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尹少淳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尹少淳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时间:2020-11-14 16:15:51    下载该word文档

尹少淳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篇一:美术暑期全员培训反思--江南

  XX-XX学年暑假美术教师全员培训反思

  我参加了XX-XX学年江北区暑假美术教师全员培训学习。这次学习使我在思想上、业务理论上、工作实践上都获益匪浅。通过培训学习,让我在专业理论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提高,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核心素养的发展取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转变思想、更新理念

  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活动中,教育思想直接促进或制约着我们教学方法的选定和设计,同时决定着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往往我们考虑到的只是“我该如何教”,而忽视了“孩子如何去学”的问题。其实作为小学教师,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己去探究学习。有人说过:开展好一次活动,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更是一个心灵交汇的心理场。如果教师在活动中的表现只是平平淡淡,没有激情,那么孩子的情绪也不会特别高涨。因此我觉得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饱含热情地激发孩子的情感,循循善诱,培养孩子终生学习的能力,若干年后,孩子都能自主努力地学习,就达到了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二、自我反思,促进成长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航者”,提升自己对核心素养的认知取向,是参加本次培训活动的初衷。而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下,教师只有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内化为自我的教学行为。因此,在丰富多彩的内容学习之后,我进行了有效地自我反思,主要是尹少淳教授的“核心素养取向的美术课程”的报告,对我的触动最大。美术学科提出了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通过自我思考、审视、反省、判断、分析、概括、总结,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在反思中不断的有效的提高和成长,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做到有兴趣的自学,有主题的自学、有主见的自学,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

  三、终身学习,提升素质

  新时代、新知识、新理念都要求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习不仅仅只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在此次美术教师全员培训中,我们的收获是丰硕的:我们进一步把握了课程改革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学本教育的精髓。教师要成为引领者,成为后台操作者,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学生主动地学。我们观摩了名师教学,关注了有效课堂,提高了教学实践水平。通过魏老师知道的篆刻实践练习,毛峰书法大家对中国书法的文化特征的阐释,深入浅出地描述,加深了老师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强化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意识,指明了我们美术教育的发展的方向:传承与创新。

  总之,本次培训专家团队老师的“点化”和“引领”,就像教师成长道路上的那盏明灯,使自己豁然开朗。在今后的教学生活里,我将深化核心素养思想,践行学本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着力培养新型的智慧型的人才。

  港城小学 江南XX年7月10日

  篇二:浅论美术教育之人文性

  浅 论 美 术 教 育 之 人 文 性

  (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510030)

  刘 东

  [摘要]时代呼唤人文性,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人文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

  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和功能,

  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关联。在美术

  教育中发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培养,已成为当今美术教改的主流。

  [关键词] 美术教育 人文性 人文精神

  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

  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将更重视人的发展,是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科技教育解决的是生

  产力的进步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文教育解决的是人的价值、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课程,能够使学生通过美术本体及其涉及的文化情景来理解更广阔的世

  界,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感受到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从而获得人文陶冶,逐

  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落实“全人格教育”。为此,明确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引导学生关注

  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的关系,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是当

  今美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1]

  一、人文性的涵义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贲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

  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相对,这里的“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带有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概念。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

  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而在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首次把humanitans(人文精神)

  列为一个辩论者的基本训练项目,并认为“humanitans”是指一种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

  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又提出了人文主义(humanism)的

  理论,后来就成了文艺复兴时期“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

  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尽管东西方的学者对“人文”的解释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即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

  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美术作为人文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都包含着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内涵。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使我们改变以往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而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并通过美术这一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通过几个美术小岛.去观赏和体验浩瀚的人文海洋。

  用人文性理解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功能: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拓展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可见,人文精神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关联,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和功能。

  人们对过去重视科学教育、技能教育而忽略人文科学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了积极的反思.认识到由于过分强调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润,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养成。为此,适当降低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难度,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艺术(包括美术)文化和历史及美术的人文价值的认识,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培养其人文精神,对新世纪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有着极其深远和现实的意义。

  [2]

  二、人文性在美术教育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是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密切关系,首先体现在它与美术审美活动紧密相连。学生在各种美术审美

  活动中发展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而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文素质。

  其次,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需要通过直接、顿悟、灵感来进行美术创作.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第三,体现在美术作品中所隐含的信仰、理想和审美价值取向上。而这些人文意蕴,正是学习培养人文精神所必须吸取的营养。

  第四,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情感可得到较充分的表现,进而有助于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和非精神化的时代里,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理性的式微.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教育可以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激发起人对自由精神和个性充分发展的追求,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向往,这也正是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可见,人文性在美术教育中能够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发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培养

  1、以生活素材丰富美术教育的人文资源

  正如尹少淳所说:“基础美术不是专业美术,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学生学的不是专业美术,而是生活美术,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不论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在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中,美就像春雨润物般无处不在。为此,我们应把审美知识的领域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相结合,使学生们体会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的审美理念.校园里设置一些新的现代艺术雕像.橱窗里轮换展出师生们的美术作品,播音室在课间播放轻盈高雅的古典名曲,以使同学们沉浸在美的视觉与旋律之中。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通过生活学习中无处不在的美的薰染.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升华,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了对人类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爱护生活与自然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案例1:

