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时间:2018-01-12 01:30:57    下载该word文档

7* 藏戏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 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藏族的文化。

2、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 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课后方思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

5、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课后反思

和田的维吾尔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

2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这篇略读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文字、图片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民族饶有趣味的风俗,在教学过程中交流。为了让学生对维吾尔族有更多兴趣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比较了解的阿凡提故事讲起,并告诉学生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人智慧的化身。

2.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和田维吾尔族的,写了哪些特点,体会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3.在感悟和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表达方法,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五、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二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过程与方法

1)指导选材。

将你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想一想哪方面的民俗自己最感兴趣、积累的素材最丰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2)明确要求。

一要民俗特点突出,二要内容具体,三要语句通顺。

3)指导构思。

仔细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才能凸现所写民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
  回顾·拓展二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内容:一是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向长辈调查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二是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对话,理解对话的意思。然后要紧密地结合本组课文展开交流。第一个交流的内容即本组专题──民风民俗,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在交流时,还可借助一些图文资料,加深印象,领悟其文化内涵。第二个交流的内容是四篇课文的表达特点。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基础上,发现和梳理表达方法。在此次交流过程中,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运用。

教师要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佳作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

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两首古诗: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一首写元旦,一首写中秋节,两首诗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趣味语文

本次“趣味语文”编排的材料,是三种文体的变化,阅读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一首绝妙的小令,标点符号再作改动,又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而且文体变了,基本意思不变。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有趣之处在哪里,然后说说体会到什么,最后交流自己了解和搜集到的其他趣味语文的材料(或关于标点符号故事的材料),老师相机补充材料。如:

有一次足球比赛,是上海队和广东队对垒。比赛结果一出来,有一位记者便连夜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并且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上海队大败广东队得了冠军”。结果,有的读者说是上海队胜了,有的读者说是广东队胜了。你知道他们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吗?

9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强调整体感知课文。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2. 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大家互相交流。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7个生字。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言行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 导入激情:
  同学们,看着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一起学习第13课,(板题、读题)。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十六年前,看看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 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检查自学:
   1) 读生字,正音。
   2) 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简要地复述课文以及简介作品背景。)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是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事,请浏览一遍课文,找出相应的三部分。
     4. 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从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言行中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互学:你读了这些句子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5. 汇报交流情况:
  被捕前:
   (示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板:坚决地说
   (“轻易”看出李大钊的地位——当时他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重要”联系上下文——他要联系各成员开展革命地下党工作,为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还要经常处理大量的书籍与文件。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板:忠于革命)
   导读:李大钊这种坚守革命岗位的态度应该怎样读?(练读)
  被捕时:
   (示句)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板:不慌不忙
   (“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板:视死如归)
   导读:谁能把李大钊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读出来?
  被捕后:
   (示句)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板:瞅了瞅没说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板:坚贞不屈)为什么会这样呢?(联系上下文)
   导读:对,这就是他对革命事业坚决的信心,坚定的信念。你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试一试。
  5. 总结全文。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13课,主要抓住了李大钊的言行来体会他高尚的革命情操。
  2.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发散思维,进行思想教育)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文后,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知道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六课,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回答。(从李大钊的言行中,体会到他忠于革命,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2、把课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3、精读课文,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分小组讨论。
  5、汇报交流,老师进行点拨。(这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6、进一步深化:课文里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你能举些例子,并说说体会吗?
  7、课外延伸交流
    把你收集到的革命烈士、革命老前辈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8、总结全文。

9、课后反思


  11* 灯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提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作适当点拨引导,加深学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
     ① 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② 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⑴ 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⑵ 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⑶ 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作业与反思
  

