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兰溪市童氏历代进士、乡贡、举人名录汇编

兰溪市童氏历代进士、乡贡、举人名录汇编

时间:2018-12-15 15:42:48    下载该word文档

浙江省兰溪市童氏历代进士、乡贡、举人名录

童惠平(浙江兰溪)

科举制度包括文科举和武科举,文科举一般认为以隋炀帝大业二年(606)设立文科进士为开端,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最后一次考试,共沿袭了1298年;武进士科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清光绪二十七年废止,共相沿了1202年。据《兰溪市志》、《兰溪市教育志》、《兰溪市文化志》及各村《童氏宗谱》,我整理出兰溪市童氏历代进士、乡贡、举人名录如下:

1、历代进士名录(共19人,其中武进士1人)

姓名

字号

朝代

登科时间

官居

籍贯

今址

备注

字国宾 号清溪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吕蒙正榜进士及第

任殿中侍御史

家居纯孝乡椒石

女埠街道下童村人

字琅器 号焦崖

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中进士

任殿中侍制

纯孝乡椒石

女埠街道下童村人

谱载为至道年间(995-998)登进士,官签书刑科谏议

字珍之

元丰五年(1082)中壬戌科黄裳榜进士

任司徒转福建廉访使

纯孝乡椒石

女埠街道下童村人

童刚中

字伯应

绍兴二十七年(1157)中丁丑科王十朋榜进士

任至江西等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纯孝乡黄冈

女埠街道虹霓山村人

童时中

字伯庸

绍兴年间(1131-1162)进士

授儒林郎,福建转运司干办公事

纯孝乡黄冈

女埠街道虹霓山村人

童刚中之胞弟,应比他中进士要晚。

童尚文

字贯道

开禧年间(1205-1207)登进士

授迪功郎,任常山县主簿

纯孝乡黄冈

女埠街道虹霓山村人

字允让

绍定年间(1228-1233)中进士

由大理司直为江南西路安抚司干,官仕至府尹

纯孝乡黄冈

女埠街道虹霓山村人

童居易

字文礼

嘉定十年(1217)中丁丑科吴潜榜武进士

授任宣州知州

居石渠乡石渠,后迁香溪

香溪镇香溪人

绍定年间(1228-1233)为前军司马,从讨伐李有全有功,封东莞郡伯。

嘉定年间(1208-1224)进士

翰林院修撰,文林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后廷议遣使特诏谕安南国,钦加奉议大夫,佩黄金符复命,称天子意,晋中宪大夫,太常礼仪院(21)判官

纯孝乡黄冈

女埠街道虹霓山村人

字叔秀

嘉定年间(1208-1224)进士

授征仕(事)郎(22),翰林院编修,升讲书承德郎(23)

纯孝乡黄冈

女埠街道虹霓山村人

字圣美

绍定年间(1228-1233)登进士

授文林郎,任龙游知县

纯孝乡黄冈

女埠街道虹霓山村人

字世忠

绍定年间(1228-1233)登进士

仕至中宪大夫,苏州府尹

纯孝乡黄冈

女埠街道虹霓山村人

童时和

字民望

淳祐年间(1241-1252)进士

仕至昭文馆(24)大学士,荣禄大夫(25)

纯孝乡黄冈

女埠街道虹霓山村人

字良仲

至正二十年(1360)中庚子科魏元礼榜二甲第一名进士

授通州同知,河间(26)治中(27)

香溪人

香溪镇香溪人

复姓称章梓。石渠童居易后裔童克家无嗣,香溪赤塘章文炳是童克家的外甥,因舅父无子而继之,第十世孙童品呈请朝廷准予复姓章。元亡,还乡终养。

童存德

字居敬

正统十年(1445)登乙丑科商辂榜进士

授吏科(28)给事中(29)广西道监察御史,北直隶等府巡按,追封文林郎

香溪人

香溪镇香溪人

正统十四年(1449)与同邑龚全安、包佐良随驾征虏阵亡(30)

字勉和

成化十一年(1475)中己未科谢迁榜进士

历户、工二科给事中,转兴国州及平阳府同知,升青、袁二府州知府

香溪人

香溪镇香溪人

卒于官任

字廷瑞

弘治三年(1490)中庚戌科钱福榜进士

任刑部河南司主事(31),转员外郎,工部郎中(32)加江西副使(33)

