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文档网

聪明文档网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浅谈《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浅谈《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时间:2017-10-08 23:34:17    下载该word文档

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 浅谈《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浅谈《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其主题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深刻反映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男主角张生温文尔雅、满腹才学,从普救寺偶遇崔莺莺便一见钟情,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矢志不渝,遇到阻碍毫不退缩但又束手无措,又因刻骨的相思而表现出的忠厚傻气相给观众和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生的形象体现了人们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强烈批判了封建礼教、门阀制度和包办婚姻对人们的迫害,从侧面反映了元代文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本文从张生的言行举止出发,剖析张生的形象特征,挖掘其社会意义。

关键词:《西厢记》;张生形象;人物形象;时代先锋

On "The West Chamber" Zhang's image and its social significance

Abstract

Wang Shih-fu "The West Chamber" is a masterpiece in the Yuan Dynasty, Chinese classical drama masterpiece of realism. The theme "never old parting, the everlasting finished poly willing whole world are good and have become dependent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f the strong desire of thousands of years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are wonderful and kind. The actor Zhang "gentle, full of scholarship, the universalist Temple occasional Cui Yingying love at first sight, peeping into the garden night Yingying burn incense bold enthusiasm. In the pursuit of love unshaken,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hampered undaunted but know what to flawless, because of deep-seated Acacia demonstrated honest silly left a deep impression to viewers and readers. Zhang's image reflects the people's yearning for free love, strongly criticized the persecution feudal patriarch of propriety system and arranged marriages for people. Due to the plot and the author's personal feelings, finally won the first name of champion, near-perfect image of the literati, the reflection of the Yuan Dynasty literati political frustrations and ideals. From the words and deeds of Zhang behavior, the analysis of Zhang's image characteristics, tap its soci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he West Chamber", Zhang, social significance

   

1

1张生的形象分析 2

1.1对爱情坚定执着,因痴而傻 2

1.2学富五车、富有胆略 4

1.3追求爱情,挑战礼教 5

2张生形象的时代先锋特征 6

2.1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6

2.2对封建礼教的猛烈抨击 7

2.3对元代文人的深思 8

10

参考文献 11

12


《西厢记》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小说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此后,故事广为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对崔莺莺命运的同情,对张生薄情的批评。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西厢记》故事才有了新的突破,矛盾冲突的性质演变成了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故事以张生崔莺莺私奔团圆作结。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精心塑造了一个才子、勇敢、略带傻气的张生。剧中张生虽是一介白衣书生,但凭着自己出众的才华和机智深深地吸引着崔莺莺,并且坚决的追求着崔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道路上,张生甘愿放弃功名,面对困难仍不屈不挠。同时,由于对崔莺莺的爱,又使张生变的迂拙,人物形象更具生气和活力。张生形象的成功塑造还体现了人民的生活愿望和心声,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和元代文人现实的思考。

1张生的形象分析

1.1对爱情坚定执着,因痴而傻

张生与莺莺的结合,是一波三折,困难重重。这段婚姻,前有门第的高墙阻挡,后有婚约的大河隔断。无论是哪一种困难,都是难以逾越的。可是张生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一直在等待和拒绝中寻找机会,他一次又一次地叩响崔莺莺的闺门,几近无望地寻找打动人心的机会。

张生在上京赴考途中,路经河中府,游于普救寺,巧遇了相国千金莺莺,便“魂灵儿飞在半天”,被莺莺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开始了楔而不舍的爱情攻势。于是不顾学业和志向,毅然以旅店冗杂,早晚难以温习经史为借口,向长老借一间僧房,以求再遇崔莺莺。

在老夫人让红娘问法本长老何时为老相公做超度亡灵法事时,张生提前找借口出去等候红娘,以便打听崔莺莺的情况。初见红娘就来了个自报家门:“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么?红娘说:我便是。何劳先生动问?张生答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这段话让我们感到张生傻头傻脑,冒冒失失,对美的迫切追求,憨直。红娘认为其行为过于唐突,于是问他:“谁问你来?”他却不顾红娘的问话,并接着道:“敢问小姐常出来么?”。这把张生在爱情的驱动下的痴迷傻气的形象,表现的栩栩如生。对于红娘的愤怒他却一点也不顾及,只是自我叹息“这相思索是害也”。他的行为着实可爱又可笑。

