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教学体会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教学体会

时间:2020-05-22 06:10:38    下载该word文档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教学体会

张秀侠 苏山中学小学部

一、《品德与社会》──最有魅力的课程

多年以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曾说过一句话:道德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也许这样说在当时仅仅是一种号召,或是仅仅是提出了一个命题,甚至这仅是我个人的一种愿望。作为道德教育战线上的一名老兵,面对社会和群众对于德育的众多批评与责难,面对学生的诸多不满,内心充满愧疚和自责。也许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我有点口出狂言。其实,这并非是毫无根据的胡说。说德育最具魅力,其主要根据就在于:德育(与智育不同)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问题在于以往的德育往往背离了人自身、背离了人心、背离了人的向善之心,它向人宣讲的是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它要人做到的往往是不可企及的要求,它规定人去遵守的是一大堆违反身心发展的规训……德育因此而变得面目可憎。

  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总方向,就是要在品德与生活、社会合并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课程回归到人自身,回到儿童的生活,重新赋子它以应有的魅力。

  回归于人和回归于生活是同一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就是他的生活,没有离开生活的人,当然也不会有离开人的生活。我们在更多情况下讲回归生活,是因为这一提法避免导致人的抽象化,理解到每个人都是具体生活中的人。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新课程建设和实践的时间并不长,从新教材进入试验区到现在不过才一年多的时间,目前对它的生存状态还难于做出最后的判断,但是就已有的教学实验情况来看,它是受到老师和学生们欢迎的。当然实验的结果和反映的情况也是参差不齐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然而,就它已得到的肯定来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应该是有希望的课程,我们可以有信心地认为,其应有的魅力会得到释放,它们有可能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这一信心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它扎根于儿童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这两门课程是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作为小学的课程,它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

  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其基本内容。儿童在课程中遭遇到的是他自己、他的伙伴们、以及和他有关联的人;说的是他自己的事、他的生活、以及他所关心和感兴趣的、他想了解的事和物。课程和教材中的人就是他的伙伴和朋友,他们和他一起学习、一起思考和探索、一起感受喜怒哀乐,他们在一起交谈他们所关心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是儿童不感到有心理距离的,因为它只是将儿童自己的生活内容展现在他们面前,其中有他们可以体会到的苦和乐,有他们曾经经验过的喜悦和烦恼,有他们能够理解的道理和知识,也有他们的期望和追求。为此,儿童们会把课程和教材看作是自己的,它是一个自己人。祛除了以往对课程和教材的疏离感,课程和教材有了亲和力、感染力,其魅力自然而生。

  课程和教材既以生活为其取向,说明它所追寻的是一种真实的教育。它以生活为出发点,就是拒绝以某种教条、空洞的理论、个别人的指示为出发点,拒绝以不符合实际的事和人为出发点。在我们的课程中,生活不再是到处莺歌燕舞,生活有快乐也有烦恼,有美好也有丑恶,有成功也有挫折;生活中的人不都是高大全的英雄,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可爱的地方,也有可恼之处。生活化的课程反对的是一切不真实的假大空。真实,是一切教育的灵魂,对于这两门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只有真的才是可信的,才是有教育意义的,才会是被儿童所认同的。在儿童率真的心灵中本来就容不得半点虚假,更何况是用以示范和进行道德教育的课程?

  假大空的课程不仅是损害了课程的可信和权威,更主要的是它伤害了儿童的心灵,它会使儿童遭到腐蚀,使他们渐渐地习惯于在虚假中生活。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只是为了迎合课程所设定的一切,而不是面对生活中的真实。他们在不真实课程的导引下,也可能学会说空话、套话,在这些话语中往往找不到属于他们的真实感觉。语言的空壳化是以往背离生活的课程所留下的灾难。课程和教材回归生活也就是要回归真实。把实实在在的生活展现给儿童,才能使他们在课程中找到真实,他们才会把课程和教材看作是他们的真心朋友,愿意跟它讲真心话。我们的课程才能真正返魅力。