香溪人

香溪镇香溪人

字廷式

弘治九年(1496)中丙辰科朱希周榜进士

历南京兵部武库司主事,升武选司员外郎(34)致仕。

香溪人

香溪镇香溪人

复姓章品。石渠童居易后裔童克家无嗣,香溪赤塘章文炳是童克家的外甥,因舅父无子而继之,第十世孙童品呈请朝廷准予复姓章。

字莘夫

弘治十二年(1499)中己未科伦文叙榜进士

历临淮、定远知县。

香溪人

香溪镇香溪人

字栗卿

正德三年(1508)登戊辰科吕楠榜进士

历江西道监察御史,调平阳府推官(35)

香溪人

香溪镇香溪人

2、历代乡贡名录(共2人)

姓名

字号

朝代

登科时间

官居

籍贯

今址

备注

绍定四年(1231)辛卯科举乡贡

仕至苏州知府

兰溪人

详址不明

字良仲

至正六年(1346)举乡贡,至正二十年(1360)登庚子科二甲第一名进士

授通州同知,河间治中

香溪人

香溪镇香溪人

复姓称章梓。石渠童居易后裔童克家无嗣,香溪赤塘章文炳是童克家的外甥,因舅父无子而继之,第十世孙童品呈请朝廷准予复姓章。元亡,还乡终养。

3、明清举人名录(共15人,其中武举人1人)

姓名

字号

朝代

登科时间

官居

籍贯

今址

备注

字光礼

永年十八年(1420)中庚子科举人

任资溪知县

纯孝乡人

女埠街道择基村人

童存正

字居正

宣德七年(1432)中壬子科举人

任蒙阴训导,升藩府教授(36)

香溪人

香溪镇香溪人

以子童柷至仕,封工部给事中

童存德

字居敬

正统六年(1441)中辛酉科举人,正统七年(1442)登壬戌科进士

授吏科给事中广西道监察御史,北直隶等府巡按,追封文林郎

香溪人

香溪镇香溪人

正统十四年(1449)与同邑龚全安、包佐良随驾征虏阵亡

字邦英

天顺三年(1459)中举人

授嘉定知县

香溪人

香溪镇香溪人

字勉和

成化四年(1468)中戊子科举人,成化十一年(1475)中己未科进士

历户、工二科给事中,转兴国州及平阳府同知,升青、袁二府州知府

香溪人

香溪镇香溪人

卒于官任

字廷瑞

成化十九年(1483)中癸卯科举人,弘治三年(1490)中庚戌科进士

任刑部河南司主事,转员外郎,工部郎中加江西副使。

香溪人

香溪镇香溪人

字廷式

成化二十二年(1486)中丙午科应天中式举人,弘治九年(1496)中丙辰科进士

历南京兵部武库司主事,升武选司员外郎致仕。

香溪人

香溪镇香溪人

复姓章品。石渠童居易后裔童克家无嗣,香溪赤塘章文炳是童克家的外甥,因舅父无子而继之,第十世孙童品呈请朝廷准予复姓章。

字莘夫

弘治八年(1495)中乙卯科应天中式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中己未科进士

历临淮、定远知县。

香溪人

香溪镇香溪人

字纯夫

弘治十七年(1504)中甲子科举人

任山东滨州知州

太平乡人

疑今孟湖乡井头童、山童、溪童一带人

字栗卿

正德二年(1507)中丁卯科陕西中式举人,正德三年(1508)登戊辰科进士

历江西道监察御史,调平阳府推官。

香溪人

香溪镇香溪人

字子祚

顺治十七年(1660)中庚子科举人

任职不详

香溪人

香溪镇香溪人

复姓章楷

童凤翎

字凤翥

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丙午科举人

任职不详

纯孝乡

女埠街道和黄店镇境内

童朝泰

嘉庆十二年(1807)年丁卯科乡试中武举人

授职不详

纯孝乡西童人

女埠街道西童村人

童绍文

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丙午科举人

任大挑县知县,分发河南

兰溪人

详址不明

童壁卿

又名耀奎字聚光

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科科考一等补增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岁试一等补,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取典史(37),分省录用。

废科举,兴办学校,从事教育。

甘溪乡人

黄店镇童家源村人

童调生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壬寅科举人

任职不明

女埠人

女埠街道择基村人

整理于2012年孟春,2014年仲春重理

注释:

