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21-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21-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时间:    下载该word文档

21-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血管系统评价的重要内容。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指南提出不稳定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和近期心梗)心力衰竭失代偿严重心律失常严重瓣膜疾病明显影响心脏事件发生率代谢当metabolicequivalentoftaskMET)<4(表2)是老年患者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Goldman心脏风险指数(表3和表4)是预测老年患者围术期心脏事件的经典评估指标。老年患者心血管功能除受衰老进程影响外,还常受各种疾病的损害,对疑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酌情行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心导管或核素等检查,尤其是低心排(EF<50%)的患者,术前建议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筛查,以明确诊断并评估心功能。对高血压病患者宜行动态血压监测,检查眼底并明确有无继发心、脑、肾并发症及其损害程度。对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患者应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室壁瘤的患者,术前应根据超声检查筛查是否为真性室壁瘤。另外,应根据AHA指南对合并有心脏病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处理。
2MET活动当量评价



Duke活动平板评分
Duke活动平板评分是一经过验证的根据运动时间、ST段压低和运动中心绞痛程度来进行危险分层的指标。Duke评分=运动时间(min-5XST段下降(mm-(4X心绞痛指数心绞痛指数:
0:运动中无心绞痛;1:运动中有心绞痛;
2:因心绞痛需终止运动试验。Duke评分:5分低危,
1年病死率0.25%;-10+4分中危,1年病死率1.25%;-11高危,1年病死率5.25%。
75岁以上老年人,Duke计分可能会受影响。
注:根据Duke活动指数和AHA运动标准估计不同活动程度代谢能量需要,以代谢当量(MET)为单位。心脏病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时,若MET<4则患者耐受力差,手术危险性大;MET4临床危险性较小。
3Goldman心脏风险指数



注:PaO2:动脉氧分压;PaC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BUN尿素氮;Cr肌酐;GOT血清谷草转氨酶;1mmHg=0.133kPa
4心功能分级与Goldman心脏风险指数

改良心脏风险指数(revisedcardiacriskindexRCRI(表5)简单明了,在老年患者术后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内容包括:①高风险手术;②心衰病史;③缺血性心脏病史;④脑血管疾病史;⑤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⑥血清肌酐浓>176.8μmol/L。如果达到或超过3项指标,围术期重大心脏并发症风险将显著增高。可以结合Goldman心脏风险指数以及患者全身总体状态进行评估。


5改良心脏风险指数(RCRI

2014ACC/AHA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评估指南推荐了3种心脏风险预测工具:①改良心脏风险指数(RCRI简单明了,可作为主要评估工具,对非心血管手术后心脏并发症和全因死亡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血管手术后心脏并发症和全因死亡率预测作用不佳;②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国家外科质量改进项目NationalSurgicalQualityImprovementProgramNSQIPMICA模型(借助App程序CalculatebyQxMDGuptaperioperativecardiacrisk工具计算可预测围术期心梗和心搏骤停事件;③NSQIP手术风险预测模型SurgicalRiskCalculator利用21患者因素预测术后30d9种不良预后风险(死亡率、一般和严重并发症、肺部感染、心脏事件、切口感染、尿路感染、静脉血栓和肾功能衰竭,建模数据来源于393家医院140万例手术资料,2.肺功能及呼吸系统疾病评估
呼吸系统的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特别是呼吸储备和气体交换功能下降。胸壁僵硬、呼吸肌力变弱、肺弹性回缩力下降和闭合气量


增加是造成老年患者呼吸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哮喘的患者,应当仔细询问疾病类型、持续时间、治疗情况等。如患者处于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期间,如感冒、咽炎、扁桃体炎、气管支气管炎或肺炎,建议择期手术推迟到完全治愈1~2周后,因为急性呼吸系统感染可增加围术期气道反应性,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术前呼吸系统有感染的病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较无感染者高4倍。戒烟至少4周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戒烟3~4周可减少伤口愈合相关并发症。老年患者肺泡表面积、肺顺应性以及呼吸中枢对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均下降,因此在围术期易发生低氧血症、高二氧化碳血症和酸中毒,另外老年患者呛咳、吞咽等保护性反射下降,易发生反流误吸性肺炎。对于合并肺部疾病的患者,术前应行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检查。术前肺功能与血气检查结果对老年患者手术麻醉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若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600ml、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50%一秒率≤27%正常值、肺活量(VC)≤1700ml、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32%~58%、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1mmHg=0.133kPa)或呼气高峰流量(PEFR)≤82L/min则提示患者存在术后通气不足或咳痰困难之风险,易发生术后坠积性肺炎、肺不张,可能出现呼吸衰竭。正常老年人氧分压:PaO2=104.20.27×年龄(mmHg,故应正确认识老年患者的Pa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尤其逾80岁老年患者不可太苛求术前达到正常水平。由于气管、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减弱,咳


嗽反射动力不足,加之既往存在COPD病史,手术时间拟超过180min易导致坠积性肺不张,该类老年患者术后出现呼吸衰竭风险加大,尤其对于有吸烟史者,故择期手术患者可采取Arozullah术后呼吸衰竭预测评分(表6美国外科医师协会NSQIP术后呼吸衰竭预测模型,利用5个因素(手术类型、ASA分级、是否急诊手术、患者功能状态和有无脓毒症表现)预测心血管和非心血管手术后呼吸衰竭风险,借助App程序CalculatebyQxMDPostoperativeRespiratoryFailureRiskCalculator工具可以方便的计算或NSQIP手术风险预测模型(见上文)仔细评估风险,权衡利弊,并行必要呼吸功能锻炼。
6Arozullah术后呼吸衰竭预测评分



注: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
7Arozullah评分预测急性呼吸衰竭

3.脑功能及神经系统疾病评估
老年人神经系统呈退行性改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活动能力降低,对麻醉药品敏感性增加,发生围术期谵妄和术后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升高。老年人自主神经反射的反应速度减慢,反应强度减弱,对椎管和周围神经传导阻滞更加敏感。患有周围血管疾病、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极易合并脑血管疾病。对于合并或可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应行头部CT、核磁共振、脑电图等检查。以下情况需术前申请神经科医师会诊:为明确术前神经系统征象,如头痛、阵发性短暂无力、运动障碍、神志异常或慢性局灶症状等的诊断;对存在的慢性疾病进行术前评估,如无法控制的癫痫、重症肌无力、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症、肌营养失调、症状性颈动脉病等。前认为,高龄、教育水平低、水电解质异常、吸烟、苯二氮卓类药物应用、抗胆碱药物应用、术前脑功能状态差以及大手术等是影响围术期谵妄的危险因素因此危险因素多的老年患者术前用药应当酌情进


行调整。
4.肝脏、肾脏功能及肝肾疾病评估
老年患者肝脏重量减轻,肝细胞数量减少,肝血流也相应降低,肝体积的缩小显著损害肝功能。肝脏合成蛋白质的能力降低,代谢药物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或长时间使用缩血管药等,均可导致肝血流减少和供氧不足,严重时可引起肝细胞功能损害。这些因素对原先已有肝病的患者,其影响显然更为显著。慢性肝病患者手术中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凝血异常,与其常合并胃肠道功能异常、维生素K吸收不全致肝脏合成Ⅱ、Ⅶ、Ⅸ、Ⅹ因子不足有关,术前必须重视。从临床实践看:①轻度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影响不大;②中度肝功能不全或濒于失代偿时,麻醉和手术耐受力显著减退,术后容易出现腹水、黄疸、出血、切口裂开、无尿,甚至昏迷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手术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方允许施行择期手术;③重度肝功能不全如晚期肝硬化,常并存严重营养不良、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大量腹水、凝血机制障碍、全身出血或肝昏迷前期脑病等征象,则手术危险性极高。由于血浆白蛋白水平对药效学、药代动力学、胶体渗透压存在较大影响,应严格执行中大型手术术前低蛋白纠正标准,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
有关肝功能损害程度,可采用Child-Pugh分级标准(表8)加以评定,按该表计算累计分:A级为5~6分;B级为7~9分;C10~15分。A级手术危险度小,预后最好,B级手术危险度中等,C级手术危险度大,预后最差。