张君瑞破贼计中,张生以笔尖横扫五千叛军,张生救莺莺一家于水火之中,老夫人本应履行诺言,将莺莺许以张生为妻,然老夫人却以莺莺已有婚约在身,变卦赖婚。这让张生悲恸不已,甚至想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张生为了莺莺完全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由此可见张生对莺莺的情义是多么的深刻入骨,在极度的失望与无助中,他不顾读书人的尊严向红娘跪下,以求帮助。红娘被他的志诚深深感动,为他出谋划策、传书送简,张生才得以与莺莺约会。

崔莺莺夜听琴之后,张生拜托红娘给莺莺书信以表存心,然而由于莺莺为瞒住红娘,在红娘面前使诈,红娘回话让“张生休傻,不济事了”。张生听后,犹如大难临头,反而怪罪起红娘不用心。然而一听到小姐有回书,看到内容“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一下子风魔劲又出来了,又变得欢天喜地,说:“呀,有这等喜事,撮土焚香,三拜礼毕。早知小姐简至,理合远接,接待不及,勿令见罪!”张生这一哭一笑,情绪的高涨与失落,表现出他对爱情的憧憬。前后变化之大,变化之快,显得十分的滑稽,透露出十足的傻气。

张生为了尽快见上莺莺,竟痴人说梦,“今日颓天百般的难得晚。天,你有万物于人,何故争此一日?疾下去波!”。在此显示了张生等待夜晚的焦急心理。明明知道太阳是不可能提前下山,而埋怨太阳为何“争此一日”,并幻想有后羿的神弓,把这太阳射下来,好让他与莺莺相见,从中可看出张生对爱情的痴狂,以至都想改变客观规律,来达到自己与有情人相见的目的。

在园林相会时,张生更是愣头愣脑,没了心智。听到红娘发出的暗号不认清来的人是不是莺莺,就以为是小姐,一把搂住红娘,气的红娘说:“你看得好仔细著!若是夫人怎了?”张生道:“小生害得眼花。搂的慌了些儿,不知是谁。望乞恕罪。”张生对崔莺莺的相思已达到心随情动,忘乎所以的境地,太过于冒失,根本没有一个封建文人的拘态,使人不禁失笑。

老妇人得知张生与莺莺私合的事后,便以相国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由,要求张生进京赶考。“得了官回来见我,落榜了,休回来见我。”张生毅然选择上京赴考,他明白,短暂的离别是为了长久的相聚。因此,张生不得不为此离开,上京赶考,只为有朝一日能与相爱之人执手到白头。为了爱情,他早已将所有的困难抗在肩上,踩在脚下。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生高中状元,但他并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令琴童星夜去送家书,告知夫人,以安其心。张生是实实在在,一心一意的为莺莺着想,生怕她担忧成疾。作为状元郎的张生春风得意,身边不乏为其牵线搭桥的当朝高官,也不缺少愿意将女儿嫁与他的达官贵人。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郑恒说张生已经和另有所爱的时候,崔莺莺尽管非常痛苦,还是不由自主地相信了。可是,张生是重情重义的,而非一个薄情寡义、喜新厌旧如陈世美之流的薄情郎、负心汉。他在不名一文、身无长物的时候爱着崔莺莺,在功成名就之后也对其倍加珍惜、百般痴情。何况,在张生所处的时代,有功名在身之人,迎娶三妻四妾又何妨?不是张生不能,而是张生不想。

张生用行动证明了他对莺莺的情义,用自己来证明他对爱情的坚定执着。

1.2学富五车、富有胆略

诚如《红楼梦》中贾雨村所谓“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张生先人拜礼部尚书,是书香门第出身,从小饱读诗书,经纶满腹,只待金榜题名,一鸣惊人。但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多次应举,均名落孙山。

在山西到京城赴考途中,行至蒲津,黄河渡口之时,立刻被眼前浊浪滚滚,惊心动魄的壮丽景观所吸引,随即景抒怀,放声高歌: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只除是此地偏,这可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恰便似弩箭乍离弦。

这支曲子,摹写了黄河流经的区域和作用。把竹索作缆绳的浮桥,比作是仰卧在水上的苍龙,状物生动鲜明,形神毕现。这里的“溃”是灌溉之意,用字精当高度概括,借眼前宏伟壮阔的景物抒发自己的高远志向和雄大抱负。整曲张生触景而感,一气呵成,读来酣畅淋漓,令人拍案叫绝。突出表现了张生八斗五车的高富才学。