  生活是感性的生命活动。课程向儿童展现他们的生活,而不是向他们灌输那些抽象空洞的说教和道理。因为在那些抽象的道理中,具体的人和事往往都是被蒸发掉了的,成为一种找不到感觉的符号和话语。面向生活,就是要使儿童们感受到生活中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与儿童的生命同构,当他们与儿童的生命遭遇时,就有了沟通、有了共鸣,有了理解、有了体验。

  回归生活,就是使课程成为儿童自己的,使课程成为真实可信的,使课程成为有生命的。

  二.它搭建了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

  读过《绿野仙踪》这则故事的人也许会记得里面有一段锡樵夫和稻草人关于脑子和心灵的对话:

  稻草人说:我头脑里塞满了稻草,你瞧,这就是我到里兹国来要些脑子的理由

  !明白了!”锡樵夫说。

  但脑子毕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你还有更好的吗?”稻草人问。

  没有,我脑袋很空,锡憔夫回答,但我曾经有过脑子和一颗心。经我试验,我宁可要一颗心。

  稻草人却说,我宁愿要脑子而不要心。因为傻瓜即使有一颗心,也不知道要它来干什么。

  锡樵夫说我却愿意要心,因为脑子不会使人幸福,而幸福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什么是稻草人和锡樵夫对话中的脑子和心?它们显然不是指称生理上的头脑和心脏,它喻示的是:人所具有的理性思维(脑子)和各种非理性的情感、态度、愿望等等(心灵)。我们认为,教育不仅要发展人的脑子,也许更为重要的是要化育人的心灵。只有脑子而没有心灵的人是一个机器人。我们常说缺心少眼,其实缺少的就是一种人性,这也是当今教育的根本弊病。我们所说的心灵,它涉及人格的更深层面,它关系到一个人对人、对事、对待世界和人生的基本态度。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一种唯理性的教育,教育往往只停留于人的认知、知识的层面,对于教育如何化育人之心灵,至今尚有许多难解之谜。但是,有一点似乎又是清楚的,那就是以心动心,要使对方的心得到感召和触动,必须自己捧出一颗心来。心只有和心才能产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舍此之外,没有其它东西可以替代这颗心。为此,教育要触及人的心灵,使人在心灵层面发生变化,只有创设心灵沟通和碰撞的平台,使心与心在这里得以相遇。

  新课程由于重视学生在情意层面的发展,改变了过去那种空心人的形象。在新课程的课堂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情意交融感人肺腑的场面,儿童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真心相交,倾情相诉,这都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难忘的印象。这种时候会使人感到人的心灵是如此的可爱!课堂生活又是如此的美好!课程的学习就是一种享受。

  三.它创设了愉悦的课程生活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受教育历程本身就是生活。对于一个受教育的学龄儿童来说这是构成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我们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儿童们在与老师、同伴、课程教材、教育环境等等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教育与课程。我们说,我们的课程是从生活出发,是为了生活的,那么,首先就要让儿童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我们说,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那么我们的课程生活首先就应当是这样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标准和教材设计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

  在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儿童们在这种生活中获得了一定的、快乐和喜悦,这种快乐和喜悦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从感性活动中得到快乐和喜悦:在课程中的感性活动包括游戏、扮演、各种竞赛等等,在这种种感性活动中儿童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它满足了儿童好动的天性。

  从主动作业中获得快乐和喜悦:新课程、新教材有许多要儿童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并且由他们自己作出的表达等等的主动作业,这一切都会使儿童感到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得到某种成就感,从中获得快乐和喜悦。

  这种自我实现在一个充满相互交往、沟通的课堂生活中也易于得到他人(老师、同学)的肯定和赞许。

  在新的课程生活中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都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在这种交往中他又能感受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融合、沟通的快乐,得到集体、小组的认同,看到自己在小组中合作中的力量,找到了自己与他人之间许多共同感受,这些都是令儿童快乐的事。

