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第一节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第一节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时间:2011-09-03 10:46:37    下载该word文档

第七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一) 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二) 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思维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具有间接性。

因思维的间接性,人们超越了感知觉提供的信息,可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属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预测。

    

2. 概括性

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此即思维的概括性。

概括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性,扩大了认识的范围和深度。

概括性的水平反映着思维的水平,它也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

3. 思维与语言

思维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也正是凭借语言得以实现的。

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最本质的区别,人类思维的高度发展与人类语言的高度发展是分不开的。

(有关语言的研究将在下一章讲解)

二、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过程实现的,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相反相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比较

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比较。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从众多选择中找出一个,做出恰当的判断。

3.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

概括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前者指在感觉、知觉和表象水平上的概括,后者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

3、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3岁前的幼儿只能在动作中思考。

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2、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划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符合逻辑的结论。这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 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像等。

(创造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本章第四节还要具体阐述)

4、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这种思维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5、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分析思维也就是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

四、思维的脑机制

思维是整个脑的功能,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额叶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大脑半球左侧颞叶和顶-枕叶与思维也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大脑右半球在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 表象与想像

1、表象

(一)概念

表象是在物体并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形像。它是表征的一种形式。

(二)表象的特征﹕

表象的直观性。表象和感知觉一样具有形像的特征;但表象只是反映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的表面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像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表象的概括性。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多次被感知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因此它比知觉有更大的概括性。

(三)表象的种类

表象从其产生的感官通道来看﹐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触觉表象等。

根据表象的对象范围不同﹐可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表象﹐是个别表象。这两类表象是互相联系的﹐个别表象常可成为一般表象的核心。

有一种类似知觉的非常鲜明的表象称为遗觉象﹐多见于儿童。

从表象的直观性来看﹐它与感知相似﹔从它的概括性来看﹐它又与思维相似﹐因此可把表象看成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环节。有人甚至认为概念可以有一个代表性的个体的表象即原型来表征。

(四)表象研究的历史

17世纪英国哲学家J.洛克﹐等人认为表象是思考的元素。

19世纪末期﹐英国心理学家F.高尔顿﹐首先对表象进行了测量。他主要研究表象的性别﹑年龄等的个别差异。

20世纪初由于行为主义的反对﹐表象的研究开始停顿﹐直到60年代才重新兴起﹐并且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视觉表象上。认知心理学把表象看作是信息编码的一种主要形式。

(五)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2、想象

(一)概念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即通常所谓的形像思维。想象与思维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

想象力: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

(2)想象的分类

想象可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这些形像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再造出来的新形象。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或图样﹐而是人们以记忆表象作材料独立地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的表象。

原型启发在创造想象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就是原型。原型启发就是从其它事物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当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所创造的对象上时﹐意识处于十分清晰和敏锐的状态﹐整个思维活动很活跃﹐一经启示﹐就会很快抓住问题的关键﹐使问题立刻得到解决。

(3)想象的综合过程

黏合:是把客观事物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的形象。

夸张: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创造出新形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也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

第3节 概念和推理

1、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词” 的形式来表现。包括在每个概念下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共同的属性或特性。

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2)概念的种类

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合取概念是种根据同时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属性来下定义的概念。 析取概念是一种根据同时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性,或只呈现一种相关属性来下定义的概念。

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二、概念的结构理论

(一)语义层次网络模

(二)特征表说

特征表说认为,概念或概念的表征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

1)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即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有关属性;

2)关系与规则,即诸定义之间关系,即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

这两个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特征表。

从特征表说中概念规则在概念结构中非常重要。一个概念只有定义性特征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

特征表说认为,概念的形成过程应当包含两个过程,即特征学习(Feature Learning)和规则学习(Rule Learning)

概念的规则可分为肯定、合取、析取、条件等。合取、析取、条件和双重条件4个基本规则的难度依次增加

(3)原型说原型说认为,要领由两个因素构成:

(1)原型或最佳实例;

(2)范畴成员代表性的程度。

三、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概念形成是个人掌握概念的过程,又称概念掌握或概念学习。