为人民服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救、哀思、乱蓬蓬、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第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课文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表达方式。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研词析句,领悟语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能独立完成作业。
三、教学难点:
  对文体(论述文)的了解,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2、出有思考题的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主席在19449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信念: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二、学生自学字词。
   1、查字典,读准“鸿、鼎、铭、悼”的字音,掌握字义。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
    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层次。(带着思考题读课文)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用小黑板挂出来,因为没幻灯)
    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重於泰山
   2、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轻于鸿毛
   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五、作业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目的。
  同学们,上个课时我们预习了课文,初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的时代背景以及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们着重理解这篇讲话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写的,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论述的,以及我们应该向张思德学习些什么。
  二、整体入手,明确中心
   学生带着思考题自读全文
  1、本文围绕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来写的。一是《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的中心;二是“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阐述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
  三、分层详读,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一层
  (1)朗读第一层
  (2)学生思考:这一层中的第12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3)学生练习:用因果关系读第12句话。
  (4)学生思考: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
  (完全、彻底)
  (5)板书:(宗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3、讲读第二层: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
  (3)思考: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正、反两面的人物来理解:为人民利益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
  (4)小结:
    这一层中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重于泰山
  (5)板书(死的意义)
    轻于鸿毛
  3、讲读第三层
  (1)第一大组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用词素分解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
  (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别人批评;再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
  (5)板书(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4、讲读第四层
  (1)第二大组读课文
  (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
  (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
  (4)思考:第1层与234层是什么关系?(因果)
  (5)思考: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
  (6)利用学生对(5)的回答板书: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
  5、讲读第五层
  (1)第三大组读课文。
  (2)理解:“哀思、寄托”的意思。
  (3)思考: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
  (4)板书:(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2、写作特点:
  (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
  (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五、课堂练习。
  1、划去下列词语中错误的读音。
    困难(nàn nán) 还(huán hái) 要兴(xīng xìng)旺
  2、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精( )兵( )简( )政( )
   (2)死得其所( )
  3、填空。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先总述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分述,最后指出开追悼会的目的是。
  六、课后反思

10 一夜的工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2、深入解读教材,正确引导学生“解疑”。

3、抓住课文的难点进行教学。

4、把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方法结合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2、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学生虽然学过几篇歌颂总理的文章,但总的来说,要培养对总理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有些困难。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周总理生活俭朴的崇高品质。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3、了解总理生活的简朴,并能仿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课题《一夜的工作》,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二、熟悉课文
   1、自读课文5分钟,注意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了解你最想了解的东西。
   2、反馈:你了解了什么?
     顺带检查朗读情况。
  三、理解课文
   1、把最后两节读二遍,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联系?
   2、指导朗读最后两节(女同学,轻声的,男同学声音响亮地)
   3、带着“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句话,读读课文17节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
     提示:
     (1"我走进他的办公室。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说明因陋就简。
     (2"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说明陈设简单。
     (3"两杯热腾腾的热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分量。"说明生活简单。
   4、有感情的朗读。
   5、片断练写
     把这些组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为开头写一段话。

   6、交流。
   7、小结:通过朗读,我们学习了语言,通过练笔,运用了课文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这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方法。