  四.它倡导人性化的道德

  道德和道德教育都是历史范畴,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也随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亘古不变的道德。处于当今社会大转型的时期,道德的发展和变化是必然的。这种变化和发展的根本趋势表现为:道德的人性化。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处在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一种阶级关系,道德是阶级的道德,它讲的是敌我分明,讲的是你死我活,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以阶级为本的道德而不是以人为本的道德。此外,在那个时期里,道德的领域也只限于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范围之内,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都被排除于道德的范畴之外。

  当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以和平与发展为主导的历史时期时,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道德观必然要成为新课程的一种历史选择。无论是课程标准的制定还是教材的编写都是贯彻了这种基本的道德观念。如:在江苏版的《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中我们明确提出教材所倡导的新道德观,其中包括:

  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生态关系;

  共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是你死我活,也不是为了你的利益我就非要做出牺牲不可;

  分享观: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对话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面谈、对话、沟通、认同、理解等;

  我一你观:也即是把其他人都看作和我同样的、与我相对等的人,一个与我面对面的你,而不是与我无关或只是被我当作工具的他者;

  我们观:也即是我在集体中,集体在我中的那种观念和感觉,而不是把个人和集体看作是相互分离和对立的两极。

  此外,新课程重视和关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道德,要改变以往所形成的对待自然的奴役、征服的态度。长期以来人类都是以我为中心,狂妄自大,对于自然都是以征服者自居,自认为自然可以被人类所彻底战胜。由于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才开始清醒起来,形成了对待自然的新的伦理道德,那就是关爱自然,保护生态,呵护地球。新课程认为,以上这些都是新的历史时期要求新一代形成的新的伦理道德观。这些伦理道德都是更具有人性魅力的,它们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合作,相互之间的融合与协调,它们更符合人的求善求美之本性。新课程倡导这些更富有人性美的道德,它也必然具有了更加迷人的魅力!

  也许我们大家都知道康德说过的这段话: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诚如康德所说,道德是令人敬畏的,是它使人成为人。但同时我又认为,它如同我们头顶上的星空那样,也是迷人的。

  做一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是幸福的,因为他享有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最善良的情感!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门最有魅力的课程建设好!

二、教学单元结构内容分析

(一)、第一单元: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三年级有一个以家庭为主题的单元,但那一单元以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体会家庭亲情为主。本册教材在此基础上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一单元,引导学生从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亲情向家庭的内在深处进发,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直面家庭矛盾,学习处理家庭矛盾的方法,学会与父母沟通。之所以这样定位,是因为五六年级的儿童心智已经有很大发展,对很多问题已经有了独立的看法,对家庭事务已经有了参与的愿望和初步能力,已经能够体察到家庭矛盾之所在。这是他们对家庭问题“懂”的一面。但在理解父母的难处、家庭矛盾的化解、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等方面尚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是他们“不懂”的一面。本单元就是从儿童家庭生活中这种“似懂非懂”的基础出发,进而帮助儿童学习处理家庭深层次问题。因此这一单元重在对儿童认识的提升、方法的指导和生活态度的引导。

本单元共四课,第一课侧重对父母生活不易、工作辛苦的理解,第2课侧重家庭矛盾的处理,第3课侧重如何与父母沟通。第4课由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出发,伸展到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上,隐含着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体现教材的综合性。

第一课侧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工作的辛苦、为子女和家庭全身心的付出。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分子,主动为父母分忧。体现的课程标准是:“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本课内容结构及内在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侧重于让学生对父母难处的关注、理解,使学生乐于、学会为父母分忧。教师要注意教学的侧重点,目标的定位,不要与后面的教学内容重叠,也不能让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帮父母做些家务事的层面上。

一、“看看父母有多难”

