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西方文化概观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文化概观期末复习资料

时间:2012-07-04 13:40:52    下载该word文档

《西方文化概观》复习参考

1、自然神论是1718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强调基督教的理性本质,提倡宗教宽容,突出基督教信仰的道德含义,坚持认为每一个人只需依靠自己的自然理性就可以认识基督教的真理。主要是回应牛顿力学对传统神学世界观的冲击。这思想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

2、结合古希腊的文化成就说说古希腊民族的文化精神。

著名的金苹果之争,帕里斯在财富、智慧和美这三者中最终选择了美,这是典型的希腊式的选择。将美凌驾于财富与智慧之上,显露出了希腊人强烈的爱美意识。

他们在日常生活,如竞技、造型艺术、戏剧等方面将这种唯美意识发展到了极致。希腊人比较重感觉,对肉体的崇拜更甚于对精神的关怀。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诸神并不是一些枯燥泛味的道德偶像,而是一大群相貌俊美,体魄健壮的有血有肉的神灵。诸神在精神或道德方面并没有超人之处,只是在肉体上比人更强壮、更健美,而且能够长生不死。这些极具感性色彩的神成为希腊人的生活理想。对人的自然形体之美的崇拜使希腊出现了特有的运动形式裸体竞技。希腊人为了取悦宙斯每四年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的奥林匹克附近举行一次竞技会,参赛的每个运动员均须裸体出场。人们丝毫不以裸体为耻,相反倒是以拥有一副矫健的体魄而感到无上的荣耀。这就使得奥林匹克竞技会成为力与美的展示,得胜归来的运动员被当成英雄加以崇拜。裸体竞技使雕塑家得以观察人体在各种自然形式和姿态中的情况,于是体育和宗教的结合产生了造型艺术的美。通常雕塑家关注的是人物外在形象是否健美,试图通过对美的形体的描绘表现出人物的内在意韵之美。即或是取自宗教题材的神像雕刻,雕刻家仍然追求外在形体之美。在希腊人观念中,美的心灵是寄托于美的肉体之中,健美的身躯应当包容着智慧、善良、美德。这种万物一体的观念是希腊精神中较为典型的特性。 对美的不懈追求使希腊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更甚于对彼岸世界的向往。希腊人热爱生活但也不惧怕死亡。古希腊人相信人死后另有一个世界,人的死亡只是由生界到该世界的变迁,而非人体的消失。他们相信人死后魂灵同肉体共同幽居于地下墓中。古希腊民族具有浓烈的悲剧意识,对生命独特的理解使他们选择悲剧的艺术形式来观照生命本能世界。而索福克勒斯则通过俄狄浦斯对命运的反抗试图表明,人类不甘心于此,宁愿以生命为代价抗争命运,揭开人生和社会之谜。俄狄浦斯精神实质上就是希腊人勇于接受挑战,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这是希腊民族精神之魂。希腊人创造了这种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成为不断地推动希腊人乃至西方人创造新的世界和新的人的精神源泉。

在世界各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与文化息息相关,共同发展。文化是本质的,宗教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宗教与文化的交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民族基本的精神特征。深入研究古希腊宗教,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古希腊人在长期的宗教熏陶中所形成的自由、唯美、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已成为古希腊民族文化现象中最基本的精神特征。正是这种蕴含在古希腊文化中的基本精神特征,成为推动古希腊民族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的精神动力,进而也推动和影响着西方文化的发展。

3、古典主义是17世纪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继意大利文艺复兴后对优美的古典文化的第二次复兴高潮,它所推崇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和谐、匀称、明晰、严谨、庄重、雄伟,强调形式规范、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等,都是对希腊罗马时代的古典文化风格的一种理想化的阐释和发挥。它与17世纪西欧社会盛行的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和思想上的理性主义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推崇高雅,赞颂荣誉,这一切都烘托出一种讲究规则的理性精神。它大力崇尚理性原则、讲究人性尊严,是对中世纪推崇信仰主义、强调神性尊严的文化传统的坚决反叛,孕育了近代的启蒙思潮。

4、王朝国家

这是中世纪和近代早期西欧的主要国家形态,这种国家的根据不是共同的语言、地域、民族和文化,而是王室家族的婚姻。王朝国家并不存在固定的疆域和人民,一切随着王室的联姻和继承关系而不断发生变化。

