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汉台区概况

汉台区概况

时间:2020-05-31 21:56:07    下载该word文档

汉台区概况

汉中市汉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是陕西汉中市城市中心区,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市的中心区,截止2011年全区辖7镇7个街道办事处:北关街道、东大街街道、汉中路街道、中山街街道、东关街道、龙江街道、七里街道、铺镇镇、武乡镇、河东店镇、宗营镇、老君镇、汉王镇、徐望镇,205个行政村,40个社区,总面积5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万亩;总人口55万,非农业人口24万。是陕甘川毗邻地区最大的商贸旅游中心城市。

汉台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是商朝的一个方国。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驻跸汉台,举雄才,出奇兵,以此为发祥地建立西汉王朝,汉水、汉中、汉族、汉文化的称谓便因此一脉相承;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在这里开府理事。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等以“两汉、三国”为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驰名中外。

汉台是一座具有良好环境的生态之城。汉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动植物生长环境得天独厚,有“天然植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之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被专家誉为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汉台山水如诗如画,拥有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的黄花河、兴元湖、莲花池等自然风景区和全国离中心城市最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台国家森林公园。同时以汉台区为轴心,东有名扬天下的朱鹮、熊猫之乡及张骞、蔡伦墓;西有三国古战场定军山、阳平关及诸葛武侯祠、武侯墓;南有浓郁水乡特色的南湖、红寺湖;北有紫柏山张良庙及褒斜栈道遗址,汉台已成为重要的区域旅游目的地。

汉台是一座极具发展潜力的活力之城。进入新世纪以来,汉台人民昂首阔步、奋力争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产业支撑不断增强,规划建设了汉江产业园,形成了以装备制造、食品饮料、航空配套等为主的区域工业体系;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建成省级卫生城市,城市面积扩大到32平方公里;区位优势显著提升,随着西安至汉中高速的建成和十堰至天水高速、宝鸡至巴中高速的开工建设,尤其是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汉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城市,融入西安、成都、武汉、重庆等大中城市一至两小时经济圈,成为 “西三角”经济区和中国中西部地区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历史概况

汉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临汉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汉中市政府的所在地和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辖7镇2乡7个街道办事处,人口54万,总面积5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万亩,森林覆盖率48%。汉台区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交接的秦巴气候区,年均无霜期246天,年均气温14.9℃,年均降水905毫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动植物生长环境得天独厚,是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

  汉台区前身为原县级汉中市,1996年6月后改为汉中市汉台区。汉台历史文化悠久,已有4000多年历史。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驻汉台,举雄才,出奇兵,以此为发祥地,成就汉家帝业;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在这里开府理事;以“两汉”、“三国”为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驰名中外。历史上,无数政治家、军事家和文人墨客都在汉中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古代交通史和文化史上誉为“奇迹”与“瑰宝”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邦为汉王时的宫廷遗址古汉台和净明寺东塔。拜韩信为大将的拜将坛、汉丞相萧何修建的古山河堰水利工程遗迹以及两汉三国时期的许多历史遗存都荟萃于此。还有天台国家森林公园、哑姑山、兴元湖、莲花池等自然风景区。以汉台区为轴心,东有名扬天下的朱鹮之乡及张骞、蔡伦墓;西有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定军山、阳平关及诸葛武侯祠、武侯墓;南有浓郁江南水乡特色的南湖、红寺湖;北有紫柏山张良庙及褒斜栈道遗址。以汉台区为城市主体的汉中市凭借悠久的两汉、三国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2006年荣获“CCTV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称号。

汉台由来

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后,刘邦被刚愎自用的项羽分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不久刘邦就率众从子午道来到汉中,委身汉王一职。由于随行人员多为山东(今崤山以东地区)之人,落逃者较多,加之包括汉中在内的西南地区在当时还是蛮荒之地,刘邦心中自然不快。与刘邦同来汉中的萧何不愧为汉初人杰,他及时劝告刘邦,说:“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所以“愿大王王汉中。”刘邦听后十分高兴,于是重整旗鼓,拜韩信为大将,经过四个月的精心准备,然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灭掉三秦王,一举夺得天下。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刘邦在取得天下之后,定国号为“汉”。