这一部分用五(2)班同学的调查活动提示老师和学生可以采用街头随机调查、调查统计家庭支出、访问有关家长等方式进行调查、访问、统计,了解父母经济、身体、工作等方面的难处。让学生体会到每个家庭、每位父母都有自己的难处,不必为自家的难处烦恼,也不要去羡慕别人的父母和家庭。调查、采访等活动的进行虽然在课前进行,但教师事前可以对学生做一些调查了解,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进行分组,从而使调查了解更有针对性。布置调查、访问活动时,老师一定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确保活动的有效性。教材中已经有一些方法

上的提示,老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二、美文欣赏

《生日》这篇美文旨在唤起学生对父母关爱自己的情感体验,激发起他们关注父母、为父母分忧的内在驱动力。

三、哪些难处和我有关

父母的难处与许多因素有关,有些难处是孩子理解不了,也解决不了的,因此课文让学生在了解父母难处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那些与自己有关的难处,为引导学生帮助父母分忧,做出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妈妈的手》这篇学生作文实际上是引导孩子在了解父母的许多难处都和自己有关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我和父母共患难

辩论会的作用是对孩子对“父母难处,自己该如何面对”的一种引导,让他们建立起一种正确的态度和初步的家庭责任感,认识到自己应该也能够可以为父母解决一些难处,特别是那些与自己有关的难处。

五、爸爸妈妈,让我们送您一片阳光

课文中帮助爸爸妈妈的三个提示、留白以及《送给爸爸妈妈的礼物》这篇文章都是意在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自己能够为父母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无论是对父母身体的关心、工作的支持、学习上的自律或是一件小小的礼物,都是为父母分忧的表现,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生活的每一天做起。可以在一段时间以后,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交流为父母分忧的感受,说说他们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了以后是怎么想的,父母有何反应等,从而让教学真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教师可以根据这样的交流对学生做出本课的评价。

第二课主要让孩子懂得家庭中也会出现一些麻烦事,体会到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成员和家庭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应该正确对待家中的烦恼,为家庭幸福尽自己的力量。侧重于对孩子处理家庭矛盾的指导。体现的课程标准是: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内容结构示意图

一、最近有点烦

通过三副图片呈现三种生活场景,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引导他们去关注家庭中的烦恼。

二、让我们来做知心姐姐

教材中用“让我们来做知心姐姐”这样的方式来教给孩子一些解决家庭问题的方法,实际上是为了避免孩子直接面对自己家中问题的尴尬和不快,要通过知心姐姐的话引导孩子认识到:在家庭生活中,当遇到问题时,应该先去了解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对症下药,想出解决的办法。由于家庭成员中特殊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亲情,彼此会更容易相互宽容、理解、体贴,问题也更容易得到解决。但老师要引导学从解决别人的问题中领悟自己该怎样去做。案例中呈现的解决家庭问题的方法只是对学生的一种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家庭的实际状况出发,根据具体的问题 去寻求最合适的解决办法。

三、我是凝聚剂:巧妙调节家庭矛盾

1、这段充满情感的课文正文,实际上是对孩子一种态度的引导,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在解决家庭问题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唤起他们对家的深切情感和责任感。

2、三副图片和留白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解决家庭烦恼的经验和办法。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经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家庭的实际问题进行介绍,可以让他通过反思这种方法成功的原因,给其他孩子以更多的启迪,同时,对他的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3、家庭联欢会的方案设计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创设家庭幸福、温馨的氛围,感受家庭和睦、幸福的欢乐。家庭联欢会的策划要让学生付诸行动,也可适当利用家长会或班会让孩子、家长交流这方面的感受。鼓励学生把这方面的感受用日记、照片等形式记录下来。

4、学生《我长大了》的作文实际上是对本主题学习和实践后的反馈,让孩子看到他们为家庭努力的实际意义。激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为家庭幸福出份力。

第三课针对现代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容乐观的现实状况。引导孩子反思和父母之间形成隔阂的原因,认识到与父母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学会一些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方法。侧重引导孩子认识如何与父母沟通。体现的课程标准是:“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内容结构示意图

一、我们之间有一条沟吗?

