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张姓起源

张姓起源

时间:2012-11-13 08:06:36    下载该word文档

张姓起源

   2004-05-25 10:59:11      点击:279

张姓起源

  《新唐书载》:以职官为姓。出自姬氏,为黄帝后人。黄帝子少昊清阳氏第五子名挥,为弓正之官,主祀弧星,观弧星创制弓失。弓正官亦称弓长,后以官名二字合一,受上之赐,遂成张姓一支。张 Zhang 系承挥,望出清河郡、太原郡、襄阳郡等二十六处



  在我国古代,张姓一直是一个大姓,其历史悠久,族大支繁,恐怕很少有姓氏能与它相比。但就其来源而言,主要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

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最初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亦即清阳,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建都于今山西翼城西)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今河南新郑)。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间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据《三国志·魏志》所载,魏国大将、晋阳侯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大姓。出自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据有关资料所载,汉末三国时,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十六国时期由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中,就有许多羯族张姓,如张季即是;金有辽阳人张浩,本姓高,为东明王之后;元未有蒙古族将领伯颜帖木儿,英勇善战,后归明朝后,明 太祖便赐姓张氏;女真族人咎卜,任女真千户,以武勇善战著称,明成祖也赐他姓张。另外,女真族中的颜盏氏。赤盏氏等在此时也有改张氏的,等等。这些支族的改姓,使得张氏支派更加庞大,新的成员增加。



  在我国历史上,张、王、李、赵通常因其影响之大,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曾被称为我国四大姓氏,而张姓列为其首,可见张姓曾是我国的第一大姓氏。

张氏家族由闽人粤

   2004-05-25 10:54:55      点击:60

张氏家族由闽人粤

  张壮、张睦两支家族的迁徙史历时千余年,传数十代,时间跨度太大,虽可明大趋势,但疏于细节,这里我们再选取一个普通家族祖孙三代的行迹,再来分说张姓的迁徒。在南宋后期,福建上杭县有一户张姓人家,兄弟三人。他们是唐代张九龄的第十六世孙,也即是张壮的后裔。老大叫张化孙,字天衍,号起呜,进士出身,官至中宪大夫。他生于孝宗淳熙二年(1175)二月十二日未时,卒于咸淳三年(1267)五月二十九日申时,享年93岁。作为长兄,他留居老家,守着祖宗产业,死后葬于上杭县西洋山。老二叫张化龙,字天地,考中举人,做了文官,迁居泉州。老三叫张化凤。字岐样,从小习武,考中武魁,做武官,迁居福州。张化孙子孙众多,计有儿子18人,孙子六七十人。人丁兴旺,老家已容不下,儿孙辈们又像其叔父、叔祖一样,迁往别处、再辟新的家园。据台湾屏东县《清河百忍族谱》记载,张化孙的儿孙除留守老家的外,分别迁泉州、清流、晋江、永安、潮州、广州、惠安、漳州、福州、德化、镇平、嘉庆州、兴宁、大埔、丰顺、海丰、陆丰等地,仅三代就发展到闽、粤二省的20个州县,其迁徙速度之快和分布范围之广都是惊人的,它体现了张姓子孙的积极进取和开拓精神。留守上杭的张祥云这一支,到他的孙辈也开始迁往粤东大浦、嘉应各地。再后来又有漂洋过海迁台湾嘉义、屏东等县的。

清河是张姓祖居之地

   2004-05-25 10:53:23      点击:87

清河是张姓祖居之地

  张挥以尹城国的清阳为居住地。清阳以在清河以南而得名,汉代它属于清河郡、清河国。所以后世张氏谱书提到得姓郡望时,有讲尹城的,而更多的是讲清河郡,谱书的版心也注往标有"清河堂"字样,以示不忘先祖之地。



  清河郡始设于汉高祖刘邦,治所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县东南),辖地相当今河北清河全县及枣强、南官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方。东汉初改为清河国,移治甘陵(今临清东),建和二年(147)曾改名甘陵郡。三国复清河郡名。晋以后辖区缩小。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改名清河县)。唐清河郡属贝州,被定为张氏望郡,乙门。唐以后郡被废。但清河县一直保留,到宋代又并入清阳县。今清河县治所在葛仙庄。