8Child-Pugh分级标准

老年患者肾组织萎缩,重量减轻,肾单位数量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浓缩功能降低,保留水的能力下降,最终导致需经肾清除的麻醉药及其代谢产物的消除半衰期延长。麻醉药对循环的抑制、术创伤和失血、低血压、输血反应和脱水等因素都可导致肾血流减少,并产生某些肾毒性物质,由此可引起暂时性肾功能减退。大量使用某些抗菌素、大面积烧伤、创伤或并发脓毒症时,均足以导致肾功能损害。如果原先已存在肾病,则损害将更显著。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或急性肾病患者,原则上禁忌施行任何择期手术。近年来,在人工肾透析治疗的前提下,慢性肾功能衰竭已不再是择期手术的绝对禁忌证。体而言,该类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仍差。5.胃肠道功能及胃肠系统疾病评估
老年人胃肠道血流量降低,胃黏膜有一定程度的萎缩,唾液及胃液分泌减少,胃酸较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肠蠕动减弱,但一般对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无较大影响。老年人可有食欲减退,术后肠胀气的机会可能较多。结肠平滑肌收缩力降低可能是老年人常发生便秘


的原因之一。老年患者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肥胖,应当对患者的体重指数、体重变化以及肥胖相关疾病做出相应的评估。胃内容物误吸是麻醉期间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麻醉前对患者是否面临反流误吸危险,必须做出明确的判断。疼痛、近期损伤、禁食时间不足、糖尿病、肥胖或应用麻醉性镇痛药、β-肾上腺素能药物或抗胆碱药等因素,可延迟胃内容物排空,或改变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显著增加误吸的机会。食管裂孔疝患者是误吸高危患者,其“烧心”症状往往比食管裂孔疝本身更具有诊断意义。65岁以上的接受中大型手术的老年患者围术期易并发应激性溃疡,建议麻醉手术前仔细询问是否有消化道溃疡病史及近期是否服用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的药物严防围术期应激性溃疡的发生。6.凝血功能评估
血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许多老年患者停用抗凝药物易导致围术期血栓性疾病发生,因此停用抗凝药物应当慎重。术前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状态,指导术前药物的使用。7.内分泌功能及内分泌疾病评估
衰老过程可引起内分泌系统发生改变:腺体萎缩和纤维化;激素的分泌速率及其代谢降解率均降低;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发生改变;下丘脑和垂体对负反馈调节的敏感性降低。①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老年人糖耐量均降低,应引起重视。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应当注意评估其血糖控制是否稳定、对降糖药物的敏感性、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


周围神经病变程度以及认知功能状态等情况。另外有部分老年患者合并有隐性糖尿病,术前应常规检查血糖水平。②肾上腺功能抑制与使用皮质激素有关。对经常使用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应询问其用药剂量和最后一次用药时间。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不能预测,取决于激素的用药剂量、药效和频度,以及激素治疗时间的长短。泼尼松累积剂量大于0.4g可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且可延续至停止用药后1年。③甲状腺疾病有甲状腺素补充型(甲状腺机能低下)或抗甲状腺素型(甲状腺机能亢进)两类。近年资料表明,对稳定型的甲状腺机能低下患者,允许施行择期麻醉和手术;大型及高风险手术需推迟择期手术,并给予甲状腺素补充治疗。8.免疫功能及组织免疫疾病评估
老年患者免疫反应受到抑制,使老年人易于受到感染。免疫反应低下与胸腺的退化和T细胞的功能改变有关。(四)老年患者术前用药与既往用药医嘱
对老年患者术前病史的询问,包括用药的种类、剂量、疗效等。抗胆碱药物已列为影响术后认知功能的慎用药物,尤其是东莨菪碱和长托宁术前服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如安定等),也可能诱发术后谵妄或认知改变术前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应当继续服用,但需严密监测HR、血压,因为新近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可能增加患者围术期脑卒中和死亡率;如果术前开始使用β-受体阻滞剂,应当根据HR、血压滴定使用,HR控制于60~80/min,血压下降不应低于基础水平10%。术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s)的患者,建议手术当日停药,如果患者术中出现顽固性低血压,可能与其长期服用ACEIs相关。使用植物提取物或中药的患者应当注意测定凝血功能、电解质和肝功能。如果患者术前长期使用麻醉性镇痛药物,应于围术期进行适当调整以防止耐药性。抗凝药物的停用与否应当根据疾病状态权衡处理,推荐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置入支架的患者终身服用阿司匹林。置入金属裸支架后应服用两种血小板凝集抑制剂至少4~6周,而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时间应延长至至少12个月。择期手术应延期至停用氯吡格雷5d~7d使b/aplateletmembraneglycoproteinb/aGPb/a)受体抑制剂;术后应尽早恢复双药物抗血小板治疗。但对于限期手术(如肿瘤外科患者),在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可以改用短效抗血小板药物(如替罗非班),或者低分子肝素行替代治疗,如果有条件,术中可采用血栓弹力图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指导止血管理;对于急诊手术,应准备血小板,以应对意外的外科出血。术后应尽早恢复抗血小板治疗。尽管美国有明确使用抗血小板双重治疗(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患者的麻醉指南,但由于人种的差异以及老年患者血小板再生能力的下降,中国老年患者的处置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
总体而言,目前认为合并以下3种情况的老年患者围术期风险会显著增加:①合并疾患(如心肺疾患、肾疾患等)严重限制该器官功能状态或影响机体对应激的反应性;②器官功能进行性衰退或失代③围术期对药物、麻醉、手术出现非预知性的不良事件。老年患


者大多合并不同程度的系统性疾病,多种身体机能的储备下降,尤其是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的脆弱性增加,对围术期各种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因此在麻醉前访视时应当仔细评估,提出合理化建议,增加患者的功能储备,进而增加其对麻醉手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二、老年患者麻醉的术中管理
(一)老年患者的常规监测/脆弱脏器功能监测
常规监测应该包括心电图、HR/心律、无创血压/连续无创动脉血压/有创动脉血压、SpO2、体温、呼吸频率/节律、尿量等。如果实施全身麻醉,应进一步监测吸入氧浓度(Fi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压力、潮气量等;麻醉镇静深度与术中肌松状态监测为非必要性监测,如果具备监测条件,强烈建议监测。1.脆弱脑功能早期预警监测及干预
对于术前合并急/慢性脑卒中病史、短暂脑缺血发作、中重度颅脑血管狭窄、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疾病患者,建议行近红外光regionalsaturationofcerebraloxygenrSO2或者经颅超声多普勒监测transcranialDopplermonitoringTCD、电生理学监测等;如果术中发现监测指标异常,首选提升血压,可选择的升压药物包括去氧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氧明、麻黄素等;其次调节通气参数,提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或者增加FiO2提升SaO2、血红蛋白水平优化动脉血氧含量contentofarterialoxygenCaO2。一些特殊手术,可以考虑连续监测颈静脉球静脉血氧饱和度(jugularvenousoxygen