在汉中古城的东南隅,有一处引人注目的高台建筑,这就是刘邦当年在汉中时的行宫遗址——汉台,人们仰其历史久远,故又称其为古汉台。它具有典型的秦汉宫廷建筑风格,坐北朝南,分三个台级。后来人们常将这个台视作汉朝基业的象征。北宋张少愚有诗云“留此一抷土,犹是汉家基”。

汉台区历史沿革

本区古称南郑,后改为汉中、汉台。

  夏代,今区北河东店镇骆驼坪为古褒国治所,它是史载古国之一。秦武公十一年(前687)置南郑县。秦惠王后元十三年(前312)秦攻取楚汉中地,置“汉中郡”。为逼强盛的楚国,将郡治设在西城(今安康)。东汉建武六年(30),郡治迁来南郑。从此,南郑为历代郡、州、府、路、道、区治及附郭首县。

  晋武帝泰始二年(206)置梁州,州、郡、县同治南郑。

  西魏废帝三年(553),南郑县改为光义县,治所不变。

  隋开皇初年(581),复称南郑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设山南道,辖梁州,道、州、县治南郑。德宗兴元元年(784)二月,京城被叛军围困,德宗李适仓皇逃来南郑避难。升附郭南郑县为“赤县”,与京城长安同等。

  宋置利州路,辖兴元府,路、府、县均治南郑。

  元改兴元府为兴元路,路、县治南郑。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兴元路改为汉中府,治南郑。至清末,府、县治不变。中华民国2年(1913),汉中府改为汉中道,治南郑。17年(1928)撤销。24年(1935)设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及县府驻南郑。

  1949年12月6日,南郑获得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郑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以县城及近郊设南郑市。12月12日,南郑市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11月13日,南郑市改为汉中市,翌年1月1日对外办公。

  1958年12月,汉中市、南郑、褒城、留坝县及黎坪中心区部分地方合并为汉中市。

  1961年9月恢复南郑和留坝县。1964年6月5日,汉中市改为汉中县,同年8月1日对外办公。1980年8月17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汉中市。

  1996年2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汉中地区,设立地级汉中市;撤销县级汉中市,设立汉台区。同年7月 18日,召开“地级汉中市暨汉台区成立大会”,正式挂牌对外办公。市、区机关均驻汉台城区。

经济发展概况



  汉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今天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是陕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辐射陕、鄂、川、甘毗邻地区。城市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有主要大街33条、广场6个,108、316两条国道和阳安铁路穿境,有汉中始发至北京、西安、武汉、广州列车,航班直达西安。市区公交线路13条,公路通车里程466.97公里。随着京昆高速西安至汉中段的建成和十堰至天水高速、宝鸡至巴中高速的开工建设,尤其是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汉台区一跃成为交通枢纽城市,融入西安、成都、武汉、重庆、兰州等大中城市一至两小时经济圈,成为西安、成都、重庆“西三角”经济区和中国中西部地区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汉台经济特色明显,结构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9:42:49。形成了以新型工业为主导、城郊型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区域经济格局。农业上,把绿色高效产业和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主攻目标,突出畜牧、蔬菜主导产业和花卉苗木、中药材、优质大米等高效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打造全市农产品加工营销中心,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使高效农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8%。工业上,突出发展支柱产业,精心培育中小企业,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辖区内有汉川机床、汉江工具、中材汉江水泥公司、青啤汉中公司等一批支柱企业,以装备制造、食品饮料、航空配套等为主的区域工业体系基本建立,汉江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70家,其中产值过千万元的58家、过5000万元的17家、过亿元的10家;第三产业上,房地产、社区服务、休闲娱乐、信息通信、物流配送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建成了祥瑞步行街、魅力之城、万邦时代广场、虎头桥饮食文化街,形成了天汉大道为轴心的核心商圈;充分发挥“城、汉、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区域性商贸旅游中心城市优势更加凸现,2009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区个体工商户达到4.3万户、私营企业1500家、从业人员11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60%,提供的税收比重达62%。

  近年来,汉台区紧紧围绕发展主题,不断明晰和完善思路,着力在农村经济、工业经济、服务产业、项目开发上实现率先发展,努力建设陕西强区,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呈现出稳定和谐、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1.01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1.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109元和5522元。

