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及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及辛亥革命

时间:2013-12-27 21:37:08    下载该word文档

专题二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二讲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及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1、了解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考试说明:

1、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2、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单元概括:

考点梳理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1)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3)自然灾害严重。

4)广西地瘠民穷,灾害严重,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5)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

2. 经过:

(1)爆发:金田起义 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2)发展:定都天京 1853 攻占南京改名天京,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3)全盛:①军事上:进行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进入全盛时期。

②政治上: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4)转折:天京变乱。

①原因:

A、领导者革命进取心减退,生活的腐化;

B、等级制度建立,封建特权思想膨胀;

C、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组织上,难以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②经过:P55

③影响:

A、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天京;

B、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军心涣散,由盛转衰

(5)衰落:

①原因:

A、强大外敌出现;

B、太平天国内讧;

C、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目的:挽救危局;概况:起用年轻将领;任命洪仁玕主持朝政)

②表现:P55

(6)失败:①标志:天京陷落。

②原因:A、主观原因: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②经济上: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③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为指导;④组织上:难以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Ⅱ、战略上的失误。B、客观原因(时代的局限):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①根源:

A、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人民深受双重压迫,土地高度集中,人民负担沉重;

B、历史根源:历代农民均贫富的奋斗目标;

C、阶级根源:农民阶级小农意识,追求平等、平均,小农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然经济;

②颁布:1853

③内容:

A、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B、规定土地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方法:即“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 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与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C、规定产品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方法:即“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④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⑤评价

A、进步性:《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落后性: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经济的范畴。

C、空想性: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本无法实现

2)洪仁和《资政新篇》

①背景: A、国内时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急需改革内政、富国强兵,扭转形势;

B、国际形势-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发展主流,并初步形成世界体系;

C、个人经历-洪仁游历香港,学习、研究西方政治、经济和社会学说。

②内容:A、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实行“开明君主制”

B、经济上效法西方,兴建铁路,新办银行、邮政,准许开办工业,奖励发明,实行专利制度

C:外交上主张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C、文教上兴办新式学校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等。

③评价:

A、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和历史进步性

B、空想性: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施的阶级、经济基础;紧张的军事形势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1)相同点:革命纲领;均有反封建的要求

2)不同点:

①产生的背景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经过天京事变,这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②有关社会经济主张不同:《天朝田亩制度》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试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③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的规范化,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处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而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

④产生的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但《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对这一纲领反应不积极,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并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施。

⑤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

有人认为,《资政新篇》在经济纲领上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否定,试谈谈你的看法。

1)《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实行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公有制,实质上是一种平均主义的空想,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2)《资政新篇》主张开设银行,鼓励私人投资,发行纸币,允许私有财产存在,鼓励发展私有制,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与《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的平均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在经济主张上存在矛盾之处,且《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土地问题,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

4.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1)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2)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3)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4)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5)主张对外开放,开张正常对外贸易,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外交

5.历史局限:

(1)革命纲领:追求自然经济,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追求绝对平均的圣库分配制度,违背规律,具有空想性

(2)组织形式:宗教形式不能适应革命发展的要求

(3)政权建设:占领天京后,贪图享乐,争权夺利,发生内讧

(4)军事战略:偏师北伐,孤军深入等

6.教训:太平天国的失败充分说明作为小生产者,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7、时代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担负任务新: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1)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

2)人民群众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3)清政府偏袒教会并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

2、经过:1898-1900

◆“扶清灭洋”的评价:

①爱国性: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②局限性:“扶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也反映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能提出先进的革命理论和思想,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阶段。

3、结果:失败

◆原因: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A、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B、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C、对中外反动势力缺乏本质的认识;D、盲目排外

②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4、影响:①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

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④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1)爆发的背景:前者是清政府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后者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的产物

2)指导原则和组织形式:前者有个统一的领导核心,同一的军事制度,纲领性的文件;后者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没有统一的纲领