saturationSjvO2,以评价及指导脑氧供需平衡的管理。脆弱脑功能患者,围术期血压应维持在平静状态血压水平基线~+20%2.脆弱肺功能早期预警监测及干预
老年患者的肺功能随着老龄而衰退,合并慢性呼吸疾病或者近期急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肺功能会进一步受到损害。脆弱肺功能早期预警指标包括:①气道压力,在潮气量相对恒定的状态下,患者气道在麻醉、外科以及药物作用下,可能更易发生因肺容积改变(体位改变、气腹、胸廓塌陷、单肺通气等),气道痉挛或肺水增加等因素导致的压力升高,应针对病因做出分析与处理;②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PETCO2监测,若发生支气管痉挛,结合肺部听诊以及气道压力升高、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呈现为梯形改变可以诊断,并可以给予5mg~50mg肾上腺素以及糖皮质激素加以治疗;如果呼出气二氧化碳波形消失,气道压力急剧增加,且肺部无任何呼吸音,可以诊断为“静默肺”,需要迅速给予肾上腺素与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患者,特别是合并慢性肺部疾患时,PETCO2准确反映PaCO2的能力会受到限制,通气水平是否合适需要监测动脉血气加以校准。③氧合指数PaO2/FiO2)监测,是对肺通气功能以及心肺交互效应的综合评定,正常值应该至少大于300mmHg,如果术前正常,术中出现低300mmHg的状况,应该进行病因诊断与处理,早期发现以及处理对于患者苏醒期拔管或者术后早期脱机至关重要;④呼吸次数与节律监测对于非机械通气患者以及苏醒期拔管前患者肺功能综合监测十分重要,老年患者呼吸中枢的驱动力容易受到镇静镇痛药物的残余


效应影响,而导致氧合较差;气管插管患者可以通过PETCO2波形图监测观察拔管期呼吸节律,以及每次呼吸程度的均一性,以期对呼吸动力做出判定,非插管患者经鼻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图可以提供帮助,传统方法也比较有效。
3.脆弱心功能早期预警监测及干预[8-29]
老年患者容易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以及肥厚性心肌病等疾病,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收缩功能异常(EF值低50%、心脏工作效率下降等状况,使患者对于围术期心动过速、低血压、容量过负荷等事件异常敏感,极易导致围术期严重心脑肾并发症,甚至心搏骤停。早期预警监测指标包括①心电图监测:对于围术期监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房室传导阻滞等事件的诊断十分必要,对于怀疑心肌缺血患者,可采用5电极双导联系统,如Ⅱ+5导联,可发现80%以上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测的异常。术中发现的心肌缺血等心血管事件,是否已经造成心肌损伤,可通过术后检测血清肌钙蛋白含量(cardiactroponinTcTnI)加以证实。如果静脉血血清cTnI浓度>0.04mg/L,可证实已经发生围术期心肌损伤;如果>0.4mg/L则需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判断有无心肌梗死发生。对于术中易发生心肌损伤的患者,吸入低浓度麻醉药物,如七氟烷等,可以降低围术期心肌损伤的风险。HR与心律监测:老年患者术中HR应维持在术前平静状态HR,过慢HR<40/min与过快HR>100/min)应进行及时病因分析和处理;心律异常


多表现为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颤、房室传导阻滞等,出现后应结合术前合并疾病状况、术中当时医疗事件、麻醉因素等做综合分析,对于显著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失常应该给予积极处理,以防止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③血压监测:包括无创血压、有创动脉血压、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围术期血压一般应维持在术前平静血压+20%~20%内,对于术前合并脑卒中病史、TIA病史、中重度颅脑血管狭窄等状况患者,术中血压应维持在术前平静血压的基线水平~+20%范围内,在排除明确病因后,老年患者血压下降多与静脉容量血管张力的快速丧失有关,可以给予连续输注去氧肾上腺素、甲氧明或者去甲肾上腺素,推荐的常用浓度:去氧肾上腺素0.5~5mg/kg·min)甲氧明1.5~4.0m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0.05~0.10mg/kg·min④心脏前负荷监测:包括压力指标:中心静脉压——反映右心室前负荷,肺动脉楔入压——反映左心室前负荷;容量指标:每搏量变异度(strokevolumevariationSVV>13%pulsepressurevariabilityPPV>13%提示容量不足)、脉搏波变异指数(pulsewavevariabilityindexPVI液体反应性指标:包括被动抬腿试验、液体冲击试验[5min以上输注标准体重液体量3ml/kg,观察每搏量变化值(changesinstrokevolumeDSV)的增加率是否超过10%以及基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心室充盈状态监测。由于老年患者心室舒张功能和(收缩功能异常,导致心室顺应性严重受损可能性显著升高,采用压力反映容量的敏感性受到损害,因此其


他直接基于容量监测的指标正在广泛用于围术期容量监测,但应注意SVVPPVPVI等指标适应证为机械通气条件(潮气量>8ml/kg呼吸频率>8/min等),液体反应性指标适用于非机械通气患者。这些容量监测指标可用于危重以及大型手术患者围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以降低围术期过度容量补充和容量不足导致的严重并发症;⑤心排出量cardiacoutputCO以及每搏量strokevolumeSV监测。每搏量指数为反映心脏射血功能的金标准,正常值25~45ml/(kg·m2,其异常与前负荷不足、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异常有关。通过容量指标监测可除外容量不足因素,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应进行病因以及病生理学分析,针对个体患者做针对性处理,特别是术前合并疾病对于术中诊断与鉴别诊断至关重要;微创以及无创心功能监测设备均可用于SVCO监测;Swan-Ganz导管由于其对于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以及肺动脉压力、肺血管阻力及肺动脉楔入压监测的特异性,对于在COSV监测基础上需监测这些特异性指标的危重患者,可以考虑监测;⑥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venousoxygensaturationSmvO2)以及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superiorvenavenousoxygensaturationScvO2SmvO2为标准全身氧供需平衡监测指标,正常值为60%~75%,低于50%严重预示患者的全身氧供需失衡,需要分析影响氧供(oxygendeliveryDO2)与氧耗(oxygenconsumptionVO2)因素,加以处理,以避免因全身氧供需失衡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以及脏器功能衰竭发生;ScvO2可以替代SmvO2反映全身氧供需平衡状态指标,


正常值应大于70%,如果低于70%应该进行病因学分析,以尽快逆转全身氧供需失衡。
(二)老年患者麻醉方式与麻醉用药选择1.老年患者麻醉方式选择
尽管既往研究认为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对于患者的转归没有差别,但最近的国际共识认为,出于对于老年患者脆弱脑功能的保护,推荐在能够满足外科麻醉水平的条件下,优选使用神经阻滞技术,括椎管内麻醉、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等方式对于术前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如果没有时间进行抗凝治疗替代转化,可以优选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实施麻醉。如果选择全身麻醉,不断累积的证据表明全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的术后认知保护方面具有优势,某些特殊手术使用适当浓度的吸入麻醉药物具有脏器保护效应。
老年患者的麻醉诱导原则上推荐以静脉麻醉诱导为主单次静脉注射、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infusionTCI)等方式均可采用,但应从小剂量逐渐滴定给予,直至达到合适的麻醉镇静深度,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有助于更好地判定麻醉药物的准确用量。在诱导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循环、呼吸、氧合以及通气等状况,对于早期异常状况应尽早作出诊断并及时处置,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为减轻摆体位以及椎管内麻醉或者外周神经阻滞操作过程中患者的不适,可尽量选择非药物性手段减轻疼痛,髂筋膜阻滞等方法。老年患者对阿片类药物和镇静药物特别敏感,体位或者操作过程中应该谨慎给予。