经济收入

  截止2003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72亿元,比上年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1亿元,增长5.2%。财政总收入达到2.7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3亿元,同口径分别增长11.3%和10.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3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60元,分别增长7.3%和6.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工业发展

  工业是汉台区支柱产业。汉台区着力构建以汉江建材为龙头的建材产业群,以汉江纺织为龙头的纺织产业群,以百特纸业为龙头的造纸和包装装潢产业群,以青啤汉中分公司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产业群,以伟志服装为龙头的服装产业群和以理想化工为龙头的化工产业群,形成龙头带动下的群体型区域工业格局。在抓好“龙头”的同时,大力发展民营工业、乡镇工业和街道工业,优先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截止2003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43亿元,五年年均递增7%。加快发展建筑业,截止2003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8.7元,五年年均递增13.5%。截止2002年,在全区财政总收入中,二产占36.9%,达9621万元。其中工业达6609万元,建筑业达2558万元。

主导产业

  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和新兴产业是汉台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批发零售贸易业和房地产业。先后建成北城货运市场、盛隆家俱城、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新时代建材批发市场、陕南电子城等各类市场50多个,在为一产、二产提供产品终端服务,对财政的贡献率也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汉台区依托城市资源,以科技、房地产、文化娱乐、信息咨询、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提升和改造传统服务业。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5%,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分别达32710户和659户,从业人员达到84972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6.4%。

农业发展

汉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动植物生长环境得天独厚,被专家论证为水稻“最佳生长区”、有“天然植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之称,也是重要的畜禽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汉台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收、农村稳定”两大目标,以“建基地、引精品、抓销售、增效益”为指针,以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积极实施四大主导产业(粮油、畜牧、蔬菜、蚕桑)带动战略,同时对全区27万亩耕地进行了合理布局,划分了四个作物带,大力推广农业农村高新实用技术,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确保了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旅游产业

汉台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历史文化遗存丰厚、自然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汉台是汉王朝的发祥地,有天府之美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世人所瞩目。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拜将坛与饮马池、明珠桥、汉中府文庙、宝峰寺、天台山、汉南书院。有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历史文化名城纪念地8处。现存古遗址有褒斜栈道、山河堰、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瑞王府等;古建筑有东塔、汉中府文庙、汉中府城隍庙琉璃照壁、明珠桥、虎头桥等;风景名胜有天台山、哑姑山、磨子桥等;有兴元湖、莲花池及天台山森林公园三座公园。

以区域为轴心,东有名重天下的朱鹮之乡及张骞、蔡伦墓;南有山水清幽的风景区南湖及古文化遗址梁山;西有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定军山、阳平关及诸葛亮墓祠;北有道教仙山紫柏山张良庙及褒斜栈道遗址。本区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虽地属西北,但处处一派南国风光。区内交通便利,有航空、铁路、公路连通四面八方。还有邮政大酒店、红叶大酒店、国贸大酒店、金江、石狮、田园、百悦等星级宾馆饭店和世纪阳光、民生家乐、桃心岛、万邦时代广场、格之百货、华盛超市、现代国际等众多商场,为旅客行、玩、吃、住及购物提供便利。

立足“汉、水、绿”三大特色,加快了天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褒河省级森林公园、拜将坛等景点建设,开发了凤家沟田园风光旅游区、太阳岛旅游区等一批旅游新产品,使旅游产业对全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自然环境概况

地理环境

汉中市汉台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中,汉水(又名汉江)北岸,汉水经区南向东流去。地处东经106°51’~107°10’和北纬33°02’~33°22’之间。南北长约37公里,东西宽约23公里,总面积556平方公里。

本区居于汉中市中心地理位置。东以鸿沟河为界与城固相邻,距县城31公里;南以汉水为分与南郑相望,距县城12公里;西隔褒河同勉县毗连,距县城46公里;北依天台山与留坝接壤,距县城88公里。距省会西安442公里。

汉台区及汉中市党、政、军机关驻城区。

本区是汉中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形地貌

汉台区南部为汉水冲积平原,中部为沟梁相间的丘陵地带,北部为秦岭南坡山地,地形由南向北呈阶地升高之势。海拔最低处为铺镇小寨村478米,最高处为河东店镇花果村溜石板梁2038米。