  

  清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战国时介于齐赵两国之间。据《水经注》记载,它源起河南北部,流经今河北威县以下始称清河,东北流经清河县故城北、景县南,至东光西,则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隋代以后,东光以下被导浚为永济渠,东北以上则渐归湮废。现在的清河县已没有清河了。



  但在数千年前,情况就不是这样。当时整个华北平原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得多,降雨较多,清河的流量很大,并常常造成水灾。因此,大禹的父亲鲧曾到这里来治水。现在在县西南部还有当时的堤防遗迹,称为鲸堤,大堤村也是因此而得名的。



  当时的地形与现在差不多、属华北平原,海拔在一百米左右。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只有白虎冈等一些不高的土丘土冈。由于温湿气候的影响,当年的地貌则大不同于现在,这里雨水既多,草木亦极茂盛,有大型食草动物及食肉动物出没其间,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张姓先民手执强弓硬弩。如何在平原树丛中追捕虎、豹、豺、狼,在清河中捕鱼。洪水来了,他们率族撤到高处的土冈,水退之后,又到平原上过着聚族而居的渔猎生活。



  清河之水不知养育了多少代张氏子孙,直到周宣王时的张仲,还居住在这里。汉唐以来,这片土地上的张氏子孙更是生生不息,干粗,枝繁,叶茂,成为国家倚为柱石的巨族大姓。

  

  以清河为张姓的祖居之地和最早、最大的郡望,多见于张氏族谱和一般的谱学史籍。湘人何光岳先生经过考证,提出了河东东张城(今山西永济县东北)可能是张姓始居之地的新说,值得重视。

张姓先祖

   2004-05-25 10:51:00      点击:124

张姓先祖

  张姓先民自得姓祖张仰之后,一直到秦汉前这样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在以清河、张城为中心的古冀州大地上渔猎、农耕,用血与火,用矢与弓等默默地撰写着自己家族悲壮的发展史。据台湾张汉良等人重修的《张氏清河堂族谱"世系迁衍》记载,张氏的得姓祖张挥,字玉爵,号天禄。此谱以他为大始祖,张姓子孙瓜爬绵绵,代代可数,世系十分清楚。虽然从生活在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前五六十代先祖差不多都有字、号,尤其是有号这一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世系有明显伪托的成分,但我们还无足够的证据来全面推翻它,而且列入世系的很多人还可在现存古文献记载中找到,因此它仍不失为一份难得而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下面我们将根据上引世系和古文献资料,择要介绍一些张姓先民在数千年前的活动情况。



  始祖张挥传21世,历数百年,大概到商代初期,出了张高,字仲山,任御驾将军,后封为济国公。他生有张亮、张奉、张文、张进四子。这些仅见于世系而不见于古文献。

  

  再传30代至51世祖张仲,字忠嗣。他与尹吉甫共同辅佐周宣王中兴周王朝。生有张象、张宜二子。据史籍记载,张仲生活在周王朝实行共和行政的前后。当时周厉王因大行无道而被国人推翻,逃出王官,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职。共和元年(841)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14年之后,周厉王病死于最(今山西霍县),共和伯请太子姬靖即位,史称周宣王。周宣王依靠一批大臣,重振国势,征伐戎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历史上被称作宣王中兴



  张仲之后,张姓先民有很多人载入史籍。如《左传》在成公二年(589)记有手和臂肘被箭穿连,仍奋力推车,冲向敌阵的张侯。昭公二十一年(521)有怒杀华多僚的宋国大臣张匀。另外,还有张良的先祖张老、张耀、张骼、张抑朔等人。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403),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世卿升立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它标志着中国进入战国时代。这个时期,张姓先民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如魏国人张仪西走秦国,合纵连横,大展其才能。而楚国则有大臣张旄,曾出奇计让楚王将充当秦国使臣的张仪赶走。齐国有张丐,说服鲁国在齐楚战争中保持中立。但张姓先民主要还是以原晋国属地为其建功立业之所。在赵,张孟谈策反韩、魏,反击智伯,一举解晋阳之围。魏有张丑力谏,阻止张仪为秦国在魏国开展外交;张倚出使赵国,使赵国在秦魏交战中倾向魏国。韩有张去疾、张谴及张良的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等。