殿中侍御史:官名。秦初设侍御史,汉时再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三国魏派御史二人居殿中,掌记录朝廷动静,纠弹百官朝仪,后乃以之为官名。

《旧唐书·职官三》:“殿中侍御史 六人。从七品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凡冬至、元正大朝会,则具服升殿。若郊祀、巡幸,则于卤簿中纠察非违,具服从于旌门,视文物有所亏阙,则纠之。凡两京城内,则分知左右巡,各察其所巡之内有不法之事。”《新唐书.张行成 传》:“召补殿中侍御史 ,纠劾严正。太宗以为能。”

西晋时置四人,东晋时置六人。南北朝沿置。隋时避隋文帝生父杨忠讳,改殿中侍御史为殿内侍御史。炀帝时省。

唐复置殿中侍御史,是御史台所属机构成员。掌纠察朝仪,兼知库藏出纳及宫门内事,及京畿纠察事宜,位从七品下,较侍御史(从六品下)低。台中食坐之南有横榻,名“南床”,为侍御史专席,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正八品下)均不得坐。侍御史称“台端 ”、“端公 ”,殿中称“副端”。

宋沿设殿中侍御史 ,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

唐宋两朝,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察院鼎三而立,分别由殿中侍御史、侍御史监察御史任职。殿院内置殿中侍御史九人,与监察御史同称为侍御。

元亦设此官,初沿宋制为正七品,后提高至四品。

明初尚置,洪武九年(1376)废。

侍制:即侍奉皇帝,管理公文。

签书:官名。宋代枢密使的副官,掌管办理军事文书事宜。本作签署,宋人因避英宗 ( 赵曙 )讳,改作签书。宋·高承《事物纪原·师保辅相·签枢》:又《宋朝会要》曰,太平兴国四年正月以石熙载为枢密直学士,签署枢密院事。签书之名,自此始也。治平中避英宗嫌名,改曰签书。·梁章钜《称谓录·军机处职官古称》:《宋史》枢密院又有此称,谓枢密使、知院事,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副使、签书为之贰。则枢密使及知院事犹今之军机大臣,而同知副使、签书犹今之军机章京也。

谏议:是监察的一种特殊职官,通常称为言官、谏官。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与司空、司马列为三公,但在宋时仅是户部下设的一办事官员。

廉访使:宋、元、明时期的一种官职。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廉,通

行中书省,中国元朝中统至元年间)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元代从至治(1321-1323年)到至正(1341-1369年)。元朝全国四级地方行政制中,首都所在的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部分地区)则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吐蕃宣政院管辖。行中书省在当时主要作为军事管理,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江西行中书省),为直属元朝中央政府一级行政区,简称江西江西省,在当时民间多简称为江西省、江西行省。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置江西等路行中书省,至元十五年(1278),江西行省并入福建行省至元十七年(1280),仍置省于龙兴府,而福建自为福建行省,省会治泉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福建行省并入江西等处行中书省。一年后,福建转入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统有十八路,后改为13路和2直隶州。

江西行中书省为元朝中国本部10行中书省(不含征东行省)之一,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江西大部、湖南部分,除雷州半岛外的广东全省及 福建小部,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13路和南丰铅山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 今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管辖。

平章政事:官名。宰相府置,分左右。金尚书省置,二员,从一品。元中书省、尚书省置,从一品,为丞相副贰,至顺元年(1330)定制四员。明初沿元制,设左右丞相及平章政事等官。洪武九年(1376),省平章政事。

在宋代官员兼职分行、守、摄为兼领低于本职的,元代以军事统帅兼领中书省宰相衔,而通常军事统帅为亲王或国王,比如征东等处即以高丽王中书省左丞相,向下兼任曰行,故曰“行中书省

另外,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即中央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设的全权机关,而与具有一定自治权力的地方政府有权力来源上的不同]

行中书省之下,元朝先后将宋代改为升为,部分的则改升为,与县平级(直隶州在外),实行)四级地方行政制。

儒林郎:文散官名。隋文帝 置,在八郎(即朝议郎、通议郎、朝请郎、朝散郎、给事郎、承奉郎、儒林郎、文林)中位第七。炀帝时罢。唐为文官第二十六阶,正九品上。宋正九品上。元丰改制用以代节度、观察掌书记,支使,防御判官、团练判官。后定为第三十二阶。金正七品下。元从六品。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

