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免疫学和微生物学考试重点(成都中医大中药学)

免疫学和微生物学考试重点(成都中医大中药学)

时间:2019-06-04 21:57:48    下载该word文档

医学免疫学部分

1.免疫: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一种功能,其结果是对机体有利有弊。

2.免疫的功能(为什么免疫对人体有利也有害?)1免疫防御功能,指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侵袭。这种功能过低或者缺陷则可发生反复感染和免疫缺陷病,反映过强可发生超敏反应;2免疫稳定功能,正常情况下机体有些细胞不断衰老、损伤、死亡,机体要不断的将他们清除,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与稳定。如果这种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自身免疫病;3免疫监视功能,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能把少量突变细胞加以消灭清除,防止癌变的发生。如果监视功能降低或失调,有可能发生肿瘤和持续性感染。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4.中枢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禽类为腔上囊)和胸腺,哺乳类动物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5.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细胞和B细胞定居与增值的场所,也是T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它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进入外周的成熟淋巴细胞被称为免疫活性细胞。

6.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场所

7.抗体:由抗原刺激机体后,浆细胞合成分泌的能与该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原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9.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10.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可变区(V区):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随抗体结合抗原的特异性不同而发生变化,V区中的3个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共同组成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结合部位;恒定区(C区):其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比较恒定,该区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活性;铰链区:不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区,但与其他功能区有关。当抗体可变区与抗原结合时此区可发生扭曲,使抗体更好的与抗原结合。铰链区对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敏感,容易在此区发生破裂。

1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V区功能)1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C区三个功能)2激活补体;3结合细胞表面Fc受体;4穿过胎盘和粘膜

12.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区别):1.IgG;在血清中含量最多(75)。主要分布于血液和细胞外液中,能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综合毒素和病毒,是抗菌、抗毒素和抗病毒的主要抗体。它是五类免疫球蛋白中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在新生儿感染中起重要作用。能引起自身免疫疾病。2.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血清中含6,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不能通过胎盘.IgM在免疫应答早期产生,在补体的参与下其杀菌、溶菌、促吞噬作用比IgG强。3.IgA有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分泌型IgA主要分布于初乳、唾液、泪液及与外界相通的呼吸道、消化道等各种外分泌液中,是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可阻止病毒粘附到易感染细胞上,具有综合毒素的作用。4.IgD:血清中含量很低,易被血清中溶纤维蛋白酶降解,功能不清。5.IgE:血清中含量最少,为亲细胞抗体,对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有特殊的亲和性,是引发Ι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

13.单克隆抗体:是指由一种抗原决定簇特意地激活一个克隆的B细胞,使其产生相应的抗体并能与同一种抗原决定簇反应的抗体

14.补体: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也中一组具有酶活性的不耐热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由于这些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所以被称为补体

15.补体系统:30多种可溶性糖蛋白组成,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按其生物学功能分为三类1补体系统固有成分;2调节补体活化、抑制的蛋白;3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补体蛋白生物学效应的受体

16.补体的激活三条途径1经典激活途径,激活物质主要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分为三个阶段:识别阶段、活化阶段、膜攻击阶段;2 MBL途径:激活起始于炎症期产生的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之后;3旁路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从C3开始激活

17.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溶菌、杀菌及细胞毒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粘附作用4中和及溶解病毒的作用5炎症介质作用

18.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总称。他们的共性1低分子蛋白或糖蛋白,多以单体形式存在;2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才能发挥生物学作用;3细胞因子的分泌是一个自限性过程,主要以自分泌和旁分泌为主;4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细胞也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5细胞因子功能的网络性

19.白细胞介素:指在白细胞火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20.干扰素:是一类能干扰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蛋白质

21.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1抗肿瘤作用;2致热作用;3炎症反应

22.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存在于脊椎动物没异染色体上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

23.T细胞抗原受体(TRC:是位于T细胞膜上的抗原结合分子,由两条肽链组成。有两种类型,一是由αβ异二聚体构成,称为αβTCR;二是γδ异二聚体构成,称为γδTCR。在T细胞膜上,TCRCD3分子总是以复合体的形式出现。