  按地形特点可分为三部分,海拔478~540米为低阶地平坝区,占37.6%,平坦开阔,壤沃水肥,是本区人口绸密和粮油高产区。海拔540~700米为宽浅丘陵区,占28.1%,为本区又一粮油高产区。海拔700~2038米为秦岭低山区,沟壑纵横,峰峦迭嶂,多为林木覆盖。



  河流

区内河流主要有汉水、褒河。汉水,又名汉江。长江最大支流,区内流程27.4公里,是本区与南郑县界河。年均径流量34.76亿立方米,日均流量90.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0624立方米/秒(1949年9月12日),最小流量1.66立方米/秒(1979年7月2日)。

  褒河,古名黑龙江、让水,汉水的主要支流之一。流至龙江镇孤山村注入汉水,区内流程27公里,年均径流量15.8亿立方米。

  1979年在干流褒谷口建总库容1098万立方米“石门水库”,为本区最大水库。

  另外有小河沟18条,分布在区北浅山丘陵区。总流域面积73.85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0.27亿立方米。



  土壤

区境内土壤分7个土类,11个亚类,22个土属,48个土种。水稻土占一半,是本区主要农耕土壤,主要分布在平川和丘陵地带;依次是黄褐土,主要分布在区北800~1600米山区;棕壤,主要分布在区北1600米以上中山区;淤土,主要分布在汉江、褒河河滩地带;潮土,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带和丘陵沟槽;沙石土,主要分布在河东店镇及汉王镇部分地带。

气候条件

汉台区地处内陆东亚季风气候区域内亚热带与南温带交界的秦巴气候区。由于盆地地形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誉为西北“小江南”。从汉江谷地至秦岭山区,气候差异明显,由低向高可分为三部分。海拔800米以下为北亚热带气候;800至1250米为暖温带湿润气候;1250米以上为中温带湿润气候。平坝及丘陵区春、夏、秋、冬分别为67天、94天、68天、136天。春季气温回升快,但天气多变,乍暖乍寒;夏季雨热同季,湿热多雨;秋季阴雨连绵,日照偏少;冬季雨雪稀少,多连阴天。由于北屏秦岭,冷空气不易侵入,柑桔、油桐、棕耜、茶等能安全越冬,小麦、油菜、蔬菜无冻害。年平均日照1707.9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量105.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4.3℃。1月平均气温2.1℃。极端最低气温一10.1℃(1957年1月14日)。7月平均气温25.4℃,极端最高气温38℃ (1953年8月18日)。由于地形影响,气温南高北低,相差4.1℃,东西相差O.4℃左右。年均>0℃积温5220℃,≥IO℃积温4478.4℃。

全年无霜期234天。平均初霜日11月12日,平均终霜日3月12日,年平均霜期131天。

年均降水量905.3毫米,山区多于平坝区,平坝区多于丘陵区。1983年为降水最多年份达1462.8毫米,1941年为最少降水年份仅404毫米。春季(3月至5月)平均降水量19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1.1%;夏季(6月至8月)为414.8毫米,占45.8%;秋季(9月至11月)273.8毫米,占30.2%;冬季(12月至2月)25.7毫米占2.8%,冬春两季偏旱。降水日数年平均123.3天。降雪一般较少,年均10天。平川平均初雪日12月9日,因地面温度较高,不易积雪。年均积雪日期4天,最大积雪深度9厘米。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连阴雨及干旱,其次是大风和冰雹。暴雨最早出现4月下旬。最晚结束10月下旬,多集中在6至9月,年均2.4次。年均5天以上连阴雨4.4次,春、夏、秋分别占20%、36%、44%。暴雨和连阴雨易导致洪涝灾害。干旱四季均可出现,以伏旱危害最大。区内风速普遍较小,春、夏、秋、冬风速每秒分别为1.3米、1.1米、0.9米、0.8米。8级以上大风年均1.7次。冰雹一般在局地发生,平均10年中有2至3次。