2.麻醉药物选择
老年患者的麻醉药物选择以不损害脏器功能为原则针对脆弱脑功能老年患者,影响神经递质的药物如抗胆碱药物东莨菪碱、长托宁等以及苯二氮卓类药物应该加以避免;针对脆弱肝肾功能的患者,松药物最好选择不经过肝肾代谢的药物,如顺式阿曲库铵;中长效镇静药物需要在麻醉深度监护仪指导下给予,以避免停药后药物蓄积效应导致苏醒期延迟;对于脆弱肺功能以及高龄患者(>75岁),最好给予短效镇静镇痛药物维持麻醉,以避免中长效麻醉药物残余效应对患者苏醒期呼吸功能的影响。
老年患者由于循环的脆弱性,麻醉诱导应选择对循环抑制较轻的镇静药物,如依托咪酯。尽管存在依托咪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的顾虑,但最近的证据表明单次诱导剂量并未对患者的术后转归造成影响,仍然需要大规模多中心研究证实。如果给予丙泊酚,应该小剂量、缓慢、多次静脉推注或分级靶控输注,以睫毛反射消失或麻醉深度监测指标达到插管镇静深度作为麻醉诱导的最佳剂量;在此过程中,何时刻患者的循环发生急剧变化,应先暂时停止给予丙泊酚,经过输液、给予缩血管药物后,循环稳定后再继续给予直至达到插管镇静深度;慎用即刻进行气管插管以刺激循环的做法。
老年患者如果考虑实施椎管内麻醉,或者外周神经阻滞麻醉,部麻醉药物优选罗哌卡因。
(三)非全身麻醉方法的术中辅助镇静与镇痛1.辅助术中镇静


原则上,非机械通气患者需要确切的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已满足外科需要,不推荐给予任何辅助镇静药物,如果需要推荐给予α2体激动剂,如右美托咪定,并注意防止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从小剂量开始可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如果给予其他镇静药物,应注意监测患者的镇静水平(OAA/S或者Ramsay评分,表9和表10防止过度镇静导致呼吸抑制,以及缺氧和(或)二氧化碳蓄积发生。
9OAA/S评分

10Ramsay评分

注:Ⅱ~Ⅴ级为理想镇静状态2.辅助术中镇痛
在外科麻醉水平欠缺状况下,给予适度镇痛药物以保障外科手术顺利进行十分必要,但辅助阿片类镇痛药物特别容易导致呼吸中枢抑


制,导致老年患者呼吸频率减慢以及节律紊乱,高龄患者该效应更加显著,因此应该从小剂量逐渐滴定,并选择对呼吸抑制影响最小的阿片类药物,如舒芬太尼,可以从静脉2.5mg开始给予,原则上不超0.1~0.2mg/kg如果需要给予芬太尼,推荐剂量最好不超过1~2mg/kg,并注意对呼吸功能的监测。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如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钠等药物在辅助镇痛条件下,可以将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降至最低;另外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地佐辛也可用于术中辅助镇痛,但同样应注意其对呼吸中枢抑制效应的监测。如果给予的镇痛药物已经出现呼吸抑制但仍不能满足外科的需要,建议将区域神经阻滞麻醉改为复合全身麻醉。(四)术中输液输血管理1.液体类型选择
一般情况下,乳酸林格液或醋酸林格液为老年患者围术期的首选液体类型。围术期给予人工胶体溶液的术后转归不弱于晶体溶液,以安全用于大型手术。如果术前评估为肾功能不全的高危老年患者,如肾损伤、肾功能不全甚至因肾功能衰竭接受肾透析治疗,应该慎用人工胶体溶液。最近的证据表明,并存严重脓毒症等患者,应该慎用羟乙基淀粉溶液。
2.目标导向液体管理策略
老年患者由于全身血容量降低,心肺肾功能减退以及静脉血管张力在麻醉状态下的易丧失性,围术期容易为了维持循环稳定而导致液体输注过负荷,因此实施目标导向液体管理策略对于降低患者围术期


心肺肾以及肠道功能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转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可用的目标导向液体管理指标包括SVVPPVPVI以及液体冲击试验+维持液体输注量1~2ml/kg·h)方案,每搏量变strokevolumevariability,SVV)、pulsepressurevariability,PPV、和脉搏变异指数(plethvariabilityindexPVISVVPPVPVI主要用于机械通气下目标导向液体管理,如果SVVPPV大于13%,即认为心脏前负荷不足,需要加快输液直至其SVVPPV小于13%,随后以小容量液体维持,直至再次出现SVVPPV大于13%,需要重新加快输液速度直至SVVPPV小于13%。不同体位、腹内压或胸内压增加等因素会影响诊断心脏前负荷不足的阈值,液体冲击试验可以很好反映该类患者该状态下的心脏前负荷。
液体冲击试验+小容量液体持续输注可用于非机械通气患者的容量治疗,该方法是指在5min以上,给患者输注3ml/kg(标准体重)[男性标准体重=身高(cm)-105,女性=身高(cm)-110]晶体液或者胶体液,观察DSV的增加率是否超过10%,如果DSV超过10%视为液体冲击试验阳性,需要进行第2次液体冲击试验直至DSV小于10%,维持期间给予小容量液体输注。
对于缺乏上述监测设备的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时预防性连续给予去氧肾上腺素0.5~1.0µg/(kg·min、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0.05~0.1µg/(kg·min或甲氧明1.5~2.0µg/(kg·min可降低为了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而对液体输注的过度依赖,为限制性液体管


理方案的实施提供可能,一般腔镜手术术中维持的液体输注量不超过3~5ml/(kg·h,开放性手术术中维持的液体输注量不超过5~7ml/(kg·h。对于椎管内麻醉,选择单侧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时局部麻醉药中建议加入适当麻黄碱(1.0mg/ml)有助于防止因交感神经阻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由此防止过度输注液体。在容量充足的状态下,如果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BP)低于术前平静状态血压的80%,可以考虑给予缩血管药物直至MBP大于术前平静状态血压的80%。如果MBP大于术前平静状态血压的80%,而患者的SVI低于25ml/m2,可以考虑给予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或肾上腺素。术前EF值在正常范围的患者,除非术中出现特殊状况,一般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维护不需要给予正性肌力药物。
3.术中输血与凝血管理
对于老年患者,应该考虑微创、低创伤性手术以降低围术期大量出血的风险。异体红细胞以及血浆、血小板的输注,所导致的近期以及远期风险远超过临床预期,因此原则上应该尽量限制异体血的输注;对于非肿瘤外科手术,自体血液回收与输注有助于降低异体血输注所带来的风险;对于肿瘤外科手术,术中出现大出血时,输血的原则以在维持基本全身氧供需平衡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过多异体血的输注。
在条件允许时,在作出输注异体血的决定前,应进行血红蛋白浓度监测,以提供输血的客观证据。


在术中大出血状况下,容易因过度依赖输注浓缩红细胞和晶体、胶体液而致稀释性凝血病的发生。新的凝血管理指南推荐输注红细胞与输注新鲜冷冻血浆的比例为2:1在条件允许时进行实时凝血功能监测,如血栓弹力图或者Sinoclot凝血功能监测,将对于降低异体血输注的风险提供指导。
在血容量急剧改变的状况下,患者的血温会出现急剧下降,如果有条件应该对输血以及输液进行加温处置,即使缺乏加温输注设备,也应进行体温监测,并进行积极复温,目标是将患者体温维持在36以上。低体温会导致患者凝血酶原的活力降低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功能抑制,从而增加患者的出血量以及异体红细胞的输注量。(五)术中循环管理
1.基于术中全身氧供需平衡的血流动力学管理
DO2=COxCaO2x10
=HRxSVxHbx1.39xSaO2+0.003xPaO2=HRxSVxHbx1.39xSaO2
如果患者肺功能正常,SaO2100%DO2=HRxSVxHbx1.39,说明决定术中氧供的主要因素为心排出量与血红蛋白含量,如果术中患者无显著的出血事件发生,则氧供主要决定因素为心排出量,而影响CO的因素为心脏前负荷和心肌收缩功能,如果患者术中无发热或者高代谢情况,则影响老年患者术中氧供需平衡的主要因素为前负荷以及心脏收缩功能,如果患者术前心脏收缩功能正常,则影CO的主要因素为HR与心脏前负荷(有效循环血容量)。因此,