为了追求莺莺,张生问过和尚,知道小姐每天晚上会在花园内烧香,他先在太湖石畔的墙角儿等待,当听见门响之时,惦着脚尖儿仔细的看着莺莺。为引起莺莺注意和探究莺莺的意向,便高吟一绝:“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浩魄,不见月中人。”张生借景抒情,抒发了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全诗字句清新,情景交融,意境清幽典雅,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

张生不仅才华出众,而且胆略过人,在叛军孙飞虎围困普救寺欲掳取莺莺为妻,并放言若不交出莺莺,将焚烧寺院,僧俗寸斩一个不留之际,张生有勇有谋。他本是一个文弱的书生,何时见过这样的场面,但是在面对劫匪,张生不畏强敌、处事镇静。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让法本长老与贼汉交涉,以莺莺有孝在身,待三日功德圆满,将小姐送与将军为借口,争取更多的时间,稳定局势。紧接着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镇守蒲关的白马将军杜确,最终杜确前来相救,一脱虎险。

我国古代,读书人终日以书为伴,诗词自然不在话下,可张生还通晓音律。红娘传张生赴宴中,张生本以为好事将近,能与莺莺成婚白头偕老,可谁知老妇人食言悔婚,要张生与莺莺以兄妹相称。张生心灰意冷,痛苦万分,他的痴情得到了红娘的同情,为其献计献策,说:“妾见先生有囊琴一张,必善于次。俺小姐深慕于琴。今夕妾与小姐同至花园内烧夜香,但听咳嗽为令,先生动操”。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蔬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

这是莺莺对声音的猜测,而后知为张生琴音,更是大加赞赏。张生的琴声状,似铁骑刀枪,琴声幽,好似落花流水,琴声高,好似鹤在空中鸣叫,琴声低,好似少男少女在小窗下窃窃私语。可见张生琴技之高深。随后,张生将弦改过,弹了一曲《凤求凰》向莺莺表达爱意,使莺莺被其深情所感动,不知不觉潸然泪下。

最后夺得头名状元,更加肯定了张生的才子形象。隋开皇七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它彻底破除了魏晋以来以门阀高下作为取人标准的腐朽制度,打破了由豪门世族把持国家政权的政治格局,为扩大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供了进身的机会。唐代的考试方法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常科,二是制科。唐高宗时又在进士科加试杂文两篇(既一诗一赋),以测试应考者的文才。考试第一名叫“状元”或者“状头”。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的选拔,才能授予官职。选试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即相貌、言谈、书写、表达四方面是否合格。选试的科目也分“博学宏词”和“拔萃”等。前者主要测文章论述,后者主要测试司法判词。可见张生一表人才,经得住现实的真金火炼。

1.3追求爱情,挑战礼教

莺莺在花园夜烧香的时候,他为了爱情不顾礼法惦着脚尖偷看莺莺,为一饱眼福,并且还准备撞过去,看看莺莺说什么,这在我国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父母包办的婚姻里是于理不合的。

当莺莺下定决心与他私合的时候,瞒着红娘给他写了一封简书,他完全应该从红娘口称的“药方”的语气里知道,莺莺是瞒着红娘的,信里又明明嘱咐他:“仰图厚德难从礼,谨讽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可是他一高兴,光记住了“今宵端的雨云来”,却把“寄语高唐休咏赋”给忘到了脑后,又全说出去了,完全不顾莺莺的名节。

张生本来志在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成大志。“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遂的大志也呵!”然而由于偶然机会,“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夜怨”,让他一下子“魂灵儿飞在半天”,“十年不认君王面,恰信婵娟解误人”。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试也罢,于是赁居西厢,全身心地投入了对莺莺的爱,按照古代的常理,读书人的正道应该是赴京赶考,获取功名。可是张生竟然被崔莺莺迷住了,完全沉浸在对崔莺莺的情感当中。此时的经史子集却成了他追求爱情的幌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相思难寐,更别说读书学习了,甚至说出了其他读书人想都不敢想的“功名哪怕不要也罢”,这无异于“痴人妄语”。

张生又是懦弱的,他背后热爱莺莺,但当面却显得笨拙无能。尤其是莺莺的“假意儿”发作的时候,更显得不知所措。老夫人赖婚后他颓丧得想自杀,患了相思病。老夫人发现他和莺莺私合时感到特别害怕,简直枉做了那坎男儿,动不动就摆出一副无能相,可怜巴巴地求红娘帮忙。