  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在那里也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张姓先民--张若。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6年派大将司马错率兵攻占四川,贬蜀王,派张若为蜀国守。上任伊始,他迁移秦民万家入川,实行农垦,发展生产。又与张仪一起共同经营成都,按照国都城咸阳之制建有里间、下仓、市肆、官舍、楼宇等。又设置锦官、盐铁官,发展官府手工业,为增强泰国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285年,泰国废除巴、蜀侯国封号,改设蜀郡治川。张若因功被任命为首任蜀郡郡守。

张姓来源

   2004-05-17 09:52:18      点击:145

    一、以职官为姓。出自姬姓,黄帝后裔。黄帝有子为官弓正。后被赐姓张,即因其职务而来,弓正,也名弓长,合二为一,即为张。



    二、以祖字为姓。

    三、其他姓改姓。如秦末贵族姬良,刺秦王未成,被通缉,改命张良。三国时,魏国名将张辽,本姓为聂,世居马邑,后为张姓大族.



    四、受赐姓张。三国时有龙佑那,诸葛亮赐姓张,世居云南,至唐时,龙佑那十六世孙名张乐进。

    五、元太祖成吉思汗后人,有因战乱避难于西北而改姓张。张姓望祖居地较多,如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等多地。

氏族人有谱把谱名留下.氏族人介绍自己源流!可提问!

信寄wq21wq21eq21@yahoo.com.cn张良远收

致力于张氏家谱资料的收集, 让寻根的张氏宗亲

得到要找的资料! 要各位宗亲的鼎力支持! 如果您

有相关的张氏族谱资料可以分享,请在资料栏中添

,谢谢服务于张氏宗亲者的鼎力帮助

一、张姓来源

来源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二、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三、郡望堂号



 

 【堂号】"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郡望】清河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四、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五、主要张姓人物 



 

 良:西汉谋臣。(?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

张衡 张陵 张仲景 张遂 张骞 张皇后 张熊 张之万 张之洞 张文虎 张树声 张树珊 张朝 张飞 张元 张中 张风 张为 张玉 张生 张仪 张让 张辽 张耒 张耳 张芝 张协 张成 张轨 张先 张伟 张华 张旭 张汤 张羽 张巡 张苍 张角 张宏 张良 张纲 张英 张岱 张邰 张炎 张宝 张经 张珏 张昭 张贵 张顺 张修 张俭 张禹 张俊 张宪 张祜 张说 张勇 张柔 张载 张栻 张馀 张浚 张宾 张读 张绣 张继 张埜 张梁 张谓 张琦 张萱 张敞 张鲁 张湛 张渥 张瑄 张路 张照 张溥 张碧 张翥 张熙 张璁 张澍 张潮 张燕 张翰 张穆 张鷟 张璪 张燮 张籍 张二奎 张九龄 张三丰 张三锯 张士诚 张山人 张广泗 张子和 张子信 张天锡 张元斡 张五牛 张凤翼 张玉书 张正见 张世杰 张可久 张石顽 张乐行 张尔岐 张议潮 张弘範 张邦昌 张廷玉 张乔栋 张全义 张名振 张问陶 张宇初 张守中 张守洼 张安世 张孝祥 张志和 张志聪 张丽华 张秀眉 张伯行 张伯端 张君房 张即之 张若虚 张择端 张叔夜 张果老 张国宾 张昌宗 张易之 张居正 张荫桓 张柬之 张须陀 张养浩 张洁古 张格尔 张留孙 张通古 张继先 张野塘 张维屏 张惠言 张遇贤 张景祁 张景岳 张释之 张舜民 张道陵 张裕钊 张瑞图 张献忠 张鹏翮 张煌言 张僧繇 张德刚 张九成 张百样 张芾 张喜 张煦 张曜 张日政 张文宣 张兆栋 张汝梅 张孝思 张声玠 张际亮 张英麟 张凯蒿 张禹爵 张联桂 张朝爵 张遂谋 张锦文 张凤翔 张庆慈 张佳梅 张麟祥 张颂贤 张祥河 张士钰 张友书 张印 张纨英 张应兰 张应昌 张启鹏 张纶英 张鸣珂 张岳龄 张金镛 张鸿基 张婉 张道 张源达 张欺英 张履 张襄 张曜孙 张 韬 张声介 张衡 张骞 张辰 张伋 张匀 张芝 张劭 张羽 张槎 张荐 张一炜 张一楠 张万和 张长溥 张之杰 张淮 张澡 张照 张邵 张英 张仁浃 张孔昭 张肃 张绎 张微 张衡 张天植 张中蕴 张世樑 张燧 张又新 张大维 张子忠 张灏 张宿 张夏 张钺 张铜 张笾 张楷 张一龙 张王熙 张隽 张悌 张鸣翰 张世儫 张次达 张昌衢 张邦枢 张荔卿 张斯冈 张辉祖 张嗣轩 张锡钟 张嘉锷 张源濬 张思得 张振升 张汝楫 张守约 张阳春 张应麟 张庆源 张汝开 张宏毅 张即之 张坦熊 张夜光 张得中 张超文 张僧繇 张存忠 张颂贤 张南英 张思诚 张熙宇 张煌言 张熙宇