在出现术中氧供需平衡异常时,应从肺功能、血红蛋白含量、心脏前负荷、HR以及心脏收缩功能做全面分析。
老年患者即使DO2正常,但一些高危脏器的氧供需平衡有其特殊性,需要对全身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作出调控,以满足高危脏器功能保护的要求(见下述)
2.基于脆弱脏器功能氧供需平衡维护的血流动力学管理对于脆弱心脏功能的老年患者,如合并冠心病,除维持全身氧供需平衡外,心肌的氧供需平衡因素需要优化血流动力学指标,以确保心脏处于最佳工作效率,即维持较慢HR以及适当心肌灌注压力(适当血压以及适当的心室前负荷)。在术中出现心肌缺血时,需要通过分析原因逆转不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给予扩冠药物可能使心肌氧供需平衡恶化。
对于脆弱脑功能的老年患者如合并脑卒中以及TIA病史,术中除维持全身氧供需平衡外,需要维持患者的血压在平静状态血压的基线水平~+20%范围,以防止潜在围术期脑低灌注性缺血,甚至急性脑梗塞的发生,维持血压可选用去氧肾上腺素或者去甲肾上腺素。于脆弱肾脏功能的老年患者,如合并肾功能不全或术前接受肾透析治疗,术中除维持全身氧供需平衡外,需要维持血压在术前平静状态血压,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避免给予胶体溶液,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对于脆弱肝功能的老年患者,如合并晚期肝硬化,少数患者很可能在此基础上合并肝肾综合征或肝肺综合征,此类患者由于多重原因致全身血容量增加,全身血管张力下降,肺水增加,并呈现全身高氧


供低氧耗状态,全身麻醉下该状态会进一步恶化,并易导致顽固性低血压出现,而低血压对于肾脏易造成损伤,并导致过度输液的风险加重肺水蓄积。因此,预防性给予缩血管药物防止顽固性低血压性肾损伤以及过度输液对肺脏的影响至关重要。如合并黄疸,此状态使心血管系统肾上腺素能a受体与b受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导致动静脉血管张力在全麻状态下易于丧失,心脏收缩功能受损,预防性给予缩血管药物甚至正性肌力药物支持有助于防范围术期低血压发生以及过度液体输注的风险;并存黄疸的患者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减退,使得老年患者对肌松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加强肌松状态监测有助于合理使用肌松药物,降低因肌松残余导致苏醒期延迟和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延长的风险。
3.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与应用
术前不伴存心脏收缩功能异常的老年患者,术中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为缩血管药物,如去氧肾上腺素甲氧明去甲肾上腺素,或短b1-受体阻滞剂如艾司洛尔等;对于术前伴存收缩功能异常的老年患者,除使用上述血管活性药物外,可能需要给予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米力农、左西蒙旦等。4.术中常见心律失常病因分析与处理
老年患者术中常见心律失常为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房颤等。心动过速常与缺氧、电解质异常、二氧化碳蓄积、麻醉镇痛深度过浅、低血容量、急性大量失血、心肌缺血等有关,对上述原因需鉴别与排除,在排除上述原因后,可给予艾司洛尔试验性治疗。对于除外心房


血栓后的新发快速房颤,出现严重心动过速且合并严重低血压时,以考虑同步电复律治疗。
术中出现室性早搏的老年患者,多与心肌氧供需失衡致心肌缺血发生有关,需要排除引起心肌缺血的各种原因,以重新优化血流动力学指标逆转不利的心肌氧供需平衡指标;对于心肌氧供需平衡指标优化后,仍然存在室性早搏的患者,可考虑经静脉给予利多卡因1.5~2.0mg/kg,如果仍然无效,可以考虑静脉给予胺碘酮负荷剂150mg,输注时间超过15min,随后持续输注胺碘酮1.0ml/(kg·h直至室性早搏消失。
对于术前合并肥厚性心肌病的患者特别是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的患者,术中低血压以及并发的心律失常,可能与过强的心脏收缩有逆转此类心律失常和低血压,可在排除麻醉过浅、二氧化碳蓄积、缺氧等因素后,给予连续输注b受体阻滞剂处理或者联合给予去氧肾上腺素治疗;同时应注意避免容量不足。
术中急性房颤发生率较低,但术前为慢性房颤的老年手术患者在逐渐增加,此类患者术中容易由慢性房颤转化为急性房颤。出现急性房颤后,应该寻找导致快速房颤的病因,如有无缺氧、二氧化碳蓄积、麻醉过浅、电解质异常、输液过度导致左心房压力过高等因素。在除外病理性因素后,可以给予艾司洛尔或胺碘酮治疗。如果快速房颤已经导致严重低血压发生,可以考虑同步电复律治疗。(六)术中呼吸管理与肺功能保护策略
1.术中机械通气期间通气参数的设定与肺功能保护


对于老年患者,可使用捆绑式综合方案实施术中肺功能保护,这些措施包括:对于术前伴有哮喘病史,近期上呼吸道感染2~3周内)等高气道反应性患者,麻醉诱导前可经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1~2mg/kg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200mg,预防术中支气管痉挛发生有效;机械通气患者实施低潮气量+中度呼气末正压positiveend-expiratorypressurePEEP5~8cmH2O1cmH2O=0.098kPa策略,低潮气量为标准体重´(6~8ml/kg每小时给予连续3~5次的手控膨肺,膨肺压力不超过30cmH2O也有助于防止术后肺不张的发生;FiO2不超过60%以防止吸收性肺不张;吸呼比例1:2.0~2.5术中实施目标导向或者限制性液体管理方案;患者苏醒期防止镇静、镇痛以及肌松药物残余;存在术中外科相关急性炎性反应状态的患者,应该积极给予抗炎治疗;术前合并严重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患者,术中需维持较慢HR(参照术前平静状态下HR值)术前合并严重心肌收缩功能障碍(EF<50%)的患者,术中通过监测SV以及CO,维持其正常,以避免肺静脉淤血,甚至急性心源性肺水肿,而严重损害肺通气/流比值,导致肺氧合恶化。
老年肥胖患者行俯卧位手术,术中气道压与腹内压存在密切联系,应采取悬空腹部、定期膨肺等措施,增加功能残气量,调整V/Q比值,改善通气,同时,控制腹内压≤20cmH2O,避免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2.术中肺通气与换气功能监测


气道压力、呼出气二氧化碳波形以及分压监测、吸气呼气流量环配合肺部望触扣听诊等,可对围术期患者的肺通气功能进行监测与病因判定。
肺部的换气功能是肺通气与肺血流状态交互作用的结果,心脏的功能状态对于肺部换气功能的影响不可忽视。衡量老年患者换气功能的指标包括肺氧合指数、肺内分流量、死腔通气量等,但临床常用的指标为肺氧合指标,如果PaO2/FiO2<300mmHg应分别对患者的通气功能、肺血管阻力以及肺动脉压、心脏功能状态进行分析和处理。
(七)术中体温监测与维护
术中低体温可以导致患者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增加、伤口愈合延迟、围术期出血量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增加、术后患者苏醒延迟、远期肿瘤复发率升高等风险,因此术中实施实时体温监测,并通过温毯、热风机、液体加温仪等设备维持术中的最低体温不低于36℃;即使轻度低体温(34~36℃)也会导致围术期出血量以及异体血输注量的显著升高。
老年患者由于体温调节功能的严重减退,术中极易发生低体温,因此术中体温监测应该成为常规监测。(八)术中麻醉深度监测
由于老年患者脑功能减退,特别是脆弱脑功能老年患者的增加,肝肾功能减退导致药物代谢功能降低,这些综合因素使得老年患者术中对于镇静镇痛药物的敏感性显著增高,因此加强麻醉镇静深度监


