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形神合一”中医学的生命整体观

“形神合一”中医学的生命整体观

时间:2023-11-14 00:51:49    下载该word文档
“形神合一”中医学的生命整体观王昊;杜渐;张振华;邵祺腾;王克勤;杨秋莉【摘要】“形神合一”是中医学的生命整体观,也是中医心理学奠基的理论之一.思想内涵为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且神是形的功能活动体现,即所谓“形具神生”、“形质神用”、“神能御其形”.此理论几千年来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养生保健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其深入探究有着重要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期】2013(019003【总页数】3(P239-240,242【关键词】形神合一;生命整体观;中医心理学【作者】王昊;杜渐;张振华;邵祺腾;王克勤;杨秋莉【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图分类】R222.15“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对于生命整体的重要认识,是对人的精神与躯体间关系最准确、最完整、最精辟的概括,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疾病的防治与养生保健,是中医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关于形神关系,自先秦以来就成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内经》受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大量的观察经验及医疗实践为基础,从医学的角度表达了对形与神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形成了
“形神合一论”。“形神合一论”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生命整体观,并为心身统一、心理与生理的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1]。因此,深入探究“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对中医心理学乃至中医学都具有重要意义。1形、神内涵形,《说文解字》释之为“象形也”,即指有象可查的物质。因此,广义的“行”概括了自然界中一切物质实体,狭义的“形”则指人体的形质、形体、形态。“神”是与“形”相对的概念,它是无形的,既不同于物质范畴的无形之“气”,又与气密切联系。“神藏气中,气载乎神”,神和气的关系恰似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内经》中有关“神”的概念界定是宽泛的,但却是层次分明的,其最高层次是天地自然和宇宙万物之神。而将其概念引入人身并用来阐释人体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则是第二层次的“人身之神”。中医心理学是运用中医理论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所以在中医心理学中,人身之神的概念侧重于心理方面,主要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而言,这便是狭义的人身之神,也是《内经》“神”的概念的第三层次。2哲学理论渊源形神关系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的首要问题。对于这一重要命题,老子有“营(魄抱一”(《道德经·十章》的形神观,庄子有“形体保神”(《庄子·天地》形神观,墨子有“形与知处”(《墨子·经上》的形神观,这些观点虽然未能解决形神先后的问题,并带有二元论的色彩,但都强调了生命是形与神的结合。而荀子“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的形神观,既明确了形先神后的关系,又强调了形神结合的生命整体观,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形神合一论”的先驱者。《内经》的“形神合一”思想,显然与此密切相关。而中医学以此哲学观点为启发,在长期医疗观察与实践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分析,从医学的角度建立了更具体、更客观的形神认识,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内经》之中。
3“形神合一”的形神关系《荀子·天论》中“形具而神生”的思想,是先秦时期在形神关系上一个较彻底的唯物主义命题。中医心理学的“形神合一论”在其影响下,认为形与神对立统一,二者之间关系密切而不可分割。形与神的对立统一,一方面体现在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而神是形的功能活动的体现,即所谓“形质神用”(《神灭论》;另一方面更强调了神对形的反作用,也就是对形的主导作用,即“神能御其形”(《素问玄机原病式》3.1神本于形而生(形具神生《内经》在先秦“气一元论”哲学思想影响下,认为构成宇宙间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气”,因此人体的形质也本原于“气”。正如《灵枢·决气》所说:“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但气本无形,气化生精始有形可见。故明·张介宾说:“形以精成,而精生于气(《类经附翼·大宝论》。”因此一般都认为有形的始基是精。人身之神生于形,即指此精而言。《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者,父母阴阳之精也。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把神看作一个新的生命,来阐明生命之神本源于先天父母之精。张介宾释之:“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类经·脏象类》。”在强调“精乃形之基”的同时,更强调了“精乃神之本”。张志聪所释:“盖本于先天所生之精、后天水谷之精而生此神,故曰两精相搏谓之(《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则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方面强调了神本于精而生。这是因为先天父母之精阴阳媾和形成新的生命,但新的生命降生后,又必须依赖天地间精气的濡养,才能维持其生存并成长壮大,所以说神本于先天之精而生,又仰赖后天之精而养。神生于形的含义,除了其产生需以精为本外,神的活动也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灵枢·平人绝谷》说:“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
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因此,饮食充足同时机体的气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将其转化为精气、化生为血而濡养于神,于是人的神气充沛、生机勃勃。总之,“形神合一论”强调了精为形之基,更为神之本。所以精气充则形健而神足,精气亏则形弱而神衰,精气竭则形败而神灭。“精神”一词在心理学中虽然专指意识活动而言,尚不能概括人身之神的全貌,但由此也足以说明精与神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3.2神依附形而存(形质神用人身之神是依附于形而存,还是可以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这是在形神关系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二元论”的争论焦点。“形神合一论”认为,神以形为物质基础,除表现于精气的化生作用之外,还表现在神对形体的依附性方面。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且其功能也必须要在形体健康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发挥。宏观的形体是神所依附之舍,故《内经》中有“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之说(《素问·上古天真论》。后世医家更有“形者神之舍”(《青囊秘箓》、“身为神气之窟宅”(《存神炼气铭》、形为“神明之宅”(《景岳全书·治形论》等论。至于人身之神具体依附于形体何处?《内经》指出“心藏神”为“精神之所舍”。正因如此,所以中医学之“心”才具有主宰生命活动的重要功能,而被誉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生之本”(《素问·六节脏象论》,是与生死攸关之脏,故曰“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客》。其实,神与其他内脏也有着密切关系。《素问·宣明五气论》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神、魂、魄、意、志名虽不同,但皆属于人身之神的范畴,只不过分工不同、层次高低而已,因此五脏皆可称为神之宅。因为神、魂、魄、意、志五神分别藏于五脏,故又称为“五脏神”,而五脏则又有“五神脏”之称,所以五脏受损皆可伤及于神而出现神的病变。五脏所以能成为诸神之宅,这与五脏的物质基础对五神的
