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电大2020年本科专业考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两份附答案(可编辑)

电大2020年本科专业考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两份附答案(可编辑)

时间:2020-04-22 17:50:17    下载该word文档

电大2020本科专业考试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两份附答案

电大2020本科专业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1、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2.认知: 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学年里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5.意识: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

6.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

9.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挖补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10.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1.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12.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13.三色论: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根据对立过程理论,随着系统的恢复,由一种反应引起的疲劳将产生对立颜色的后像,即一种刺激移开后视觉的持续。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1)描述和测量。

(2)解释和说明。

(3)预测和控制。

2.列举几种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意识的作用。

意识状态包括:

(1)睡眠与梦。(2)催眠。(3)白日梦和幻想。(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作用:

(1)意识对人所觉察的核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2)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

(3)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兑现时输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4)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他们的意识内容。

3.简述注意的特点及外部表现。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外部表现:(1)、产生适应性运动;(2)、无关动作停止;(3)、生理变化。

4.举例说明注意的种类及其特征。

(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不随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缺乏预定的目的,容易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单凭这种注意是不可能进行系统学习和艰苦工作的。所以只有把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才能发展注意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特征上,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既有自觉目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5.简述四种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6.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恒常性有哪些?

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但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常见的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7.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感觉通道的特性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人的兴趣和动机

8.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和凸凹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度。

三、论述题(每题8分,共24分)

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体心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三部分。

社会心理。人是社会的实体,又是社会的一名成员,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与其他的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由于这些关系存在,于是就会有许多团体的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另外,团体心理离不开个体心理,同时,团体对个体心理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个体心理也有社会心理。

2.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图形的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

(1)临近原则。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原则。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属性上相似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连续性原则。具有良好连续性的几条线段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人们倾向于将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形状。

(5)同域原则。处于同一地带或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是一个整体。

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都是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的。如垂直水平错觉、月亮错觉。知觉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就是导致错觉产生的客观原因。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2020年中央电大《心理学》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

情感: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气质:是依赖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迁移: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题的影响。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人格特征。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感到紧张的情绪状态。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技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通常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中体现。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

2、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级产物——人脑机能的活动形式。人的心理是在成熟、健全的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这是大脑的本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也为现代有关脑的研究所证实。脑是人类心理的物质基础,它是一块十分复杂而精致的物质,具有反映外界刺激,抑制智慧活动和复杂行为的高级机能。人脑的这种复杂的内在结构,决定了它的特殊机能,使其真正成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大脑所具有的心理机能,就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从谢切诺夫的反射概念到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系统学说,都表明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反射活动过程的结果

3、为什么说心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要反映?

答:(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

(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的制约作用;

(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印象。

4、注意有哪些功能

1)选择功能,这个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看见的事物的处理判断和认知选择,其他的事物在我们有认知清楚以前,一般会出现停止不选的现象。2)保持功能,当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一般都会保存对于这些事物的认知,然后再以后的过程中加以利用。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度的注意力的另外一种解释。

5、知觉的基本特征

答: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恒常性

4)知觉的理解性

6、论述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答:区别:(1)能力和知识属于不同的范畴;

(2)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

联系: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7、气质的作用

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了解人的气质对于教育工作、组织生产、培养人才等工作,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我们不能把一些气质类型评定为好的,而把另一些评定为坏的。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例如:胆汁质的人积极和生气勃勃等是优点,但有暴躁、任性、感情用事等缺点;多血质的人有灵活、亲切等优点,但有轻浮、情绪多变等缺点;粘液质的人有沉着、冷静、坚毅等优点,但有缺乏活力、冷淡等缺点;抑郁质的人有观察敏锐、情感细腻等优点,但有孤僻、耐力差等缺点。我们要认清自己气质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发扬积极面,克服消极面,在自觉的培养和锻炼中,使气质不断地改进。