测,对于避免患者过度镇静以及麻醉过浅所致的术中知晓至关重要。过度镇静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如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苏醒期延迟、术后谵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甚至远期死亡率升高等,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九)术中肌肉松弛药物合理应用、肌松监测与残余肌松效应处
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围术期极易发生肌松药物过度使用,而导致患者因肌松药物残余效应,进而引起苏醒期延迟。随着微创外科手术的不断增加,以及喉罩通气技术及用具的不断改善,为围术期降低维持期肌松药物用量,甚至避免术中肌松药物使用提供可能性。
老年患者术中肌松监测以及量化肌松监测技术的实施,可能会在提供有效术中外科肌松的条件下,避免肌松药物的过度使用。老年患者极易出现肌松残余,如果没有拮抗的禁忌证,可推荐静脉给予新斯的0.04~0.07mg/kg+阿托品0.020~0.035mg/kg拮抗;格隆溴铵等抗胆碱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难易程度,从难到易顺序为:格隆溴铵<阿托品<东莨菪碱<长托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首选格隆溴铵10μg/kg+新斯的明50μg/kg拮抗,对于易发生术后认知功能损害的高危患者需要考虑该特点。患者术前并存哮喘或冠心病等疾病,如果术中必须使用肌肉松弛药,需加强术中肌松状态监测,尽量使用非经肝经肾代谢的药物,提倡肌肉松弛药物药效的自然衰减,加强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unitPACU)对此类患者的监护和处置。
术前并存陈旧性脑梗死患者,如果实施气管插管,可给予标准剂量的肌松药物;如果实施喉罩置入,给予标准插管剂量的1/21/3肌松药物即可达到放置喉罩的需要。维持期间大多数患者可能并不需要追加肌松药物,适当剂量的镇静药物和足够剂量的镇痛药物维持足以抑制气管插管反应和呼吸中枢,除非外科的手术类型要求患者绝对制动。
(十)特殊老年患者的麻醉
1.近期(<3个月)脑卒中患者的麻醉管理
近期合并脑卒中的老年患者所进行的手术类型包括无法保守治疗的急诊外科疾患,或者无法等待至3个月以后的限期手术,如肠道恶性肿瘤等。该类手术属于合并脆弱脑功能的外科手术,国外报道此类患者围术期死亡率高达25%。手术的重点在于防范围术期外科、麻醉以及术后疼痛等诸多因素对脑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麻醉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术前充分的脑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状态评估,并告知家属以及外科医师麻醉风险;将围术期患者的血压保持在平静状态血压基线水平~+20%范围;术中调整通气参数维持PaCO240~45mmHg术中需进行常规麻醉深度监测,以防止镇静过度导致术后谵妄;如果条件允许,推荐使用近红外光谱无创脑氧饱和度监测;循环稳定为确保脑氧供需平衡的前提,加强心功能监测可对血流动力学的精确管理提供保障;术中确保适当动脉血氧饱和度和血红蛋白浓度,防止氧含量过低;有效防止围术期外


科相关炎性反应对血脑屏障的进一步损害,应用抗炎药物可能使此类患者受益;术中积极保温,维持体温在36℃以上;如果可能,尽量在手术结束后拔除气管插管导管,回PACU或者重症监护室ICU继续观察;术后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防止循环剧烈波动。2.近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麻醉管理
心肌梗死后4~6周内,原则不推荐进行择期手术。但对于无法保守治疗的急诊外科手术,或者限期手术如恶性肿瘤手术,手术时机可选择在1个月内;此类患者为合并脆弱心功能的外科手术。此类手术患者很容易在外科及麻醉应激下导致严重心脏并发症,如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心搏骤停。围术期老年患者会因严重心脏并发症导致死亡率明显升高。
麻醉管理的重心在于:术前充分的心功能评估,并向家属交代麻醉风险;加强心功能监测,可采用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如APCO监测或LIDCOrapid监测系统等)对心脏前负荷、心脏收缩功能以及心脏后负荷进行实时动态精确监测,并给予针对性处理,确保脆弱心肌的氧供需平衡;有条件单位可以考虑实施TEE监测;脆弱心功能围术期容易导致全身氧供需失衡而发生全身组织低灌注性代谢性酸中毒,如果有条件可以实施连续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以确保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70%血气以及血乳酸监测也可为全身氧供需平衡监测提供指导脆弱心功能不能很好耐受术中过度输液,因此限制性或者目标导向液体管理为此类患者的优选策略,械通气患者可以使用SVVPPV等指标,非机械通气患者可以考虑


使用液体反应性指标如DSV等;外科方式最好采用微创或相对低创伤性操作,防止血容量的严重波动,以利于循环功能管理。3.合并哮喘或近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的麻醉管理合并哮喘或者近期(<1个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等疾病的老年患者,均为高气道反应性患者。围术期各种用药,包括麻醉药物、抗生素、生物制品、压缩红细胞、血浆等,均易诱发支气管痉挛,甚至“静默肺”状态,严重者会导致缺氧性心搏骤停,甚至死亡。此类手术为合并脆弱肺功能的外科手术。
麻醉管理的重心在于:术前对呼吸道疾病进行充分评估,并向家属交代麻醉风险;避免使用能够诱发过敏性介质释放的麻醉药物以及其他药物,如吗啡、阿曲库铵等;避免使用增加迷走神经张力的药物,如硫喷妥钠等;尽量减少血液制品以及输注异体血液或者血浆;在麻醉诱导开始前,连续静脉滴注给予糖皮质激素,如甲基强的松1mg/kg~2mg/kg或者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200mg起效后开始麻醉诱导;麻醉监测应该包括气道压力、PETCO2形监测、压力-流量环监测、SpO2等,肺部听诊也是支气管痉挛最重要的诊断措施之一;麻醉方式依据手术方式以及气道发生支气管痉挛的风险程度而定;如果术中出现支气管痉挛,应该首次静脉推注肾上腺素5~10µg,可以重复或连续输注肾上腺素,必要时可以追加糖皮质激素,直至支气管痉挛得到有效控制;少数患者可能发生“静默肺”,肺部听诊可能会无呼吸音以及哮鸣音,应该综合判定,快速作出诊断;此类患者需要优化肌松药物使用时机以及剂量,


免术后给予新斯的明拮抗,以免诱发支气管痉挛;此类患者术后尽早拔除气管插管导管,并送PACU或者ICU做进一步观察。三、老年患者苏醒期的管理
麻醉苏醒期是指从麻醉状态进入清醒状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处置不当,容易发生严重的麻醉并发症。老年患者由于术前并存疾病以及自身脏器功能的衰退,苏醒期处置不当,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在手术结束前10~20min,应逐渐降低麻醉镇静与镇痛药物的输注速率,在此过程中,出于防止气管插管以及外科创伤导致的疼痛应激反应,应给予适当镇痛药物以防止爆发性疼痛的发生,推荐的阿片类药物包括,芬太尼1~2mg/kg,舒芬太尼0.1~0.2mg/kg或瑞芬太尼靶控输注1~2mg/L,可复合给予曲马多50mg,或氟比洛芬酯50mg或帕瑞昔布钠40mg脆弱肺功能或者高龄>75岁)患者应降低阿片类药物剂量以避免其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另外,外科伤口局部浸润1%罗哌卡因10~20ml对于减轻患者苏醒期疼痛也十分有效。老年患者苏醒期多模式镇痛模式有助于提升拔管的成功率。
(一)气管插管或者喉罩拔除的管理:
老年患者是否达到拔管的标准需要考虑以下因素:麻醉镇静镇痛肌松药物的残余效应是否完全消除?虽然常规对于肌松效应消退的临床判定标准已经存在,但即使如此,镇静与镇痛药物残余效应对呼吸中枢的抑制效应同样可导致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改变,而导