干办公事:宋官名。简称干办官。干办原作勾当,避高宗赵构名讳改。都督、制置使、总领、留守、安抚使、镇抚使、招讨使、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都大提举坑治、都大提举茶马、提举茶盐、主管殿前司公事、主管侍卫亲军马军司公事、主管侍卫亲军司公事等的属官。由长官委派处理有关事务。

迪功郎是古代官名,又称宣教郎,始于宋。

《宋史·职官志八》:迪功郎……为从九品。《明史·忠义传四·吴畅春》:﹝吴畅春﹞手刃数贼,被执不屈死。赠迪功郎、 安庆府经历。清·俞正燮《癸巳存稿·碧云岩题名跋》:﹝宋﹞诸州上中下县簿、尉,俱从九品迪功郎。亦省作迪功 ”。《宋史·职官志九》:《元丰寄禄格》以阶易官,自开府至迪功凡三十七阶。明·方孝孺《王处士墓志铭》:谷城之王,世以善闻,迪功肇台 ,寔蕃子孙。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在州之上改道为路,分宋朝全境为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广南东、广南西十五路。 在并没有行驶主权的幽云十六州地区,宋朝也默认了燕山府路云中府路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复升升州江宁府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

江南西路是中国宋朝(960-1279) 的一个地方行政区,首府在洪州(南昌市境内);后于宋朝灭亡后划入元朝的江西行省龙兴府路等。

北宋时期, 今天江西省大多数土地属于江南西路,江南西路置9州、4军、68县,今江西省东部婺源县等地隶属于江南东路徽州,饶州

府尹,官名。北宋曾于京都 开封 设置府尹,以文臣充,专掌府事,位在尚书 下、侍郎上,少尹二人佐之,然不常置。明代于应天、顺天,清代于顺天、奉天 设置府尹,其佐官称府丞 。始于汉代之京兆尹 。一般为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 。唐代之东都﹑西都﹑北都及州郡之升府者,皆置府尹。宋代开封之府尹不常置。明代之应天﹑顺天,清代之顺天﹑奉天,均置府尹。后亦用以泛称太守。

宣州,自秦初正式置县, 始名爰陵,汉初改称宛陵,隋代易名宣城,自古以来均为历代郡、州、府、行署和市驻地。1987年,国务院批准撤消宣城县,设立宣州市;2000年,撤市设区,更名为宣州区。

知州:中国古代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指该地厢军 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 长官,直隶州 知州地位与知府 平行,散州 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翰林院修撰:官名 。唐代史馆 有修撰,掌修国史的官臣 ,宋实录院有修撰官掌修实录,辽国史院与元、明、清翰林院 皆有修撰官,明、清通常授予一甲第一名进士。一般于殿试 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 )即授翰林院修撰。参阅《新唐书 .百官志二》﹑《清文献通考.职官七》。

国史院是编修当代历史的机关,始高于宋,其前身是汉代的著作东观,晋改称著作省,唐改称史馆,宋初于门下省置编修院,专掌修纂国史、实录等。后废编修院,归史馆,到元祐五年(1090)始以国史院为名,隶门下省,后改隶秘书省,非常设。辽、金时亦置国史院掌修国史,元代则以翰林院兼国史院,称翰林国史院。

翰林国史院,是元朝掌管草拟诏令、纂修国史、兼备皇帝咨询的中央机构。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先设翰林院,后立国史院。至元元年(1264)两者合并,建翰林学士院,秩正三品。至元四年改立翰林兼国史院。至元八年升从二品。至元二十年与集贤院合并为翰林国史集贤院。至元二十二年与集贤院分立,复为翰林国史院。大德九年(1305)升正二品。皇庆元年(1312)升从一品。元仁宗谕省臣说:人言御史台任重,朕谓国史院尤重;御史台是一时公论,国史院实万世公论。翰林国史院主要掌管纂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三项职责,设承旨6员,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各2员,属于富有待制、修撰、应奉翰林文字、编修官等。院内下设(蒙古)新字学士,负责用八思巴字起草或翻译诏敕。