心理学对概念形成的研究可分为两类:

①儿童的概念形成过程;

②成人的概念形成过程。

概念形成实验研究的基本观点:

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贮存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这些假设将被不断地考察,并按失败-更换,成功-继续的方式发展,最后形成某个概念。因此,概念形成的过程就是对多个假设进行考验的过程。

(4)人工概念形成的假说

假设是利用现在得到的和已存储的有关信息主动提出的。

假设可看作认识的单位,是解决概念形成问题行为的内部表征。这些可能的解决组成一个假设库。

策略:

在实验中,对任何一个刺激作出反应之前,被试必须从他的假设库中取出一个或几个假设,并依照其中一个作出反应,即对所应用的假设进行考验。按照成则继续败则转换的过程继续下去,直到获得正确的假设,即可形成概念。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假设考验有4种:

①同时性扫描:对所有的假设进行扫描验证

②继时性扫描:一次只扫描验证一个假设,假设考验失败后再更换假设。

③保守性聚焦:以包含概念的事例的全部属性为焦点进行假设、考验。

④博弈性聚集:以博弈的方式来改变关于属性的假设,以形成概念。

当被试以第一个概念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或特征作为假设时称为整体性策略。

假设考验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下一次检验时可以主动改变假设中所包含的一个特征,并对此进行考验。如果改变一个特征后的判定仍然是正确的,那么所改变的这个特征就不是概念的有关特征;如果改变一个特征后的判定是错的,那么所改变的这个特征就是概念的有关特征了。如此继续,这称作保守性聚焦。

另一种情况是一次改变几个特征,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冒险性,但可较快地完成任务,称作赌博性聚焦。

与整体策略相对的是扫描策略,它不是以第一个概念实例所包含的全部特征,而是以其一部分特征来构成假设,因而可以形成很多这种类型的假设。

如果一次只考验一个假设,这称作继时性扫描;如果一次考验多个假设,这称作同时性扫描。

聚焦策略优于扫描策略,因为应用聚焦策略可以通过反馈得到确定的信息,而扫描策略则不能,并且扫描策略给记忆带来很大负担,同时又使概念形成过程变得十分缓慢。

总起来看,由于策略的运用,概念形成过程就带有明显的智力色彩,体现出人的思维活动的主动性。

4、推理

(一)推理的一般概念

      推理是从已知的或假设的事实中引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推理常带有问题解决的特点。

推理是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 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概念形成过程研究的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结果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有很大的不一致性。演绎推理的结论是从前提推出来的,即从一般的规则推导出来的,其结论应该是一致的,在本质上它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

(二)三段论推理的形式

三段论(Syllogism)是演绎推理的一个重要形式。它通常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

1)气氛效应理论 2)换位(Conversion)理论 3)心理模型(Mental Mode)理论

(3)线性推理

线性推理也叫线性三段论,是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进行线性推理时,人们是怎样表征前提从而进行认知操作的呢?有人提出是以表象的形式建构起一个垂直的空间序列,再按照建构起来的心理位置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也有人认为转换推理过程是用命题的方式来表征三段论的前提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斯腾伯格(Sternberg1980)将上述两种理论结合,提出了语言一表象整合模型。人们在线性推理时,首先对前提中的信息以命题的方式进行表征,继而将表征的命题建构成一种心理表象上的空间序列。依据这种命题的空间序列进行认知加工,从而推论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第8章 语言

第1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

1、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语言是什么

1.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材料和具有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2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的特性

创造性: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

结构性:语言受到一定规则的约束,只有符合一定规则的语言,才是人们在交际时可以接受的语言

意义性: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这种意义性使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交流

指代性:语言是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的

社会性与个体性: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的工具,具有社会性;语言同时又是一种个体的行为,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分不开