5、古罗马在政治、法律方面的成就

(1)古罗马的政治体制的演变: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

这种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古罗马建国初实行君主制,公元前6世纪末实行贵族共和制,由执政管、元老院、公民大会、平民保民官组成。随着古罗马领土扩张,罗马从贵族共和制走向帝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质: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2)罗马法的演变: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罗马政治文明中最伟大的成就。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于十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逐渐演变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3、自然法:

共和国晚期的著名政治学家和法学家西塞罗提出自然法,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史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4、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

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最后的《查士丁尼法典》,也叫《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近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另外,它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之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但是,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工具。

6、中世纪基督教教会于欧洲的意义

中世纪基督教教会成为主宰中世纪各个方面的完善的组织机构,实行宗教权与政治权统一的教皇统治。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思维内容、艺术、文学、科学技术、教育、政治、经济等等的方面。

基督教在欧洲文明的继承上起到了巨大作用。构建中古西方文明的第一种元素师古典的希腊文化,崇尚个性和理想主义;第二种事罗马文化,强调理性、功利和实用;第三种是日耳曼文化,强调血缘和家庭。将这三种文化联系起来的纽带就是第四种元素:基督教文化。它融古代的伦理和教理于一身,发展成为一种超个人、超家庭甚至国家的普遍的精神纽带,形成基督教文明的时代特征。通过这次文明大整合,欧洲内部的结构得到了改善,希腊、罗马、日耳曼和基督教四种文化因素的比例得到了调整,这就为欧洲新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

在中古西欧,基督教和教会组织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首先,体现在普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例如反对奴隶制和贩奴贸易,主张一夫一妻制,反对溺婴杀婴等恶俗陋习,提倡辛勤劳动,维护世界和平等等。对于农业和游有用的工艺,教会也加以提倡。

在政治生活中,教会的存在促进了欧洲的政治统一,如查理大帝统一欧洲。在各个城市设立教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在司法制度上,主张飞出落后的神判法,反对刑讯逼供,限制私战和复仇。教会曾创立上帝和平运动以限制战争,这些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会卷入政治生活也带来了消极影响。被奉为国教后,因为教会内容管理不善,教权王权之间的争斗,一些教会神职人员的腐败,给人民带来了苦难。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逐渐发现了这些问题并进行了相当多的改进,比如宗教改革,教权王权之间的放松,对教会权利的修缮等等。

从人文主义观点看,基督教及其教会压抑人性,禁锢思想,社会愚昧无知等,它是罪恶的黑暗的。这些都是其消极的方面。

7、宗教裁判所1319世纪天主教会侦察和审判异端的机构。旨在镇压一切反教会、反封建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或同情异端的人。宗教裁判所是从13世纪上半叶建立的。教皇英诺森三世为镇压法国南部阿尔比派异端,曾建立教会的侦察和审判机构,是为宗教裁判所的发端。霍诺里乌斯三世继任教皇后,于1220年通令西欧各国教会建立宗教裁判所。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又重申前令,强调设置机构的重要,并任命由其直接控制的托钵僧为裁判官,要求各主教予以协助。宗教裁判所在西欧天主教国家普遍成立。

8、中世纪于欧洲的历史意义

中世纪(约公元476~公元1453年),是欧洲(主要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数百年后,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中世纪于欧洲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文化、经济、军事、宗教、社会等领域。

文化:

中世纪的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学校教育也是为了服务神学。在德国宗教改革后,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扩展到欧洲很多国家。这是涌现出了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经济:

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形成了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发生了地理大发现;工场手工业也使进行战争的武器产生了飞跃,也使旧式的城堡丧失了防御能力;工场手工业也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到中世纪中后期,各种手工行业由个别经营,渐渐演变为成立工会,专业这个概念在这时期萌生。

军事:

在欧洲封建社会里存在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他们的权力和义务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税收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规模一般较小,没有发生过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中世纪的战争,是由组织散漫的战斗团,在需要运用策略和调动的战场上互相对峙、冲突,然后再一步一步演进而来。演进中的一个部分,反应在不同的兵种和武器的发展上,以及如何去运用它们。

宗教:

罗马教皇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国,教会统治非常严厉,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另一方面圣职买卖现象又很严重。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

社会(疾病):

第一次大流行——查士丁尼瘟疫,发生在540~590年。这场瘟疫衰弱了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企图恢复罗马帝国光荣的梦想也因此失败。

第二次大流行——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规模袭击欧洲,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死亡率高达30%。这场黑死病严重打击了欧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削弱封建与教会势力,间接促成了后来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9、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以纤巧华丽的艺术风格和怪诞夸张的浪漫气质著称于世。哥特式建筑构成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标志性成就,它一方面典型地反映了基督教崇高典雅的圣洁理想,另一方面又表达着世俗社会躁动不安的痛苦现实。