安南国:越南古称,包括现广西一带。安南一词,最初作为地区政区名出现于中国载籍,是唐代初叶的事。

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中国,所以安南越南这两个国名均与中国官方有关。安南之名,最早见于唐调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河内)。安南国之名,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即见于记载;待到淳熙元年(1174年)初, 李朝国王李天祚遣使入贡,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次年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安南国之名自此始 。明朝 朱棣将安南国设为交趾布政使司,公元1407,明朝为恢复陈朝,出师越南,推翻了胡朝,并在越南交阯布政使司地图设交趾布政使司(永乐五年设立),对越南进行直接统治.永乐五年(1407)置交阯承宣布政使司,治交州府,辖交州府、 北江府、谅江府、 三江府、 建平府、 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清化府、镇蛮府、谅山府、 新平府、演州府、乂安府、 顺化府、太原直隶州、宣化直隶州、 嘉兴直隶州、归化直隶州、广威直隶州;永乐六年(1408)61, 明廷正式下诏书,安南更名为交趾布政使司”(行省),设布政司、 按察司 都指挥使司, 吕毅任都指挥使司的都指挥使(负责军务), 黄中为副。太原直隶州、宣化直隶州分别升为太原府、宣化府;九年末(1412) 宁化直隶州;十三年(1415)置升华府;降演州府为演州直隶州; 宣德二年(1427)废交阯布政司,仍为安南国。清各朝封为安南国王 嘉庆八年(1803年),清朝安南国越南国册封阮朝创立者 阮福映越南国王

为何国名叫越南?《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五三有一个简短的说明:先是,阮福映表请以南越二字锡封。上谕大学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广。考之前史,今广东、广西地亦在其内。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过交趾故地,何得遽称南越?该国先有越裳旧地,后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赐国号,著用越南二字,以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于《 时宪书》内,将安南改为越南 越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奉议大夫是文散官名,正五品官。金始置,正六品下,元升正五品,明为正五品初授之阶。清废。

华盖殿 、谨身殿、武英殿 文渊阁 东阁 、春坊的大学士、翰林学士 、庶子通政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卿、光禄少卿、太医院使、郎中钦天上林监正、寺中宗人经历、按察佥事府同知、长史、仪卫正、正千户宣慰佥事、宣抚同知。文官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武官初授武德将军 ,升授武节将军 。勋位,文官叫治少尹,武官叫骁骑尉

中宪大夫:文官名,宋、金、辽官阶。金始置,正五品中,元升正四品,宋、金、辽皆实施。明为正四品升授之阶,清正四品。

(21)太常礼仪院:元官署名。掌重大礼乐事宜、祭祀宗庙社稷、封赠谥号等事。中统 元年(1260),始置太常寺 ,后升为院,再改为寺。延祐 元年(1314),复改升院。有院使、同知 、佥院、同佥等官。属宫有奉礼部、协律部等。并辖太庙、郊祀、社稷、大乐四署。元尚有太喜宗禋院、崇福司、司禋监,所司与太常礼仪院同属前代太常寺范围。

金皇统三年(1143)置太常寺。从三品衙门。设卿、少卿、丞各1人。辖太庙、郊社、武成王庙、诸陵、园陵、大乐等署。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于中都(今北京) 立太常寺。至元二年(1265)由翰林兼摄。九年(1272),太常寺设置分立。 至大元年(1308),改名太常礼仪院。正二品衙门。四年(1311)复称太常寺。延佑元年(1314),再改太常礼仪院。设院使、同知、佥院、同佥、院判各2人。

(22)征仕(事)郎:文散官名。宋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三阶,正八品,相当于唐的征事郎。元丰改制用以代大理评事,为状元及第、宰相任子之初官,后定为第二十九阶。金正八品下。明升为正七品初授之阶。清废。

(23)承德郎:文散官名。金始置,正七品上。元正六品。明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清正六品概授承德郎。

(24)弘文馆,中国古代收藏、校理典籍的官署。最早在东汉有东观的设置。后有崇文馆、士林馆之名。唐、宋后改称弘文馆。与集贤书院史馆合称三馆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修文馆于门下省。武德九年(626)改为弘文馆。唐太宗时选天下文士虞世南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各以原官兼任弘文馆学士。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为避孝敬皇帝李弘之名,改名昭文馆,改弘文馆大学士为昭文馆大学士。景龙二年(708),置大学士四人,中书令李峤领修文馆大学士,开宰相领弘文馆大学士之先河。唐玄宗开元七年(719),恢复弘文馆旧名,置校书郎,又有校理等官。馆中藏书20余万卷。武则天时,以宰相兼馆主[1]。校书郎、校理官专习校理典籍。另设令史、楷书手、供进笔、典书、折书手、笔匠等若干人。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为开办《太平广记》等书,创立昭文馆、集贤院、史馆三馆书院,赐名崇文院,皆沿唐旧制之名。元、明朝建国之初,皆设有弘文馆,但不久即废。朝鲜王朝也设有弘文馆。