二、语言的结构

语言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

语言的基础结构是语法。语法涉及三个主要成分。音位学、词法和句法。

1.音位(音素,phoneme):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学(phonology),研究一种语言的音位和音位系统的学科。言语指人类日常的言语行为(speech act)的话,则“语言”是指一社群赖以沟通的语言系统或结构。音位学研究对象的“语音”,是对某一语言社群而言具有区别意义的声音。这意义的声音一般可称为“音位”。

2.语素(morpheme):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组词的基本结构单位。控制词汇和句子意义的规则则是词法。

3.(word):是一种音义结合的定型结构,是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造句单位

4.句子(sentence):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单词和短语组合成句子的规则则是句法。

3、语言的种类

(一)对话语言: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交流时的语言活动。

特点是:

(1)情境性 2)简略性 3)直接性

(二)独白语言: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

特点是:

1)说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

2)是一种开展性的活动

3)有准备的、有计划的活动

(三)书面语言

是指以字和义结合而成,以写和读为传播方式的语言,是口头语言的文字符号形式。特点是:

1)随意性

2)开展性

3)计划性

(四)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内部语言是不直接与别人交际的,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

特点是:

1)隐蔽性

2)简略性

四、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

(一)语言表征

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主要是表象表征和语义表征。

语言具有不同的层次,语言的表征也具有层次性。

表征层次——词语的、句子的、课文的

心理词典(mental lexicon)的表征是结构式的和分布式的。(Gust&Carpenter1987)把心理词典定义为:心理词典就是词的意义在人的心理中的表征。

心理词典(mental lexicon)是人脑中词汇的动态组织,是字词的意义在人心理中的表征,它由许多词条组成,这种组织和特征包括词的词义、词的形态、词的语音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彼此联系。

心理词典是人类语言能力的中枢,它由一个巨大的复杂的关于心智表示、关联和加工的网络组成

(二)语言加工

就是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这种加工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材料的输入开始的,然后将输入的材料输送到大脑的语言区,在这些区域得到加工,最后经过提取过程,人们或者理解了输入材料的含义,或者产生语言、表达思想。

根据语言加工中注意资源参与的程度,语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加工和受控制加工。

根据语言加工时各种成分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语言的加工分为模块化加工和交互作用式加工。

第2节 语言的生理机制

一、语言的发音机制

(1)发音器官

2、语言的中枢机制及语言障碍

布洛卡区——言语的生成 左额叶,靠近侧裂 运动性失语症,表达性失语症 言语的 理解,理解能力相对保留,但是言语的生成不流畅

威尔尼克区--分辨语音、形成语义 左颞上回后方,颞-顶交界 接受型失语症,听觉失语症 听觉器官正常,但不能分辨语音;或是能分辨音素,但是对意义的认知受损

角回--(言语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的联合) 威尔尼克区上方,顶枕交界 视觉性失语症 口语无障碍,阅读障碍:看懂字形,不理解意义

第三节 语言理解

1、语音知觉

(一)语音的物理性质

音调 音强 音长 音色

(2)影响语音知觉的各种因素

语音类似性 语音强度 噪音掩蔽 频域掩蔽 时域掩蔽 语境

句法、语义的作用:符合句法的、有语义的句子有有助于语音的识别。

2、词汇理解

3、句子理解

(一)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

1.句子的类型 2.词序 3.语境 4.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四、课文理解

(一)推理

推理可以在课文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信息,或者在课文的不同成分间建立联系,因此在课文理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语境

语境能使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当前话语的信息很好的整合在一起,促进对课文的理解,语境既包括文字形式,也包括图画等其他形式。

(3)图式作用

第4节 语言的产生

1、语言产生的性质

语言的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或写出来,他包括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

2、语言产生的单位

语言产生的单位主要有:

音素 音节 语素 短语 句子

3、语言产生的阶段

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

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

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第九章 动机

第一节 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不能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外部行为间接推断。动机要有目标,目标转化为内在动力,指明个体行为的方向。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为活动状态,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

消除饥饿——寻找食物

摆脱孤独——结交朋友

2、指向功能

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学习动机——图书馆和教室学习

成就动机——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维持功能表现在行为的坚持性方面。

遇到困难——坚持而不放弃

动机的调整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更接近目标。

努力学习——成绩不高——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动机与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表现:生理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