                     中华张姓渊源简介  

 

    龙乡濮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亦是中华张姓先民的得姓地和祖居地。

    中华张姓始祖挥与帝颛顼同为黄帝之孙(另一说挥为黄帝之子)。黄帝正妃嫘祖生有二子:长子玄嚣,为挥之父;次子昌意,是帝颛顼之父。帝颛顼建都帝丘(今濮阳),故濮阳有“颛顼遗都”之称。挥自幼即随其父玄嚣生活在帝丘附近的古清河之畔,后辅佐颛顼,始制弓矢,功勋卓著,帝颛顼封其为弓正,亦称弓长,赐姓张。故挥为中华张姓始祖,帝丘(今濮阳)为张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

    姓氏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张姓是源于濮阳的中华大姓之一。张姓人口近一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历代名人辈出,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站重点记述了张姓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是为了开发古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濮阳张姓研究会

张姓文化http://www.zhangxingshizu.com/index.htm

http://www.prc.net.cn/prc2004/qita/dkxs/zhang/02/gdzx/001.htm

 山西张姓 张姓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统计,张姓位居第2位,总人数为2818765人。关于张姓起源,流行较广的是始祖挥公说。唐代林宝撰《无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少昊青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因姓张氏。”宋代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谱牒学家。他和苏洵创立的编写族谱的体例,被尊为“欧苏体例”。广为后世修谱所效法。挥公为张氏开宗立姓之始祖说,自宋代起伴随私修族谱的兴起和盛行,广泛流传开来。根据考古资料,最早的石箭镞是在山西朔州峙峪遗址和沁水下川遗址中发现的,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黄帝时代已普遍出现了石箭镞,因此,挥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弓矢,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挥为张氏开宗立姓之始祖也是可信的。

挥公的封地在何处?很多张氏族谱和方志都记载在太原府太原县尹城里.明嘉靖年间张宪、张阳辉主修的《张氏统宗世谱·本原纪》载:“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属之地.挥生昧,为玄冥师。昧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嘉之,封诸汾川,掌水旱厉疫之职,即山川之神也。世飨其祀,今太原县有庙存焉。”清乾隆《清河张氏宗谱·古今世表图》载:“挥、封国尹城,在山西太原府。”清嘉庆《张氏合修家谱·宗庙》载。“始赐姓张挥公,庙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尹城里。”清光绪《清河张氏宗谱·张氏古今通派分迁地舆图考》载:“山西通派,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昧公居之,在今太原府太原县”。光绪《旌阳张氏通修宗谱·本源宗支》载:“尹城派始祖挥公,所居之地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有庙存焉.”明万历《太原府志》卷八载:“台骀泽,一名晋泽,太原县南十里。晋水下流,汇而为泽……其傍有昌宁公庙,即台骀神也。”清道光《太原县志》卷三载;“汾水川祠即合骀神庙,在晋泽南王郭村。节度卢钧改今名。晋封昌宁公,宋封灵感元应公,赐额曰宣济庙,有掌禹锡所撰碑记。”今太原市南郊区王郭村确有台骀庙即张氏之祖庙存在。

