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安全验证

安全验证

时间:2023-11-15 20:59:32    下载该word文档
“文学的反思与反思的文学”辅导本章要点概述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我们可以说整个20世纪末叶的文学都属于“反思文学”,无论寻根、先锋,还是新写实、新历史,都是具有哲学意义上反思思维特点的文学,是1980年代反思文学思潮的深入与变异。本章正是以“反思”为视角,把1980年代的反思文学思潮和1990年代个人的文学反思放在一起,作整体审视,以发现两者的异同及中国文学发展的线索。第一节“痛定思痛的文学反思”,首先介绍了反思文学思潮出现的原因:是伤痕文学的必然结果;出现的社会政治背景:整个社会都在反思,但由于社会领域直接的理论、思想反思遭到巨大的阻力,以形象、情感见长的文学,就成了反思的主角。因此可以说,1980年代反思文学思潮中出现的作品,担当更多的还是社会历史使命,而非文学使命,文学依然是政治、社会改革的工具。我们把这类作品称为“文学的反思”,其主要作者为右派作家和知青作家,代表作有王蒙的《蝴蝶》《杂色》等一系列作品、古华的《芙蓉镇》、冯骥才的《啊!、张贤亮的《绿化树》、张弦的《记忆》、戴厚英的《人啊,人!、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和《插队的故事》、陈村的《死》、老鬼的《血色黄昏》等。这些作家作品虽然也各有其特点,但总体上是一种集体化的反思,有模式化的倾向,反思的结果是接近的。其次,反思的哲学解释是:既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事件和经历的理解与描述,更进一步则是对自己思考的再思考。这也是1990年代反思文学的特点,即对于过去已经作过的反思,再作进一步反思,不再纠缠于“历史真实”,更追求“心理真实”,因此摆脱了集体化反思的思维模式,具有个人化倾向,更注重文学的表现力,坚守艺术立场。我们把这类作品称为“反思的文学”,其主要作者已不限于受过苦难的右派作
家和知青作家,代表作有余华的《一九八六》、残雪的《黄泥街》、铁凝的《玫瑰门》、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韩少功的《马桥辞典》、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方方的《乌泥潭年谱》、尤凤伟的《中国一九五七》等。第二节“历史的集体记忆”,着重描述1980年代反思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代表作。1描写以社会底层小人物为主角的“苦难故事”。这类作品理性“反思”色彩较淡薄,故事成为小说的中心,如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作家的反思主要通过离奇的故事情节来展开,这些苦难故事揭示了历史事实的某些真相。但这些故事又往往具有通俗小说模式化的特点,诸如善恶分明、因果报应之类,因而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但因文学观念陈旧和思想禁区的限制,不少作品的反思都是笼统的,有些更把苦难原因归结到少数道德败坏的反面人物身上,如《芙蓉镇》2主要是“右派”作家创作的,以知识分子和干部为主角的落难故事,体现了知识分子和干部在受难中依然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类作品是反思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最能表现反思文学的特点、成果及局限性。这类作品中主人公受难的过程,也是他反思的过程,更是作者的反思过程,作家与主人公常常有着某种对应性,如王蒙的《杂色》、张贤亮的《绿化树》等,人物身上常能看到作家的身影,因而也存在模式化倾向:①“落难→发配→拯救→归来”是这类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作家的反思主要落实在“拯救”或者“归来”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上,具有“公子落难,美人相救”的传统小说结构模式。②有的“相救”者直接被塑造成民间女性,如《绿化树》中的马樱花,有的被描绘成落后却充满诗意的民间环境或淳朴的劳动者,如《杂色》中的杂色老马、边疆牧场与牧民。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安全验证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