需要起源:由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通常来自内部或外部环境。

需要总是指向客体或事件,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

2、需要的特性

1.对象 2.紧张性 3.层次性 4、多样性 5、个体性和社会性

3、需要的种类

1)按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文化需要

自然需要(生物需要):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等。

反映了人类的生物自然方面的要求。

社会文化需要:劳动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

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

2)按需要指向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为满足;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有紧密的联系。

(二)需要的结构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等级,如图所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三)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的对象,从而产生了动机。

——找凉爽 饿——找食物 孤独——找朋友

3、动机与行为效率

(一)动机与行为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

不同人:同种动机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不同种动机可能产生相同的行为。

同一个人:行为的动机可能多种多样,有些占主导地位,叫做主导动机,有些占从属地位,叫做从属动机。

(二)动机与行为效果

通常情况下,良好动机产生良好的效果,不良动机产生不良的效果。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行为的效果与动机往往并不一致,还受到其他因素,如能力,机遇等因素影响。

(三)动机与工作效率

1.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关系。

2.每种活动都有最佳动机水平,但是相对于不同个体,各种活动的最佳动机水平不同。

四、动机与价值观

(一)动机与价值观

价值观:主体就客观事物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它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第2节 动机的理论

一、本能理论(instinct theory

本能理论一度在动机心理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二、驱力理论(drive theory

1.观点: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

2. 也被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障碍。

3.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4.驱力论的主要代表者有Hull1884-1952)提出的驱力减少理论:

P=D×H

三、唤醒理论

Hebb1949)和Berlyne1960)等提出。

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保持着生理激活的最佳水平。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

唤醒理论提出了三个原理:

人们偏好最佳唤醒水平

简化原理

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四、诱因理论

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Hull接受了诱因的变量,将其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修改了自己的公式:

P=D×H×K

五、动机的认知理论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

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3.自我决定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Deci&Ryan 1985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该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在的动机。

自我决定是人类的一种选择能力,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是自我决定,而不是其他。

“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它还是个体的一种需要。人们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便形成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应”

1. 内部动机的类型

  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

2. 外部动机的类型

  外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separable outcome)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

3. 无动机

无动机是最缺少自我决定的动机类型。它的特点是个体认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懂的正常进行

4.自我功效理论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个人的成败经验 替代性经验 言语说服 情绪和生理状态

5.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评价成功的标准:

1)任务标准

2)自我标准

3)他人标准

成就目标理论将目标分为两种类型:

1)掌握目标

2)成绩目标

第3节 动机的种类

1、动机的一般分类

(一)生理性的动机和社会性的动机

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力,是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如有关母性动机的研究。

社会性动机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如工作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成长动机等。

(二)原始动机与习得动机

原始动机是与生俱来的动机,它们是以人的本能需要为基础的,如饥、渴、母性、性欲、儿童的好奇等。

习得动机是指后天获得的各种动机,即经过学习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动机,如:恐惧、赞许、交往等。

(3)有意识的动机无意识的动机

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划分为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动机是什么,也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是处于意识水平的动机。但是,在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来的儿童身上,在成人身上,也有无意识或者没有清楚认识到的动机。

(4)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2、生理性动机

(1)饥饿 (二)渴 (三)性

3、社会性动机

(一)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兴趣分为直接兴趣——间接兴趣;或个体兴趣——情境兴趣。

兴趣有(1)广度(2)中心和(3)效能三负面的品质。

(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The need ofAch)是一种高层次的成就需要,是人们希望从事地它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优异成绩的,并能超越他人的动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是当代研究动机的权威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人的多种需要,他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

 1 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2 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3 亲和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3)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管理者行为动机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人们所具有的某种支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在权力动机的支配下,人们表现出更多的主动进取精神以及成为某一团体领导者的愿望。

从个体行为的目标上看,权力动机可以划分为个人化权力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

(4)交往动机

人们保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的原因:

1.合作 2.情谊 3.归属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第一节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