充满温情的导入语是唤起孩子和父母之间爱的回忆。这份爱是孩子与父母相互理解、交流、沟通的前提。课文中呈现的三个案例揭示了孩子生活中与父母有隔阂的三种普遍现象:把自己和与别的孩子比、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旨在通过这样的交流和讨论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和父母之间缺少了解、交流、沟通和理解。

二、我的心事要告诉爸爸妈妈吗?

正方的三个理由实际上是三种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间隔阂的原因,留白进一步引导孩子反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原因。

反方的四个理由是父母和孩子交流带来的好处。留白的作用是让孩子进一步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在反思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的原因,认识到与父母交流、沟通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孩子去分析,哪些事情是必须告诉父母的,哪些事情告诉父母是对自己有帮助的,还有哪些事情是应该告诉父母的,提高他们对与父母交流这件事的正确认识。

三、怎样和爸爸妈妈沟通呢?

这一部分是对孩子与父母沟通方式的指导,鸿雁传书、情感面对面、换位体验、家长学校等不仅是一种与父母交流的方法,也蕴含着与人沟通交流的几个关键要素:直接表达、用心体谅、换位思考、增进彼此的了解等。“沟通无极限”让孩子们互相交流自己与父母交流、沟通的经验,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更有效的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四、诗歌朗诵

课文的结束语用一段饱含深情的话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和父母之间永远不变的血缘亲情是沟通的理由,也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寻求一窗灯火》的诗歌让孩子充分的体验这种情感,表达这种情感。

第四课从人口、资源、土地等发展现状入手,让孩子了解人口的无限制增长给地球、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问题,从而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树立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同时由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这一现实出发,让学生正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现实问题,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要对自己负责,对国家的未来负责,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体现教材的综合性。体现的课程标准是:“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

义。

内容结构示意图

一、 不堪重负的地球

1、课文通过孩子中间普遍存在的独生子女现象引出“人口与环境”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人口的迅猛增长、土地资源的有限、资源的短缺等现实问题,理解我国实行的“只生一个”的人口政策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小调查的内容是对学生课前活动的一个提示,意在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收集资料、调查统计等学习活动增加自己这方面的感性认识。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等问题学生平时听的比较多,可并没有多少切身的深切的体会,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从资料的收集、调查统计等多种方式中对这些问题产生切身的体会。

3、“让我们来设计”这个环节实际上是让孩子认识到独生子女政策对中国、对地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

二、 我会被宠坏吗?

1、“小小讨论会”引导孩子正视独生子女存在的普遍问题,引导他们从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来思考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明白“独生子女”的现实并不是自己问题存在的根本理由,自己完全有能力、有办法、有责任克服自身的弱点,能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

2、小资料的提示进一步为孩子建立这样的认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独生子女宣言”实际上是引导孩子去思考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己,如何克服自己的弱点,如何去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树立起他们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二)、第二单元: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1、为什么要编写这一单元

我们编写组在调查中发现,五六年级的儿童已经可以从家庭、社区、学校这类首属群体和个人性较强的生活空间走进公共生活空间,开始对公共生活感兴趣并有一定的参与意识。比如,我们在与五年级学生访谈时发现,很多儿童对“假如我来做市长”这样的话题很感兴趣,并有很多设想。这说明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参与公共生活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对公共事务有关怀的愿望。

儿童对公共生活的关心和参与欲望是进行公民教育的基础和和切入点。所以我们本册教材第二单元《我的权利与责任》以直接的公民教育为基本主题(我们教材的很多内容看上去与公民教育无关,但只要隐含着民主、平等意识,实际上也是在进行间接的公民教育)。 我们在本册教材中所探索的公民教育,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范式,教育学生既要有权利意识,也要有义务观念。