因此,张氏始祖挥公受封于太原尹城里,这是明清两代许多主持修谱者和纂修方志者一致的看法。 张氏起源于太原府太原县尹城里,其后迁往全国各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就列举了许多太原张氏之衍派。诸如:“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是为江左张氏之始迁祖;韪的“六世孙隆,太常飨,复还河东,后徙洛阳”,是为洛阳张氏之始迁祖;“始兴张氏也出自晋司空毕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是为曲江张氏之始迁祖;“清河东武城张氏,本出汉留侯良裔孙司徒歆。歆弟协,字季期,卫尉,生魂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是为清河张氏之始迁祖,等等。正因为史籍中有很多源于太原张氏始迁祖的记载,所以明嘉靖时张宪、张阳辉主修《张氏统宗世谱》时,记载了直接和间接源于太原的衍派达118派之多。清光绪年间张廷辉等编修《清河张氏宗谱》时,记载源于太原迁往全国各地的衍派,竟达231派,较明嘉靖时增加了将近一倍。

当然,全国的张氏并非都起源于太原,但太原是张氏影响巨大而深远的起源地,则是毫无疑问的。

张氏进入云南(1   秦国派张若等攻取巴、蜀、黔中后,张若被任命为蜀守,他除和张仪规划成都的城市建设外,还组织陇西万户居民南迁。随后秦楚争战,楚派大将庄跤率兵二万攻秦,由巴蜀进入滇池。《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庄跤留王滇池,分侯支党,传教百年。"《史记·西南夷传》也说"滇王者,其众数万""皆同姓相扶"。这些移民中,想必有张姓先民,而且今云南洱海附近各张姓都有其祖自陇西南来的传说。

从文献记载来看,云南张姓始于三国时期,他们是白蛮的一支,其始祖为白子酋长龙佑那。据《南诏野史》说:"诸葛武侯封白子国龙佑那为酋长,赐姓张氏……至十世孙张乐进求,唐太宗已酉(贞观二十三年,619)封为大首领大将军"。樊绰的《云南志》在谈到唐代云南的族系时,使用了"乌蛮""白蛮"的字样,卷四有"弄栋蛮""青岭蛮"、卷五有"渠敛赵",都说是"白蛮苗裔",还有卷宗三说"张寻求,白蛮也"。白蛮族居住在洱海南面,张乐进求就是他们的大首领,或者说是部落联盟的盟主。与白蛮相对的是乌蛮,"六沼并乌蛮",洱海东西北三面居住的也是"乌蛮种类"。因此,当六沼中的南诏强大起来后,张乐进求的白蛮抵不住其进攻。据记载,张将自己女儿嫁给南沼王蒙氏想和亲。但似乎没有成功。因为后来张"逊国"于蒙,而蒙作为回报,将大王子罗波海改姓为张,叫做张朝凤。(夏正寅《哀牢夷雄列传》)南绍中兴二年(898)画卷题字有"都知云南国诏西二河侯前拜大首领将张乐进求"。可见张氏在南沼被封为侯爵,其家仍然显贵。而且自蜀汉隋唐至南沼,以及后来的大理等,无论是哪个中央或地方政权对洱海地区的统治都是实行比较松散的羁縻统治。因此张氏基本上仍是各自为政,统率白蛮。宋元以来实行世袭的土司制,于是就形成了文献记载中的"土司张氏"。云南土司张氏仍以白蛮为主体,融合发展,即成现在的白族张氏及部分彝族、哈尼族等张氏。

张氏进入云南(2   历史上,土司张氏在云南分布较广。兹据有关资料介绍如下:

  永昌张氏。起于南沼蒙氏时代,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南沼于永昌置会同府,徒张、王、李、赵、杨、周、高、段、何、苏、龚、尹十二姓于此,张氏当时即为十二姓之首,后世繁衍,其族日大。