10、基督教与欧洲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宗教由来已久,从14世纪开始至今,宗教在历史的演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世纪基督教教会成为主宰中世纪各个方面的完善的组织机构,实行宗教权与政治权统一的教皇统治。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思维内容、艺术、文学、科学技术、教育、政治、经济等等的方面。

基督教在欧洲文明的继承上起到了巨大作用。构建中古西方文明的第一种元素师古典的希腊文化,崇尚个性和理想主义;第二种事罗马文化,强调理性、功利和实用;第三种是日耳曼文化,强调血缘和家庭。将这三种文化联系起来的纽带就是第四种元素:基督教文化。它融古代的伦理和教理于一身,发展成为一种超个人、超家庭甚至国家的普遍的精神纽带,形成基督教文明的时代特征。通过这次文明大整合,欧洲内部的结构得到了改善,希腊、罗马、日耳曼和基督教四种文化因素的比例得到了调整,这就为欧洲新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

在中古西欧,基督教和教会组织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首先,体现在普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例如反对奴隶制和贩奴贸易,主张一夫一妻制,反对溺婴杀婴等恶俗陋习,提倡辛勤劳动,维护世界和平等等。对于农业和游有用的工艺,教会也加以提倡。

在政治生活中,教会的存在促进了欧洲的政治统一,如查理大帝统一欧洲。在各个城市设立教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在司法制度上,主张飞出落后的神判法,反对刑讯逼供,限制私战和复仇。教会曾创立上帝和平运动以限制战争,这些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但基督教也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

1、基督宗教之天主教八次发动十字军东征,其余战争也不断,给侵略的国家和被侵略的国家的人民都带来了沉重的苦难,但而教皇和教会却借此大发战争财。

2、基督宗教压抑人的思想,除其本身外,不许有其他的人文和科学思想存在,许多科学家被教会活活烧死。基督教是伪科学甚至是反科学的。

3、基督宗教统治的中世纪时期,自称反鬼神迷信,而实际大搞迷信,说女巫是魔鬼的化身,烧死的女巫不计其数,而猫也被认定是女巫的化身而被活活烧死,使得欧洲大陆的猫几乎绝迹,这也为后来的黑死病(鼠疫)打开了方便之门。

由此可见,在欧洲的社会发展中,宗教是完全可以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及经济文化发展的,甚至占据主导地位。

1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这是一场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文化运动,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

这种与教会神学完全对立的人文主义的出现,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大飞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为以后的启蒙运动开辟了道路;同时为近代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鼓舞人们打碎宗教的精神枷锁,重新去认识世界和人类自己,大胆地去追求一切,并有所作为。因此,对当时的自然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都获得新生,并空前繁荣,在各个领域都涌现了许多巨人

人文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它所鼓吹的人权和人性,主要是资产阶级的人权和人性;它所主张的自由和平等,归根到底是资产阶级允许的自由平等。人文主义者并不是无神论者,他们反对宗教迷信,但并不反对教会制度本身;他们反对天主教会,却不否认宗教和上帝,他们的思想观点和作品还深受宗教的影响;他们还是历史唯心主义者,片面夸大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的作用,轻视甚至诬蔑人民大众。另外,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晚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12佛罗伦萨画派、威尼斯画派

佛罗伦萨画派: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形成的美术流派13世纪末已经形成,以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为主导。运用科学方法探索人体的造型规律,吸取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刻手法应用在绘画上,把中世纪的平面装饰风格改变为用集中透视,有明暗效果,表现三度空间的画法。在以宗教神话为主的题材中,把抽象的神象画成世俗化的合乎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理想的人,成功地创造了人物画新风格。代表画家有:·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15世纪中叶以后佛罗伦萨画派已呈衰退之势,取而代之的是以罗马为中心的罗马画派。16世纪末,由于佛罗伦萨政治上失去独立,经济衰落,以及画家盲目崇拜前辈的结果,逐渐走向风格主义

佛罗伦萨是15世纪意大利绘画艺术的中心,它决定了这个时期意大利艺术发展的主流,他们的画法细腻,画面明暗对比不甚强烈,画家们在作画技法上很讲究步骤。使用画布来作画。影响了温布里亚画派和帕多瓦画派。

  佛罗伦萨画派绘画标志着中世纪美术向文艺复兴美术的过渡。其风格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虽然以宗教题材为主,但较多的表现世俗生活的情景,注重空间关系与人物的立体表现,杰出的表现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点即: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完美结合。