8、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2、学习描写总理工作劳苦的句段,并仿写一段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
    提示:
    (1)从工作时间上看:"我今晚上……""……就听见公鸡哦哦地叫明了。"
    (2)从工作量上看:"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厚厚的一叠文件说:'我今天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3)从工作态度上看:"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在研读中区别三组词的意思和用法。
   2、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3、把这些句段组合起来,(可以增加一些词句,删掉一些词句)以“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劳苦”为开头写一段话。
   4、交流
   5、联系全文,想想“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6、作业:2.3.4.5
  二、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练习
   1、以同样的方法,描写一下教室,卧室,中队角……
   2"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是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俭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初步培养热爱和敬仰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了解周总理的其他动人事迹。
  教学过程:
  一、颂总理故事交流会
   1、请学生主动上台讲
   2、伙伴间交流
   3、网上查询更多
  二、课外阅读
    周总理,你在哪里?
  三、拓展练习
    本文的作者因为工作的原因,偶然间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感慨万千,想要对全世界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我们因为作者的一篇《一夜的工作》,真切的感受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我们还通过其他的途径知道了周总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你心中是否也有一份感慨?
    请以《我想说……》为题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激动和感慨。
  口语交际·习作三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2、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投影出示)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⑴老师修改了什么?
     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
    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⑴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
    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回顾·拓展三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 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2.鼓励学生就有关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会,体会到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组织近义词填空
   课外:朗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家庭情况。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作者“安徒生”
   2.简介作者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丑小鸭》等)
   3.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课文插图,这个坐在雪地里的小女孩就是大年夜还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大家根据图想象这个小女孩在干什么,这篇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都来关心这个小女孩的命运。
  二、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
   1.读“预习”,理解“预习”要求。
   2.边自学,边把每次擦燃火柴的起止位置画出来,注明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内容。
   3.检查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理清脉络。
   1.卖火柴的小女孩所看到的五次幻象,课文中从哪里到哪里?
   2.刚才我们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抓住了主要段落,请大家再想一想,其他部分与这个主要段落有什么内在联系?其他部分应该怎样分段呢?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想想你读了知道对小女孩有了哪些了解?
   2.指名说说
   3.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在课文中注明。(可怜的小女孩)
   4.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
    (1)这一段怎样写小女孩“可怜”?
    (2)小女孩的确可怜,主要是因为她家里很穷,书上是怎样写她的家的?
    (3)朗读体会。
   5.小女孩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一次擦火柴的内容
    默读思考: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2)理解“终于”
    (3)擦一根火柴为什么还要鼓足勇气呢?
    (4)“奇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5)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6)结果怎样?
      指导朗读。
   2.自学第二三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学指导: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经过可分为哪三个阶段?(擦————灭)这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哪三个内容?(现实——幻象——现实)以下几次擦火柴。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二三两次擦燃火柴的内容。
    (2)自学提示:第二三次擦火柴,她从火柴的亮光中分别又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3)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由读,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奶奶的?她看到的奶奶是什么样子的?
    (2)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3)学生读完师接着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问:她为什么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开头擦一根还要经过思想斗争,这时她毫不可惜地擦了一大把,想想这又是为什么?
    (4)指导朗读。
    (5)这里的“光明”和“快乐”指的是什么意思?“飞走了”指什么?为什么又说“她俩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呢?
    (6)表达朗读。读前指导:见到奶奶,小女孩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因为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人,这种高兴的心情集中在“奶奶!”这一感叹句上,所以这一句声音要响,音要上扬,带着惊喜。“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这些话表现出小女孩害怕火柴灭了,见不到奶奶的心情,所以要读得快些。她擦着一大把火柴后,得以看到奶奶,以及奶奶的“抱”“搂”,要读出美好的感受。至于最后一句关于“飞”的内容,要读出既快乐又带渺茫的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卖》的第一二部分,这两部分讲了些什么?
   2.小女孩后来怎样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出示: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理解两个“幸福”的意思。
   3.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学习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1.课文中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少美丽的东西”,作者知道不知道?
     那么作者是怎么写出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的呢?
   2.这篇课文是童话。童话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但具体情节往往是要根据想象虚构的。
     这篇童话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
   3.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生活经历,联系这篇文章想象一下: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们中间,你会怎样做?
  四、作业与反思
   

15 凡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快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线索。

2引导学生想象凡卡来做学徒,曾经有什么指望?然后采取自读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最后,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知道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2.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并受到思想教育。
三、教学难点
  体会插叙部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凡卡》是以人名命题 ,主要人物是凡卡。

  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二、检查预习。

要说出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体会到凡卡是个怎样的孩子?当时社会是个怎样得社会?

  (课文主要讲凡卡写信的事。凡卡是个孤儿,九岁去当学徒,学徒生活非常痛苦。当时社会非常不合理)

你还懂得了什么?

  (2)指名说说课文中那几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

  (3)把写信内容的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再认真读读课文,课文中除了写凡卡写信的内容外还写了什么。

  2、生按要求阅读思考,师辅导答疑。

  3、讨论交流。

  (1)课文除凡卡写信的内容,还写了什么?

  (还写了凡卡怎样写信,怎样寄信,写了凡卡写信的时候和寄信的以后想到的事情。)

  (2)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本文是按照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4、给每部分加小标题。

  四、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学后讨论。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汇报学习情况。

  (知道凡才九岁,是三个月前来鞋匠这儿当学徒的,他写信的时间是圣诞节的前夜,他是背者老板偷偷的写信的。)

凡卡偷偷地写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从“他担心的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可以看出,凡卡写信是提心吊胆的,生怕被老板发现。)

  2、练习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

  鞋匠、学徒、立柜、生了锈、圣诞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凡卡在给爷爷写信中写了那些内容?根据信的内容说说凡卡受了那些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学生边读边勾画、分组讨论。提示:可根据“他写到”、“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到”“凡卡接着写到”把信的内容分四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写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写凡卡受尽折磨;第三层写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写凡卡没指望了。

  2、重点学习第二层。

  (1)指名读第八小节。作者从那几方面写凡卡生活的艰苦难熬?

  (2)学生勾画、批注、准备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的

  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那皮带打;老板娘拿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 “从鱼尾上弄起”。

  挨饿:吃的“简直没有”菜、茶,“只有老板才大吃大喝”

  挨冻:,而且睡不好,他睡在过道里,小崽子一哭就只好摇哪个摇篮。

  (4)出示投影,结合课文表述。

  (5)小结: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劳动,遭受这么多的痛苦,怎么忍受得了呢?所以他写信恳求爷爷带他回家。

  从中体会倒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3、凡卡给爷爷写信时的心情怎样?是怎样变化的?