2、内容结构

本单元共三课,第一课《我来做市长》引领儿童进入公共生活领域,关心公共事务,有为公共事务服务的意识。第二课《我是共和国的公民》是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教育。第三课《法律护我成长》以现代公民所必备的法律意识为主题。

3、体现的课程标准

这一单元体现的课程标准主要是:“简单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受法意识。

4、主要教学内容分析

5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国家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培养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中的一员。

内容结构示意图

第六课要让学生明确“我们”是共和国的公民,初步了解作为公民“我们”可以拥有哪些基本权利,“我们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又有哪些。知道权利和义务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是一致的,作为一名小公民,我们要懂得珍惜这些权利,同时又要恪守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而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我是共和国的公民》是第二单元”我的权利和责任“的一课。从编排上来看,教材遵循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公民整体的权利和义务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定和赋予每一位公民的,是伴随人的一生的。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权利和义务,就需要让学生先建立我是”公民“的概念,明确自己也有拥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可以说让学生树立”公民“意识是继续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内容结构示意图

本课主要有四个版块组成,“我们是公民”侧重让学生明确公民的定义,知晓自己广泛的权利。“我有哪些权利”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基本权利。“不可逃避的公民义务”让学生自己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还有必须承担的公民义务。“珍爱权利、恪尽义务”主要让学生要珍惜自身权利,正确使用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要认真履行义务,明确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

1)、权利、义务对于学生来说,都较为抽象。本课在设计时,就选用了众多真实的事例,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辩论、表演等形式,以期调动学生的感性认知,进而影响理性认知。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为主,切忌抽象的、繁琐的权利与义务内容。

2)、老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或学生身边实际发生的事情,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教学中,应该重点了解少年儿童应有的权利,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向学生说明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内容。

3)、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知识来正确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树立公民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7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国际上以及我国为保护少年儿童的权益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在思想上懂法、知法、有辨别违法、合法的意识;在行动上依法、用法,能够依法享有自己正当的权利,依法来保护自己,尽自己的义务。

内容结构示意图

(三)、第三、四单元: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与过去的教材相比,五年级最大的变化在于大量出现了历史方面的内容。这对老师们来说,是一个难点和重点。

历史部分的内容往往是老师们觉得比较头疼的,因为它距离小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太远,而且我们学校的历史课过去往往有意无意地侧重抽象概念和宏大叙事,使人难以感受到历史曾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所创造的,是由人的心血浇铸而成的。这样的内容使学生无法体会历史中曾经有过的生命涌动、热血沸腾和心灵颤动。它的刻板、简洁、科学淹没了历史中的人和生命,变成一种只剩下需要记忆的年代、事件、人物这样索然无味的历史筋骨,让学生望而生畏。因此,我们力图在这二个介绍中国历史的教学单元中体现以下一些特点:

1)、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

应该看到,我们每个教育对象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不是记忆的机器,不是纯理性的躯壳,他们有血有肉,有喜有乐,有哀有愁,有恨有怒,他们是一个个有生命涌动和心灵追求的存在。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教育内容怎样才能进入学生们的生命和心灵?这里需要一种“同构”,教材要借助于同样有着生命和心灵的人去找到走进学生心灵的通道。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不能是那种索然无味的年代、事件、人物的记录,而应有学生“同构”的活生生的人。我们力求讲述的是“人化”的历史,使人及生命和心灵体验不致为粗糙的宏大叙事所淹没。