(25)荣禄大夫,官名。金代置银青荣禄大夫,为二品文散官元代改为一品。明代文武官从一品皆称荣禄大夫。清代初因之,后仅为文职从一品散官封阶。

(26)间:从西汉文帝至武帝400余年间,4次建河间 国,其间时国时郡。隋至唐属河间 郡或瀛州。五代时瀛州归契丹 辖。河间府,北宋 金朝 明朝 的一个 ,属于北平承宣布政使司。

宋大观二年(1108年)改瀛州 为河间府,元至元二年(1265)改府为路,属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改河间路为河间府,属新设之河南分省。二年三月癸丑(1369.420)河间府属北平行省。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2.1),属京师 。明末,河间府府治河间县(今河北省 河间市)领县十:河间 、献、阜城 肃宁 任丘 、交河、青、兴济、静海 、宁津;州二:景(领吴桥、东光、故城 三县)、沧(领庆云、南皮 盐山 三县)。 清末辖: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阜城 (今河北省阜城县)、肃宁 (今河北省肃宁县)、任丘 (今河北省任丘市)、交河 (今河北省泊头市交河镇)、宁津 (今山东省 宁津县)、吴桥 (今河北省吴桥县)、故城 (今河北省故城县故城镇)、东光 (今河北省东光县)、献县 (今河北省献县)共10县;景州(今河北省景县 1散州。1913年废。

(27)治中:官名。西汉元帝时始置,全称治中从事史,亦称治中从事,为州刺史的主要佐吏,位仅次于别驾。《续汉书·百官志》谓诸州的治中相当于司隶校尉的功曹。即主管州之选署及众事。魏、晋、南北朝州吏均有治中。《宋书·百官志》谓汉治中从事史主财谷簿书,晋、宋则主众曹文书事。各代治中所掌并不全同。隋改治中为司马。唐初仍称治中,高宗时再改为司马。元大都路都总管府及明、清京府,亦置治中,协理府事。

(28)吏科:官署名。明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明初属通政司,清属都察院。

《明史·职官志三》:吏科,凡吏部引选,则掌科同至御前请旨。外官领文凭,皆先赴科画字。内外官考察自陈后,则与各科具奏。拾遗纠其不职者。

(29)给事中:中国古代官职之一,秦时,给事中是附加的衔称,任何官职如将军列侯九卿,加上给事中之头衔,可出入宫庭,常侍皇帝左右。汉魏相沿。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吏部设给事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名给事中。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名东台舍人,咸亨元年(670年)再改回给事中。

洪武六年(1373年)设给事中十二员,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十二年改隶通政司;增员八十一人。洪武二十四年定制,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为正七品;左给事中、右给事中各一员,从七品。建文年间罢左、右给事中。永乐年间复置左、右给事中。掌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事务。

清朝沿袭明制。康熙五年(1666)改都给事中掌印给事中雍正元年(1723),六科改隶属于都察院。每科设二掌印给事中、二给事中,皆为满汉各一人,品秩提高为正五,辖下有笔帖式等辅佐官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六科之名,统称给事中。1910年代,清亡后,该官职废除。

给事中可直接面圣弹劾百官,是谓封驳。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同任漕、盐等差,台省合一。在重大国事与刑案会议则会同六部九卿、监察御史、詹事召开六部九卿詹科道会议议决,如同治年间何桂清案之辩论。

(30)随驾征虏阵亡:这里所指的历史事件是,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明史纪事本末》卷32《土木之变》)。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野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716日,英宗和王振[1][2]5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1日,明军进到大同。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于是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镇与亲兵乘车突围,不得出,被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以棰棰死。明50万大军,死伤过半。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之败。此一战役,明军死伤数十万,文武官员亦死伤五十余人。这次大败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31)主事,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在清朝,此官职配置于六部盛京五部理藩院太仆寺宗人府。主事品等正六品上层官员有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要从事文书典籍记载。例如宗人府之主事则为记载皇族成员生死及爵位变动的校注。主事通常为未获馆选进士或未获留馆庶吉士授予的官职,掣签分发各部院实习,称为学习主事或额外主事上学习行走。