  (1)读作者叙述和信的内容部分。找出凡卡心情的语句。画“——”表示。

  (2)学生交流、引读文中句子教师点拨。

  (担心——抽噎——伤心——满意——希望)

  (3)出示投影,理解重点句子。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的内心活动。

  凡卡撇撇嘴,那脏手背揉揉眼睛。

  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旧带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穿,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讨论后交流汇报:

  从第一句中体会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从第二句中“只穿着长衫,跑到街上去。”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让爷爷早写接他回家,好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

  从第三句体会到信寄出后的轻松心情。

  4、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1)重点指导朗读凡卡写信时表达凡卡心情的句子。

  (2)指导读凡卡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去的句子。要读悲痛的语气、哀求的语气。

  三、学习凡卡联想部分。

  (1)指名读45小节。思考: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想起这些?

  联想起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冬夜景色。生:汇报。

  (2)凡卡又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联想到这些?

  凡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这段回忆充满欢乐的情趣。

  四、研讨本文表达特点。

  (1)学生讨论,准备交流。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部分。这两段回忆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文章细节描写也很突出,更加突出中心。

  (3)文章还有那些特点?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五、课后反思

16 《鲁滨孙漂流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阅读梗概,整体把握梗概内容,简单讲述一些梗概中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浏览精彩片段,交流精彩片段的精彩之处,以及自己对鲁滨孙的评价或读后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重点难点

在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五、课后反思

17* 《汤姆·索亚历险记》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过程与方法

1.本文是略读课文,可以先从题目入手,猜测小说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在学生阅读梗概,浏览精彩片段后,让学生简要说说小说的内容,并围绕“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等问题交流读书感受,感受小说的有趣。

3.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对比阅读,找一找精彩片段可能是梗概的哪一部分。并且通过猜测梗概中相关部分内容、抓住梗概中矛盾或不明之处,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二、学习重点:
   1、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2、探讨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汤姆·索亚的优秀品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学习难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的整合。
四、学习过程:

  一、引读。
   1、二十一世纪初,一部电影《哈利波特》风靡了整个世界,昼夜之间哈利波特成了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与英雄。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塑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青少年偶像英雄,那就是:汤姆·索亚。
   2、引出了我们的主人公汤姆·索亚,那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图书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对于马克·吐温,我们的同学通过网络资料已经了解了不少情况,我也找到了一些,还有图片,算是一点补充吧。我把这些资料做成了一个帖子发在了我们的教学论坛资源库中,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我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的同学可也没闲着,不少人给我的信箱中发来了他们所写的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我挑选了一篇,让他发在我们的资源库中,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原创梗概。
  二、导读。
   1、读书而有所感。看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作为同龄人,汤姆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制成电子文档,再以帖子的形式发送到我们的教研教学版里,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好帖我将会给他加精。
     其实在老师的心中,也有一个我自己的汤姆,我也把我的感受写了出来,放在我的电脑中的共享e 盘里,请大家通过网上邻居访问我的电脑,也来看看老师心中的汤姆。
   2、我们的心中都有了汤姆这个形象,那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也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观点以帖子的形式发送到我们的教学教研版。
  三、精读《当海盗去》。
   1、谈完了对汤姆的印象,我们的同学其实对书中的情节更感兴趣,因为情节是小说的生命线。在书中最能引起我们遐想的是哪一个情节呢?(《当海盗去》)
     那谁能立刻把这个片断的梗概写出来我们大家看看呢?还是以论坛帖的形式。
   2、在这个片断中,汤姆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她会是什么呢?你读出来了吗?能否在网上找一幅图片把这个抽象的心愿直观地表达出来呢?(帖子)
     海盗。汤姆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当“海盗”。
   3、提到海盗,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骷髅旗和铁钩船长。我也找到一个有关海盗的电影片断;《加勒比海盗》。我们来看看汤姆的海盗是不是就是这种?
     播放电影片断。
   4、很显然,汤姆的海盗不是这种杀人放火的强盗。那他想当海盗的本意又是什么呢?请将你的观点上传。
   5.如果生活中你遇到了汤姆的际遇,你将采取怎么样的行动呢?
  四、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过程与方法

1.请学生进行充分准备。准备得充分,是开展本次活动的关键所在。让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和身边的现实生活,积累有关自我保护的事件,对自我保护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组织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

3.交流过程中,尽量用事实说话,指导学生完整讲述已知的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2.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

  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提问。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

  5.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

  (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

  (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导语: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小型读书交流会,好不好?