CD4CD8:分子是TRCMHC-抗原肽复合物相互识别时的辅助受体。

24. T细胞的亚群和功能:1.CD4亚群和CD8亚群:活化的CD4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课辅助B细胞形成抗体,也能辅助CD8T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故主要属于Th。活化的CD8细胞产生穿孔素、颗粒酶等细胞毒物质,功能上一般属于Tc2.Th1Th2亚群:前者分泌的细胞因子类型有助于形成细胞免疫效应,后者分泌的细胞因子类型则对体液免疫效应的形成有利。

25.(一)B 细胞抗原受体:作为抗原结合分子,是唯一可与原始形态的看抗原物质发生发生直接结合的分子。

B1细胞:形成IgM型的低亲和力(多反应性)抗体,受抗原刺激后不形成免疫记忆,活化后不发生Ig类别转换。B2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出现亲和力成熟过程,形成高亲和力克隆并产生免疫记忆。

(二)自然杀伤细胞(NK):NK细胞表面没有抗原识别受体,不需要抗原预先作用,就能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不依赖抗体,无MHC限制性,是非特异杀伤。

26.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摄取抗原,加工、处理抗原成为多肽片段后,与MHC-I类或MHC-II类分子形成复合物并提呈到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的一类细胞。

27.专职APC1单核-吞噬细胞;2树突状细胞;3.B淋巴细胞

28.抗原必须具备的条件1异物性(外来的,自身变性的)2大分子无知和一定理化性状3特异性(抗原决定簇)

29.抗原:指能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识别,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对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完全抗原具有两种基本特点,1免疫原性2免疫反应性。半抗原(不完全抗原)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决定免疫原性的物质基础:1.异物性2.分子大小及其结构3.化学性质4.易接近性5.其他因素;决定抗原特异性性的物质基础:1.特异性2.抗原决定基的类型3,。交叉反应

30.异嗜性抗原:与种族无关而广泛存在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31.免疫应答是指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效应T细胞),清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

32.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两种类型1 B细胞介导为主的体液免疫应答,2 T细胞介导为主的细胞免疫应答。

33.(问答题)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抗原识别阶段 此阶段包括抗原进入体内,由抗原提呈细胞提取、加工处理后,提呈给TB细胞识别,这一过程分别由抗原提呈细胞、T细胞、B细胞参与完成。2、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此阶段包括被抗原激活的Th细胞合成、释放细胞因子,协助经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或协助经抗原刺激的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3、效应阶段 此阶段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被活化,产生特异性性效应T细胞和免疫分子(抗体)对抗原分子的清除过程。在效应阶段,往往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及分子的参与,发挥协同作用。

34.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到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是,所导致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35.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1反应快,消退快;2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3明显个体差异;4产生抗体IgE

36.变应素: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IgE抗体

37.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三个阶段1、致敏阶段 变应原进入机体,诱发B细胞产生IgE抗体。2、发敏阶段 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结合——脱颗粒和释放介质3、效应阶段 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多——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胃肠炎、荨麻疹

38.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全身性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型休克);2呼吸道过敏反应;3消化道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

39.青霉素过敏反应发生机制:青霉素具有抗原表位,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在体内可降解为青霉噻唑醛酸和青霉烯酸,该降解产物可与体内组织蛋白结合后获得免疫原性,从而诱发过敏性休克。

40.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1变应原皮肤实验;2脱敏疗法(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特异性免疫原脱敏疗法);3药物防治

41.II型超敏反应:由靶细胞表面抗原与IgGIgM类抗体结合,激活补体并在吞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

42.III型超敏反应:P88 1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2、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3、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43.IV型超敏反应的特点1反应慢,消失慢;2 Th介导,抗体补体不参与;3无明显个体性差异4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特征的炎症反应。

44.抗原提呈细胞:见上

45.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1特异性;2可逆性;3最适比例性

微生物部分

46.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见到的微小生物,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