2张生形象的时代先锋特征

2.1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在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是个文过饰非的无行为人,他骗取了崔莺莺的爱情,却又抛弃了她另娶高门,并称崔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张生和崔莺莺共同追求爱情,张生成了多情才子,崔莺莺富有了反抗性,最后冲破封建牢笼,实现厮守终生。王实甫大胆创新,在保持每本四折一契子的基本格局基础上,运用五本共二十折五契子的宏大结构表现了这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张生本来要上京赶考,在遇上莺莺后,他一反传统学子对仕途前程的追求,而将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义无反顾地追求莺莺。与拥有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张生是如此的热爱生活。他对自我理想及人目标生的追求,恰恰与潜藏在市民大众内心的人生观念一致,故而为市民大众所津津乐道。此外,作者还非常重视喜剧的娱乐作用,剧中张生并不是一个严肃正经的书生,而是一个生动而带有傻气的喜剧形象。作者利用故事情节的突变,充分向观众展现了张生的自身矛盾,在其前后行为抑扬交错的对比中,生动活泼地显露了他的“疯魔劲”,嘲笑了他的痴、傻,从中表现张生身上志诚专一的美好品质。作者把张生塑造得生动有趣、诙谐滑稽,非常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由此营造的轻松惹笑的氛围,吸引了观众的笑声,使观众从中得到极大的娱乐与满足。

张生对爱情的志诚与迫切,对婚姻的自由追求,对门第观念的摒弃,最后高中状元不离不弃,与莺莺重归于好,有情人终成了眷属,表现了人民大众的心声。古代妇女对爱情倾注了全部感情,在年长色衰遭到抛弃后的故事很多,如《诗经》中的《氓》。她们丧失了经济独立的地位,政治上无权,礼教上进行奴化教育认为“多识字,有损无益也”,这正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尤其是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即所谓“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无疑给当时的女性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使她们长期安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在压制束缚的社会环境下,妇女最觉苦痛的即是包办婚姻。在古代社会,女子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没有自主选择夫君的权利,婚姻大事一切要唯父兄之命是从。张生对莺莺一心一意的形象,使女性看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2.2对封建礼教的猛烈抨击

张生可以说是封建礼教的摧毁者和反叛者,是自由恋爱的推崇者。他重爱情轻名利,他的勇敢使封建礼教受到极大冲击与破坏,使人们在黑暗的封建统治下找到一丝光明。在我国封建社会,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认为人的情应该受到礼的制约。追溯元代社会婚姻状况的史实,和科举入仕一样,并非易事。在唐代以前,中国的婚姻尚门阀,至元代则论钱财。元大德八年诏书中说:“近年聘财无法,奢靡日增,至邮倾资破产,不能成礼,甚则争讼不已,已至娶嫁失时”。朝廷还特颁圣旨:“其民间聘财,命中书省从宜定立等第,以男家为主,愿减者听,上户:金一两,银五两,彩绸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中户:金五钱,银四两,彩绸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下户:银三两,彩绸二表里,杂用绢十五匹。如此沉重的彩礼,再加上婚礼宴会上的耗费,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担得起的,何况贫穷的儒生。

《西厢记》中崔莺莺是相国小姐,衣食无忧,从小受到严厉的家教,深知封建礼教,并且知书达理,缝衣穿针,吟诗赋歌样样懂得。她和张生见面之前,已经是郑尚书之子郑恒的未婚妻。而张生父亲曾官任礼部尚书,但父母皆亡,家道中落,自己也是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准备赴京赶考光宗耀祖。“书生无用”是古代对功名未成的评价,可见张生当时是多么的孤立。一个人想要和这个社会的既定观念相抗衡是很困难的,搞不好会弄的伤痕累累,身败名裂。即使有这些阻隔,可他在爱情面前,仍然不顾一切,当对莺莺答应园中相会的追求进展顺利的时候,他欣喜若狂、洋洋得意;当老夫人悔婚爱情遇到挫折的时候,他又变得消沉低落、茶饭不思,喜怒毫无保留地形于色。以至于在对崔莺莺日思夜想的煎熬中,神色恍惚,仪态全无。至此张生只求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期望能与莺莺百年好合。他决绝的形象成了与封建礼教相对抗的典型,他的行为激励着后世许多青年男女积极追求爱情,共同讽刺与冲击着封建礼教与封建制度的堡垒。