3)与宗教的关系:前者利用西方基督教成分反对清政府;后者反对基督教势力在中国的发展,并利用本土宗教发动群众,打击洋教

4)对外关系:前者曾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通商、交流文化;后者盲目排外,没有正确认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

5)结局: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而失败

6)影响:都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推动历史的进步

难点突破 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与局限性

1)作用:

①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②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加速的作用。

2)局限:

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带有严重的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从近代化角度评价近代两大农民运动:

(1)基本肯定: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将发展资本主义和巩固太平天国政权相联系;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对中国近代化起了积极作用

(2)基本否定: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思想跳不出封建主义的圈子,平均主义创造不出新社会;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不是历史的进步,它在反帝的同时,也排斥了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不符合中国近代化的客观历史发展趋势。

三、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

(1)背景:

①义和团运动失败,列强加紧掠夺和控制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挽救危机

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的舞台

④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决心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思想上:

①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总结:

内容

关系

来源

具体主张

评价(积极)

评价(消极)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前提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地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帝和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带有狭隘的民族观念,反帝旗帜不鲜明。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核心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权利上的要求和中国人民要求民主权利的愿望。

民权不具广泛性,不敢发动人民群众。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补充

发展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说明资产阶级已注意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来争取农民阶级的支持,且同时发展社会经济,是符合历史要求的。

并不是要”夺富人之田”,从根本上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且不切实际,是一种空想。

②革命派和改良派展开论战

B、组织上: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原因和条件

①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②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出现

③各地分散斗争的相继失败

2)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成立:1905 日本东京

4)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5)机关刊物:《民报》

6)意义: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为什么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1)同盟会的成立,有了公认的领袖孙中山。

2)有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活动不再分散。

3)有了统一的革命纲领、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C、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黄花岗起义:

A、概况:P61

B、结果:失败(原因: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强有力统一领导)

C、意义: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

⑤时机成熟:

A、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破产;

B、武昌地区革命形势高涨

■原因:①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武汉兵力空虚;②较早开放为通商口岸,受列强侵略比较严重,资本主义发展,群众反抗情绪较强烈③革命的人的宣传组织和发动

(2)爆发:19111010日,革命党人发动起义。

(3)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性质:革命党人、立宪派、旧官僚的联合政权),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19121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随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目的:

A、根本:维护共和制度

B、直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专制独裁

②内容:

A、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集会、结社、通信、信仰自由

C、 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③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④评价:A、进步:①政治上,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系②经济上,提高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调动了资产阶级的积极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④文化上,集会、言论自由、出版、结社等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发展

B、局限: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解决民生问题;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⑤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3.辛亥革命的评价

(1)结局:1912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

■原因:①南京临时政府没有能够掌控局势 ②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对封建官僚和列强抱有幻想;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没有能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没有发动充分发动群众等)③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 ④袁世凯手握重兵及其政治才华 ⑤帝国主义的干涉

(2)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功绩:

①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上: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④社会习俗:促进社会生活习俗的近代化

⑤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4)教训:

①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要有切实可行的革命(反帝反封建)纲领

②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③要有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④要有自己的武装

5)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

难点突破: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对比

对比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成功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促进近代政治的民主化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失败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篡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主共和制度“有名无实”

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只是短暂的“春天”

封建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不同点

1)领导阶级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2)组织形式不同:太平天国利用旧式宗教组织“拜上帝会”;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3)革命性质不同: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处在民主革命时期,但仍是旧式农民起义;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结果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旧政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辛亥革命酝酿和爆发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局限性

1必要性: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已是大势所趋。

2可能性:①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准备了一些条件。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③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⑤客观条件:20世纪初,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运动风起云涌;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可能。

3局限性:①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②辛亥革命引起的变化有限:整个社会依然笼罩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内阁频繁更迭,总统选举有名无实,民初政治形同闹剧;普通国民选举、监督之权并未兑现;各级地方自治机构中,政治权力仍旧牢牢操控在旧官僚、士绅手里。③在相当多的社会问题上,辛亥革命显得更为保守:a.法令中没有丝毫体现孙中山所构想的土地税和土地国有制政策;b.《临时约法》中没有对妇女参政权做任何规定。④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艰难而曲折,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民主之路任重道远。

