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时间:2019-08-14 16:08:09    下载该word文档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翻译为“……是……”)

现代汉语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1、“……者,……也”。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阳城人。)

2、“……者,……”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这里的“者”不用翻译,只在主语和谓语间加上判断词“是”。

例: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是扬州地区的泰州人,本来姓曹。)

3、“……,……也”这种判断句式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之间加判断词“是”

例:李斯,相。(李斯一个丞相。)

4、“……,……者也。”在句末连用“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

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美丽的人。)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宁武子的“国家没有规律法则时就愚蠢”有智慧的人装做愚蠢。)

5、“……,……”“者”“也”都不用,无判断标志,只需在主谓间加上“是”。

例: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6、“为”或“是”表判断。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询问今天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7、用“乃、则、即、皆、耳、必、亦”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今天公子有急难,这是我效命的时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是岳阳楼的大胜景。)

夫六国与秦国皆诸侯。(六个国家和秦国都是诸侯国。)

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非,不是。六国灭亡,不是兵器不锋利,战术不好。)

(二) 省略句

文言语句中,省略现象是很突出的。古人写文章力求简洁不罗嗦,上下文有重复的词语或者是句子,一定会尽可能避免。所以句子中是否有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

翻译省略句时,关键要根据上下句,尤其是上句来补出被省略的部分。

1 通常情况下,一个句子如果没有主语(没有对象),那么这个句子就是主语省略句。

例:(廉颇与蔺相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翻译:最终高兴的在一起,成为生死之交。

(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就去那里收你的骸骨。)

2、同样情况,一个句子如果没有动词时,就要考虑谓语省略的情况。

如: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翻译:第二次就衰落了,第三次就竭尽了。

(见)苍山负雪,复循西谷(行)。青山覆盖着白雪,又沿着西谷

3、一个句子中,如果已有动词,那么就要考虑宾语省略的情况。

如:(吾)不得见(太后)久矣。翻译:没有见到已经很久了

(他们)皆以(我)美与徐公。翻译:都认为比徐公漂亮。

★动词后面的“之”与介词后面的“之”经常被省略。

如:敢以(之)烦执事。翻译:冒昧地用来麻烦您。

使(之)快弹数曲。翻译;让很快地弹奏几首歌曲

去时里正与(之)裹头。翻译:离开家时,里正给裹上头巾

而不及今令(之)有功与国。翻译;却不如趁现在让对国家有些功劳。

5、介词(于)经常被省略。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做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如:晋军(于)函陵。翻译:晋国的军队驻扎函陵。

断头置(于)城上。翻译:断头放城墙上面。

今余家(于)是溪。翻译:现在我住这条溪边。

但见悲鸟号(于)古木。翻译:只听见悲伤的鸟古树里鸣叫。

(三)倒装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所一宾语前置句一般就发生在这两种条件下。

①、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或介词宾语要前置,翻译时要将前置的宾语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也就是现代汉语的语序。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动词与宾语,中间没有“之”,在古文中的位置就是“宾语+动词”,翻译时,要符合现代汉语的位置,也就是“动词+宾语”。

如: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忌不自。)翻译:邹忌
以为。(现代汉语的语序是:以为己。)翻译:认为没有人

也。(我也)翻译:没有人

然而不王者,也。(然而不王者,之也。)翻译:这样做了,却不能称王,从来都没有

、疑问句中动词的宾语或介词宾语要前置。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翻译时要将前置的宾语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也就是现代汉语的语序。

如:乎来哉?(胡乎来哉?)翻译:要来呢?

知之?(君知之?)翻译:你知道它?

其有?(其有何?)翻译:难道又能呢?

余是以记之。(是以余记之。)翻译:记下了它。

、有“之”或“是”来做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 如:,(句读。)翻译:不懂得断句(句中停顿的地方)。

。(惑。) 翻译:没有

?(何厌?) 翻译:有什么满足?

。(惟兄嫂。)翻译:只有

。(惟瞻马首。)翻译:只

。(惟利。)

介词结构后置以前称为状语后置。为什么这样称呼呢?因为现代汉语中状语是在前面的,也就是古文位置是动词+状语(介词短语或介词结构),而现代汉语的位置是状语+动词。介词一般是“于”“以”。

如:。(其能名之。)翻译:它(给它命名。)

今王鼓乐。(今王此鼓乐。)翻译:现在大王音乐。

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翻译:对郑伯说。

而寒于水。(而于水寒)翻译:却比水寒冷。

古文中的定语是在名词之后的,也就是“名词+定语”,而现代汉语中的位置是“定语+名词”。翻译是要将后置的定语放回到名词前面。

①“中心词+定语+者”。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这里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翻译:的大臣和官吏百姓。

求人。(求可使报秦者人。)翻译:寻求的人。

②“中心词++定语”。

例:蚓无爪牙筋骨。(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蚯蚓没有的爪子和牙齿,没有的筋骨。

。(。)翻译:的氓。

③“中心词++定语+者”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之铿然有声者石,所在皆是也)翻译“的石头,到处都是。)

④“中心词++定语+者”。

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翻译:的达官贵人,全国范围内,又有几个人。

⑤“中心词+数量词”。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之千里者马,一食或尽一石粟)翻译:马,一吃有的要吃尽的粮食。

1.甚矣,汝之不惠

(四)被动句。就是含有“被”的句子。

①“见+谓语”。其中“见”表被动。

如:皆好辞而以赋称。翻译:(这些人)都喜欢运用华丽的辞藻,都凭借写赋人们称赞。

★可在动词后加上“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吾长大方之家。翻译:我将见识广博的人嘲笑。

②“为+动词”。“见”的后面总是紧挨动词,而“为”的后面可以紧挨动词,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天下笑者,何也?翻译:(他)被天下的人嘲笑,为什么呢?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在加“所”,构成“为……所……”的形式。

例: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翻译:悲痛啊!有这么好的形式却被秦人长久积累起来的威望慑服。

“……为所……”

例:若属皆且为所虏。翻译:你们都将被俘虏。

③“谓语+于”。

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君。翻译: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而您又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要和您交好。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翻译:因而智慧和勇气大多自己宠溺的事物所困窘。

“受+谓语+于”。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翻译:我不能拿全吴的土地,十万的民众,被敌人控制。

④“被+动词”

舞榭歌台,风流总雨打风吹去。表示该句

⑤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洎牧以谗诛。翻译: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诛杀。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文言文特殊句式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