2.3对元代文人的深思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重武轻文,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处处受制。有“九儒十丐”之说,“儒生颠倒不如人”(马致远《荐福碑》)。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也有所反映,连丫环红娘也称张生为“馋穷酸来”,可见其地位的低下。元太宗灭金后曾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于太宗九年开科取士,但或“未过行”,或“未施行”,一直停开科考,直到仁宗时期才重开科考,中间相隔78年,且赴考者中,蒙汉考生的试题难易不同,录取后的待遇也不一样。绝了仕途的考生有的寒冷饥饿,衣衫褴褛,而更多的或隐遁山林,自寻解脱,或不甘屈身媚人,便沉入社会底层,沦落与瓦舍勾栏,填词制曲,成为“书会才人”,他们“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作为个人他们是不幸的,但他们心与百姓共鸣,却成就了元代文学的辉煌。

剧中张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 这种读书经历无疑是元代大多数读书人都经历过的,然而剧中的张生,在故事所依托的背景唐德宗年间,最终有机会金榜题名,拿下一个头名状元。在现实中的元代,则是令众多读书人想都不敢想的神话。在元代“吏重于儒” 的社会现实下, 学者不必用,用者不必学,”不讲才学,“唯论根脚”的用人制度使多少才华横溢的的读书人终身沦落下僚。这一时期,读书人空有满腹诗书,却仕途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即使有机会能进人上层,也大多受到轻视和排挤,这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抹去的伤痕,只能幻想回味唐宋时期统治者对文人的优待。

王实甫为张生展示才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不仅体现了喜剧创作的文学性,表现了《西厢记》强大的艺术张力,同时也符合作者的实际经历和由此生发的创作心理。可以说,在张生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流露出作者的心思。在长亭送别一段,张生进京赶考前的种种表现,他对老夫人说:“小生托夫人馀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又与莺莺夸口说:“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王实甫早已破例一作者的身份,直接向读者淘泻了自己的肺腑。元代读书人空有满腹经纶,却不能对个人前途起到一点作用,这已经成为他们莫大的悲哀。王实甫将自己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塑造在张生这个人物形象上,使张生形象始终朝着有利于知识分子的方向发展,这正是张生人物形象之所以近乎完美的深刻内涵所在。

王实甫的《西厢记》以精湛细腻的文字,夸张细腻的手法描写了一个曲折动人,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张生籍籍无名的时候,诚心实意地想和崔莺莺在一起。即使崔母并不同意,他还是倾注了全部的情感、心血和智慧,试图获取莺莺的芳心。他对崔莺莺始终一往情深,待到张生金榜题名、考取状元郎之后,依然对当年的旧爱深情不渝。他有血有肉,傻中有智,无尽情味的人物形象让人读后悲喜交集。

张生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升华了《西厢记》作为一部言情小说的意义。婚姻缔结的基础应当是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而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的敏拙。可见,它所表达的不是某一时期,某一阶层的呼声,而是世世代代人的理想与愿望,其故事模式的转变,由传统的男女主人公郎才女貌一见钟情进一步变化为男女主人公双方都是既有貌又有才,且最终上演一个“状元及第,奉旨完婚”的圆满结局, 这一转变对后世戏曲小说创作都影响极大,并逐渐形成定势,成为一种类型化的思维模式。剧中张生用行动深刻的讽刺和鞭笞了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们的迫害,作者最终让张生形象的完满,也反应了当时元代文人地位的低下,渴望能高中科举走向仕途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历朝历代不同的读者对张生的评价不同,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张生,这也是《西厢记》作为不朽之作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2] 张燕瑾.《西厢记》浅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3] 吴华峰.浅论《西厢记》中张生形象塑造的理想化[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09):32-40.

[4] 罗瑛.浅谈《西厢记》张生的形象及对后世文学的发展[D.2010.8

[5] 琳包子.从传统爱情故事看中国古代女性悲剧的社会因素[EB.新浪微博,2009.12

[6] 孤独旅人.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EB.新浪微博,2008.8

[7] 蒋星煜.《西厢记研究与欣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0.

[8] 李梦生.《西厢记》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

[9] 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0.

[10] 杨贵兰.一个矛盾的集合体——论《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J.邢台学院学报,2008.03):21-29.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张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张老师寻求帮助,而张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的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的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都给予我指导,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风格,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在此,向张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培养教育我的母校西安培华学院,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舒适的学习环境我将终身难忘,祝母校蒸蒸日上,勇创辉煌。感谢诸位恩师的谆谆教导,我将铭记在心。祝恩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免费下载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浅谈《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 29.8

    ¥45 每天只需1.0元
    1个月 推荐
  • 9.9

    ¥15
    1天
  • 59.8

    ¥90
    3个月

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订单号: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

常用手机号:
用于找回密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短信验证码:
新密码:
 
绑定后可用手机号登录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 在线客服