思维升华:

1.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广义上说从鸦片战争开始,而狭义上或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2. 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由传统意识向近代观念的转变,也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二者均未得到有效实施,然而其根源有本质的区别: 《天朝田亩制度》是因为有空想性,根本不可能得到落实;《资政新篇》提出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略带超前性的具有进步性的构想方案,只是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没有得以实施。

两者的经济主张既不是继承关系,也不是发展关系,而是根本对立的——前者主张建立小农经济社会,是落后的,后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是先进的。

3. 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政治纲领的制定,各地的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结果等。因武昌起义发生在旧历辛亥年,人们便称之为辛亥革命,同时又把孙中山领导的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广义地称为辛亥革命。

4. 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即宣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从1912年孙中山创立南京临时政府开始直到1949年蒋介石政府垮台,38年时间都属于中华民国。它包括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历时仅3个月的南京临时政府,以北京为首都袁世凯缔造的为时16年的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22年的统治。其中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迁到陪都重庆长达7年之久。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权。

5. 辛亥革命的最大的功绩是摧毁了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共和制度是其一个成果。在革命后虽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其仅仅是一个形式而已,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对中国人民来说仍然是遥不可及。而君主专制遭此致命一击后,就再也无法稳定地存在下去了。但封建制度依然存在,其结束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的完成。

考点精讲:

1.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从而减少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障碍。

(2)太平天国的直接导因是吸收西方文化即基督教教义,因而潜蓄着近代化的趋向。

(3)太平天国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方位近代化的纲领《资政新篇》,对中国近代化事业具有深远影响。

(4)太平天国主张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也反映了近代化的倾向。

(5)太平天国重视发展商业,积极开展对外贸易,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潮流。

2.太平天国运动体现的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

(1)背景:太平天国除具备以往农民起义的原因外,增加了由于列强侵略激化阶级矛盾这一原因。

(2)起义形式:太平天国运动利用的是外来宗教组织发动民众。

(3)思想上: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大胆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任务: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

(5)失败原因:太平天国的失败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的结果。

(6)在国际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国家革命运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3. 进入20世纪初,革命取代维新成为中国社会思潮主流的原因

(1)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使许多人认识到,维新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有识之士失去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认识到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必须先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3)《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加重剥削人民,引起的阶级矛盾尖锐及人们对革命的渴望,进一步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4)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成为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5)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也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意志。

(6)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增多,他们在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并广为传播,革命取代维新,终于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4. 辛亥革命和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建设民族独立国家是实现国家近代化的前提。辛亥革命在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背景下,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在政治上,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统治向民主政治转化的重要一步。经济上,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形成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新热潮,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加速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的近代化。

材料研读及命题预测

【主题】 同样是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太平天国的天国梦破灭,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创立民国理想却得以实现。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民国名存实亡,说明资产阶级也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只有先进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应用】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僵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

材料三  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年出版

请回答:(1)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观念?

(2)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他为什么对太平大国运动持否定态度?

(3)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是“()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观点二是“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待观点一的有哪些?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

(4)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 本题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第(1)问通过洪秀全的思想观念考查太平天国的基本理论;第(2)问换位思考,考查清朝统治阶级对太平天国的认识(注意《讨粤匪檄》中曾国藩的策略);第(3)问考查观点论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第(4)问考查史观多元化。本题从史实到方法,从换位思考到认识多元、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历史学习以及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向性强。

[答案] (1)原始的平等、平均观念(天下大同思想)

(2)否定:烧杀掳掠;抛弃儒家传统文化。理由:站在清朝统治阶级的立场上。

(3)支持观点一的材料:材料二、材料三;支持观点二的材料:材料一、材料四。

(4)阶级立场;研究方法;史料占有;时代局限等。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