  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毕加索《格尔尼卡》欣赏

  上课铃声响后,老师把毕加索《格尔尼卡》作品的幻灯片投放到了屏幕上,问学生: “对于这

  [3]

  幅作品你们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吸引到了屏幕上,七嘴巴舌地议论开了。几位大胆的学生来到讲台上,谈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看法。老师聚精会神地听他们讲解,并不时地记录了他们的精神描述。

  接着。老师把有关毕加索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用投影仪提供给大家。随后,老师从作品的构图、艺术形象、线条、质感、肌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题目:①在画中的第一个情景中作者想表现什么?②整幅画面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并要求每一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准备发言。

  学生发言时,教师引导学生尽量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尽可能用美术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作品的深刻含义。

  最后,老师对作品加以总结:画家通过作品想给全世界一个愤怒的信息,作品是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因此,画家笔下的所有形象都是超越时空的,并蕴涵着愤懑的抗议声。

  美术课程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尊重多元文化,了解人类文化背景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的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堕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文化的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所以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

  面教育的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它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各科教学都可以成为美术教育的载体,如文学课可以使同学们欣赏到人物的形象美和文学作品的意境美;历史课可以领略到历史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美;体育课有竞技运动的美及体操中的形体美;至于音乐舞蹈课中艺术的审美功能和无穷魅力更会使学生如痴如醉。

  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也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主动地融合不同的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案例2:

  北京的故官占地72万平方米.保存着明清宫殿8700余间,收藏着文物精品100万件。如今随着网上故宫的建立,只要点击http://www.dpm.org.cn,世界任何一地的学生,无须亲临故官,照样可全方位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 “进入”故宫博物院,网友可从14个网页分类,畅游自己想看的内容。

  学生在欣赏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精品的同时,还可获得更多文物鉴别知识。如“陶瓷真赝对比”一栏,既介绍中国8000年陶瓷业名窑迭出、佳作不断的悠久历史,也列举了各代仿古瓷的形式规模。清代康雍乾时期、晚清至民国时期三个“仿古瓷”高潮期.内容翔实,极富知识性,可帮助人们提高辨别陶瓷真赝的能力:如点击“文物保护”专题,还能了解到文物部门究竟是如何修复那些残缺的珍贵文物

  人类知识是统一的整体,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各学科在文化知识背景、思维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配合和贯通,既可以减少学科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又可以克服学科知识相互隔绝、彼此缺少沟通的弊端,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整合和知识掌握的多元化,有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人文方面的能力。

  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同时形式更加简便,范围更加广泛。互联网已成为人文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新世纪的美术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得最新

  篇三: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

  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

  一.导言

  美术课程关注文化,其实并不是现在的事情,因为美术课程始终就没有脱离文化,也不可能脱离文化。区别在于,过去的美术课程与文化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关系意识,美术课程也没有如此理直气壮地高呼着走向文化的口号。现在的美术课程则以自觉的态度,高唱着走向文化的进行曲,态度张扬地浩浩荡荡地走进了文化。

  且让我们倾听那震耳欲聋走向文化的进行曲: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1]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2]

  “我国的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美术共同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文化素养。”[3]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让学生较为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像。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 [4]

  这是一个信号,释放出这样的一个重要信息:美术既是文化的载体,自身也是文化的一种类型,因此美术学习不仅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不应该仅仅是美术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在一种文化观的观照下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并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响。

  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美术学习,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一种积极的拓展和重大的进步。在这种大的美术教育背景下,美术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会相应地对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一个非常现实却必须回答的紧迫问题是,一个只知道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师能否适应这一要求?在走进文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叩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

  如果答案是乐观的,我们需要的是 “锦上添花”;如果答案是悲观的,我们需要的是“亡羊补牢”。因此,不管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不管是需要“锦上添花”还是需要“亡羊补牢”,我们是否都需要走过一遍文化的田园,观望一下文化的阡陌,来感悟文化、认识文化、亲近文化。

  二.文化是怎样被定义的

  1.关于文化的定义

  文化,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它常常腾之于众口——“学文化”、“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水平高”、“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在当今社会,似乎不说“文化”等于没“文化”,不说“文化”无法表现“文化”,文化真是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

  上述文化,名为文化,其实其内涵并不相同。二黑哥学的文化、弟妹儿女学的文化是一种文化,但主要指的是识字和各种学科基础与基本技能,学得好自然可以称为“文化成绩好”、“文化水平高”。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则是另有所指,所指为何?正是我们所要关注的。

  要使问题变得清晰起来,我们首要关心的问题自然是文化是怎样被定义的。

  文化被模糊地使用着,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似可意会,又难明确。于是,有心人喟叹如是:文化是使用率非常高的词语,但又是非常难以定义的词语!难则难已,但天下之事何难于人类,于是众多人热衷于探讨文化的内涵,以便给四处奔突的文化套上僵辔,让人得以从各个角度得以静观,以便认识之,驾驭之。