47.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微小,但有一定形态、结构;2繁殖迅速;3种类繁多;4分布广泛;5易变异

48.医学的八大微生物: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

49.病原体: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微生物

50.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仅有原始的核质。

51.细菌的分类:按外形分为三大类,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52.细胞壁的主要功能:1维持细菌的外形;2保护细菌,承受细菌内部的强大渗透压,是细菌不破裂和变形;3细胞壁上有许多微细小孔,与细胞膜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物质交换;4细菌细胞壁上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着细菌菌体的抗原性。

革兰阳性菌:染色为紫色 细胞壁组成为肽聚糖 革兰阴性菌:染色为红色 细胞壁组成为肽聚糖、脂蛋白、外膜、脂多糖

53.中介体:为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囊状或管状结构,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可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有“拟线粒体”之称,还与DNA复制,细胞分裂有密切关系。

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双链DNA,携带某些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编码决定细菌的耐药性、毒素、细菌素及性菌毛产生等性状。质粒并不是细菌生长所必不可少的,失去智力的细菌仍能正常存活。

54.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孢。(只有革兰阳性菌有)

55.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充足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2合适的酸碱度;3适宜的温度;4一定的气体(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

56.热原质:或称致热源,许多细菌在代谢过程中能合成一种物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多为革兰氏阴性菌,本质为细菌脂多糖)

57.正常菌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人体之间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的生态学体系

58.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人体之间的平衡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成为条件致病菌。

59.菌群失调:各菌间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

60.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61.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62.防腐:是指防止或者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以防止物品的腐败变质的方法

63.无菌:指不含有活菌的意思。无菌操作,是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者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64.高压蒸汽灭菌法:是最有效的灭菌手段,在103.4kpa蒸汽压下,温度达到121.3,维持15-30分钟,可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65.紫外线杀菌机制:作用于DNA,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新军的变异或者死亡

66.细菌毒力变异:包括毒力的减弱和加强。强毒株长期在人工培养基上传代或加入特殊的不利于细菌生长的物质,可是细菌的毒力减弱或者消失;弱毒株连续在动物体内传代,又可使毒力增强,无毒株向有毒方向变异。

67.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1细菌染色体;2质粒;3转位因子

68.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

69.破伤风杆菌致病物质,外毒素(破伤风溶血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致病条件,伤口低氧无氧环境。防治原则:1人工主动免疫;2人工被动免疫;3抗菌治疗

70.免疫性:称传染免疫或者有菌免疫,本质是细胞免疫,机体有菌时才会产生,无菌时会消失

71.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DNA或者RNA,仅在适宜的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状态的超微小生物。

72.病毒的结构与化学功能:基本结构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包围在核酸外称为衣壳(有保护作用、吸附作用、抗原作用)。核心与衣壳构成最简单得病毒体,称核衣壳。较复杂的病毒在核衣壳外还有一层包膜,称包膜病毒,包膜作用为保护、吸附、抗原、内毒素样作用(引起机体发热、休克)

73.病毒的增殖:1吸附与穿入;2脱壳;3生物合成;4组装、成熟、释放

74.病毒的感染类型:1显性感染,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2隐性感染

75.干扰素:是指细胞受病毒感染或在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使干扰素基因活化,编码产生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质。为α、β、γ三种干扰素

76.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态与构造病毒呈球形,直径80-120nm,有时呈丝状,长短不一,有的高达4000nm。结构从内向外分为三部分,核心、膜蛋白、包膜。包膜,为脂质双层结构,包膜上镶嵌有两种由病毒编码的糖蛋白刺突:血凝素(三角状)和神经氨酸酶(蘑菇状),数量比为5:1

77.大肠杆菌的分布源与人类的关系:1大肠杆菌是卫生监督的指示菌;2是条件致病菌;3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中是实验材料和研究对象;4大肠杆菌可引起腹泻

78.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性:1体液免疫(分泌型IgA

79.据说是简答必考)乙肝病毒的致病机理(HBV的免疫损伤):1细胞免疫引起的病理损伤;2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3自身免疫引起的病理损伤。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