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时间:2018-09-20 13:57:27    下载该word文档

必修1《经济生活》

一、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A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成为商品。赠送的礼物、捐赠灾区的物资不是商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廉物美、性价比体现了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货币的本质(A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B

(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表现。

 (2)价值尺度:①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②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如某商品值(标价)50元。

(3)流通手段:①流通手段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②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相对于物物交换(商品-商品)而言的。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4.信用卡的功能(A

1)现代结算方式包括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两种。转账结算有信用卡和支票等。

2)信用卡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等功能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5.外汇和汇率的含义(A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C

要辩证地看待金钱: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也是不行的。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本质上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7.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B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

8.价格与价值的关系(B

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归纳:价格变动的原因有二: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

9.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B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等价是指价格与价值相符,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不是每一次交换都等价。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与价值的顺序不能颠倒。

10.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和生产经营的影响(B

(1) 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③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它的替代商品需求量增加;它的互补商品需求量减少。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调节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某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某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11.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A

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从根本上说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还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差距;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水平;引导消费者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12.消费类型(A

1)按照交易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三种。注意区分。贷款消费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对于收入稳定的消费者来说是可取的。租赁消费获得了商品一段时期的使用权,没有获得所有权。

2)按照消费目的,生活消费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C

1)人们的消费行为是受消费心理支配的。各种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过分标新立异,不可提倡。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要做到: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二、生产、劳动与经营

1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B

(1)生产决定消费。具体表现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具体表现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15.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A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注意公有国有的表述,内涵是不同的。

16.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种类(A

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经济成分。

17.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意义(B

(1)原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这一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意义: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8.公司的含义及形式(A

(1)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形式: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二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公司的资本是否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份有限公司未必是上市公司。              

19.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B

(1)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企业要依法诚信经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2)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有:一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二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三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20.就业是民生之本(B

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财富。

3)就业使得劳动者取得报酬,不断再生产社会劳动力;实现自身价值,促进全面发展。

2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C                                  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措施

1党和政府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实现就业;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2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以及多种方式就业观。还要努力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业精神。

22.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A

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3.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A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三类:其一,存款业务,这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其二,贷款业务,贷款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其三,结算业务。

24.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等投资理财方式(B

(1)各种投资理财方式的特点:

①在我国,储蓄存款能获得利息,风险较低;但收益也低,还存在提前支取利息损失或物价上涨导致实际收益减少的风险。

②股票是股权凭证,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但是有时收益也很高。其收益主要是分红和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差价。

③债券是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其中国债以中央政府的信誉为担保、以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风险较小。收益较储蓄存款高。

④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三、收入与分配

25.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A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仅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

2)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6.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意义(A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27.收入分配公平的要求、意义及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B

1)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扩大中低收入者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8.我国财政的作用(B

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9.财政收入的来源(A

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30.税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A

1)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1.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意义(A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3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B

1)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依法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反税法的现象。公民既要增强义务意识,又要增强监督意识,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B

1)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调节来实现的。

2)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34.规范市场秩序(B

1)意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措施:①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②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3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A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还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等后果,需要国家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A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3)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要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37.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A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8.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B

1)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等引导经济活动,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法律手段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两个方面。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2)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39.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B)

①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②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③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④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4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2)具体要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B

1)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2)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实质,更加不平衡,更加不稳定

42.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A

1)作用:①积极组织多边谈判;②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③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2)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43.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B

1)基本目标: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

3)基本战略: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4)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基点。

5)风险意识: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

6)科学发展: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促进国内与国外的协调发展。

**********************************************************

必修2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44.国家的根本属性(A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没有什么全民的国家。

45.我国的国家性质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A)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46.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B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7.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B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选举权指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大代表)的权利。

②政治自由。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公民要依法行使政治自由。

③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                               监督的主体、对象分别是?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保证。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的表现。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8.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B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它是指法律实施(即守法和司法)上的平等,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

(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原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要求:公民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①原因: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要求: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49.公民应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B

 1)基本要求: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应当遵循法律、规则、程序,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意义:公民依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有利于公民提高政治素养,真正享受民主生活。

50.我国的民主选举方式(A

1)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从选民的角度看,直接选举的优点是使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间接选举适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从候选人的角度看,等额选举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差额选举则可以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如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3)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5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与方式(B)

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其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公民可以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来间接参与民主决策;公民还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  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听政于民是为了决策利民。

52.我国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性质(A)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是基层政权组织

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53.发展基层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B

1)发展基层民主,实行基层民主自治,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2)参与民主管理有利于增强和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54.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A)

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55.公民正确行使监督权的要求(B)

1)意义:实行民主监督,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2)要求: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56.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B

1)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其基本职能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要是进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和发展教科文卫体等各项事业。             

④加强社会建设,政府要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府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3)我国正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57.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B)

  1)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具体要求是: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58.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A)

主要有: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制度、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等,其中行政诉讼制度是法律途径。

59.我国政府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B)

1)政府的决策关系着国计民生,政府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切实维护人民利益。

2科学决策:完善监测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决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依法决策:坚持决策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过程符合法定程序。

60.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A)

目前,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它包括

①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监督等。其中人大的监督和司法机关的监督是国家机关的监督。

②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上级政府的监督、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法制部门的监督等。