致拔管后呼吸并发症。在气管拔管前,观察PETCO2波形图可以更好判定镇静、镇痛与肌松有无影响拔管的综合残余效应,规律的呼吸律和足够呼吸频率能够使PETCO2达到正常范围35~45mmHg)才可以拔管。拔管前应该进行充分的气道吸痰以及肺复张手法,即在吸气相给予不超过30cmH2O加压给氧3~5次,以使在胸廓塌陷状态下不张的肺泡完全开放;拔管前可能出现氧合指数难于达到超过300mmHg的状况,应该分析原因加以处置。
需要考虑的因素应包括:有无通气功能异常?有无麻醉以及外科相关的肺不张、气胸以及血胸、肺血流显著降低等情况?心脏是否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有无心动过速存在?有无心肌缺血存在?有无术中导致的急性心肌梗塞存在?有无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快速房颤等状况?有无术中过度输液导致的肺淤血状况?有无严重低血容量或低血红蛋白血症存在?可做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病因分析并处置,难于短时间纠治的严重心脏并发症需要将患者送至ICU做进一步诊断与处置。其他原因。
(二)老年患者苏醒延迟的可能原因
老年患者苏醒延迟比较常见,常见原因如下:①术中镇静过度,没有进行麻醉深度监测。如果属于该状况,需要等待直至镇静效应消退。术中没有进行体温监测以及很好的保温,导致低体温状态。体温监测可以排除该项原因,如果存在低于36℃的状况,需尽快给予复温处置。有无术中导致潜在脑损伤或急性脑卒中的医疗事件?需要请神经内科专家会诊以除外,神经外科手术需要与神经外科医师一


起以排除外科相关脑损伤。术中使用中长效镇静药物,老年患者对镇静药物的敏感性会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即使1.0mg的咪达唑仑也可能导致80岁以上患者苏醒延迟。有无苏醒期循环不稳定的状况?特别是低于患者术前平静血压水平20%~30%以上的低血压存在?需要进行病因分析,并提升血压。术前合并代谢及内分泌疾病诱发的术后苏醒延迟;特别是术前合并糖尿病行急诊手术的老年患者,更应注意代谢及内分泌疾病相关苏醒延迟的病因诊断,以便做出及时处置。内镜手术的不断普及(二氧化碳气腹),以及老年患者肺功能衰退和可能合并的呼吸系统疾病,均可能在拔管期间出现严重二氧化碳潴留,甚至二氧化碳昏迷。在通气不足的状态下,PetCO2不能准确反映PaCO2其他原因。
血气以及电解质、血糖检查对于快速诊断苏醒延迟病因可提供帮助。
四、老年患者急性术后疼痛治疗
术后疼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事件。术后镇痛不良可能会抑制机体免疫力、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甚至进一步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32]随着手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大手术,这使得老年患者对术后镇痛的需求比一般患者更为强烈。但老年患者的特殊性增加了术后镇痛的难度,常见的影响因素包括:合并疾病和用药;年龄相关的生理、药理改变;疼痛评估困难等。


(一)疼痛评估
临床上老年患者,特别是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表达疼痛的意愿和频率降低,从而导致其疼痛程度常被低估。老年患者可能伴随的记忆、认知、表达、交流障碍增加了术后疼痛评估的难度。临床上常用的评估方式均可用于老年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①视觉模拟评分法: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②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ratingscaleNRS: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4以下为轻度疼痛(疼痛不影响睡眠)5~6为中度疼痛(疼痛影响睡眠,但仍可入睡)77以上为重度疼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ratingscaleVRS: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图1:由6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适用于交流困难、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老年患者。④行为疼痛评分适用于气管插管患者,评分越高,疼痛越剧烈(表11。其中,语言等级评定量表是最敏感和可靠的方法,数字等级评分接受度最高。对完全无法交流的老年患者目前尚无国际公认的术后疼痛评估方式,面部表情、音和肢体动作等可作为疼痛评估的参考指标。



1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
11行为疼痛评分

(二)镇痛方式和药物的选择
老年患者术后镇痛方式包括全身给药镇痛法和局部给药镇痛法。具体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意愿和对患者情况的个体化评估。为了减少单一镇痛方式的不足和副作用,可联合不同的镇痛方式或药物实施多模式镇痛。1全身给药镇痛法
目前关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老年患者多因年龄、并发疾病、合并用药而排除在临床研究之外。但是,在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此外,不同药物的组合,


如环氧合酶抑制药或对乙酰氨基酚与阿片类药物或曲马多联合,可减少单独用药的剂量及其相关的副作用。1)环氧合酶抑制药和对乙酰氨基酚
环氧合酶抑制药包括非选择性非甾体类消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药。单独用药时,可对轻中度疼痛产生有效的镇痛作用。环氧合酶抑制药具备抗炎镇痛的优点,是老年患者术后多模式镇痛的基础用药,但需密切关注其消化道、心脑血管、肾脏等副作用。其中,非选择性NSAIDs引起消化道溃疡或出血、抑制血小板功能的副作用较为明显。此外,环氧合酶抑制药对肾功能的损害与年龄相关,不适用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其中,心脏手术后使用COX-2抑制剂会增加肾功能衰竭的风险。相比之下,对乙酰氨基酚可能更适合老年患者,但要注意其可能的肝脏副作用。总之,老年患者使用环氧合酶抑制药和对乙酰氨基酚应尽可能小剂量短期使用,特别是在合并心肌严重缺血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应禁忌静脉使用环氧合酶抑制药。2)阿片类药物和曲马多
阿片类镇痛药是术后疼痛治疗的基础用药之一。治疗中重度术后疼痛,阿片类药物一般采用胃肠外给药(如静脉内或肌肉注射)。与肌肉注射和按需给药相比,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用于老年患者镇痛效果更好、用量更少且副作用更少。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达到同样的镇痛效果所需阿片类药物的药量减少,但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


老年患者在阿片类药物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监护,防治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曲马多是一种合成的中枢镇痛药,对治疗术后中度疼痛有效。同样,老年患者曲马多的用量也应酌减。2.局部给药镇痛法
局部浸润、外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阻滞技术可有效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但应用这些技术要把握好适应证,特别是合并使用抗凝剂的老年患者。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和肌肉注射阿片类药物相比,老年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更好。使用时要适当减少硬膜外局麻药或阿片类药物用药量,并注意副作用比如低血压的发生。吗啡作为硬膜外镇痛的常用药物,其在老年患者的用药剂量要考虑个体差异,并注意呼吸抑制发生的风险。此外,由于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外周神经阻滞、椎旁和肋间阻滞以及胸(腹)膜腔阻滞镇痛特别适用于合并其他疾病、一般情况较差的老年患者。对于有神经阻滞禁忌证的老年患者,可选择切口局部浸润或连续局部镇痛。老年患者对局麻药敏感性增加,清除速度下降,所以局麻药用药要酌减。
3.多模式镇痛
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或镇痛方法,由于作用机制不同而互补,镇痛作用相加或协同,同时每种药物的剂量减小,副作用相应降低,从而达到最大的效应/副作用比。1)镇痛药物的联合应用
①阿片类或曲马多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对乙酰氨基酚的每日量1.5~2.0g,可节俭阿片类药物20%~40%②对乙酰氨基酚和