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

本区矿产资源较丰富,已探明矿产11种,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有磷矿6844.96万吨,锰矿823.84万吨,石英岩21803.26万吨,石灰岩12871.04万吨,白云岩1625万吨,大理石517万立方米,粘土矿2000万吨,沙金919公斤。除锰及沙金矿外,以非金属矿居多。其中磷、锰、石英岩储量在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居重要地位,开采利用价值较高。

水资源

全区年均降水总量4.26亿立方米,地表水年径流量1.1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丰富,可开采量2.27亿立方米。其中补给量1.46亿立方米,水质清澈、甘甜,补给条件良好,径流畅通,运动途径短。水利资源蕴藏量3.82万千瓦,多集中在北部山区和丘陵区。

  植物资源

本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素有“西北天然大温室’’之称。植物品种繁多,资源丰富。有乔灌木50余科,近220种。

  区内有中草药1231种,主要有附子、白芍、天麻、白芷、玄参、白术、元胡、银花、黄岑、丹参、大黄等。有花卉30余斜,60多个品种。

  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其次有玉米、黄豆、蚕豆、高梁、大麦、芝麻、花生、薯类等。

动物资源



  区内有野生动物71种,主要栖息在北部山林区。其中兽类17种,两栖类2种,鸟类47种,蛇类5种。

  家畜主要有猪、牛、驴、骡、羊、兔、犬、猫等。

  家禽有鸡、鸭、鹅、鸽、鹌鹑等。

  鱼类有30余种。此外还有大鲵、甲鱼、青虾、汉蚌、河蟹、田螺等。

旅游资源

本区是汉中市城市中心区,1994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历史文化遗产丰厚,特别是汉王刘邦以此为发祥地建立西汉王朝之后,汉水、汉中、汉族、汉文化的称谓便一脉相承,秦、楚、巴、蜀文化交融汇集,民俗风情独具特色,有“天汉”、“天府”之美称,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世人所瞩目。汉台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绿色植物储量丰富,有“天然植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之称,以“绿”为特色的自然风光十分突出。

  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汉台,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拜将坛与饮马池、明珠桥、汉中府文庙、宝峰寺、天台山、汉南书院及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历史文化名城纪念地8处。现存古遗址有褒斜栈道、山河堰、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瑞王府等;古建筑有东塔、汉中府文庙、汉中府城隍庙琉璃照壁、明珠桥、虎头桥等;风景名胜有天台山、哑姑山、磨子桥等;有兴元湖、莲花池及天台山森林公园等。

社会人文概况

汉台区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北立,巴山南卧,地处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中心,母亲河汉江发源于汉中宁强县,自西向东流经其内。这里自然和人文景观名播中外,地理物候环境得天独厚,素有“汉家之源、天府之心”和“中华汉城、天汉胜地、川陕要塞、秦巴首府”的盛誉,是中华大地上一颗璀烂的明珠。

汉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众多,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这里是刘邦称王、平定三秦、成就汉室基业的发祥地,诸葛亮六伐曹魏的战略大后方,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遗有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蔡伦墓、武侯墓、古褒斜栈道、石门十三品、灵崖寺摩崖石刻等,是西汉、三国文化旅游热线,其中列入国家教文的保护单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8处。

人口

2009年末,全区家庭总户数193443户,总人口5526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7128人。总人口中男283071人,女269567人,人口男女之比为105:100。

民族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载,全区有汉、回、满、蒙、壮、土家、苗、朝鲜、白、彝、侗、藏、畲、土、羌、哈萨克、傣、高山、锡伯19个民族。

宗教

汉台区作为汉中市的中心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三个宗教团体,信教群众约5万多人,宗教教职人员87名,已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25处。其中,佛教8处,道教7处,伊斯兰教3处,基督教4处,天主教3处,全区共有18个少数民族。人口4020人,其中回族人口3700多人,市区集中聚居3600人,民族宗教工作涉及6镇、1乡、6个办事处120多个单位,民族宗教工作一直被省、市列为重点县区之一。

文教

汉台文化底蕴丰厚,科教基础较好。区内有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41个,基本形成了区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万人,“三线”企业所属各类教学、科研机构和陕西理工学院等高校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全区共有中小学校215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高1所,省级示范学校3所,省级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2所。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汉台区概况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