历史本来就是由人创造的,历史的“人化”就是把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人突显出来,让人走向前台。我们的想法是:当历史以生命叙事的方式来表达时,一个个与儿童同构的活生生的生命体就站在儿童面前了,儿童就可以与“历史人”展开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儿童的生命在与“历史人”不断融合中就会获得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本册教材的设计与编写中,我们努力去寻找“历史人”的心灵踪迹,感受他们的真实叙事,他们的痛苦与快乐,他们的艰苦与辛劳,他们的追求与希望……。历史属于过去,但历史也属于现在,历史就在儿童的心灵之中。如为了让儿童真正对孙中山产生崇敬之情,教材没有历书他的丰功伟绩,而是通过他成长过程中关于中国地图、关于《物种起源》的评论让学生感受他从小立志救国的壮志,这样就使这个历史人物有了立体感,能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再比如为了让学生真正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产生对党的崇敬之情,教材选用了《小董过雪山》、《25辆马车的故事》、《南瓜生鸡蛋》等生动的故事让儿童对共产党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真切的体会。

2)、呈现历史细节

“历史人”能否真正站在儿童面前,依赖于历史细节。宏大叙事里没有人,人及其心灵在宏大叙事的洪流中被裹走了,只留下一些没有生命活力的“历史人”的姓氏符号。“历史人”活在历史细节之中。在本册教材编写中,我们力求突显一些历史细节,用历史细节使没有生命活力的过去活起来。比如,在第8课《鸦片的背后》中我们选用了“吸食鸦片的四兄弟”(P59)、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鸦片的危害;用“慈禧吃饭”(P66)的细节让学生感受她的奢侈腐化和昏庸;“福康安对英国火器的态度”(P67)说明当时统治者的观念落后、昏庸可笑。使这一个个历史上的人物在这些细节中站起来,有血有肉。

3)、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儿童与“历史人”的对话是从现实的情景出发的,如果将儿童从现实生活中抽拔出来,儿童会失去了对话的立场和基地,失去对话的现实感。我们在讲述“历史人”的生命叙事过程中,力求寻找与现实对接的机缘,使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为儿童搭设进入历史而又能回归现实的跳板。比如,在《鸦片的背后》这一课,讲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我们插入时下人们经常提及的“要不要重修圆明园”的讨论;在讲述鸦片战争这一段历史之后,让学生反思当年中国挨打的原因,在接入刚刚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与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对话”的现实事件,接入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现状,让学生感到那段历史虽然已经过去,可历史的思索还在继续,让他们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以史为镜,奋发图强,让他们感受历史仍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仍然生活在历史之中。这样就把这段遥远的历史与学生今天的生活、未来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让他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回顾历史、审视历史,展望未来。《李奶奶的伤痕》这一课在讲述日军侵华战争的丑恶历史时,把200384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一个建筑工地发生的日军遗留化学毒剂伤人事件联系起来,也同样是让学生从现在的事实感受到过去没有亲眼目睹的那段历史,实现我们把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的意图。

我们力图用这样的设计理念和教材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连接着我的过去和未来。让历史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生命意义。

根据这样的编写意图,这两个单元选取了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几个点让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主要事件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第8 《鸦片的背后》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近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历史,第9 《中山陵前》以孙中山为主要的历史任务,向学生介绍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家这一段中国人民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历史。 10 《南湖游船》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史、奋斗史。第11 《李奶奶身上的伤痕》和第12课《 筑起血肉长城》主要介绍了八年抗日战争中,日军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遭受的深重的灾难和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13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建国初期的历史情况。 这两个单元体现的课程标准主要是:1、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2、知道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解放军。3、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三、教学建议

教师用书主要由“设计意图⒎“内容结构与教学建议”、“教学资源提示”和“教学设计(简案)”四个部分组成。在教学建议和教学设计部分及给出详尽的建议,又给教师留了较大的再创造空间。建议教师在使用时仍然要根据教材本身以及相应课程标准要求因地制宜实施教学活动。所提供的课时安排以及教学设计仅供参考,还需要教师们富有创造性的再生成。根据课标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认真研读教材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尤其是本册教材中涉及到具体历史、地理知识等的学科教学内容,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保持较高的探究兴趣。

2、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闶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探究的热情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

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结合学生实际、地区实际、学校实际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开发新课程资源,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开放。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