意思?”艾略特回答:“我的意思是‘女人,三只白豹坐在一株杜松树下’”这就是最完满的答案。
唐代诗人元稹写过一组悼念亡妻之诗——《空屋》,陈寅恪先生评之日:“只唯真实,遂造诣独绝矣。而《弃妇》之“造诣独绝”,亦不仅在其形式之新奇,更在其真评论(三)
李金发的作品,无法归入任何一种诗体,亦常介于境界深远与不能卒读之间。在他看来,似乎古今中外无

论何种语言何种意象都可入诗,他甚至都不愿意费一点力做点修饰、让这种种异质成分至少在表面上显得协调一些。
李金发《弃妇》《微雨》
“拆碎的七宝楼台”,几乎成了针对李金发的钦定断语。如果说T·S·艾略特《荒原》降生时还能获得十位知音,“深望能痛切批评”的李金发,诗歌垂世八十载,私人表扬簿上仍近乎一片空白。对内师法温、李,对外取法魏尔仑,又性喜在“泥石”(雕塑)中讨生活,李金发作为诗人的资格本毋庸置疑,惜当年的白话文太过稚嫩,文法之纲常无序匹似尼禄当道,文字之词不称意好比赵高弄权,李金发饶是天资过人,又岂奈何得了这柄手中钝器。意念既已飘忽不定,表达难免左支右绌,再加天资又未必呈鹤立之势,结果,超越时代的全新表达,转成“燕雀偏生鸿鹄之志”的感慨,古怪的造型,竟让后世窃笑八十载,文坛世事之难逆料,至此毕现。若公正地看,诸如“我的期望将太阳般露出来”《琴的哀》“无恙的天涯”《月夜》“在不认识的远处,月儿似勾心斗角的遍照”等表达,在中国现代诗的长河中,实不乏拓荒之德,不宜尽斥为“晦涩难懂”。毕竟,那是二十年代初期的表达,李金发的“晦涩”较之胡适“两个黄蝴蝶”的俚俗,进步焉能以道里计。评论(四)《弃妇》赏析
李金发是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开始创作的,他的三本诗集又都写在法国,当时的魏尔伦就是他的名誉导师。他诗歌的内容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写“对于生命欲揶揄的神秘,及悲哀的美丽”。刘梦苇解释为,在嘲笑生命欲中表现颓废主义的神秘主义和唯美主义。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抒写爱的欢乐与痛苦,生命的悲剧意识和死亡意识;描绘自然景色和由自然引发的一种“新的颤栗。在李金发的笔下,人生的命运象一个被遗弃的妇女,满贮着哀伤与悲苦。评论(五)
《弃妇》是现代诗人李金发的代表作。
在诗中,“弃妇”只是一个悲慨情感的象征物,是诗人对人生坎坷、悲惨命运的感受的象征。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几句,表面上看是被遗弃的妇女的痛苦和悲哀,实质是象征黑暗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歧视和压力,导致诗人有感而抒发心中痛苦、幽怨的感情。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一句,实质是象征作者的愤懑与找不到出路的困惑。“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至“为世界之装饰”数句,实质是象征作者的人生观:
在诗人的眼中,人生不过是彷徨于死亡者墓前的弃妇,她的悲伤和痛苦都是无法为他人所理解的,无法改变的。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文中“我的哀戚惟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的哀叹。
李金发是现代诗坛怪杰,他的诗晦涩难懂,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所以一般不宜深读,否则很容易“走火入魔”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静 夜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