其次,气质对智力发展的意义。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能力和智力发展的高低,具有任何一种气质的人,其智力都可以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据研究,俄国的四位著名作家就是四种气质的代表:普希金具有明显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具有多血质的特征,克雷洛夫属于粘液质,果戈里属于抑郁质。他们的气质类型不同,却都在文学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再次,气质对活动效率的影响。气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起决定作用,但有一定影响。气质不仅影响活动进行的性质,而且可能影响活动的效率。例如:要求作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对于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较为合适;反之,要求持久、细致的工作,对于粘液质、抑郁质的人较为合适。在一般的学习和劳动活动中,气质的各种特性之间可以起互相补偿的作用,因此对活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第四,气质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由于人们的气质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做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重视它。在教育工作中,严厉的批评对于胆汁质或多血质的学生,会促使他们遵守纪律、改正错误;但对于抑郁质的学生,就可能产生更加怯弱的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注意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其它如党、政、团组织的宣传教育工作,人员的选拔、调配,特殊工作的挑选,法院的审讯,商业上的买卖,婚姻恋爱等等,都要考虑气质类型的特点。

总之,气质是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特点,是人的稳定的特征之一,是构成个性品质的一个基础。人的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虽不起决定作用,但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气质是一个必须加以分析和考虑的构成人们各种个性品质的重要因素

8、谈谈家庭、学校职业在性格中的作用?

 答、 一、家庭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被认为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父母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家庭又是儿童的最初环境。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从出生到5,6岁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这个阶段的绝大多数儿童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的爱抚下成长。从教育的顺序上看,也是首先是家庭,然后才是学校的教育。

 二、学校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儿童的性格形成也起重要作用。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的场所。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学习、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发展智力,接受政治和品德教育,形成优良性格特征。英国思想家欧文(R。OWEN)说:“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学生在学校里形成了良好性格,就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反之,则会发生各种问题。人格适应不良最初是由于不良的的影响,然而学校在教育上的不得法也会造成学生适应不良。学生的适应不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国外,有些研究表明,约有22%的学生具有中等或严重的情绪缺陷。我国陈家麟和骆伯巍在1985年对10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表明,有16.53%的学生具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三、职业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劳动是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的要求对性格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人长期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社会要求他反复扮演某种角色,进行和自己职业相应的活动,从而相应地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例如,科学工作者实事求是,善于独立思考,一丝不苟;文艺工作者活泼开朗,富于想象,感情丰富;飞行员冷静、沉着、有高度责任感,等等。

 9谈谈主观因素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答:性格是在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但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的性格,它们必须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社会各种影响只有为个人理解和接受,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才能推动他去行动。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性格形成的作用。随着年龄增大而日益增强。个体已有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对接受社会影响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守纪委责任心等性格特征都接受与领会外部的社会要求,逐渐将这一要求转变为对自己的内部要求的过程。布特曼(BULTMANN)说: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性格的工程师。人是一个高度不断自我完善的调节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在塑着自己的性格。

10、性格的特征

答:完美型,能力型,活跃型,平稳型

11:影响遗忘的因素

答:一、时间因素

(二)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三)学习的程度

(四)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五)识记者的态度

12、迁移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答、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题的影响。例如,学会了骑摩托车再学开汽车就要容易些;学会了骑自行车反而影响学骑三轮车。这些现象都是迁移的表现。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正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例如,毛笔字写得好的学生,钢笔字往往也会写得不错。负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阻碍或干扰的影响。例如,学过汉语拼音的学生在初学英文时往往有一些困难。一般来说,知识经验越丰富,概括水平越高,新旧情境间共同因素越多,越易于将知识经验迁移到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中去,促使问题解决,产生正迁移;相反,知识经验片面、概括水平低或使用不当,会妨碍问题的解决或把问题解决的思路引向歧途,导致负迁移产生。

13、简述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区别:情绪是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在种系发生中,情绪发生早,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发生晚,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社会历史性;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短暂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联系:二者密切联系,都是对需要是否满足所产生的体验,是同一类型的心理活动。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13、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 马斯洛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层次。 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级的社会需要.构成了一个需要等级,在不同的情境下激励和引导着个体的行为。

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性动机。然而,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这些需要由低到高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4、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答: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它功能的心理特点.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功能.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否改变实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需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是这个关键却常因受事物固有功能观念的限制而不易突破。

15、说明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答: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研究表明,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心理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心理定势就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陆钦斯的"量杯实验"充分表明了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16、意志行为有哪些特征?