61.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A

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在于政府的管理能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6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A)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决定权(决定国家或地方重大事项)、任免权(任免一府两院领导及其组成人员)、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实施以及一府两院的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63.人大代表的职权(A

人大代表的权利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等四项。

6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A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2)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6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66.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A)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6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坚持主义、创造环境、实现目标

68.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A)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其中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69.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A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国各族人民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2)我国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70、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A)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其基本内容是: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不是共同执政、联合执政。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⑤多党合作的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

71.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A)

1)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

2)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其监督的性质不同于党的监督和人大的监督

注意点:我国的多党合作不是多党联合执政、共同执政、轮流执政;我国的政党制度绝不是西方宣传的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最主要区别。

7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B)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①民族平等原则。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相同)地享有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②民族团结原则。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73.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C

1)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应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3)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7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优越性(B

(1)坚实基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优越性:

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75.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A)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注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76.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B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2)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制保障。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77.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基本权利和义务(A)

(1)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权利,应履行的基本义务:

①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②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78.联合国的宗旨(A)

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79.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A

  1)地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作用: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80.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B

 (1)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的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

81.在国际关系中,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C)

(1)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2)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3)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8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A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8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B)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有: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3)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第四部分  民族团结教育

130.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

131.我国的民族政策适合中国国情(B

1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我国民族政策的主题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我国民族政策的客观依据

   ①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政策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③我国民族政策的实践,对保障各族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巩固国家统一,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3)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132.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C

 1)为什么?

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②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③我国公民有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政治性义务。

2)怎么做?

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温馨提示:

1.政治生活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公民、政府、政策和国际。

2.公民的主干知识点包括人民民主的特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3.政府的主干知识点包括: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政府的宗旨、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为公民提供的救助途径和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4.国家政策包括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国内政策包括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和基本内容。其中党的有关知识很重要,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领导、我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政协的性质与地位等应该熟知。

5.国际知识包括:国际社会的组成、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联合国的宗旨和我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国际竞争的实质等。

6.政治生活要注意区分易混知识点:人民与公民、党和政府、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村(居)委会与政府机构、民族政策与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人大和政协等。答主观题时要注意主体的不同。以公民为主体: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遵循基本原则、有序政治参与。以政府为主体:要坚持政府性质、担负基本职能、坚持宗旨原则、依法行政和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以党为主体:要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完善执政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人大为主体: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以人大代表为主体: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行使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和质询权。以人民政协为主体: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以主权国家为主体: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基本权利,也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义务。

必修4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84.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A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不能等同。

8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A)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不能说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8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

 (1)区别:研究领域不同。①具体科学研究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②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8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成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但不能说成是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2)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对此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8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A)

1)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89.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

(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其局限性在于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的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90.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A

(1)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9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注意区分

9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A)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9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

(1)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9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此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而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95.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B

  (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是有规律的。

96.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B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但不能创造、改变或消灭规律。

97.意识的本质和作用(B)

1)意识的本质:①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②不管什么样的意识,其本质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的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表现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通过指导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9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

  (1)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原理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

 (3)具体要求:

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是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99.实践的含义和特点(A)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总之,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10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而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即参与实践和学习书本。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注意是根本动力而非唯一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处于主观与客观交汇点上的,能够经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0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B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3)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0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B)

 (1)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03.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C)

1)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04.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A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05.联系的含义(A

(1)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106.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B)

(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某种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07.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部分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指导意义: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08.发展的实质(B)

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上升的变化才是发展。

109.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A

(1)  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2)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110.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C

   (1)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指导意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1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A)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112.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B                                             

1)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13.矛盾普遍性的含义(A)

1)矛盾具有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或表述为:我们要用矛盾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114.矛盾特殊性的含义(A)                                                  

1)矛盾具有特殊性,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情形为: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                        

1)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指导意义: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1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B)

1)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掌握关于识别主次矛盾运用的提示词: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重中之重,突出位置,集中力量,第一要务,核心,统筹兼顾等。

2)方法论:我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抓主要矛盾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要求我们办事情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11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B)

  1)在每一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注意:矛盾的主次方面多用于分析判断形势、评价人或事物或工作等,识别运用的提示词主要有:主体,主导,形势,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权衡利弊得失,分清主流和支流等。

   (2)方法论:我们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18.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C

  1)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2)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19.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C

  (1)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

  (2)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3)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20.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B)

   (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基本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121.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C)

(1) 辩证的否定观和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2)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2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B)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123.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A)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12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125.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

   (1)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4)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26.人的价值的内涵及其评价(B)

   (1)人的价值的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对人的价值的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127.价值观的导向作用(B

  1)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2)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28.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A)

1)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2)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129.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C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

温馨提示:

1.哲学部分分为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哲学观包括哲学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等知识点。

3.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两部分。

4.辩证唯物论包括两个基本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关键词是物质、意识和规律。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三个基本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关键词是:实践、认识和真理。

6.唯物辩证法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和辩证否定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联系观包括联系的含义和特征、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发展观包括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和发展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等;矛盾观包括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等;辩证否定观包括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树立创新意识等。关键词是联系、发展、矛盾和否定。

7.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和价值观两部分。历史观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观包括人的价值的内涵、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和实现人生价值等四个方面。关键词是社会、群众和价值。

8. 小高考最重要的原理与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实现人生价值。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