濡养作用分不开。故《灵枢·本神》言:“肝藏血,血舍魂……肾藏精,精舍气。”因为血气与神的关系尤为密切,诸脏得此血气之濡养,才能发挥其诸神的作用,而“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所以心才成为诸神之主。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形神合一论”在形神关系上,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观点,否认了脱离形体的精神实体的存在。“神”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人体脏腑器官组织以“精气”为物质基础并进行正常机能活动的表现,因此张介宾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类经·针刺类》。”而心理活动正是这种机能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表现出的则是人身的狭义之神,因此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不能脱离形体,而以形体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正如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范缜所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神灭论》。”3.3神为形之主(神能御形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在论述形神关系时虽然提出了“形具神生”(《荀子》“形质神用”(《神灭论》的命题,强调了形对神的重要意义,但有关神对形的反作用却论述较少。虽然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并提出“静志安神”的方法在养生中的积极作用,但其理尚欠明晰。基于《内经》理论的中医心理学“形神合一论”则弥补这一缺欠,不但认识到神是在形的基础上产生并存在着,更强调了神对形的反作用。精为形之基,后天水谷所以能转化为精气,是在神的主导之下机体气化作用的结果,是由各脏腑器官相互协调共同活动来完成。《内经》中“神去则机息”(《素问·五常政大论》一语,简明地指出了人身之神主导人体气机运转的重要作用[2]。机体的物质代谢机能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通过此类活动而将饮食水谷转化为人身之精气,此即所谓“精归化”、“化生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倘若人体失去神的主导,则脏腑机能紊乱,气化功能失常,甚则化气生精的最基本生命活动也随之终结,精气自然无从化生,身形也无以得养。《素问·五脏生成》又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精血在人身所以能发挥各种各样的生理机能,也是在神的主导之下完成的。所以《类经》说:“神虽由精气化生,但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又在吾心之神。”神对形的反作用尤其表现在“心神”对脏腑的主导作用上。《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这与当今社会所认识的心身疾病的概念相一致。人体脏腑的机能活动是复杂的,这些复杂的机能活动所以能够相互协调,正是由于“心神”的调控。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但机体自身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相互协调的关系,而且与外界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神在调节这些关系上皆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若神受损,则调节机能失常,机体的整体性遭到破坏,于是便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甚至死亡,所以张介宾说:“无神则形不可活(《类经·针刺类》。”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状态是人身之神的重要内涵,因而也直接影响着人的生理机能活动,进而影响着形体的盛衰。正如《刘子新论·清神》所说:“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过度的情志活动和消极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引起各种病理变化,从而成为致病因素,不仅产生精神症状,也可出现各种躯体不适。而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精神,可调和脏腑气血,促进人体化气生精的机能活动,有利于养生和防病,对患病的机体也有助于治疗和康复。正因为中医学已经比较深刻地认识了神对形的反作用,因此在临床上特别重视精神活动和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防治的重要影响。这一理论在疾病的预防和临床辨证论治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结语中医学有着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不仅把人看作是自然中人,更把人看作是社会中人,并从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中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4]。“形
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是中医心理学学科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几千年来心身相关的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并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可见中医心理学的内容早已是中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中医学整体的“时--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5]转型的大趋势下,其整体的形神关系认识是协调中医学研究中科学与人文属性的关键纽带。对其深入研究,亦可为现代科学进一步揭示生命的本质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参考文献:1王克勤.再论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框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7:497.2王克勤.形神合一论[J.家庭中医药,200916(10:58.3赵会华.医易养生心理学思想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6.4王永炎.中医研究的三个重要趋势[J.山西中医,20052(21:2.5薛崇成,杨秋莉.中医的医学模式[J.中华中西医临床研究,20033:3-5.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