  云南县张氏。为张乐进求的后裔,元代有张兴,其家世为品甸干户。洪武十七年(1384),明军进驻楚雄,张兴首倡率部归顺,并献战马,助攻石砦。因功授云南县土司主簿。明代云南县未设流官,全县由土司县亟杨氏、主簿张氏"分土而治"。主簿张氏驻土官村,离县城十里,自张兴起,世袭流传凡十二世。(道志《云南志钞·土司志上·云南府》)主簿张氏的辖地:东至舍旦、妙姑、六五、直一;泡江、八十里,与姚江接壤。南至凹奈、青米、苗河尾,100里,与赵州接壤。西至水目山、乾海子、茅草坝、20里,与赵州接壤。北至牧羊村、香里城、白庙村,5里,与云南县土县亟(杨氏)接壤。

  浪穹县张氏。据《土官底簿》记载,大理府邓川州民张成,在元代世为县境十二关土巡检,洪武十五年(1382)归附明政权,次年八月由总兵官委任其为士巡检。十七年(1384),政府正式实授。张成死,传子张护。

  太和县张氏。县境洱西驿土官驿丞由张氏世袭。始祖张鉴仕元,洪武十五年(1382)率众归附明朝,招谕人民复业,次年被总兵官授予在城释土官驿丞,十七年改授洱西驿,其职世袭,传八世。

  阿迷州张氏。溪处甸长官司土巡检世由张氏担任,传至张县,于明天顺八年(1464),改任东山口巡检司土巡检,张氏因此落业东山口簿(《土官底簿》)   镇南州张氏。州民张宗,元末任都万户府长官司长官。洪武十五年(1382)归顺明朝,十六(1383)年由总兵官委任为英武关巡检司土巡检,次年实授,准许世领其职,据《土官底簿》记载,在明代共传八世。

  腾冲州张氏。腾冲张氏世为大族,明代起世袭守御所副千户一职,其领地"远在极边",常常受到麓川宣慰司任发的侵扰。传至张铭手上,遂向朝廷请求设置腾冲州,建筑州城,以巩固其辖区的统治。宣德五年(1430)下令设州,隶属金齿军民指挥司,以张铭为首任土知州,难其世袭职位。

  盂哈释张氏。金齿人张保,明洪武年间任腾冲缅箐村总甲,建文三年(1401)设孟哈释,因百夫长保荐,始管释事。永乐十一年(1413),诏令张保为释亟,给予印信。张保传子文贵。后来孟哈释被裁撤,张氏遂留居其地,繁衍成族。

  宁善(今北胜县东)张氏。鹤庆军民府北胜州民张名,明初任永宁府把事,因懂土汉语言,于永乐三年(1405)被任命为"通事",随西平侯招谕西蕃刺次和等甸寨头目张首男、罕思八等,并随同赴北京朝见永乐皇帝。因功被委任为永善土巡检,世袭其职。

  猛丁寨张氏。据道光《云南志钞,土司志上》载,临安府猛丁寨(今元阳县老猛)历代都由张氏统领,明清之际传到张政手上,已不知为第几世,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张政率众则顷清朝,仍领土寨长之职,至道光年间已传六世,其世系为:

1 张政一②义登-⑦忠一④天德-⑤清一⑥元龙。

张姓根在濮阳   海内外22个张姓华人代表团百余名成员日前聚会河南省濮阳市,与海峡两岸历史学家共同研讨张姓华人的发源和迁徙史。研讨会上,专家和海内外张氏宗亲代表基本认同张姓华人根在濮阳。

     世界张姓人口逾亿,张姓因此有“天下第一大姓”之称。近年来兴起的寻根问祖热,在历史文化界引起了张姓华人祖根在何处的研究和争议,说法主要有河北清河、河南濮阳、山西太原或永济三种。

在濮阳市召开的研讨会上,河北清河张氏研究会代表提交了张姓华人根在河北清河的论文,但来自台湾和祖国大陆的著名历史学家——台湾大学教授张明正、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朱绍侯等均认为,张姓根在清河的说法缺乏说服力。因为这一说法最早见诸明代嘉靖年间张浚等蒲阳人纂修的《张氏统宗谱》,再上溯则没有能证明这种说法的文献古迹资料,黄帝及其子颛顼等都未在此活动,张挥也不大可能在这一地区生活。而濮阳不仅是古清河流经之地,又是颛顼(张挥之父)和帝喾活动的中心区域、夏王相建都之地和商先公相土的东都。同时,濮阳一带古时盛植桑树和绿竹,符合张挥发明弓箭和其部族善造弓箭的条件。这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考古发现的龙山文化、先商文化遗址中可以找到佐证。所以,张姓根在濮阳的说法更为可信。从郡望角度而言,河北清河张氏确曾是张氏中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一支。