  二、从四个方面交流:

   1.交流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可以说说读了什么名著,简介名著内容,交流读后感受,可以介绍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

    这个部分是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交流,一方面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好书推介。

   2.交流读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不同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外国名著的语言特点,对不同国家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3.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

   4.交流怎样做读书笔记。

     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说说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悟。

  三、背诵句子。

  四、交流自己阅读外国作品积累的值得记忆的句子。

  五、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飞鸟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 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玉米人: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郁,莽莽苍苍。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着几十户拉迪诺人其(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他们计划放火烧山,种植玉米,出售玉米。这完全违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当地印第安人认为,人是玉米做的,卖玉米就是出卖自己的子孙。围绕着种玉米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老人与海:故事讲到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他留下的唯一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中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故事接着说到他孤零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结果是那些鲨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

  趣味语文

  一、读几则小故事,想想趣在哪里?

  二、分别就三则小故事交流。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作家创作的严肃和认真)

    3.《文豪和蚊子》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18 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围绕题目质疑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

   2.板书“跨越百年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12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本文涉及到一些物理方面的专用词语,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适当讲解,如,放射性元素镭  物理学  人工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工业废渣  冶炼  溶解  沉淀  分析  酸碱  试管  量杯  诺贝尔奖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默读课文,解决课初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5.再读课文,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问题预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如“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交流资料,认识居里夫人

   1.学生交流搜集的居里夫人的资料。

   2.教师对居里夫人进行简单介绍和补充。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上节课同学们围绕着题目和课文内容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读课文来探讨这些问题,相信通过读书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更新的认识。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1.关于“美丽”的探讨

   同学们上节课提了许多有关美丽的问题,如“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怎样理解“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等等。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去感受这份美丽。

   ⑴默读全文,看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划出相关语句。

   ①居里夫人的外表美

   指声朗读相关语句,谈出对该句的体会和认识,在感悟的同时,结合看图,进行朗读指导。

   ②镭的颜色美

   想象当时的情景,尤其是在“幽暗的破木屋的映衬下”这点略带蓝色的荧光显得更美,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③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人格美。

   指导学生抓住全文有关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注意读悟结合,切忌空谈;教师要善于点拨、提升和概括。

   A、巨大贡献是美

   关注语句:

   “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使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中”

   “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里程碑。”

   “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B、勇于探索、忘我献身是美

   关注语句:

   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实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

    “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C、淡泊名利是美

   “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回归整体,提升认识

   1.回读全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照应问题;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2.总结收获,拓展阅读。

   再谈对“美丽”的理解,或说说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的启迪?

   读读课后“阅读连接”中的资料,课下读一读介绍居里夫人或其他科学家的书,做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

四、课后反思

19* 千年梦圆在今朝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中国以及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有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神州五号”、“神州六号”在人飞船发射的有关情景。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200310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2.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小结: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定目标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结合本单元学习重点和课文前的提示,自己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全班交流,确定本节课的共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

   2.小组合作,互检互评自学效果,深化提高。

   3.全班交流。    

  四、拓展读写,升华情感

    1.“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

    3.“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并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州五号”飞行成功仅仅三年,“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播放多媒体课件)同学们,请你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五、课后反思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三、细读课文,找出规律。

  1、这三个同学说的很对!这三个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现象啊!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三个故事,看看这三个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2、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在书做了圈画,有的还做了批注。很会学习。

  3、现在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四人小组交流)

  4、现在请同学说说交流后自己的认识。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5、大家讲的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间的相同点分析透彻些?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6、你真棒!课文读的很仔细,分析的也很有道理。书上有一段话和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 (第二自然段)

  7、齐读第二段

  8、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9、一起读这句话!