威尼斯画派:是16世纪以威尼斯画家乔尔乔内和提香为代表的绘画形式,他们吸收了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画家的精华,但大胆在色彩上创新,使画作更为生动明快,同时人物背景的风景比例更大。乔尔乔内的著名作品《沉睡的维纳斯》、《暴风雨》等;提香的著名作品有大型壁画圣母升天欧罗巴被劫达娜厄等。威尼斯画派对其后的巴洛克艺术时期画家有很大的影响。

威尼斯画派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画派之一。因为该派画家主要生活在威尼斯而得名。在艺术技法上吸 收了佛罗伦萨画派、东方拜占庭艺术特别是北欧尼兰德油画技术。作品风格欢快明朗、色彩绚丽、构图新颖、诗意浓郁。对欧洲绘画影响极大。

佛罗伦萨画派侧重表现宗教题材,整个画面显得神圣、崇高而肃穆,如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威尼斯画派注重表现世俗享乐主义思想和对官能享受的追求如提香的《神圣与世俗之爱》、《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等作品,都是借着神话人物来表现世俗生活。

13、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地理大发现是指1518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即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并影响深远。

 第一,引起商业革命。由于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   

第二,引起了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第三,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掠夺,但是由于西班牙、葡萄牙从殖民地掠夺来的财产是供封建统治者享用,并未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的实力实际上降低了。   

第四,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第五,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六,由于西欧国家的掠夺,导致亚非拉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   

第七,导致贩卖黑奴的兴起,致使非洲失去了至少一亿的精壮人口。   

第八,为人口的迁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民族的产生。如18世纪,美利坚民族的产生。   第九,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对外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积极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开阔了眼界,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一起,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范围,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互相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消极影响:欧洲国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殖民掠夺和侵略活动造成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落后。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

14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它的性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深化,也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阶段。

首先,从反封建方面说,资产阶级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进一步提出要求获得政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方面。   

其次,从反教会方面说,由于唯物论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把反教会提高到自然神论和无神论的高度,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为彻底,。   

再次,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上说,人文主义思想的重点转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原则方面来。由于启蒙运动具有政治思想革命运动的性质,因此启蒙运动的参加者不仅限于文学家。如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科学家牛顿,德国的美学家莱辛、海尔德尔,荷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德意志的康德等,均属启蒙思想家的行列。

从文艺的风格和方法上说,它的特征不在于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不在于刻画人物的性格,而在于具有更多的政论性,作家们都有意识地把他们自己的政治思想贯穿在文学作品之中。这些启蒙著作,成了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争夺政权的精神武器,是传播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百科全书”。

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1、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法国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启蒙运动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着封建统治。启蒙思想家们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4、启蒙思想家们的许多著作也逐渐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激励着那里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奋斗。

5、启蒙思想家们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15如何评价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及其意义

1520年马丁·路德连续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一系列文章,系统的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①“因信称义”(理论基础):

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来实现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主张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七项圣礼中只剩洗礼、圣餐两项。这样,曾经是人类救赎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会、教律,面对信仰的权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他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②《圣经》是人们信仰惟一的神圣权威:

马丁·路德认为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每个教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这是一种信仰自由的权利。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中介。这种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

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15208月,他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在信中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主张君权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他认为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的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他另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这些内容的实质是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宗教改革的意义:

对德意志:

1、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宗教改革运动最直接的结果是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新教派,且在欧洲大陆引起了广泛的宗教战争,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形成了有力冲击。

2、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如闵采尔起义。

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一系列举动,固然得到广泛拥护,但是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却是根据其不同的利益来支持宗教改革的。路德反对暴力,主张和平发展,消极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张,不包含社会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工场主、小贵族和部分诸侯的利益。虽然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要求。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闵采尔领导农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轮宗教改革。号召用暴力手段实现社会变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国”。15241526年,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全国大约有23的农民参加了斗争。

3、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宗教改革运动以后,变了两种教派, 长期斗争的结果是天主教在十七世纪的改革, 引入了人民主义的色彩而出现十八世纪法国的自由思想, 而基督教却在十八世纪没落而发动其自己的改革, 结果产生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资本主义,最终产生了现代的各种思想,包括社会主义。

4、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普鲁士等地的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同天主教诸侯抗衡。信奉新教、旧教的各诸侯国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经过长期战争,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从此,路德创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对欧洲: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16《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个成文法,颁布于公元前450年,它明确规定了罗马人在财产、人身安全、债务、婚姻、继承、赔偿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西方文化概观期末复习资料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