 张,本为长、弓的联合,与弓、矢有关,无论是施弓射箭,还是设网捕捉禽兽,

它都表现出一种雄壮的军武之气。正因为“张”包含了如此气概,

所以古代的帝王就常常将一些武士猛将赐姓为张。

张姓家谱(1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诺不分卷

藏地美国

()张元果等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永恩堂刊本二册

河北·南皮张氏族谱

藏地河北大学

()张晚畴修

清道光三十年(1850)钞本一册

河北·南皮张氏西门家谱

藏地:河北大学

()张佩训修

清光绪九年(1883)木刻本一册

河北·南皮张氏族诺二卷

藏地:吉林大学

(民国)张新善等重修

1925年天津源泰印字馆铅印本二册

河北·南皮张氏四门第十八支家谱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吉林大学

(民国)张厚光等编辑

1938年北平铅印本一册

河北·献县垛庄张氏家谱二卷

藏地:吉林大学 日本美国

(民国)张濂修

1929年排印本一册

河北景县·张氏族诺不分卷

藏地:人民大学

()张殿甲修

清嘉庆二年(1797)刻本一册

河北景县·张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张荫江续修

清宣统三年(1911)序石印本一册

河北景县·景州枣林张氏族诺不分卷

藏地:美国

张鸿熙等修

1922年刊本四册

山西平定·张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人民大学 辽宁图书馆美国

()张文选等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山西平定·张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美国

()张学鲁等修

清咸丰七年(1857)刊本一册

山西五台·张氏家谱一卷

藏地:山西五台县五级村

(民国)张忠立纂

1933年写本

山西介休·宗阳张氏族谱四卷

藏地:美国

张清政等修

清嘉庆十八年(1813)活字本四册

山西介休·定阳张氏族谱四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河北大学 山西大学 辽宁大学

辽市图书馆日本美国

()张清谟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6)木刻本四册

内蒙古喀刺沁·三韩张氏世系谱不分卷

藏地:辽宁大连市图书馆

()张承恩修

清同治、光绪问写本

辽宁北镇·张氏家谱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闻书馆

()张朝口重修

清康熙十八年(1679)刻本一册

辽宁北镇·张氏家诺不分卷

藏地:复旦大学

()张任在增修

清嘉庆八年(1803)张溥重钞稿本

辽宁北镇·张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

()张博等修

清道光十四年(1834)写本一册

辽宁北镇·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张博撰

清咸丰间钞本

辽宁·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人民大学

()张安常续修

清道光七年(1872)序清钞本一册

辽宁辽阳·张氏家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

()张安常等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钞本一册

辽宁辽阳·张氏家诺不分卷

藏地美国

清道光三十年(1850)写本一册

吉林双阳·张氏家谱六卷附篇三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民国)张文房 张树棠修

1928年铅印本

上海·申-浦张氏宗诺六卷

藏地美国

(民国)张克昌等修

1928年上海九如堂活字本六册

上海·奉贤张氏家谱口口卷

藏地:上海奉贤县档案馆

清光绪三年(1877)刊本

上海·奉贤张氏家诺六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张忠裁等重修

1917年崇本堂印本二册

张氏宗谱

江苏省、常州市、北门外、新区、百丈乡、杏村大队张氏继续修谱联络组。因祖先要求百世勿替引之。所以打算在2002928日至2002108日开一会议(具体时间另定)。希望如下的派、支世系的子孙辈,在自愿的基础上踊跃兴修、搜集、采访世考。因张氏多显官,高文化、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企业家、老革命、名医、名师、人才多多。以免漏落支派,请知情者互相转告:

始祖:张廷献,号西崖,居京口起至2002年已29世。始迁祖,张讳勤,居杏村起至2002年已19世。

1 回信至网络邮箱。

邮箱地址:zszp21@hotmail.com

2 写信、电话、讲明情况。

联系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北门外新区百丈乡杏村大队(常州火车站下车乘18路公车到赛银桥下车或百丈镇下车即可)

联系人:张雪惠先生收

联系电话:0519—5861075   0519—5864339

始祖:

第一世  表,字廷献,号西崖。

宋朝,元丰五年壬戌,十八岁登黄裳榜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

宋朝,英宗,治平元年甲辰生(1064年生,1136年卒,寿73岁)葬,京口(现镇江市)黄山之麓。生四子:经、绍、纯仁、纪仁。

第五世 蕙,(张文敬长子),字德声,号秋亭,仕宋。为参和政事。

宋朝,嘉泰四年甲子生(1204年生,1277年卒,寿74岁)。生三子:鸾、凤、鸿。长子:鸾,迁居安徽省桐城县,需世考。次子;凤,迁居京口(现镇江)石桥湾南,需世考。三子:鸿,迁居京口(现镇江)石桥湾东,需世考。

第五世 芸(张文敬次子)字德培,号晓亭。累官至枢密院。生二子:梧,松。长子:梧,迁居金牛,需世考。次子:松,志坚。

第五世 莲,张志隆子,字道元。

宋朝,淳佑二年,壬寅生,1242年生。

元朝,大德七年,癸卯卒,1303年卒,寿62岁。生子一:桐,迁居高墅桥,需世考。

明朝,张莫盛,于安徽省桐城县,张文端,张文和父子宰相一门后系,子、孙需世考。

始迁祖 张讳勤,于常州百丈乡,杏村为第一世(在京口第十一世)第一世,(由京口迁居杏村)张讳勤。

明朝,天顺元年丁丑,1457年生。

明朝,嘉靖十年辛卯,1531年卒,寿75岁。

第十世,良元儿子为第十一世学说,字尚文,乳名提大,居大墩,需世考。

第十世,良葆:长子,为第十一世,学缉,字官宝,清朝乾隆五十一年生(1786年生),迁居广东,,需世考。

第十世,良葆:次子,为第十一世,学熙,字如南,清朝乾隆五十四年生(1789年生)。

    良葆:耀祖嗣子,字瑞生,居常郡,青果巷,乾隆二十一年生(1756年生)。

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至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计15年,失踪人员。

1 十二世,张文瑞(张叙德子),字才根,

道元二十六年九月生(1846年),咸丰十年庚申四月十二日(1860412日),14岁失踪。

2、十一世,张学海(张兴大长子),字洪宝,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七月十六日寅时生(1848年生),

咸丰十年庚申四月十二日(1860412日),12岁失踪。

3、十二世,张文康(张初复三子),字馀闰,

 道光四年甲申七月十八日亥时生(1824年生),

咸丰十年庚申四月十二日生(1860年四月十二日),36岁失踪。 

4、十三世,张由让(张闰宜次子),字馀宏,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八月十二日寅时生(1818年生),

同治二年癸亥三月(1863年),45岁失踪。

5、十二世,张文田(张现发长子),字阿忍,

道光十五年乙未十二月初一日酉时生(1835年),

咸丰十年庚申四月十二日(1860412日),25岁失踪。

6、十二世,张文安,(张阿大嗣子),字文琥,

道光十三年癸已十一月十六日卯时生(1833年生),

咸丰十年庚申四月十二日(1860412日),27岁失踪。

7、十二世,张文耀(张阿大嗣子),字惟耀,

道光十二年壬辰十月二十一日辰时生(1832年生),

同治二年癸亥十二月二十六日(18631226日),31岁失踪。

近代:

居,深圳,张汉祥,支世系。  居,河南,张阿冒子孙,支世系。

  居,上海,张志汝,支世系。 居,北京,张雪松。

居,南京,张志英,支世系。 居,南京,张庆斌,支世系。

居杭州,等等。

200298日健在的第十四世以上长者有96岁,80岁,第十四世最小者50多岁。

第十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第十三世  第十四世  第十五世

                                              

第十六世  第十七世  第十八世  第十九世  (已到第十九世)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张姓起源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