1912年,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32)郎中: 官名,郎中员外级, 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郎中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已置。秦、汉时,属郎中令(汉武帝改光禄勋)。汉郎中秩为比二百石,为皇帝侍卫,管理车、骑、门户,有时亦从军出战。分车郎、骑郎、户郎、其长官也相应分车、骑、户三将。东汉时改归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管辖。时又有虎贲郎中,别受虎贲中郎将管辖。汉尚书郎从郎中中选择。晋、南北朝即称尚书曹司之长为郎中。后隋、唐至清末,各部诸司之长均称郎中。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33)副使:指节度使或三司(即盐铁﹑户部﹑度支)使等的副职。

(34)员外郎:中国古代职之一,原指设于正员、定员以外的官,为各司之次官(相当于副司长,郎中是正司长)。三国魏末设员外散骑常侍,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隋唐以后,直至明清,各部均设有员外郎,位次郎中。简称为员外隋朝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之次官(相当于副司长,郎中是正司长)。永徽六年,以蒋孝璋为尚药奉御,员外特置,仍同正员。自是员外官复有同正员者,其加同正员者,唯不给职田耳,其禄俸赐与正官同。单言员外者,则俸禄减正官之半(《通典职官典》)。在唐朝贞观时期之前,吏部考功员外郎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在唐开元年间后,因当时的皇帝李隆基觉得此官职过低,而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并一直延续下来。在清朝,此官职配置于朝廷地方之辅助部门,品等从五品

该官职一般为闲职,明朝之后常有商贾仕绅捐钱获得此官职。至此,员外成为富有地主的另一种称呼。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35)推官:唐代设置,最早是节度使观察使等官的属官,多掌理司法,不系京职,后期成为对法官的雅称。清末,改称推官为推事民国仍称法官推事。在英国司法体系,推事则是一种职权低于法官的司法官员。

唐朝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幕府均设有推官,地位仅次于判官、掌书记,并用以掌理刑狱司法。五代沿袭唐制。

宋代沿用推官一职,郡有推官,属于佐官,三司各部每部设推官一员,主管各案公事。京师开封府设左、右两厅,每厅有推官一员,分日轮流审判案件;临安府设节度推官、观察推官各一员;诸州幕职中亦有节度、观察推官。

金朝时推官始为地方正式职官,品秩为从六品或正七品。

元代各路总管府亦有推官,以掌理刑狱。

明朝为各府的佐贰官,属顺天府、应天府的推官为从六品,其它府的推官为正七品,掌理刑名、赞计典,处理民刑讼事。

清初沿时制,于各府设推官及挂衔推官。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年)废除挂职衔推官,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废除推官。

清德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大理院重设推官,又改称推事

其取意为:根据证据与事理,去推断推定”“事实,故简称推事

民国初年沿用推事一词,作为对法官的称呼;1989年,推事更名为法官

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非常著名能干的推官,如明万历十九年就曾发生过应天巡抚李涞 迫害苏州知府石昆玉 的冤案,被苏州府推官袁可立 弹劾丢官的故事,一时震动江南朝野。

唐朝、金、元时的推官相当于现在地方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明和清初还兼有审计局长的职能。宋时比较麻烦,隶属三司下六部的推官没法比较,大概只相当于办公室主任,就是那种高级的秘书人员;属开封、临安二府的推官也是相当于法院院长;属地方的推官有点幕僚的意思,多少有些挂职而没有多少实权的意味了。

(36)藩府又名潭王府,在旧长沙城正中,明太祖封第八子梓为潭王,英宗封第七子见浚为吉王,都在长沙,称为藩府。现在的后藩府坪,藩城堤、东牌楼、西牌楼等名称,都是缘出明藩府。

教授: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37)典史是中国古代官制,设于州县,为县令佐杂官

典史始设于元朝,原本职责是典文仪出纳两代均有设置典史,掌管缉捕、稽查狱囚,属于未入流(九品之下)的文职外官,但在县里的县丞主薄等职位裁并时,其职责由典史兼任。因此典史职务均由吏部铨选,皇帝签批任命,属于朝廷命官

洪武十三年,典史的月俸是月米三。清代典史年俸银3152分,养廉银80两。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