  学者们对文化的探寻精神和结果,足以感天动地,让人肃然起敬。

  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鲁克在他们1951年所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一书中做了统计,在1871年到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各种定义就有164种之多。莫尔1965年的统计的关于文化的说法达到250种。以后,俄罗斯的学者克尔特曼则发现关于文化的定义多达400种。可见,文化问题的已经是学术界和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至今人们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探讨仍是前程遥遥,终点杳然。

  翻看几本权威的中国、外国的工具书,看文化是如何被定义的吧!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我们会发现对文化有三种解释:“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5]

  我们看到,前两种解释与我们正在讨论的文化的意义相关,第三种则与我们经常谈到“学文化”、“文化成绩”和“文化水平”的意义相关。

  再翻开《不列颠百科全书》,我们发现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整体。在这一定义上,文化包括语言、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禁忌、法规、制度、工具、技术、艺术品、礼仪、仪式及其它有关成分。” [6]

  对文化还有一个经典性的定义,是由著名的英国文化学者泰勒()于1871年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所做的:“文化包括作为社会一名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全部能力与习惯。”[7]

  在当代,一个比较有影响的文化定义是克罗伯提出的,他说:“文化是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着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8]

  你同意上述定义中的哪一个呢?如果难以决断,请别忙着下结论。要正确地理解文化的含义,我们还需要从文化一词的辞源学来加以追根溯源。

  2.理解文化

  我们知道,在英文中,文化一词是culture,来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其含义是栽培和培育。这一基本的含义对我们理解文化十分重要,因为众所周知,自然中的所有生物都是不需要栽培和培育的,栽培和培育只能是人的行为。所谓栽培和培育指的是通过人工使植物的生长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后来此意转化为教育、训练,使人超越自然状态,成为有教养或修养的人。这种转化其实是基于一种同构关系,即将自然状态的植物进行栽培和培育以达到人所需要的理想状态与对自然状态的人进行教化以达到人类社会所需要的理想状态之间的同构。Cultura对植物是培育,对人类则是教化。理解这种关系并不困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是也常常将儿童比作花朵,教师比作园丁吗?儿童的成长犹如花的开放一样,需要教师像园丁那样去培育。

  三.搭建文化的知识平台

  儿子与母亲有着血缘关系,母亲的基因遗传至儿子,儿子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都会遗留母亲的痕迹。因此,了解母亲有助于了解儿子,反过来说,了解儿子也有助于了解母亲。

  文化与美术也是母与子的关系。美术也是文化的儿子,因此了解其母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子。美术既然是文化的产物,只有通过认识美术的文化本源及其来龙去脉,才能对之有深刻的了解。同时,美术既然是文化的儿子,通过了解儿子,我们也能更好地了解他的母亲。换句话说,美术既然存在着文化的基因,那么通过对美术的了解也能了解孕育它的文化母体。

  为了更好地通过美术了解文化,也为了更好地通过文化了解美术,我们应该搭建一个文化的知识平台,也即对文化学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个知识平台的构件主要是文化形态、文化模式、文化接触、多元文化主义(或多元文化观)、民族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知识。在这个平台之上,我们才能更好地讨论文化与美术的问题,并让美术课程积极地

  走进文化。

  1.文化形态

  是指对文化进行的形态划分,并由此形成一个具有统一线索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序列。所谓文化形态划分中的“统一线索”,也即一种能够一以贯之的依据,并根据这一依据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来理解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比如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Morgan.,Lewis Hey)依据“生存技术”所作的划分是蒙昧(以火、渔猎、弓箭为特征)、野蛮(以陶器、畜牧、农耕、冶金为特征)和文明(以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为特征)三个文化形态。其中火、渔猎、弓箭、陶器、畜牧、农耕、冶金、标音字母和文字都是“生存技术”的内涵。还有学者认为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的方式是文化的最本质的特征,并据此划分为采集文化、农牧文化、工商文化和后工商文化四种文化形态。关于不同文化形态的特征,该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的图表。[15]

  各种文化形态及其特征

  文化形态

  在世界范围

  存在的时间

  基本特征

  经济组面

  政治组面

  精神文化组面

  采集文化

  (初级阶段)

  距今300万年

  至万年前

  以采集食物为主,也狩猎较小的动物。

  用火,石器,骨器,复合工具。

  两性分工,血缘家族,母系氏族。

  血缘婚,族外群婚姆权制。

  语言、结绳记事。

  经验知识,数的观念,原始艺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

  采集文化

  (高级阶段)

  距今万年

  至1万年前

  采集,狩猎大型动物,细石器,弓箭,独木舟,手工织物,住宅。

  居民点。

  母系氏族繁荣,胞族与部落,部落联盟氏族民主制度。

  经验知识。

  艺术进一步繁荣。原始宗教,巫术。

  农牧文化

  (初级阶段)

  距今1万年

  至6千年前

  动物的驯养与繁殖,利用畜力,刀耕火种、制陶、纺织、制革,家庭手工业。人口大幅度增长,有剩余财产,财产的私人占有。

  面积较大的村落。

  对偶婚。

  氏族民主制度,酋长、家族。

  精制的艺术品与装饰品。

  神话、神的观念。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尹少淳核心素养讲座心得体会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