NSAIDs联合,两者各使用常规剂量的1/2,可发挥镇痛协同作用。③阿片类或曲马多与NSAIDs联合,使用常规剂量的NSAIDs可节俭阿片类药物20%~50%,尤其是可能达到患者清醒状态下的良好patientcontrolledepiduralanalgesiaPCEA⑤氯胺酮、可乐定、右美托咪定等也可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偶尔可使用三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实施多靶点镇痛。2镇痛方法的联合应用
主要指局部麻醉(区域阻滞、神经阻滞、椎管内阻滞等)与全身给药镇痛法NSAIDs或曲马多或阿片类)的联合应用。患者镇痛药的需要量明显降低,疼痛评分减低,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低。3)多模式镇痛的实施:
推荐根据不同类型手术术后预期的疼痛强度实施多模式镇痛方案。①轻度疼痛:对乙酰氨基酚和局麻药切口浸润;NSAIDs与前者的联合;区域阻滞加弱阿片类药物或曲马多或必要时使用小剂量强阿片类药物静脉注射。②中重度疼痛:对乙酰氨基酚和局麻药切口浸润;NSAIDs与前者的联合;外周神经阻滞(单次或持续注射)配合曲马patientcontrolledintravenousanalgesiaPCIAPCEA
五、老年患者PACU管理(一)PACU的作用
1.定义PACU即麻醉后恢复室是为麻醉(包括全身麻醉、


域麻醉和局部麻醉)后恢复期患者提供进一步评估、监测和治疗的区域。
2.作用
PACU内对患者进行评估和监测的内容包括呼吸功能(气道通畅情况、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血管功能(脉搏、血压、心电图)神经肌肉功能(体检和神经肌肉阻滞监护)精神状态、体温、疼痛、恶心呕吐、水合状态、尿量和排泄、引流和出血。
(二)老年患者转入PACU的流程1.PACU的转入标准
原则上所有接受麻醉(包括全身麻醉、区域麻醉和局部麻醉)的老年患者在出手术室前均应在PACU进行观察。
2、从手术室转出
手术结束后实施麻醉的医师负责将患者从手术室转运至PACU转运前麻醉医师应对患者进行评估,判断患者适合转运,并通知PACU人员。危重患者应转入ICU进一步治疗。
3、转运过程
转运过程中不应中断对患者的监护和支持措施。根据患者情况和转运距离,可使用便携式监护和生命支持设备。
4.PACU转入
患者到达PACU后麻醉医师应再次评估患者的状态,PACU工作人员交代患者的情况(包括术前情况、麻醉过程、手术名称、并发症、目前状况和注意事项,必要时应对术前情况和入PACU时的


状态进行比较)后方能离开。PACU工作人员在接受患者后,应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再次评估。
(三)老年患者转出PACU的标准
可参照改良Aldrete评分(表12对患者的意识、呼吸、循环、氧合、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估,总评估分≥9分才能转回病房。此外,还应关注患者的体温、疼痛程度、镇痛药物使用及有无不良事件(如恶心呕吐、出血等)发生,通常中心体温(指鼻咽温、食道温或膀胱温)应≥36°C、疼痛程度不重(如静息疼痛评分numericratingscalesNRS3分)、末次镇痛药物使用(静脉或硬膜外)15min、没有明显不良事件方能转回普通病房。原则上在PACU内监护恢复的患者不过夜,情况不稳定、需要监护过夜的患者应送ICU监护治疗。
12麻醉后恢复评分(改良Aldrete评分)



注:最高分为10分;SpO2:脉搏血氧饱和度。
(四)老年患者PACU期间常见不良事件的处置1.苏醒延迟
苏醒延迟是指患者麻醉结束后超过预计的时间仍未恢复意识。醒延迟的时间界限并无统一规定,早期一般把麻醉结束后超过2h苏醒定义为苏醒延迟。随着新型短效麻醉药的广泛应用,术后苏醒时间大大缩短,目前一般把麻醉结束后超过30min意识未恢复视为苏醒延迟。有关术后苏醒延迟的发生率还少有研究报告。
对于苏醒延迟患者,首先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证通气足够和循环稳定。可按照ABC的顺序进行检查和处理,即A:保持气道通畅;B:常规补充吸氧,注意通气情况,通气量不足时使用无创或有创通气;C:判断循环状态,补充容量不足,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其次是判断导致苏醒延迟的原因。可通过以下措施寻找原因:了解病史,包括既往病史、麻醉用药和术中管理情况、手术方式等;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瞳孔大小,自主呼吸的频率、模式和深度,体温,四肢肌力、肌张力的状态,必要时使用肌松监测仪检查有无残留肌松作用;实验室检查,包括动脉血气分析、乳酸水平、电解质状况、血糖等,必要时进行头颅CT检查。
然后是针对可能的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如果是吸入性药物麻醉过深,在停止给药并保持足够的通气后可逐渐苏醒;如有阿片类药物残留的表现(瞳孔缩小、呼吸频率慢),可试用纳洛酮分次静注


200~400mg/次),也可采用肌注(400mg/次)或持续静脉注射(800mg/6h)的方法;如怀疑由苯二氮卓类药物引起,可给予氟马西尼0.2mg静脉注射,以后0.1mg/min直到患者清醒或总剂量达1mg若怀疑为肌松药残留作用,可拮抗肌松药的残留效应。此外,应纠正存在的任何病理生理功能紊乱,包括低体温、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低血糖、高渗状态等。2.恶心呕吐
可单药或多药联合用于恶心呕吐的预防、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组H1受体拮抗剂(异丙嗪、异丙嗪)5-HT3受体拮抗剂(多拉司琼、格拉司琼、昂丹司琼、托烷司琼、雷莫司琼)、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氟哌利多、氟哌啶醇、甲氧氯普胺)、地塞米松和东莨菪碱透皮贴剂。3.低体温
低体温是指机体的中心温度(鼻咽温、食管温或膀胱温)低于36°C。这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可高达50%~90%其发生会对外科手术患者预后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括心血管事件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及麻醉药物作用事件延迟等。
预防是避免围术期低体温危害的最有效的措施,包括主动措施(如热风机、加热毯、预热输注液体)和被动措施(如覆盖患者裸露部分、呼吸回路中加湿热交换器)。研究显示麻醉诱导前即开始使用被动覆盖和主动保温(热风机)措施可有效减少术后低体温发生,可


能与减少了全身麻醉后体内热的再分布有关(参见2.7术中体温监测与维护)
由于围术期低体温的高发生率及其危害,所有进入PACU的老年患者均应监测体温。低体温患者应采用主动加热措施(热风机、加热毯)积极复温。因低体温而寒战的患者在主动复温基础上还可给予哌替啶、曲马多或右美托咪定治疗。4.肌松残留作用
临床常用的肌松监测技术有肌肉加速度描记法、肌机械描记法和肌电描记法。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四连串刺激时拇内收肌T4:T1比值(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TOF比值)是公认反映神经肌肉接头功能的指标,目前认为TOF比值<0.9时即存在肌松残留作用,因这种情况下咽部肌力恢复不全、患者存在误吸风险。最近的研究显示,采用该标准时术后肌松残留的发生率为38%~47%
对于神志清醒、合作的患者,也可根据临床体征判断有无肌松残留作用,咳嗽有力、舌能抵抗压舌板,以及握拳、抬头、抬高下肢超5s说明肌松恢复良好。但上述临床体征用于肌松残留诊断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较低。此外测定用力肺活量、最大吸气压等也可用于判断有无肌松残留作用,但临床不常用,且无老年患者的评判标准。预防术后肌松残留的措施包括使用短效肌松药、监测神经肌肉接头功(推荐采用肌肉加速度描记法进行定量监测)避免肌松过深TOF比值为0、术后常规拮抗肌松药作用等。目前的证据也显示仅根据临床征象判断有无肌松残留作用并不可靠。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