  10、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
  !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11、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一个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雷达、风车……
  12、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是什么呀?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13、这也是说课文中的那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阐述开头的观点。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四、课后反思

我最好的老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最好”

   1.默读课文,想一想:

     ① 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 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三、读议结合,深刻理解“最好”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权威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

   1.出示辩题,根据学生所选辩题和立场组成正反双方阵营。

   2.根据自己所选辩题查找资料积累事实材料为反驳对方做充分准备。

   3.翻阅自己的日记或调查同学、老师、家长,回顾自己的经历,并填写调查表。

  调查内容:感兴趣的人       感兴趣的事       感兴趣的景

       感兴趣的……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入辩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信鸽、狼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一个电话或网上一点,就能使“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克隆羊多莉出世,超级电脑战胜国际棋王,神五、神六顺利返回,哪一件不让世人惊叹。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么,科技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辩论的话题。

  二、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科技的发展利大”和“科技的发展弊大”确定正反方,认为“利大”的一方为正方,认为“弊大”的一方为反方,分为两组,并推选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三、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进行辩论。

  2.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

  3.师小结评价:双方能以简短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注意了礼貌用语,为我们的辩论开了个好头。下面就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自由辩论。

  4.双方互相提问质疑,自由辩论。

  ⑴正反双方运用大量事实做论据,互相发现中的漏洞做有力回击,双方辩友可随时补充。

  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科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那我们使科技步伐停滞不前行吗?

  ⑶双方进行辩论,拓展话题。

  5.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

  要求语言精炼,(有理有据)说理清楚。

  四、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双方辩论结束,主持人应该对整个辩论过程作出总结,吸收双方合理意见,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请老师点评。

  2.教师在主持人总结的基础上,做更全面的评价指导。

  3.评选“最佳辩论手

  4.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我们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你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如诗如画的童年里,你们每天都遨游在生活的海洋里,在感受着生活,体验着生活。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心动的生活场景,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印象深刻的人,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

  二、拓展思路

  1.翻阅自己近来写的日记、读书笔记,把自己最感兴趣、最满意的作品多读几遍;把心里特别想说的内容简要地记录。

  2.同学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概括板书(可能会有以下的情况)

  做过的──

  听到的──

  看到的──

  想到的──

  三、自由交流,引出要求

  1.小组讲述,老师引导学生先构思,有条理地讲述。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

  指名讲述。

  明确要求:大家要注意倾听,等他讲完后,你们可以有礼貌地举手,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对他在台上的讲述提出你的建议和意见。

  在学生评议的过程中引出习作要求:(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语句通顺,在习作中表达出真情实感。)

  写事:过程具体,融入感受

  写人:事例典型,有真情实感

  写景状物:抓住特点,融入真情

  四、指导习作。

  1.同学们,你们的讲述很精彩。现在,你们就用笔把它描述下来吧。在写之前,我们先读一下习作要求。

  2.指名读题,指导审题。

  3.学生自由写作,先写完的学生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同学那儿拜读他的大作,也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你的好朋友听。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学会写作文是一种能力,学会修改、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文也是一种能力,它将使你受益终身。这节课我们按内容进行交流评赏,共同分享你们心中那美好的回忆。

  2重温习作要求。

  二、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1.师生互评。

  (1)可以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积极争取帮助,也可以由同学们共同推荐佳作亮相。

  2.小组互评。

  按作文内容组建评赏小组,组内评赏,虚心学习他人的成功之处,真诚指出不足,并给予热情帮助。总结小组同学的意见,一人执笔,写出评语。 

  3.全班评议。

  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宣读,全班同学进行评议: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以及评价。

  4.自评修改。

  虚心听取、真情接纳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反复阅读,认真修改,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5.展示评改结果,增强成功体验。

  三、汇编作文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经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同学们的习作增色不少,出现了不少佳作。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部分作文,编一个属于自己的作文集。在前面写上编者的话,还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编写目录,并给自己的作文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

  四、教师总结

   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小组抽测,听写词语(四人一组,组长任选其中15个词语抽测组员,进行听写)。

  二、交流平台

   1.交流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①回顾本组的四篇课文及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②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学习收获。

    ①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六年来你在学习中走过的每一步,感受一定会很多,让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吧!

    ②读一读“交流平台”中的提示。

    ③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在组内交流。

    ④全班交流。

  三、日积月累

   1.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

   2.交流:

    ①你知道哪个成语的意思,说一说。

    ②你不懂哪个成语的意思,提出来。

   3.根据意思分类

     再读这些成语,你会发现其中有些成语的意思相近或反映了同一个内容,找找看。(例:第一行的四个成语都是关于“目标坚定、不懈努力”方面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关于团结协作方面的;“革故鼎新、标新立异”是关于创新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关于“掌握规律、化难为易”方面的等。)

   4.选择其中一两个成语练习说话。

   5.抄写背诵

  四、成语故事

   1.自由阅读成语故事《舍本逐末》,说一说这则成语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短文,交流读后受到的启示,说说“舍本逐末”的含义。

   3.同桌交换阅读搜集到的成语故事,说说成语的含义。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