答:(1)明确自觉的目的性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17、论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也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18、结合实际,说明制约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答: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才逐渐形成的。

一、来自生理因素的影响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生物学的根源。遗传素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会因社会文化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感等性格特征的形成。第二,生理成熟的早晚也会影响性格的形成。一般地,早熟的学生爱社交,责任感强,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容易给人良好的印象;晚熟的学生往往凭借自我态度和感情行事,责任感较差,小太遵守校规,很少考虑社会准则。第三,某些神经系统的遗传特性也会影响特定性格的形成,这种影响表现为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缓作用。

二、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

    三、来自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影响,而且是在学生的生活、学习的集体中,通过各种活动进行的。

   首先是班集体的影响:学校的基本组织是班集体,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评价对学生都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优秀的班集体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还可以使学生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得以改变。日本心理学家岛真夫曾挑选出在班集体里地位较低的八名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并指导他们工作。一学期后,发现他们在学生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得自尊、有责任心,整个班级的风气也有所改变。

    其次是教师的性格、态度与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在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其影响更为显著。教师在学生中是很具有权威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其言传身教对学生性格特征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总之,学校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主要是通过学校的传统与校风,教师的性格、态度与行为,师生关系,学生所在班集体,同学之间的关系,学校组织的团队活动、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等渠道实现的。

四、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学生性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社会的风尚、大众传媒等得以实现,如电脑、电视、电影、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等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因特网传播的各种信息会对小学儿童性格形成产生正面和负面影响,而且其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引导、教育学生正确选择、利用网上信息,提高抵制不健康信息的能力。此外,报刊杂志、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或英雄榜样也会激起学生丰富情感和想象,引起效仿的意象,从而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自我教育是良好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调控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自己塑造自己的性格。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影响着性格的形成。儿童把自己从客观环境中区分出来是性格形成的开始。从此,就开始了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塑造自己的努力,当然,这种努力是在成人的指导、帮助下实现的。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种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力量越来越强。儿童的性格形成也就从被控者变为自我控制者,而且也就能产生一种“自我锻炼”的独特动机。因此,教育者要鼓励和指导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创造各种机会,加强他们自身性格的锻炼与修养。

19、结合实际,论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答:生物遗传因素

一般而言,人的心理因素是不能遗传的。不过,个人作为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个性是在遗传与环境密切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个性的发展乃是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的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一个人的体型、气质、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份等都受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

 体质方面的因素

青少年身体发育急剧变化,这对其心理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由于青春期的到来,其身体,生理状态会产生广泛的变异。生理上这种突然大幅度变化与心理发展出现不平衡,就会使青少年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如,有的孩子不能愉快地接纳性身份,男孩子女性化或女孩子成为“假小子”,这正是心理不健康的反映。

三、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家庭主要成员不全,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

四、.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遇到事情不会处理,精神紧张、焦虑却不会及时调节,都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五、社会因素。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无处不在。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20、试述人格障碍

答:人格障碍是指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缺陷的情况下人格明显偏离正常,一般在少年或更早发生,直至晚年始趋向缓和。但人格正常与异常间的尺度是相对的,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取其大多数的模式比较而言。因此人格正常与否,有很大的人为标准。所谓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缺陷的情况下的人格偏离是指在没有幻觉、妄想、智力低下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例如,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过分或畸形发展,就会变得过分理智,没有人情味,显得僵化、呆板。因此,人格障碍患者往往难以正确估价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及自身应当采取的行为方式,难以对周围环境作出恰当的反应;难以正确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常和周围的人发生冲突;对工作缺乏责任心,玩忽职守,甚至超越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做出违法或扰乱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